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92459U - 驻车空调 - Google Patents
驻车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92459U CN214492459U CN202120536818.0U CN202120536818U CN214492459U CN 214492459 U CN214492459 U CN 214492459U CN 202120536818 U CN202120536818 U CN 202120536818U CN 214492459 U CN214492459 U CN 2144924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base
- parking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驻车空调,其包括其上形成有与车内相连通的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的底座、与出风通道底座固定连接并与出风通道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的外罩、设位于出风通道容置空间内并与出风通道底座共同限定出连通内出风口与内进风口的冷却室的蜗壳、位于冷却室内的蒸发器及贯流风机、其设于出风通道底座下侧且其连通内出风口与车内的出风通道;沿气流流动方向,出风通道出风通道呈渐缩式;本实用新型通过出风通道的渐缩式设置使驻车空调既能确保风量,并能够满足安装要求;并有效提高风速,增大送风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载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驻车空调。
背景技术
在顶置一体式驻车空调中,受整机高度限制,蒸发器高度尺寸较小。为保证整机性能,通常增加蒸发器长度。为保持良好的换热能力,贯流风扇长度也需要相应增加。但是受车型天窗限制,考虑小天窗车型的安装,受车顶部的天窗尺寸限制,驻车空调的室内送风单元尺寸不能过大。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驻车空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驻车空调,它包括:
底座,其上形成有与车内相连通的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
外罩,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
蜗壳,设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蜗壳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冷却室;所述冷却室连通所述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
蒸发器,其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冷却室内;
贯流风机,其设于所述冷却室内,并位于所述蒸发器的靠近所述内出风口的一侧;
出风通道,其设于所述底座下侧;所述出风通道一端与所述内出风口相连通,另一端通过送风口与车内相连通;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出风通道呈渐缩式;
所述贯流风机运行时,车内空气由所述内进风口进入所述冷却室内,然后经过所述蒸发器、贯流风机、内出风口、出风通道、送风口,经过蒸发器的低温气流通过所述送风口进入车内,以此循环对车内空气进行降温。
优选的,所述出风通道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壁及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二风道壁;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壁沿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方向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壁沿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方向间距分布;
沿气流流动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优选的,垂直于车顶壁且与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相平行的平面的投影中,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壁的投影均呈均匀圆弧。
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风道壁的投影所呈圆弧记为第一圆弧,另一个所述第二风道壁的投影所呈的圆弧记为第二圆弧;其中,所述第一圆弧所在圆记为第一投影圆O1,所述第二圆弧所在的圆记为第二投影圆O2;所述第一投影圆O1与所述第二投影圆O2相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弧的半径R1与所述第二圆弧的半径R2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投影圆O2的圆心与所述第二投影圆O2的圆心的连线与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相平行。
优选的,沿气流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风道壁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出风口边沿处形成有风道连接壁;所述风道连接壁与所述出风通道光滑过渡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道连接壁与所述出风通道的风道壁搭接。
优选的,与所述内出风口面积相比,所述出风通道位于所述送风口处的截面面积缩减20%~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驻车空调,其包括其上形成有与车内相连通的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的底座、与出风通道底座固定连接并与出风通道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的外罩、设位于出风通道容置空间内并与出风通道底座共同限定出连通内出风口与内进风口的冷却室的蜗壳、位于冷却室内的蒸发器及贯流风机、其设于出风通道底座下侧且其连通内出风口与车内的出风通道;沿气流流动方向,出风通道出风通道呈渐缩式;贯流风机运行时,车内空气由出风通道内进风口进入出风通道冷却室内,然后经过出风通道蒸发器、贯流风机、内出风口、出风通道、送风口,经过蒸发器的低温气流通过出风通道送风口进入车内,以此循环对车内空气进行降温;本实用新型通过出风通道的渐缩式设置使驻车空调既能确保风量,并能够满足安装要求;并有效提高风速,增大送风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内部分解解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底座及出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底座及出风通道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接水盘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接水盘的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压缩机与底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安装板与螺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第一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第二固定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底座与冷凝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底座与冷凝器的另一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冷凝风机与风机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室外送风单元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驻车空调的室外送风单元的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驻车空调100;外罩101;容置空间102;蜗壳103;底座1;冷却室10;内进风口11;内出风口12;风道连接壁13;外进风口15;散热风口16;气流通道17;进气通道18;连通口19;进气孔14;穿孔90;环板99;加强筋93;第一凹腔94;第二凹腔95;第一分板96;第二分板97;第三分板98;内壳8;送风口81;进风通道82;吸风口83;面板84;侧壳板85;导风板86;出风通道9;第一风道壁91;第二风道壁92;压缩机20;第一减震垫201;第二减震垫202;安装板30;凹坑301;第二通孔302;螺栓303;室内送风单元2;蒸发器21;贯流风机22;第一风机电机23;室外送风单元3;冷凝风机32;第二风机电机33;电控盒34;冷凝器31;第一安装支板311;第二安装支板312;第三安装支板313;第四安装支板314;接水盘4;第一侧壁41;第一侧板411;第二侧板412;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第四侧壁44;第一排水孔4a;第二排水孔4b;第三排水孔4c;第四排水孔4d;第一分流角45;排水接头50;过滤棉104;底壁40;第一底板401;第二底板402;第二分流角46;挡水筋47;缺口48;排水槽49;连接台60;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第三固定部63;第四固定部64;侧挡板65;第一螺钉柱66;第二螺钉柱67;加强板68;第一支撑壁71;第二支撑壁72;安装孔73;连接孔74;风机罩5;第一定位板51;第二定位板52;第三定位板53;第四定位板54;第二风机腔55;风机安装座56;外出风口57;避让孔5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一种驻车空调100,其包括底座1和外罩101,底座1位于车辆顶部,外罩101固定在底座1上以构成容置空间102。容置空间102内设有压缩机20、室内送风单元2、室外送风单元3及及用于对驻车空调100进行控制的电控盒34。本实施例中,压缩机20、室内送风单元2、室外送风单元3顺次设置于底座1上,且压缩机20位于室内送风单元2的靠近车头的一侧。
其中,室内送风单元2包括蒸发器21、用于将经过蒸发器21的冷却气流送往车内的贯流风机22、驱动贯流风机22的第一风机电机23、位于蒸发器21下部的接水盘4。室外送风单元3包括冷凝器31、用于将经过冷凝器31的热气流送出容置空间102的冷凝风机32、驱动冷凝风机32的第二风机电机33。本实施例中,冷凝器31设置为微通道冷凝器。
具体的,车的顶部设置有开口,底座1固定于车顶部外侧,从而使得驻车空调100不占用车内空间,且不易与车辆上的其它部件产生干涉,便于安装。具体的,底座1尺寸大于车顶部的开口尺寸;驻车空调100包括设于底座1下侧的内壳8,内壳8穿过车顶部的开口。其中,底座1与车顶部之间设置海绵,一方面海绵能够使底座1与车顶密封连接,有效隔离室内和室外空间;另一方面,海绵能够有效减震。
底座1上设有内进风口11和内出风口12,容置空间102内设有固定于底座1上的蜗壳103,蜗壳103与底座1共同限定出连通底座1上的内进风口11和内出风口12的冷却室10。蒸发器21位于冷却室10内,且靠近内进风口11。贯流风机22位于冷却室10内,并位于蒸发器21的靠近内出风口12的一侧。气流由内进风口11进入冷却室10内,然后依次经过经过蒸发器21、贯流风机22、内出风口12,并由内出风口12排出冷却室10。本实施例中,内进风口11与内出风口12并列设置,且内出风口12位于内进风口11靠近车头的一侧。
底座1下部设有与内出风口12相连通且向下延伸至内壳8中的出风通道9,内壳8上设有连通车内与出风通道9的送风口81。经过冷却室10由底座1上的内出风口12流出的冷却气流通过出风通道9由送风口81导入车内。
内壳8的内部形成有与底座1上的内进风口11相连通的进风通道82,且内壳8上设有连通进风通道82与车内的吸风口83。车内空气通过吸风口83进入进风通道82,并沿进风通道82流至底座1上的内进风口11处,然后通过内进风口11进入冷却室10内由蒸发器21进行冷却;经过蒸发器21冷却的冷却气流依次通过内出风口12、出风通道9、送风口81,并由送风口81排入车内,以此循环以降低车内温度。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82由出风通道9的风道壁与内壳8的壳壁共同限定形成。
以上,吸风口83、进风通道82、内进风口11、冷却室10、内出风口12、出风通道9、送风口81依次相连通形成冷却风道。冷却风道一端通过吸风口83与车内相连通,另一端通过送风口81与车内相连通,以使车内空气依次经过吸风口83、冷却风道、送风口81再返回车内,以此循环对车内空气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内壳8包括位于其下端的面板84及环绕面板84边沿设置的侧壳板85。送风口81形成于面板84上;吸风口83形成于面板84上或侧壳板85上。本实施例中,设有吸风口83的侧壳板85位于面板84远离其上送风口81的一侧,以有效避免气流混乱。
其中,送风口81处设有导风板86,导风板86的旋转轴与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相平行;导风板86能够对送风口81处的气流进行整流,然后再引导气流送入车内。以上导风板86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以对导风板86的打开角度进行调整,从而调节竖向送风角度。另外,送风口81处设置有扫风机构,其包括与导风板86的旋转轴相平行的扫风连杆、多个与扫风连杆相连接的扫风叶片及驱动扫风连杆的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带动扫风连杆沿导风板86的旋转轴方向往复移动的,从而带动扫风叶片横向摆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机自动调节第二导风叶片的横向送风角度以形成大角度送风。
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于内出风口12的位置设有与内出风口12相连通的第一风机腔,贯流风机22安装于第一风机腔内,并由第一风机电机23所驱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电机23为直流电机。
贯流风机22与蒸发器21并列设置,且贯流风机22与蒸发器21的长度相一致,以使蒸发器21各处的风速均匀,以充分利用蒸发器21的换热能力。
其中,沿由蒸发器21下端向上端的方向(即由底座1向外罩101的方向),蒸发器21向靠近内进风口11一侧倾斜。以上蒸发器21倾斜设置能够增加蒸发器21的有效换热面积,提高蒸发器21的换热能力,有效避免因蒸发器21竖直放置在导致的在蒸发器的底部和顶部出现死区形成涡流的情况发生。
蒸发器21相对于车顶壁的倾斜角记为A,A≤30°。本实施例中,A∈[20°,30°]。以上蒸发器21的倾斜角的限定不仅能够提高蒸发器21的换热能力,且能够有效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蒸发器21上的冷凝水滴落并由从内进风口11进入车内。
本实施例中的设置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送风量大,送风面积大且噪音低;有效改善了驻车空调100的整体送风性能,提高用户体验。另外,安装方便、成本低、耗电功率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出风通道结构,其以实施例一的结构为基础进行阐述。
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沿气流流动方向,出风通道9呈渐缩式;即气流流动方向,出风通道9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以上出风通道9渐缩式设置能够使出风通道9的截面尺寸逐渐缩小,以满足安装要求;同时提高送风口81处的风速,增加送风距离,提高用户体验。
底座1的内出风口12边沿向下延伸形成风道连接壁13;风道连接壁13与出风通道9光滑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中,风道连接壁13与出风通道9的风道壁搭接,以使两者的连接处无产生明显断差,使底座1与出风通道9流畅过渡连接,以确保气流流通顺畅。
具体的,出风通道9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壁91及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二风道壁92。其中,第一风道壁91沿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方向保持设置,两个第二风道壁92沿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方向间距分布。本实施例中,沿气流流动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风道壁9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垂直于车顶壁且与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相平行的平面的投影中,两上第二风道壁92的投影呈均匀圆弧。即第二风道壁92设置为圆弧过渡。通过均匀圆弧过渡,将靠近内出风口12处的出风通道9沿贯流风机22旋转轴方向的长度560mm缩短到其于送风口81处沿贯流风机22旋转轴方向的长度410mm。从而使内壳8的面板84沿贯流风机22旋转轴方向的长度能够达到不大于480mm,使其满足安装要求。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垂直于车顶壁且与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相平行的平面的投影中,其中一个第二风道壁92的投影所呈圆弧记为第一圆弧,另一个第二风道壁92的投影所呈的圆弧记为第二圆弧;其中,第一圆弧所在圆记为第一投影圆O1,第二圆弧所在的圆记为第二投影圆O2;第一投影圆O1与第二投影圆O2相离。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的半径R1与第二圆弧的半径R2相等。另外,第一投影圆O2的圆心与第二投影圆O2的圆心的连线与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相平行。
另外,本实施例中,沿气流流动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风道壁91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本实施例中,与内出风口12的面积相比,出风通道9位于送风口81处的截面面积缩减20%~30%。本实施例,出风通道9的设置减小了内壳8所占空间,使内壳8尺寸能够满足了车顶开口对驻车空调100的安装要求。同时,打破了车顶部开口尺寸对贯流风机22及蒸发器21尺寸的限制,有效提高驻车空调100的制冷效率及送风量。另外,气流经过出风通道9时的风量损失不大于15%,有效确保大风量,同时提高了送风口81处的风速,增加送风距离,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接水盘结构,其不局限于实施例一所述的驻车空调100。本实施例以实施例一的结构为基础进行阐述。
如图9-图10所示,底座1上形成有位于内进风口11与内出风口12之间的接水盘4,蒸发器21安装于接水盘4内,且蒸发器21的底部由接水盘4所支撑。接水盘4深度设置为20mm~30mm,能够有效防止接水盘4中的存水在车辆振动过程中溅出。本实施例中,接水盘4深度为20mm。
接水盘4包括底壁40及环绕底壁40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及第四侧壁44。其中,第一侧壁41与第三侧壁43相对设置,且第三侧壁43位于第一侧壁41靠近内进风口11的一侧;第三侧壁43与内进风口11相邻,且与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相平行。第二侧壁42与第四侧壁44相对设置,且沿由车头至车尾的方向分布。
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及第四侧壁44依次相接形成四个角,底壁40上对应于四个角的位置各设置一个排水孔。接水盘4于各排水孔下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排水管的排水接头50,通过排水管将水引导到设定的排水区域。综合考虑通用的排水管尺寸和排水量,排水孔直径D0∈[10,14],单位:mm。本实施例中,D0=12mm。排水接头50的内孔与接水盘4的底壁40圆弧过渡,形成下沉区,以提高排水效率同时增加排水接头50强度。
具体的,底壁40上位于第一侧壁41与第二侧壁42相连接处设有第一排水孔4a,底壁40上位于第二侧壁42与第三侧壁43相连接处设有第二排水孔4b,底壁40上位于第三侧壁43与第四侧壁44相连接处设有第三排水孔4c,底壁40上位于第四侧壁44与第一侧壁41相连接处设有第四排水孔4d。以上于底壁40上对应于四个侧壁所形成的四个角的位置设置排水孔能够保证车辆上坡或下坡或转弯过程中均能顺利排水,确保在驻车空调100整机倾斜时接水盘4内不会积存冷凝水。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侧壁4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411和第二侧板412。其中,第一侧板411、第二侧板412、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及第四侧壁44依次首尾相接。另外,第一侧板411向靠近第三侧壁43的方向倾斜,第二侧壁42向靠近第三侧壁43的方向倾斜;第一侧板411靠近第三侧壁43的一端与第二侧板412靠近第三侧壁43的一端相交形成指向第三侧壁43的第一分流角45。在接水盘4内冷凝水由第三侧壁43向贯流风机22方向流动时,第一分流角45将水流分流至其两侧,以使一部分水流沿第一侧板411流向第四排水孔4d,并由第四排水孔4d排出;另一部分水流沿第二侧板412流向第一排水孔4a,并由第一排水孔4a排出。其中,第一侧板411与底壁40的相交线相对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的斜度为1%-3%,第二侧板412与底壁40的相交线相对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的斜度为1%-3%。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411与第二侧板412的长度相等。
如图10所示,底壁4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底板401和第二底板402。其中,第一底板401位于第二底板402靠近第四侧壁44的一侧。其中,第一底板401向上倾斜,第二底板402向上倾斜,第一底板401远离第四侧壁44的一端与第二底板402远离第一侧壁41的一端相交形成第二分流角46。以上设置,第二分流角46将接水盘4内的水分流,使一部分水流沿第一底板401流向第三排水孔4c和第四排水孔4d,并由第三排水孔4c和第四排水孔4d排出;另一部分水流沿第二底板402向第一排水孔4a和第二排水孔4b流,并由第一排水孔4a和第二排水孔4b排出。其中,第一底板401和第二底板402各自相对于车顶壁所在平面的斜度均为1%-3%。
第一底板401与第二底板402的相交线与第一侧板411与第二侧板412的相交线共线。
本实施例中,在接水盘的各角处设置排水孔,并设置第一分流角和第二分流角,以将冷凝水分流导向不同位置的排水孔,从而加快排水速度,避免接水盘内积水。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接水盘4内设有挡水筋47。
接水盘4的底壁40上设有多个挡水筋47;蒸发器21的底部与挡水筋47相配合。另外,挡水筋47上设有缺口48,以使水流能够通过缺口48由挡水筋47的一侧流到其另外一侧。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挡水筋47,一方面对蒸发器21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分流,另一方向能够有效支撑蒸发器21的底部,并对蒸发器21进行限位。其中,多个挡水筋47平行设置,且与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线相平行。相邻两个挡水筋47之间形成排水槽49,排水槽49内的冷凝水能够就近由缺口48流出。本实施例中,多个缺口48沿其所在的挡水筋等间距排布。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相邻两个挡水筋47上的缺口48正对向设置;即相邻两个挡水筋47上正对设置的两个缺口48所在直线与挡水筋47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排水槽49内的冷凝水能够就近由缺口48流入挡水筋47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多个挡水筋47上的缺口48正对设置,能够使蒸发器21的迎风侧的气流由蒸发器21下部通过接水盘4中的缺口48流至蒸发器21的背风侧,从而使接水盘4内的冷凝水与蒸发器21靠近接水盘4的底部区域都能够对气流进行换热,有效提高蒸发器21的换热量。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如图11所示,相邻两个挡水筋47上的缺口48相对错位设置;即相邻两个挡水筋47上的缺口48非正对分布。在车辆上坡或下坡或颠簸过程中,接水盘4向前或向后倾斜,接水盘4内的水能够更快的通过缺口48向前或向后流,以使其快速流向对应方向的排水孔内,加快冷凝水的排出。另外,挡水筋47上的缺口48相对错开设置,能够阻挡蒸发器21迎风侧的气流通过蒸发器21下端的接水盘4内缺口48流至蒸发器21的背风侧,以使能蒸发器21迎风侧的气流最大化地经过蒸发器21,以充分利用蒸发器21换热,有效减少漏热。
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挡水筋47。两个挡水筋47共同固定支撑蒸发器21的底部。
如图12所示,接水盘4内设有过滤棉104,过滤棉104位于蒸发器21的靠近内进风口11一侧。过滤棉104具有较大的孔隙率。一方面,过滤棉104能够使蒸发器21上的冷凝水快速透过过滤棉104进入接水盘4内,确保冷凝水快速流入接水盘4。另一方面,过滤棉104能够有效防止因车体震动或车辆颠簸等而导致的接水盘4内冷凝水震动溢出接水盘4,避免溢出的冷凝水由与蒸发器21相邻的内进风口11直接进入室内侧,造成隐患,降低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接水盘的底壁上设置具有缺口的挡水筋,一方面改善排水能力,提高排水流畅性;另一方面能够支撑蒸发器,并提高蒸发器底部附件区域的制冷效果,从而提高制冷系统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压缩机的固定结构,其不局限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所述的驻车空调100的相关结构限定。本实施例以实施例一的结构为基础进行阐述。
如图13所示,压缩机20固定于底座1上,且位于贯流风机22远离内进风口11的一侧。底座1靠近车顶的一侧设有安装板30,安装板30上设有螺栓303,螺栓303穿过安装板30、底座1、压缩机20,通过螺母将压缩机20固定于底座1上。
具体的,如图14所示,底座1上形成有穿孔90。底座1上环绕穿孔90设有环板99。环板99的周向设有加强筋93,以加强穿孔90附近区域的强度。本实施例中,环绕环板99设置的加强筋93呈辐射状分布。另外,底座1远离压缩机20的一侧设有向靠近压缩机20一侧凹陷的第一凹腔94,第一凹腔94的底部与穿孔90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向靠近压缩机20一侧凹陷的第二凹腔95。本实施例中,底座1为注塑件。
压缩机20包括主体部,主体部的底部设有其上形成有第一通孔的连接板。连接板与环板99位置相对应,且连接板上的第一通孔与底座1上的穿孔90相对应。其中,压缩机20的连接板下侧设有第一减震垫201,第一减震垫201至少部分收容于底座1上的环板99所限定的内腔中;环板99对第一减震垫201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减震垫201移动。另外,压缩机20的连接板上侧设有第二减震垫202,第二减震垫20位于连接板与螺母之间。以上第一减震垫201与第二减震垫202的设置对压缩机20进行有效减震。
安装板30为钣金件,且安装板30与螺栓303焊接连接,以有效提高螺栓303与安装板30的一体性。具体的,如图15-图16所示,安装板30形成有凹坑301,凹坑301的底部设有第二通孔302。螺栓303穿过第二通孔302,且螺栓303的螺头收容于凹坑301内,以保持安装板30上设有螺头一侧端面的平整度;然后将螺栓303与安装板30焊接连接。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螺栓303,其分布于安装板30的四个顶角处。
安装板30安装于第一凹腔94内,安装板30上的凹坑301被收容于第二凹腔95内,从而避免因安装板30的设置而增加底座1厚度。螺栓303由底座1下侧依次穿过穿孔90、第一减震垫201、第一通孔、第二减震垫202,螺栓303位于第二减震垫202上侧的端部安装有螺母,通过拧紧螺母将安装板30、底座1、压缩机20固定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20通过安装板30固定于底座1上,增大受力面积,提高安装可靠性。其中,安装板30强度高,且其与底座1接触面积大;且固定压缩机20的螺栓303与安装板30焊接连接,有效地将力传递至安装板30上,从而提高压缩机20安装的可靠性。另外,安装板30设置于底座1下侧的第一凹腔94内,避免增加压缩机20的安装高度,从而降低整体高度。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冷凝器的固定结构,其不局限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所述的驻车空调100的相关结构限定。本实施例以实施例一的驻车空调100结构为基础进行阐述。
如图17所示,冷凝器31的边沿上设有多个安装支脚,安装支脚上设有固定孔。本实施例中,安装支脚为耳片式。
冷凝器31远离外进风口15的一侧设有风机罩5;风机罩5上设有多个定位支脚;定位脚上设有定位孔。
如图18-图22所示,底座1上设有外进风口15,外进风口15设于冷却室10远离贯流风机22的一侧。底座1上沿外进风口15外围设有多个固定部。
固定部包括竖向设置的定位槽和安装槽;其中,定位槽设于底座1上;定位槽包括位于其靠近外进风口15一侧的的槽口及远离底座1的端部开口;即定位槽的槽口朝向冷凝器31。定位槽的外侧设有与其端部开口相连接第一支撑壁71,定位槽的内部设有与其槽壁相连接的第二支撑壁72。
安装槽设于定位槽的上端;安装槽的槽口与定位槽的槽口方向一致;且安装槽的槽壁与第一支撑壁71远离定位槽的边沿相连接;
冷凝器31的安装支脚安装于定位槽内,并与第二支撑壁72相配合;风机罩5的定位支脚安装于安装槽内,并与第一支撑壁71相配合。
第二支撑壁72上设有连接孔74;安装支脚上的固定孔与其所在的第二支撑壁72上连接孔74相对应;多个定位支脚中,部分数量的定位支脚上的定位孔与其所在的固定部上连接孔74相对应,通过螺钉将相对应的定位支脚、安装支脚及固定部连接。
多个所述固定部中,部分数量的固定部的第一支撑壁71上设有安装孔73;其中,安装于具有安装孔73的固定部上的定位支脚上的定位孔与安装孔73相对应,通过螺钉将相对应的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与第一支撑壁71上的安装孔73相对应的定位支脚上的定位孔的相邻位置设有避让孔58,避让孔58与冷凝器31上的固定孔相对应。
以上多个定位支脚中,部分数量的定位支脚上的定位孔与冷凝器上的固定孔、固定部上的连接孔相对应,部分数量的定位支脚上的定位孔与其所在的第一支撑壁上的安装孔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多个固定部包括呈对角设置的第一固定部61和第三固定部63、呈对角设置的第二固定部62和第四固定部64。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第三固定部63及第四固定部64分布于矩形的四个顶角处。其中,第一固定部61和第三固定部63的第一支撑壁71上均设有安装孔73,第二支撑壁72上均设有连接孔74。第二固定部62和第四固定部64的第二支撑壁72上均设有连接孔74。
冷凝器31的安装支脚安装于定位槽内,并由安装槽的第二支撑壁72所支撑。本实施例中,定位槽的槽壁与冷凝器31的安装支脚相配合,以使冷凝器31安装到第二支撑壁72上时冷凝器31上的固定孔与固定部上的连接孔74相对应,不需要再进行对孔操作,安装方便,快速对冷凝器进行预定位,且方便固定。
本实施例中,安装支脚的厚度等于第一支撑壁71与第二支撑壁72的高度差,从而在将冷凝器31的安装支脚安装于对应固定部内时,使安装支脚的上端面与固定部的第二支撑壁72的上端面共面。
其中,冷凝器31上的多个安装支脚包括依次与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第三固定部63、第四固定部64相对应的第一安装支板311、第二安装支板312、第三安装支板313及第四安装支板314。冷凝器31安装到位后,通过螺钉将第一安装支板311与第一固定部61相连接,并将第三安装支板313与第三固定部63相连接,以对冷凝器31进行预固定。
如图23所示,冷凝器31远离外进风口15的一侧设有风机罩5,冷凝风机32固定于风机罩5内。具体的,风机罩5上形成有向远离冷凝器31的一侧凹陷的第二风机腔55;驻车空调100的外罩10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风机腔55相对应的开孔。其中,第二风机腔55的腔底设有用于固定冷凝风机32的风机安装座56及环绕风机安装座56的外出风口57。冷凝风机32安装于风机安装座56上,并收容于第二风机腔55内。
如图23-图24所示,风机罩5的边沿上具有多个设有定位孔的定位支脚。定位支脚安装于固定部的第一支撑壁71上。多个定位支脚包括依次与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第三固定部63及第四固定部64相对应的第一定位板51、第二定位板52、第三定位板53及第四定位板54。第一定位板51上的定位孔与第一固定部61上的安装孔73相对应,通过螺钉将第一定位板51与第一固定部61相连接;第二定位板52上的定位孔、第二安装支板312上的固定孔及第二固定部62上的连接孔74相对应,通过螺钉将第二定位板52、第二安装支板312及第二固定部62相连接;第三定位板53上的定位孔与第三固定部63上的安装孔73相对应,过螺钉将第三定位板53与第三固定部63相连接;第四定位板54上的定位孔、第四安装支板314上的固定孔及第四固定部64上的连接孔74相对应,通过螺钉将第四定位板54、第四安装支板314及第四固定部64相连接;以上通过螺钉将风机罩5、冷凝器31及底座1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的槽壁与风机罩5的定位支脚相配合,以使风机罩5安装到第一支撑壁71上时风机罩5上的定位孔与固定部上的连接孔74或安装孔73相对应;不需要再进行对孔进行对正,安装快速,方便固定。通过本实施例的固定部,使冷凝器31下端面与外进风口15之间存在间隙,确保散热效果。
以上在风机罩5的第一定位板51及第三定位板53上均设置避让孔58,以避让对冷凝器31进行预固定时连接第一安装支板311与第一固定部61的螺钉头及连接第三安装支板313与第三固定部63的螺钉头。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19-图20所示,固定部包括与底座1相连接的连接台60及设于连接台60的上端且沿其边沿设置的侧挡板65。连接台60上设有第一螺钉柱66,第一螺钉柱66与侧挡板65通过加强板68相连接。其中加强板68的高度小于侧挡板65的高度,且加强板68的高度大于第一螺钉柱66的高度。多个加强板68设置于第一螺钉柱66的周向,第一螺钉柱66及与其相连接的加强板68的侧端面共同限定出位于第一螺钉柱66正上方的定位槽;多个加强板68的上端面限定出第一支撑壁71,侧挡板65位于加强板68的上端面的上方区域共同限定出安装槽。连接孔74为第一螺钉柱66上的螺纹孔。其中,第一固定部61和第三固定部63的第一螺钉柱66的相邻位置设有第二螺钉柱67,且第二螺钉柱67的高度与加强板68的高度相等,第二螺钉柱67上的螺纹孔形成安装孔73。以上设置能够保证各固定部的强度,且方便加工。
本实施例的设置,在对冷凝器31及风机罩5固定安装时能够快速定位和对孔,方便快捷,减少了螺钉数量,并有效增强了底座1、风机罩5及冷凝器31的一体性,改善驻车空调100的整体稳定性。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电控盒的散热设置,其不局限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所述的驻车空调100的相关结构限定。本实施例以实施例一及实施例六的驻车空调100结构为基础进行阐述。
如图18、图24-图25所示,冷凝器31靠近底座1一侧设有与外进风口15连通的进气通道18。垂直于外进风口15所在平面的方向,进气通道18的尺寸记为D2;即冷凝器31的下表面与底座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D2∈[25,35],单位:mm;以上设置能将确保冷凝器31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D2=30mm。
电控盒34设于冷凝器31相邻位置,且位于冷凝器31沿贯流风机22的旋转轴方向的相邻位置。其中,底座1上与电控盒3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散热风口16。且散热风口16与外进风口15相邻。电控盒34与底座1共同限定出连通散热风口16与进气通道18的气流通道17;其中,所述气流通道17位于电控盒34靠近所述散热风口16一侧;
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有沿散热风口16分布的凸台,电控盒34的边缘设有多个固定板,通过螺钉将固定板与凸台固定连接,以完成电控盒34的固定。垂直于散热风口16所在的平面方向,气流通道17的尺寸记为D1,其中D2>D1。其中,D1∈[12,18],单位:mm;以上设置能将确保电控盒34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D1=15mm。
底座1上设有环绕外进风口15的围板,围板限定出进气通道18。在冷凝风机32的驱动作用下,车外空气由外进风口15进入进气通道18,经过冷凝器31后由位于外出风口57导入车外,以有效带走冷凝器31上的热量。本实施例中,冷凝风机32为轴流风机。
本实施例中,围板上靠近电控盒34的一侧设有连通口19,进气通道18与气流通道17通过连通口19相连通。
冷凝风机32作用时,冷凝器31上侧形成负压区,车外气流一方面通过外进风口15进入进气通道18,另一方面通过散热风口16进入气流通道17,然后由连通口19进入进气通道18。其中,车外空气经过气流通道17时,带走电控盒34上的热量。进入进气通道18内的气流依次经过冷凝器31、外出风口57,并由外出风口57排出驻车空调100,以带走冷凝器31上的热量,同时带走电控盒34上的热量,对电控盒34及内的电控元件进行降温,保障其高效运行。
本实施例中围板由包括靠近冷却室20的第一分板96、靠近电控盒34的第二分板97及远离电控盒34的第三分板98。其中,连通口19设于第二分板97上;第二分板97、第一分板96及第三分板98依次相连接,第二分板97与第三分板98分居于外进风口15的相对两侧,并位于第一分板96的同一侧;且第二分板97与第三分板98远离第一分板96的一端均与底座的环侧壁相连接;第二分板97、第一分板96、第三分板98及底座的环侧壁相连限定出进气通道18。
其中,与第一分板96相对设置的底座1的环侧壁上设有供气流进入进气通道18的进气孔14。以上设置使车外气流通过设于底座1的环侧壁上的进气孔14、底座1上的外进风口15、及与电控盒34相对应的散热风口16进入进气通道18,以确保由气流通道17进入进气通道18的气流量,从而确保对电控盒34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对电控盒与冷凝器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有效利用了对冷凝器进行散热的散热系统引流带走电控盒上的热量,从而对电控盒进行降温,确保电控盒的有效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底座,其上形成有与车内相连通的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
外罩,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
蜗壳,设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蜗壳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冷却室;所述冷却室连通所述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
蒸发器,其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冷却室内;
贯流风机,其设于所述冷却室内,并位于所述蒸发器的靠近所述内出风口的一侧;
出风通道,其设于所述底座下侧;所述出风通道一端与所述内出风口相连通,另一端通过送风口与车内相连通;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出风通道呈渐缩式;
所述贯流风机运行时,车内空气由所述内进风口进入所述冷却室内,然后经过所述蒸发器、贯流风机、内出风口、出风通道、送风口,经过蒸发器的低温气流通过所述送风口进入车内,以此循环对车内空气进行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壁及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二风道壁;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壁沿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方向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壁沿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方向间距分布;
沿气流流动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垂直于车顶壁且与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相平行的平面的投影中,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壁的投影均呈均匀圆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风道壁的投影所呈圆弧记为第一圆弧,另一个所述第二风道壁的投影所呈的圆弧记为第二圆弧;其中,所述第一圆弧所在圆记为第一投影圆O1,所述第二圆弧所在的圆记为第二投影圆O2;所述第一投影圆O1与所述第二投影圆O2相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的半径R1与所述第二圆弧的半径R2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圆O2的圆心与所述第二投影圆O2的圆心的连线与所述贯流风机的旋转轴相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2-6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沿气流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风道壁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1-6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内出风口边沿处形成有风道连接壁;所述风道连接壁与所述出风通道光滑过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连接壁与所述出风通道的风道壁搭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内出风口面积相比,所述出风通道位于所述送风口处的截面面积缩减20%~3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36818.0U CN214492459U (zh) | 2021-03-15 | 2021-03-15 | 驻车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36818.0U CN214492459U (zh) | 2021-03-15 | 2021-03-15 | 驻车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92459U true CN214492459U (zh) | 2021-10-26 |
Family
ID=78198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36818.0U Active CN214492459U (zh) | 2021-03-15 | 2021-03-15 | 驻车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9245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207665A1 (zh) * | 2023-04-07 | 2024-10-10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和车辆 |
-
2021
- 2021-03-15 CN CN202120536818.0U patent/CN21449245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207665A1 (zh) * | 2023-04-07 | 2024-10-10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273207B1 (en) | Ceiling-embedded-typ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JP3758396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4492459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4028131U (zh) | 驻车空调 | |
WO2018149032A1 (zh) | 散热组件和制冷装置 | |
CN214492456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4492460U (zh) | 驻车空调 | |
CN114508887B (zh) | 嵌入式冰箱 | |
CN102401432A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4492463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4492464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4606986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3453926U (zh) | 机柜空调 | |
CN101995059B (zh) | 一体型空调器 | |
CN215705539U (zh) | 驻车空调 | |
CN114206079A (zh) | 散热器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器 | |
CN214275970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4688919U (zh) | 一种驻车空调 | |
CN102401433A (zh) |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 |
CN216930639U (zh) | 散热器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器 | |
CN215971035U (zh) | 一种蒸发箱 | |
CN210118963U (zh) | 空调器的室外围板以及空调器 | |
CN216620062U (zh) | 一体式空调器 | |
CN214536938U (zh) | 冷凝器组件及冰箱 | |
CN217761327U (zh) | 水环式真空泵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1 Haixin Road, Nancun Town, Pingdu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51,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SHANDONG) AIR-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