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19905U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19905U
CN212319905U CN202021574674.XU CN202021574674U CN212319905U CN 212319905 U CN212319905 U CN 212319905U CN 202021574674 U CN202021574674 U CN 202021574674U CN 212319905 U CN212319905 U CN 212319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air
unit
heat exchange
floor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746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武
张强
张�杰
毛先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746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19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19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199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及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的子机;主机包括室内换热模块和用以与换热组件连接的第一对接模组,子机包括壳体及安装于壳体的第二对接模组,壳体设有送风通道,送风通道内设有蓄冷介质槽、蓄冷换热器及子机风机;在子机复位于主机时,第二对接模组与第一对接模组对接,以使得蓄冷换热器与换热组件的冷媒管相连通,蓄冷换热器至少部分位于蓄冷介质槽内,以用于对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制冷,子机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进风口流入送风通道,与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出风口吹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全屋送冷风,且节省房间空间。

Description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落地式空调产品多样化,然而落地式空调占地空间大,位置相对固定,具有不便于移动,不能灵活送风的缺点。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位置相对固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及子机;
所述主机包括室内换热模块和第一对接模组,所述第一对接模组用以与换热组件连接,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
子机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机,所述子机包括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对接模组,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送风通道,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的蓄冷介质槽、蓄冷换热器及子机风机;在所述子机复位于所述主机时,所述第二对接模组与所述第一对接模组对接,以使得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管相连通,所述蓄冷换热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以用于对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进行制冷,所述子机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的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包括泵体及换热盘管,一部分所述换热盘管设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另一部分所述换热盘管对应所述出风口和/或出风口设置,所述泵体用以驱动所述换热盘管内的换热液体循环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部件包括取冷换热器和放冷换热器,所述取冷换热器与所述放冷换热器通过所述换热盘管连通,所述取冷换热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所述放冷换热器对应所述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蓄冷介质槽安装于所述子机的下部,所述子机风机及所述放冷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子机的上部,且位于所述蓄冷介质槽的上方,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主机,且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相隔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包括机壳,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外的子壳,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对接模组安装于所述子壳外壁,且与所述机壳一体或可拆卸连接,所述子壳具有散热进口、散热出口及连通所述散热进口与所述散热出口的散热风道,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散热出口与室外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所述散热进口进入,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后经由所述散热出口吹出;所述第一对接模组与所述散热风道隔离,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管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内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第一对接模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子机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以使得所述第二对接模组与所述第一对接模组对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子机还包括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子机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主机的下部,且所述主机的侧壁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安装口,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子机从所述安装口进入和脱离所述容纳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开关门,所述开关门可开合地盖合所述安装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开关门连接,以驱动所述开关门转动打开或滑动打开所述安装口;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电控盒及与所述电控盒电性连接的感应装置,所述电控盒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电控盒用以在接收到子机开机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开关门打开;
所述电控盒还用以当所述感应装置感应到所述子机复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和/或所述子机脱离出所述容纳腔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开关门关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内形成有出风风道及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引风管及安装于所述引风管内的新风风机,所述引风管位于所述主机外,且分别与室外及所述出风风道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方,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容纳腔通过气体连通口相连通,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安装于所述气体连通口,以用于阻隔或导通所述出风风道与容纳腔,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且对应所述气体连通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阀门,在所述引风管的进风方向上,所述第二阀门位于所述第一阀门的上游,所述第二阀门用以阻隔或导通室外气流流入所述出风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充电模块,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外壁的充电接头,在所述子机复位于所述主机时,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充电接头电连接,以用于对所述子机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电辅热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蓄冷介质槽为水箱,所述蓄冷换热器用于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制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及落地式空调室外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及子机;
所述主机包括室内换热模块和第一对接模组,所述第一对接模组用以与换热组件连接,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
子机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机,所述子机包括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对接模组,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送风通道,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的蓄冷介质槽、蓄冷换热器及子机风机;在所述子机复位于所述主机时,所述第二对接模组与所述第一对接模组对接,以使得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管相连通,所述蓄冷换热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以用于对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进行制冷,所述子机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子机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且使得子机能够脱离主机独立工作。在保证整个室内快速换热的同时,子机可脱离主机实现全屋移动送风等,则可通过子机灵活调节房间内某一区域或整个区域的送风需求,从而使得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灵活度高,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位置的送风需求。且子机可对主机吹出的换热气流进行接力送风,从而达到远距离和多方位送风。同时,在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多方位、远距离、全屋送风的同时,使得子机连接于主机,从而实现多机器收纳整合,节省房间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使得主机的第一对接模组用以与换热组件对接,在子机复位于主机时,子机的第二对接模组与主机的第一对接模组对接,使得子机内的蓄冷换热器与换热组件的冷媒管连通,且将蓄冷换热器至少部分位于蓄冷介质槽内,以用于对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进行制冷,通过风机驱动气流与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出风口吹出至室内。如此,子机在脱离主机时,能够通过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实现送冷风,子机的结构简单,相比于半导体制冷而言,制冷效率高、制冷效果更佳,且子机移动时无需与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便可实现移动送冷风,使得子机的移动不受限制,可灵活和大范围送风,从而可满足用户全屋制冷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子机与主机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主机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子机与换热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子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子机的移动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613648880000051
Figure BDA000261364888000006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100及子机200。主机100包括室内换热模块110和第一对接模组120,第一对接模组120用以与换热组件300连接,换热组件300包括压缩机310和第一换热器320。子机20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100,子机200包括壳体210及安装于壳体210的第二对接模组220。壳体210设有进风口211、出风口212及连通进风口211与出风口212的送风通道213,子机200还包括安装于送风通道213内的蓄冷介质槽230、蓄冷换热器240及子机风机250。在子机200复位于主机100时,第二对接模组220与第一对接模组120对接,以使得蓄冷换热器240与第一换热器320的冷媒管相连通。蓄冷换热器240至少部分位于蓄冷介质槽230内,以用于对蓄冷介质槽230内的蓄冷介质进行制冷,子机风机250用以驱动气流由进风口211流入送风通道213,与蓄冷介质槽230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出风口212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100与子机200的整体形状均可以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方形柱状或者其他形状,主机100与子机20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主机100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主机100和子机200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主机100和子机200在上下方向上可以为等截面设置,也可以为变截面设置。
主机100内设置有换热风道,室内换热模块110安装于换热风道内。室内换热模块110用于对流经换热风道的气流进行换热,以实现制冷或制热。室内换热模块110可以仅具有制冷功能,也可以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可以理解的是,主机100上还包括与换热风道连通的换热进风口及换热出风口。换热风道内设有室内换热器及室内风机,室内风机驱动气流从换热进风口进入换热风道,并经由室内换热器换热后从换热出风口吹出,从而实现室内制冷或制热。其中,室内换热模块110还包括冷媒管、导风百叶等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参照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已有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子机20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100,则子机200可以连接在主机100的内部,如在主机100内部设置容纳腔140,使得子机200安装于容纳腔140内,此时容纳腔140可以位于主机100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子机200也可以与主机100相拼接,此时,子机200可以拼接在主机100的下端,也即子机200的顶部与主机100的底部连接。则可将主机100挂置于墙体,或手动将主机100拆卸,进而使得主机100和子机200分离。子机200也可以拼接在主机100的上方,此时子机200的底部与主机100的顶部连接。子机200还可以拼接在主机100的侧边,则使得子机200的侧壁面与主机100的侧壁面连接,通过使得子机200拼接于主机100,则能够减小主机100的体积及占用空间。具体地,子机200的顶部与主机100的底部相互拼接。
子机200与主机100的连接可以为结构连接,例如通过卡接、磁吸连接、插接等方式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可通过用户手动拆卸的方式将子机200从主机100上分离,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子机200主动从主机100上分离,而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当子机200脱离主机100时,可由子机200自主在室内进行循环移动,以满足整个室内空气送风的需求,且使得整个空间送风均匀。还可以通过用户手动移动,将子机200移动至室内所需的位置或使得子机200自主移动至某一位置,如多人集中的区域,从而能够满足某一区域的定点送风,实现远距离、定点、定向送风,提高空调换热送风效果。相比于移动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子机200的移动更加灵活、便捷,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且子机200可对主机100换热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接力送风,使得送风距离更远,送风范围更广。
第一换热器320具体可以为板式换热器。该换热组件300可以安装在室外,也可以安装在室内,或部分安装于室外、部分安装于室内。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组件300包括压缩机310和第一换热器320。则在该换热组件300安装在室外时,该换热组件300可以为整个落地式空调器的室外机部分,则该第一换热器320为室外换热器,该第一换热器320与室内换热模块110通过冷媒管相连接,以实现室内换热模块110的制冷制热需求。该换热组件300也可以为另外设置的与室外机独立的换热结构。当该换热组件300安装在室内或部分安装于室内时,换热组件300为独立于落地式空调器的室外机部分的换热结构。该换热组件300具体还可以安装在主机100上。第一对接模组120与换热组件300连接,具体为与换热组件300的第一换热器320的冷媒管连接。则第一对接模组120可以为多个冷媒管接头。第二对接模组220具体为凸出壳体210的外壁面设置,第二对接模组220的内端与蓄冷换热器240的冷媒管连接。则第二对接模组220可以多个冷媒管接头。当子机200复位于主机100时,第一对接模组120与第二对接模组220密封对接,使得换热组件300的第一换热器320的冷媒管与蓄冷换热器240的冷媒管密封连通,如此,使得子机200的蓄冷换热器240能够工作,此时,子机200相当于一个微型空调。
送风通道213内设置有蓄冷介质槽230,则该蓄冷介质槽230可以为与壳体210可拆卸的结构,也可以为不可拆的结构,为了便于清洗蓄冷介质槽230,通常使得该蓄冷介质槽230与壳体210可拆卸连接。蓄冷介质槽230的横截面形状与送风通道213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蓄冷介质槽230内放置蓄冷介质,则可以将水、冰、共晶盐等作为蓄冷介质。当子机200的第二对接模组220与第一主机100的第一对接模组120对接后,蓄冷换热器240工作,可实现制冷。而使得蓄冷换热器240至少部分放置于蓄冷介质槽230内,则蓄冷换热器240放置在蓄冷介质槽230内,对蓄冷介质槽230内的蓄冷介质进行制冷,使得蓄冷介质进行蓄冷。在一实施例中,蓄冷介质槽230为水箱,蓄冷换热器240用于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制冰。则蓄冷效果好,成本低。从而,当子机200与主机100分离,第一对接模组210与第二对接模组220脱离后,能够子机200能够通过蓄冷介质进行蓄冷。
子机风机250具体可以为轴流风机、也可以为离心风机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子机风机250驱动气流由进风口211流入送风通道213,与蓄冷介质槽230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出风口212吹出。则使得吹入送风通道213里的气流的热量被蓄冷介质吸收,进而降低气流温度,如此,使得从出风口212吹出的气流为低温气流,以到达送冷风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当气流与蓄冷介质槽230的蓄冷介质直接换热时,使得蓄冷介质槽230直接处于送风通道213的送风流路上。当气流与蓄冷介质槽230的蓄冷介质间接换热时,可通过其他结构和介质进行蓄冷介质的冷量转换,则能够提高换热效果,且减小蓄冷介质槽230的风阻,以提升整体风量。
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子机20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100,且使得子机200能够脱离主机100独立工作。在保证整个室内快速换热的同时,子机200可脱离主机100实现全屋移动送风等,则可通过子机200灵活调节房间内某一区域或整个区域的送风需求,从而使得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灵活度高,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位置的送风需求。且子机200可对主机100吹出的换热气流进行接力送风,从而达到远距离和多方位送风。同时,在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多方位、远距离、全屋送风的同时,使得子机200连接于主机100,从而实现多机器收纳整合,节省房间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使得主机100的第一对接模组120用以与换热组件300对接,在子机200复位于主机100时,子机200的第二对接模组220与主机100的第一对接模组120对接,使得子机200内的蓄冷换热器240与换热组件300的冷媒管连通,且将蓄冷换热器240至少部分位于蓄冷介质槽230内,以用于对蓄冷介质槽230内的蓄冷介质进行制冷,通过风机驱动气流与蓄冷介质槽230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出风口212吹出至室内。如此,子机200在脱离主机100时,能够通过蓄冷介质槽230内的蓄冷介质实现送冷风,子机200的结构简单,相比于半导体制冷而言,制冷效率高、制冷效果更佳,且无需与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便可实现移动送冷风,使得子机200的移动不受限制,可灵活和大范围送风,从而可满足用户全屋制冷的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图6及图7,子机200还包括安装于送风通道213内的换热部件260,换热部件260包括泵体261及换热盘管262,一部分换热盘管262设于蓄冷介质槽230内,另一部分换热盘管262对应出风口212和/或出风口212设置,泵体261用以驱动换热盘管262内的换热液体循环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泵体261具体可以为循环水泵。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盘管262内设有换热液体,该换热液体具体可以为水,也可以为乙二醇水溶液等。则通过水泵驱动换热盘管262内的换热液体循环流动。位于蓄冷介质槽230内的换热盘管262内的换热液体与蓄冷介质进行换热,使得该部分换热液体迅速降温,水泵驱动该低温换热液体流向换热盘管262对应出风口212和/或进风口211的位置,则使得子机风机250直接驱动气流吹向换热盘管262,气流与该换热盘管262内的低温换热液体进行换热后,被迅速降温,使得由出风口212吹出的气流为低温气流,换热后的换热液体循环流入位于蓄冷介质槽230内换热盘管262进行换热,以实现制冷循环。当然,还可以在子机200内设置感应装置,当感应到蓄冷介质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可设置提示音或其他提示信息,提醒用户将子机200复位,以对蓄冷介质进行制冷。或者使得子机200自主复位,对蓄冷介质进行制冷。
通过设置换热盘管262,使得部分换热盘管262位于循环介质槽内,部分换热盘管262对应进风口211和/或出风口212设置,如此,一方面使得从出风口212吹出的气流大部分或全部都能够降温后吹出,提升换热效率及换热效果,另一方面,相比于直接将气流与蓄冷介质换热,能够缩短气流流路,且避免蓄冷介质槽230所造成的风阻,从而大大减小风阻,提升送风风量和送风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换热部件260包括取冷换热器263和放冷换热器264,取冷换热器263与放冷换热器264通过换热盘管262连通,取冷换热器263至少部分设于蓄冷介质槽230内,放冷换热器264对应进风口211和/或出风口212设置。通过设置取冷换热器263和放冷换热器264,使得取冷换热器263与放冷换热器264通过换热盘管262相连通,则使得整个换热部件260的结构更加紧凑,且方便换热部件260的安装。使得取冷换热器263放置与蓄冷介质槽230内,放冷换热器264对应出风口212和/或进风口211设置,则能够增大换热盘管262的换热面积,从而大大提升换热效率,使得整个子机200的制冷效果更佳,甚至可以达到移动空调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4、图6及图7,蓄冷介质槽230安装于子机200的下部,子机风机250及放冷换热器264安装于子机200的上部,且位于蓄冷介质槽230的上方,进风口211开设于壳体210的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11可以开设壳体210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或后侧壁,应使得进风口211对应子机风机250的进风侧。由于子机风机250安装在子机200的上部,则进风口211也开设在壳体210的上部侧壁。使得蓄冷介质槽230安装在子机200的下部,子机风机250和放冷换热器264安装在子机200的上部,则子机风机250驱动气流流经送风通道213时,基本不会流经蓄冷介质槽230,从而可以减小蓄冷介质槽230和送风通道213下部结构的风阻,提升子机200的整体送风风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换热组件300安装于主机100,且与室内换热模块110相隔离。换热组件300可以安装在主机100内部,也可以安装在主机100外部。在换热组件300安装在主机100外部时,换热组件300还可以与主机100相互隔离,仅通过第一对接模组120安装于主机100上。通过使得换热组件300安装于主机100,且与室内换热模块110相隔离,也即使得该换热组件300与落地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相独立,从而不会影响室内换热模块110的制冷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4,主机100包括机壳131,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机壳131外的子壳132,室内换热模块110安装于机壳131内,第一对接模组120安装于子壳132外壁,且与机壳131一体或可拆卸连接,子壳132具有散热进口10、散热出口20及连通散热进口10与散热出口20的散热风道30,换热组件300安装于散热风道30内,散热出口20与室外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出口20可通过排风管与室外连通。子壳13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等。子壳132通过第一对接模组120安装在机壳131外。则可以使得子壳132与机壳131连接,子壳132与机壳131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使得子壳132与机壳131间隔设置,此时,可将散热进口10开设在子壳132靠近机壳131的侧壁面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子壳132与机壳131通过第一对接模组120可拆卸连接。如此,可将第一对接模组120和换热组件300从主机100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和更换,且在不需要使用时,能够直接拆卸。通过使得换热组件300安装在子壳132的散热风道30内,则可将换热组件300的热量通过散热出口20排放至室外,避免热量进入室内,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散热进口10可以与室内连通,也可以与室外连通。
具体而言,如图3、图4、图6及图9所示,换热组件300还包括散热风机330,散热风机330用以驱动气流由散热进口10进入,流经第一换热器320后经由散热出口20吹出;第一对接模组120与散热风道30隔离,且与第一换热器320的冷媒管连通。散热风机330驱动气流对第一换热器320散热,随后通过散热出口20排至室外。散热风机330具体可以为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散热风机330、压缩机310、第一换热器320的排布方式可根据子壳132的形状进行设计和选择。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压缩机310和第一换热器320位于散热风道30的下部,风机位于压缩机310的上部。通过使得第一对接模组120与散热风道30隔离,则可避免散热风道30内的热气流通过第一对接模组120溢出至室内,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及图4,主机100内限定出容纳腔140,第一对接模组120至少部分伸入容纳腔140内,子机200至少部分安装于容纳腔140内,以使得第二对接模组220与第一对接模组120对接。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140可以位于主机100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容纳腔140可以位于换热风道的下方或上方,当然,在某种特定机型下,也可以使得容纳腔140与换热风道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一般地,容纳腔140的形状与子机200的形状相适配,也即,在非工作状态时,使得子机200全部容纳于容纳腔140内。当然,也可以使得子机200的部分位于容纳腔140内,部分位于容纳腔140外,也即部分外露于主机100。容纳腔140可以由主机100部分掏空形成。容纳腔140也可以由主机100上的支撑臂围合形成。通过将子机200至少部分设置在主机100的容纳腔140内,相比于子机200整体与主机100拼接而言,更易保持两者连接后的整体一致性,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子机200可分离地安装在容纳腔140内,则子机200可以直接放置在容纳腔140内,通过滚动、滑动等方式从容纳腔140中分离。子机200也可以通过限位结构限位安装在容纳腔140内,如通过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等方式连接在容纳腔140内。子机200安装在容纳腔140中和脱离出容纳腔140中的形式有很多种,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可通过用户手动将子机200移出容纳腔140,进而使得子机200脱离主机100。也可以通过控制子机200自主移出主机100,此时,容纳腔140需设置在主机100的底部,使得子机200能够自主移出容纳腔140。
在换热组件300安装在主机100外时,由于第一对接模组120需要与第一换热器320连接,则可使得第一对接模组120由机壳131外部直接伸入容纳腔140。当然,在换热组件300位于主机100内时,其具体可以位于容纳腔140内,也可以位于主机100内避开容纳腔140的位置,只需使得第一对接模组120至少部分伸入容纳腔140内即可。如此,在子机200复位移动至主机100时,子机200上的第二对接模组220能够直接与第一对接模组120对接,以实现对子机200内蓄冷介质的制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至图8所示,子机200还包括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270,移动装置270安装于壳体210的底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移动装置270带动子机20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270具体可以为驱动轮加万向轮,滚轮加转盘等方式,则移动装置270能够带动子机200移动和转向,从而实现在整个房间的多方位移动。控制装置具体可以安装在子机200壳体210上或壳体210内,则用户可以通过无线发射或红外遥控等方式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进而控制移动装置270移动。还可以在控制主板内写入程序,使得子机200自主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遥控器遥控、手机APP遥控等方式实时控制子机200移动,或者预设子机200移动的位置、时间、移动路径等。也可以通过在子机200上设置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避障传感器,使得子机200自主避障转向移动,且控制装置控制子机200具有多种行动模式,从而子机200相当于空调机器人,能够根据室内环境的反馈调整移动方位,自主规划行走路线,从而保证子机200能够避障及灵活行走。还可以通过设置温度、湿度或污染物传感器等,使得子机200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检测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状态,从而可自主判断是离开还是停留进行持续进行送风。通过感应装置还可以判断子机200是否能够持续制冷,若制冷量不足,可控制子机200复位,对蓄冷介质进行蓄冷。当然,还可以在子机200上设置视觉传感器,通过子机200移动拍摄屋内全景图像,并可上传至云端系统,则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观察子机200的移动情况。当然,也可以利用以上的控制装置控制子机200从主机100上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主机100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容纳腔140位于主机100的下部,且主机100的侧壁设有与容纳腔140连通的安装口141,以使控制装置控制移动装置270带动子机200从安装口141进入和脱离容纳腔14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子机200分离出容纳腔140,安装口141的形状与子机200的竖向截面形状相适配。安装口141应大于子机200的竖向最大横截面,从而使得子机200可从安装口141内脱离容纳腔140。为了使得子机200能够顺利的进入和脱离容纳腔140,应使得容纳腔140的底部由主机100底板形成,从而容纳腔140底部的高度为主机100底板的厚度,其通常为0.6~1mm,能够使得子机200顺畅的自主进入和脱离该容纳腔140。通过使得控制装置能够控制移动装置270带动子机200机身从安装口141进入和脱离容纳腔140,则使得子机200能够实现自主移动和脱离容纳腔140,无需人为移动,使得子机200自动化程度高、更加智能化,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及图2,主机100还包括开关门150,开关门150可开合地盖合安装口14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门150可以为单开门或双开门,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开关门150可开合地盖合安装口141设置,则子机200需要脱离主机100,进入室内独立进行工作时,只需打开开关门150,子机200便可自主移出,并在屋内进行移动送风、净化、加湿、除湿、杀菌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方便。在不需要使用子机200时,开关门150关闭,将子机200隐藏在主机100内,从而保证整机一致性,且能够有效防止灰尘进入容纳腔140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开关门150,使得安装口141呈敞口设置,则子机200可随时移出或移入容纳腔140内。
在一实施例中,开关门150可拆卸地连接于主机100,以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则开关门150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磁吸连接、吸盘连接、槽轨连接等方式安装在主机100上。开关门150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主机100上,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生产成本低。
在另一实施例中,开关门150可转动地连接于主机100,以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具体地,开关门150沿主机100的周向转动打开安装口141。开关门150可以铰接在主机100上,通过向外开门的方式打开安装口141。开关门150也可以通过弧形导轨或弧形齿条,以实现开关门150的转动打开。通过转动打开开关门150,打开方式简单快捷、易于实现。可手动转动开关门150,以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在又一实施例中,开关门150设置为卷帘门。从而实现上下卷绕开关门150或侧向卷绕开关门150,以实现打开安装口141。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门150可滑动地连接于主机100,以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具体地,开关门150沿上下方向滑动打开主机100。可通过设置滑槽滑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结构等实现开关门150的上下滑动打开安装口141。通过上下滑动打开开关门150,打开方式简单快捷、易于实现。可手动滑动开关门150,以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滑动,以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在一实施例中,开关门150设置为伸缩门。从而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主机100的周向方向伸缩开关门150,以实现打开或关闭安装口141。
进一步地,主机100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开关门150连接,以驱动开关门150转动打开或滑动打开安装口141;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电控盒及与电控盒电性连接的感应装置,电控盒安装于主机100,电控盒用以在接收到子机200开机信号后,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打开;
电控盒还用以当感应装置感应到子机200复位于容纳腔140内,和/或子机200脱离出容纳腔140时,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具体可以为驱动电机、驱动气缸等结构。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可以直接与开关门150连接,也可以通过传动结构,如齿轮齿条等结构,间接与开关门150连接,以实现驱动开关门150转动打开。驱动装置的驱动轴通过齿轮齿条等结构实现驱动开关门150滑动打开。通过设置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打开,使得门体自动打开,智能化程度高,用户使用体验感佳。
子机200可通过开机按钮、红外遥控、手机APP、自主启动等方式实现开机,并将开机信号传递给感应装置的开机感应器,由开机感应器向电控盒发送开机信号。则当电控盒接收到子机200的开机信号后,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打开。在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包括信号接收器及信号发生器,信号发生器安装于子机200机身,信号接收器安装于主机100,信号接收器用以在通过信号发生器感应到子机200在主机100外移动至靠近主机100时,向电控盒发射开关门150打开信号。信号发生器可以为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能够传递距离信息的传感器。则当信号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发生器的发射信号,并确定两者之间的距离,如果子机200向主机100方向移动,且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靠近距离时,说明子机200需要进行复位运动,此时信号接收器向电控盒发生开关门150打开信号,电控盒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打开。如此,实现开关门150的自动打开,从而子机200复位时全自动化,无需人为操作,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方便,且控制精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主机100上设置信号发生器,在子机200上设置信号接收器,以实现牵引子机200移动至靠近开关门150的位置。当然,还可以使得信号发生器既可以发生信号,也可以接收信号,信号接收器既可以发生信号,也可以接收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在容纳腔140内设置限位结构及复位传感器,从而当子机200与限位结构配合,实现复位后,触发复位传感器,复位传感器向电控盒发生开关门150关闭信号,从而实现电控盒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关闭。且当感应装置感应到子机200脱离容纳腔140时,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开关门150关闭,从而当子机200在室内移动时,开关门150关闭,使得主机100整体一致性好。通过感应装置实现开关门150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智能化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方便、控制精准。
具体而言,感应装置还包括机身传感器,机身传感器用以在感应到子机200脱离容纳腔140时,向电控盒发射开关门150关闭信号。机身传感器具体可以为计时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则当机身传感器通过时间、距离等参数确定子机200脱离容纳腔140后,向电控盒发生开关门150关闭信号。从而在子机200脱离主机100进行工作时,开关门150能够自动实现关闭,以保证主机100的整体一致性。在另一实施例中,信号接收器还用以在通过信号发生器感应到子机200远离主机100时,向电控盒发射开关门150关闭信号。如此,当信号接收器接收到子机200远离主机100时,也即在两者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远离距离时,向电控盒发生开关门150关闭信号,电控盒控制开关门150关闭,如此,可以直接利用信号接收器,不必另外设置机身传感器,简化整体控制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主机100内形成有出风风道160及与出风风道160连通的新风出口161,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引风管400及安装于引风管400内的新风风机500,引风管400位于主机100外,且分别与室外及出风风道16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使得出风风道160位于容纳腔140和换热风道之间。出风风道160与主机100的换热风道可以相互连通,也可以相互隔离。实际而言,换热风道与出风风道160相互隔离设置。如此,换热风道与出风风道160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且在子机200安装于容纳腔140内时,使得换热风道与子机200的送风通道213相互隔离。如此,换热风道与送风通道213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从而当子机200在进入容纳腔140和脱离容纳腔140时均不会影响室内换热模块110的换热效果,保证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稳定性。
通过使得引风管400设置在主机100外,并与出风风道160连通,将新风风机500设置在引风管400内。使得新风风机500安装在主机100外,无需额外占用主机100内的空间,从而提高整机壳131体210的空间利用率。且相比于将新风风机500安装在墙内,能够缩短线路,接线更加方便快捷,同时避免在墙上对应打孔,减少安装工序。具体地,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引风管400内的净化组件。净化组件具体可以为HEPA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及图4,容纳腔140位于出风风道160的下方,出风风道160与容纳腔140通过气体连通口180相连通,主机100还包括第一阀门171,第一阀门171安装于气体连通口180,以用于阻隔或导通出风风道160与容纳腔140,出风口212开设于壳体210的顶部,且对应气体连通口180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171可以转动打开气体连通口180,也可以滑动打开气体连通口180。第一阀门171具体可以为板状结构,也可以为百叶窗结构等。通过使得出风风道160与容纳腔140通过气体连通口180相连通,且在气体连通口180处设置第一阀门171,则在子机200安装于容纳腔140时,可以打开第一阀门171,从而子机200能够持续制冷,且气流可由出风口212吹出至出风风道160内,随后由新风出口161吹出至室内。如此,在子机200复位,开关门150关闭安装口141的时候,子机200还能够实现换热送风。从而使得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上部和下部均能够实现制冷,从而大大提高制冷效果。此外,在子机200复位于主机100时,第一对接模组120与第二对接模组220持续对接时,则子机200还能够实现制热功能。为了提升出风效率,使得子机200的出风口212与气体连通口180相对接。
进一步地,主机100还包括第二阀门172,在引风管400的进风方向上,第二阀门172位于第一阀门171的上游,第二阀门172用以阻隔或导通室外气流流入出风风道160。第二阀门172可以转动打开,也可以滑动打开。第二阀门172具体可以为板状结构,也可以为百叶窗结构等。第二阀门172具体可以安装在引风管400的新风进口处,也可以安装在引风管400道内,还可以安装引风管400与机壳131的连接处。当然,第二阀门172也可以设置在出风风道160内,只需使得第二阀门172位于第一阀门171的上游,且能够阻隔或导通室外气流流入出风风道160内即可。如此,通过设置第二阀门172,能够在不需要引进新风的时候,防止新风由室外进入至出风风道160内,影响出风效果。通常,使得第一阀门171与第二阀门172择一打开。则在第一阀门171打开的时候,也即子机200在容纳腔140内需要借助出风风道160出风时,使得第二阀门172阻隔室外气流流入出风风道160。在第一阀门171关闭,需要引入新风时,打开第二阀门172,启动新风风机500。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新风风机500包括第一轴流风轮510和第二轴流风轮520,第一轴流风轮510和第二轴流风轮520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使得新风风机500包括第一轴流风轮510和第二轴流风轮520,第一轴流风轮510和第二轴流风轮520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则新风风机500可以为对旋风机。如此,在有效提升新风风量的同时,降低新风装置的噪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6、图7及图9所示,主机100还包括充电模块190,子机200还包括安装于壳体210外壁的充电接头280,在子机200复位于主机100时,充电模块190与充电接头280电连接,以用于对子机200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子机200内还具有蓄电池,以用于储存电能,为子机200进行持续供电,充电模块190与主机100的电控盒电连接。主机100在使用过程中连接电源,电源为充电模块190充电,当充电接头280与充电模块190接触时,以实现为子机200充电。当然,充电模块190与充电接头280还可以为无线连接,则可实现无线充电。充电模块190可以安装在主机100上,则具体可以安装在主机100的容纳腔140内,则使得子机200复位时,充电模块190与充电接头280接触,以实现对子机200充电。结合上述换热组件300安装于子壳132的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充电模块190安装于子壳132,第一对接模组120与充电模块190电连接,第二对接模组220与充电接头280电连接。如此,在子机200复位于主机100时,第一对接模组120与第二对接模组220对接时,除了能够实现冷媒的接通,还能够实现充电模块190与充电接头280的电连接。充电方式简单快捷,不必另外设置充电接头280,便可实现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子机200还包括安装于送风通道213内的电辅热装置290。该电辅热装置290具体可以为PTC电辅热件,具有使用寿命长,热效率高、安全可靠等优势。PTC电辅热件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具体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通过使得子机200设置电辅热装置290,则使得子机200在离开主机100对全屋送风时,还能够实现制热送热风,从而可实现全屋制暖,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包括室内换热模块和第一对接模组,所述第一对接模组用以与换热组件连接,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以及
子机,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机,所述子机包括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对接模组,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送风通道,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的蓄冷介质槽、蓄冷换热器及子机风机;在所述子机复位于所述主机时,所述第二对接模组与所述第一对接模组对接,以使得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管相连通,所述蓄冷换热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以用于对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进行制冷,所述子机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的蓄冷介质直接或间接换热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的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包括泵体及换热盘管,一部分所述换热盘管设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另一部分所述换热盘管对应所述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设置,所述泵体用以驱动所述换热盘管内的换热液体循环流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包括取冷换热器和放冷换热器,所述取冷换热器与所述放冷换热器通过所述换热盘管连通,所述取冷换热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内,所述放冷换热器对应所述进风口和/或出风口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介质槽安装于所述子机的下部,所述子机风机及所述放冷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子机的上部,且位于所述蓄冷介质槽的上方,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主机,且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相隔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机壳,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外的子壳,所述室内换热模块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对接模组安装于所述子壳外壁,且与所述机壳一体或可拆卸连接,所述子壳具有散热进口、散热出口及连通所述散热进口与所述散热出口的散热风道,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散热出口与室外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所述散热进口进入,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后经由所述散热出口吹出;所述第一对接模组与所述散热风道隔离,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管连通。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内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第一对接模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子机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以使得所述第二对接模组与所述第一对接模组对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机还包括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子机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主机的下部,且所述主机的侧壁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安装口,以使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子机从所述安装口进入和脱离所述容纳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开关门,所述开关门可开合地盖合所述安装口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开关门连接,以驱动所述开关门转动打开或滑动打开所述安装口;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电控盒及与所述电控盒电性连接的感应装置,所述电控盒安装于所述主机,所述电控盒用以在接收到子机开机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开关门打开;
所述电控盒还用以当所述感应装置感应到所述子机复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和/或所述子机脱离出所述容纳腔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开关门关闭。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形成有出风风道及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引风管及安装于所述引风管内的新风风机,所述引风管位于所述主机外,且分别与室外及所述出风风道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方,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容纳腔通过气体连通口相连通,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安装于所述气体连通口,以用于阻隔或导通所述出风风道与容纳腔,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且对应所述气体连通口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阀门,在所述引风管的进风方向上,所述第二阀门位于所述第一阀门的上游,所述第二阀门用以阻隔或导通室外气流流入所述出风风道。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且旋转方向相反。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充电模块,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外壁的充电接头,在所述子机复位于所述主机时,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充电接头电连接,以用于对所述子机充电。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电辅热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介质槽为水箱,所述蓄冷换热器用于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制冰。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相连通。
CN202021574674.XU 2020-07-31 2020-07-31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2319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4674.XU CN212319905U (zh) 2020-07-31 2020-07-31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4674.XU CN212319905U (zh) 2020-07-31 2020-07-31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19905U true CN212319905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35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74674.XU Active CN212319905U (zh) 2020-07-31 2020-07-31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1990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7206A (zh) * 2021-06-28 2021-08-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37204A (zh) * 2021-06-28 2021-08-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39261A (zh) * 2021-09-28 2021-12-0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57792A (zh) * 2021-09-28 2021-12-0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WO2022188748A1 (zh) * 2021-03-08 2022-09-15 南通恒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平衡型移动式子母空调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8748A1 (zh) * 2021-03-08 2022-09-15 南通恒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平衡型移动式子母空调系统
CN113237206A (zh) * 2021-06-28 2021-08-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37204A (zh) * 2021-06-28 2021-08-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37204B (zh) * 2021-06-28 2022-11-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39261A (zh) * 2021-09-28 2021-12-03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57792A (zh) * 2021-09-28 2021-12-0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1990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060938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05751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13268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05751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285513A (zh) 一种无线移动式空调机组
CN21371327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174297B (zh)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
CN111174292B (zh)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湿度调节控制方法
CN113566294B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4693602U (zh) 空调机器人
CN111174319B (zh)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净化控制方法
CN111174316B (zh)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74291B (zh)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新风控制方法
CN111174310B (zh)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CN101726088B (zh) 空调
CN21371328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400053U (zh)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4508794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174307B (zh) 一种可移动空调、空调集群及智能家居系统
CN111174308B (zh) 一种可移动空调、空调集群及智能家居系统
CN208487688U (zh)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US20230160583A1 (en) Floor-standing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1977047U (zh) 移动空调
CN217357164U (zh) 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