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10997U -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10997U
CN214610997U CN202120590995.7U CN202120590995U CN214610997U CN 214610997 U CN214610997 U CN 214610997U CN 202120590995 U CN202120590995 U CN 202120590995U CN 214610997 U CN214610997 U CN 214610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sement
anchor plate
face
lattic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909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环周
刘建库
翁理辉
陈业伟
刘剑
林道兴
韩伟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909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10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10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10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回顶结构分别与施工电梯基础区域对应的地下室顶板和该地下室顶板下方的地下室底板连接;所述的回顶结构包括:交叉梁,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且交叉梁的上端面与地下室顶板的上端面相平,交叉梁的下端面与地下室顶板的下端面相平;第一锚板,预埋设置在交叉梁的交叉部区域,且第一锚板的下端面外露在交叉梁的下端面;第二锚板,预埋设置在交叉梁正下方的地下室底板区域,且第二锚板的上端面外露在地下室底板的上端面;格构柱,其上端面与第一锚板下端面焊接固定,其下端面与第二锚板的上端面焊接固定,该方案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了施工成本及工期且可加快后期收尾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发展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对建筑规划用地的充分使用,对地下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大,地下车库、地下商场人防设施等对高层建筑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建筑工程中,现场的施工电梯基础一般多安置在地下室顶板上,由于施工电梯基础所承受的施工电梯及其基础自身重量超过地下室顶板的允许荷载。因此,需要对施工电梯基础进行回顶,将施工电梯基础的重量通过回顶结构传递给结构基础,以此保证地下室楼板的结构安全。
传统的施工电梯基础回顶通常采用扣件钢管满堂架搭设回顶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安装拆除速度慢,且需要大量钢管和耗费大量人力,使得施工成本大大增加,同时,满堂架的施工方式还会占用大量地下室空间,使得其他专业工程施工会发生影响干涉,令施工进度难以达到快速同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施工便利、空间占用低、结构可靠稳固、用料量少且成本低的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设置在地下室内,所述地下室的地下室顶板上设有施工电梯基础,所述回顶结构分别与施工电梯基础区域对应的地下室顶板和该地下室顶板下方的地下室底板连接;所述的回顶结构包括:
交叉梁,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且交叉梁的上端面与地下室顶板的上端面相平,交叉梁的下端面与地下室顶板的下端面相平;
第一锚板,预埋设置在交叉梁的交叉部区域,且第一锚板的下端面外露在交叉梁的下端面;
第二锚板,预埋设置在交叉梁正下方的地下室底板区域,且第二锚板的上端面外露在地下室底板的上端面;
格构柱,其上端面与第一锚板下端面焊接固定,其下端面与第二锚板的上端面焊接固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交叉梁内预埋有截面轮廓呈矩形的钢筋骨架,该钢筋骨架包括面筋、底筋和箍筋,其中,面筋的布设规格为3C22,底筋的布设规格为2C12,箍筋的布设规格为C8@100。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格构柱为16#双拼槽钢焊接固定成型。
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本方案还包括:
多个第一加固螺栓,环绕设置在第一锚板边缘且一端穿过第一锚板并嵌设固定在交叉梁内;
多个第二加固螺栓,环绕设置在第二锚板边缘且一端穿过第二锚板并嵌设固定在地下室底板内;
多个第一加固板,为直角三角板结构,且分别设置在格构柱与第一锚板焊接固定端的两侧,第一加固板的其中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第一锚板相贴并焊接固定,第一加固板的另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格构柱的侧面相贴并焊接固定;
多个第二加固板,为直角三角板结构,且分别设置在格构柱与第二锚板焊接固定端的两侧,第二加固板的其中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第二锚板相贴并焊接固定,第二加固板的另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格构柱的侧面相贴并焊接固定。
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二锚板的下端面还设有轮廓呈十字形的增强板,该增强板的高度小于地下室底板的厚度,该增强板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孔,该贯穿孔的孔径大于5mm,小于15mm。
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为300mm;
所述第一锚板和第二锚板的长宽厚规格均为250×250×20mm;
所述交叉梁由一对承重梁中部交叉构成,且其中一承重梁的长宽厚规格为1200×240×300mm。
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格构柱为16#双拼槽钢焊接固定成型的矩形框结构;
所述第一锚板的下端面还设有与格构柱上端内壁轮廓相适应的第一定位架,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侧面均通过第一锁附螺栓依序螺纹穿过格构柱和第一定位架并锁紧,将格构柱上端与第一定位架相对固定;
所述第二锚板的上端面还设有与格构柱下端内壁轮廓相适应的第二定位架,所述第二定位架的侧面均通过第二锁附螺栓依序螺纹穿过格构柱和第二定位架并锁紧,将格构柱下端与第二定位架相对固定。
基于上述的回顶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上述所述的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所述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对地下室顶板厚度小于预设厚度的,将其补足至预设厚度,同时,对应施工电梯基础位置预留出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
S02、在预留出的浇筑空间内对应施工电梯基础位置中心预埋第一锚板,同时设置用于辅助布设交叉梁的定位框,并用地脚螺栓固定;
S03、在定位框内捆扎用于浇筑交叉梁的钢筋笼,然后对应设置模板进行浇筑,使交叉梁暗埋于地下室顶板内,同时完成第一锚板的预埋;
S04、在交叉梁正下方的地下室底板区域预埋设置第二锚板;
S05、装配格构柱,使格构柱上端与第一锚板焊接固定,格构柱下端与第二锚板焊接固定,完成回顶结构施工。
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预留出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侧壁上还预埋穿置有若干钢纤维,其中,钢纤维为在地下室顶板初凝前进行穿置预埋,且外露在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中的钢纤维为波浪形;另外,预留出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侧壁上还经凿毛处理。
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格构柱为现场装配,其装配方法为:
(1)将其中一槽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锚板的第一定位架和第二锚板的第二定位架锁紧固定;
(2)将另一槽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锚板的第一定位架和第二锚板的第二定位架锁紧固定;
(3)将两槽钢进行焊接固定形成格构柱,然后再将两槽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锚板和第二锚板焊接固定,以完成格构柱的两端焊接固定。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利用双拼槽钢格构柱作为施工电梯基础回顶,针对传统方案进行优化,在顶板位置施工电梯基础中设置十字交叉暗梁进行加强,并采用16#双拼槽钢作为回顶立柱形成回顶体系,避免采用钢管满堂架回顶,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其他专业工程施工影响面积。同时保证了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而利用双拼槽钢格构柱回顶施工电梯基础在国内极为少见,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将施工电梯基础的重量通过回顶结构传递给结构基础,保证地下室楼板的结构安全。同时,该施工工艺简便,不仅避免了钢管架满堂回顶影响地下室阶段消防及暖通等其他专业施工作业面,且减少了后续地下室收尾工作量,同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了施工成本及工期,并可加快后期收尾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简要应用实施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简要实施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施工方法的简要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双层地下室的简要施工效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简要应用实施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简要实施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简要实施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简要实施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简要应用实施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简要实施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施工方法中所提及的带孔辅助模板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或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设置在地下室内,所述地下室的地下室顶板1上设有施工电梯基础,所述回顶结构分别与施工电梯基础区域对应的地下室顶板1和该地下室顶板1下方的地下室底板2连接;所述的回顶结构包括:
交叉梁3,设置在地下室顶板1上,且交叉梁3的上端面与地下室顶板1的上端面相平,交叉梁3的下端面与地下室顶板1的下端面相平;
第一锚板4,预埋设置在交叉梁3的交叉部区域,且第一锚板4的下端面外露在交叉梁的下端面;
第二锚板5,预埋设置在交叉梁3正下方的地下室底板2区域,且第二锚板5的上端面外露在地下室底板2的上端面;
格构柱6,其上端面与第一锚板4下端面焊接固定,其下端面与第二锚板5的上端面焊接固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交叉梁3内预埋有截面轮廓呈矩形的钢筋骨架,该钢筋骨架包括面筋、底筋和箍筋,其中,面筋的布设规格为3C22,底筋的布设规格为2C12,箍筋的布设规格为C8@10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格构柱为16#双拼槽钢焊接固定成型的矩形框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地下室顶板1的厚度为300mm;所述第一锚板4和第二锚板5的长宽厚规格均为250×250×20mm;所述交叉梁3由一对承重梁中部交叉构成,且其中一承重梁的长宽厚规格为1200×240×300mm。
目前国内工程建造过程中,利用双拼槽钢格构柱作为施工电梯基础回顶的技术与应用尚未有相关可借鉴的工程实际经验。本实用新型专利以华润万象城项目施工电梯基础为载体,针对传统方案进行优化,在顶板位置施工电梯基础中设置十字交叉暗梁进行加强,并采用16#双拼槽钢作为回顶立柱形成回顶体系,避免采用钢管满堂架回顶,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其他专业工程施工影响面积。同时保证了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
通过该回顶结构,使得施工电梯基础承受的施工电梯及其基础自身重量,通过16#双拼槽钢形成的回顶体系格构柱6传递给结构基础(即地下室底板2),这种新型回顶体系能够有效的将地下室顶板1结构面上施工电梯基础所承受荷载传递到结构基础,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同时保证地下室楼板的结构安全。
在图1和图2示出的基础上,结合图3,基于本实施例的回顶结构,本实施例回顶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对地下室顶板1厚度小于预设厚度的,将其补足至预设厚度,同时,对应施工电梯基础位置预留出用于布设暗梁(即交叉梁3)的浇筑空间;
S02、在预留出的浇筑空间内对应施工电梯基础位置中心预埋第一锚板4,同时设置用于辅助布设交叉梁3的定位框7,并用地脚螺栓固定;
S03、在定位框内捆扎用于浇筑交叉梁3的钢筋笼,然后对应设置模板进行浇筑,使交叉梁暗埋于地下室顶板1内,同时完成第一锚板4的预埋;
S04、在交叉梁3正下方的地下室底板2区域预埋设置第二锚板5;
S05、装配格构柱6,使格构柱6上端与第一锚板4焊接固定,格构柱6下端与第二锚板5焊接固定,完成回顶结构施工。
图4示出了双层地下室的回顶安装结构,其结构和对应安装方法与上述单层地下室方案相同,便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如图5至图7之一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本实施例方案还包括:
多个第一加固螺栓41,环绕设置在第一锚板4边缘且一端穿过第一锚板4并嵌设固定在交叉梁3内;
多个第二加固螺栓51,环绕设置在第二锚板5边缘且一端穿过第二锚板5并嵌设固定在地下室底板2内;
多个第一加固板42,为直角三角板结构,且分别设置在格构柱6与第一锚板4焊接固定端的两侧,第一加固板42的其中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第一锚板4相贴并焊接固定,第一加固板42的另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格构柱6的侧面相贴并焊接固定;
多个第二加固板52,为直角三角板结构,且分别设置在格构柱6与第二锚板5焊接固定端的两侧,第二加固板52的其中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第二锚板5相贴并焊接固定,第二加固板52的另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格构柱6的侧面相贴并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其余未提及安装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便不再赘述。
其中,在回顶结构施工方法上,本实施例的第一加固螺栓41、第二加固螺栓51为交叉梁3、地下室底板2浇筑时便预埋其中。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加固板42、第二加固板52为格构柱6两端未与第一锚板41、第二锚板51焊接时,便提前进行预定位焊接,即格构柱6上端与第一锚板4对正后,先行焊接第一加固板42,然后再将格构柱6上端边缘与第一锚板4进行焊接,以此防止格构柱6焊接过程中带来的受热偏移等问题,降低了焊接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质量,同理,格构柱6下端与第二锚板5对正后,先行焊接第二加固板52,然后再将格构柱6下端边缘与第二锚板5进行焊接;本实施例其余施工方法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便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二锚板5的下端面还设有轮廓呈十字形的增强板53,该增强板53的高度小于地下室底板的厚度,该增强板53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孔531,该贯穿孔531的孔径大于5mm,小于15mm。
其中,增强板53上的贯穿孔531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第二锚板5的预埋强度,避免其出现移位、脱离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例未提及的结构标号和回顶结构安装方法均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便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9或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板4的下端面还设有与格构柱6上端内壁轮廓相适应的第一定位架43,所述第一定位架43的侧面均通过第一锁附螺栓44依序螺纹穿过格构柱6和第一定位架43并锁紧,将格构柱6上端与第一定位架43相对固定;
所述第二锚板5的上端面还设有与格构柱6下端内壁轮廓相适应的第二定位架55,所述第二定位架55的侧面均通过第二锁附螺栓54依序螺纹穿过格构柱6和第二定位架55并锁紧,将格构柱6下端与第二定位架55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结构中,所述的格构柱6为一对16#槽钢现场焊接装配,或在其两端预留出装配缺口,然后进行装配后再封闭。
基于上述的回顶结构,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对地下室顶板1厚度小于预设厚度的,将其补足至预设厚度,同时,对应施工电梯基础位置预留出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
S02、在预留出的浇筑空间内对应施工电梯基础位置中心预埋第一锚板4,同时设置用于辅助布设交叉梁3的定位框,并用地脚螺栓固定;
S03、在定位框内捆扎用于浇筑交叉梁的钢筋笼,然后对应设置模板进行浇筑,使交叉梁3暗埋于地下室顶板内,同时完成第一锚板4的预埋;
S04、在交叉梁3正下方的地下室底板区域预埋设置第二锚板5;
S05、装配格构柱6,使格构柱6上端与第一锚板4焊接固定,格构柱6下端与第二锚板5焊接固定,完成回顶结构施工。
而格构柱为现场装配方法为:
(1)将其中一槽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锚板4的第一定位架43和第二锚板5的第二定位架55锁紧固定;
(2)将另一槽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锚板4的第一定位架43和第二锚板5的第二定位架55锁紧固定;
(3)将两槽钢进行焊接固定形成格构柱6,然后再将两槽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锚板4和第二锚板5焊接固定,以完成格构柱的两端焊接固定。
而为了提高交叉梁3与地下室顶板1的结合强度,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步骤S01预留出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侧壁上还预埋穿置有若干钢纤维,图11示出了用于辅助穿置钢纤维的带孔辅助模板6,该带孔辅助模板6上设置了若干穿置孔61,在地下室顶板1与浇筑空间之间的混凝土未完全初凝时,通过替换模板进行穿置预埋钢纤维或者在安装模板时,即安装带孔辅助模板6和进行穿置钢纤维,然后对其另一端面进行做可拆卸的防漏处理,且外露在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中的钢纤维为波浪形;另外,预留出用于布设暗梁的浇筑空间侧壁上还经凿毛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设置在地下室内,所述地下室的地下室顶板上设有施工电梯基础,所述回顶结构分别与施工电梯基础区域对应的地下室顶板和该地下室顶板下方的地下室底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顶结构包括:
交叉梁,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且交叉梁的上端面与地下室顶板的上端面相平,交叉梁的下端面与地下室顶板的下端面相平;
第一锚板,预埋设置在交叉梁的交叉部区域,且第一锚板的下端面外露在交叉梁的下端面;
第二锚板,预埋设置在交叉梁正下方的地下室底板区域,且第二锚板的上端面外露在地下室底板的上端面;
格构柱,其上端面与第一锚板下端面焊接固定,其下端面与第二锚板的上端面焊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叉梁内预埋有截面轮廓呈矩形的钢筋骨架,该钢筋骨架包括面筋、底筋和箍筋,其中,面筋的布设规格为3C22,底筋的布设规格为2C12,箍筋的布设规格为C8@1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格构柱为16#双拼槽钢焊接固定成型。
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多个第一加固螺栓,环绕设置在第一锚板边缘且一端穿过第一锚板并嵌设固定在交叉梁内;
多个第二加固螺栓,环绕设置在第二锚板边缘且一端穿过第二锚板并嵌设固定在地下室底板内;
多个第一加固板,为直角三角板结构,且分别设置在格构柱与第一锚板焊接固定端的两侧,第一加固板的其中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第一锚板相贴并焊接固定,第一加固板的另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格构柱的侧面相贴并焊接固定;
多个第二加固板,为直角三角板结构,且分别设置在格构柱与第二锚板焊接固定端的两侧,第二加固板的其中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第二锚板相贴并焊接固定,第二加固板的另一直角边对应的直角面与格构柱的侧面相贴并焊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锚板的下端面还设有轮廓呈十字形的增强板,该增强板的高度小于地下室底板的厚度,该增强板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孔,该贯穿孔的孔径大于5mm,小于15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为300mm;
所述第一锚板和第二锚板的长宽厚规格均为250×250×20mm;
所述交叉梁由一对承重梁中部交叉构成,且其中一承重梁的长宽厚规格为1200×240×300m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格构柱为16#双拼槽钢焊接固定成型的矩形框结构;
所述第一锚板的下端面还设有与格构柱上端内壁轮廓相适应的第一定位架,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侧面均通过第一锁附螺栓依序螺纹穿过格构柱和第一定位架并锁紧,将格构柱上端与第一定位架相对固定;
所述第二锚板的上端面还设有与格构柱下端内壁轮廓相适应的第二定位架,所述第二定位架的侧面均通过第二锁附螺栓依序螺纹穿过格构柱和第二定位架并锁紧,将格构柱下端与第二定位架相对固定。
CN202120590995.7U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Active CN214610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0995.7U CN214610997U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0995.7U CN214610997U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10997U true CN214610997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396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90995.7U Active CN214610997U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10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2272B (zh) Three-dimensional light steel frame composed of two-way continuous double beams
CN104963354B (zh) 一种整体埋入式刚性柱脚及其施工方法
CN202925762U (zh) 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叠合梁
CN213297357U (zh) 混凝土柱-H钢梁-钢支撑-π组合式中柱中部节点
WO2016004887A1 (zh) 一种轻钢结构住宅框架体系
CN110805144B (zh) 全装配式高层/超高层混凝土框支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2864944A (zh) 一种角钢支托砌体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CN108374493A (zh) 新型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消能钢板焊接节点
CN106894557A (zh) 一种内置模块化桁架的双向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CN105089182B (zh) 一种用于钢结构的混凝土隔墙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12875469A (zh)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7313508B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主次梁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CN214610997U (zh) 一种新型施工电梯回顶结构
CN108755955A (zh) 冷弯薄壁型钢房屋纵横墙间加强结构
US20060230697A1 (en) Deck structure
CN217537332U (zh) 一种装配式型钢砼梁与钢-砼组合板的连接结构
CN202866317U (zh) 一种角钢支托砌体结构
CN115434425A (zh) 一种格构式钢骨混凝土预制梁柱节点和方法
CN114215193A (zh) 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板与型钢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CN211114231U (zh) 一种带h型钢斜撑的混凝土剪力墙
CN209556203U (zh) 大跨度地下厂房吊顶拱梁钢-混凝土结构
CN207277534U (zh) 一种可快速组装的带屋架的条板墙体房屋
CN112900748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方钢管蜂窝钢骨混凝土组合柱及制作方法
CN206800744U (zh) 一种内置模块化桁架的双向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CN216007260U (zh)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的刚接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