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64887U -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64887U CN214464887U CN202120563496.9U CN202120563496U CN214464887U CN 214464887 U CN214464887 U CN 214464887U CN 202120563496 U CN202120563496 U CN 202120563496U CN 214464887 U CN214464887 U CN 2144648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insulation
- fixed scroll
- wall
- thickness
- insul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静涡旋盘组件包括:静涡旋盘,静涡旋盘包括吸气通道和吸气腔,吸气腔通过吸气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隔热件,设置于静涡旋盘上并位于吸气腔的吸气端。通过在静涡旋盘吸气腔的吸气端设置第一隔热件,能够有效阻断通过静涡旋盘组件的外部热量向吸气腔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制冷剂的压缩损失,显著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压缩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静涡旋盘组件、一种涡旋压缩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是一种新型容积式压缩机,目前,相关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的外部热量会一定程度地向吸气通道内的低温制冷剂传热,导致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且增加制冷剂的压缩损失,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静涡旋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静涡旋盘组件,静涡旋盘组件包括:静涡旋盘,静涡旋盘包括吸气通道和吸气腔,吸气腔通过吸气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隔热件,设置于静涡旋盘上并位于吸气腔的吸气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静涡旋盘组件包括静涡旋盘和第一隔热件,具体而言,静涡旋盘包括吸气通道和吸气腔,其中,吸气腔通过吸气通道与外部连通,能够理解的是,在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低温制冷剂经吸气通道进入吸气腔,涡旋压缩机包括静涡旋盘组件和动涡旋盘,静涡旋盘与动涡旋盘相配合形成压缩腔,低温制冷剂通过吸气通道,经吸气腔进入压缩腔中,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曲轴和电机,电机驱动曲轴转动,曲轴转动带动动涡旋盘绕静涡旋盘进行回转运动,并在回转运动的过程中使得压缩腔的体积不断减小,从而增大压缩腔内的压力,以达到规定的工况条件。静涡旋盘组件还包括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静涡旋盘上,并与压缩腔连通,达到要求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至壳体内,再经壳体的排气口排出涡旋压缩机进入系统循环,此为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静涡旋盘组件还包括气流通道,设置于静涡旋盘的外侧壁上,外部高温气流在流经静涡旋盘外侧壁上的气流通道时,会一定程度地向吸气腔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导致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制冷剂的压缩机损失增加。通过在静涡旋盘吸气腔的吸气端设置第一隔热件,能够有效阻断通过静涡旋盘组件的外部热量向吸气腔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制冷剂的压缩损失,显著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能够理解的是,吸气通道与吸气腔连通,吸气腔的吸气端即为吸气腔靠近吸气通道的一端,通过在该位置设置第一隔热件,能够有效将流经的外部热量与吸气腔吸气端内的制冷剂进行阻隔,防止外部热量对吸气端内的制冷剂进行传热,保证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热件可以采用隔热材料,且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10w/m·k,以保证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静涡旋盘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隔热件包括至少一个隔热侧壁,至少一个隔热侧壁与吸气端的侧壁面贴合。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一隔热件包括至少一个隔热侧壁,具体而言,第一隔热件可以包括一个隔热侧壁,一个隔热侧壁设置在吸气腔吸气端靠近吸气通道的一侧壁上,以将外部热量与吸气腔吸气端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阻隔。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隔热件可以包括多个隔热侧壁,多个隔热侧壁与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将多个隔热侧壁与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尽可能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而对吸气腔的容积产生的影响,保证制冷剂的循环量,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另外,将隔热侧壁与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能够便于对第一隔热件进行安装固定,进而保证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隔热件包括通孔,通孔设置于至少一个隔热侧壁中靠近吸气通道的一个隔热侧壁上,通孔分别与吸气通道和吸气腔连通。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一隔热件包括通孔,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在靠近吸气通道的一个隔热侧壁上,通孔分别与吸气通道和吸气腔连通。通过设置通孔,能够保证在设置第一隔热件后吸气腔能够通过第一隔热件上的通孔与吸气通道连通,进而在第一隔热件有效阻挡外部热量向吸气端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的基础上,保证低温制冷剂能够经吸气通道进入吸气腔实现制冷剂的有效循环。
其中,通孔的孔径可以与吸气通道吸气口的孔径一致,以保证低温制冷剂的循环流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隔热侧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隔热件还包括第一隔热壁,第一隔热壁设置于至少两个隔热侧壁的一端,吸气腔包括侧壁面和连接侧壁面的连接面,第一隔热壁与连接面相贴合。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隔热侧壁的数量,具体而言,隔热侧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隔热件还包括第一隔热壁,第一隔热壁设置在至少两个隔热侧壁的一端,从而使得第一隔热壁与至少两个隔热侧壁形成隔热腔,能够进一步在吸气端的侧壁和吸气腔的底壁或顶壁进行隔热,保证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隔热壁与吸气腔的连接面相贴合,吸气腔的连接面为连接吸气腔侧壁面的一侧面,若静涡旋盘的涡旋齿朝上设置以与动涡旋盘配合,连接面即为吸气腔的底壁,若静涡旋盘的涡旋齿朝下设置以与动涡旋盘配合,连接面即为吸气腔的顶壁。第一隔热壁与连接面相贴合,能够在保证第一隔热壁隔热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壁而对吸气腔的高度产生的影响,保证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静涡旋盘还包括隔热槽,隔热槽开设于连接面,第一隔热壁与隔热槽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静涡旋盘还包括隔热槽,具体而言,当设置第一隔热壁时,可以在连接面开设隔热槽,以容纳第一隔热壁,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隔热件在吸气腔吸气端内所占的高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壁而对吸气腔容积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涡旋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动涡旋盘绕静涡旋盘旋转,通过降低第一隔热件在吸气端内的高度,能够防止第一隔热件与动涡旋盘之间产生的磨损,进而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热壁与隔热槽相适配,即隔热槽的槽深与第一隔热壁在高度方向上的厚度一致,以在安装第一隔热件后,第一隔热壁的上表面与吸气腔的连接面持平,便于第一隔热件固定安装的同时,防止由于设置第一隔热壁而对吸气腔容积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静涡旋盘还包括本体和静涡齿,其中,吸气通道设置于本体,静涡齿设置于本体,静涡齿与本体形成吸气腔,其中,静涡齿的厚度h、隔热槽槽底与连接面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满足2%≤H/h≤10%。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静涡旋盘还包括本体和静涡齿,具体而言,吸气通道设置在本体上,静涡齿设置在本体上,且与本体形成吸气腔,其中,静涡齿的厚度h、隔热槽槽底与连接面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满足2%≤H/h≤10%,也就是说,限定了隔热槽槽深与静涡齿径向方向的厚度的关系,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避免将隔热槽开设的过深而造成低温制冷剂泄漏的问题。
进一步地,静涡齿的厚度h、隔热槽槽底与连接面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满足4%≤H/h≤6%,对隔热槽槽深与静涡齿径向方向的厚度的关系进一步限定,能够进一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静涡旋盘与动涡旋盘配合形成的压缩腔的密封性,且还可以防止将隔热槽开设的过深而降低静涡旋盘强度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隔热件还包括第二隔热壁,第二隔热壁与第一隔热壁相对地设置于至少两个隔热侧壁的另一端。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一隔热件还包括第二隔热壁,具体而言,第二隔热壁与第一隔热壁相对地设置在至少两个隔热侧壁的另一端,也就是说,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为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隔热件对吸气腔吸气端的隔热效果。
能够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二隔热壁,能够在上下方向对吸气腔的吸气端进行隔热,进一步保证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热件可以不设置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只设置至少一个隔热侧壁,以防止设置第一隔热壁和或第二隔热壁对吸气腔的容积造成影响。当然,第一隔热件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一隔热壁或第一个第一隔热壁,提高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此外,第一隔热件可以设置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能够理解的是,当设置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时,可以适当减薄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的厚度,以尽可能地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而对吸气腔容积造成的影响,且还可以降低第一隔热件与动涡旋盘产生的磨损,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隔热侧壁的厚度大于第一隔热壁的厚度。
在该设计中,限定隔热侧壁的厚度大于第一隔热壁的厚度,也就是说,将隔热侧壁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将第一隔热壁的厚度相较于隔热侧壁设置的较薄,由于外部热量主要在流经静涡旋盘外侧壁的气流通道时,容易对吸气腔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通过将隔热侧壁的厚度设置的较厚,能够有效阻断外部热量经吸气端的侧壁对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提高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另外,将第一隔热壁相较于隔热侧壁设置的较薄,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在吸气腔内所占的高度,一方面,能够防止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而对吸气腔的容积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涡旋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与动涡旋盘之间产生的磨损,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制冷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隔热侧壁的厚度大于第二隔热壁的厚度。
在该设计中,限定隔热侧壁的厚度大于第二隔热壁的厚度,也就是说,将隔热侧壁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将第二隔热壁的厚度相较于隔热侧壁设置的较薄,由于外部热量主要在流经静涡旋盘外侧壁的气流通道时,容易对吸气腔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通过将隔热侧壁的厚度设置的较厚,能够有效阻断外部热量经吸气端的侧壁对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提高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另外,将第二隔热壁相较于隔热侧壁设置的较薄,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在吸气腔内所占的高度,一方面,能够防止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而对吸气腔的容积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涡旋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与动涡旋盘之间产生的磨损,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制冷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隔热侧壁的厚度L1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20%≤L1/h≤60%。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对隔热侧壁的厚度进行限定,具体而言,隔热侧壁的厚度L1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20%≤L1/h≤60%,也就是说,限定了隔热侧壁与静涡齿径向方向上的厚度的关系,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的隔热侧壁隔热效果的同时,防止将隔热侧壁设置的过厚而减小吸气腔的容积。
能够理解的是,若隔热侧壁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则第一隔热件在吸气腔内所占的体积较大,导致吸气腔的容积降低,降低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若隔热侧壁的厚度较薄,则无法保证隔热侧壁的隔热效果,通过限定隔热侧壁与静涡齿厚度的关系,能够兼顾隔热侧壁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其中,隔热侧壁的厚度L1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30%≤L1/h≤40%,以在进一步兼顾隔热侧壁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隔热壁的厚度L2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10%≤L2/h≤60%。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对第一隔热壁的厚度进行限定,具体而言,第一隔热壁的厚度L2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10%≤L2/h≤60%,也就是说,限定了第一隔热壁与静涡齿径向方向上的厚度的关系,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的第一隔热壁隔热效果的同时,防止将第一隔热壁设置的过厚而减小吸气腔的容积。
能够理解的是,若第一隔热壁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则第一隔热件在吸气腔内所占的体积较大,导致吸气腔的容积降低,降低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若第一隔热壁的厚度较薄,则无法保证第一隔热壁的隔热效果,通过限定第一隔热壁与静涡齿厚度的关系,能够兼顾第一隔热壁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其中,第一隔热壁的厚度L2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20%≤L2/h≤30%,以在进一步兼顾第一隔热壁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隔热壁的厚度L3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10%≤L3/h≤60%。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对第二隔热壁的厚度进行限定,具体而言,第二隔热壁的厚度L3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10%≤L3/h≤60%,也就是说,限定了第二隔热壁与静涡齿径向方向上的厚度的关系,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的第二隔热壁隔热效果的同时,防止将第二隔热壁设置的过厚而减小吸气腔的容积。
能够理解的是,若第二隔热壁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则第一隔热件在吸气腔内所占的体积较大,导致吸气腔的容积降低,降低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若第二隔热壁的厚度较薄,则无法保证第二隔热壁的隔热效果,通过限定第二隔热壁与静涡齿厚度的关系,能够兼顾第二隔热壁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其中,第二隔热壁的厚度L3和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20%≤L3/h≤30%,以在进一步兼顾第二隔热壁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隔热侧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隔热件还包括开口,至少两个隔热侧壁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的自由端形成开口,开口与吸气腔连通。
在该设计中,限定第一隔热件还包括开口,具体而言,至少一个隔热侧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至少两个隔热侧壁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的自由端形成开口,其中,开口与吸气腔连通,即低温至冷静经吸气通道流入吸气端,经第一隔热件的开口流入吸气腔,实现低温制冷剂的有效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隔热侧壁与吸气腔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即开口正对吸气腔,以保证低温制冷剂在吸气腔内顺畅地流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两个隔热侧壁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的自由端设置有倒角。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至少两个隔热侧壁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的自由端设置有倒角,也就是说,开口两侧的隔热侧壁的自由端与吸气端的侧壁面圆滑过渡,进一步减小低温制冷剂在吸气腔内流通的阻力,进一步保证低温制冷剂在吸气腔内的有效循环,提升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静涡旋盘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热件,第二隔热件设置于吸气通道。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静涡旋盘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热件,具体而言,在吸气通道设置第二隔热件,以在阻断外部热量向吸气腔吸气端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的同时,进一步阻断外部热量向吸气通道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以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制冷剂的压缩损失,显著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能够理解的是,涡旋压缩机还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与吸气通道连通,外部低温制冷剂通过进气管,经吸气通道进入吸气腔,第二隔热件可以设置在进气管靠近吸气通道的端部,以进一步保证隔热效果,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热件可以采用隔热材料,且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10w/m·k,以保证第一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静涡旋盘组件,因而具备该静涡旋盘组件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壳体和动涡旋盘,静涡旋盘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动涡旋盘设置于壳体内并与静涡旋盘组件的静涡旋盘配合形成压缩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旋压缩机包括静涡旋盘组件、壳体和动涡旋盘,具体而言,动涡旋盘与静涡旋盘组件的静涡旋盘配合形成压缩腔,在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低温制冷剂经吸气通道进入吸气腔,低温制冷剂通过吸气通道,经吸气腔进入压缩腔中,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曲轴和电机,电机驱动曲轴转动,曲轴转动带动动涡旋盘绕静涡旋盘进行回转运动,并在回转运动的过程中使得压缩腔的体积不断减小,从而增大压缩腔内的压力,以达到规定的工况条件。静涡旋盘组件还包括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静涡旋盘上,并与压缩腔连通,达到要求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至壳体内,再经壳体的排气口排出涡旋压缩机进入系统循环,此为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涡旋压缩机,因而具备该涡旋压缩机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静涡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静涡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静涡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静涡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静涡旋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静涡旋盘组件,110静涡旋盘,111本体,112静涡齿,113隔热槽,114吸气通道,115吸气腔,120第一隔热件,121隔热侧壁,122通孔,123第一隔热壁,124第二隔热壁,125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静涡旋盘组件100、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涡旋盘组件100,静涡旋盘组件100包括:静涡旋盘110,静涡旋盘110包括吸气通道114和吸气腔115,吸气腔115通过吸气通道114与外部连通;第一隔热件120,设置于静涡旋盘110上并位于吸气腔115的吸气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静涡旋盘组件100包括静涡旋盘110和第一隔热件120,具体而言,静涡旋盘110包括吸气通道114和吸气腔115,其中,吸气腔115通过吸气通道114与外部连通,能够理解的是,在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低温制冷剂经吸气通道114进入吸气腔115,涡旋压缩机包括静涡旋盘组件100和动涡旋盘,静涡旋盘110与动涡旋盘相配合形成压缩腔,低温制冷剂通过吸气通道114,经吸气腔115进入压缩腔中,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曲轴和电机,电机驱动曲轴转动,曲轴转动带动动涡旋盘绕静涡旋盘110进行回转运动,并在回转运动的过程中使得压缩腔的体积不断减小,从而增大压缩腔内的压力,以达到规定的工况条件。静涡旋盘组件100还包括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静涡旋盘110上,并与压缩腔连通,达到要求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至壳体内,再经壳体的排气口排出涡旋压缩机进入系统循环,此为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静涡旋盘组件100还包括气流通道,设置于静涡旋盘110的外侧壁上,外部高温气流在流经静涡旋盘110外侧壁上的气流通道时,会一定程度地向吸气腔115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导致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制冷剂的压缩机损失增加。通过在静涡旋盘110吸气腔115的吸气端设置第一隔热件120,能够有效阻断通过静涡旋盘组件100的外部热量向吸气腔115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制冷剂的压缩损失,显著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能够理解的是,吸气通道114与吸气腔115连通,吸气腔115的吸气端即为吸气腔115靠近吸气通道114的一端,通过在该位置设置第一隔热件120,能够有效将流经的外部热量与吸气腔115吸气端内的制冷剂进行阻隔,防止外部热量对吸气端内的制冷剂进行传热,保证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热件120可以采用隔热材料,且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10w/m·k,以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隔热件120包括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与吸气端的侧壁面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隔热件120包括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具体而言,第一隔热件120可以包括一个隔热侧壁121,一个隔热侧壁121设置在吸气腔115吸气端靠近吸气通道114的一侧壁上,以将外部热量与吸气腔115吸气端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阻隔。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隔热件120可以包括多个隔热侧壁121,多个隔热侧壁121与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将多个隔热侧壁121与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尽可能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120而对吸气腔115的容积产生的影响,保证制冷剂的循环量,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另外,将隔热侧壁121与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能够便于对第一隔热件120进行安装固定,进而保证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稳定性。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隔热件120包括通孔122,通孔122设置于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中靠近吸气通道114的一个隔热侧壁121上,通孔122分别与吸气通道114和吸气腔115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隔热件120包括通孔122,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在靠近吸气通道114的一个隔热侧壁121上,通孔122分别与吸气通道114和吸气腔115连通。通过设置通孔122,能够保证在设置第一隔热件120后吸气腔115能够通过第一隔热件120上的通孔122与吸气通道114连通,进而在第一隔热件120有效阻挡外部热量向吸气端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的基础上,保证低温制冷剂能够经吸气通道114进入吸气腔115实现制冷剂的有效循环。
其中,通孔122的孔径可以与吸气通道114吸气口的孔径一致,以保证低温制冷剂的循环流通。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隔热件120还包括第一隔热壁123,第一隔热壁123设置于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的一端,吸气腔115包括侧壁面和连接侧壁面的连接面,第一隔热壁123与连接面相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隔热侧壁121的数量,具体而言,隔热侧壁1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隔热件120还包括第一隔热壁123,第一隔热壁123设置在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的一端,从而使得第一隔热壁123与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形成隔热腔,能够进一步在吸气端的侧壁和吸气腔115的底壁或顶壁进行隔热,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隔热壁123与吸气腔115的连接面相贴合,吸气腔115的连接面为连接吸气腔115侧壁面的一侧面,若静涡旋盘110的涡旋齿朝上设置以与动涡旋盘配合,连接面即为吸气腔115的底壁,若静涡旋盘110的涡旋齿朝下设置以与动涡旋盘配合,连接面即为吸气腔115的顶壁。第一隔热壁123与连接面相贴合,能够在保证第一隔热壁123隔热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壁123而对吸气腔115的高度产生的影响,保证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静涡旋盘110还包括隔热槽113,隔热槽113开设于连接面,第一隔热壁123与隔热槽113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静涡旋盘110还包括隔热槽113,具体而言,当设置第一隔热壁123时,可以在连接面开设隔热槽113,以容纳第一隔热壁123,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隔热件120在吸气腔115吸气端内所占的高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壁123而对吸气腔115容积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涡旋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动涡旋盘绕静涡旋盘110旋转,通过降低第一隔热件120在吸气端内的高度,能够防止第一隔热件120与动涡旋盘之间产生的磨损,进而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热壁123与隔热槽113相适配,即隔热槽113的槽深与第一隔热壁123在高度方向上的厚度一致,以在安装第一隔热件120后,第一隔热壁123的上表面与吸气腔115的连接面持平,便于第一隔热件120固定安装的同时,防止由于设置第一隔热壁123而对吸气腔115容积的影响。
实施例四: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静涡旋盘110还包括本体111和静涡齿112,其中,吸气通道114设置于本体111,静涡齿112设置于本体111,静涡齿112与本体111形成吸气腔115,其中,静涡齿112的厚度h、隔热槽113槽底与连接面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满足2%≤H/h≤10%。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静涡旋盘110还包括本体111和静涡齿112,具体而言,吸气通道114设置在本体111上,静涡齿112设置在本体111上,且与本体111形成吸气腔115,其中,静涡齿112的厚度h、隔热槽113槽底与连接面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满足2%≤H/h≤10%,也就是说,限定了隔热槽113槽深与静涡齿112径向方向的厚度的关系,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避免将隔热槽113开设的过深而造成低温制冷剂泄漏的问题。
进一步地,静涡齿112的厚度h、隔热槽113槽底与连接面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满足4%≤H/h≤6%,对隔热槽113槽深与静涡齿112径向方向的厚度的关系进一步限定,能够进一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120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静涡旋盘110与动涡旋盘配合形成的压缩腔的密封性,且还可以防止将隔热槽113开设的过深而降低静涡旋盘110强度的问题。
实施例五: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隔热件120还包括第二隔热壁124,第二隔热壁124与第一隔热壁123相对地设置于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的另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隔热件120还包括第二隔热壁124,具体而言,第二隔热壁124与第一隔热壁123相对地设置在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的另一端,也就是说,第一隔热壁123与第二隔热壁124为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隔热件120对吸气腔115吸气端的隔热效果。
能够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二隔热壁124,能够在上下方向对吸气腔115的吸气端进行隔热,进一步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热件120可以不设置第一隔热壁123和第二隔热壁124,只设置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以防止设置第一隔热壁123和或第二隔热壁124对吸气腔115的容积造成影响。当然,第一隔热件120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一隔热壁123或第一个第一隔热壁123,提高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此外,第一隔热件120可以设置第一隔热壁123和第二隔热壁124,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能够理解的是,当设置第一隔热壁123和第二隔热壁124时,可以适当减薄第一隔热壁123和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以尽可能地降低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120而对吸气腔115容积造成的影响,且还可以降低第一隔热件120与动涡旋盘产生的磨损,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隔热侧壁121的厚度大于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隔热侧壁121的厚度大于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也就是说,将隔热侧壁121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将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相较于隔热侧壁121设置的较薄,由于外部热量主要在流经静涡旋盘110外侧壁的气流通道时,容易对吸气腔115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通过将隔热侧壁121的厚度设置的较厚,能够有效阻断外部热量经吸气端的侧壁对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提高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
另外,将第一隔热壁123相较于隔热侧壁121设置的较薄,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120在吸气腔115内所占的高度,一方面,能够防止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120而对吸气腔115的容积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涡旋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120与动涡旋盘之间产生的磨损,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制冷效果。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隔热侧壁121的厚度大于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隔热侧壁121的厚度大于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也就是说,将隔热侧壁121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将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相较于隔热侧壁121设置的较薄,由于外部热量主要在流经静涡旋盘110外侧壁的气流通道时,容易对吸气腔115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通过将隔热侧壁121的厚度设置的较厚,能够有效阻断外部热量经吸气端的侧壁对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提高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
另外,将第二隔热壁124相较于隔热侧壁121设置的较薄,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120在吸气腔115内所占的高度,一方面,能够防止由于设置第一隔热件120而对吸气腔115的容积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涡旋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能够降低第一隔热件120与动涡旋盘之间产生的磨损,延长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制冷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隔热侧壁121的厚度L1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20%≤L1/h≤6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对隔热侧壁121的厚度进行限定,具体而言,隔热侧壁121的厚度L1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20%≤L1/h≤60%,也就是说,限定了隔热侧壁121与静涡齿112径向方向上的厚度的关系,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侧壁121隔热效果的同时,防止将隔热侧壁121设置的过厚而减小吸气腔115的容积。
能够理解的是,若隔热侧壁121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则第一隔热件120在吸气腔115内所占的体积较大,导致吸气腔115的容积降低,降低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若隔热侧壁121的厚度较薄,则无法保证隔热侧壁121的隔热效果,通过限定隔热侧壁121与静涡齿112厚度的关系,能够兼顾隔热侧壁121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其中,隔热侧壁121的厚度L1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30%≤L1/h≤40%,以在进一步兼顾隔热侧壁121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L2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10%≤L2/h≤6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对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进行限定,具体而言,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L2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10%≤L2/h≤60%,也就是说,限定了第一隔热壁123与静涡齿112径向方向上的厚度的关系,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第一隔热壁123隔热效果的同时,防止将第一隔热壁123设置的过厚而减小吸气腔115的容积。
能够理解的是,若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则第一隔热件120在吸气腔115内所占的体积较大,导致吸气腔115的容积降低,降低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若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较薄,则无法保证第一隔热壁123的隔热效果,通过限定第一隔热壁123与静涡齿112厚度的关系,能够兼顾第一隔热壁123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其中,第一隔热壁123的厚度L2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20%≤L2/h≤30%,以在进一步兼顾第一隔热壁123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L3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10%≤L3/h≤60%。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对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进行限定,具体而言,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L3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10%≤L3/h≤60%,也就是说,限定了第二隔热壁124与静涡齿112径向方向上的厚度的关系,以在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第二隔热壁124隔热效果的同时,防止将第二隔热壁124设置的过厚而减小吸气腔115的容积。
能够理解的是,若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设置的较厚,则第一隔热件120在吸气腔115内所占的体积较大,导致吸气腔115的容积降低,降低低温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而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若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较薄,则无法保证第二隔热壁124的隔热效果,通过限定第二隔热壁124与静涡齿112厚度的关系,能够兼顾第二隔热壁124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其中,第二隔热壁124的厚度L3和静涡齿112的厚度h满足20%≤L3/h≤30%,以在进一步兼顾第二隔热壁124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六: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隔热件120还包括开口125,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121的自由端形成开口125,开口125与吸气腔115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第一隔热件120还包括开口125,具体而言,至少一个隔热侧壁1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121的自由端形成开口125,其中,开口125与吸气腔115连通,即低温至冷静经吸气通道114流入吸气端,经第一隔热件120的开口125流入吸气腔115,实现低温制冷剂的有效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隔热侧壁121与吸气腔115吸气端的侧壁面相贴合,即开口125正对吸气腔115,以保证低温制冷剂在吸气腔115内顺畅地流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121的自由端设置有倒角。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至少两个隔热侧壁12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121的自由端设置有倒角,也就是说,开口125两侧的隔热侧壁121的自由端与吸气端的侧壁面圆滑过渡,进一步减小低温制冷剂在吸气腔115内流通的阻力,进一步保证低温制冷剂在吸气腔115内的有效循环,提升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稳定性。
实施例七: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静涡旋盘组件100还包括第二隔热件,第二隔热件设置于吸气通道114。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静涡旋盘组件100还包括第二隔热件,具体而言,在吸气通道114设置第二隔热件,以在阻断外部热量向吸气腔115吸气端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的同时,进一步阻断外部热量向吸气通道114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传热,以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循环量,降低制冷剂的压缩损失,显著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能够理解的是,涡旋压缩机还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与吸气通道114连通,外部低温制冷剂通过进气管,经吸气通道114进入吸气腔115,第二隔热件可以设置在进气管靠近吸气通道114的端部,以进一步保证隔热效果,提高具有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涡旋压缩机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热件可以采用隔热材料,且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10w/m·k,以保证第一隔热件120的隔热效果。
实施例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静涡旋盘组件100,因而具备该静涡旋盘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壳体和动涡旋盘,静涡旋盘组件100设置于壳体内,动涡旋盘设置于壳体内并与静涡旋盘组件100的静涡旋盘110配合形成压缩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旋压缩机包括静涡旋盘组件100、壳体和动涡旋盘,具体而言,动涡旋盘与静涡旋盘组件100的静涡旋盘110配合形成压缩腔,在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低温制冷剂经吸气通道114进入吸气腔115,低温制冷剂通过吸气通道114,经吸气腔115进入压缩腔中,涡旋压缩机还包括曲轴和电机,电机驱动曲轴转动,曲轴转动带动动涡旋盘绕静涡旋盘110进行回转运动,并在回转运动的过程中使得压缩腔的体积不断减小,从而增大压缩腔内的压力,以达到规定的工况条件。静涡旋盘组件100还包括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静涡旋盘110上,并与压缩腔连通,达到要求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至壳体内,再经壳体的排气口排出涡旋压缩机进入系统循环,此为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涡旋压缩机,因而具备该涡旋压缩机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涡旋盘,所述静涡旋盘包括吸气通道和吸气腔,所述吸气腔通过所述吸气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一隔热件,设置于所述静涡旋盘上并位于所述吸气腔的吸气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包括:
至少一个隔热侧壁,所述至少一个隔热侧壁与所述吸气端的侧壁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包括:
通孔,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隔热侧壁中靠近所述吸气通道的一个隔热侧壁上,所述通孔分别与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吸气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隔热侧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隔热件还包括:
第一隔热壁,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隔热侧壁的一端,所述吸气腔包括侧壁面和连接侧壁面的连接面,所述第一隔热壁与所述连接面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涡旋盘还包括:
隔热槽,开设于所述连接面,所述第一隔热壁与所述隔热槽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涡旋盘还包括:
本体,所述吸气通道设置于所述本体;
静涡齿,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静涡齿与所述本体形成所述吸气腔;
其中,所述静涡齿的厚度h、所述隔热槽槽底与所述连接面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满足2%≤H/h≤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还包括:
第二隔热壁,与所述第一隔热壁相对地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隔热侧壁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隔热壁的厚度;和/或
所述隔热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隔热壁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侧壁的厚度L1和所述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20%≤L1/h≤60%;和/或
所述第一隔热壁的厚度L2和所述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10%≤L2/h≤60%;和/或
所述第二隔热壁的厚度L3和所述静涡齿的厚度h满足10%≤L3/h≤60%。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隔热侧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隔热件还包括:
开口,所述至少两个隔热侧壁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的自由端形成所述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吸气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隔热侧壁中相对设置的两个隔热侧壁的自由端设置有倒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涡旋盘组件还包括:
第二隔热件,设置于所述吸气通道。
13.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静涡旋盘组件;
壳体,所述静涡旋盘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动涡旋盘,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静涡旋盘组件的静涡旋盘配合形成压缩腔。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63496.9U CN214464887U (zh) | 2021-03-19 | 2021-03-19 |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63496.9U CN214464887U (zh) | 2021-03-19 | 2021-03-19 |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64887U true CN214464887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57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63496.9U Active CN214464887U (zh) | 2021-03-19 | 2021-03-19 |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64887U (zh) |
-
2021
- 2021-03-19 CN CN202120563496.9U patent/CN2144648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464887U (zh) |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
WO2014002457A1 (ja) | ロータリ圧縮機 | |
CN111878394A (zh) |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 |
WO2024193370A1 (zh) | 压缩机和空调器 | |
CN212803529U (zh) | 一种冰箱压缩机气缸盖 | |
CN209145887U (zh) | 一种散热板冷却结构、压缩机壳体及压缩机 | |
CN213176054U (zh) | 一种用于补气增焓的补气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 |
CN112727754B (zh) | 具有强化冷却功能的涡旋压缩机 | |
CN214742050U (zh) |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
CN205823630U (zh) | 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
CN110080982B (zh) | 一种双级涡旋盘组件结构 | |
CN211500965U (zh) | 控制器组件和具有其的压缩机、车辆 | |
CN210196023U (zh) | 一种基于双级涡旋压缩机的级间冷却器结构 | |
CN208364394U (zh) | 一种空调用直流变频压缩机的自冷却结构 | |
CN112963345A (zh) | 一种涡旋式电动空调压缩机 | |
CN115111158A (zh) | 静涡旋盘组件、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
CN217029317U (zh) | 一种转子压缩机、一种压缩机组件和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
CN221098731U (zh) | 一种制冷吸油烟机 | |
CN221122324U (zh) | 一种制冷吸油烟机的冷凝器及制冷吸油烟机 | |
CN217440290U (zh) | 一种制氧机用涡旋压缩机 | |
CN219220572U (zh) | 用于电动压气机中的一体式冷却结构 | |
CN221236752U (zh) | 电子执行器的上壳体 | |
CN221122325U (zh) | 一种制冷吸油烟机 | |
CN218598360U (zh) | 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 |
CN220869590U (zh) | 一种内排气消音组件、压缩机、电器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