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16038U -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16038U
CN214316038U CN202120066892.0U CN202120066892U CN214316038U CN 214316038 U CN214316038 U CN 214316038U CN 202120066892 U CN202120066892 U CN 202120066892U CN 214316038 U CN214316038 U CN 2143160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assage
groove
flow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6689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才兵
郑鑫
褚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6689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160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160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160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以及电机控制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支架板以及壳体。支架板包括:支架板主体、分别设置于支架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第一导流构件、第二导流构件,支架板主体设置有贯穿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的通孔。壳体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包括第一通路、第二通路,支架板的第一表面开设有排液通道,所述排液通道开设至少一个排液孔,排液孔贯通支架板主体,排液孔连通第二通路与第二导流构件。支架板设置于凹槽内用于对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进行散热。上述散热器简单,易于安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解决原平板封装散热模块散热效果不好,安装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电机控制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散热器。

Description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电机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电动车控制器内部的功率模块主要散热器有两种:一是平板型,即模块底部的基板为平板,这种散热结构封装简单、成本低;但通常需要通过导热硅脂与控制器内部的散热器进行连接散热;二是Pinfin型,由于冷却液直接通过接触基板及Pinfin进行换热,所以会使得其散热效果好,但这种散热结构封装的模块价格昂贵,目前并未大量普及使用。
针对平板封装模块的散热,目前常用的办法是通过导热硅脂与控制器内部的散热器进行连接散热,但由于界面热阻(即导热硅脂层)的存在会导致散热效果差,一般的散热优化方法是针对散热水道进行优化,例如通过增加翅片、在水道内部增加导流结构等,但是优化效果比较有限且会带来控制器的流阻增加;另外这种散热方式会额外带来很多附加成本,如硅脂涂覆成本、控制器内散热器成本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旨在解决原平板封装散热模块散热效果不好,安装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支架板,包括:
支架板主体,所述支架板主体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用于分布冷却液;
通孔,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支架板主体上,并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第一导流构件,所述第一导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引导所述第一表面的冷却液流向所述通孔;
第二导流构件,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引导所述第二表面的冷却液远离所述通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流构件包括:
若干导流槽,若干所述导流槽均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且间隔设置,若干所述导流槽的一端均开口。
具体地,在所述导流槽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导流槽的槽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流构件还包括:
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开设于所述支架板主体上,所述进液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边缘且与所述开口连通。
具体地,所述支架板主体还包括:
排液通道,所述排液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进液通道的一侧,所述排液通道与所述第一导流构件独立设置;
至少一个排液孔,所述排液孔设置于所述排液通道上,所述排液孔贯穿所述支架板主体,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一表面、通孔以及第二表面,后经所述排液孔远离所述第二表面。
具体地,所述第二导流构件包括:
若干凸条,若干所述凸条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在所述凸条的长度方向上,多个所述通孔间隔设置于两个所述凸条之间。
具体地,所述第二导流构件包括:
若干凸棱,在所述凸条的长度方向上,若干所述凸棱间隔设置。
具体地,所述凸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凸条上,每相邻两个所述凸棱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通孔。
具体地,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还包括:
多个凸边,多个所述凸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边缘上,所述凸边的上端面至少与所述凸条的上端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散热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板,以及壳体;
所述壳体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架板主体盖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上,所述第一导流构件位于所述凹槽内。
具体地,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底;
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相互独立,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表面连通,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二表面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以及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散热器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提供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以及电机控制器,解决原平板封装散热模块散热效果不好,安装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散热器包括支架板以及壳体。支架板包括:支架板主体、第一导流构件、第二导流构件,第一导流构件、第二导流构件分别设置于支架板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上,支架板主体设置有贯穿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的通孔。壳体开设有凹槽,凹槽包括:设置于凹槽的槽底且为独立开设的第一通路、第二通路,支架板的第一表面开设有排液通道,排液通道上开设至少一个排液孔,排液孔贯通支架板主体,排液孔分别连通第二通路与第二导流构件。支架板设置于凹槽内形成散热器,散热器用于对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进行散热。上述散热器简单,易于安装,液体流过散热器时产生的冲击与传热效果实现功率模块的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支架板的第一表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支架板的第二表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壳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器的实施例使用时支架板的法向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支架板 10 支架板主体
11 第一表面 12 第二表面
111 导流槽 121 凸条
112 进液通道 122 凸棱
113 排液通道 123 凸边
15 通孔 16 排液孔
200 散热器 20 壳体
30 凹槽 22 出液口
32 第二通路 31 第一通路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支架板100。
如图1至图3,支架板100包括:支架板主体10,所述支架板主体10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用于分布冷却液;通孔15,所述通孔15开设于所述支架板主体10上,并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第一导流构件,所述第一导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上,引导所述第一表面11的冷却液流向所述通孔15;第二导流构件,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上,引导所述第二表面12的冷却液远离所述通孔15。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200应用于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的散热,包括支架板100和壳体20,支架板100设置于壳体20中,支架板主体10的边缘与壳体20密封连接,壳体20与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的连接处密封连接,支架板主体10放置于连接壳体20内,支架板主体10的第二表面12连接功率模块,电机控制器可以通过加入冷却液对功率模块进行散热,冷却液先后通过第一表面11、通孔15,到达第二表面12进行对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的散热。
本实施例中,支架板100应用于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散热,支架板主体10包括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通孔15、第一导流构件以及第二导流构件,支架板主体10的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流构件与第二导流构件,通孔15贯穿设置于支架板主体10上,通孔15连通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冷却液先进入第一表面11的第一导流构件内,在持续进入的冷却液的压力推动下,冷却液穿过通孔15到达第二表面12的第二导流结构内,此时冷却液与功率模块接触,两者之间以对流换热的方式进行功率模块的散热。上述支架板100简单,易于安装,分布于第一表面11上的冷却液通过通孔15到达第二表面12,冷却液流经通孔15时流速会增大,这时冷却液会以一个较高的流速冲击功率模块,冷却液的流速越高,带走的热量越多,因此可利用冷却液的流动冲击进行功率模块的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通孔15的截面为圆形,所述通孔15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构件与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若干个通孔15贯穿设置于支架板主体10上,若干个通孔间隔设置,每个通孔15的截面为圆形,每个通孔15都连通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并每个通孔15设置于第一导流构件与第二导流构件内。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流构件包括:若干导流槽111,若干所述导流槽111均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11上且间隔设置,若干所述导流槽111的一端均开口。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构件有若干个导流槽111,若干导流槽111分别间隔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上,每个导流槽111均一端开口,每个导流槽111的开口均朝向同一个方向且相互连通,导流槽111的开口具有引流作用使得冷却液进入导流槽111内,由于冷却液具有一定的流速,使得冷却液在若干导流槽111的流量基本相等,近似于均匀分布,提升均温性。
具体地,在所述导流槽11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导流槽111的槽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15。
本实施例中,若干导流槽111间隔设置且开口朝向相同,顺着每个导流槽111的长度方向,在导流槽111的槽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15,冷却液通过每个通孔15冲击流向第二表面12,第二表面12靠近功率模块,若干个通孔15均匀排布于第二表面12上,使得穿过通孔15的冷却液也均匀分布于第二表面12上,同时均匀冲击功率模块,使得功率模块的散热更加均匀,散热效果更好。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流构件还包括:进液通道112,所述进液通道112开设于所述支架板主体10上,所述进液通道112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边缘且与所述开口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构件包括有进液通道112,进液通道112开设于支架板主体10上,具体为进液通道112开设于第一表面11上,且进液通道112靠近第一表面11的边缘设置,进液通道112连通第一表面11的两侧边缘,进液通道112的一个侧边连通所述导流槽111的开口端。进液通道112用做冷却液的进口,冷却液通过进液通道112进入第一表面11内,进液通道112连通所述导流槽111的开口端,使得冷却液分别流入导流槽111内。
具体地,所述支架板主体10还包括:排液通道113,所述排液通道113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11远离所述进液通道112的一侧,所述排液通道113与所述第一导流构件独立设置;至少一个排液孔16,所述排液孔16设置于所述排液通道113上,所述排液孔16贯穿所述支架板主体10,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一表面11、通孔15以及第二表面12,后经所述排液孔16远离所述第二表面12。
本实施例中,支架板主体10上设置有排液通道113,排液通道113与第一导流构件独立设置,即排液通道113与进液通道112、导流槽111均独立设置,导流槽设置于进液通道112与排液通道113之间,其与进液通道112连通,所述导流槽111与排液通道113独立设置且不联通,排液通道113内开设有贯穿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的至少一个排液孔16,冷却液经进液通道112进入第一表面11内,后通过通孔15进入第二表面12,经排液孔16进入排液通道113,随后排出。
具体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液通道112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一侧且与导流槽111的开口端连通,排液通道113位于第一表面11远离进液通道112以及导流槽111开口的一侧,排液通道113与进液通道112平行设置且相互不连通,进液通道112与导流槽111的开口连通,则来自进液通道112的冷却液不会直接进入排液通道112,冷却液先到达第一表面11,通过与进液通道112连通的开口进入多个导流槽111内,通过导流槽111内设置的通孔15达到第二表面12上,第二表面12上的冷却液通过排液孔16流向排液通道113。排液通道113与进液通道112的独立设置引导了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使得冷却液可以充分与功率模块进行接触,之后通过排液孔16迅速离开第二表面12,此过程中冷却液的流通顺畅,有助于提高功率模块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所述第二导流构件包括:若干凸条121,若干所述凸条121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上,在所述凸条121的长度方向上,多个所述通孔15间隔设置于两个所述凸条121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构件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第二导流构件包括有若干凸条121,若干凸条121均匀分布于第二表面12上,在凸条121的长度方向上,多个通孔15间隔设置于两个凸条121之间,冷却液通过通孔15到达第二表面12,第二表面12上设置有若干凸条121,限制冷却液的流通截面和流动方向,使得冷却液的流通截面相对变小,流速增加,提升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凸条121的长度方向与导流槽111的长度方向可以平行设置,亦可以交叉设置。开设凹槽30与凸条121可以引流并调整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同时改变冷却液在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的流动截面的大小,减小冷却液的流速的衰减速率,控制换热接触的面积和换热的均匀性,提升平板封装散热模块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通孔15间隔设置于两个凸条121之间,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凸条121的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通孔15优选为错位设置,即每相邻的两个通孔15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此通孔15的错位设置有利于降低多个通孔15同时喷出冷却液时彼此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提升换热效率。
具体地,所述第二导流构件包括:若干凸棱122,在所述凸条121的长度方向上,若干所述凸棱122间隔设置。
具体地,所述凸棱1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凸条121上,每相邻两个所述凸棱12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通孔15。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构件还包括若干凸棱122,若干凸棱122设置在凸条121的长度方向上,每个凸条121上设置有多个凸棱122,多个凸棱122设置于两个相邻的凸条121之间,多个凸棱122的同一侧连接同一个凸条121,凸棱122的设置限制了冷却液的流通截面,同时限制了通过通孔15喷射出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并消除因冷却液喷出多个通孔15时冷却液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使得冷却液稳定流动,使散热效果更加稳定。
具体地,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还包括:多个凸边123,多个所述凸边12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的边缘上,所述凸边123的上端面至少与所述凸条121的上端面齐平。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构件包括有多个凸边123,多个凸边123分别设置于第二表面12的边缘上,将第二表面12的边缘围设起来,凸边123的上端面至少与凸条121的上端面齐平,则凸边123的上端面接触功率模块形成一种密封连接,防止冷却液溢出第二表面12。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器200(如图1),用于电机控制器。参考图1至图4,所述散热器200包括上述所述的支架板100,所述散热器200还包括壳体20,所述封壳体20开设有凹槽30,所述支架板主体10盖设于所述凹槽30的槽底上,所述第一导流构件位于所述凹槽30内。
本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散热器200,用于电机控制器,散热器200包括如上所述的支架板100,还包括一种壳体20,封壳体20开设有凹槽30,凹槽30内容置支架板100,支架板100的边缘密封设置于凹槽30内,第一表面11与凹槽30底部接触设置,第二表面12外露,第一导流构件贴合凹槽30的槽底设置,散热器200整体设置于电机控制器上,支架板的第二表面12接触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的外表面,冷却液在到达第二表面12时接触到功率模块的外表面,高速冲击、快速有序的流动都会提高换热效率,加快功率模块散热。
具体地,所述壳体20包括:第一通路31,所述第一通路31设置于所述凹槽30的槽底;第二通路32,所述第二通路32设置于所述凹槽30的槽底,所述第一通路31与所述第二通路32相互独立,所述第一通路31与所述第一表面11连通,所述第二通路32与所述第二表面12连通。
本实施例中,壳体20的凹槽30槽底开设有独立设置的两条水道,两条水道分别为第一通路31、第二通路32,支架板的第一表面11开设有排液通道113,排液通道11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液孔16,排液孔16贯穿支架板主体10。当支架板10设置于凹槽30槽底时,第一通路31与进液通道112对应设置,第二通路32与排液通道113对应设置,因第一表面11上的排液通道113与导流槽111独立设置,支架板10由第一表面11与所述壳体的槽底部分接触,能够将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分隔开来,起到密封隔离的作用,冷却液由第一通路31进入进液通道112,进液通道112连通若干导流槽111,使得冷却液均匀分布于导流槽111内,冷却液穿过导流槽111内的通孔15喷射至第二表面12,流经第二表面12的冷却液经排液孔16达到排液通道113以及第二通路32,后经第二通路32排出。第二表面12上的冷却液既有:一、对功率模块的正面冲击的传热作用,二、有冷却液在第二表面12内的定向流动的对流传热作用。排液孔16设置在排液通道113上且贯穿支架板主体10,则第二表面12的冷却液通过排液孔16流到第二通路32,随第二通路32排出散热器200。此散热器200简单,成本低廉,安装工艺简单,能安全有效达到对功率模块的散热效果,明显提升了平板封装散热模块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设置于凹槽30的槽底,有两种设置方式,一是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无具体形状,由支架板10设置于凹槽30内时,与进液通道112对应的即是第一通路31,与排液通道113对应的即是第二通路32;二是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均为在凹槽30的槽底上开槽的设置,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低于凹槽30的槽底所在平面。以上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的设置的方式均能实现当支架板10设置于凹槽30槽底时,支架板10均能起到将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分隔开来的效果,即进入进液通道112的冷却液是无法在第一表面11内直接传输至排液通道113的,从第一通路32、进液通道112进入的冷却液流进导流槽111,导流槽111与排液通道113相互独立的,进入导流槽111的冷却液必须经过通孔15进入第二表面12,再经排液孔16到达排液通道113,后经第二通路32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0上开设有进液口(图示角度未示出)和出液口22。进液口连通第一通路31与进液通道112,进液口用于使冷却液进入散热器200,具体进入第一通路31和进液通道112;出液口22连通第二通路32与排液通道113,出液口22用于使冷却液从第二通路32流出散热器200。排液通道113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上,排液通道113沿其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连通第一表面11的边缘,排液通道113与第二通路连通,排液通道113靠近出液口22的一端连通第一表面11的边缘,利于冷却液流出散热器20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路31与第二通路32结构相同,名称可以互换,进液口与出液口22的结构相同,名称可以互换,则第二通路32亦可以与进液通道112对应设置,此时的出液口22用作冷却液的入口使用;第一通路31亦可以与排液通道113对应设置,此时的进液口用作排出冷却液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200,以及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散热器20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200、以及功率模块,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包括控制芯片和基板,具体地,控制芯片安装在一基板上,基板的底部,即基板背离控制芯片的一面安装有散热器200,支架板100的第二表面12与基板的底部密封连接,支架板100的第一表面11设置有第一导流构件用于均匀分布冷却液,由于冷却液要经过通孔15到达第二表面12,此时,冷却液流经截面小的通孔15时流速会增大,这时冷却液会以一个较高的流速冲击模块的基板,支架板的第二表面12设置有第二导流构件用于改变冷却液的流通截面与流动方向,有序的流动能减小冷却液流速的衰减,增加冷却液与基板的底部的换热效果,达到均匀换热,快速散热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至图3,图2为本实施例的支架板主体10的第一表面11的立体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支架板主体10的第二表面12的立体视图,该支架板100可采用塑料材质,其易于成型且成本低。第一通路31中具有冷却液,冷却液具有一定的水压,支架板的第一表面11与冷却液接触,主要作用是引导冷却液流进第一导流构件的导流槽111内(如图2),后经导流槽111中预留的通孔15流至支架板的第二表面12(如图3),由于导流槽111中预留通孔15的截面积相对导流槽111变小,冷却液流经通孔15时流速会增大,这时冷却液会以一个较高的流速冲击功率模块的基板,会在基板底部形成一个个局部对流换热很高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对流换热系数高达40000~50000W/m2k,是常规对流换热的10倍左右,极大的强化了基板与冷却液之间的对流换热;冲击完后的冷却液在塑料支架内部流动的同时也在与模块的基板进行换热,这样就形成了双重冷却效果,增强了散热;壳体20的进液口与第一通路、进液通道均连通,出液口22与第二通路、排液通道均连通,第二表面12上的冷却液经排液孔16流动至第二通路32中,最终冷却液经出液口22流出,其中进液口和出液口22可设置于壳体20的同一侧面,或者不同侧面。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使用本申请的散热器200对电机控制器的功率模块经冷却液进行冷却,冷却液从如图5的水平箭头方向进入进液通道112,分布于导流槽111中,后通过通孔15进入第二表面12,具体流动方向如图5的竖向并列的箭头所示,冷却液到达第二表面12和功率模块底部的基板,对功率模块进行散热。散热后对其功率模块的三相芯片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在峰值工况下,功率模块最高温度为140℃,低于最高允许使用温度150℃且裕量较大;另外三相芯片之间温差很小,此散热器200将冷却液分布均匀,使得冷却液可以均匀接触功率模块的基板底部,很好地解决了经传统平板封装散热模块散热之后,三相之间温差大的难题,提高了功率模块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支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板主体,所述支架板主体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用于分布冷却液;
通孔,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支架板主体上,并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第一导流构件,所述第一导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引导所述第一表面的冷却液流向所述通孔;
第二导流构件,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引导所述第二表面的冷却液远离所述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构件包括:
若干导流槽,若干所述导流槽均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且间隔设置,若干所述导流槽的一端均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流槽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导流槽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构件还包括:
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开设于所述支架板主体上,所述进液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边缘且与所述开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板主体还包括:
排液通道,所述排液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进液通道的一侧,所述排液通道与所述第一导流构件独立设置;
至少一个排液孔,所述排液孔设置于所述排液通道上,所述排液孔贯穿所述支架板主体,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一表面、通孔以及第二表面,后经所述排液孔远离所述第二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构件包括:
若干凸条,若干所述凸条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在所述凸条的长度方向上,多个所述通孔间隔设置于两个所述凸条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构件包括:
若干凸棱,在所述凸条的长度方向上,若干所述凸棱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还包括:所述凸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凸条上,每相邻两个所述凸棱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通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构件还包括:
多个凸边,多个所述凸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边缘上,所述凸边的上端面至少与所述凸条的上端面齐平。
10.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板,以及壳体;
所述壳体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架板主体盖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上,所述第一导流构件位于所述凹槽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底;
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相互独立,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表面连通,所述第二通与所述第二表面连通。
12.一种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以及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散热器相接触。
CN202120066892.0U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Active CN2143160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6892.0U CN214316038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6892.0U CN214316038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16038U true CN214316038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25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66892.0U Active CN214316038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160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40497A (zh) 用于车辆电池模块的蛇形逆流冷却板
CN212695141U (zh) 一种具有瓦状肋片的微通道热沉
CN110720140A (zh) 控制器散热结构及控制器
CN214313187U (zh) 一种散热器以及电机控制器
CN214316038U (zh)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CN111799238B (zh) 一种双面水冷igbt散热器及其散热安装结构
CN112638138A (zh) 一种支架板、散热器与电机控制器
CN219046620U (zh)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0635199A (zh) 具备支撑和缓冲作用的冲压板式冷却板及工艺
CN113597202B (zh) 一种冷板和电子设备
CN216565834U (zh) 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系统和贴片机
CN214013018U (zh) 电池包的液冷板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CN209914351U (zh) 一种变频器的水冷板散热器
CN214176012U (zh) 一种igbt模块中的散热器水道结构
CN220874936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216600580U (zh) 电源散热器及电源模块
CN218414749U (zh) 散热结构、电源设备及电动汽车
CN111918520A (zh) 散热片和散热器
CN219937149U (zh) 液冷装置及动力电池
CN220965474U (zh) 控制器的散热结构及控制器
CN216600594U (zh) 冷却装置和均温功率组件
CN212648231U (zh) 功率模块的散热结构
CN21043231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的温度控制装置
CN216563102U (zh) 散热组件、散热器、半导体模块、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CN220653893U (zh) 冷却系统及光伏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000 52 tiane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52 tiane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