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14881U - 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14881U CN214314881U CN202022694830.2U CN202022694830U CN214314881U CN 214314881 U CN214314881 U CN 214314881U CN 202022694830 U CN202022694830 U CN 202022694830U CN 214314881 U CN214314881 U CN 2143148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boss
- assembly
- fixing
- sh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减震件,所述减震件嵌于所述通孔中;其中,所述减震件的轴向两端分别凸出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向两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机与壳体直接通过螺丝进行紧固连接的方式不能减震,振动的电机将震动传递到壳体,这样使壳体振动,同时会降低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空调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空调厂家通过在空调上装有通风换气装置,实现了新风换气功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
新风系统多采用内置式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形式为:电机的转轴连接离心风扇,电机与壳体固定连接,而电机与壳体的固定连接方式一般为螺丝穿过壳体后对电机进行紧固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并不牢固且在电机高转速情况下,电机振动大,现有直接通过螺丝进行紧固连接的方式不能减震,振动的电机将震动传递到蜗壳,这样使蜗壳振动,同时会降低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和壳体直接通过螺丝进行紧固连接的方式不能减震,振动的电机将震动传递到壳体,这样使壳体振动,同时会降低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震组件,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
减震件,所述减震件嵌于所述通孔中;
其中,所述减震件的轴向两端分别凸出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向两端。
进一步,所述减震件包括:
柱体,所述柱体穿设在所述通孔中;
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以及
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柱体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对称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向两侧,所述第一凸台的直径、所述第二凸台的直径均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为圆环形;
所述通孔设置有3个,3个所述通孔以固定件的圆心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
所述减震件对应设置有3个。
进一步,所述减震件上开设有用于螺钉穿过的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为钢环;
所述减震件为橡胶件。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固定结构,包括:
壳体;
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
如上所述的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组件,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壳体之间。
进一步,所述电机固定结构还包括:
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贯穿所述壳体并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
第二减震组件,所述第二减震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固定螺钉的螺钉头之间。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新风空调器,包括:
如上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
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
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上开设出风口;
蜗壳,所述蜗壳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蜗壳上;
进风壳,所述进风壳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框背向所述蜗壳的一侧,所述进风壳上开设有进风口。
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
过滤网组件,所述过滤网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壳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离心风扇的一侧。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固定件上设置减震件,这样使减震件在固定件上的位置固定,减震件的两端凸出于固定件的表面,减震件凸出固定件的一端抵靠振动装置(如电机),凸出固定件的另一端抵靠固定装置 (如壳体),减震件凸出固定件的部分具有弹性,这样凸出的减震件把振动装置和固定装置隔开,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传输到凸出的减震件上,被凸出的减震件所缓冲,从而实现对振动装置减震。有效的避免了振动装置所产生的振动传递上固定装置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固定结构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固定结构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空调器的离心风扇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中各标号:100、减震组件;110、固定件;120、减震件;121、柱体;122、第一凸台;123、第二凸台;130、通孔;140、安装孔;200、壳体;210、固定框;211、出风口;220、蜗壳;230、进风壳;231、进风口;300、电机;310、离心风扇;400、固定螺钉;410、螺杆;420、螺钉头;500、第一减震组件;510、第二减震组件;600、过滤网组件; 610、网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减震组件100,包括:固定件 110,以及减震件120。所述固定件11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30,所述减震件120嵌于所述通孔130中,这样固定件110对减震件120进行限位固定,可加固连接强度。安装孔140的轴向、固定件110的轴向为同向,因此以安装孔140的轴向作为本实施例结构描述时的轴向,所述减震件120的轴向两端表面分别凸出于所述固定件110轴向两端表面。这样减震件120的两端凸出固定件110的表面。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固定件110上设置减震件120,这样使减震件120在固定件110上的位置固定,减震件120的两端凸出于固定件110的表面,减震件120凸出固定件110的一端抵靠振动装置(如电机300),凸出固定件 110的另一端抵靠固定装置(如壳体220),减震件120凸出固定件110的部分具有弹性,这样凸出的减震件120把振动装置和固定装置隔开,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传输到凸出的减震件120上,被凸出的减震件120所缓冲,从而实现对振动装置减震。有效的避免了振动装置所产生的振动传递上固定装置上。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应用在电机300和蜗壳220的连接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其具体结构中:所述固定件110为圆环形,所述固定件110采用钢环,这样固定件110的承载力大,在运用于固定时,结构更稳定。所述环形固定件110上开设有3个通孔130,3个所述通孔130以固定件110的圆心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减震件120对应设置有3个。采用3个均匀分布的位置进行减震,使减震件120均匀分布在电机300的尾部并对尾部进行支撑,使支撑更稳定,降低电机300传递到蜗壳220上的振动强度,减震效果更好。
所述减震件120的具体结构包括:柱体121,第一凸台122,第二凸台 123。所述柱体121穿设在所述通孔130中,所述第一凸台122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柱体121的一端,所述第二凸台123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柱体121的另一端。所述固定件110位于所述第一凸台122和所述第二凸台123之间,即所述第一凸台122和所述第二凸台123分别位于所述固定件110沿轴向的两侧表面的外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凸台122设置在固定件110的一侧抵靠电机300,通过第二凸台123设置在固定件110的另一侧抵靠到蜗壳 220,这样减震件120隔开了电机300与蜗壳220,电机300的振动传递到第一凸台122上进行缓冲,再由第二凸台123进行缓冲,使电机300产生的振动再传递到蜗壳220上时,几乎没有。这样实现减震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减震件120为橡胶件。橡胶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作为减震件120具有好的减震效果。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减震件120上开设有用于螺钉穿过的安装孔 140。用于把电机300固定在蜗壳220上的螺钉穿过减震件120,实现固定连接,同时,螺钉也可固定住减震件120,防止减震件120脱离。易于想到的是,安装孔140可以开设在固定件110上的非安装减震件120的位置,也能起到固定电机300的作用,但是起不到固定减震件120的作用。
所述第一凸台122与所述第二凸台123对称设置于所述固定件110的轴向两侧,所述第一凸台122的直径、所述第二凸台123的直径均大于所述通孔 130的直径。第一凸台122和第二凸台123的直径要大于通孔130直径,这样第一凸台122和第二凸台123之间形成凹槽,通过该凹槽可以卡接在固定件 110的通孔130中,从而使减震件120不易从通孔130中脱出。另外,第一凸台122的直径、所述第二凸台123的直径设置的较大,那么与电机300和蜗壳220的接触的面积大,这样减震面积就大,减震效果更好。易于想到,第一凸台122和第二凸台123的也可以采用不对称设置,直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接触部位的大小进行调整。
如图3所示,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固定结构,包括:壳体200,电机300,固定螺钉400,以及如上所述的减震组件100,所述电机300位于所述壳体200内。减震组件100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本实施例中的减震组件100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减震组件500和第二减震组件510,所述第一减震组件500位于电机300与壳体200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减震组件510的减震件120的一端抵靠所述电机300,另一端抵靠所述壳体 200。固定螺钉400包括螺杆410和螺钉头420,所述固定螺钉400的螺杆410 贯穿所述壳体200并连接所述电机300,所述固定螺钉400的螺钉头420位于壳体200外并远离所述电机300的一侧。通过固定螺钉400螺纹连接壳体200 和电机300,并在电机300与壳体200之间设置第一减震组件500,这样电机 300产生的振动传输到凸出的减震件120上,被凸出的减震件120所缓冲,从而实现减震。有效的避免了电机300所产生的振动传递上壳体200上。
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二减震组件510与所述第一减震组件50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减震组件510位于所述壳体200和所述固定螺钉400的螺钉头420之间。所述固定螺钉400的螺杆410穿设在所述第二减震组件510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二减震组件510的减震件的一端抵靠所述壳体200,另一端抵靠所述固定螺钉400的螺钉头420。
由于固定螺钉400连接电机300,电机300振动也会带动固定螺钉400振动。第二减震组件510的减震件的一端抵靠固定螺钉400的螺钉头420,另一端抵靠壳体200,这样,固定螺钉400的螺钉头420作为振动装置,壳体 200作为固定装置。第二减震组件510的减震件凸出固定件的部分具有弹性,这样凸出的减震件把螺钉头420和壳体200隔开,螺钉头420产生的振动传输到第二减震组件510的凸出减震件上,被凸出的减震件所缓冲,从而实现对蜗壳220的减震。有效的避免了螺钉头420所产生的振动传递上壳体200上。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
如图4、图5、图6所示,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新风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所述电机固定结构中的电机 300的转轴上连接有离心风扇310,所述离心风扇310位于所述壳体200内。电机300转动时带动离心风扇310转动,转动的离心风扇310产生气流。使新风吸入到室内。实现新风功能。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壳体200具有包括:固定框210,蜗壳 220,进风壳230。所述固定框210上开设出风口211,所述蜗壳220设置在所述固定框210上,所述电机300固定在所述蜗壳220上。所述进风壳230设置在所述固定框210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框210背向所述蜗壳220的一侧,所述进风壳230上开设有进风口231。离心风扇310转动,使空气从进风口 231中进入,从出风口211中流出,从而实现新风功能。
如图4、图6所示,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过滤网组件600,所述过滤网组件600设置在所述进风壳230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231朝向所述离心风扇310的一侧。具体所述过滤网组件600包括网壳610及设置在网壳610上的过滤网(图示中未画出),过滤网位于进风口231位置,对进风口231处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减震组件100、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其中,减震组件100通过在固定件110上设置减震件120,这样使减震件120在固定件110上的位置固定,减震件120的两端凸出于固定件110 的表面,减震件120凸出固定件110的两端抵靠振动装置,减震件120凸出固定件110的部分具有弹性,对振动装置减震。如运用到新风空调器中时,该减震组件100位于电机300与蜗壳220之间,螺钉穿过蜗壳220后穿过固定件110,再连接电机300,通过固定件110支撑减震件120,减震件120 再连接电机300和蜗壳220,这样可加固电机300与蜗壳220的连接强度。同时减震件120的一端抵靠电机300,一端抵靠蜗壳220,电机300的震动先传送到减震件120上,被减震件120缓冲掉,这样电机300的震动不易传送到蜗壳220上,从而降低电机300传递到蜗壳220上的振动强度,从而实现减震功能,提高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
减震件,所述减震件嵌于所述通孔中;
其中,所述减震件的轴向两端分别凸出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向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包括:
柱体,所述柱体穿设在所述通孔中;
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柱体的一端;以及
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柱体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对称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向两侧,所述第一凸台的直径、所述第二凸台的直径均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圆环形;
所述通孔设置有3个,3个所述通孔以固定件的圆心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
所述减震件对应设置有3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为橡胶件;或者,
所述减震件上开设有用于螺钉穿过的安装孔。
6.一种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组件,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壳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固定结构还包括:
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贯穿所述壳体并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
第二减震组件,所述第二减震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固定螺钉的螺钉头之间。
9.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
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壳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上开设出风口;
蜗壳,所述蜗壳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蜗壳上;
进风壳,所述进风壳设置在所述固定框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框背向所述蜗壳的一侧,所述进风壳上开设有进风口;
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
过滤网组件,所述过滤网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壳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离心风扇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94830.2U CN214314881U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94830.2U CN214314881U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14881U true CN214314881U (zh) | 2021-09-28 |
Family
ID=77843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94830.2U Active CN214314881U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14881U (zh) |
-
2020
- 2020-11-19 CN CN202022694830.2U patent/CN2143148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314881U (zh) | 一种减震组件、电机固定结构及新风空调器 | |
JP7209095B2 (ja) | ファン集合体懸架装置 | |
CN211501102U (zh) | 一种减震降噪的风机 | |
CN203223512U (zh) |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转减震器 | |
CN106440283B (zh) | 空调器的电机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2202578U (zh) | 一种风机消声器 | |
CN208281248U (zh) | 一种贯流风轮与电机的安装结构 | |
CN108302736B (zh) | 显示组件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空气净化器 | |
CN221236925U (zh) | 一种风扇模组的缓冲件、风扇模组及手持风扇 | |
CN221299544U (zh) | 一种风扇灯电机减震机构及风扇灯 | |
CN212985548U (zh) | 一种风机组件 | |
CN215333668U (zh) | 一种离心风机的减震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空气净化器 | |
CN116538152B (zh) | 一种鼓风机风扇 | |
CN211449497U (zh) | 一种隔膜泵减震支架 | |
CN210490634U (zh) | 一种风扇电机组件 | |
CN113819039B (zh) | 吸振装置、压缩机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9587812U (zh) | 一种带减震的直流无刷电机换气扇 | |
CN210985839U (zh) | 一种汽车空调电机用减震机构 | |
CN218882544U (zh) | 涡轮装置及呼吸机 | |
CN212913055U (zh) | 一种吸尘器 | |
CN111089066A (zh) | 一种吸油烟机的风机系统 | |
CN219120704U (zh) | 新风组件及使用该新风组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2717408U (zh) | 一种混流风机改进结构 | |
CN221005359U (zh) | 一种带减震结构的新风系统 | |
CN218733638U (zh) | 一种电机柔性降噪减震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