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07350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07350U
CN214307350U CN202120323542.8U CN202120323542U CN214307350U CN 214307350 U CN214307350 U CN 214307350U CN 202120323542 U CN202120323542 U CN 202120323542U CN 214307350 U CN214307350 U CN 214307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reatment device
air treatment
wind whee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235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毛先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235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073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07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07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中,空气处理装置设有进风口、出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整体体积更小,空间利用率更高,且结构简单、易于控制。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为2020年11月17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2022663203.2”,名称为“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空调产品功能多样化,例如具有将换热、净化、加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空调产品,然而此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空调占地空间大,位置相对固定,具有不便于移动,不能灵活送风的缺点。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具有空气处理装置,然而这种空气处理装置通常采用离心风机,则会造成空气处理装置体积大、空间利用率低、结构复杂等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设有进风口、出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同轴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两个电机,两个所述电机对轴安装,以用于分别为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提供动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上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周侧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可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内设有加湿模块、除湿模块、加热模块、净化模块、加香模块、除过敏原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身、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所述机身内设有所述风道,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机身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机身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接收路障信号的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用以根据所述传感器的路障信号规划行走路线,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污染物传感器或视觉传感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形状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或方形柱状。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设有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风道内设有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在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能够灵活送风,满足用户的不同送风需求的同时,使得空气处理装置整体体积更小,空间利用率更高,且结构简单、易于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的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安装于主机的容纳腔内;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又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脱离主机;
图4为图2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空调室内机一角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密封结构处于第一位置;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密封结构处于第二位置;
图9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4中空调室内机另一角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
图11为图4中空调室内机另一角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排风模式。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主机 200 空气处理装置 250 机身
110 导流风道 210 进风口 260 移动装置
111 第一风道 220 出风口 300 密封结构
112 第二风道 230 风道 310 升降筒
120 新风口 240 风机组件 320 密封圈
130 过风口 241 第一轴流风轮 400 驱动装置
140 容纳腔 242 第二轴流风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可安装于空调室内机中使用,也可以独立工作,该空调室内机具体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等,以下均以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图10及图11所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100和空气处理装置200。所述主机100包括室内换热模块,所述主机100形成有导流风道110及新风口120,所述新风口120连通所述导流风道110及室外。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主机100,且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脱离所述主机100时,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可独立工作。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设有进风口210、出风口220、连通所述进风口210与出风口220的风道230。所述风道230内设有风机组件240,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所述主机100时,所述出风口220与所述导流风道110连通,所述风机组件240用以驱动室外气流由所述新风口120流入所述导流风道110、通过所述出风口220流经所述风道230后由所述进风口210吹出,以及用以驱动室内气流由所述进风口210进入所述风道230、通过所述出风口220流经所述导流风道110后由所述新风口120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100与空气处理装置200的整体形状均可以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方形柱状或者其他形状,主机100与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主机100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主机100和空气处理装置200在上下方向上可以为等截面设置,也可以为变截面设置。主机100内设有换热风道,室内换热模块安装于换热风道内,用于对流经换热风道的气流进行换热,以实现制冷或制热。室内换热模块可以仅具有制冷功能,也可以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可以理解的是,主机100上还包括与换热风道连通的换热进风口及换热出风口。室内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器及换热风机,换热风机驱动气流从换热进风口进入换热风道,并经由换热器换热后从换热出风口吹出,从而实现室内制冷或制热。空调室内机的其他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已有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分离地安装于主机100,则空气处理装置200可以连接在主机100的内部,如在主机100内部设置容纳腔140,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容纳腔140内,此时容纳腔140可以位于主机100的上部、中部或下部。空气处理装置200也可以连接在主机100的外侧,如拼接在主机100的底部,顶部、周侧面等。空气处理装置200与主机100的连接可以为结构连接,例如通过卡接、磁吸连接、插接等方式连接,空气处理装置200与主机100的连接也可以仅为通道的连接,如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风道230与主机100内的风道连通,如主机100的新风风道、换热风道等。可以理解的是,可通过用户手动拆卸的方式将空气处理装置200从主机100上分离,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0主动从主机100上分离,而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当空气处理装置200脱离主机100时,可由空气处理装置200自主在室内进行循环移动,并独立工作,以满足整个室内空气处理的需求,且使得整个空间送风均匀。还可以通过用户手动移动,将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动至室内所需的位置或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自主移动至某一位置,如多人集中的区域,从而能够满足某一区域的定点送风,实现远距离、定点、定向送风,提高空气处理效果。相比于移动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移动更加灵活、便捷,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且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对主机100换热出风口220吹出的气流进行接力送风,使得送风距离更远,送风范围更广。
可以理解的是,空气处理装置200的进风口210与室内连通,当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在主机100的容纳腔140时,使得容纳腔140具有开口,或者在主机100的机壳上开设过孔,以使得室内气流能够由进风口210进入到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风道230内。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所述主机100时,所述出风口220与所述导流风道110连通,则导流风道110具有过风口130,可以使得出风口220与导流风道110的过风口130密封对接,也可以使得出风口220与导流风道110的过风口130呈间隙设置,使得出风口220朝向导流风道110的过风口130设置,则能够使得由出风口220吹出的气流全部或大部分流入导流风道110内,或使得由过风口130流出的气流能够大部分或全部引入风道230内。
风机组件240具体可以包括一个风机,则通过切换该风机的正反转实现切换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切换风机的位置或设置出风切换机构以切换风道230内部的风向,来实现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的切换。风机组件240具体也可以包括两个风机,则可风道230分为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通过在风道230和排风风道内各设置一个风机,且使得两者送风方向相反,则能够实现切换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
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通过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分离地安装于主机100,且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够脱离主机100独立工作。在保证整个室内快速换热的同时,空气处理装置200可脱离主机100实现全屋移动送风等,则可通过空气处理装置200灵活调节房间内某一区域或整个区域的送风需求,从而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灵活度高,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送风需求。且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对主机100吹出的换热气流进行接力送风,从而达到远距离和多方位送风。同时,在使得空调室内机能够多方位、远距离、全屋送风的同时,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主机100,从而实现多机器收纳整合,节省房间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此外,仅在主机100上设置一个与室外通过新风口120连通的导流风道110,而通过利用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风道230和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风机组件240来实现整个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的切换,相比于传统在主机100上安装新风装置等结构的方式,在使得空调室内机能够引新风和排室内污风的同时,没有新风风机占用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空间,则使得主机100的零部件更少,降低成本,且整体体积更小,空间利用率更高。同时,风机组件240能够驱动室外气流由所述新风口120流入所述导流风道110、通过所述出风口220流经所述风道230后由所述进风口210吹出,以及用以驱动室内气流由所述进风口210进入所述风道230、通过所述出风口220流经所述导流风道110后由所述新风口120吹出,也即仅通过一个新风口120、导流风道110、风道230和风机组件240的配合,便实现整个空调室内机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的切换,相比于采用与室外连通的一吸一排双管制的结构,减少用户安装墙面的打孔数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图8及图11,所述风机组件240包括第一轴流风轮241和第二轴流风轮24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41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42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41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42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组件240包括第一轴流风轮241和第二轴流风轮24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41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42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则该风机为对旋风机。即第一轴流风轮241的和第二轴流风轮242的旋转方向相反、且第一轴流风轮241的风叶与第二轴流风轮242的风叶在轮毂上的旋向也相反,使得两者送风方向相同。进一步地,第一轴流风轮241与第二轴流风轮242同轴设置。风机组件240具体还包括电机,电机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电机为对轴安装,分别为第一轴流风轮241和第二轴流风轮242提供动力。通过使得风机组件240采用对旋风机,则能够提升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风量,且由于第一轴流风轮241和第二轴流风轮242同轴安装,结构紧凑,轴向尺寸小,则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体积更小。而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41与第二轴流风轮242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也即该对旋风机为双向可逆对旋风机。则当第一轴流风轮241顺时针转动,第二轴流风轮242逆时针转动,使得两者的送风方向朝一侧送风,则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中的一种,而当第一轴流风轮241逆时针转动,第二轴流风轮242顺时针转动,使得两者的送风方向朝向另一侧送风,则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中的另一种。
通过使得风机组件240包括第一轴流风轮241和第二轴流风轮242,且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41和第二轴流风轮242构成对旋风轮,则仅需将该对旋风轮安装至风道230内,通过切换对旋风轮的旋向,便可实现切换整个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结构简单、易于控制,相比于风机组件240采用其他风机、额外设置通道,通过风向切换装置等实现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的切换,无需增加额外的切换结构,且仅需开设一个进风口210、一个出风口220及一个新风口120便可实现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的切换,结构设计更为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11所示,所述主机100还设有与所述导流风道110连通的过风口130,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密封结构300,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所述主机100时,所述密封结构300用以密封对接所述过风口130与所述出风口220。
在本实施例中,过风口130的形状和大小与出风口220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相一致,也可以不相同。当然,为了便于过风口130与出风口220的对接,可选地,使得过风口130的形状和小于与出风口220的形状和大小相一致。出风口22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为了使得密封结构300的密封效果更好,可选地,使得出风口220和过风口130的形状为圆形。密封结构300可以安装在主机100上,也可以安装在空气处理装置200上,或者也可以在主机100和空气处理装置200上均设置该密封结构300。该密封结构300可以包括橡胶圈,密封筒等结构。密封结构300可以固定安装在主机100和/或主机100上,也可以可活动地安装在主机100和/或空气处理装置200上。密封结构300的尺寸应大于或等于出风口220和过风口130,以能够实现完全密封对接出风口220和过风口130。密封结构300密封对接过风口130与出风口220指的是,密封结构300围设在过风口130和出风口220的外周或边缘,以使得由出风口220吹出的气流能够完全吹入过风口130内,或使得过风口130的气流能够完全吹入出风口220内。通过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主机100时通过密封结构300密封对接过风口130与出风口220,则能够使得过风口130与出风口220密封对接,防止过风口130的气流或出风口220的气流由过风口130和出风口220之间的间隙流出,减小风量损失,进而提升空调室内机在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下的风量。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所述出风口220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上端,所述过风口130位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上方。通过使得出风口220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上端,使得过风口130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上方,也即导流通道至少部分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上方。如此,当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主机100时,空气处理装置200上方的出风口220直接与过风口130对接,使得风机组件240往上送风或往下抽风,则可充分利用空气处理装置200和主机100在上下方向上的空间,进而使得主机100和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布局更加合理。则空气处理装置200的进风口210具体可开设在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周侧壁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出风口220开设在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周侧壁上。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9所示,所述密封结构300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所述主机100,以具有收容于所述导流风道110内的第一位置,及密封对接所述过风口130与所述出风口220的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升降机构驱动密封结构300上下移动。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及脱离主机100,则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主机100时,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顶壁与主机100设置有过风口130的壁面具有一定的间隙,以防止发生运动干涉。通过使得密封结构300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主机100,使得密封结构300具有收容于导流风道110的第一位置,则在空气处理装置200脱离主机100后或空气处理装置200需要脱离主机100时,能够将密封结构300上升至导流风道110内,一方面便于空气处理装置200复位于主机100或空气处理装置200脱离于主机100,另一方面将密封结构300隐藏于导流风道110内,则在空气处理装置200脱离主机100后,使得主机100外形更加美观,同时充分利用导流风道110内的空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于主机100,需要开启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时,只需将密封结构300下降至第二位置,便能够实现密封对接过风口130和出风口220,以提升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下的风量。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5至图9,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所述密封结构300连接的驱动装置400,所述驱动装置400安装于所述主机100,以驱动所述密封结构30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装置400具体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及齿轮齿条结构,驱动电机与齿轮固定连接,齿轮与齿条结构相互啮合,驱动电机安装于主机100,齿条结构与密封结构300固定连接,以实现通过驱动电机驱动齿条结构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密封结构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使得驱动电机和齿轮结构固定于密封结构300,齿条结构安装于主机100,同样可以实现密封结构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通过驱动装置400驱动密封结构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则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更加智能化。当然,也可以通过手动切换密封结构30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所述密封结构300连接的驱动装置400的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5至图9,所述密封结构300包括升降筒310及密封圈320,所述密封圈320连接于所述升降筒310的下端,所述驱动装置400与所述升降筒310连接,以驱动所述升降筒310由所述过风口130切换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圈320具体可以为橡胶圈,升降筒310为硬质材料,具体可以为硬质塑料或金属等。密封圈320具体可以粘接在升降筒310的下端,也可以通过嵌置或卡合的方式固定在升降筒310的下端。可以理解的是,密封结构300仅通过密封圈320与空气处理装置200相接触,进而避免升降筒310对空气处理装置200外表面刮损。通过使得密封结构300为升降筒310加密封圈320的组合结构,相比于密封结构300全部为升降筒310的结构,密封效果更佳,且能够减小对空气处理装置200壳体的刮损,且相比于密封结构300全部为密封圈320,防止密封结构300整体变形严重影响密封效果,进而保证整个密封结构300的密封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述,所述主机100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主机100内还设有容纳腔140,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容纳腔140。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140可以位于主机100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容纳腔140可以位于换热风道的下方或上方,当然,在某种特定机型下,也可以使得容纳腔140与换热风道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一般地,容纳腔140的形状与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形状相适配,也即,在非工作状态时,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全部容纳于容纳腔140内。当然,也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部分位于容纳腔140内,部分位于容纳腔140外,也即部分外露于主机100。容纳腔140可以由主机100部分掏空形成。容纳腔140也可以由主机100上的支撑臂围合形成,此时导流风道110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上方。通过将空气处理装置200至少部分设置在主机100的容纳腔140内,相比于空气处理装置200整体与主机100拼接而言,更易保持两者连接后的整体一致性,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分离地安装在容纳腔140内,则空气处理装置200可以直接放置在容纳腔140内,通过滚动、滑动等方式从容纳腔140中分离。空气处理装置200也可以通过限位结构限位安装在容纳腔140内,如通过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等方式连接在容纳腔140内。空气处理装置200安装在容纳腔140中和脱离出容纳腔140中的形式有很多种,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可通过用户手动将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出容纳腔140,进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脱离主机100。也可以通过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0自主移出主机100,此时,容纳腔140需设置在主机100的底部,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够自主移出容纳腔140。
可以理解的是,容纳腔140具有开口,空气处理装置200通过该开口进入和脱离容纳腔140。则当空调室内机需要开启排风模式的时候,室内气流可由容纳腔140的开口流入空气处理装置200的进风口210,并通过出风口220吹向导流风道110内,且在空调室内机需要开启新风模式的时候,由新风口120流入风道230内的室外气流,能够通过空气处理装置200的进风口210吹向容纳腔140的开口,以进入室内。容纳腔140的开口处可设置开关门,则在空调室内机需要开启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的时候,可打开开关门。还可以在机壳上设置与空气处理装置200的进风口210对应的气体流通口,以供气流流入室内。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及图11,所述导流风道1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111及第二风道112,所述第一风道11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容纳腔140的上方,所述第二风道112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导流风道110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111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风道112,则能够充分利用主机100高度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和空间,进而在满足导流的同时使得主机100结构更加紧凑。可以理解的是,导流风道110可以由主机100的机壳内限定出,也可以另外设置一个风道壳安装至主机100机壳上,以在风道壳内限定出该导流风道110。为了便于风道的加工,可选地,主机100包括风道壳及机壳,机壳内限定出容纳腔140,风道壳安装于机壳,风道壳与机壳共同限定出该导流风道110。具体地,风道壳包括相互连接的围板及围框,围框内限定出第一风道111,围板安装于容纳腔140内,与机壳共同限定出第二风道112。
进一步地,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新风口120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新风口120在所述第二风道112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新风口120设置有两个,两个新风口120均与第二风道112连通。通过使得两个新风口120在第二风道112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则可增加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下的气体流通量,进而提升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下的换气效率和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100上还开设有室内风出口,所述风机组件240还用以驱动室内气流由所述进风口210进入所述风道230内,并经由所述室内风出口吹出至室内。通过在主机100上设置室内风出口,则风机组件240能够驱动室内气流由进风口210进入风道230,经过风道230内的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再由出风口220吹出,并通过室内风出口吹出至室内。如此,使得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室内风循环模式,进而增加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10及图11,所述导流风道110内设有加热模块、加湿模块、净化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加热模块具体可以为电加热装置,加湿模块具体可以为湿膜组件,净化模块具体可以包括HEPA过滤网等。通过在导流风道110内设置加热模块,则能够对进入导流风道110内的新风进行加热,进而避免室外温度较低时引入新风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通过在导流风道110内设置加湿模块,则可对新风气流进行加湿,进而当室内空气干燥时满足清新空气的需求。通过在导流风道110内设置净化模块,则可对导流风道110内的新风进行过滤后再流入室内,进而保证用户健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图8、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风道230内设有加湿模块、除湿模块、加热模块、净化模块、加香模块、除过敏原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加湿模块具体可以为湿膜组件,加热模块具体可以为电加热组件,净化模块具体可以包括等离子模块、负离子模块、杀菌模块、静电除尘模块、过滤网模块,例如HEPA过滤网等。除过敏原模块具体可以包括除粉尘模块,除螨虫模块等。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在风道230内设置不同的空气处理模块。且在空调室内机开启新风模块和排风模式时,能够借用风道230内的空气处理模块进行空气处理,以满足用户更多使用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3、图5、图6、图8、图10及图11,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机身250、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260,所述机身250内设有所述风道230,所述移动装置260安装于所述机身250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移动装置260带动所述机身25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260可以安装在机身250的底部,也可以使得支臂连接在机身250的侧壁或顶部,支臂向机身250底部延伸,并将移动装置260安装在支臂的底端,以实现带动机身250移动。移动装置260具体可以为驱动轮加万向轮,滚轮加转盘等方式,则移动装置260能够带动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动和转向,从而实现在整个房间的多方位移动。控制装置具体可以安装在机身250上或机身250内,则用户可以通过无线发射或红外遥控等方式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进而控制移动装置260移动。还可以在控制主板内写入程序,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自主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遥控器遥控、手机APP遥控等方式实时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动,或者预设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动的位置、时间、移动路径等。也可以通过在空气处理装置200上设置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避障传感器,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自主避障转向移动,且控制装置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0具有多种行动模式,从而空气处理装置200相当于空调机器人,能够根据室内环境的反馈调整移动方位,自主规划行走路线,从而保证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够避障及灵活行走。还可以通过设置温度、湿度或污染物传感器等,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检测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状态,从而可自主判断是离开还是停留进行持续进行送风。当然,还可以在空气处理装置200上设置视觉传感器,通过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动拍摄屋内全景图像,并可上传至云端系统,则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观察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移动情况。当然,也可以利用以上的控制装置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0从主机100上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接收路障信号的传感器,控制器用以根据传感器的路障信号规划行走路线,控制移动装置260带动空气处理装置200运动。
具体地,传感器包括激光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声学传感器及视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具体可将激光雷达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顶部,超声波传感器设置在机身250的底部,则使得激光雷达的检测范围更广,使得超声波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更高,如此,使得整个空气处理装置200的检测效果更佳、精度更高。在空气处理装置200从容纳腔140中脱离后。传感器对空气处理装置200所处的环境进行扫描和检测,从而能够了解整个房间的局部,自主规划行走路线。且在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移动过程中,还通过传感器感应一定距离外的障碍物(如家具、台阶、地毯等阻碍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动的物件),并在感应到障碍物后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够进行后退、转向等操作,使其能够自主避障,有效避免碰撞,根据房间情况实时规划行走路线。如此,确保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够根据复杂的室内环境进行自主规划行走路线,并根据室内环境的反馈调整行走模式,从而实现空气处理装置200在室内的灵活行走。
具体地,还可以在机身250上设置温度、湿度或污染物传感器等,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检测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状态,从而可自主判断是离开还是停留进行持续进行送风。如当检测到多人集中的区域温度较高、某一区域灰尘较多、湿度较高或较低时,空气处理装置200停留并进行持续的送风,且根据反馈情况选择空气处理模块的处理功能,实现对应处理空气,当检测到空气参数满足要求时,便可离开至另一区域。如此,能够满足某一区域的定点送风,实现远距离、定点、定向送风,提高空气处理效果。当然,还可以在空气处理装置200上设置视觉传感器,通过空气处理装置200移动拍摄屋内全景图像,并可上传至云端系统,则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观察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移动情况。相比于移动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够实现自主移动,且根据环境自主规划行走路线,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移动更加灵活、便捷,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有进风口、出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同轴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两个电机,两个所述电机对轴安装,以用于分别为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提供动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上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周侧壁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可切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有加湿模块、除湿模块、加热模块、净化模块、加香模块、除过敏原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身、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所述机身内设有所述风道,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机身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机身运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接收路障信号的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用以根据所述传感器的路障信号规划行走路线,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运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污染物传感器或视觉传感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形状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或方形柱状。
CN202120323542.8U 2020-11-17 2020-11-17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4307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3542.8U CN214307350U (zh) 2020-11-17 2020-11-17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3542.8U CN214307350U (zh) 2020-11-17 2020-11-17 空气处理装置
CN202022663203.2U CN213713281U (zh) 2020-11-17 2020-11-17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3203.2U Division CN213713281U (zh) 2020-11-17 2020-11-17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07350U true CN214307350U (zh) 2021-09-28

Family

ID=768060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3203.2U Active CN213713281U (zh) 2020-11-17 2020-11-17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2120323542.8U Active CN214307350U (zh) 2020-11-17 2020-11-17 空气处理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3203.2U Active CN213713281U (zh) 2020-11-17 2020-11-17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371328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16554A1 (zh) * 2020-12-03 2022-06-09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3281U (zh) 2021-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5751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05751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1327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2095989B1 (ko) 스윙 루버를 구비한 스탠드형 에어컨
CN107477675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31990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13268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307350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113518884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2460681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9554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61876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508794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13566294B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307333U (zh) 空调器
CN102141296A (zh) 一种大型一体机空调器
CN2137132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234291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JP7015844B2 (ja) 床置き式エアコン
CN114508787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14060939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95543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74462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51147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