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7981U - 振镜电机 - Google Patents

振镜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27981U
CN214227981U CN202023003868.7U CN202023003868U CN214227981U CN 214227981 U CN214227981 U CN 214227981U CN 202023003868 U CN202023003868 U CN 202023003868U CN 214227981 U CN214227981 U CN 214227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lvanometer motor
wire
framework
cas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038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东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ming Chuang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30038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27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27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27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振镜电机。所述振镜电机包括:机壳;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导线和骨架,所述骨架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导线缠绕于所述骨架;以及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导磁轴、第一轴套及第二轴套,所述导磁轴穿设于所述骨架的内侧,并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导磁轴可相对于所述线圈组件转动,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分别套设于所述导磁轴的两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简化线圈的安装,提高振镜电机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振镜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振镜电机。
背景技术
振镜电机是一种优良的矢量扫描器件。振镜电机是一种优良的矢量扫描器件,它是一种特殊的摆动电机,不能像普通电机一样旋转,只能偏转,对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而且制造工艺复杂。目前振镜电机的线圈通常是先通过夹具固定于定子上,再将带有线圈的定子固定于机壳,以实现线圈的安装,该安装方式过程较为繁琐,导致振镜电机的装配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振镜电机,旨在简化线圈的安装,提高振镜电机的装配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振镜电机,包括:机壳;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导线和骨架,所述骨架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导线缠绕于所述骨架;以及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导磁轴、第一轴套及第二轴套,所述导磁轴穿设于所述骨架的内侧,并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导磁轴可相对于所述线圈组件转动,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分别套设于所述导磁轴的两端。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骨架包括:骨架主体,所述骨架主体为筒状结构,并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和至少两个导线安装件,至少两个所述导线安装件沿所述骨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于所述骨架主体的外表面,且每一所述导线安装件均为弧状结构,所述导线缠绕于所述导线安装件。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线安装件包括相连接的缠绕部和限位部,所述缠绕部和所述限位部均为弧状结构,所述缠绕部连接于所述骨架主体的外表面,所述导线缠绕于所述缠绕部,并抵接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骨架主体。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相互抵接且过盈配合;和/或,所述机壳的内壁设置有胶粘层,所述限位部通过所述胶粘层固定于所述机壳的内壁。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包括两个定位套,两个所述定位套分别套设于所述骨架主体的两端,所述线圈绕于所述导线安装件时抵接于所述定位套。
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定位套与所述骨架主体相应的端部形成有让位空间;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两个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且每一所述轴承均至少部分位于相应的让位空间内。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骨架主体、至少两个所述导线安装件及两个所述定位套为一体结构。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振镜电机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振镜电机还包括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盖设于所述机壳的前端,套设于所述骨架主体前端的轴承与所述前端盖的内壁之间相互抵接且过盈配合。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前轴,所述前轴套接于所述第一轴套远离所述导磁轴的一端。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为导磁机壳;且/或,所述机壳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振镜包括机壳、线圈组件和转子组件,通过改变线圈组件与机壳的安装方式,来简化振镜电机的组装流程。具体地,线圈组件包括导线和骨架,将导线缠绕于骨架,以形成电磁感应线圈组件,骨架安装于机壳内,如此便完成了线圈组件的安装,转子组件包括导磁轴及套设于导磁轴两端的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导磁轴穿设于骨架的内侧,并沿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导磁轴能够相对线圈组件发生转动。如此的设置,在振镜电机工作时,线圈组件和转子组件均通电,并均形成有磁场,线圈组件与转子组件所产生的磁场相互排斥,并产生力矩,以驱动转子组件相对于线圈组件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骨架可直接将线圈组件安装于机壳内,不需要再通过定子和灌胶的方式进行线圈组件的安装,简化了线圈组件的安装流程,提高了振镜电机的装配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工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振镜电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振镜电机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振镜电机另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转子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转子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骨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骨架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振镜电机 223 定位套
10 机壳 224 让位空间
11 前端盖 30 转子组件
13 前罩壳 31 导磁轴
20 线圈组件 32 第一轴套
21 导线 321 第一连接孔
22 骨架 33 第二轴套
221 骨架主体 34 轴承
222 导线安装件 35 前轴
222a 缠绕部 351 第二连接孔
222b 限位部 36 紧固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振镜电机100。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振镜电机100一实施例中,振镜电机100包括机壳10;线圈组件20,线圈组件20包括导线21和骨架22,骨架22安装于机壳10内,导线21缠绕于骨架22;以及转子组件30,转子组件30包括导磁轴31、第一轴套32及第二轴套33,导磁轴31穿设于骨架22的内侧,并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导磁轴31可相对于线圈组件20转动,第一轴套32和第二轴套33分别套设于导磁轴31的两端。
具体地,机壳10大致呈环状筒状结构,且机壳10为一体成型结构,现有的机壳10与定子是分开设计,通过将定子安装于机壳10内来增大扭矩,而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将机壳10与定子融为一体,也即为一体成型结构的机壳10,这样可以使得机壳10具备定子功能和机壳10本身的固定功能,如此不仅简化了制作工艺,而且提高其制作效率。线圈组件20通过骨架22安装于机壳10内,骨架22固定于机壳10的内壁面,骨架22大致呈环状筒状结构,导线21缠绕与骨架22的外表面,如此,先将导线21缠绕于骨架22的外表面组装成线圈组件20,之后将组装后的线圈组件20固定于机壳10的内壁即可。相较于现有的线圈安装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以简化线圈的安装,提高振镜电机100的装配效率。同时还节省了定子、夹具及胶水等材料的消耗,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骨架22可选为非导磁材料,非导磁材料的加工相比于导磁材料的加工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成本低廉,导线21具体可选为铜线。
转子组件30安装于机壳10内,并位于骨架22的内侧,转子组件30可相对线圈组件20发生转动。正常工作时,线圈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通电,线圈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形成有磁场,且线圈组件20与转子组件30所产生的磁场相互排斥,并产生力矩,以驱动转子组件30相对于线圈组件20转动。
其中,转子组件30包括导磁轴31及套设于导磁轴31两端的第一轴套32和第二轴套33,导磁轴31大致为圆柱状磁棒,穿设于骨架22的内侧,并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导磁轴31具有磁力,能与通电后的线圈组件20结合产生力矩。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振镜包括机壳10、线圈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通过改变线圈组件20与机壳10的安装方式,来简化振镜电机100的组装流程。具体地,线圈组件20包括导线21和骨架22,将导线21缠绕于骨架22,以形成电磁感应线圈组件,骨架22安装于机壳10内,如此便完成了线圈组件20的安装,转子组件30包括导磁轴31及套设于导磁轴31两端的第一轴套32和第二轴套33,导磁轴31,穿设于骨架22的内侧,并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导磁轴31能够相对线圈组件20发生转动。如此的设置,在振镜电机100工作时,线圈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均通电,并均形成有磁场,线圈组件20与转子组件30所产生的磁场相互排斥,并产生力矩,以驱动转子组件30相对于线圈组件20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骨架22可直接将线圈组件20安装于机壳10内,不需要再通过定子和灌胶的方式进行线圈组件20的安装,简化了线圈组件20的安装流程,提高了振镜电机100的装配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工制作成本。
可选的实施例中,将定子与机壳10融为一体的导磁机壳10,不仅可以实现体积小、扭矩大,提高了电磁转换效率,而且还提高了振镜电机100的装配效率,降低了其加工制造成本。同时,导磁机壳10形成磁轭约束感应线圈组件20产生的磁力线向外散放,使磁力线束集中在线圈周围,以提高感应效率。
参照图2、图3、图6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骨架22包括:骨架主体221,骨架主体221为筒状结构,并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和至少两个导线安装件222,至少两个导线安装件222沿骨架主体221的周向间隔设于骨架主体221的外表面,且每一导线安装件222均为弧状结构,导线21缠绕于导线安装件222。
具体地,骨架主体221大致呈圆筒状,并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导线安装件222大致呈圆弧状结构,凸设于骨架主体221的外表面,导线安装件2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导线安装件222设置为两个时,两个导线安装件222大致呈半圆弧状,并相对凸设于骨架主体221的外表面;在导线安装件22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的导线安装件222沿骨架主体221的周向间隔分布。导线21缠绕于每一个导线安装件222,可以理解的,对应一个导线安装件222便缠绕形成一个导线21绕组,相邻的两个导线21绕组通过导线21电性连接,如此可以归整导线21的缠绕方式,增加线圈组件20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该结构的骨架22,导线安装件222与骨架22主机的连接面积相对较大,则骨架22的整体强度较大,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线圈组件2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骨架主体221和导线安装件222均可选为非导磁材料,非导磁材料的加工相比于导磁材料的加工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成本低廉。
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线安装件222包括相连接的缠绕部222a和限位部222b,缠绕部222a和限位部222b均为弧状结构,缠绕部222a连接于骨架主体221的外表面,导线21缠绕于缠绕部222a,并抵接于限位部222b和骨架主体221。
具体地,缠绕部222a大致呈圆弧状结构,凸设于骨架主体221的外表面,限位部222b也大致呈圆弧状结构,连接于缠绕部222a,且限位部222b的长度尺寸大于缠绕部222a的长度尺寸,也即限位部222b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突出于缠绕部222a,并与骨架主体221的外表面围合形成限位空间,在将导线21缠绕于缠绕部222a后,缠绕后的导线21绕组位于该限位空间内,如此可以对导线21绕组起到较好的限位固定作用,从而有效地保证线圈组件2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实施例中,缠绕部222a与限位部222b为一体结构,如此可以加强导线安装件222的整体牢固性,从而更有效地保证线圈组件2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骨架主体221和至少两个导线安装件222为一体结构,这样保证骨架22的整体强度,以进一步提高线圈组件2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装配骨架22时,可选的实施例中,限位部222b与机壳10的内壁之间相互抵接且过盈配合。
骨架22装配后,导线安装件222的限位部222b抵接于机壳10的内壁,并与机壳10的内壁过盈配合,也即,限位部222b与机壳1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以使得限位部222b与机壳10的内壁稳定连接,该设置方式简单且有效。
当然地,在其他一实施例中,机壳10内内壁设置有与限位部222b相适配的配合槽,限位部222b卡接固定于该配合槽内,如此可以进一步加强限位部222b与机壳10的连接牢固性。
可选的实施例中,机壳10的内壁面设置有胶粘层,限位部222b通过胶粘层固定于机壳10的内壁。本实施例中,胶粘层设置于限位部222b与机壳10内壁的间隙处,如此可以保证骨架主体221的设置稳固性,这里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骨架22,操作简单且有效。需要说明的是,胶粘层也可以填充于骨架主体221和导线21之间,或导线21与机壳10的内壁之间,都能够进一步对线圈组件20进行固定,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次参照图2、图3、图6及图7,可选的实施例中,骨架22还包括两个定位套223,两个定位套223分别套设于骨架主体221的两端,线圈绕于导线安装件222时抵接于定位套223。
这里定位套223大致呈圆筒状,套接于骨架主体221的端部,此时,定位套223与导线安装件222的限位部222b和骨架主体221共同围合形成限位空间,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导线21绕组起到限位和紧固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线圈组件2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实施例中,骨架主体221、至少两个导线安装件222及两个定位套223为一体结构。如此可以保证骨架22的整体强度和安装稳固性,从而更有效地保证线圈组件2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每一定位套223与骨架主体221相应的端部形成有让位空间224;转子组件30还包括两个轴承34,两个轴承34分别套设于第一轴套32和第二轴套33,且每一轴承34均至少部分位于相应的让位空间224内。
具体地,让位空间224大致环状结构,骨架22与转子组件30装配后,轴承34至少部分位于该让位空间224内,这样可以保证结构之间较为紧凑,从而保证振镜电机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轴承34的设置可以减小转子组件30于转动过程中与机壳10之间的摩擦。
再次参照图2和图3,振镜电机100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前端和后端,振镜电机100还包括前端盖11,前端盖11盖设于机壳10的前端,套设于骨架主体221前端的轴承34与前端盖11的内壁之间相互抵接且过盈配合。
具体地,前端盖11大致呈圆环状,中部形成有让位孔(未标示),前端盖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机壳10的前端。前端盖11至少部分插设于机壳10内,装配后,套设于骨架主体221前端的轴承34抵接于前端盖11的插设部,并与前端盖11的插设部过盈配合。如此可以进一步加强转子组件30的安装稳固性。
可选的实施例中,前端盖11与机壳10的前端之间还设置有垫片(未标示),垫片大致呈环状,垫片的设置能够加强前端盖11与机壳10前端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参照图2至图5,转子组件30还包括前轴35,前轴35套接于第一轴套32远离所述导磁轴31的一端。
具体地,前轴35套接于第一轴套32,装配转子组件30时,前轴35穿过让位孔并外露于前端盖11。为了进一步加强前轴35与第一轴套32的连接牢固性,第一轴套32远离导磁轴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21,转子组件30还包括紧固件36,前轴35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51,紧固件36插接于第一连接孔321和第二连接孔351内,以将前轴35固定连接于第一轴套32。这里采用紧固件36进一步加强前轴35与第一轴套32的连接牢固性,操作简单且有效。
再次参照图1至图3,振镜电机100还包括前罩壳13,前罩壳13罩设于前端盖11,前罩壳13对应让位孔开设有贯穿孔(未标示),前轴35依次穿过让位孔和贯穿孔并外露于前罩壳13,如此的设置,可方便于连接需要转动的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导线和骨架,所述骨架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导线缠绕于所述骨架;以及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导磁轴、第一轴套及第二轴套,所述导磁轴穿设于所述骨架的内侧,并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导磁轴可相对于所述线圈组件转动,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分别套设于所述导磁轴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
骨架主体,所述骨架主体为筒状结构,并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和
至少两个导线安装件,至少两个所述导线安装件沿所述骨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于所述骨架主体的外表面,且每一所述导线安装件均为弧状结构,所述导线缠绕于所述导线安装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安装件包括相连接的缠绕部和限位部,所述缠绕部和所述限位部均为弧状结构,所述缠绕部连接于所述骨架主体的外表面,所述导线缠绕于所述缠绕部,并抵接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骨架主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相互抵接且过盈配合;和/或,
所述机壳的内壁设置有胶粘层,所述限位部通过所述胶粘层固定于所述机壳的内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两个定位套,两个所述定位套分别套设于所述骨架主体的两端,所述线圈绕于所述导线安装件时抵接于所述定位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定位套与所述骨架主体相应的端部形成有让位空间;
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两个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且每一所述轴承均至少部分位于相应的让位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主体、至少两个所述导线安装件及两个所述定位套为一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振镜电机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振镜电机还包括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盖设于所述机壳的前端,套设于所述骨架主体前端的轴承与所述前端盖的内壁之间相互抵接且过盈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前轴,所述前轴套接于所述第一轴套远离所述导磁轴的一端。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振镜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为导磁机壳;
且/或,所述机壳为一体成型结构。
CN202023003868.7U 2020-12-14 2020-12-14 振镜电机 Active CN214227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03868.7U CN214227981U (zh) 2020-12-14 2020-12-14 振镜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03868.7U CN214227981U (zh) 2020-12-14 2020-12-14 振镜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27981U true CN214227981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702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03868.7U Active CN214227981U (zh) 2020-12-14 2020-12-14 振镜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279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1295A (zh) * 2023-10-13 2023-11-17 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组件、振镜电机、激光雷达及组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1295A (zh) * 2023-10-13 2023-11-17 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组件、振镜电机、激光雷达及组装方法
CN117081295B (zh) * 2023-10-13 2024-02-23 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组件、振镜电机、激光雷达及组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4888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253789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3318531B2 (ja)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軸受構造
CN209389792U (zh) 无刷电机及其c形定子芯部
JP2003224948A (ja) 電動機
JP2009118615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4829254A (en) Electric motor with velocity indicating device
US10461618B2 (en) PMDC motor having a structure for producing low noise
JP2018068101A (ja) 電気モータ及びそのアーマチャ
CN214227981U (zh) 振镜电机
CN107508445B (zh)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US20040027016A1 (en) Electric machine
JP5318397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AU2020342033B2 (en) Stator
CN211744176U (zh) 振镜电机
CN213547220U (zh) 振镜电机
CN207884413U (zh) 马达
CN215498689U (zh) 双转子无刷空心杯电机
JP3103609B2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CN108599406B (zh) 单相无刷直流电机
CN213959902U (zh) 电机、机器人及伺服系统
CN213817367U (zh) 一种带编码器的减速电机
CN210074947U (zh)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CN210075008U (zh) 马达以及车载用装置
CN116722702B (zh) 一种具有fpc的空心杯电机及其装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12

Address after: B705-2, Oil Pine Technology Building, No. 108 East Ring Road, Songhe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ongming Chuangxia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8000 Room 302, building 2, No. 71, Luonan West Road, Nanzhuang Town,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ang Dongyan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