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17622U - 前减振器衬套 - Google Patents

前减振器衬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17622U
CN214617622U CN202120801565.5U CN202120801565U CN214617622U CN 214617622 U CN214617622 U CN 214617622U CN 202120801565 U CN202120801565 U CN 202120801565U CN 214617622 U CN214617622 U CN 214617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inner core
front shock
bulg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0156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守杰
张志祥
陈广一
陆麒荣
宋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xin Zhao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080156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176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17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17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前减振器衬套,包括内芯、外套、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橡胶件,所述的内芯的中部设置有鼓包,所述的鼓包两端设置有一圈凹槽,所述的橡胶件两侧的端面与凹槽相对应。降低锥摆方向刚度,提升NVH性能。

Description

前减振器衬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减振器衬套。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过程中,特别是悬架系统受到路面等冲击产生振动,为了克服行驶过程中的震动,提高舒适性能,现汽车中广泛使用减振器于悬架系统中。现汽车领域的减振器以液压减振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身与车桥间受振动产生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活塞通过上下移动,减振器腔内的减震油便反复的从一个腔经过孔隙流入到另一个腔内,此时,通过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从而实现减震目的。
橡胶衬套作为连接减振器与悬置系统的二次减震措施,以及在汽车总成间及杆系间的柔性联接中,橡胶衬套广泛被采用。现所采用的衬套基本上包括橡胶、内筒、外筒,均是利用橡胶层缓解冲击。前减振器衬套在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位移、扭转、摆动等,若只是采用简单的内筒、橡胶筒、外筒套设而成,该衬套件的性能不佳。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汽车减振器衬套》,申请(专利)号:CN201621144739.0,包括内管,外管,橡胶套层;橡胶套层内壁包附于内管外表面,橡胶套层中部设有凸起部,外管位于凸起部外,凸起部上设有凹部,外管内壁设有与凹部相接触的凸部。本实用新型增加镁合金材质外管中部的厚度,其好处在于镁合金材质外管中部的厚度与内管间隙小,减少汽车在行驶时晃动,镁合金材质外管端部的厚度与内管间隙比中部偏大,减少汽车在扭转行驶时外管与内管碰撞,同时有利于内管与外管的粘合,使粘合强度提高30%以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减振性能好、散热好、使用寿命周期长的优点。
上述专利在橡胶部位、外管部位做结构优化,从而实现汽车在扭转行驶时外管与内管碰撞。但该结构的设置又会导致橡胶件在扭转过程中,锥摆方向刚度较大,橡胶件的应力较大,汽车的NVH性能有待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前减振器衬套,降低锥摆方向刚度,提升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前减振器衬套,包括内芯、外套、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橡胶件,所述的内芯的中部设置有鼓包,所述的鼓包两端设置有一圈凹槽,所述的橡胶件两侧的端面与凹槽相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首先,本实用新型设置内芯的中部鼓包,即内芯中部的直径大于内芯端部的直径,橡胶件包裹在内芯的外表面。在本实用新型受到径向上力时,内芯相对于外套在径向上的位移量小,疲劳条件下可以减小动态位移,从而提升疲劳性能。
其次,在内芯鼓包的两端设置有一圈凹槽,在内芯受力扭转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置可以降低在锥摆方向刚度,从而提升NVH性能。然后设置橡胶件两侧的端面与凹槽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凹槽的外侧并未填充橡胶件。相应的本实用新型减小了两端面橡胶件的应力应变,从而改善本实用新型疲劳性能。
本实用新型以减振器中心所在的位置为中,包裹在减振器中心外的部分为中部。以减振器轴向的两侧为侧向或端部,而以减振器弧形外表面为周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鼓包绕内芯外周面一圈设置。
考虑到前减振器的工作环境,其所受到的力可以是沿着其各个径向的。因此设置鼓包结构为绕着内芯外周面一圈的结构,即使得鼓包与外套之间所填充的橡胶件在各个方向上均具有较小的厚度。在径向疲劳条件下可以减小动态位移,从而提升疲劳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的鼓包中部的直径大于鼓包两侧端部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作为衬套件,需要有良好的减震缓冲性能。若鼓包的外径过大,则橡胶件的厚度就会过小,会影响到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缓冲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设置鼓包的外直径在其轴向上是变化的。
进一步的,所述的鼓包的直径从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的鼓包的表面为弧形面。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弧形面使得鼓包外表面平缓过度。相比较于简单的斜面,弧形面增大了鼓包外表面面积,即增大了鼓包外表面与橡胶件的连接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凹槽为弧形内凹面,所述的凹槽所在处为内芯直径最小处。
凹槽也可以设置为横截面为U形,V形等等结构,其目的是降低衬套在锥摆方向的刚度。作为优选,凹槽的横截面为内凹的弧形结构。而连接在凹槽外侧的内芯部分为圆柱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橡胶件包括内筒件、外筒件与中筒件,所述的橡胶件一体成型。橡胶件连接了内芯与外套,使得各部件连接构成衬套。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筒件衬在所述的外套的内壁,所述的内筒件包裹在所述的内芯的外表面,所述的中筒件连接了内筒件、外筒件。
外筒件衬在所述的外套的内壁,避免了外套与其他部件碰撞而产生异响。内筒件包裹在所述的内芯的外表面,避免了内芯与其他部件碰撞而产生异响。所述的中筒件具有一定的厚度,衰减部分振动的能量,减少噪音、避免异响。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筒件的侧端面为平面,所述的中筒件的侧端面与凹槽的中心对应。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即中筒件的侧端面对应在凹槽的最凹点,即内芯外直径最小的点。前减振器在受力进行锥摆方向的运动时,以该最凹点为基点进行扭转,刚度最小、NVH性能最佳。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芯的两侧端面设置有纹理。
纹理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内芯两侧端面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所述的纹理为多个凸条,所述的凸条沿着内芯的径向规则排列。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多个沿内芯径向设置的凸条构成类似于轮齿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不容易发生相对转动。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橡胶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内芯;2、外套;3、橡胶件;3a、内筒件;3b、外筒件;3c、中筒件;4、鼓包;5、凹槽;6、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前减振器衬套,包括内芯1、外套2、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橡胶件3,所述的内芯1的中部设置有鼓包4,即内芯1中部的直径大于内芯1端部的直径,橡胶件3包裹在内芯1的外表面。在本实用新型受到径向上力时,内芯1相对于外套2在径向上的位移量小,疲劳条件下可以减小动态位移,从而提升疲劳性能。考虑到前减振器的工作环境,其所受到的力可以是沿着其各个径向的。因此设置鼓包4结构为绕着内芯1外周面一圈的结构,即使得鼓包4与外套2之间所填充的橡胶件3在各个方向上均具有较小的厚度。在径向疲劳条件下可以减小动态位移,从而提升疲劳性能。
本实用新型以减振器中心所在的位置为中,包裹在减振器中心外的部分为中部。以减振器轴向的两侧为侧向或端部,而以减振器弧形外表面为周面。
所述的鼓包4中部的直径大于鼓包4两侧端部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作为衬套件,需要有良好的减震缓冲性能。若鼓包4的外径过大,则橡胶件3的厚度就会过小,会影响到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缓冲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设置鼓包4的外直径在其轴向上是变化的。具体的,所述的鼓包4的直径从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的鼓包4的表面为弧形面。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弧形面使得鼓包4外表面平缓过度。相比较于简单的斜面,弧形面增大了鼓包4外表面面积,即增大了鼓包4外表面与橡胶件3的连接面。
所述的鼓包4两端设置有一圈凹槽5,所述的橡胶件3两侧的端面与凹槽5相对应。在内芯1鼓包4的两端设置有一圈凹槽5,在内芯1受力扭转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置可以降低在锥摆方向刚度,从而提升NVH性能。然后设置橡胶件3两侧的端面与凹槽5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凹槽5的外侧并未填充橡胶件3。相应的本实用新型减小了两端面橡胶件3的应力应变,从而改善本实用新型疲劳性能。所述的凹槽5为弧形内凹面,所述的凹槽5所在处为内芯1直径最小处。凹槽5也可以设置为横截面为U形,V形等等结构,其目的是降低衬套在锥摆方向的刚度。作为优选,凹槽5的横截面为内凹的弧形结构。而连接在凹槽5外侧的内芯1部分为圆柱状结构。
所述的橡胶件3包括内筒件3a、外筒件3b与中筒件3c,所述的橡胶件3一体成型。橡胶件3连接了内芯1与外套2,使得各部件连接构成衬套。所述的外筒件3b衬在所述的外套2的内壁,避免了外套2与其他部件碰撞而产生异响。所述的内筒件3a包裹在所述的内芯1的外表面,避免了内芯1与其他部件碰撞而产生异响。所述的中筒件3c连接了内筒件3a、外筒件3b。所述的中筒件3c具有一定的厚度,衰减部分振动的能量,减少噪音、避免异响。
中筒件3c的侧端面可以为平面、凸面、凹面,甚至为不规则曲面。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所述的中筒件3c的侧端面为平面,所述的中筒件3c的侧端面与凹槽5的中心对应。中筒件3c的侧端面对应在凹槽5的最凹点,即内芯1外直径最小的点。前减振器在受力进行锥摆方向的运动时,以该最凹点为基点进行扭转,刚度最小、NVH性能最佳。
所述的内芯1的两侧端面设置有纹理。纹理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内芯1两侧端面的摩擦力。具体的,所述的纹理为多个凸条6,所述的凸条6沿着内芯1的径向规则排列。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多个沿内芯1径向设置的凸条6构成类似于轮齿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不容易发生相对转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前减振器衬套,包括内芯(1)、外套(2)、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橡胶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芯(1)的中部设置有鼓包(4),所述的鼓包(4)两端设置有一圈凹槽(5),所述的橡胶件(3)两侧的端面与凹槽(5)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鼓包(4)绕内芯(1)外周面一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鼓包(4)中部的直径大于鼓包(4)两侧端部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鼓包(4)的直径从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的鼓包(4)的表面为弧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5)为弧形内凹面,所述的凹槽(5)所在处为内芯(1)直径最小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件(3)包括内筒件(3a)、外筒件(3b)与中筒件(3c),所述的橡胶件(3)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件(3b)衬在所述的外套(2)的内壁,所述的内筒件(3a)包裹在所述的内芯(1)的外表面,所述的中筒件(3c)连接了内筒件(3a)、外筒件(3b)。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筒件(3c)的侧端面为平面,所述的中筒件(3c)的侧端面与凹槽(5)的中心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芯(1)的两侧端面设置有纹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减振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纹理为多个凸条(6),所述的凸条(6)沿着内芯(1)的径向规则排列。
CN202120801565.5U 2021-04-19 2021-04-19 前减振器衬套 Active CN2146176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01565.5U CN214617622U (zh) 2021-04-19 2021-04-19 前减振器衬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01565.5U CN214617622U (zh) 2021-04-19 2021-04-19 前减振器衬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17622U true CN214617622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03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01565.5U Active CN214617622U (zh) 2021-04-19 2021-04-19 前减振器衬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176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14835U (zh) 一种抗疲劳橡胶关节
CN101607572A (zh) 一种扭梁式后悬架的连接衬套结构
CN214617622U (zh) 前减振器衬套
CN212979852U (zh) 一种抗扭拉杆结构及汽车
CN213451456U (zh) 一种汽车拉杆衬套
JP2010048293A (ja) 防振ブッシュ
CN103398121B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衬套及减震器
CN103388641B (zh) 汽车减震器复合衬套及减震器
CN207648029U (zh) 一种衬套总成及减震器
CN115539566A (zh) 一种悬置减振用球铰的径向变刚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CN201456973U (zh) 一种轿车扭梁式后悬架连接衬套总成
CN111520429B (zh) 一种非线性动力吸振器
CN219947811U (zh) 一种汽车控制臂衬套
CN210318287U (zh) 一种复合衬套结构
CN213451455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衬套
CN214465796U (zh) 一种缓冲块、减振器及汽车
CN215720427U (zh) 一种新型防转免扩孔操稳型后轴节橡胶衬套
CN215041914U (zh) 一种三角臂
CN103470678A (zh) 减震器
CN103241085A (zh) 汽车底盘悬架控制臂连接的球窝衬套结构
CN212536410U (zh) 一种提高整车性能及改善油耗的单段超长变径传动轴
CN216069520U (zh) 车辆用复合型衬套、车辆悬架及车辆
CN103223832A (zh) 汽车底盘悬架控制臂连接的球窝衬套
CN213176586U (zh) 一种可防止橡胶部脱离的汽车减震衬套
CN216969251U (zh) 一种汽车控制臂衬套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5600 No. 2299, Xuemian North Road, Taoyuan Street, Ninghai Coun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xin Zhaosh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600 No. 281 North Keyuan Road, Taoyuan Street, Ninghai Coun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X ZHAO'S Group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