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27124U - 一种臭氧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臭氧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27124U
CN214327124U CN202023196739.4U CN202023196739U CN214327124U CN 214327124 U CN214327124 U CN 214327124U CN 202023196739 U CN202023196739 U CN 202023196739U CN 214327124 U CN214327124 U CN 214327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tube
ozone
genera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967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玲
刘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aifei Cosme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aifei Cosme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aifei Cosme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aifei Cosme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9673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27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27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27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制备领域,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用于解决臭氧发生器温度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机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壳体和热管;所述热管包括顶管、底管、右侧管和左侧管,所述顶管同右侧管连接,所述右侧管同所述底管连接,所述底管同所述左侧管连接,所述左侧管同所述顶管连接,所述顶管的底侧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所述底管顶部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所述热管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在所述顶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所述壳体在所述底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热管可以高效的吸收释放热量,显著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臭氧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制备领域,具体涉及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臭氧易于分解无法储存,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特殊的情况下可进行短时间的储存),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
现有的蜂窝式臭氧发生对臭氧管的冷却力度不够,容易导致需产生的臭氧因为高温而边产生边分解,降低了臭氧的生产率和臭氧发生器的工作效率,严重的会导致臭氧发生器产生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臭氧发生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供臭氧发生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
臭氧发生机构;
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壳体和热管;
所述热管包括顶管、底管、右侧管和左侧管,所述顶管同右侧管连接,所述右侧管同所述底管连接,所述底管同所述左侧管连接,所述左侧管同所述顶管连接,所述顶管的底侧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所述底管顶部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
所述热管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成环形,所述壳体在所述顶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所述壳体在所述底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
热管内的导热介质在顶部受热汽化进入侧管,流动过程中释放热量,在底管液化,同时底管也会吸收臭氧发生机构的热量,再次汽化进入另一侧管,向上流动,流动过程中释放热量,在顶管液化,完成吸热放热的循环。
热管可以高效的吸收释放热量,显著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右侧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右侧管同臭氧发生装置连接,从而实现右侧管内介质不易液化进入顶管后才能液化。
优选地,所述左侧管同套管连接,所述套管内存储有水。水的比热容高,能有效吸收热管散发的热量同时不会过度升温,有利于热量传递,同时可保持左侧管温度较低,顶管内的介质汽化后温度高容易向温度低的左侧管流动。
优选地,所述顶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通过硅脂可分离地连接。硅脂可以保证顶管更有效地吸收热量。
优选地,所述右侧管同隔热层连接,所述隔热层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连接。隔热层可以防止介质释放热量保持右侧管的温度较高,保证介质上升到顶管。
优选地,所述隔热层上设置有缺口,缺口内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连接,所述右侧管同导热层连接。导热层进一步提高了右侧管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热管同循环机构连接,所述循环机构包括:
储液槽,所述储液槽同热管连接,所述储液槽同所述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
泵,所述泵的进液口同所述储液槽连接,所述泵的出液口同所述热管连接,所述泵出液口同所述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必要时可以采用外供动力的方式在热管内形成介质循环,以充分的散热。
优选地,所述底管顶部水平,所述底管靠近所述左侧管的一侧的管径小于所述底管靠近所述右侧管的一侧的管径。介质汽化后更易朝着阻力小的右侧移动。
优选地,所述顶管同所述左侧管通过弧形管连接。弧形管限制了介质由左侧管向顶管移动。
优选地,所述热管内设置有导热介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热管可以高效的吸收释放热量,显著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臭氧发生器的剖视图。
图2为臭氧发生器的散热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臭氧发生器的俯视图。
图4为臭氧发生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列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
臭氧发生机构1;
散热机构2,所述散热机构2包括壳体29和热管;
所述热管包括顶管21、底管22、右侧管23和左侧管24,所述顶管21同右侧管23连接,所述右侧管23同所述底管22连接,所述底管22同所述左侧管24连接,所述左侧管24同所述顶管21连接,所述顶管21的底侧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可分离的连接,所述底管22顶部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可分离的连接;
所述热管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成环形,所述壳体1在所述顶管21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所述壳体1在所述底管22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210。所述右侧管23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可分离的连接。所述左侧管24同套管26连接,所述套管26内存储有水。所述顶管21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通过硅脂可分离地连接。所述右侧管23同隔热层27连接。所述隔热层27上设置有缺口,缺口内设置有导热层28,所述导热层28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连接,所述右侧管23同导热层28连接。所述底管22顶部水平,所述底管22靠近所述左侧管24的一侧的管径小于所述底管22靠近所述右侧管23的一侧的管径。所述顶管21同所述左侧管24通过弧形管25连接。所述热管内设置有导热介质。
热管内的导热介质在顶部受热汽化进入侧管,流动过程中释放热量,在底管液化,同时底管也会吸收臭氧发生机构的热量,再次汽化进入另一侧管,向上流动,流动过程中释放热量,在顶管液化,完成吸热放热的循环。
热管可以高效的吸收释放热量,显著提高了臭氧发生装置的工作效率。右侧管同臭氧发生装置连接,从而实现右侧管内介质不易液化进入顶管后才能液化。水的比热容高,能有效吸收热管散发的热量同时不会过度升温,有利于热量传递,同时可保持左侧管温度较低,顶管内的介质汽化后温度高容易向温度低的左侧管流动。硅脂可以保证顶管更有效地吸收热量。隔热层可以防止介质释放热量保持右侧管的温度较高,保证介质上升到顶管。导热层进一步提高了右侧管的温度。介质汽化后更易朝着阻力小的右侧移动。弧形管限制了介质由左侧管向顶管移动。
实施例2
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
臭氧发生机构1;
散热机构2,所述散热机构2包括壳体29和热管;
所述热管包括顶管21、底管22、右侧管23和左侧管24,所述顶管21同右侧管23连接,所述右侧管23同所述底管22连接,所述底管22同所述左侧管24连接,所述左侧管24同所述顶管21连接,所述顶管21的底侧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可分离的连接,所述底管22顶部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可分离的连接;
所述热管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成环形,所述壳体1在所述顶管21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所述壳体1在所述底管22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1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210。所述热管同循环机构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循环机构包括:
储液槽31,所述储液槽31同热管连接,所述储液槽31同所述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
泵32,所述泵32的进液口同所述储液槽31连接,所述泵32的出液口同所述热管连接,所述泵32出液口同所述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所述热管内设置有导热介质。
必要时可以采用外供动力的方式在热管内形成介质循环,以充分的散热。使用循环机构时,热管只要是环形的即可。
实施例3
实施例3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套管同循环水装置连接。
套管同循环水装置连接,可以进一步保证套管内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散热。
在本申请中,附图中热管内的阴影仅是为了同其他部分区别,并不代表热管内全部填充满介质。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以上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臭氧发生机构;
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壳体和热管;
所述热管包括顶管、底管、右侧管和左侧管,所述顶管同右侧管连接,所述右侧管同所述底管连接,所述底管同所述左侧管连接,所述左侧管同所述顶管连接,所述顶管的底侧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所述底管顶部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
所述热管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成环形,所述壳体在所述顶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所述壳体在所述底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可分离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管同套管连接,所述套管内存储有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通过硅脂可分离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管同隔热层连接,所述隔热层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上设置有缺口,缺口内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同所述臭氧发生机构连接,所述右侧管同导热层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同循环机构连接,所述循环机构包括:
储液槽,所述储液槽同热管连接,所述储液槽同所述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
泵,所述泵的进液口同所述储液槽连接,所述泵的出液口同所述热管连接,所述泵出液口同所述热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管顶部水平,所述底管靠近所述左侧管的一侧的管径小于所述底管靠近所述右侧管的一侧的管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同所述左侧管通过弧形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内设置有导热介质。
CN202023196739.4U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臭氧发生器 Active CN214327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96739.4U CN214327124U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臭氧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96739.4U CN214327124U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臭氧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27124U true CN214327124U (zh) 2021-10-01

Family

ID=77902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96739.4U Active CN214327124U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臭氧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27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90021722A (ko) 고온가스로의 노심 잔열제거를 위한 공기/물 복합형 피동원자로 공동 냉각장치
CN103068210B (zh) 一种新型电机控制器散热系统
CN206312756U (zh) 一种易散热的电容外壳
CN206040903U (zh) 电动汽车柱形电池组水冷套
CN207021105U (zh)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散热系统
CN214327124U (zh) 一种臭氧发生器
CN102562484A (zh) 一种风力发电水冷系统散热装置及水冷系统
CN204760747U (zh) 一种l型热管激光器散热装置
KR101365611B1 (ko) 히트파이프와 중성자 흡수물질을 결합한 하이브리드 제어봉 및, 이를 이용한 원자로 잔열 제거시스템
CN103196120A (zh) 大功率led 灯具的高效散热装置
CN207864044U (zh) 一种发动机散热器
CN216871952U (zh) 相变冷却的igbt模块
CN208873586U (zh) 一种可监控变压器散热装置
CN205424865U (zh) 一种大功率led相变散热器
CN214255630U (zh) 一种智能母线槽
CN201197247Y (zh) 冷却装置
CN210608832U (zh) 一种电机蒸发冷却装置
CN114156249A (zh) 相变冷却的igbt模块
CN207881218U (zh) 一种便于快速降温的油槽
CN106130471B (zh) 一种聚光光伏冷却装置
TWI581469B (zh) Thermal power plant
JP3838194B2 (ja) 暖房システム
CN218934555U (zh) 一种带有多层散热管的发电机组用散热器
CN104617502B (zh) 一种高压手车式开关柜触头散热装置
CN109195428A (zh) 一种井下电气高效集中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n ozone generato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0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1

Pledgee: Guangdong Fogang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GUANGZHOU BAIFEI COSMETICS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43381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