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57743U -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57743U
CN214457743U CN202022909949.7U CN202022909949U CN214457743U CN 214457743 U CN214457743 U CN 214457743U CN 202022909949 U CN202022909949 U CN 202022909949U CN 214457743 U CN214457743 U CN 214457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rea
composite structure
ink layer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0994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强
金胜
李孔来
刘同敏
赵江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0994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57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57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57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所述复合结构包括功能膜层,所述功能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粘性层和油墨层,所述粘性层用于与所述显示模组中显示屏体的非显示面一侧贴合,所述粘性层在所述油墨层上的正投影覆盖并超出所述油墨层。即粘性层可以透过油墨层与复合结构中的其他膜层接触;在使用过程中,当复合结构处于高温高湿情况时,即使粘性层与油墨层之间出现分离,由于粘性层还透过油墨层与复合结构中的其他膜层接触,粘性层和其他膜层之间的保持力较大,从而可以降低复合结构分层的概率。

Description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模组中屏体的非显示面一侧通常贴附有复合结构,以达到保护屏体以及散热等目的。进一步,复合结构中还可引入油墨层以改善屏体的光学性能,降低指纹孔异色等情况。
但是,油墨层的表面能受环境影响较大,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其与粘性层之间的保持力降低,从而容易出现复合结构分层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以解决油墨层与粘性层容易剥离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复合结构,用于显示模组,包括功能膜层;其中,所述功能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粘性层和油墨层,所述粘性层用于与所述显示模组中显示屏体的非显示面一侧贴合,所述粘性层在所述油墨层上的正投影覆盖并超出所述油墨层。
其中,所述复合结构包括与所述显示模组中显示屏体的显示区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与所述显示模组的非显示区对应的第二区域;所述油墨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粘性层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功能膜层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油墨层背离所述粘性层一侧,且所述缓冲层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粘性层对应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为凹槽,所述油墨层填充于所述凹槽,且所述粘性层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缓冲层接触。
其中,所述功能膜层还包括防静电层,与所述油墨层接触且覆盖所述油墨层面向所述粘性层的表面;所述粘性层为导电粘性层。
其中,所述油墨层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部分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油墨层对应所述第二区域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过孔,所述粘性层穿过所述过孔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缓冲层接触。
其中,在沿远离所述第一区域方向上,所述油墨层中过孔的密度和/或大小逐渐增大。
其中,在所述复合结构的层叠方向上,所述粘性层设置有贯通的多个通槽,所述多个通槽呈网格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屏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位于所述显示屏体的非显示面一侧。
其中,所述显示屏体的显示区设置有光学通孔,所述复合结构包括可分离且同层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光学通孔的位置对应。
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复合结构中的功能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粘性层和油墨层,且粘性层在油墨层上的正投影覆盖并超出油墨层。即粘性层可以透过油墨层与复合结构中的其他膜层接触;在使用过程中,当复合结构处于高温高湿情况时,即使粘性层与油墨层之间出现分离,由于粘性层还透过油墨层与复合结构中的其他膜层接触,粘性层和其他膜层之间的保持力较大,从而可以降低复合结构分层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复合结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粘性层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复合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油墨层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模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复合结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复合结构10可用于显示模组,其具体包括功能膜层100,功能膜层100包括层叠设置的粘性层1000和油墨层1002,粘性层1000用于与显示模组中显示屏体的非显示面一侧贴合。上述油墨层1002可以为橙色油墨或黑色油墨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油墨层1002可以采用涂覆、印刷等方式形成,油墨层1002可以阻隔(反射或吸收)光信号,从而可以改善显示模组中屏体的光学性能,降低指纹孔异色等情况。上述粘性层1000可以为网格纹胶,如图2所示,图2为图1中粘性层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粘性层1000设置有在层叠方向X上贯通的多个通槽10000,多个通槽10000呈网格状,该网格内部小单元的形状可以为菱形、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当复合结构10应用于显示模组中时,粘性层1000等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经该通槽10000排出。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个通槽10000包括第一类型通槽M1和第二类型通槽M2,第一类型通槽M1与复合结构10的长度方向L具有第一夹角,第二类型通槽M2与复合结构10的长度方向L具有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不同,以使得第一类型通槽M1和第二类型通槽M2相互交叉设置。相邻第一类型通槽M1之间的间隔相同,相邻第二类型通槽M2之间的间隔相同;进一步,相邻第一类型通槽M1之间的间隔与相邻第二类型通槽M2之间的间隔相同。
与此同时,上述复合结构10中粘性层1000在油墨层1002上的正投影覆盖并超出油墨层1002。即粘性层1000可以透过油墨层1002与复合结构10中的其他膜层接触;在使用过程中,当复合结构10处于高温高湿情况时,即使粘性层1000与油墨层1002之间出现分离,由于粘性层1000还透过油墨层1002与复合结构10中的其他膜层接触,粘性层1000和其他膜层之间的保持力较大,从而可以降低复合结构10出现分层的概率。
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复合结构10包括与显示模组中显示屏体的显示区对应的第一区域20、以及与显示模组的非显示区对应的第二区域22;较佳地,第二区域22位于第一区域20的外围;例如,第一区域20可以为矩形,第二区域22可以为矩形外的环形。油墨层1002至少覆盖第一区域20,粘性层1000连续覆盖第一区域20和第二区域22。一般而言,显示屏体的非显示区具有弧度,复合结构10发生分层的地方一般从非显示区开始。上述设计方式可以降低与非显示区对应的油墨层1002的覆盖量,从而可以使得非显示区处的粘性层1000可以与复合结构10中的其他膜层结合紧密,以降低复合结构10边缘分层的概率。
例如,请继续参阅图1,上述提及的其他膜层包括缓冲层1004,缓冲层1004可以包括基材10040以及在基材10040表面发泡形成的泡棉10042,该基材10040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缓冲层1004位于油墨层1002背离粘性层1000一侧,缓冲层1004中的基材10040与油墨层1002接触,且缓冲层1004可以连续覆盖第一区域20和第二区域22。上述缓冲层1004可以用于缓冲应力,以保护显示模组。且缓冲层1004(即基材10040)具有从油墨层1002中露出的区域,粘性层1000可以透过油墨层1002与缓冲层1004接触;由于缓冲层1004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其表面与粘性层1000之间的保持力变化较小,从而可以降低复合结构10分层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粘性层1000对应第一区域20的位置为非贯通的凹槽10022,凹槽10022的开口朝向缓冲层1004,油墨层1002填充于凹槽10022中,粘性层1000覆盖油墨层1002且与位于第二区域22的缓冲层1004接触(即与位于第二区域22的基材10040接触)。在上述设计方式中,油墨层1002仅覆盖与屏体的显示区对应的第一区域20,而未覆盖与屏体的非显示区对应的第二区域22,位于第二区域22的粘性层1000与缓冲层1004直接接触,从而可以降低与屏体的非显示区对应的复合结构10发生分层的概率。
进一步,上述功能膜层100还可包括防静电层(图未示),该防静电层可以为聚乙烯PE膜等;防静电层与油墨层1002接触,且覆盖油墨层1002面向粘性层1000的表面;此时,粘性层1000为导电粘性层,例如,该粘性层1000内可以设置有导电粒子。一方面,该粘性层1000和防静电层的设计方式可以将屏体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粒子转移至泡棉10042中,以保护屏体;另一方面,上述防静电层在加热后可以直接附着固定于油墨层1002表面,从而使得粘性层1000与油墨层1002非直接接触,且防静电层在高温高湿下,其与粘性层1000之间的保持力下降较少,从而可以降低复合结构10发生分层的概率。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复合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油墨层1002a覆盖第一区域20和部分第二区域22,油墨层1002a对应第二区域22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过孔10020,粘性层1000穿过过孔10020与对应位置处的缓冲层1004接触。上述过孔10020的设计方式相当于铆钉结构,可以增大粘性层1000与复合结构10a中其他膜层的保持力,从而降低复合结构10a发生分层的概率。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过孔10020可以为圆柱形孔、棱柱形孔、不规则孔等,可以借助于网版在缓冲层1004以涂覆/印刷的方式形成上述具有过孔10020的油墨层1002a。
此外,请参阅图4,图4为图3中油墨层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在沿远离第一区域20方向上,油墨层1002a中过孔10020的密度和/或大小逐渐增大;即越靠近边缘区域,油墨层1002a覆盖的面积越小。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边缘区域的复合结构10a发生分层的概率。较佳地,如图4所示,复合结构10a包括沿第一方向P1(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区域22,且第二区域22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P1延伸的至少两列过孔10020,且相邻两列过孔10020之间错位排布。该设计方式可以进步一增大粘性层1000与其他膜层之间的保持力。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上述功能膜层100还可包括其他结构,例如,导热层1006;导热层1006位于缓冲层1004背离油墨层1002一侧,且导热层1006连续覆盖第一区域20和第二区域22。上述导热层1006可以为铜箔等,其可与显示模组中的中框等金属接触,可以将屏体产生的热量传播出去,以降低屏体损伤。此外,上述铜箔还能起到一定的电磁屏蔽作用,以降低外部电磁信号对屏体内部驱动电路的影响。
而为了保护上述功能膜层100,请继续参阅图1,在粘性层1000背离油墨层1002一侧设置有可去除的离型层102。上述离型层102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等塑料,而为了增加塑料薄膜的离型力,上述塑料薄膜的表面还可做等离子处理、或涂氟处理、或涂硅处理等。同样地,在导热层1006背离缓冲层1004一侧还可设置有可去除的保护膜104。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膜层100的粘性层1000一侧设置有离型层102、远离粘性层一侧设置有保护膜104,在复合结构与显示模组粘接前,离型层102和保护膜104起到保护功能膜层100的作用,将离型层102撕除后粘性层粘接于显示模组的显示屏体的非显示面,实现显示模组的缓冲、散热、挡光、除静电的作用。显示模组与显示终端的中框装配后,撕除保护膜,完成终端设备的组装。
当上述实施例中的复合结构10或10a应用于显示模组中时,其离型层102和保护膜104均需去除,具体结构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显示模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模组30可以包括显示屏体300和层叠设置的功能膜层302(即上述去除离型层102和保护膜104后的复合结构10或10a)。该显示屏体300可以为OLED屏体等,其可以具有柔性。功能膜层302位于显示屏体300的非显示面3000一侧,用于保护显示屏体300。该功能膜层302包括层叠设置的粘性层3020和油墨层3022,且粘性层3020位于显示屏体300与油墨层3022之间,油墨层3022在非显示面3000上正投影的面积小于粘性层3020在非显示面3000上正投影的面积。即粘性层3020可以透过油墨层3022与功能膜层302中的其他膜层接触;在使用过程中,当显示模组30处于高温高湿情况时,即使粘性层3020与油墨层3022之间出现分离,由于粘性层3020还透过油墨层3022与功能膜层302中的其他膜层接触,粘性层3020和其他膜层之间的保持力较大,从而可以降低显示模组30分层的概率。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5,上述显示模组30还可包括支撑层304,支撑层304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且支撑层304相背设置的两侧分别与粘性层3020和显示屏体300的非显示面3000接触。较佳地,上述功能膜层302还包括缓冲层3024,缓冲层3024位于油墨层3022背离粘性层3020一侧,且具有从油墨层3022中露出的表面,该露出的表面的材质可以与支撑层304的材质相同,继而使得粘性层3020两侧的保持力相同,以降低显示模组30分层的概率。
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显示屏体300包括显示区AA和位于显示区AA外围的非显示区CC。油墨层3022至少覆盖显示区AA,粘性层3020连续覆盖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CC。在高温高湿情况下,粘性层3020与油墨层3022之间的保持力小于粘性层3020与支撑层304之间的保持力,从而使得粘性层3020与油墨层3022之间容易分层,且分层位置一般从具有弧度的非显示区CC开始。上述设计方式可以降低与非显示区CC对应的油墨层3022的覆盖量,从而可以使得非显示区CC处的粘性层3020可以与功能膜层302中的其他膜层结合紧密,以降低显示模组30边缘分层的概率。
进一步,上述油墨层3022可以仅覆盖显示区AA,或者,油墨层3022覆盖显示区AA以及部分非显示区CC,油墨层3022对应非显示区CC的部分设置有至少一个过孔。具体结构描述可参见图1或图3中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显示屏体300的显示区AA可以设置有光学通孔(图未示),复合结构包括可分离且同层设置的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第一子块与光学通孔的位置对应,第一子块能够阻挡外界光线射入显示屏体的背面而影响显示屏体内部器件特性。同时,第一子块保证了显示屏体上光学通孔的位置不会出现厚度差和印痕。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共用同一保护膜,以防止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错位、掉落等,后续在终端装机时,第一子块可以去除,预留出屏下光学模组的位置。其中,上述可分离是指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之间可以通过切割等方式预先形成缝隙,以使得后续去除第一子块的过程较为容易。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结构,用于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能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粘性层和油墨层,所述粘性层用于与所述显示模组中显示屏体的非显示面一侧粘接,所述粘性层在所述油墨层上的正投影覆盖并超出所述油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结构包括与所述显示模组中显示屏体的显示区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与所述显示模组的非显示区对应的第二区域;
所述油墨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粘性层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膜层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油墨层背离所述粘性层一侧,且所述缓冲层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性层对应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为凹槽,所述油墨层填充于所述凹槽,且所述粘性层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缓冲层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膜层还包括防静电层,与所述油墨层接触且覆盖所述油墨层面向所述粘性层的表面;
其中,所述粘性层为导电粘性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墨层覆盖所述第一区域和部分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油墨层对应所述第二区域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过孔,所述粘性层穿过所述过孔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缓冲层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沿远离所述第一区域方向上,所述油墨层中过孔的密度和/或大小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复合结构层叠方向上所述粘性层设置有贯通的多个通槽,所述多个通槽呈网格状。
9.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体;及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位于所述显示屏体的非显示面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显示屏体的显示区设置有光学通孔,所述复合结构包括可分离且同层设置的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所述第一子块与所述光学通孔的位置对应。
CN202022909949.7U 2020-12-03 2020-12-03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Active CN214457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9949.7U CN214457743U (zh) 2020-12-03 2020-12-03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9949.7U CN214457743U (zh) 2020-12-03 2020-12-03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57743U true CN214457743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86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09949.7U Active CN214457743U (zh) 2020-12-03 2020-12-03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577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1636A (zh) * 2021-12-22 2022-03-15 苏州德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胶带及其贴合方法
CN115188268A (zh) * 2022-06-22 2022-10-14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柔性显示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1636A (zh) * 2021-12-22 2022-03-15 苏州德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胶带及其贴合方法
CN115188268A (zh) * 2022-06-22 2022-10-14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柔性显示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
CN115188268B (zh) * 2022-06-22 2023-10-20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柔性显示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57743U (zh)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
WO2022042060A1 (zh) 用于显示模组的散热膜及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US7804020B2 (en) Photovoltaic module
US20100214713A1 (en) Laminate sheet fo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hielding and grounding
EP3657565B1 (en) Method of peeling mother protective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12037664B (zh) 一种盖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EP4300595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214587756U (zh) 柔性盖板、柔性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556701A (zh) 一种石墨基材复合散热膜
CN114316830B (zh) 复合胶带和显示模组
CN108550556A (zh) 用于柔性衬底的保护膜及其显示面板
CN109652773B (zh) 一种防着组件以及蒸镀设备
JP2013539240A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運送装置
WO2014030225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447254B (zh) 一种显示模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20230354683A1 (en) Heat dissipation film,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60000192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5087314A (zh) 散热膜、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WO2018116643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2258984B (zh) 复合结构及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CN115132086A (zh) 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10156378U (zh) 一种显示母板及显示面板
CN110120362B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KR101838732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CN113345331A (zh) 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