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51333U -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51333U
CN214451333U CN202120612854.0U CN202120612854U CN214451333U CN 214451333 U CN214451333 U CN 214451333U CN 202120612854 U CN202120612854 U CN 202120612854U CN 214451333 U CN214451333 U CN 2144513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illar
cavity
support plat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1285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良辰
邓飞龙
张福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1285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513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51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513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外板、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面向所述A柱内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内板之间;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A柱外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第四空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A柱及汽车,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具有四个小截面空腔,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乘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消费者对汽车的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了降低乘客身体尤其是头部位置受到伤害的可能,通过合理的车辆前端吸能区设计,保障车架前端至乘员舱材料硬度的合理过渡,以保障吸能区能尽可能吸收更多碰撞带来的能量。为了避免乘员舱被侵入,造成乘客的接触性物理伤害,车辆乘员舱骨架,包括A柱、防火墙、门槛梁、中央通道等,则应设计得强度越高越好。
现有技术中,汽车A柱一般采用包含A柱外板、一块加强板和A柱内板的结构,该结构抗弯较弱,无法抵抗侧面碰撞力与正面碰力带来的能量,该能量无法传递到汽车B柱,A柱弯折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容易伤到乘员舱的人员。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汽车A柱及汽车成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汽车A柱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A柱,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外板、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
所述A柱加强板面向所述A柱内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内板之间;
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A柱外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第四空腔。
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A柱加强板包括有加强板弯曲段,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连接在所述加强板弯曲段中。加强板弯曲段的设置,增大了A柱加强板的面积,并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来对加强板弯曲段提供加强支撑,可以有效提高A柱加强板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端部一体所述A柱加强板焊接连接,方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A柱加强板的连接,并且连接稳定性好。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A柱加强板的端部连接在所述A柱外板的端部与所述A柱内板的端部之间,提高了A柱外板、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U形开口中,既方便形成第二空腔,又方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端部连接。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依次连通,使得内部的空气可以流通。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通气孔,相邻的空腔通过通气孔连通,使得空气可以在各空腔之间流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A柱。汽车的汽车A柱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A柱及汽车,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的碰撞力传递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的断面图;
图4为A柱加强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A柱1,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和A柱内板13。
A柱加强板12面向A柱内板13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第二支撑板15位于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内板13之间。
A柱内板13与第二支撑板15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16,第二支撑板15与第一支撑板14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17,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加强板12之间形成第三空腔18,A柱外板11与A柱加强板12之间形成有第四空腔1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A柱1主要由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A柱内板13、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组成。
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和A柱内板13由外向内依次连接,A柱加强板12的主体部分处于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中。A柱加强板12用于提高汽车A柱1的结构强度。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一方面用于提高A柱加强板1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用于分隔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将大的腔体分隔成截面积小的空腔,在提高结构强度的同时还提高碰撞吸能能力。
具体地,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连接在A柱加强板12面向A柱内板13的一侧,第二支撑板15处于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内板13之间。
由第二支撑板15、第一支撑板14和A柱加强板12将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分隔为四个空腔,分别为: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7、第三空腔18和第四空腔19。
第一空腔16处于A柱内板13与第二支撑板15之间,第二空腔17处于第二支撑板15与第一支撑板14之间,第三空腔18处于第一支撑板14与A柱加强板12之间,第四空腔19处于A柱加强板12与A柱外板11之间。
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提高了A柱加强板12的结构强度,进而就提高了汽车A柱1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2。
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7、第三空腔18和第四空腔19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A柱加强板12包括有加强板弯曲段121,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位于连接在加强板弯曲段121中。
A柱加强板12包括有加强板弯曲段121,加强板弯曲段121为A柱加强板12的主体部分,加强板弯曲段121处于A柱外板11和A柱内板13围成的腔体中。A柱加强板12两侧的端部122,也即处于加强板弯曲段121的两侧,A柱加强板12的端部122夹在A柱外板11的端部和A柱内板13的端部之间。
加强板弯曲段121的设置,增大了A柱加强板12的面积,并通过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来对加强板弯曲段121提供加强支撑,可以有效提高A柱加强板12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汽车A柱1的结构强度。
第三空腔18处于第一支撑板14与加强板弯曲段121之间,第四空腔19处于加强板弯曲段121与A柱外板11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第一支撑板14的端部及第二支撑板15的端部一体A柱加强板12焊接连接,方便第一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5与A柱加强板12的连接,并且连接稳定性好。
具体地,第一支撑板14的端部及第二支撑板15的端部与加强板弯曲段121一起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焊点3处于加强板弯曲段121的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A柱加强板12的端部122连接在A柱外板11的端部与A柱内板13的端部之间,提高了A柱外板11、A柱加强板12和A柱内板13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第一支撑板14的截面呈U形,第二支撑板15连接在第一支撑板14的U形开口中,既方便形成第二空腔17,又方便第一支撑板14与第二支撑板15的端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7、第三空腔18和第四空腔19依次连通,使得内部的空气可以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A柱加强板12、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上分别设置有通气孔10,相邻的空腔通过通气孔10连通,使得空气可以在各空腔之间流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A柱1。汽车A柱1的前端与车架的头部相连,汽车A柱1的后端与汽车B柱2相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A柱及汽车,通过在A柱加强板面向A柱内板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将A柱外板与A柱内板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提高了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碰撞力可以传递到汽车B柱。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为小截面空腔,可以起到分担碰撞力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碰撞吸能效果。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汽车A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A柱外板、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
所述A柱加强板面向所述A柱内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内板之间;
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A柱外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第四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加强板包括有加强板弯曲段,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连接在所述加强板弯曲段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端部一体所述A柱加强板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加强板的端部连接在所述A柱外板的端部与所述A柱内板的端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U形开口中。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依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通气孔。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A柱。
CN202120612854.0U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Active CN214451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12854.0U CN214451333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12854.0U CN214451333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51333U true CN214451333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60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12854.0U Active CN214451333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513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EP2420432B1 (en)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H11291953A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部車体構造
CN101823509A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骨架
US971842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112441131A (zh)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车辆门槛梁及其车辆
CN215398951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11547136B (zh) 一种电动车前端传力结构
CN214451333U (zh) 一种汽车a柱及汽车
CN211167108U (zh) 后车体焊接总成
KR20110058111A (ko) 차량의 프런트 도어와 로어 프런트 필러 보강구조
CN213008402U (zh)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645759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框、汽车后侧围总成及汽车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1196386U (zh)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CN114684266A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053943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154586U (zh) 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19584292U (zh) 车身骨架及车辆
CN212172362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b柱结构
CN21614006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及其电动汽车
CN217918117U (zh) 车身顶部结构及汽车
CN209795609U (zh) B柱结构及汽车
CN218877398U (zh) 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022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