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80320U - 一种接触装置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装置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80320U CN214280320U CN202120717436.8U CN202120717436U CN214280320U CN 214280320 U CN214280320 U CN 214280320U CN 202120717436 U CN202120717436 U CN 202120717436U CN 214280320 U CN214280320 U CN 2142803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contact
- electrode contact
- plate
-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触装置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接触装置包括导向组件、弹性件和至少一组接触组件,接触组件包括两个相对分布的电极接触板,至少一个电极接触板与导向组件滑动配合,弹性件与可滑动的电极接触板连接,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控制与弹性件连接的电极接触板靠近另一电极接触板。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接触装置,电极在伸入至两个电极接触板之间后,弹性件将电极接触板压紧在电极的侧部,电极与电极接触板保持稳定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接触装置。此外,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接触装置的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背景技术
在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行业中,AGV行走时只能依靠自身携带的电源提供其行走的动力,这就导致AGV需要携带能够储存电能的装置,即携带电池。其所携带的电池储存的电量有限,仅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运行,待电量不足时需要依靠外部充电装置来补充电能。
AGV补充电能的方式之一为自动充电。AGV在检测到自身电量不足时,会行驶至自动充电装置对接区域进行自动充电。充电结构采用滑触式,AGV上配备受电座,受电座上具有插孔;相应的,自动充电装置具有电极插头,电极插头与受电座的插孔配合连接。
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电极插头与受电座的插孔配合时因接触不良导致出现电火花,进而导致电极插头和受电座的接触通电部分发生氧化,影响充电效果。
综上所述,如何避免接触通电部分因接触不良而氧化,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装置,当电极伸入至两个电极接触板之间时,弹性件将电极接触板压紧在电极的侧部,提高了电极与电极接触板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AGV与自动充电装置在充电时保持稳定连接,避免接触通电部分发生氧化。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接触装置的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触装置,包括导向组件、弹性件和至少一组接触组件,所述接触组件包括两个相对分布的电极接触板,至少一个所述电极接触板与所述导向组件滑动配合,所述弹性件与可滑动的所述电极接触板连接,所述弹性件与可滑动的所述电极接触板连接以使相对分布的两所述电极接触板相互靠近。
可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极接触板的侧壁设有电极接触斜面,且所述电极接触斜面朝向另一所述电极接触板。
可选的,还包括检测装置和控制器,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电极接触板固定连接,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当两个所述电极接触板的间距大于预设距离时,所述检测装置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到位指令。
可选的,每一所述电极接触板与所述导向组件滑动配合,每一所述电极接触板与所述弹性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轴和两个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轴外周的第一直线轴承,所述电极接触板与所述第一直线轴承一一对应且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轴外周的弹簧。
可选的,所述导向组件有两组,两组所述导向组件关于所述电极接触板对称分布。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绝缘板,所述第一绝缘板一端与第一组所述导向组件中的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固定,另一端与第二组所述导向组件中的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固定,所述第一绝缘板的中部与所述电极接触板固定。
一种自动充电接触结构,包括:
上述任意一种接触装置;
电极装置,包括可插入两个所述电极接触板之间的电极。
可选的,所述电极装置还包括电极装置固定座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固定端与电极装置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的活动端与所述电极连接并控制所述电极直线移动。
可选的,所述驱动部包括丝杆电机,所述丝杆电机的螺母与所述电极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二导向轴和第二直线轴承,所述第二导向轴的端部与所述电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线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向轴的外周,所述第二直线轴承与所述电极装置固定座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接触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接触装置包括导向组件、弹性件和接触组件;其中,接触组件包括两个电极接触板,二者相对分布并能够配合夹紧电极,至少一个电极接触板与导向组件滑动配合;弹性件与可滑动的电极接触板连接,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控制与两个电极接触板相互靠近。
当不充电时,电极与两个电极接触板处于分离状态;当充电时,电极伸入至两个电极接触板之间,电极对电极接触板施加作用力,电极接触板克服弹性件的弹力并沿导向组件滑动,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控制两个电极接触板靠近,使电极接触板与电极保持压紧状态。因此实现了电极与电极接触板的稳定连接,避免了由于接触不良出现电火花,也避免了通电部分发生氧化。
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自动充电接触结构包括上述接触装置,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自动充电接触结构同样具备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车与充电桩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装置与电极装置未连接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装置与电极装置未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装置与电极装置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接触装置100、导向组件110、第一导向轴111、第一直线轴承112、弹性件120、电极接触板130、检测装置140、感应器141、感应触发片142、第一绝缘板150、导向柱固定板160;
电极装置200、电极210、电极装置固定座220、驱动部230、第二导向轴240、第二直线轴承250、丝杆螺母连接块260、电极固定板270、电极连接板280;
运输车300;
充电桩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4,本申请提供的自动充电接触结构包括电极装置200和接触装置100。
其中,电极装置200安装在充电桩400上,电极装置200具有电极210,电极装置200中电极210的数量不做限制。
接触装置100安装在AGV等运输车300上,接触装置100具有至少一组接触组件,每一组接触组件包括两个相对分布并配合夹紧电极210的电极接触板130,同一组接触组件中的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与同一个电极210配合连接。
在安装完成后,同一组的两个电极接触板130需要分布在对应电极210的插入方向的两侧。优选电极210的插入方向大体水平,两个电极接触板130可以上下分布,这样在运输车300行驶到充电位置时,电极210可以直接进入到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之间。若电极210的插入方向大体竖直,在运输车300行驶到充电位置后,可以控制接触装置100和/或电极210升降,直至电极210进入到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之间。
当需要充电时,运输车300行驶至充电桩400附近的充电位置,电极210插入到对应的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之间,电极210与电极接触板130贴合连接实现电能的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以电极装置200配备两个电极210为例,可以是接触装置100具有两组接触组件;也可以是采用两个接触装置100,同时每个接触装置100具有一组接触组件。
请参考图2至图5,本申请提供的接触装置100包括导向组件110、弹性件120和至少一组接触组件。
其中,每一组接触组件包括两个电极接触板130,各组接触组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下文以一组接触组件为例进行说明。
在同一组接触组件中,至少一个电极接触板130与导向组件110连接,并在导向组件110的作用下直线滑动。电极接触板130的滑动方向与电极210插入方向不平行,二者具有预设夹角,预设夹角优选为90度。
与导向组件110滑动连接的电极接触板130同时还与弹性件120连接,弹性件120利用弹性回复力控制电极接触板130压紧在电极210的侧壁。更具体的,弹性件120的弹性回复力控制与弹性件120连接的电极接触板130移动,并靠近同一组接触组件中的另一电极接触板130,即弹性件120使相对分布的两电极接触板130相互靠近,进而使两个电极接触板130夹紧位于二者之间的电极210。
上述结构的接触装置100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充电过程时,电极210伸入至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之间,电极210对电极接触板130施加作用力,电极接触板130克服弹性件120的弹力并沿导向组件110滑动,弹性件120的弹性回复力控制两个电极接触板130靠近,使电极接触板130与电极210保持压紧状态,因此电极210与电极接触板130在充电时能够稳定连接,避免了由于接触不良出现电火花,也避免了通电部分发生氧化。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电极接触板130与接触装置100中的各部件处于绝缘状态,接触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绝缘板150,电极接触板130与第一绝缘板150可以通过螺钉等方式固定,电极接触板130与导电线直接固定,第一绝缘板150使得电极接触板130在接触装置100内处于绝缘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第一绝缘板150,采用其他方式实现绝缘效果。例如,可以在电极接触板130与导向组件110接触的表面设置绝缘涂层;或者导向组件11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件120为弹簧。弹性件120可以具体为压缩弹簧,此时压缩弹簧可以布置在两个电极接触板130的外侧,并且压缩弹簧的端部与电极接触板130相抵。弹性件120也可以为拉伸弹簧,此时拉伸弹簧的两端可以与两个电极接触板130分别固定。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120也可以为弹力绳等具有弹性材料制成的元件。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电极接触板130的侧壁设有电极接触斜面,优选两个电极接触板130的侧壁均设有电极接触斜面,并且电极接触板130的电极接触斜面朝向另一电极接触板130。具体的,电极接触斜面至另一个电极接触板130的距离为第一间距,并且第一间距从电极接触板130的第一端至电极接触板130的中部逐渐增大,也即第一间距沿电极210的插入方向逐渐增大。电极接触斜面可以为电极210插入两个电极接触板130提供导向作用,也可以增大电极接触板130与电极21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接触装置100还包括检测装置140和控制器,检测装置140与电极接触板130固定连接,检测装置140与控制器电连接,当两个电极接触板130的间距大于预设距离时,检测装置140向控制器发送到位指令。
具体的,检测装置140可以包括感应器141和感应触发片142,二者分别固定在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上。在实际装配时,感应器141与第一个电极接触板130可以通过螺钉或者卡扣或者其他方式直接固定,也可以是通过第一绝缘板150间接固定。感应触发片142与第二个电极接触板130可以通过螺钉或者卡扣或者其他方式直接固定,也可以是通过第一绝缘板150间接固定。
感应器141可以采用激光距离传感器或者红外线传感器,在电极210未伸入至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之间时,感应触发片142位于感应器141的感应区域中;当电极210伸入至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之间后,电极210会推动电极接触板130沿导向组件110移动,感应触发片142和/感应器141随电极接触板130移动,当两个电极接触板130的间距大于预设距离时,感应触发片142离开感应器141的感应区域,通过检测装置140来检测电极210是否伸入至两个电极接触板130之间。
可以理解的,若无需检测电极210与电极接触板130的连接状态,则检测装置140和控制器可以省略。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电极接触板130与导向组件110滑动配合,每一电极接触板130与弹性件120连接。具体的,考虑到地面不平或者装配位置不准确等原因,会造成两个电极接触板130的中心与电极210的位置存在偏差,此时若一个电极接触板130位置固定,则电极210与固定的电极接触板130可能接触不到或者挤压力过大。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在电极210伸入两个电极接触板130的过程中,两个电极接触板130反向移动,由于电极210两侧的两个电极接触板130可以独立移动,因此两个电极接触板130均能够在弹性件120的作用下与电极210保持紧密接触,进一步提高电极210与电极接触板130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组件110包括第一导向轴111和两个第一直线轴承112,两个第一直线轴承112分别套设于第一导向轴111的外周,第一直线轴承112与电极接触板130一一对应且固定连接,第一直线轴承112可以通过自身的卡簧位使用卡簧与第一绝缘板150固定。通过第一导向轴111和第一直线轴承112实现电极接触板130的直线移动。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组件110有两组,两组导向组件110分布在电极接触板130的两端,并且关于对称分布。相比于设置单组导向组件110的方式,两组导向组件110能够提高电极接触板130的移动精度。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导向组件110有两组,且设置有第一绝缘板150的情况,可以将第一绝缘板150一端与第一组导向组件110中的第一直线轴承112固定,另一端与第二组导向组件110中的第一直线轴承112固定,同时将第一绝缘板150的中部与电极接触板130固定。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导向组件110包括第一导向轴111,且弹性件120为弹簧时,可以将弹簧套设在第一导向轴111的外周。
可选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向组件110包括导轨和滑块,滑块与电极接触板130固定连接,通过导轨和滑块实现电极接触板130的直线移动。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接触装置100还包括导向柱固定板160,第一导向轴111两端与两个导向柱固定板160相连,导向柱固定板160通过侧部的螺纹孔与运输车300相连。
请参考图2、图3、图4以及图6,考虑到电极210裸露在外部会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氧化,进一步的,本申请提供一个实施例中,电极装置200还包括电极装置固定座220和驱动部230,驱动部230的固定端与电极装置固定座220固定连接,驱动部230的活动端与电极210连接并控制电极210直线移动。在使用时,充电时驱动部230控制电极210伸出,不充电时驱动部230控制电极210缩回至充电桩400的壳体中,来保护电极210。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部230包括丝杆电机,丝杆电机可以采用步进丝杆电机,丝杆电机包括机壳、驱动轴和螺母;其中,机壳与电极装置固定座220通过螺钉等固定,当丝杆电机转动时会将其自身的转动扭矩通过其驱动轴上的螺纹传递给螺母,使得螺母沿驱动轴的轴向移动。
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气缸、液缸、电缸等部件替代丝杆电机。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电极210直线移动的精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装置200还包括伸缩导向组件。
可选的,伸缩导向组件包括第二导向轴240和第二直线轴承250,第二导向轴240的端部与电极210固定连接,第二直线轴承250套设于第二导向轴240的外周,第二直线轴承250与电极装置固定座220固定连接。
可选的,伸缩导向组件包括导轨和滑块,导轨与电极装置固定座220固定,滑块通过绝缘部件与电极210固定。
可选的,在实际连接时,还可以设置丝杆螺母连接块260、电极固定板270和电极连接板280。电极固定板270与第二导向轴240的端部相连,电极固定板270与驱动部230连接并受驱动部230的控制;电极固定板270通过置于电极连接板280上的螺纹孔与电极连接板280相连,电极连接板280与电极210相连。电极连接板280和/或电极固定板270为绝缘制件,使得电极210在电极装置200内处于绝缘的状态,导线直接连接电极210。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接触装置100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接触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组件(110)、弹性件(120)和至少一组接触组件,所述接触组件包括两个相对分布的电极接触板(130),至少一个所述电极接触板(130)与所述导向组件(110)滑动配合,所述弹性件(120)与可滑动的所述电极接触板(130)连接以使相对分布的两所述电极接触板(130)相互靠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接触板(130)的侧壁设有电极接触斜面,且所述电极接触斜面朝向另一所述电极接触板(1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装置(140)和控制器,所述检测装置(140)与所述电极接触板(130)固定连接,所述检测装置(140)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当两个所述电极接触板(130)的间距大于预设距离时,所述检测装置(140)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到位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极接触板(130)与所述导向组件(110)滑动配合,每一所述电极接触板(130)与所述弹性件(1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110)包括第一导向轴(111)和两个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轴(111)外周的第一直线轴承(112),所述电极接触板(130)与所述第一直线轴承(112)一一对应且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120)为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轴(111)外周的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110)有两组,两组所述导向组件(110)关于所述电极接触板(130)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板(150),所述第一绝缘板(150)一端与第一组所述导向组件(110)中的所述第一直线轴承(112)固定,另一端与第二组所述导向组件(110)中的所述第一直线轴承(112)固定,所述第一绝缘板(150)的中部与所述电极接触板(130)固定。
8.一种自动充电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装置(100);
电极装置(200),包括可插入两个所述电极接触板(130)之间的电极(2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充电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200)还包括电极装置固定座(220)和驱动部(230),所述驱动部(230)的固定端与电极装置固定座(220)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230)的活动端与所述电极(210)连接并控制所述电极(210)直线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充电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230)包括丝杆电机,所述丝杆电机的螺母与所述电极(210)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二导向轴(240)和第二直线轴承(250),所述第二导向轴(240)的端部与所述电极(2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线轴承(250)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向轴(240)的外周,所述第二直线轴承(250)与所述电极装置固定座(220)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17436.8U CN214280320U (zh) | 2021-04-08 | 2021-04-08 | 一种接触装置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17436.8U CN214280320U (zh) | 2021-04-08 | 2021-04-08 | 一种接触装置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80320U true CN214280320U (zh) | 2021-09-24 |
Family
ID=77799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17436.8U Active CN214280320U (zh) | 2021-04-08 | 2021-04-08 | 一种接触装置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80320U (zh) |
-
2021
- 2021-04-08 CN CN202120717436.8U patent/CN2142803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724950U (zh) | 一种充电系统、充电组件、充电桩及自动导引车 | |
KR100820743B1 (ko) | 이동 로봇의 충전 장치 | |
CN105811507A (zh) | 一种机器人充电机构,应用该机构的机器人以及充电方法 | |
CN111799859A (zh) | 一种自动对准充电装置及方法 | |
JP4645724B2 (ja) | 移動ロボットの外部電源接続装置 | |
CN107672467A (zh) | 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 |
CN214280320U (zh) | 一种接触装置和自动充电接触结构 | |
JP2002158062A (ja) | 移動ロボットの外部電源接続装置 | |
CN212022355U (zh) | 充电桩、自动导引车以及充电系统 | |
CN107040028B (zh) | 充电装置 | |
CN214775468U (zh) | 连接器组件、充电桩及车辆 | |
CN212485664U (zh) | 一种自动伸缩充电机构 | |
CN107069331B (zh) | 应用于移动平台的自动充电对接插口 | |
CN109532528B (zh) | 一种电动公交车无人自动充电装置 | |
CN111976516A (zh) | 一种自适应伸缩杆、agv小车的充电结构、充电站及agv小车 | |
JPH0568302A (ja) | 無人搬送車の自動充電装置 | |
CN107627885A (zh) | 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 |
CN212579640U (zh) | 充电装置和车辆 | |
CN212737792U (zh) | 一种自适应伸缩杆、agv小车的充电结构、充电站及agv小车 | |
CN109532529B (zh) | 一种电动公交车无人自动充电平台 | |
CN109532530B (zh) | 一种电动公交车无人自动充电系统 | |
CN221669120U (zh) | 一种电动车充电自动保护装置 | |
CN216290221U (zh) | 用于充电仓的电连接装置和充电仓 | |
CN221113543U (zh) | 一种随动充电机构及具有其的充电桩 | |
CN220764105U (zh) | 具有精确驱动机构的联接装置及充电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