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50118U -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50118U
CN214250118U CN202020728103.0U CN202020728103U CN214250118U CN 214250118 U CN214250118 U CN 214250118U CN 202020728103 U CN202020728103 U CN 202020728103U CN 214250118 U CN214250118 U CN 214250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ing
tubular
sub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281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代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sent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sent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sent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sent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281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50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50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5011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所述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包括:输入管道;输出管道,该输出管道和输入管道间隔排布;多个管状加热装置,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一管状加热装置包括管状基体和发热体,管状基体在其内侧具有允许流体流通的流路,并连通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发热体与管状基体导热接触并用以加热流体。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从输入管道至输出管道的流通方向上,多个管状基体形成多条流路,相当于采用多个发热体对流体进行加热,从而能够提高发热效率,缩短温度补偿所需的时长。

Description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电阻加热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管状加热的原理为需要被加热的流体从管内流通时吸收管外加热体产生的热量从而被加热。在利用管状加热技术的应用场景中,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流体的温度也会产生改变,例如外部温度低于流体温度时,由于热交换而导致流体温度降低,因此为了确保最终输出的流体具有所需的温度,需要采用温度补偿装置对流体进行温度补偿。当前的温度补偿装置,发热效率低,温度补偿所需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以解决现有温度补偿技术的发热效率低且所需时间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包括:
输入管道;
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和输入管道间隔排布;
多个管状加热装置,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一所述管状加热装置包括管状基体和发热体,所述管状基体在其内侧具有允许流体流通的流路,并连通所述输入管道和所述输出管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状基体导热接触并用以加热所述流体。
可选地,所述输入管道包括主输入管道和子输入管道,所述子输入管道与主输入管道连通并朝向所述管状基体延伸;所述输出管道包括主输出管道和子输出管道,所述子输出管道与主输出管道连通并朝向所述管状基体延伸;所述管状基体的两端开口,所述管状加热装置还包括两个缓冲封装件,所述缓冲封装件覆盖所述管状基体的开口,且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子管道,每一所述管状基体的两个子管道分别与所述子输入管道和所述子输出管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子输入管道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主输入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管状基体的一个子管道连通;所述子输出管道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主输出管道连通,所述第四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管状基体的另一个子管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可选地,发热体通过贴膜、印刷或缠绕的方式与管状基体导热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补偿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
可选地,所述温度补偿装置设置有呈矩形体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依次首尾连接的四个侧面上设置有一个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
可选地,所述温度补偿装置包括总输入管道和总输出管道,所述总输入管道与所有所述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入管道连通,所有所述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出管道与所述总输出管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总输入管道包括主线输入管道以及与所述主线输入管道连通的支线输入管道,所述主线输入管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支线输入管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支线输入管道与所有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入管道连通;所述总输出管道包括主线输出管道以及与所述主线输出管道连通的支线输出管道,所述主线输出管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支线输出管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支线输出管道与所有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出管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温度补偿装置还包括限定有容置腔体的外壳,支撑架和所有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设置于容置腔体内,主线输入管道和主线输出管道分别从外壳的相对两个侧壁的开口中伸出。
本实用新型设计多个管状加热装置依次排布,每一管状加热装置均单独与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导通,从输入管道至输出管道的流通方向上,多个管状基体形成多条流路,相当于采用多个发热体对流体进行加热,从而能够提高发热效率,缩短温度补偿所需的时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状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热厚膜在展开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热厚膜在展开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温度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是图4所示的温度补偿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的温度补偿装置的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相互组合。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状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热厚膜在展开时的结构俯视图。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管状加热装置10包括管状基体11和加热厚膜12,管状基体11为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加热厚膜12围设于管状基体11的外表面,于此,加热厚膜12与导热管11之间接触并实现热传递路径。
请参阅图2,所述加热厚膜12设置有主发热线圈121,该主发热线圈121包括若干第一发热体121a和多个第二发热体121b。
在所述加热厚膜12处于平面展开状态下,若干第一发热体121a沿第一方向x平行间隔排列,多个第二发热体121b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 y相垂直,例如第一方向x可以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y为竖直方向。另外,每一第二发热体121b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发热体121a。
换言之,所述主发热线圈121可视为采用蛇形方式排布,第一发热体121a和第二发热体121b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进行设定。以图2所示为例,所述主发热线圈121设置有10个第一发热体121a和9个第二发热体121b。沿第一方向x上,这些第一发热体121a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加热厚膜12的上端分布有5个第二发热体121b,加热厚膜12的下端分布有4个第二发热体121b。
第一发热体121a的长度远大于第二发热体121b的长度,第二发热体121b用于实现相邻第一发热体121a之间的导电连接,但第二发热体121b也属于发热体。于此,第一发热体121a可视为管状加热装置10的主要发热体,这些第一发热体121a平行间隔排列,在不改变管状基体11尺寸的情况下,加热厚膜12的尺寸不变,设置主发热线圈121的区域尺寸不变,通过控制相邻两个第一发热体121a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便可以排布更多的第一发热体121a,当然也就排布了更多的第二发热体121b,由此能够提高发热体在管状基体 11上的面积占比,从而有利于提高热转换效率。
对于采用电加热方式的设计,所述管状加热装置10还可以设有正电极和负电极(图中未示出)、以及两个第一导电焊盘131,加热厚膜12还设置有两个第三发热体121c,每一第三发热体121c与每一第一导电焊盘131连接,其中一个第一导电焊盘131连接与正电极连接,另一个第一导电焊盘131连接与负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管状加热装置10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导电焊盘132和温度控制器14。温度控制器14与第二导电焊盘132可选择性插接,在插接时温度控制器14 可以检测当前加热温度,用于控制切换快速加热和保温功能。该第二导电焊盘132可以排布于加热厚膜12的上端,基于此,主发热线圈121需要绕过该第二导电焊盘132进行前述排布,这会导致第一发热体121a的长度并非完全相同,例如,最端侧的4个第一发热体 121a的长度相等,其余6个第一发热体121a的长度相等,但前者的长度大于后者的长度。加热厚膜12上端的5个第二发热体121b中,位于中间的3个低于另外2个,加热厚膜12 下端的4个第二发热体121b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
为了节约空间并进一步提高主发热线圈121在管状基体11上的面积占比,两个第三发热体121c可以位于加热厚膜12的下端,并且位于最端侧的两个第一发热体121a之间,于此,每一第三发热体121c连接位于最端侧的第一发热体121a的一端,而最端侧的第一发热体121a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发热体121b。进一步地,两个第三发热体121c可以沿第一方向x排布,且两者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一应用场景中,所述主发热线圈121可以为电阻线圈,其采用电阻体(例如导线)按照前述排布方式环绕于管状基体11的外侧而成。沿流体在管状基体11内的流通方向,结合图1和图2所示,对于管状基体11的下端为流体入口、上端为流体出口的设计,流体在管状基体11内的流通方向为从下往上,第一发热体121a的数量越多,第二发热体121b 的数量越多,主发热线圈121的密度越大。
对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施加正性电压和负性电压时,发热体12可视为电阻,在电压驱动下发热,热量传递至管状基体11,以此来加热位于管状基体11内的流体。主发热线圈121的密度越大,单位时间内传递至流体的热量越多,因此能够提高热转换效率。
管状基体11可以采用热膨胀系数合适的材料,例如金属材质,当热量传递至其上时,管状基体11产生热膨胀,与主发热线圈121的接触更加紧密,进一步有利于主发热线圈121的热量快速传递至管状基体11。此时,主发热线圈121的外层应当包裹有绝缘层,以实现主发热线圈121和管状基体11之间的绝缘,避免加热时出现短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可以为加热厚膜12的绝缘衬底。具体地,所述加热厚膜12可以设置有绝缘衬底和封装层,主发热线圈121设置于该绝缘衬底上,封装层覆盖于绝缘衬底上,并且包覆主发热线圈121。其中,所述绝缘衬底可以通过绝缘材料,采用例如溅射等成膜方式直接形成于管状基体11外侧面上,或者绝缘衬底也可以通过粘胶贴附于管状基体11上。该封装层可以为电绝缘层。
在另一实施例中,管状基体11的外侧可以设置有绝缘导热层,该绝缘导热层包裹附着于该管状基体11的外表面,此时,主发热线圈121的外部可以无需包裹有绝缘层。所述主发热线圈121围设于绝缘导热层的外表面上,于此,主发热线圈121与管状基体11之间通过绝缘导热层实现绝缘隔离,但同时仍可以实现热传导。
在前述基础上,作为发热体的主发热线圈121可通过贴膜、印刷或者缠绕方式设置于加热厚膜12上。并且,主发热线圈121不仅可以附着于管状基体11的外侧,也可以埋设于管状基体11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管状基体11、绝缘导热层及主发热线圈121的结构及尺寸。例如,管状基体11可以为不锈钢管材,绝缘导热层可以为绝缘釉层或喷涂的其他绝缘导热层。
应理解,对于上述结构设计的主发热线圈121,所述第一发热体121a、第二发热体121b 和第三发热体121c可以为片状结构。相比较于发热丝或导线,所述发热片的发热面积较大,于此,在同样的能耗下,发热片发热较快,有利于提高加热速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采用同一道工艺形成主发热线圈121,即主发热线圈121为采用同一道工艺制成的一体形成结构。以刻蚀工艺为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首先提供一金属套件(例如金属筒),该金属套件能够紧密套设于绝缘导热层的外部,或者在绝缘导热层的外部包覆一整面金属层以形成该金属套件,接着在该金属套件上沉积一整面光刻胶,然后采用光罩对该光刻胶进行曝光,被曝光部分的光刻胶被显影去除以暴露金属套件,而未曝光部分的光刻胶被保留,接着刻蚀去除金属套件的被暴露部分,而被光刻胶遮挡的部分被保留,于此,该金属套件被蚀刻形成多个穿孔,这些穿孔界定了上述发热片,最后去除剩余的光刻胶,保留的金属套件即为上述主发热线圈121。
在加热程中,理论上主发热线圈121的各部位接收到的电压和电流相同,主发热线圈 121任意位置产生的热量相同,对任何位置的液体的加热是相同的。以液体从管的一端流入并从管的另一端流出为例,管下端的液体由于刚刚进入管体,受热时间较短,温度较低,而管上端的液体进入管体时间较长,受热时间长,温度较高。于此,液体温度较低的位置,保持较大的加热功率,自然有利于加热效果,而液体温度较高的位置,如果继续保持较大的加热功率,热量不能有效的被液体吸收,热转换效率则会降低。尤其是,当发生缺水这种极端状况时,管的上端会最先出现缺水,加热体出现干烧,易被烧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设计若干第一发热体121a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二方向y与流体在流路上的流通方向(由左往右)相垂直,或者,若干第一发热体121a沿第一方向x依次间隔排布,该第一方向x与流体在流路上的流通方向 (由下往上)相垂直。并且,在这两种情况下,沿流体在流路上的流通方向,相邻第一发热体121a之间的距离可以递减。
这些主发热线圈121的环绕密度从下往上递减,环绕密度越大的位置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对应地环绕密度越小的位置热量越多,温度越低,由此,在流体温度较低的管状基体11下端,保持较大的加热功率,在流体温度较高的管状基体11下端,保持较低的加热功率,相当于根据温度高低实现针对性加热,从而有利于热量被流体有效吸收,提高热转换效率。并且,即使在缺水这种极端状况时,最先出现缺水的管状基体11的上端的加热功率最低,上端的温度保持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加热厚膜12不易被烧毁,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厚膜在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加热厚膜12还可以设置有副发热线圈122,副发热线圈122包括若干第四发热体122a和多个第五发热体122b。
若干第四发热体122a沿第一方向x平行间隔排列,多个第五发热体122b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每一第五发热体122b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两个第四发热体122a,沿所述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个第四发热体122a和相邻两个第一发热体121a依次交错间隔设置。
其中,第四发热体122a的长度远大于第五发热体122b的长度,第五发热体122b用于实现相邻第四发热体122a之间的导电连接,但第五发热体122b也属于发热体。于此,第四发热体122a可视为副发热线圈122的主要发热体。该主要发热体的宽度小于第一发热体121a的宽度,于此,副发热线圈122较细,主发热线圈121较粗。
根据焦耳定律的关系式1-1、以及电阻与热量关系式1-2,可知,导线的电阻与横截面积呈反比例关系,导线的电阻与热量呈反比关系,则可以计算得到热量与横截面积呈正比例关系。
Q=U 2*R*t 关系式1-1
R=ρ*L/S 关系式1-2
其中,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耳(J);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特(V);R表示电阻,单位是欧姆(Ω);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ρ表示导线的电阻率,S表示导线的横截面积,L表示导线的长度。
对于电阻率相同的两个发热线圈,副发热线圈122较细,主发热线圈121较粗,因此在接受相同电压时,副发热线圈122的发热量较小,主发热线圈121的发热量较大。
于此,电加热装置10利用主发热线圈121和副发热线圈122共同工作,总发热量为主发热线圈121的发热量Q1和副发热线圈122的发热量Q2之和,即总发热量Q0大于任一发热线圈的发热量,Q0>Q1且Q0>Q2,从而有利于实现快速加热。而在快速加热之后,例如水烧开之后,管状加热装置10可以仅利用副发热线圈122进行保温。综合而言,该管状加热装置10能够兼顾快速加热和保温两种功能。
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副发热线圈122还可以设置有两个第六发热体122c和两个第三焊盘133,每一第六发热体122c与每一第三焊盘133连接,其中一个第三焊盘133连接与正电极连接,另一个第三焊盘133连接与负电极连接。
为了节约空间并进一步提高副发热线圈121在管状基体11上的面积占比,两个第六发热体122c可以位于加热厚膜12的上端,并且位于最端侧的两个第四发热体122a之间,于此,每一第六发热体122c连接位于最端侧的第四发热体122a的一端,而最端侧的第四发热体122a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发热体122b。进一步地,两个第六发热体122c可以沿第一方向x排布,且两者位于同一直线上。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温度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和图6是图4所示的温度补偿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4~图6,温度补偿装置40包括四个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
各个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结构相同,下面以一个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7所示,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包括输入管道31、输出管道32和多个管状加热装置10。输出管道31和输入管道32间隔排布。在输出管道31和输入管道32均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时,多个管状加热装置10沿第一方向x依次间隔排布。
每一管状加热装置10均单独与输入管道31和输出管道32导通,从输入管道31至输出管道32的流通方向上,多个管状基体11形成多条流路,相当于采用多个发热体对流体进行加热,从而能够提高发热效率,有利于缩短温度补偿所需的时长。
请结合图7所示,所述输入管道31包括主输入管道311和子输入管道312,子输入管道312与主输入管道311连通并朝向管状基体11延伸。输出管道32包括主输出管道321 和子输出管道322,所述子输出管道322与主输出管道321连通并朝向管状基体11延伸。所述输入管道31和输出管道32的结构可以相同,两者仅是对称分布于管状加热装置10的两端,输入管道31与管状加热装置10的输入端口连通,输出管道32与管状加热装置10 的输出端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状基体11的两端开口,所述管状加热装置10设置有两个缓冲封装件16,所述缓冲封装件16覆盖所述管状基体11的开口,且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子管道161和第二子管道162,每一所述管状加热装置10的第一子管道161和第二子管道162分别与子输入管道312和子输出管道322连通。
为了适应管状加热装置10的结构设计,子输入管道312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一管道312a 和第二管道312b,第一管道312a的自由端与主输入管道311连通,第二管道312b的自由端与管状基体11的第二子管道162连通。子输出管道322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三管道322a和第四管道322b,第三管道322a的自由端与主输出管道321连通,第四管道322b的自由端与管状基体11的第一子管道161连通。
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温度补偿装置40设置有呈矩形体的支撑架41,所述支撑架41包括6个侧面,其中四个侧面,即依次首尾连接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
所述温度补偿装置40的总输入管道421与所有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入管道31连通,所有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出管道32与温度补偿装置40的总输出管道422连通。
所述总输入管道421包括主线输入管道421a以及与主线输入管道421a连通的支线输入管道421b。在所述管状加热装置10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排布于温度补偿装置40中时,所述主线输入管道421a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所述支线输入管道421b沿所述第一方向 x延伸,所述支线输入管道421b与所有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入管道31连通,具体与输入管道31的主输入管道311连通。
所述总输出管道422包括主线输出管道422a以及与所述主线输出管道422a连通的支线输出管道422b。在所述管状加热装置10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排布于温度补偿装置40中时,所述主线输出管道422a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所述支线输出管道422b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支线输出管道422a与所有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出管道32连通,具体与输出管道32的主输出管道321连通。
为了保持美观及保护温度补偿装置40的各个结构元件,所述温度补偿装置40还包括限定有容置腔体的外壳43,所述支撑架41和所有所述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所述主线输入管道421a和主线输出管道422a分别从外壳43的相对两个侧壁(例如图4所示的上端壁和下端壁)的开口中伸出。
尽管已经相对于一个或多个实现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本说明书和附图的阅读和理解将会想到等价变型和修改。本实用新型包括所有此修改和变型,并且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制。特别地关于由上述组件执行的各种功能,用于描述这样的组件的术语旨在于执行所述组件的指定功能(例如其在功能上是等价的)的任意组件(除非另外指示),即使在结构上与执行本文所示的本说明书的示范性实现方式中的功能的公开结构不等同。
即,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对于特性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元件,本实用新型可采用相同或者不相同的标号进行标识。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Claims (7)

1.一种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管道;
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和输入管道间隔排布;
多个管状加热装置,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一所述管状加热装置包括管状基体和发热体,所述管状基体在其内侧具有允许流体流通的流路,并连通所述输入管道和所述输出管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状基体导热接触并用以加热所述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管道包括主输入管道和子输入管道,所述子输入管道与主输入管道连通并朝向所述管状基体延伸;
所述输出管道包括主输出管道和子输出管道,所述子输出管道与主输出管道连通并朝向所述管状基体延伸;
所述管状基体的两端开口,所述管状加热装置还包括两个缓冲封装件,所述缓冲封装件覆盖所述管状基体的开口,且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子管道,每一所述管状基体的两个子管道分别与所述子输入管道和所述子输出管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输入管道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主输入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管状基体的一个子管道连通;
所述子输出管道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主输出管道连通,所述第四管道的自由端与所述管状基体的另一个子管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通过贴膜、印刷或缠绕的方式与所述管状基体导热接触。
5.一种温度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补偿装置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补偿装置设置有呈矩形体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依次首尾连接的四个侧面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补偿装置包括总输入管道和总输出管道,所述总输入管道与所有所述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入管道连通,所有所述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的输出管道与所述总输出管道连通。
CN202020728103.0U 2020-05-06 2020-05-06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250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8103.0U CN214250118U (zh) 2020-05-06 2020-05-06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8103.0U CN214250118U (zh) 2020-05-06 2020-05-06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50118U true CN214250118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14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2810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250118U (zh) 2020-05-06 2020-05-06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501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88034A (zh) * 2022-12-26 2023-04-18 广州市亿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管道安全状态的智能化监测方法及系统、服务平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88034A (zh) * 2022-12-26 2023-04-18 广州市亿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管道安全状态的智能化监测方法及系统、服务平台
CN115988034B (zh) * 2022-12-26 2023-07-28 广州市亿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管道安全状态的智能化监测方法及系统、服务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13082U (zh) 一种半导体管状加热装置
CN106816671B (zh) 电池单元、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SE0002614L (sv) Plattvärme/plattvärmeväxlare med elektriskt uppvärmbara skikt i dubbelväggiga plattelement
CN214250118U (zh) 多联式管状加热装置及温度补偿装置
EP3905425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using the same
CN107275559B (zh) 电池组装置
KR20170003663U (ko) 변압기
CN111082183B (zh) 电池模块
WO2024198375A1 (zh)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210512171U (zh) 一种相变储能加热装置
KR101220115B1 (ko) 온풍-온수 발생 장치
JP3633329B2 (ja) 瞬間加熱式温水装置
CN212566262U (zh) 一种管状加热装置
CN203225646U (zh) 一种液态金属电磁泵
CN210485864U (zh) 一种热交换系统
CN211509317U (zh) 管状加热装置
CN111586907A (zh) 加热器组件和ptc加热器
CN212324394U (zh) 加热器组件和ptc加热器
JP2000154581A (ja) 水加熱器
CN214706053U (zh) 加热装置、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118856591A (zh) 一种集成式膜电阻加热器
KR20200029222A (ko) 순간온수장치
JPH10220876A (ja) 温水装置
CN214038966U (zh) 热水器
CN210745588U (zh) 具有加热元件的暖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