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74711U - 便携式计算机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计算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74711U CN214474711U CN202120368276.0U CN202120368276U CN214474711U CN 214474711 U CN214474711 U CN 214474711U CN 202120368276 U CN202120368276 U CN 202120368276U CN 214474711 U CN214474711 U CN 2144747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rear cover
- portable computer
- source device
- heat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其包括:盒体、后盖、热源器件、导热组件和常温器件;所述后盖与所述盒体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热源器件和所述导热组件均位于由所述盒体和后盖组成的封闭空间内;所述后盖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为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被握持的区域,所述常温器件通过所述安装口露出所述后盖;所述常温器件中露出所述后盖的材料为不良导体;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将所述热源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后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提高便携式计算机散热效果的同时,提高用户对便携式计算机体验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计算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且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多,计算机的体积也越来越小。但是如此使得计算机散热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手持计算机,由于体积小,以及发热点过于集中,导致计算机散热效果差,容易产生机身发烫的问题,严重降低了用户体验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计算机,通过导热组件将热源器件与后盖连接,能够有效的提高便携式计算机的散热效率,通过限定常温器件位置,能够使用户在握持该便携式计算机与常温器件接触,从而能够避免用户触碰到温度较高的后盖,进而提高了用户对便携式计算机体验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包括:盒体、后盖、热源器件、导热组件和常温器件;
所述后盖与所述盒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热源器件和所述导热组件均位于由所述盒体和后盖组成的封闭空间内;
所述后盖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为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被握持的区域,所述常温器件通过所述安装口露出所述后盖;
所述常温器件中露出所述后盖的材料为不良导体;
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将所述热源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后盖。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石墨片;
所述石墨片固定设置于所述后盖的表面或固定设置与所述后盖内。
可选地,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导热块和热导管;
所述导热块表面固定设置至少一凸起;
所述导热块用于通过所述至少一凸起吸收热源器件的热量;
所述热导管用于将导热块的热量传导至后盖。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凸起与所述热源器件之间填充有导热膏或导热垫。
可选地,所述导热块朝向所述后盖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储放槽,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一储放槽与所述导热块接触。
可选地,所述后盖朝向所述导热块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储放槽,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二储放槽与所述后盖接触。
可选地,所述热导管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一储放槽与所述导热块贴合;
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二平面和第二储放槽与所述后盖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储放槽和所述第二储放槽内均填充有导热膏或导热垫。
可选地,所述常温器件露出所述后盖的表面与后盖中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表面平齐。
可选地,所述常温器件露出所述后盖的表面面积不小于所述后盖中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计算机通过导热组件将热源器件与后盖连接,能够有效的提高便携式计算机的散热效率,通过将常温器件限定在后盖的安装口处,能够使用户在握持该便携式计算机与常温器件接触,从而能够避免用户触碰到温度较高的后盖,进而提高了用户对便携式计算机体验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盒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后盖与石墨片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盒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热块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后盖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盒体;2、后盖;21、第一安装孔;22、第二储放槽;23、安装口;24、第二安装孔;3、热源器件;31、CPU;32、内存颗粒;33、电源管理芯片;4、主板;41、螺母柱;5、导热组件;51、导热块;511、第三安装孔;512、第一储放槽;513、凸起;52、热导管;521、第一平面;522、第二平面;6、常温器件;61、安装板;62、RFID天线模块;63、NFC-FPC模块;64、5G天线模块;65、北斗天线模块;7、显示屏;8、石墨片;9、减震包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加固计算机,结合图1至图4,该便携式计算机包括:盒体1、后盖2、热源器件3、主板4、导热组件5和常温器件6。
其中,所述盒体1为六方体结构,所述盒体1的四个角楞处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减震包角9,如此能够提高该便携式计算机的抗摔能力。所述后盖2与所述盒体1后端的开口适配,且所述后盖2的边角处共开设有六个第一安装孔 21,所述后盖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与螺钉配合与所述盒体1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热源器件3、主板4和所述导热组件5均位于由所述盒体1和后盖2 组成的封闭空间内。所述导热组件5用于将所述热源器件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后盖2。具体的,所述热源器件3、所述导热组件5和所述常温器件6均位于所述主板4朝向所述后盖2的一侧,所述热源器件3和所述常温器件6分别位于所述盒体1的相对的两端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源器件3位于所述盒体1的上端,所述常温器件6 为所述盒体1的下端;结合图5,所述盒体1的前表面固定设置有显示屏7。所述显示屏7、所述热源器件3和所述常温器件6均与所述主板4电连接。结合图2,其中,所述热源器件3包括:一颗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31、两颗内存颗粒32以及一个电源管理芯片33;所述常温器件6为天线模块。
具体的,结合图6,所述导热组件5包括:导热块51和热导管52。所述导热块51朝向主板4的表面固定设置四个不同高度的凸起513。结合图7,所述导热块51用于通过所述至少一凸起513吸收热源器件3的热量;所述热导管 52用于将导热块51的热量传导至后盖2。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凸起513和所述导热块51一体成型固定连接,且四个凸起513和导热块51的材料为铝。
所述导热块51开设有两个第三安装孔511,所述主板4朝向所述后盖2的表面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511对应的两个螺母柱41。所述导热块51 通过所述螺母柱41与螺钉配合与所述主板4可拆卸固定连接。
另外,结合图4和图6,所述导热块51朝向所述后盖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储放槽512。所述后盖2朝向所述导热块51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储放槽22。所述热导管52由圆筒形的管体压制成扁平状的管体,从而使得热导管52在其底端形成第一平面521,在其顶端形成第二平面522。所述热导管52通过所述第一平面521和第一储放槽512与所述导热块51贴合;所述热导管52通过所述第二平面522和第二储放槽22与所述后盖2贴合。如此能够提高该导热组件5 导热的效率。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平面521和所述导热块51之间填充有导热膏,在所述第二平面522和所述后盖2之间也填充有导热膏,通过填充导热膏,能够使热导管52稳定的与导热块51和后盖2相接触,从而保证该导热组件5的导热效率。
进一步的,结合图3,所述后盖2开设有安装口23。所述安装口23为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被握持的区域,所述常温器件6通过所述安装口23露出所述后盖 2。结合图8,具体的,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安装板61、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线识别)天线模块、NFC-FP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近场通信-柔性电路板)模块、5G天线模块64和北斗天线模块 65。其中,所述安装板61与所述安装口23适配;RFID天线模块62、NFC-FPC 模块63、5G天线模块64和北斗天线模块65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61朝向所述主板4的一侧。所述后盖2在所述安装口23的周边开设有十四个第二安装孔24,所述安装板61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24与螺钉的配合固定在安装口23 处。
其中,所述安装板61远离所述主板4的表面与所述后盖2远离所述主板4 的表面平齐;所述安装板61远离所述主板4的表面面积不小于所述后盖2中远离所述主板4的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所述安装板61的材料为不良导体,所述不良导体包括:石棉、陶瓷、木头和塑料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盒体1的材料为铝合金;所述不良导体为塑料;所述安装板61远离所述主板4的表面面积为所述后盖2中远离所述主板4的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计算机通过导热组件5将热源器件3与后盖2连接,能够有效的提高便携式计算机的散热效率,通过将常温器件6限定在后盖2的安装口23处,能够使用户在握持该便携式计算机与常温器件6接触,从而能够避免用户触碰到温度较高的后盖2,进而提高了用户对便携式计算机体验的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热导管52整体形状为L型、U型或S型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导管52整体形状为L型,且所述热导管52与安装口23上侧的后盖2区域贴合。所述热导管52为中空结构,其内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沟槽,以形成毛细结构,且所述热导管52的内部放置有流体工质。当热导管52接收到外部热量后,流体工质温度升高,迅速汽化,蒸汽向温度相对低的两端扩散,遇冷后又迅速变成液体,液体在毛细结构的作用下又回流至中部,循环往复;如此以吸收来自导热块51的热量,以潜热的形式释放至后盖2的不同位置,从而提高了均温效果,进而提供了热源器件3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石墨片8。其中石墨片8的厚度为0.4 至0.6毫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片8的厚度为0.5毫米。所述石墨片8 固定设置于所述后盖2的表面或固定设置与所述后盖2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片8位于所述后盖2朝向热源器件3的一侧,且所述石墨片8与所述后盖2的形状适配,且所述石墨片8也留有用于使热导管52和安装板61穿过石墨片8的穿口。通过设置所述石墨片8能够利用石墨片8在热传导方面的各向异性的特点,即在横向的延展方向热传导率极高,在纵向的穿透方向热传导率不高的特点,使得热量在后盖2的内表面迅速扩散,达到快速均温的效果,而均温效果好则热量与外环境交换效率高,散热快,物体表面温升相对较低,如此则能够使后盖2外表面的温度均温,从而在人机结合时大大改善体感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后盖、热源器件、导热组件和常温器件;
所述后盖与所述盒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热源器件和所述导热组件均位于由所述盒体和后盖组成的封闭空间内;
所述后盖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为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被握持的区域,所述常温器件通过所述安装口露出所述后盖;
所述常温器件中露出所述后盖的材料为不良导体;
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将所述热源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后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石墨片;
所述石墨片固定设置于所述后盖的表面或固定设置与所述后盖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导热块和热导管;
所述导热块表面固定设置至少一凸起;
所述导热块用于通过所述至少一凸起吸收热源器件的热量;
所述热导管用于将导热块的热量传导至后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凸起与所述热源器件之间填充有导热膏或导热垫。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块朝向所述后盖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储放槽,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一储放槽与所述导热块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朝向所述导热块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储放槽,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二储放槽与所述后盖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导管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一储放槽与所述导热块贴合;
所述热导管通过所述第二平面和第二储放槽与所述后盖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放槽和所述第二储放槽内均填充有导热膏或导热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温器件露出所述后盖的表面与后盖中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表面平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温器件露出所述后盖的表面面积不小于所述后盖中远离所述热源器件的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68276.0U CN214474711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便携式计算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68276.0U CN214474711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便携式计算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74711U true CN214474711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43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68276.0U Active CN214474711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便携式计算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74711U (zh) |
-
2021
- 2021-02-08 CN CN202120368276.0U patent/CN2144747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200882A1 (zh) | 一种散热构件及智能终端 | |
CN111132520A (zh) | 电子设备 | |
CN105188302A (zh) | 手持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 |
CN214474711U (zh) | 便携式计算机 | |
CN202931733U (zh) |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201229136Y (zh) | 导热结构及具有该导热结构的散热装置 | |
CN101661316A (zh) | 笔记本电脑 | |
CN211376630U (zh) |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0130059U (zh) |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08314700U (zh) | 无风扇嵌入式计算机 | |
CN216123419U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屏蔽罩 | |
CN206821132U (zh) |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便携设备 | |
CN215895209U (zh) | 后盖凸出散热的工业相机 | |
CN214202233U (zh) | 一种组合导热管、散热系统及移动终端 | |
CN206196240U (zh) | 移动终端的散热结构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211061969U (zh) | 便携式计算机设备 | |
CN210573630U (zh) | 一种新型计算机用散热装置 | |
CN210381725U (zh) |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装置 | |
CN210716588U (zh) | 一种翻转式外语翻译设备用固定架 | |
CN217060881U (zh) | 一种防烫手的电脑盒子 | |
CN211827933U (zh) | 高散热型显示屏模组 | |
CN220795785U (zh) | 一种散热片结构、主板组件以及便携式智能设备 | |
CN213518096U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的多功能外壳 | |
CN221573126U (zh) | 电子设备 | |
CN202455723U (zh) | 网络通信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0 Address after: 518057 1701, Yan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31 Gaoxin middle Fourth Road, Maling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anxiang smart IO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Yanxiang Zhigu chuangxiangdi, No.11, Gaoxin Road,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7 Patentee before: EVO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