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02552U -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02552U
CN214302552U CN202022939421.4U CN202022939421U CN214302552U CN 214302552 U CN214302552 U CN 214302552U CN 202022939421 U CN202022939421 U CN 202022939421U CN 214302552 U CN214302552 U CN 214302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uilding
keel
side plate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394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占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394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02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02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02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安装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且更加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与其下方及两端的建筑结构连接,包括建筑顶板、H型钢、卡扣件、第一连接龙骨、覆面龙骨和装饰板,卡扣件的卡接部与下翼板卡接,卡扣件的连接部位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第一连接龙骨包括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第一边板与连接部固定连接;覆面龙骨的一端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板固定连接;装饰板在覆面龙骨远离H型钢的一侧与覆面龙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用于建筑物的梁结构围护。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和办公用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建筑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过程较为复杂,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拆除时,需要进行破坏性拆除,拆卸后的建筑材料无法进行回收再利用,造成的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国家大力倡导工厂化、快速化、可拆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即采用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其中,在钢结构全装配的建筑中,钢框架结构中的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其无法直接满足装饰需求。
目前,如图1所示,传统的H型钢梁围护结构包括H型钢01、装饰板材02、C型龙骨03以及用于支撑装饰板材02的U型龙骨04,U型龙骨04与装饰板材02连接,U型龙骨04之间通过C型龙骨03连接,U型龙骨04与建筑顶板05之间通过C型龙骨03连接。然而,H型钢01与装饰板材02、C型龙骨03以及U型龙骨04构成的维护组件之间未形成连接,结构稳定性及可靠性较低,抗震效果差;同时,龙骨用量较大,施工复杂,占用空间大,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安装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且更加稳定可靠,安全性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与其下方及两端的建筑结构连接,包括:建筑顶板;H型钢,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以及连接上翼板和下翼板的腹板;H型钢的两端用于连接墙体骨架,且上翼板与建筑顶板贴合;卡扣件,包括卡接部和连接部,卡接部与下翼板卡接,且连接部位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第一连接龙骨,包括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第一边板与连接部固定连接;覆面龙骨,覆面龙骨的一端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板固定连接;装饰板,设置于覆面龙骨远离H型钢的一侧,且与覆面龙骨固定连接。
可选的,第一连接龙骨还包括第一限位板,第一边板的端部和第二边板的端部连接,且第一边板与第二边板垂直;第一限位板的端部连接在第一边板的中部,且与第二边板平行;覆面龙骨远离建筑顶板的一端卡在第一限位板与第二边板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收边固定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且第一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位于第二连接板的不同侧;第一连接板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与上翼板的下侧面贴合;第二连接龙骨,包括第三边板和第四边板,第三边板通过螺杆与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第四边板与覆面龙骨的顶端固定连接。
可选的,第二连接龙骨还包括第二限位板,第三边板的端部和第四边板的端部连接,且第三边板与第四边板垂直;第二限位板的端部连接在第三边板的中部,且与第四边板平行;覆面龙骨朝的远离第一连接龙骨的一端卡在第二限位板与第四边板之间。
可选的,卡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板、第二卡板和第三卡板,第一卡板、第二卡板和第三卡板围成卡槽,卡槽与下翼板配合卡接;连接部为设置于第三卡板上的螺杆。
可选的,H型钢相对的两侧中的每一侧均对应设置有多个覆面龙骨,多个覆面龙骨沿H型钢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可选的,还包括防火涂层,防火涂层设置在H型钢的外表面。
可选的,还包括密封条,密封条用于密封装饰板与其上方的建筑顶板之间的缝隙和/或密封装饰板与其下方的建筑结构之间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卡扣件的卡接部与H型钢的下翼板卡接,卡扣件的连接部在上翼板与下翼板之间与第一连接龙骨的第一边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龙骨的第二边板与覆面龙骨的底端固定连接,覆面龙骨的顶端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装饰板设置于覆面龙骨远离H型钢的一侧,且与覆面龙骨固定连接。其中,装饰板与覆面龙骨的固定方式并不唯一,可采用螺钉固定,也可以采用粘接固定。由上述可知,卡扣件在上翼板与下翼板之间与第一连接龙骨连接,然后通过第一连接龙骨与覆面龙骨连接并直接安装装饰板,这样的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沿腹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做的较小,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更加紧凑,有利于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与其下方建筑结构(砌筑墙)等宽,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空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采用H型钢作为中心支柱,H型钢与其周向的维护组件以及墙体骨架均形成连接,H型钢、围护组件以及建筑结构(包括墙体骨架及建筑顶板)一体化,结构更加稳定、可靠性更高,具有防开裂优势及良好的抗震性能,避免地震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同时,各个部件之间安装方便,易于拆卸,能够体现出快速装配的优点;尤其是当装饰板与覆面龙骨的之间的连接均采用螺钉等干法作业的固定方式连接时,安装过程全干法作业,操作步骤简单,安装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且所用的材料可以综合回收再利用,推进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同时,各个部件与H型钢之间的连接无需焊接,便于H型钢选材,且避免了焊接可能会对H型钢产生不利的影响,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第一连接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收边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覆面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建造过程的步骤流程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建造过程的步骤流程图之二。
附图标记:
1-建筑顶板;2-H型钢;21-上翼板;22-下翼板;23-腹板;3-覆面龙骨;31-固定板;32-第一侧板;33-第二侧板;4-卡扣件;41-卡接部;411-第一卡板;412-第二卡板;413-第三卡板;414-引导板;42-连接部;421-螺杆;422-第一挂板;423-第二挂板;424-第二挂钩;5-第一连接龙骨;51-第一边板;52-第二边板;53-第一限位板;6-装饰板;7-收边固定件;71-第一连接板;72-第二连接板;73-第三连接板;8-第二连接龙骨;9-防火涂层;10-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参照图2和图3,与其下方及两端的建筑结构连接,包括:建筑顶板1;H型钢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以及连接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的腹板23;H型钢2的两端用于连接墙体骨架,且上翼板21与建筑顶板1贴合;卡扣件4,包括卡接部41和连接部42,卡接部41与下翼板22卡接,且连接部42位于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之间;第一连接龙骨5,包括第一边板51和第二边板52,第一边板51与连接部42固定连接;覆面龙骨3,覆面龙骨3的一端与建筑顶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板52固定连接;装饰板6,设置于覆面龙骨3远离H型钢2的一侧,且与覆面龙骨3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参照图2和图3,卡扣件4的卡接部41与H型钢2的下翼板22卡接,卡扣件4的连接部42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与第一连接龙骨5的第一边板5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龙骨5的第二边板52与覆面龙骨3的底端固定连接,覆面龙骨3的顶端与建筑顶板1固定连接,装饰板6设置于覆面龙骨3远离H型钢2的一侧,且与覆面龙骨3固定连接。其中,装饰板6与覆面龙骨3的固定方式并不唯一,可采用螺钉固定,也可以采用粘接固定。由上述可知,卡扣件4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与第一连接龙骨5连接,然后通过第一连接龙骨5与覆面龙骨3连接并直接安装装饰板6,这样的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沿腹板23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做的较小,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更加紧凑,有利于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与其下方建筑结构(砌筑墙)等宽,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空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采用H型钢2作为中心支柱,H型钢2与其周向的维护组件以及墙体骨架均形成连接,H型钢2、围护组件以及建筑结构(包括墙体骨架及建筑顶板)一体化,结构更加稳定、可靠性更高,具有防开裂优势及良好的抗震性能,避免地震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同时,各个部件之间安装方便,易于拆卸,能够体现出快速装配的优点;尤其是当装饰板6与覆面龙骨3的之间的连接均采用螺钉等干法作业的固定方式连接时,安装过程全干法作业,操作步骤简单,安装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且所用的材料可以综合回收再利用,推进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同时,各个部件与H型钢2之间的连接无需焊接,便于H型钢2选材,且避免了焊接可能会对H型钢2产生不利的影响,安全性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覆面龙骨3、卡扣件4、第一连接龙骨5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腹板23的两侧。通常上述腹板2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中心处。其中,上述装饰板6为至少单侧的表面具有装饰层的装饰板材,且装饰板6固定在覆面龙骨3远离H型钢2的一侧,并使得装饰层位于外侧,以形成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下方的建筑结构可以为砂加气条板或砌筑墙,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卡扣件4的结构并不唯一。示例性的,如图2和图3所示,卡扣件4至少包括卡接部41和连接部42,其中,卡接部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板411、第二卡板412和第三卡板413,第一卡板411、第二卡板412和第三卡板413围成卡槽,卡槽与下翼板22配合卡接。此处,卡槽与下翼板22之间的配合通常为过盈配合。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板411与第三卡板413可采用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的板材,利用弹力进一步的保证卡槽与下翼板22的卡接效果。应理解,卡接部41以这种方式设置,下翼板22无需单独设计与卡接部41相配合卡接结构,下翼板22插入卡接部41的卡槽内即可实现卡接,操作步骤简单,安装方便快捷。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连接部42为设置于第三卡板413上的螺杆421,该第三卡板413可以与螺杆421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与螺杆421连接固定在一起。与之相匹配的,上述第一连接龙骨5的第一边板51上设有连接过孔。此时,通过螺杆421及其螺母可以使第一连接龙骨5与卡扣件4固定连接,各个部件之间安装方便,易于拆卸,且无需焊接,安全性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卡板411的端部可以朝远离第三卡板413的方向弯折形成引导板414,以便于下翼板22卡入卡槽内。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覆面龙骨3与第一连接龙骨5的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4,上述第一连接龙骨5还包括第一限位板53,第一边板51的端部和第二边板52的端部连接,且第一边板51与第二边板52垂直;第一限位板53的端部连接在第一边板51的中部,且与第二边板52平行;覆面龙骨3远离建筑顶板1的一端卡在第一限位板53与第二边板5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龙骨5整体呈“F”字型设置。其中,第一边板51构成“F”字型的竖向边,第二边板52构成“F”字型顶部的横向边,第一限位板53构成“F”字型的中间的横向边。以这种方式设置,覆面龙骨3可以直接插入第二边板52与第一限位板53之间构成的卡槽内,形成初步的定位固定,便于装饰板6与覆面龙骨3连接固定。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将覆面龙骨3卡接于第二边板52与第一限位板53之间构成的卡槽内,利用螺钉依次穿过装饰板6、覆面龙骨3以及第二边板52,使三者的连接为一体,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将覆面龙骨3卡接于第二边板52与第一限位板53之间构成的卡槽内,并利用螺钉将装饰板6与覆面龙骨3连接固定,即覆面龙骨3与第一连接龙骨5之间仅通过卡接固定,覆面龙骨3与装饰板6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方便,易于拆卸。
在此基础上,参照图2和图6,覆面龙骨3包括固定板31、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第一侧板32与第二侧板33对称设置在固定板31的两侧,固定板31与装饰板6贴合固定。此处,上述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通常与固定板31垂直,且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沿固定板31厚度方向上的宽度相等。另外,上述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远离固定板31的一端还可以形成有加强部,以增大覆面龙骨3与第一连接龙骨5的接触面积。如此设置,覆面龙骨3可以在使用较少的材料下获得一定的宽度,该宽度为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沿固定板31厚度方向上的宽度,便于覆面龙骨3与第二边板52与第一限位板53之间构成的卡槽配合卡接,整体结构简单,近似C型龙骨,可以利用现有的C型龙骨生产线进行生产,也可以直接采购所需规格的C型龙骨作为第一覆面龙骨3,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5和图6,上述覆面龙骨3与建筑顶板1通过收边固定件7和第二连接龙骨8固定连接。具体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还包括收边固定件7和第二连接龙骨8,收边固定件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71、第二连接板72和第三连接板73,且第一连接板71和第三连接板73位于第二连接板72的不同侧;第一连接板71与建筑顶板1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73与上翼板21的下侧面贴合;第二连接龙骨8包括第三边板和第四边板,第三边板通过螺杆与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第四边板与覆面龙骨的顶端固定连接。此处,第三连接板可以与螺杆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与螺杆连接固定在一起,在此不做限定。以这种方式设置,收边固定件7和第二连接龙骨8的连接位置位于H型钢2的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上翼板21夹在第三连接板73与建筑顶板1之间,结构紧凑,且更加稳定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连接板71与建筑顶板1的连接可以直接通过螺钉螺接,也可以是通过膨胀螺栓连接,具体可以根据建筑顶板1的板材而定,在此不做限定。另外,第一连接板71与建筑顶板1之间还可以设置弹性垫,弹性垫具有减震吸压的功效,可以使的收边固定件7与建筑顶板1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其中,弹性垫的材料可选自橡胶、泡沫塑料中的至少一种。
参照图2和图4,与第一连接龙骨5类似的,上述第二连接龙骨8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板,第三边板的端部和第四边板的端部连接,且第三边板与第四边板垂直;第二限位板的端部连接在第三边板的中部,且与第四边板平行;覆面龙骨3朝的远离第一连接龙骨5的一端卡在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四边板之间。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龙骨8整体呈“F”字型设置。其中,第三边板构成“F”字型的竖向边,第四边板构成“F”字型顶部的横向边,第二限位板构成“F”字型的中间的横向边。以这种方式设置,覆面龙骨3可以直接插入第三边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构成的卡槽内,形成初步的定位固定,便于装饰板6与覆面龙骨3连接固定。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将覆面龙骨3卡接于第三边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构成的卡槽内,利用螺钉依次穿过装饰板6、覆面龙骨3以及第四边板,使三者的连接为一体,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将覆面龙骨3卡接于第四边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构成的卡槽内,并利用螺钉将装饰板6与覆面龙骨3连接固定,即覆面龙骨3与第二连接龙骨8之间仅通过卡接固定,覆面龙骨3与装饰板6之间通过螺接固定,安装方便,易于拆卸。此时,覆面龙骨3的顶端及底端分别对应卡接在第二连接龙骨8与第一连接龙骨5上的卡槽内,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整体更加稳定可靠。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龙骨5与第二连接龙骨8的结构可以相同,仅安装位置及方向具有区别,便于规模化的流水线快速生产。
此处,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稳定性,参照图2和图6,H型钢2相对的两侧中的每一侧均对应设置有多个覆面龙骨3,多个覆面龙骨3沿H型钢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其中,每个覆面龙骨3均对应一个卡扣件。覆面龙骨3的数量可以根据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负荷以及H型钢2的尺寸进行设定,以能够满足工程质量指标为准,在此不做限定。一般来说,每相邻的两个覆面龙骨3之间的距离为300mm~900mm。示例性的,两个覆面龙骨3之间的距离可以为600mm。当然,多个覆面龙骨3的分布还可以根据实际的受力情况进行调整,并不仅限于均匀分布,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这里,上述多个覆面龙骨3之间的距离指的是相邻的两个覆面龙骨3的两个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连接龙骨5以及第二连接龙骨8未连接覆面龙骨3的区域可以通过切割去掉,以减小整体结构负荷。同样的,第一连接龙骨5未连接卡扣件4的区域可以通过切割去掉,第二连接龙骨8未连接收边固定件7的区域可以通过切割去掉,以减小整体结构负荷。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建筑的防火等级要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还包括防火涂层9,防火涂层9设置在H型钢2的外表面。以这种方式设置,可以满足建筑的防火等级要求,减少安全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中,上述防火涂层9的材料包括A级不燃材料。A级不燃材料可选自花岗石、大理石、水磨石、水泥制品、混凝土制品、石膏板、石灰制品、粘土制品、玻璃、瓷砖、马赛克、钢铁、铝、铜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也就是说,防火涂层9可以是单一的材料层,也可以是多层材料层的组合。此处,防火涂层9的厚度可以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确定。例如,查阅《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根据上述耐火等级确定防火涂层9的耐火时限,根据上述耐火时限来确定防火涂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还包括密封条10,密封条10用于密封装饰板与其上方的建筑顶板之间的缝隙和/或密封装饰板与其下方的建筑结构之间的缝隙。这样的话,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近乎完全隔离,密封性好,内部结构件不易被污染腐蚀,可靠性高。该密封条10可采用密封胶。
根据实际情况,上述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内还可填充隔音材料,即隔音材料填充于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内部的空间内。隔声层可以有效减弱声音传播,有助于用户休息。
此处,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上述隔音材料可以为岩棉、粒状棉、玻璃棉、酚醛发泡板、聚苯乙烯板、酚醛发泡板、聚氨酯板、发泡陶瓷板、发泡玻璃板、珍珠岩板、硅酸铝纤维棉或陶瓷纤维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隔音材料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制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上述卡扣件4、覆面龙骨3、第一连接龙骨5、第二连接龙骨8和收边固定件7可以为金属材料。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卡扣件4、覆面龙骨3、第一连接龙骨5、第二连接龙骨8和收边固定件7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制成,具体根据所使用的环境和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同样的,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装饰板6为石膏板、硅酸钙板、玻镁板、玻璃棉板、陶板、防火板、吸音板、炭毡板、水泥板、中密度板、欧松板、金属板、无机纤维板、木塑板或木工板中的一种或多种,每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具体根据所使用的环境和需求进行选择,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装饰板6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制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建造过程,建造过程包括:固定H型钢;将卡扣件通过卡接部安装在H型钢的下翼板上,并使得连接部位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将第一连接龙骨的第一边板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将覆面龙骨的一端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龙骨的第二边板固定连接;将装饰板固定在覆面龙骨远离H型钢的一侧,使得H型钢相对的两侧均被装饰板覆盖。
具体的,如图7所示,上述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建造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固定H型钢。具体的,将H型钢的两端与墙体骨架固定连接。其中,此处H型钢可以是预先设置好的,即与墙体骨架一起预先构建固定。
步骤S200,将卡扣件通过卡接部安装在H型钢的下翼板上,并使得连接部位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当需要的卡扣件为多个时,一个一个的重复上述步骤200将每个卡扣件固定。
步骤S400,将第一连接龙骨的第一边板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当需要的第一连接龙骨为多个时,一个一个的重复上述步骤400将每个第一连接龙骨的第一边板与其对应的卡扣件的连接部固定连接。
步骤S500,将覆面龙骨的一端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龙骨的第二边板固定连接。其中,覆面龙骨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通常采用膨胀螺栓及其螺母与建筑顶板固定连接。当H型钢的相对的两侧中的每侧对应多个覆面龙骨时,一个一个的重复上述步骤500将每个覆面龙骨固定。
步骤S600,将装饰板固定在覆面龙骨远离H型钢的一侧,使得H型钢相对的两侧均被装饰板覆盖。此处,通常利用螺钉穿过装饰板、覆面龙骨以及第一连接龙骨,使三者的连接为一体,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建造过程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的,上述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还包括防火涂层,此时,如图8所示,在步骤S200之后,上述建造过程还包括:
步骤S300,在H型钢的外表面喷涂防火涂层。
此处,防火涂层喷涂时,卡扣件已经安装在H型钢的下翼板上了,相较于先喷防火涂层后安装卡扣件,可避免后安装卡扣件的过程可能导致防火涂层局部蹭掉并进行恢复的工序,进而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与其下方及两端的建筑结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筑顶板;
H型钢,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以及连接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的腹板;所述H型钢的两端用于连接墙体骨架,且所述上翼板与所述建筑顶板贴合;
卡扣件,包括卡接部和连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下翼板卡接,且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之间;
第一连接龙骨,包括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所述第一边板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覆面龙骨,所述覆面龙骨的一端与所述建筑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边板固定连接;
装饰板,设置于所述覆面龙骨远离所述H型钢的一侧,且与所述覆面龙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龙骨还包括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边板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边板的端部连接,且所述第一边板与所述第二边板垂直;
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边板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二边板平行;所述覆面龙骨远离所述建筑顶板的一端卡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边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收边固定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不同侧;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建筑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上翼板的下侧面贴合;
第二连接龙骨,包括第三边板和第四边板,所述第三边板通过螺杆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边板与所述覆面龙骨的顶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龙骨还包括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三边板的端部和所述第四边板的端部连接,且所述第三边板与所述第四边板垂直;
所述第二限位板的端部连接在第三边板的中部,且与所述第四边板平行;所述覆面龙骨朝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龙骨的一端卡在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四边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卡板、第二卡板和第三卡板,所述第一卡板、所述第二卡板和所述第三卡板围成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下翼板配合卡接;所述连接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三卡板上的螺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相对的两侧中的每一侧均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覆面龙骨,多个所述覆面龙骨沿所述H型钢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火涂层,所述防火涂层设置在所述H型钢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条,所述密封条用于密封所述装饰板与其上方的所述建筑顶板之间的缝隙和/或密封所述装饰板与其下方的所述建筑结构之间的缝隙。
CN202022939421.4U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Active CN214302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9421.4U CN214302552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9421.4U CN214302552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02552U true CN214302552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52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39421.4U Active CN214302552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025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2319B (zh) 一种型钢加强型轻钢龙骨隔墙及施工方法
CN213087282U (zh) 一种石材面板的单元式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外墙系统
CN214302552U (zh)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CN213509079U (zh) 一种轻钢龙骨防火保温隔墙结构
CN210263610U (zh) 一种保温预制墙板结构
CN112411875A (zh)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214785317U (zh)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
CN214302551U (zh)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及吊顶系统
CN115110694A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新型轻钢龙骨防火复合墙板及墙体
CN211899090U (zh) 一种双钢板隔热墙
CN214272647U (zh) 一种建筑支柱围护系统
CN112411876A (zh) 一种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112411874A (zh) 一种吊顶系统、建筑梁结构围护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216840343U (zh) 一种适用于纤维水泥板的安装装置
CN111719795A (zh) 一种石材面板的单元式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外墙系统
CN112538905A (zh) 一种应用于h型钢构件上防火装饰一体化装置及工艺
CN216664616U (zh) 一种便于拼接的组合式grc墙板
CN216380122U (zh) 一种可拆卸安装的隔墙板
CN112411880A (zh) 一种建筑支柱围护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JP3770491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建築の帳壁用断熱複合パネル
CN219175585U (zh) 一种无龙骨的幕墙防火背衬构造
CN214302561U (zh) 一种建筑支柱围护系统
CN214941262U (zh) 一种装配式内隔墙体
CN220598780U (zh) 一种保温结构
CN216195734U (zh) 一种龙骨框架、悬吊墙及悬吊墙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