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12051U - 除臭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12051U
CN214512051U CN202022408935.7U CN202022408935U CN214512051U CN 214512051 U CN214512051 U CN 214512051U CN 202022408935 U CN202022408935 U CN 202022408935U CN 214512051 U CN214512051 U CN 214512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odorizing
air
disposed
discharge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089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村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12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12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能够提高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浓度的除臭装置。除臭装置(1)包括:具有进气口(10a)和排气口(10b)的壳体(10);配置于壳体(10)内,并将从进气口(10a)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10b)吹出到外部的送风风扇(21);配置于壳体(10)内且配置于被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侧,并具有生成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放电部(22a)的放电单元(22);以及配置于壳体(10)内的除臭过滤器(23)。除臭过滤器(23)配置于沿被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延伸的第一空间区域(S1)的外侧且配置于壳体(10)内。

Description

除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除臭装置,存在一种结构:在筒状的框体内设置过滤器单元、生成臭氧的臭氧发生器单元、风扇单元和尘埃过滤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5-27368号公报(专利文献1))。
在上述除臭装置中,当风扇单元的风扇开始旋转时,空气将从框体的侧面的吸入口流入至框体内部,流入的空气经过过滤器单元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除臭,接着,被臭氧发生器中生成的臭氧除臭,并经由风扇单元从吹出口释放,并且通过释放的空气中所包含的臭氧除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27368号公报
在上述除臭装置中,通过加热器的加热使作为脱臭过滤器的过滤器单元的催化剂再生,因此,存在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和消耗电力较大的问题。
因此,能考虑到一种技术:将除臭过滤器配置于生成臭氧的放电单元的下游侧,并通过从放电单元产生的臭氧使除臭过滤器再生。然而,在上述这种除臭装置中,臭氧被除臭过滤器的再生消耗,使得释放到外部的臭氧的浓度变低。
实用新型内容
在本公开中,提出一种能够提高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浓度的除臭装置。
本公开的除臭装置的特征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送风风扇,所述送风风扇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将从所述进气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排气口吹出到外部;放电单元,所述放电部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配置于被所述送风风扇吸入的气流的上游侧,所述放电单元具有生成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放电部;以及除臭过滤器,所述除臭过滤器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除臭过滤器配置于沿被所述送风风扇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延伸的第一空间区域的外侧且配置于所述壳体内。
根据本公开,通过在沿被送风风扇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延伸的第一空间区域的外侧、且壳体内配置有除臭过滤器,使得除臭过滤器不直接暴露于送风风扇的主气流,由放电单元的放电部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大部分不会被除臭过滤器的再生消耗,而从壳体的排气口释放到外部,因此,能提高释放到外部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浓度。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除臭装置中,所述放电单元的所述放电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被所述送风风扇吸入的气流的上游侧且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区域的侧方。
根据本公开,通过放电单元的放电部的一部分配置于被送风风扇吸入的气流的上游侧且配置于第一空间区域的侧方,能提高除臭过滤器的再生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除臭装置中,所述放电单元的所述放电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区域内。
根据本公开,通过放电单元的放电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空间区域内,使得由放电单元的放电部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大部分能乘着送风风扇的主气流从壳体的排气口释放到外部。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除臭装置中,被所述送风风扇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的所述除臭过滤器的端部位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所述送风风扇的上游侧端,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所述放电单元的下游侧端。
根据本公开,被送风风扇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的除臭过滤器的端部位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与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送风风扇的上游侧端,所述第二平面与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放电单元的下游侧端,使得送风风扇的主气流的一部分被供给至除臭过滤器,除臭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在放电单元附近配置有除臭过滤器,因此,通过由放电单元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使除臭过滤器再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除臭装置中,在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侧壁中的一方设置有所述进气口,在所述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所述排气口。
根据本公开,通过在壳体的相对的侧壁中的一方设置有进气口,在所述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排气口,能在不发生风路弯曲而使流路损失增大的情况下,使从相对的进气口向排气口的顺畅的气流通过送风风扇形成于壳体内,因此,能促进由放电单元的放电部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扩散。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除臭装置中,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除臭过滤器与所述送风风扇之间设置有具有透气性的分隔壁。
根据本公开,通过在壳体内的除臭过滤器与送风风扇之间设置具有透气性的分隔壁,使得送风风扇的主气流与除臭过滤器之间不会被分隔壁遮挡,偏离主气流的空气的一部分被供给至除臭过滤器而使除臭能力得到提高,并且,由来自放电单元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实现的除臭过滤器的再生能力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板和前框架拆卸后的状态的除臭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格子框架和网状过滤器拆卸后的状态的除臭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格子框架和网状过滤器拆卸后的状态的除臭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8是从图6的VIII-V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从图2的IX-IX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的第一空间区域、第二空间区域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201 除臭装置;
10 壳体;
10a 进气口;
10b 排气口;
10c 开口部;
10d 通气口;
10e 开口部;
11 后框架;
11a 第一安装部;
11b 第二安装部;
11c 第三安装部;
11d 第四安装部;
11e 第五安装部;
11f 第六安装部;
12 前框架;
13 背面板盖;
14 前板;
15 第一格子框架;
16 网状过滤器;
17 第二格子框架;
18 网状过滤器;
19 上盖;
19a 操作部;
20 控制基板;
21 送风风扇;
22、222 放电单元;
22a、222a 放电部;
22b、22c 开口部;
23 除臭过滤器;
24 电源单元;
24a 金属外壳;
24b 电池;
25 臭氧传感器;
26 USB连接部;
30 固定构件;
40 把手部;
101、102、103 分隔壁;
111、112 分隔壁;
113 切槽;
L1、L2 线束;
S1 第一空间区域;
S2 第二空间区域;
SW 按钮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相同参考编号表示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此外,长度、宽度、厚度、深度等附图中的尺寸是为了附图的清楚和简化而对实际的尺寸作出适当改变的,其并不表示实际的相对尺寸。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除臭装置1是能在鞋柜、衣柜内等无法始终供给电源的场所中使用的电池驱动式的装置。
在图1中,将左斜下方设为“前”,将右斜上方设为“后”,将上方设为“上”,将下方设为“下”,将右斜下方设为“右”,将左斜上方设为“左”。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对附图所表示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基础上,使用表示“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的用语及包括它们的其它用语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实施方式。因此,上述用语并不局限于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实际使用时的方向,并非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解释。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包括壳体10(参照图2),该壳体10包括:后框架11;前框架12;背面板盖13,该背面板盖13对后框架11的背面侧、下表面侧以及前框架12的下表面侧进行覆盖;前板14,该前板14对前框架12的前表面侧进行覆盖;第一格子框架15,该第一格子框架15对后框架11和前框架12的右侧面进行覆盖;网状过滤器16,该网状过滤器16安装于第一格子框架15的内侧;第二格子框架17,该第二格子框架17对后框架11和前框架12的左侧面进行覆盖;网状过滤器18,该网状过滤器18安装于第二格子框架17的内侧;以及上盖19。后框架11和前框架12分别通过树脂一体成型。
将送风风扇21安装于设置于上述后框架11的第一安装部11a。送风风扇21通过固定构件30固定于第一安装部11a。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轴流风扇作为送风风扇21,但并不局限于轴流风扇,也可以使用斜流风扇等其它风扇。
将生成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放电单元22安装于设置于上述后框架11的第二安装部11b。上述放电单元22通过进行流光放电而生成低温等离子体,伴随于此,生成在空气中反应性高的活性种(高速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臭氧的扩散速度快,因此,即使在没有送风风扇21的送风能力的情况下,例如,也以1分钟至2分钟的程度扩散于1m3的空间。另外,因送风风扇21的送风而在设置有除臭装置1的空间内产生气流,因而,通过使包含臭氧的活性种与被除臭对象碰撞、或促进活性种的扩散,使得除臭速度、除臭效率得到提高。
将除臭过滤器23安装于设置于上述后框架11的第三安装部11c。除臭过滤器23具有:过滤部(未图示),该过滤部由使包含活性炭的薄板弯折成波纹状而成;以及外壳23a,该外壳23a收容有上述过滤部。外壳23a具有多个通风口。
将电源单元24安装于设置于上述后框架11的第四安装部11d。电源单元24具有:箱状的金属外壳24a;以及电池24b,该电池24b收容于金属外壳24a内。
将臭氧传感器25安装于设置于上述后框架11的第五安装部11e。
此外,将USB连接部26安装于设置于上述后框架11的第六安装部11f(如图10所示)。在此,USB连接部26对应通用接口标准、即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标准,并经由专用线缆供给电力,而对电池24b进行充电。
将控制基板20配置于后框架11与上盖19之间,其中,上述控制基板20基于臭氧传感器25的检测信号对送风风扇21和放电单元22进行控制。在控制基板20安装有按钮开关SW。按钮开关SW具有经由设置于上盖19的两个操作部19a(在图1中仅示出一个)接通、断开的第一开关部和第二开关部。按钮开关SW的第一开关部用于电源的接通和断开,第二开关部用于送风风扇21的运转模式的选择。
图2是表示除臭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除臭装置1通过安装于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0的上盖19(如图1所示)上的把手部40构成为便于搬运。把手部40是环状的细绳。
通过用户抓住把手部40并抬起除臭装置1,能将背面板盖13的弯曲部13a朝下侧设置。另外,除臭装置1的设置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背面板盖13或前板14中的一方朝下侧设置。此外,即使以将第一格子框架15或第二格子框架17(如图1所示)中的一方朝下侧的方式设置除臭装置1,或者第一格子框架15或第二格子框架17被壁面等堵塞,也能发挥除臭功能。
图3是表示将前板14和前框架12拆卸后的状态的除臭装置1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除臭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除臭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在图3、图4、图5中,省略送风风扇21的叶片。
如图3、图4、图5所示,将分隔壁101设置于后框架11的第四安装部11d的“下”侧。将分隔壁102设置于第四安装部11d的“右”侧。而且,将分隔壁103设置于第四安装部11d的“左”侧。电源单元24由分隔壁101、分隔壁102、分隔壁103和控制基板20围住。
另外,在前框架12设置有多个分隔壁(未图示),这多个分隔壁分别与后框架11的分隔壁101、分隔壁102和分隔壁103相对。通过上述前框架12的多个分隔壁与后框架11的分隔壁101、分隔壁102和分隔壁103,将电源单元24(金属外壳24a、电池24b)配置于与风路WP(如图10所示)隔开的第四安装部11d(空间)。
图6表示将第一格子空间15和网状过滤器16拆卸后的状态的除臭装置1的右侧面。如图6所示,在壳体10的“右侧”设置进气口10a。
此外,图7表示将第二格子空间17和网状过滤器18拆卸后的状态的除臭装置1的左侧面。如图7所示,在壳体10的“左”侧设置排气口10b和开口部10c。
图8是从图6的VIII-V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将分隔壁111设置于后框架11的第三安装部11c(如图1所示)的“上”侧。在前框架12,于与后框架11的分隔壁11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分隔壁112。在分隔壁111、112沿前后方向设置多个切槽113。由此,分隔壁111、112在壳体10内的除臭过滤器23与送风风扇21之间具有透气性。
图9是从图2的IX-IX线观察的剖视图。在图9中,10d是供通过送风风扇21从排气口10b吸入的空气流动的主气流(图10所示的粗实线的箭头)经过的通气口,10e是开口部。
如图9所示,将分隔壁114设置于后框架11的第三安装部11c(如图1所示)的“右”侧。在前框架12,于与后框架11的分隔壁11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分隔壁115。将多个切槽116沿前后方向设置于前框架12的分隔壁114。由此,分隔壁114在壳体10内的除臭过滤器23与放电单元22之间具有透气性。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在图10中,L1是连接控制基板20和放电单元22的线束,L2是连接USB连接部26和控制基板20的线束。
如图10所示,当通过控制基板20对送风风扇21进行控制而使送风风扇21开始旋转时,从设置于壳体10的“右”侧的进气口10a吸入空气,并经由放电单元22被送风风扇21吸入。
在此,如图11所示,放电单元22具有设置于“下”侧的内部的放电部22a。放电单元22在放电部22a的“右”侧具有两个开口部22b。而且,如图12所示,放电单元22在与放电部22a的“右”侧的开口部22b相对的位置具有两个开口部22c。
如图10中箭头所示,通过送风风扇21从进气口10a吸入的空气经由放电单元22的周围和放电部22a而流动。在此,与送风风扇21的主气流(粗实线的箭头)分开吸入的空气流动至除臭过滤器23(细虚线的箭头)。而且,由放电单元22的放电部22a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通过送风风扇21从排气口10b吹出。
除臭过滤器23对偏离送风风扇21的主气流的空气的一部分、来自开口部10c、10e的外部气体进行除臭。同时,由放电单元22的放电部22a生成的臭氧还扩散至壳体10内,通过扩散的臭氧将吸附于除臭过滤器23的活性炭的臭的成分分解,而使活性炭的除臭力再生。
上述结构的除臭装置1通过安装于控制基板20的控制部(未图示)对送风风扇21和放电单元22进行控制,并以规定的转速使送风风扇21旋转,并且从电源单元24的电池24b将电力供给至放电单元22,并通过放电部22a生成包含臭氧的活性种。在此,当由臭氧传感器25检测出的臭氧浓度为规定的第一阈值(例如100ppb)以上时,控制基板20的控制部停止送风风扇21和放电单元22,随后,当由臭氧传感器25检测出的臭氧浓度小于第一阈值时,使送风风扇21和放电单元22工作。
如图13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中,在沿被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延伸的第一空间区域S1的外侧且壳体10内配置有除臭过滤器23。由此,除臭过滤器23不会直接暴露在送风风扇21的主气流(粗实线的箭头)中,由放电单元22的放电部22a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大部分并未被除臭过滤器23的再生消耗,而从壳体10的排气口10b释放到外部,因此,能提高释放到外部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浓度。
此外,如图13所示,放电单元22的放电部22a的一部分配置于沿除臭过滤器23的上游方向延伸的第二空间区域S2内。如此,通过放电单元22的放电部22a的一部分配置于被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侧且配置于第一空间区域S1的侧方,能提高除臭过滤器23的再生能力。
另外,也可以放电单元22的放电部22a的全部配置于第二空间区域S2内。
此外,被上述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的除臭过滤器23的端部位于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平面P1与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送风风扇21的上游侧端,上述第二平面P2与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放电单元22的下游侧端。由此,偏离送风风扇21的主气流的空气的一部分被供给至除臭过滤器23而使除臭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在放电单元22附近配置有除臭过滤器23,因此,通过由放电单元22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使除臭过滤器23再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在上述壳体10的相对的侧壁中的一方设置有进气口10a,在上述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排气口10b。由此,风路WP不会弯曲而导致流路损失增大,由于从相对的进气口10a向排气口10b的顺畅的气流通过送风风扇21形成于壳体10内,因此,能促进由放电单元22的放电部22a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扩散。
此外,通过在上述壳体10内的除臭过滤器23与送风风扇21之间设置具有透气性的分隔壁111、112,偏离主气流的空气的一部分被供给至除臭过滤器23而使除臭能力得到提高,并且,由来自放电单元22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实现的除臭过滤器23的再生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将壳体10内的除臭过滤器23与送风风扇21之间隔开的分隔壁也可以为设置有多个小孔的构件。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201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本第二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201除了放电单元222的放电部222a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相同的结构。
如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201中,放电单元222的放电部222a配置于第一空间区域S1内。由此,由放电单元222的放电部222a生成的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大部分能乘着送风风扇21的主气流(图14所示的粗实线的箭头)从壳体10的排气口10b释放到外部。
另外,也可以放电单元222的放电部222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空间区域S1内。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20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除了电源单元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相同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以从外部经由电源线向电源单元供给交流电压(或直流电压)的方式工作。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臭装置1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包括生成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等离子体放电式的放电单元22的除臭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包括其它方式的放电单元的除臭装置。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相对的侧壁中的一方设置有进气口10a,在上述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排气口10b,但也可以进气口和排气口并非设置于相对的侧壁,而是分别设置于互为相邻的侧壁。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0的除臭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壳体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包括圆柱状等其它方式的壳体的除臭装置。
虽然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来实施。

Claims (10)

1.一种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进气口(10a)和排气口(10b);
送风风扇(21),所述送风风扇(21)配置于所述壳体(10)内,并将从所述进气口(10a)吸入的空气从所述排气口(10b)吹出到外部;
放电单元(22),所述放电单元(22)配置于所述壳体(10)内且配置于被所述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侧,所述放电单元(22)具有生成包含臭氧的活性种的放电部(22a);以及
除臭过滤器(23),所述除臭过滤器(23)配置于所述壳体(10)内,
所述除臭过滤器(23)配置于沿被所述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延伸的第一空间区域(S1)的外侧且配置于所述壳体(10)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单元(22)的所述放电部(22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被所述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侧且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区域(S1)的侧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单元(22)的所述放电部(22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区域(S1)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送风风扇(21)吸入的气流的上游方向的所述除臭过滤器(23)的端部位于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平面(P1)与所述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所述送风风扇(21)的上游侧端,所述第二平面(P2)与所述上游方向正交且包括所述放电单元(22)的下游侧端。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的相对的侧壁中的一方设置有所述进气口(10a),在所述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所述排气口(10b)。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的相对的侧壁中的一方设置有所述进气口(10a),在所述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方设置有所述排气口(10b)。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内的所述除臭过滤器(23)与所述送风风扇(21)之间设置有具有透气性的分隔壁(111、112)。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内的所述除臭过滤器(23)与所述送风风扇(21)之间设置有具有透气性的分隔壁(111、112)。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内的所述除臭过滤器(23)与所述送风风扇(21)之间设置有具有透气性的分隔壁(111、112)。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0)内的所述除臭过滤器(23)与所述送风风扇(21)之间设置有具有透气性的分隔壁(111、112)。
CN202022408935.7U 2019-10-28 2020-10-26 除臭装置 Active CN2145120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5241A JP7071653B2 (ja) 2019-10-28 2019-10-28 脱臭装置
JP2019-195241 2019-10-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12051U true CN214512051U (zh) 2021-10-29

Family

ID=75637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08935.7U Active CN214512051U (zh) 2019-10-28 2020-10-26 除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71653B2 (zh)
CN (1) CN21451205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6718Y1 (ko) * 2005-11-08 2006-01-23 (주)대양하이테크 벽부착형 냄새제거기
JP4830697B2 (ja) * 2006-08-01 2011-12-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08167902A (ja) * 2007-01-11 2008-07-24 Daikin Ind Ltd 脱臭装置
JP2008167901A (ja) * 2007-01-11 2008-07-24 Daikin Ind Ltd 脱臭装置
JP2008264308A (ja) * 2007-04-23 2008-11-06 Daikin Ind Ltd 脱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65580A (ja) 2021-04-30
JP7071653B2 (ja)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23146B2 (en) Blower apparatus for vehicle
AU2009263696B2 (en) Ventilator
CN111033131B (zh) 送风装置
JP2008167902A (ja) 脱臭装置
JP4728416B2 (ja) 送風装置
CN214512051U (zh) 除臭装置
KR101174032B1 (ko) 에어컨의 전기집진기
CN215350951U (zh) 除臭装置
JP6400777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060808B2 (ja) 脱臭装置
JP6179252B2 (ja) 脱臭機
KR100645904B1 (ko) 공기청정기의 유로구조
JP5533417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07029792A (ja) 空気調節装置
JP2016016340A (ja) 空気清浄機
CN216276026U (zh) 一种除臭装置以及智能马桶
KR100465693B1 (ko) 공기 청정기의 집진 필터 장착구조
JP529377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5029611A (ja) 脱臭機
JP6252634B2 (ja) 空気清浄機
KR20030075698A (ko) 공기 청정기
JP6048545B2 (ja) 空気清浄機
CN113915697A (zh) 空调系统、风扇模块、空调模块及空调装置
JP6071232B2 (ja) リモコン保持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オン送出装置、電気機器
JP201205277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