CN214669989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69989U
CN214669989U CN202023031769.XU CN202023031769U CN214669989U CN 214669989 U CN214669989 U CN 214669989U CN 202023031769 U CN202023031769 U CN 202023031769U CN 214669989 U CN214669989 U CN 214669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gloss oil
conductive layer
electrochrom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3176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嘉智
胡国阳
卢雁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3176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699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69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699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固态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器件设置两层胶的密封件结构,使得密封性好,具有良好的水汽阻隔作用,光油层的设置使得无需进行擦拭或者减小了擦拭的难度,可以保证器件良好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致变色装置领域,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属性可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且可逆的颜色变化,其在汽车、建筑以及消费电子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电致变色器件内的材料通常受水氧影响非常大,水汽、氧气等环境因素会导致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变差,使用寿命大大缩减。因此,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周侧的密封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良好的水汽阻隔作用。
为达到此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固态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结构胶层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作为密封件,其中结构胶设置在导电层的边缘形成一个胶框的结构,在电致变色器件制备时在胶框内滴电解质,在真空下复合两层导电层,复合完毕后再固化电解质和胶框。因此该结构胶需要具有高粘度、低流动性的特点,以保证在点完结构胶一直到固化密封胶之前尽可能维持胶框的原形状。另一方面,还要求该结构胶具有一定的密封能力。因此,倘若只设置一个密封胶,对该密封胶的性能要求会十分苛刻。所以,通过设置两层胶的结构,其中,结构胶具有高粘度、低流动性,起到支撑作用;密封胶具有好的水氧阻隔性,起到密封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胶层为粘度为300-500000mPa·s(例如300mPa·s、500mPa·s、1000mPa·s、3000mPa·s、5000mPa·s、10000mPa·s、30000mPa·s、50000mPa·s、100000mPa·s、300000mPa·s、500000mPa·s等)、触变指数TI≥0.7(例如可以为0.7、1.0、1.5、1.8、2.0、2.2、2.4、2.8、3.0、3.5等)的胶形成的胶层,所述密封胶层为水汽渗透率不大于15g/m2/24H的胶形成的胶层。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光油层;所述密封件位于两层光油层之间,或位于第一导电层和光油层之间,或位于光油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一光油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设置有第二光油层,所述光油的达因值减去固态变色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接触的结构层(主要是固态变色层中离子存储层和电致变色层)的浆料的表面张力≤5mN/m(例如可以为5mN/m、4.5mN/m、4mN/m、3mN/m、2mN/m、1mN/m、0mN/m、-1mN/m、-2mN/m、-3mN/m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设置光油层(其为固态结构层),使得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在涂布固态变色层时,可以使得固态变色层的浆料不会附着在光油表面,从而直接省去擦拭电致变色层/离子存储层的步骤,避免了擦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或者减小固态变色层在光油表面上的附着结合力,同时,光油的设置也限定了擦拭的边界,保证了擦拭的进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边缘区域为距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边缘或第二导电层的外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10mm(例如小于等于9mm、8mm、7mm、6mm、5mm、4mm、3mm、2mm、1mm等)的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油的达因值减去固态变色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接触的结构层的浆料的表面张力≤5mN/m,优选≤0mN/m。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态变色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接触的结构层的浆料与光油层之间的接触角θ≥30°,例如可以为30°、35°、38°、40°、45°、50°、55°等。优选地,所述固态变色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接触的结构层的浆料与光油层之间的接触角θ≥40°。当θ≥30°时,固态变色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接触的结构层的浆料(例如EC(电致变色层浆料)和/或CE(离子存储层浆料))在涂布时,能在光油上部分覆盖,但涂布结合效果不好,擦拭难度较小;当θ≥40°时,固态变色层中与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接触的结构层的浆料(例如EC和/或CE)略微覆盖小部分光油层或完全无法涂布在光油层上,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清理甚至直接省去擦拭的步骤。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致变色层的浆料为将电致变色层的材料分散于溶剂中的混合形态;离子存储层的浆料为将离子存储层的材料分散于溶剂中的混合形态。电致变色层或离子存储层的浆料的表面张力可以通过调节溶剂种类、改变电致变色层/离子存储层的固含量、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方式进行调节,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小于等于25mm(例如可以为25mm、23mm、20mm、18mm、15mm、10mm、5mm、3mm、1mm等),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1μm-10μm(例如1μm、2μm、3μm、4μm、5μm、6μm、7μm、8μm、9μm或10μm)。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光油层的厚度过大,会影响器件制备时固态变色层涂布的效果,容易出现固态变色层难以将光油层的靠近固态变色层的一侧的边缘完全覆盖的问题,导致该边缘处的固态变色层缺失。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光油层的宽度是指光油层在沿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设置有导电线,所述导电线的厚度为1nm-10μm(例如1nm、3nm、5nm、10nm、30nm、50nm、100nm、300nm、500nm、800nm、1μm、2μm、3μm、4μm、5μm、6μm、7μm、8μm、9μm或10μm)。
所述基底层可以是一种透明基底,且为光学级透明材料,具体可以是柔性基底材料,包括聚酯薄膜(Polyester Film,PET)、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等;
所述导电层可以选用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氧化锌铝(aluminumzinc oxide,AZO)、氟掺杂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FTO)、银纳米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等导电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电线可以选用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等导电材料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也可直接采用与导电层相同的材料,且导电线处的材料厚度更大,电阻更小,从而在保证导电功能的同时,由于材料本身是透明的,可以增加产品视觉上的一致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态变色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离子存储层、离子转移层和电致变色层,所述离子存储层与第一导电层接触,所述电致变色层与第二导电层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光油层与离子存储层接触,所述第二光油层与电致变色层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设置有导电线,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并排设置并直接接触,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位于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导电线和光油层之间存在间隙,则间隙区可以实现变色,而间隙区两侧的光油和导电线的区域无法变色,因此在变色过程中,间隙区的变色会十分突兀,因此为减弱这种突兀的视觉效果,可使导电线和光油直接相邻并接触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设置有导电线,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位于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
或将光油层设置在导电线上,可以在密封胶宽度相等的情况下,减小无法变色的面积,即增大可视区的面积。同时,还能对丝印的导电线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导电线腐蚀。
在本实用新型中,光油层的宽度d小于25mm,以保证变色面积最大化。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结构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所述密封胶层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另一部分填充至所述间隙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态变色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离子存储层、离子转移层和电致变色层,所述离子存储层与第一导电层接触,所述电致变色层与第二导电层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所述结构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所述第二光油层之间,另一部分位于离子转移层的边缘。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层和第一导电层中至少有一者是透明结构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中至少有一者是透明结构层。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均为透明结构层。
示例性地列举如下方法制备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器件:
(1)在透明基底上形成透明导电层:在透明基底上通过磁控溅射法(或真空蒸发沉积、溶胶凝胶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形成透明导电层;
(2)在透明导电层上涂布电致变色层:将500mg聚(3-己基噻吩)(P3HT)溶于10mL邻二甲苯中,磁力搅拌10h,之后将得到的溶液滴到镀在第二透明基底上的ITO层(第二透明导电层)上,旋涂,形成电致变色层;
(3)在透明导电层上涂布离子存储层:将500mg三氧化钨溶于20mL去离子水中,经过搅拌和过滤之后,将得到的溶液滴到镀在第一透明基底上的ITO层(第一透明导电层)上,旋涂,形成三氧化钨涂层,得到离子存储层;
(4)在离子存储层周围形成胶框:将UV固化的结构胶点在离子存储层的ITO边缘处,形成一环形胶框;
(5)整个电致变色器件制备:在真空环境下,将质量百分数为20wt%的高氯酸锂、质量百分数为59.9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20%碳酸丙烯酯和质量百分数为0.1wt%偶氮二异丁腈混合,滴在离子存储层上的框胶围成的区域内部;然后将上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连同第二基底层)覆盖在电解质涂层上,形成一个由两层基底和胶框共同围成的腔室;待电解质在压力作用下流平均匀填充满整个腔室,紫外固化使电解质形成全固态离子转移层的同时,固化结构胶形成结构胶层;
(6)形成密封胶层:在结构胶层外侧点胶,固化形成密封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器件设置两层胶的密封件结构,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对水汽有良好的阻隔作用,从而可以保证器件良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透明基底层、2为第一透明导电层、3为离子存储层、4为离子转移层、5为电致变色层、6为第二透明导电层,7为第二透明基底层,8为银线,9为光油层,91为第一光油层,92为第二光油层,11为结构胶层,12为密封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如图1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层1、第一透明导电层2、离子存储层3、离子转移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上设置有银线8,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光油层9,以及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如图1所示,光油层9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上的银线8并排设置,但是并不接触,二者间存在间隙,光油层9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位于光油层9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之间。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银线的厚度为1μm,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20mm,光油层的厚度为5μm。
该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设置两层胶的结构,提高了工艺生产稳定性和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效果。其中,结构胶具有高粘度、低流动性,在涂布了离子存储层3以及电致变色层5之后,先在光油层9表面或在第二透明导电层6表面设置由结构胶形成的结构胶层11,从而对电致变色器件起到结构支撑以及限定离子转移层的设置范围的作用;最后再在结构胶层11外侧形成密封胶层12,密封胶具有好的水氧阻隔性,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效果,同时可以降低结构胶对密封性能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艺的可实现性,节约成本。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如图2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层1、第一透明导电层2、离子存储层3、离子转移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导电层7上设置有银线8,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导电层7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以及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如图2所示,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上的银线8并排设置,但是并不接触,二者间存在间隙,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之间。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银线的厚度为5μm,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10mm,光油层的厚度为10μm。
该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设置两层胶的结构,提高了工艺生产稳定性和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效果。其中,结构胶具有高粘度、低流动性,在涂布了离子存储层3以及电致变色层5之后,先在第一光油层91表面或在第二光油层92表面设置由结构胶形成的结构胶层11,从而对电致变色器件起到结构支撑以及限定电解质设置范围的作用;最后再在结构胶层11外侧形成密封胶层12,密封胶具有好的水氧阻隔性,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效果,同时可以降低结构胶对密封性能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艺的可实现性,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在涂布离子存储层3和电致变色层5之前,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边缘处预先设置第一光油层91和在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边缘处预先设置第二光油层92,使得在第一导电层上涂布离子存储层3,以及在第二导电层上涂布电致变色层5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离子存储层3的边缘会从第一光油层91上收缩至第一光油层91的内侧边界处,电致变色层5的边缘会从第二光油层92上收缩至第二光油层92的内侧边界处,使得离子存储层3不会涂布到第一光油层91上,且电致变色层5不会涂布到第二光油层92上,从而省去擦拭离子存储层3和电致变色层5的边缘的步骤,避免了擦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如图3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层1、第一透明导电层2、离子存储层3、离子转移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上设置有银线8,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以及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如图3所示,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上的银线8并排设置并直接接触,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之间。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银线的厚度为100nm,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5mm,光油层的厚度为1μm。
该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在具有实施例2的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还由于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上的银线8并排设置并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由于光油层和导电线之间的存在的间隙也发生变色现象,而导致的突兀的视觉效果。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如图4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层1、第一透明导电层2、离子存储层3、离子转移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上设置有银线8,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以及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10,如图4所示,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6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银线的高度为80nm,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15mm,光油层的厚度为5μm。
该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在具有实施例3的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将光油层设置在导电线上,可以在密封胶宽度相等的情况下,减小电致变色器件的周侧无法变色的面积,即增大变色可视区的面积。同时,光油层还能对导电线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导电线被氧化。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如图5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层1、第一透明导电层2、离子存储层3、离子转移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上设置有银线8,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以及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如图5所示,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导电层7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所述结构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之间,所述密封胶层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之间,另一部分填充至所述间隙内。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银线的厚度为10μm,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25mm,光油层的厚度为10μm。
该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在具有实施例5的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将密封胶层12部分设置在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之间,部分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之间,增大密封胶层12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强密封件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如图6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层1、第一透明导电层2、离子存储层3、离子转移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上设置有银线8,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以及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如图6所示,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91和第二光油层92之间,所述结构胶1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91和所述第二光油层92之间,另一部分位于离子转移层4的边缘。
其中,如图6所示,沿着器件总长度方向,电致变色层5对应的区域形成可视区,密封件对应的区域形成不可视区。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银线的厚度为3nm,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5mm,光油层的厚度为1μm。
该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在具有实施例3的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将光油层设置在导电线上,可以在密封胶宽度相等的情况下,减小电致变色器件的周侧无法变色的面积,即增大变色可视区的面积。同时,光油层还能对导电线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导电线被氧化。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如图7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层1、第一透明导电层2、离子存储层3、离子转移层4、电致变色层5、第二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11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12。
该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设置两层胶的密封件结构,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对水汽有很好的阻隔作用,从而可以保证器件良好的性能。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将所述第一透明基底层1和第二透明基底层7替换为不透明的第一基底层1和不透明的第二基底层7。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方法,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工艺步骤,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工艺步骤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选用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固态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侧面四周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结构胶层和位于结构胶层外侧的密封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胶层为粘度为300-500000mPa·s、触变指数TI≥0.7的胶形成的胶层;所述密封胶层为水汽渗透率不大于15g/m2/24H的胶形成的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光油层;所述密封件位于两层光油层之间,或位于第一导电层和光油层之间,或位于光油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区域为距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外边缘或第二导电层的外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10mm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油层的宽度为小于等于25mm,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1μm-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设置有导电线;所述导电线的厚度为1nm-10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为银线、铜线、导电碳线、纳米银导电油墨线或导电胶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变色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离子存储层、离子转移层和电致变色层,所述离子存储层与第一导电层接触,所述电致变色层与第二导电层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光油层与离子存储层接触,所述第二光油层与电致变色层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设置有导电线,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并排设置并直接接触,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位于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设置有导电线,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件位于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结构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所述密封胶层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另一部分填充至所述间隙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变色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离子存储层、离子转移层和电致变色层,所述离子存储层与第一导电层接触,所述电致变色层与第二导电层接触,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覆盖在第一导电层上的导电线和第二导电层上的导电线上,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边缘平齐,所述密封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之间,所述结构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光油层和所述第二光油层之间,另一部分位于离子转移层的边缘。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层和第一导电层中至少有一者是透明结构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中至少有一者是透明结构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均为透明结构层。
CN202023031769.XU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Active CN2146699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31769.XU CN214669989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31769.XU CN214669989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69989U true CN214669989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99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31769.XU Active CN214669989U (zh) 2020-12-16 2020-12-16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699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7643A1 (zh) * 2020-12-16 2022-06-23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7643A1 (zh) * 2020-12-16 2022-06-23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27277B1 (ko) 전기변색소자용 전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변색소자
US8503059B2 (en)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 transistors with lateral or vertical structure using functionalized or non-functionalized substrat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6851677B2 (ja) 電気変色素子
US7609434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for electrochromic display
KR101150319B1 (ko) 기판 위에 다공성 반도체 필름을 제조하는 방법
KR20100075552A (ko) 색소 증감 태양전지 모듈
EP3076227B1 (en) Transmittance-variable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20220342269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
US8363302B2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4669989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JP2002076398A (ja) 光起電力素子
CN102183862B (zh) 一种具有单基板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
JP2009169229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050318A1 (ja) 透明導電性基板、透明導電性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化学表示素子
CN202794781U (zh) 一种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KR102024255B1 (ko) 전기변색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079142B1 (ko) 전기변색소자
JP2013171722A (ja) 色素増感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190313A (zh) 一种导电基体及其制备方法与电致变色器件
CN114637150B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114815431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JP2018194589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CN10589216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JP2008287001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5539835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