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37325U - 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37325U CN214437325U CN202022841576.4U CN202022841576U CN214437325U CN 214437325 U CN214437325 U CN 214437325U CN 202022841576 U CN202022841576 U CN 202022841576U CN 214437325 U CN214437325 U CN 2144373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nitration
- dust removal
- flue gas
- dedusting
- du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以及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该装置包括除尘脱硝单元体,尘脱硝单元体通过袋笼将活性炭管与除尘滤袋组装成一个整体,可以实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一体化,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组装。除尘滤袋套装在袋笼上,活性炭管也采用可拆卸式连接结构安装到袋笼中,采用分体式结构,在除尘滤袋或者活性炭管使用到期或者性能降低需要更换时,可以具有针对性地对各部件进行更换,延长其他可用部分的使用寿命。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尘与脱硝部分一体化,能够有效减小系统的整体尺寸规模,节约占地面积,技术更有竞争力。脱硝单元废弃后,可直接燃烧放热,燃烧灰可回收V、W、Ti金属,可资源化重复利用,避免污染和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以及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电行业发展迅速,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的污染也逐渐加剧,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不断出台越来越严苛的超低排放要求。为了适应超低排放的要求,除尘技术和脱硝技术已经成为了非电行业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技术项目。
目前,除尘技术主要通过滤袋产品来实现。在脱硝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是脱硝效率最高、最为成熟的脱硝技术,它是一种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用氨或其它还原剂选择性的将NOx还原为N2和H2O的方法。在工程项目工艺流程上,除尘装置与脱硝装置往往采用直接串联的形式连接,造成整个工艺流程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并且,其投资、运行成本也非常高。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烟气净化领域陆续推出了除尘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初步应用方案,其总体分为两类:除尘脱硝一体化布袋技术和陶瓷纤维滤管技术,这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在除尘脱硝一体化布袋技术中,其往往采用多层滤袋设计,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外层为除尘层,中层为支撑层,内层为催化层,含有V2O5-WO3/TiO2的脱硝催化剂被附着并分散在催化层中,通过针刺形式将三层滤料固定在一起,形成针刺毡滤料。虽然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脱硝催化剂附着的牢固程度和分散均匀性,但是一体化功能性滤料的除尘功能和脱硝功能使用寿命并不一致,当脱硝功能难以满足需要时,往往除尘效率依旧良好,而此时为了兼顾脱硝效率则不得不更换滤袋,从而造成了一体化功能性滤料在除尘功能上的剩余浪费。另外,由于一体化功能性滤料采用的是常规滤料,而常规滤料在使用寿命方面仍难以满足大流速、高粉尘的工况条件,在滤料的耐磨性、韧性及强度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次,除尘脱硝一体化布袋在使用三至五年后,一体化功能性滤料会由于寿命到期需要集中报废,从而产生大量含脱硝催化剂的废弃滤袋,一方面属于危废,处理困难,另一方面其中含有高价值的V、W、Ti金属元素,若无法回收,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除尘脱硝一体化布袋技术的不足,如何提供一种既能延长一体化功能性滤料的使用寿命,解决除尘功能和脱硝功能使用寿命不一致的难题,又可以方便处理危废滤袋,同时又能够资源化回收高价值金属元素的一体化除尘脱硝单元、装置与技术,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该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内腔室,于所述装置主体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内腔室相通;
除尘脱硝单元体,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包括有袋笼,所述袋笼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除尘的除尘滤袋,所述袋笼的内侧可拆卸地安装有活性炭管,所述活性炭管内部具有净烟气通道,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
所述除尘滤袋为多层结构,自所述除尘滤袋的外部指向其内部,所述除尘滤袋包括有除尘层以及基布层,所述除尘层的致密性高于所述基布层的致密性,所述基布层的结构强度高于所述除尘层的结构高强;
所述活性炭管为蜂窝状的管式结构,于所述活性炭管上负载有SCR脱硝催化剂;
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设置于所述内腔室内,由所述进气口进入到内腔室的烟气通过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净化后由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排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反吹装置,所述反吹装置与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相对设置,用于向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提供反吹气流清理灰尘;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下部设置有集尘漏斗,用于收集被清理的灰尘;位于所述反吹装置的上方设置有上箱体,所述上箱体上开设有排烟口,所述上箱体透过所述反吹装置与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相通,用于净化后烟气的汇聚与排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设置有多个,全部的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于所述内腔室中的布置姿态一致,相邻的两个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之间具有用于烟气流通的流通间隙;全部的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位于同一个平面层上。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为渐扩式的喇叭口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所述除尘层由碳纤维以及聚苯硫醚纤维并掺杂超细碳纤维制成。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所述基布层由碳纤维制成。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所述上箱体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的壳体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所述集尘漏斗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或所述集尘漏斗焊接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所述集尘漏斗设置有至少两个。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该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包括:
排烟通道,用于待处理的烟气的流通;
喷氨组件,所述喷氨组件包括有制氨装置与所述制氨装置通过管路连通的喷氨格栅,所述喷氨格栅布置于所述排烟通道内,用于向所述排烟通道内的烟气喷洒除氮试剂;
烟气除尘脱硝,所述烟气除尘脱硝与所述排烟通道连通,用于对混合有氨水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硝处理,所述烟气除尘脱硝为如上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所述排烟通道与所述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在该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中,沿烟气流通方向,位于喷氨格栅的前端设置有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包括有烟气冷凝器以及排烟通道冷风阀,所述排烟通道冷风阀位于所述烟气冷凝器的后方。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中,除尘脱硝单元体通过袋笼将活性炭管与除尘滤袋组装成一个整体,可以实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一体化,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另外,除尘滤袋套装在袋笼上,活性炭管也采用可拆卸式连接结构安装到袋笼中,对于除尘脱硝单元体而言,其采用分体式结构,在除尘滤袋或者活性炭管使用到期或者性能降低需要更换时,可以具有针对性地对各部件进行更换,延长其他可用部分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除尘脱硝结构设计,极大节省了投资、运行成本,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尘与脱硝部分一体化,能够有效减小系统的整体尺寸规模,节约占地面积,技术更有竞争力。相比于普通一体化功能性滤料,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分体式除尘脱硝单元结构,使用、更换和维护更方便,从根本上解决了除尘功能和脱硝功能使用寿命并不一致的问题,有效延长了可用部分的使用时间,节省了维护成本。碳纤维掺入布袋,提高布袋耐磨性、韧性及强度,延长使用寿命,节约成本。脱硝部分(活性炭管)采用蜂窝状活性炭管负载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方式,方便危废处理,脱硝单元废弃后,可直接燃烧放热,燃烧灰可回收V、W、Ti金属,通过合理方式可资源化重复利用,避免污染和浪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尘脱硝单元体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沿B-B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处于清灰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6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装置主体1、除尘脱硝单元体2、袋笼21、活性炭管22、除尘层23、基布层24、净烟气通道3、反吹装置4、集尘漏斗5、上箱体6、排烟通道7、制氨装置8、喷氨格栅9、烟气冷凝器10、冷风阀11、喷氨控制阀门12、喷氨控制装置13、脉冲阀14、喷吹管15、压缩空气喷头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示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实用新型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6,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尘脱硝单元体的结构示意简图;图3为图2中沿A-A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沿B-B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处于清灰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用于实现对烟气的除尘与脱硝。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为一个壳体式的结构,其外形可以为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圆柱体。
装置主体1具有内腔室,待处理的烟气通过排烟通道7进入到内腔室中,在内腔室中布置有除尘脱硝单元体2,由除尘脱硝单元体2实现对烟气的除尘与脱硝。
于装置主体1上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与排烟通道7对接,进气口与内腔室相通,这样待处理的烟气就能够顺利进入到装置主体1的内腔室中。
在使用状态下,装置主体1的上方设置了上箱体6,上箱体6用于处理后的烟气的汇聚以及排放。进一步地,在装置主体1内设置了反吹装置4,位于反吹装置4的上方设置有上箱体6,上箱体6上开设有排烟口,上箱体6透过反吹装置4与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开放端相通,用于净化后烟气的汇聚与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箱体6一体成型于装置主体1上,即上箱体6与装置主体1为一个整体的壳体式结构,在该壳体式结构中设置反吹装置4,以反吹装置4作为分界点,反吹装置4的上部为上箱体6,反吹装置4的下部为装置主体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箱体6与装置主体1为分体式结构,上箱体6通过气密性连接方式(一般为焊接方式连接)与装置主体1对接,在上箱体6的下部或者装置主体1的上部设置反吹装置4。
在装置主体1的内腔室中设置了除尘脱硝单元体2,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作用为拦截粉尘,以及催化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与除氮试剂反应实现氮氧化物的脱除。被拦截的粉尘会附着在除尘脱硝单元体2上(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除尘滤袋上),因此,随着粉尘的不断聚集,除尘脱硝单元体2内外压差会越来越大,如不及时清除滤袋外侧粉尘,可能会影响除尘效果并增大烟气动力消耗。反吹装置4的设置就是通过向除尘脱硝单元体2提供反向气流(反向气流的流向与烟气处理的流向相反,并且,反向气流的压力较大,气速较大),由反吹装置4喷入的压缩空气将除尘脱硝单元体2上被拦截的粉尘反吹清除,被清除后的粉尘受重力作用,落入下方漏斗中,从而保证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除尘效果以及尽可能地保证除尘脱硝单元体2气流流通的流畅程度。
反吹装置4包括有压缩空气喷头16,压缩空气喷头16朝向除尘脱硝单元体2设置。反吹装置4的具体结构为:包括有控制仪,与控制仪连接有电磁阀,与电磁阀气路连接有脉冲阀14,与脉冲阀14连接有气源。由控制仪控制电磁阀带动脉冲阀14动作,从而采用脉冲方式释放气源中的高压气流,与脉冲阀14连接有喷吹管15,在喷吹管15上设置有压缩空气喷头16,由压缩空气喷头16释放脉冲高压气流,从而实现除尘滤袋的吹灰清理。
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有袋笼21,袋笼21由金属材料制成,袋笼21整体近似于一个长筒状结构,袋笼21为笼式结构,袋笼21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除尘的除尘滤袋,除尘滤袋为多层结构,除尘滤袋套装在袋笼21上,使得袋笼21的一端(长度方向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从袋笼21的开放端装入一根活性炭管22,活性炭管22可拆卸地设置在袋笼21内,这样通过袋笼21将活性炭管22与除尘滤袋组装成一个整体,可以实现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一体化,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另外,除尘滤袋套装在袋笼21上,活性炭管22也采用可拆卸式连接结构安装到袋笼21中,对于除尘脱硝单元体2而言,其采用分体式结构,在除尘滤袋或者活性炭管22使用到期或者性能降低需要更换时,可以具有针对性地对各部件进行更换,延长其他可用部分的使用寿命。
活性炭管22整体采用管式结构,活性炭管22内部具有净烟气通道3,活性炭管22装入到袋笼21中,袋笼21外套装有除尘滤袋,这样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整体就形成了一个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的结构。封闭端位于装置主体1的内腔室中,开放端则用于与下游烟气处理设备相通,经过除尘脱硝单元体2处理过的烟气就可以从开放端流入到下游烟气处理设备中。
具体地,除尘滤袋采用多层结构设计,自除尘滤袋的外部指向其内部,除尘滤袋包括有除尘层23以及基布层24,除尘层23的致密性高于基布层24的致密性,可以高效率地拦截烟气中的灰尘,基布层24的结构强度高于除尘层23的结构高强,可以对除尘滤袋定型。
除尘滤袋采用多层结构(至少为一层),优选为两层,除尘滤袋的设置层数太少、太薄,在使用中容易磨损、折断,如果除尘滤袋的设置层数太多,则会造成压损过大,不利于系统节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除尘滤袋为两层结构,外层为除尘层23,内层为基布层24。除尘层23由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并且掺杂超细碳纤维制成,除尘层23比较致密,用以除尘及PM2.5颗粒。基布层24由碳纤维织造,致密性低于除尘层23,但是结构强度较高,用于支撑除尘滤袋的整体结构以及保持滤袋的透气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尘滤袋的各层均掺杂有大量的碳纤维,碳纤维具有密度小、重量轻,耐化学腐蚀性好,耐疲劳、使用寿命长,高强度、高模量,热膨胀系数好,自润滑、耐磨性等众多优点。在除尘滤袋的各层(滤料)中添加碳纤维可以增强除尘滤袋的耐磨性、韧性及强度,减轻除尘滤袋重量从而减轻除尘器荷载,延长除尘滤袋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中,活性炭管22为蜂窝状活性炭管22结构,负载SCR脱硝催化剂。
上述的负载是指催化剂的负载,催化剂的负载是将催化剂吸附在催化剂载体的表面,载体主要用于承载催化剂,从而使得催化剂具有特定的物理性状,而载体本身一般不具有催化活性。将催化剂分散在载体表面上,从而使得催化剂获得比较高的比表面积,提高单位质量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蜂窝状活性炭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采用蜂窝状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活性炭管22具有比表面积大、微孔多孔结构、高吸附容量、催化剂分散性和附着度好等优点。蜂窝状活性炭管22结构的导热性能优良、化学稳定性好和吸附性能优异。蜂窝状活性炭由于其独特的平行孔道结构,具有孔隙率高、几何表面积大、床层压降小、能避免烟尘堵塞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价值。另外,除尘脱硝单元体报废后,除尘滤袋可按正常废弃物处理,由于对于脱硝部分(蜂窝状活性炭管22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活性炭,活性炭管22整体可燃,报废后可通过燃烧的方式处理,一方面燃烧放热,另一方面可从燃烧灰中提取V、W、Ti等高价值金属元素,重新用于SCR脱硝催化剂的制造,实现元素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除尘脱硝单元体2设置于内腔室内,由进气口进入到内腔室的烟气通过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净化后由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开放端排出。本实用新型在装置主体1的上部设置了反吹装置4,反吹装置4与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开放端相对设置,用于向除尘脱硝单元体2提供反吹气流清理灰尘。反吹装置4安装在装置主体1的内部上方,反吹装置4为脉冲反吹装置4,脉冲反吹装置4安装在装配板上方,其吹风口正对除尘滤袋的装配口。上述的装配板为装置主体1内部对除尘脱硝单元体2进行安装的板式结构,在装配板上设置了用于安装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装配口。设置有反吹装置4,能够将除尘脱硝单元体2拦截的粉尘吹掉,本实用新型于装置主体1的下部设置有集尘漏斗5,用于收集被清理的灰尘。具体地,集尘漏斗5采用漏斗式结构设计,装置主体1的底部开放,集尘漏斗5采用气密性连接结构安装到装置主体1的底部。上述的气密性连接结构可以是法兰连接结构,也可以采用焊接连接。在连接结构处设置密封部件。进一步地,集尘漏斗5可拆卸地设置于装置主体1的底部,集尘漏斗5设置有至少两个。
除尘脱硝单元体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现烟气除尘脱硝的部件,为了提高烟气处理效率,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尘脱硝单元体2设置有多个,全部的除尘脱硝单元体2于内腔室中的布置姿态一致,相邻的两个除尘脱硝单元体2之间具有用于烟气流通的流通间隙,并且,全部的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开放端位于同一个平面层上。
在装置主体1内并靠近其上方的位置上设置了装配板,装配板上设置有装配孔,一个装配孔中安装一个除尘脱硝单元体2,除尘脱硝单元体2与装配孔之间为气密性连接结构。为了便于除尘脱硝单元体2在装配板上的安装,同时保证除尘脱硝单元体2与装配板之间连接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将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开放端设计为渐扩式的喇叭口结构。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外直径与装配孔直径相同,除尘脱硝单元体2装入到装配孔中后,除尘脱硝单元体2上的喇叭口结构能够卡在装配孔上。
具体地,在除尘脱硝单元2的上端设置有喇叭口结构,喇叭口结构与除尘滤袋连接形成气密性结构。喇叭口结构的具体形状为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喇叭口结构具有小口端以及大口端,小口端与除尘滤袋连接,大口端的外缘设置有凸缘,除尘脱硝单元2安装到装配板上的安装孔时,喇叭口结构卡装在安装孔上,喇叭口结构的大口端上设置的凸缘能够与安装孔的孔缘(装配板的上侧面)相抵形成气密性连接结构,这样不仅方便除尘脱硝单元2在装配板上的安装,还能够提高除尘脱硝单元2在装配板上安装的气密性,防止未经过处理的烟气从除尘脱硝单元2与装配板的连接缝隙处逃逸。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在除尘加脱硝的治理模式中,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系统的“羊肉串串联”模式改为一体化除尘脱硝,极大节省了投资、运行成本,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尘与脱硝部分一体化,能够有效减小系统的整体尺寸规模,节约占地面积,技术更有竞争力。相比于普通一体化功能性滤料,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分体式除尘脱硝单元结构,使用、更换和维护更方便,从根本上解决了除尘功能和脱硝功能使用寿命并不一致的问题,有效延长了可用部分的使用时间,节省了维护成本。碳纤维掺入布袋,提高布袋耐磨性、韧性及强度,延长使用寿命,节约成本。脱硝部分(活性炭管22)采用蜂窝状活性炭管22负载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方式,方便危废处理,脱硝单元废弃后,可直接燃烧放热,燃烧灰可回收V、W、Ti金属,通过合理方式可资源化重复利用,避免污染和浪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该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包括:排烟通道7,用于待处理的烟气的流通;喷氨组件,喷氨组件包括有制氨装置8与制氨装置8通过管路连通的喷氨格栅9,喷氨格栅9布置于排烟通道7内,用于向排烟通道7内的烟气喷洒除氮试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除氮试剂可以为氨水、氨气或者其他氨源;烟气除尘脱硝,烟气除尘脱硝与排烟通道7连通,用于对混合有氨水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硝处理。具体地,烟气除尘脱硝为如上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排烟通道7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具体地,沿烟气流通方向,位于喷氨格栅9的前端设置有预处理装置,预处理装置包括有烟气冷凝器10以及排烟通道7冷风阀11,排烟通道7冷风阀11位于烟气冷凝器10的后方。
在本实用新型中,预处理装置为烟气降温系统,其包括安装在排烟通道7上的冷风阀11和安装在排烟通道7上的冷凝器,采用双模式对烟气进行降温处理。
喷氨系统包括制氨装置8、喷氨控制阀门12、喷氨控制装置13、喷氨格栅9及连接管道。喷氨控制装置13用以控制制氨装置8的运行,根据烟气条件和出口浓度要求,调节控制装置,以达到最佳氨/氮摩尔比,喷氨格栅9安装在混合排烟通道7内,氨气经喷氨格栅9后进入混合排烟通道7,为了促使烟气与还原剂的充分混合,在混合排烟通道7中设置一定形状的混合器,以优化烟气与还原剂的混合效果。
基于上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上游来的废烟气(待处理烟气),首先经过混合排烟通道7(排烟通道7的一部分),当烟气温度高于烟气脱硝温度时,打开排烟通道7冷风阀11,根据烟温调节排烟通道7冷风阀11的开度;若烟温持续升高,则同时向烟气冷凝器10中通入冷介质,通入量根据烟温调节。通过上述两种降温措施,可较好地实现调节高温烟气的目的。根据烟气条件和NOx出口浓度要求,调节喷氨控制装置13,以达到最佳氨/氮摩尔比,氨气经喷氨格栅9后进入混合排烟通道7,并与烟气充分混合。
本实用新型将烟温调整至适宜脱硝的温度,烟气进入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后,在该装置内,烟气依次通过除尘滤袋的除尘层23,由于除尘层23较致密,因此可脱除大部分的粉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再通过反吹装置4进行清灰处理,灰尘吹入下方的灰斗中。烟气继续通过基布层24,然后进入蜂窝状活性炭管22,由于蜂窝状活性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微孔多孔结构、高吸附容量、催化剂分散性、化学稳定性好和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因此烟气中的NOx、NH3可在脱硝催化剂表面充分吸附、反应。脱硝后的净烟气,通过催化剂中心通道,在除尘与脱硝装置上箱体6内汇合后,经过排烟通道7排往下游,如此烟气便可达标排放。
本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达到的技术效果:
1、一体化除尘脱硝结构,极大节省了投资、运行成本,节约占地面积,技术更有竞争力;
2、相比于普通一体化功能性滤料,除尘脱硝单元体2采用分体式结构,组成除尘脱硝单元体2的各部分的使用、更换和维护更方便,从根本上解决了除尘功能和脱硝功能使用寿命并不一致的问题,有效延长了可用部分的使用时间,节省了维护成本;
3、碳纤维掺入布袋,提高布袋耐磨性、韧性及强度,延长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4、脱硝模块采用蜂窝状活性炭管22负载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方式,方便危废处理,脱硝单元废弃后,可直接燃烧放热,燃烧灰可回收V、W、Ti金属,通过合理方式可资源化重复利用,避免污染和浪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内腔室,于所述装置主体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内腔室相通;
除尘脱硝单元体(2),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包括有袋笼(21),所述袋笼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除尘的除尘滤袋,所述袋笼的内侧可拆卸地安装有活性炭管(22),所述活性炭管内部具有净烟气通道(3),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
所述除尘滤袋为多层结构,自所述除尘滤袋的外部指向其内部,所述除尘滤袋包括有除尘层(23)以及基布层(24),所述除尘层的致密性高于所述基布层的致密性,所述基布层的结构强度高于所述除尘层的结构高强;
所述活性炭管为蜂窝状的管式结构,于所述活性炭管上负载有SCR脱硝催化剂;
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设置于所述内腔室内,由所述进气口进入到内腔室的烟气通过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净化后由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反吹装置(4),所述反吹装置与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相对设置,用于向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提供反吹气流清理灰尘;
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下部设置有集尘漏斗(5),用于收集被清理的灰尘;
位于所述反吹装置的上方设置有上箱体(6),所述上箱体上开设有排烟口,所述上箱体透过所述反吹装置与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相通,用于净化后烟气的汇聚与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设置有多个,全部的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于所述内腔室中的布置姿态一致,相邻的两个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之间具有用于烟气流通的流通间隙;
全部的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位于同一个平面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尘脱硝单元体的开放端为渐扩式的喇叭口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布层由碳纤维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箱体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的壳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漏斗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或所述集尘漏斗焊接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
所述集尘漏斗设置有至少两个。
8.一种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烟通道(7),用于待处理的烟气的流通;
喷氨组件,所述喷氨组件包括有制氨装置(8)与所述制氨装置通过管路连通的喷氨格栅(9),所述喷氨格栅布置于所述排烟通道内,用于向所述排烟通道内的烟气喷洒除氮试剂;
烟气除尘脱硝,所述烟气除尘脱硝与所述排烟通道连通,用于对混合有氨水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硝处理,所述烟气除尘脱硝为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所述排烟通道与所述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烟气流通方向,位于喷氨格栅的前端设置有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包括有烟气冷凝器(10)以及排烟通道冷风阀(11),所述排烟通道冷风阀位于所述烟气冷凝器的后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41576.4U CN214437325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41576.4U CN214437325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37325U true CN214437325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85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841576.4U Active CN214437325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3732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2773A (zh) * | 2022-08-23 | 2022-11-04 | 山东菲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催化脱硝柱 |
-
2020
- 2020-11-30 CN CN202022841576.4U patent/CN21443732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2773A (zh) * | 2022-08-23 | 2022-11-04 | 山东菲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催化脱硝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868014U (zh) | 可移动式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在线加热再生设备 | |
CN214182230U (zh) | 一种矿热炉烟尘处理反吹吸风内滤大布袋负压除尘系统 | |
CN215085610U (zh) | 一种烧结烟气循环联合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 | |
CN112316588A (zh) | 一种新型烧结烟气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 |
CN214437325U (zh) | 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 |
CN105987376B (zh) | 一种燃料洁净燃烧和净化排放的燃烧设备 | |
CN208839374U (zh) | 一种水泥生产线的中低温烟气scr脱硝装置 | |
CN204573999U (zh) | 燃料洁净燃烧和净化排放的燃烧设备 | |
CN214261075U (zh) | 新型烟气处理系统 | |
CN215782173U (zh) | 一种新型烧结烟气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 | |
CN219355817U (zh) | 一种玻璃窑的尘硝一体化烟气治理设备 | |
CN112316594A (zh) | 新型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与新型烟气除尘脱硝系统 | |
CN215310886U (zh) | 一种烧结烟气脱硫-除尘-脱硝联合装置 | |
CN214345084U (zh) | 一种烧结烟气循环联合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 | |
CN207401309U (zh) | 一种煤炭燃烧废气处理排气管 | |
CN112316593A (zh) | 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 | |
CN112316589A (zh) | 一种烧结烟气脱硫-除尘-脱硝联合装置及方法 | |
CN214715686U (zh) | 一种scr反应器高效清灰装置 | |
CN211358371U (zh) | 一种冶炼烟气制酸设备及其烟气净化装置 | |
CN213285977U (zh) | 一种环保型烧结机烟气除尘装置 | |
CN112316591A (zh) | 一种烧结烟气循环联合脱硫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 |
CN112316587A (zh) | 一种烧结烟气循环联合全污染物一体化治理装置 | |
CN219539768U (zh) | 新型烟气复合陶瓷纤维滤管与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 | |
CN209877677U (zh) | 一种陶瓷窑炉尾气后处理装置 | |
CN214345083U (zh) | 烟气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