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56071U -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56071U
CN214456071U CN202022932900.3U CN202022932900U CN214456071U CN 214456071 U CN214456071 U CN 214456071U CN 202022932900 U CN202022932900 U CN 202022932900U CN 214456071 U CN214456071 U CN 214456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ole
door lock
landing door
elev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329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慧鑫
江廷新
张晓玲
肖永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329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560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56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560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包括:钢丝绳,钢丝绳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层门锁组件,层门锁组件与第一段连接;三角锁,三角锁包括三角锁主体与拨爪,拨爪与三角锁主体连接,拨爪上设有第一通孔,钢丝绳穿过第一通孔以使第一段与第二段分别位于拨爪两侧,且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连接处固定于第一通孔处,拨爪能相对于三角锁主体转动,当拨爪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段能拉动层门锁组件运动以解锁;支架,支架与三角锁主体连接,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段贴合于三角锁主体上,并穿过第二通孔,且第二段与第二通孔的孔壁抵持。该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能减少三角锁无用转动次数,减缓其磨损与老化,延长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逐渐增加,电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不再需要爬楼梯上下楼,电梯显著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通常,电梯的轿厢运行至目标楼层后,层门将自动打开,使乘客能够进入或离开轿厢。但当电梯发生故障或停电时,层门可能无法打开,此时,需要人工打开层门,以解救被困乘客或进行检修。电梯的层门上均会设置三角锁,在上述情况下,从厅门处插入三角钥匙,转动三角钥匙时,三角锁会通过绳索带动层门锁运动,层门锁与门锁开关分离,使层门能够被外力打开。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若电梯正常运行,层门自动打开时,随着层门锁的运动,绳索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带动三角锁一起转动。但这种情况下,三角锁的转动是无用的,这种无用转动加快了三角锁各部件的磨损与老化,使其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能够减少三角锁的无用转动次数,减缓其各部件的磨损与老化,从而延长三角锁的使用寿命。
一种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包括:
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
层门锁组件,所述层门锁组件与所述第一段连接;
三角锁,所述三角锁包括三角锁主体与拨爪,所述拨爪与所述三角锁主体连接,所述拨爪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钢丝绳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分别位于所述拨爪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处,所述拨爪能够相对于所述三角锁主体转动,当所述拨爪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段能够拉动所述层门锁组件运动以解锁;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三角锁主体连接,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段贴合于所述三角锁主体上,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抵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板与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三角锁主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位于所述三角锁主体的下方,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角锁主体包括转动轴,所述第二段贴合于所述转动轴的周面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板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转动轴在所述第二板上的投影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的端部与所述支架的距离S的范围为S ≥5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所述拨爪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固定连接,以将所述钢丝绳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一段之间、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均设有垫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层门锁与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端与所述层门锁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向环,所述第一段穿过所述导向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夹,所述限位夹能够固定于门框上,所述限位夹与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限位夹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段的部分区域贴合于所述门框的侧壁。
上述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钢丝绳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分别位于拨爪的两侧,且连接处固定于拨爪上的第一通孔处,第二段贴合于三角锁主体,以绕过三角锁主体并穿过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孔壁与第二段抵持。因此,若使用钥匙转动三角锁,使拨爪主动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位置均会发生变化,第一段能够拉动层门锁组件运动实现解锁。若电梯正常运行,层门锁自动打开时,层门锁运动的同时也会影响第一段的位置。但由于第二段受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孔壁对其的阻力,会对第二段的位置有所限制与阻碍,能够使其尽量保持原状态不变,进而对拨爪的被动转动进行限制,减小拨爪与第二段随第一段运动的几率,从而减少三角锁的无用转动次数,减缓其各部件的磨损与老化,从而延长三角锁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梯,该电梯层门处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可以减少三角锁的无用转动次数,减缓其各部件的磨损与老化,从而延长三角锁的使用寿命。
一种电梯,包括上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
上述电梯,其层门锁开锁结构中,钢丝绳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分别位于拨爪的两侧,且连接处固定于拨爪上的第一通孔处,第二段贴合于三角锁主体,以绕过三角锁主体并穿过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孔壁与第二段抵持。因此,若使用钥匙转动三角锁,使拨爪主动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位置均会发生变化,第一段能够拉动层门锁组件运动实现解锁。若电梯正常运行,层门锁自动打开时,层门锁运动的同时也会影响第一段的位置。但由于第二段受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孔壁对其的阻力,会对第二段的位置有所限制与阻碍,能够使其尽量保持原状态不变,进而对拨爪的被动转动进行限制,减小拨爪与第二段随第一段运动的几率,从而减少三角锁的无用转动次数,减缓其各部件的磨损与老化,从而延长三角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的层门锁处于锁定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的层门锁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层门锁组件与门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三角锁的拨爪位于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层门锁组件110、层门锁111、卡槽1111、第一轮1112、第二轮1113、转动中心1114、连接杆112、门锁开关120、卡钩121、固定件130、弹性件140;
钢丝绳200、第一段210、第二段220、连接件230;
三角锁300、三角锁主体310、转动轴311、拨爪320、第一通孔321;
支架400、第一板410、第二板420、第二通孔421;
夹持件500、第一夹持部510、第二夹持部520、垫圈530;
门板610、门吊板620、门框630;
导向环710、限位夹7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的层门锁处于锁定状态的示意图、层门锁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层门锁组件与门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安装于电梯的层门处,层门包括门板610、门吊板620与门框630等部件。门板 610的两侧设有门框630,门板610与门框630一起安装于门套内,门吊板620 位于门板610的顶部,附图中仅示出了一块门板610,实际上,门板610有两块,两块门板610反向运动,使层门打开。电梯的轿厢运行至目标楼层后,门刀打开轿厢门的同时,会将层门打开,使轿厢与厅门区域连通,乘客能够进入或离开轿厢。
层门锁组件110设置于其中一块门板610的顶部,门锁开关120设置于层门上坎处。两块门板610之间通过钢丝绳等部件联动打开或闭合,此处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层门锁组件110包括卡槽1111,门锁开关120包括卡钩121,当两块门板610合拢,卡钩121卡入卡槽1111内时,层门处于锁定状态。当卡钩121从卡槽1111内退出时,层门处于解锁状态,两块门板610能够反向运动打开。
钢丝绳200包括第一段210与第二段220,第一段210与层门锁组件11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段210与第二段220一体连接,此处提出第一段210 与第二段220的概念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其位置。通过拉动钢丝绳200,可以使层门锁组件110运动,以实现解锁。
参阅图1、图4与图5,图4与图5分别示出了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的侧视图、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三角锁300设置于门板610上,三角锁300包括三角锁主体310与拨爪320,拨爪320与三角锁主体310连接,三角锁主体 310上设有锁孔(图中未示出),当配套的三角钥匙插入锁孔并转动时,拨爪 320会进行转动。
拨爪320的端部设有第一通孔321,第一通孔321沿拨爪320的厚度方向贯穿拨爪320。钢丝绳200穿过第一通孔321,以使得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位于拨爪320的一侧,第二段220位于拨爪320的另一侧。
钢丝绳200与拨爪320固定连接,二者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段220与第一段210的连接处。即第一段210与第二段220的连接处固定于第一通孔321处。因此,转动拨爪320时,第一段210与第二段220的位置均会发生变化。
三角锁主体310包括转动轴311,转动轴311与拨爪320固定连接,当三角钥匙插入锁孔并沿第一方向(如图1所示)转动时,拨爪320会随之沿第一方向转动。拨爪32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会拉动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使层门锁组件110运动,卡钩121从卡槽1111内退出,从而将层门锁组件110解锁,层门得以打开。
支架400固定于门板610上,支架400与三角锁主体310固定连接,且支架400上设有第二通孔421。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绕过三角锁300的转动轴 311,沿转动轴311的周面延伸,直至穿过第二通孔421。第二通孔421的侧壁与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之间能够相互抵持。第二通孔421的尺寸不能过大,使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能够穿过,但位置无法发生较大的变化即可。
若电梯正常运行,层门自动打开时,随着层门锁组件110的运动,钢丝绳 200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具体的,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会朝下运动,并堆积于第一通孔321处,因此,可能会带动拨爪320沿第一方向转动。显然,此时电梯正常运行,无需拨爪320沿第一方向转动来解锁,拨爪320若发生转动,为无用转动。
本实施例中,钢丝绳200穿过第一通孔321,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与第二段220分别位于拨爪320的两侧,且第二段220绕过转动轴311并穿过第二通孔421。因此,若电梯正常运行,层门锁组件110自动解锁时,第二段220受到第一通孔321与第二通孔421的孔壁对其的阻力,对其位置进行限制与阻碍,使其尽量保持原状态不变,并牵制拨爪320,减小拨爪320与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随第一段210运动的几率,从而减少拨爪320的无用转动次数,减缓三角锁300的磨损与老化,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阅图3与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400包括第一板410与第二板420。第一板410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三角锁主体310固定连接。第一板410与三角锁主体310之间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或者,也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进行固定。第二板420与第一板410的底端连接,且第二板420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通孔421设置于第二板420上,沿第二板420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板420。
第一板410与第二板420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分体制造后固定连接。可以选用板状件,将该板状件进行弯折以形成支架400。支架400可以选用钢板,以免钢丝绳200多次在第二通孔421内移动时对支架400造成较严重的磨损。
当然,第一板410与第二板420的位置与形态也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第二板420不沿水平方向延伸亦可,第二板420可以相对于第一板410弯折,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或锐角。
支架400的形态只需满足能够对第二段220与拨爪320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阻碍拨爪320的被动转动即可。此处的被动转动是指因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带动拨爪320转动,而主动转动是指因三角钥匙转动转动轴311而带动拨爪320转动。
参阅图1与图5,优选的,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绕过转动轴311后,朝左侧倾斜穿过第二通孔421。即第二通孔421位于转动轴311在第二板420上的投影范围内。此时,第二通孔421对第二段220与拨爪320的位置限制效果较好,拨爪320发生无用转动的几率较小。
进一步的,试验证明,转动轴311的中心在第二板420上的投影位置与第二通孔421之间的距离D的范围为6mm-9mm时,限制效果更佳,拨爪320发生无用转动的几率较小。
参阅图1与图6,图6示出了图1中三角锁的拨爪位于极限位置的示意图。当电梯出现故障,需要使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时,将三角钥匙插入三角锁300 的锁孔并进行转动,带动拨爪320沿第一方向转动。此时,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会被朝下拉动,同时,第二段220的端部会朝上移动。为了防止在该过程中,第二段220的端部从第二通孔421内脱出,需要保证拨爪320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二段220仍位于第二通孔421内。因此,第二段220 伸出至第二板420以下的长度要足够大。经过多次试验得知,自然状态下,第二段220的端部与第二板420的距离S的范围为S≥50mm。此处所指的自然状态是指拨爪320未转动时的状态。
参阅图5,通过夹持件500将钢丝绳200固定于拨爪320上,夹持件500位于第一通孔321处。夹持件500包括第一夹持部510与第二夹持部520。第一夹持部510与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位于拨爪320的同一侧,第二夹持部520 与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位于拨爪320的同一侧。第一夹持部510与第二夹持部520固定连接,以将钢丝绳200朝拨爪320夹紧。
进一步的,第一夹持部510为螺钉,第二夹持部520为螺母,螺钉穿过第一通孔321。螺母与螺钉拧紧后,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被夹紧于螺钉的螺帽与拨爪320之间,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被夹紧于螺母与拨爪320之间。选用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时,零部件较为常见,易于获取,且结构简单,安装拆卸较方便。
优选的,可以在螺母与钢丝绳200的第二段220之间设置垫圈530,垫圈 530选用较粗糙的材质。通过设置垫圈530,增大第二段220与螺母之间的摩擦力,使钢丝绳200不易发生移位。选择垫圈530时,使其尺寸略大于螺母的尺寸,以增大第二段220与垫圈530的接触面积。类似的,可以在螺帽与钢丝绳 200的第一段210之间也设置垫圈530。
在拉动钢丝绳200对层门锁111进行解锁时,若钢丝绳200过于松弛,可能将拨爪320转动至极限位置也无法带动层门锁110运动至解锁状态;若钢丝绳200过于张紧,可能会使层门锁111一直处于解锁状态而无法锁紧。因此,需要调节钢丝绳200的张紧程度,使其处于适当状态。
参阅图1与图6,具体的,可以将锁紧件500拆下,沿第一方向转动拨爪 320,直至拨爪320的下端与第二板420下端的距离L大约为5mm,该处即为拨爪320转动的极限位置。使拨爪320保持在该位置不变,拉紧钢丝绳200,直至层门锁111完全打开。将此时钢丝绳200在第一通孔321中的位置做标记,然后使拨爪320反向转动复位,复位后,通过锁紧件500将钢丝绳200按上述标记位置固定于拨爪320上。
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层门锁组件110包括层门锁111与连接杆112,前述的卡槽1111设置于层门锁111上。连接杆112的顶端与层门锁111 固定连接,底端与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固定连接。具体的,在钢丝绳200 的第一段210的端部设有连接件230,连接件230的一端与钢丝绳200的第一段 2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112固定连接。
固定件130被设置于门吊板620上,层门锁111与固定件130之间转动连接,层门锁111可以相对于固定件130绕转动中心1114进行转动。当层门锁111 顺时针转动时,卡钩121从卡槽1111内退出,层门锁111处于解锁状态;当层门锁111逆时针转动时,卡钩121卡入卡槽1111内时,层门锁111处于锁定状态。
三角钥匙插入三角锁300的锁孔并进行转动,带动拨爪32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被朝下拉动,并通过连接杆112带动层门锁111 绕转动中心1114顺时针转动,以实现解锁。
层门锁111上设有第一轮1112,固定件130上设有第二轮1113,当层门锁 111绕转动中心1114顺时针转动至第一轮1112被第二轮1113阻挡时,说明卡钩121已经从卡槽1111内退出,层门处于解锁状态。通过第二轮1113对第一轮1112的限位,可以使层门锁111解锁后即停止转动。
优选的,层门锁111与固定件130之间通过弹性件140连接。具体的,弹性件140的顶端与固定件130固定连接,弹性件140的底端与层门锁111固定连接,弹性件140处于压缩状态。如此,当需要关闭层门时,只需拔出三角钥匙,在弹性件140的回弹力作用下,层门锁111会逆时针进行转动,使卡钩121 卡入卡槽1111内。
通过弹性件140驱动层门锁111复位较为简单,只需拔出三角钥匙,便能使层门锁111复位。
参阅图1,优选的,在门框630上还固定有导向环710,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穿过导向环710后与连接件230固定连接。设置导向环710可以调节钢丝绳200的走向,使其按预设路径连接至连接杆112上。
优选的,在门框630上还固定有限位夹720,限位夹720可以直接选用常规的线夹,钢丝绳200的第一段穿过限位夹720上的走线孔。设置限位夹720可以将钢丝绳200的第一段210中的部分位置紧贴门框630,沿门框630朝上延伸至导向环710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梯,该电梯的层门处使用上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
层门锁组件,所述层门锁组件与所述第一段连接;
三角锁,所述三角锁包括三角锁主体与拨爪,所述拨爪与所述三角锁主体连接,所述拨爪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钢丝绳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分别位于所述拨爪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处,所述拨爪能够相对于所述三角锁主体转动,当所述拨爪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段能够拉动所述层门锁组件运动以解锁;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三角锁主体连接,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段贴合于所述三角锁主体上,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抵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板与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三角锁主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位于所述三角锁主体的下方,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锁主体包括转动轴,所述第二段贴合于所述转动轴的周面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板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转动轴在所述第二板上的投影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端部与所述支架的距离S的范围为S≥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所述拨爪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固定连接,以将所述钢丝绳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一段之间、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均设有垫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门锁组件包括层门锁与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端与所述层门锁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环,所述第一段穿过所述导向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夹,所述限位夹能够固定于门框上,所述限位夹与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限位夹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段的部分区域贴合于所述门框的侧壁。
10.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
CN202022932900.3U 2020-12-09 2020-12-09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Active CN2144560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2900.3U CN214456071U (zh) 2020-12-09 2020-12-09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2900.3U CN214456071U (zh) 2020-12-09 2020-12-09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56071U true CN214456071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87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32900.3U Active CN214456071U (zh) 2020-12-09 2020-12-09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560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11426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tection during ascent
US7556126B2 (en) Elevator escape arrangement
EP2935075B1 (de) Installations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ug
WO2007091292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救出装置
US9637973B1 (en) Hembar guide cable finial
JPWO200609799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扉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CN214456071U (zh) 电梯层门锁开锁结构与电梯
ES2923328T3 (es) Cabina de ascensor
JP6494579B2 (ja) 乗場扉錠解除構造
KR200418729Y1 (ko) 엘리베이터 승강장용 도어의 수동개폐장치
AU2018207069B2 (en) Garage door safety device
US10287814B2 (en) Pulley rivet for installation of pulleys for window regulator systems
KR20070034036A (ko) 캔버스 도어의 하강 방지장치
KR101065024B1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의 이탈방지장치
KR102331751B1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 이탈 방지 장치
US7255204B2 (en) Apparatus for moving elevator equipment
KR100638258B1 (ko) 추락방지장치가 구비된 엘리베이터용 승강카
CN107119953B (zh) 一种机械式轿厢防坠落装置
WO2016125229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フェッシャープレート、及びフェッシャープレートの組立方法
CN214456073U (zh) 电梯层门结构与电梯
KR101153545B1 (ko) 중량물의 낙하방지장치
KR101308269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핸드레일 지지기구
KR200389633Y1 (ko) 추락방지장치가 구비된 엘리베이터용 승강카
KR102050864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수직개폐식 도어의 이탈방지장치
US20150369421A1 (en) Bracket and Lifting/Lowering Device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