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56363U - 箱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箱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56363U
CN214356363U CN202120171467.8U CN202120171467U CN214356363U CN 214356363 U CN214356363 U CN 214356363U CN 202120171467 U CN202120171467 U CN 202120171467U CN 214356363 U CN214356363 U CN 214356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door
vehicle
type vehicle
vehicle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714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浜田健太郎
石崎启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01714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563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56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563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型车辆。该箱型车辆具备:设置在车厢的底部、从车厢的后端一直延伸到车厢的前端、被驱动时转动而使其顶面一直朝着车厢的前侧移动的第一移动通道部;设置在车厢的前端、使车厢的前侧敞开或关闭的前门;设置在车厢的后端、使车厢的后侧敞开或关闭的后门;及设置在车厢上、用于与其它车辆连接的连接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箱型车辆,能够在所需的时间和所需的场所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并能大幅降低临时移动人行道的成本。

Description

箱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箱型车辆,特别是能够组成移动人行道的箱型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在机场、车站等场所,除了有运送乘客长距离移动的穿梭巴士、区间车等交通工具,还有供乘客短距离移动的移动人行道。对于携带箱子等大型行李的乘客而言,移动人行道是非常便捷的移动工具。
然而,由于移动人行道需要专用的设置场地,所以便于乘客利用的地方不一定都能设置移动人行道。另一方面,移动人行道的设置费用中包括移动人行道的制造费用、设置费用、及场地费用等,因而成本很高。另外,对移动人行道需求度较高的场所,即,行人通行量较大的场所并非是固定的,有时会因季节、时间段等而变。因而,固定设置在规定场所的移动人行道难以灵活地应对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所需的时间和所需的场所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的箱型车辆。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型车辆,该箱型车辆具备:设置在车厢的底部、从所述车厢的后端一直延伸到所述车厢的前端、被驱动时转动而使其顶面一直朝着所述车厢的前侧移动的第一移动通道部;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前端、使所述车厢的前侧敞开或关闭的前门;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后端、使所述车厢的后侧敞开或关闭的后门;及设置在所述车厢上、用于与其它车辆连接的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箱型车辆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所需的时间和所需的场所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具体而言,使多台上述箱型车辆在所需的时间移动到所需的场所并沿车长方向排成一列,在各箱型车辆的前门、后门敞开的状态下使相邻的箱型车辆彼此首尾相接地连接在一起(即、前侧的箱型车辆的车厢后端与其后侧的箱型车辆的车厢前端相连),各箱型车辆上的第一移动通道部便能组成从最后侧的箱型车辆的车厢后端一直延伸到最前侧的箱型车辆的车厢前端的移动人行道,站在由多个第一移动通道部组成的移动人行道上的人能够随着各第一移动通道部的顶面的移动而从移动人行道的后侧被运送到移动人行道的前侧。因而,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箱型车辆能够容易地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并且,与设置固定移动人行道相比,既能大幅降低成本,又能灵活地应对各种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箱型车辆中,较佳为,所述箱型车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所述车厢内未设置驾驶席。基于该结构,箱型车辆能够自行移动到目的地,并且,由于没有驾驶席,所以能够确保车厢内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移动通道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箱型车辆中,较佳为,在所述车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部。基于该结构,能够利用各箱型车辆的连接部将前侧的箱型车辆的后端与其后侧的箱型车辆的前端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箱型车辆中,较佳为,所述前门和所述后门均具有第一扇门和第二扇门,当所述前门、所述后门为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扇门和第二扇门相互重叠;当所述前门、所述后门为敞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扇门翻转到所述车厢的上端并与所述车厢的顶面平行,所述第二扇门翻转到所述车厢的下端并与所述车厢的底面平行,在所述前门或所述后门的第二扇门上安装有第二移动通道部,当该第二扇门翻转到所述车厢的下端并与所述车厢的底面平行时,所述第二移动通道部与所述第一移动通道部相邻接并位于同一个面,所述第二移动通道部被驱动时转动而使其顶面一直朝着所述车厢的前侧移动。在此情况下,较佳为,在所述第一扇门和所述第二扇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部。基于该结构,由于在前门或后门的第二扇门上设置有在该第二扇门打开的状态下与第一移动通道部相邻接并位于同一个面的第二移动通道部,所以,用具有第一移动通道部和第二移动通道部的多台箱型车辆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的情况下,能构成长度更长的移动人行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箱型车辆的整体结构的概要侧视图。
图2是表示用上述箱型车辆组成的临时移动人行道的概要侧视图。
图3是表示用上述箱型车辆组成的从住宅区延伸至办公区的临时移动人行道(应用例一)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用上述箱型车辆组成的从停车场至购物中心的临时移动人行道(应用例二)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秋季的红叶观光名胜地用箱型车辆组成的临时移动人行道(应用例三)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水涝灾害时使用的箱型车辆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箱型车辆的变形例一的概要侧视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一的箱型车辆停车时的状态的概要侧视图。
图9是表示箱型车辆的变形例二的概要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箱型车辆的变形例三的概要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箱型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箱型车辆的整体结构的概要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箱型车辆为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箱型车辆1。如图1所示,箱型车辆1被构成为前后对称的箱体形状,车轮3配置在车体1 a的四个角落上,从而确保箱体内部具有宽敞的车厢2。并且,箱型车辆1被构成为低地板、长轮距。
在箱型车辆1上装设有未图示的自动驾驶系统。该自动驾驶系统具备自动驾驶用控制硬件和软件、摄像机、各种传感器、三维地图等,能够自动进行运行管理,使箱型车辆1以规定的速度自动行驶。因而,箱型车辆1不具备转向装置和驾驶席等,也未安装坐席。在箱型车辆 1的前部,设置有用于表示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或停车状态等运行状态的前灯4。
在此,作为自动驾驶车辆的箱型车辆1,只要是无驾驶席、且能够自动驾驶的车辆即可,自动驾驶的控制方式没有限定,可以采用任何控制方式。
图2是表示用箱型车辆1构成的临时移动人行道的概要侧视图。图2示出两台箱型车辆1沿车长方向排成一列并彼此首尾相连(前侧的箱型车辆1的后端与后侧的箱型车辆1的前端相连接)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箱型车辆1的车厢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移动通道部10。第一移动通道部10具备:通过将多块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踏板11连接成环形皮带形状而构成的踏板链12、驱动轮13、及从动轮14。
由于箱型车辆1上没有驾驶席,所以踏板链12被设置为从箱型车辆1的前端一直延伸到后端。另外,驱动轮13、从动轮14分别被设置在踏板链12的车长方向的两个端部。驱动轮13旋转时带动踏板链12朝着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而使其顶面(踏板链 12的踩踏面)一直朝着车厢2的前侧移动。由此,第一移动通道部 10被构成为,当乘客P站在车厢2的底面上出现的踏板链12的踩踏面上时,能够随着踏板11向前方移动,从而乘客P自动被送往前方。
另外,在箱型车辆1的车厢2的前端设置有前门17,在箱型车辆1的车厢2的后端设置有后门18。前门17由两扇门17a和1 7b构成。第一扇门17a的上端部由支撑部17u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扇门17b位于第一扇门17a的车辆后侧,其下端部被支撑部17d可旋转地支撑。同样,后门18也由两扇门18a和18b构成,第一扇门18a的上端部由支撑部18u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扇门18b位于第一扇门18a的车辆前方侧,其下端部被支撑部18 d可旋转地支撑。
当前门17(或后门18)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扇门17a(或第一扇门18a)和第二扇门17b(或第二扇门18b)垂直于车长方向地相互重叠而将车厢2的前侧(或后侧)关闭。
当前门17(或后门18)处于敞开状态时,第一扇门17a(或第一扇门18a)翻转到车厢2的上端并与车厢2的顶面平行,第二扇门17b(或第二扇门18b)翻转到车厢2的下端并与车厢2的底面平行。
另外,在后门18的第二扇门18b上,安装有第二移动通道部 20。第二移动通道部20的结构与第一移动通道部10相同,具备由多块踏板21连接而成的踏板链22、驱动轮23、及从动轮24。在第二扇门18b翻转到车厢2的下端并与车厢2的底面平行时,第二移动通道部20与第一移动通道部10相邻接并位于同一个面,在此状态下,驱动轮23旋转时带动踏板链22向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而使其顶面(踏板链22的踩踏面)朝着车厢2的前侧移动。从而,随着踏板链22的踩踏面的移动,站在踏板21上的乘客P可被送往车厢2的前侧。
另外,在前门17的两扇门(17a、17b)及后门18的两扇门(18a、18b)上,分别设置有连接部26。对于沿车长方向排列的两台箱型车辆1,通过连接部26,前侧的箱型车辆1的后端部能够与后侧的箱型车辆1的前端部相连接。具体而言,在各箱型车辆1的前门17和后门18敞开的状态下,前侧的箱型车辆1的后门18与后侧的箱型车辆1的前门17之间通过连接部26相连,即,彼此的第一扇门17a和第一扇门18a在平行于各自的车厢2的顶面地相互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连接部26连接,同时,彼此的第二扇门 17b和第二扇门18b在平行于各自的车厢2的底面地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连接部26连接。在这样的连接状态下,第二移动通道部20 的后端部与其后侧的箱型车辆1的第一移动通道部10的前端部相邻接。
本实施方式中,使多台箱型车辆1沿车长方向排成一列,并使各箱型车辆1的前门17和后门18敞开,然后如上所述那样用连接部 26将前后的箱型车辆1首尾相连,便能使位于前侧的箱型车辆1的第二移动通道部20与位于其后侧的箱型车辆1的第一移动通道部1 0相接,从而构成从排在最后的箱型车辆1的后端一直延伸至排在最前的箱型车辆1的前端的临时移动人行道。
如此,通过将多台箱型车辆1排成一列并首尾连接,能够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因而,只要在所需的时间使多台箱型车辆1自动行驶到所需的场所,便能在该场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
用本实施方式的箱型车辆1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的情况下,与相应于使用目的而在不同场所设置固定的移动人行道相比,能够降低移动人行道本身的制造费、设置费等。另外,由于箱型车辆1能够在所需的时间移动到所需的场所,所以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需求。例如,可相应于季节或时间段等变更临时移动人行道的配置场所,将临时移动人行道配置在人员流动较多、使用频度较高的地方。另外,在不需要移动人行道时,可将箱型车辆1存放到车库等;在需要移动人行道时,使箱型车辆1自动行驶到使用场所。
下面,对于相应于不同使用目的用箱型车辆1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的几种应用例进行说明。
<应用例一>
图3是表示用箱型车辆1构成的从住宅区延伸至办公区的临时移动人行道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某个地域,办公区30与住宅区 31相隔一定距离,在上下班时间段内,多台箱型车辆1彼此首尾连接地排列在住宅区31与办公区30之间的一般道路32上,构成将住宅区31与办公区30连结的临时移动人行道33。在上下班时间段以外的时间,各箱型车辆1自动驾驶到车库内。
如此,在上下班时间段内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33,能够为上下班的人提供方便;在上下班时间段以外的时间,箱型车辆1被存到车库内,所以不会影响一般道路32的正常使用。
<应用例二>
图4是表示用箱型车辆1构成的从停车场至购物中心的临时移动人行道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大型购物中心35与相邻的大停车场 36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多台箱型车辆1彼此首尾连接地排列在大停车场36内的规定位置37与购物中心35的入口35a之间,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38。
利用本应用例的临时移动人行道38,年老体弱、行走不方便的人、携带行李的人等能够容易地从停车场36移动到购物中心35的入口35a。
另外,在购物中心35的利用者较少的时间段,可使箱型车辆1 移动到其它行人流动量大的场所,在该场所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这样,与固定设置移动人行道相比,由于同一设备可在不同场所使用,所以能够在提高方便性的同时大幅减少移动人行道本身的制造费、设置费等。
<应用例三>
图5是表示在秋季的红叶观光名胜地用箱型车辆1构成的临时移动人行道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秋季,使多台箱型车辆1自动驾驶到红叶观光名胜地40,并彼此首尾连接地排列而构成从山脚40 a至观赏景点40b的临时移动人行道42。
利用本应用例的临时移动人行道42,年迈体弱、行走不方便的人都能容易地到达观赏景点40b。另外,在没有红叶的季节,可使箱型车辆1离开红叶观光名胜地40,从而不会妨碍登山者登山等。
通常,在地面上设置固定的移动人行道的情况下,需要对地面进行挖掘,从而会破坏景点的自然环境。用箱型车辆1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42,则能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该应用例中列举了红叶观光名胜地的例子,像这样在一定期间内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均可在举行活动的期间内用多台箱型车辆1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从而能够为参加者等提供方便。
<应用例四>
图6是表示水涝灾害时使用的箱型车辆1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本应用例中,如图6所示,箱型车辆1’采用适于在泥土路上行驶的车轮3’。例如,因暴雨造成泥沙灾害时,多台箱型车辆1移动到重型机械难以进入的场所并构成临时移动人行道,该移动人行道可被用作带式输送机来辅助灾害修复作业。
下面,对箱型车辆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一>
图7是表示箱型车辆的变形例一的概要侧视图。如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箱型车辆1不同,本变形例的箱型车辆1”被构成为,用第一移动通道部10代替箱型车辆1中的车轮3,即,将第一移动通道部10的踏板链12用作履带,使箱型车辆1”前行或后退。
图8是表示箱型车辆1”停车时的状态的概要侧视图。如图8 所示,箱型车辆1”具有将自身固定在地面上的脚部50。在箱型车辆1”的四个角落上分别设置有脚部50,通过使各脚部50向下方延伸接地而将箱型车辆1”架起,以使第一移动通道部10发挥移动人行道的功能。
<变形例二>
图9是表示箱型车辆的变形例二的概要侧视图。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中,第一移动通道部10’的结构与上述箱型车辆1的第一移动通道部10的结构不同,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踏板链12,多个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滚筒55沿车长方向彼此相接地排列而构成第一移动通道部10’。另外,在多个滚筒55上配置有供乘客P站立的踏板56,当多个滚筒55旋转时,站在踏板56上的乘客P被运送到前侧。另外,图9中省略了第二移动通道部20的图示,第二移动通道部20的结构与第一移动通道部10’相同。
<变形例三>
图10是表示箱型车辆的变形例三的概要侧视图。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中,箱型车辆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设置有螺旋桨60,车轮3用于陆地上的移动,螺旋桨60用于水中的移动及停车辅助。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记载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前门17和后门1 8分别由两扇门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只具备第二扇门17b和第二扇门18b的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6被设置在前门17及后门1 8上,但也可以在箱型车辆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设置连接部26,当多台箱型车辆1沿车长方向排列时,前侧的箱型车辆1的后端部通过连接部26直接与后侧的箱型车辆1的前端部连接。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箱型车辆为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自动驾驶车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箱型车辆也可以是能在其它车辆牵引下移动的车辆。

Claims (5)

1.一种箱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在车厢的底部、从所述车厢的后端一直延伸到所述车厢的前端、被驱动时转动而使其顶面一直朝着所述车厢的前侧移动的第一移动通道部;
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前端、使所述车厢的前侧敞开或关闭的前门;
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后端、使所述车厢的后侧敞开或关闭的后门;及
设置在所述车厢上、用于与其它车辆连接的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所述车厢内未设置驾驶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箱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箱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门和所述后门均具有第一扇门和第二扇门,
当所述前门、所述后门为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扇门和第二扇门相互重叠;当所述前门、所述后门为敞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扇门翻转到所述车厢的上端并与所述车厢的顶面平行,所述第二扇门翻转到所述车厢的下端并与所述车厢的底面平行,
在所述前门或所述后门的第二扇门上安装有第二移动通道部,当该第二扇门翻转到所述车厢的下端并与所述车厢的底面平行时,所述第二移动通道部与所述第一移动通道部相邻接并位于同一个面,
所述第二移动通道部被驱动时转动而使其顶面一直朝着所述车厢的前侧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箱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扇门和所述第二扇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部。
CN202120171467.8U 2021-01-21 2021-01-21 箱型车辆 Active CN214356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71467.8U CN214356363U (zh) 2021-01-21 2021-01-21 箱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71467.8U CN214356363U (zh) 2021-01-21 2021-01-21 箱型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56363U true CN214356363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58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71467.8U Active CN214356363U (zh) 2021-01-21 2021-01-21 箱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563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91871A (en) Dual-mode transportation system
US20160311478A1 (en) People & cargo transit systems & vehicles
EP2284635A1 (en) Autonomously and independently controlling transport system
US6539877B1 (en) Elevated transit vehicle
US3791308A (en) Mass transit system
CA2672928A1 (en) People & cargo transit systems & vehicles
JP2004508241A (ja) 輸送システム
CN214356363U (zh) 箱型车辆
US4036146A (en)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203793414U (zh) 一种车辆
CN210798428U (zh) 汽车搬运器
WO2022001680A1 (zh) 一种智能高空巴士
JP2023532149A (ja) 狭幅個人輸送システム
US20210237526A1 (en) Autonomous Vehicles that Operate on Roads or Monorails
CN203651912U (zh) 一种车辆
JP2023514250A (ja) 隊列走行機能を備えた安全な高度自動運転モード
CN203727380U (zh) 轨道车辆和列车
CN1891609B (zh) 通道式电带交通网络
DE102019007463A1 (de) Elektrofahrzeug für die kombinierte Nutzung von Straßen und Seilbahnen
CN102536258A (zh) 一种不占行驶车道的公路隧道检修车
US20240010245A1 (en) Elevat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03832442A (zh) 轨道车辆和列车
CN210289286U (zh) 一种小型车辆停放用立体停车装置
CN103068659A (zh) 交通系统
CN210798427U (zh) 汽车搬运器的承载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