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4947U -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4947U
CN210074947U CN201920316412.4U CN201920316412U CN210074947U CN 210074947 U CN210074947 U CN 210074947U CN 201920316412 U CN201920316412 U CN 201920316412U CN 210074947 U CN210074947 U CN 210074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cylinder
cover plate
brushless motor
ap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1641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achuang Scie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chuang Sci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chuang Scie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chuang Sci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1641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74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4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4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包括盖板、机壳、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线圈、转子组件以及电机轴,机壳连接于盖板的一侧并与盖板围合形成收容腔,线圈与转子组件均位于收容腔内且线圈与盖板固定连接,转子组件包括套设在线圈外侧的套设部和固定连接于套设部一端以用于与电机轴连接的连接部,第一轴承位于盖板之远离机壳的一侧,第二轴承位于机壳之远离盖板的一侧且与第一轴承对位设置,电机轴依次穿过第一轴承、盖板、线圈、套设部、连接部、第二轴承和机壳并分别与第一轴承、连接部以及第二轴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外转子无刷电机,电机轴受力均匀,使电机轴和转子组件运行平稳,降低噪音,同时还能避免摩擦,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背景技术
无刷电机有电机主体和驱动器组成,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无刷电机在家用电器、电动车、航模等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现有的外转子无刷电机,一般都是两个轴承设置在固定定子的电机机盖上,转子末端未能设计轴承来固定转子,这导致电机轴的受力不均匀,转子在转动过程中会发生摆动现象,使电机的运行不稳,发出噪声,同时还加重了电机的磨损,缩短了电机的使用寿命,或者将转子和电机外壳采用轴承联接,这样会导致轴承同心度和制作工艺难度加大,无法保质保量大批量生产,当装配工艺无法控制时,也会使电机的运行不稳,发出噪声,同时还加重了电机的磨损,缩短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解决现有外转子无刷电机的电机轴受力不均导致电机运行不稳,从而发出噪声和缩短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包括盖板、机壳、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线圈、转子组件以及电机轴,所述机壳连接于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盖板围合形成收容腔,所述线圈与所述转子组件均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且所述线圈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线圈外侧的套设部和固定连接于所述套设部一端以用于与所述电机轴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盖板之远离所述机壳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所述机壳之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轴承对位设置,所述电机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盖板、所述线圈、所述套设部、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机壳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包括盖板主体和设于所述盖板主体之远离所述机壳一侧的第一筒体,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一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筒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还包括设于所述盖板主体之靠近所述机壳一侧的第二筒体,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二筒体,所述线圈套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筒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包括端板以及设于所述端板相对两侧的第三筒体和第四筒体,所述端板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筒体环绕凸设于所述端板的外边缘,所述端板、所述第三筒体以及所述盖板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第四筒体位于所述端板之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筒体对位设置,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第四筒体,所述第二轴承安装于所述第四筒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第三筒体之远离所述端板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外边缘设有若干个向外延伸且沿所述盖板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延伸部,各所述延伸部上贯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三筒体的外周间隔设有数量与所述延伸部数量一致的立柱,各所述立柱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螺丝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主体和/或所述机壳贯穿设有若干用于将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安装至外部设备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主体还设有用于供导线穿过的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主体远离所述端板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一端从所述盖板主体的外边缘朝向所述第一筒体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筒体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线孔从所述凹槽朝向所述线圈贯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套设部包括壳体、永磁铁以及用于安装所述永磁铁的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永磁铁固定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内侧并沿所述转子铁心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永磁铁与所述线圈对位且位于所述线圈的外侧。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盖板和机壳,第一轴承位于盖板远离机壳的一侧,第二轴承位于机壳远离盖板的一侧,电机轴与连接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连接,这使得电机轴的受力更为均匀,保证了电机轴和转子组件的平稳运行,从而降低外转子无刷电机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同时盖板和机壳也可以阻碍噪音的传递,进一步降低了噪音,还能避免转子组件与其它设备的摩擦,延长了外转子无刷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无刷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外转子无刷电机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外转子无刷电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所示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所示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外转子无刷电机;10、盖板;20、机壳;30、第一轴承;40、第二轴承;50、线圈;60、转子组件;70、电机轴;61、套设部;62、连接部;11、盖板主体;12、第一筒体;13、第二筒体;21、端板;22、第三筒体;23、第四筒体;14、延伸部;141、第一连接孔;221、立柱;2211、第二连接孔;111、安装孔;112、线孔;113、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100,包括盖板10、机壳20、第一轴承30、第二轴承40、线圈50,转子组件60以及电机轴70,机壳20连接于盖板10的一侧并与盖板10围合形成收容腔,线圈50与转子组件60均位于收容腔内且线圈50与盖板10固定连接,转子组件60包括套设在线圈50外侧的套设部61和固定连接于套设部61一端以用于与电机轴70连接的连接部62,第一轴承30位于盖板10之远离机壳20的一侧,第二轴承40位于机壳20之远离盖板10的一侧且与第一轴承30对位设置,电机轴70依次穿过第一轴承30、盖板10、线圈50、套设部61、连接部62、第二轴承40和机壳20并分别与第一轴承30、连接部62以及第二轴承40固定连接。以该设计方式,通过设置盖板10和机壳20、盖板10远离机壳20的一侧设置第一轴承30、机壳20远离盖板10的一侧设置第二轴承40,电机轴70与转子组件60、第一轴承30和第二轴承40固定连接,这样,使电机轴70的受力更加均匀,保证了电机轴70与转子组件60的平稳运行,因此降低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同时盖板10和机壳20也能起到阻碍噪声传递的作用,由于转子组件60运行平稳,可避免转子组件60与其它设备之间的摩擦,从而延长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30和第二轴承40优选为摩擦阻力更小的滚珠轴承,这样,可减少消耗在摩擦阻力的功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滚珠轴承还具有易激活和寿命长的特点,因此,使用滚珠轴承的外转子无刷电机100也具有易激活和寿命长的特点。当然了,在具体应用中,第一轴承30和第二轴承40并不局限于滚珠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和调心球轴承也是可以的。
优选地,盖板10包括盖板主体11和设于盖板主体11之远离机壳20一侧的第一筒体12,电机轴70穿过第一筒体12,第一轴承30安装于第一筒体12内。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在盖板主体11上设置第一筒体12,第一轴承30安装在第一筒体12内,这样,可以避免第一轴承30因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而被损坏,保障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可靠性。
优选地,盖板10还包括设于盖板主体11之靠近机壳20一侧的第二筒体13,电机轴70穿过第二筒体13,线圈50套设于第二筒体13的外侧并与第二筒体13固定连接。以该设计方式,通过设置第二筒体13,线圈50与第二筒体13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将线圈50套在第二筒体13上再进行固定,方便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组装。可以理解地,线圈50和第二筒体13之间可以通过胶水直接胶合固定,也可以通过机械连接方式固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机壳20主体上设有连通第一筒体12和第二筒体13的通孔,第一筒体12的外径大于第二筒体13的外径,这样,在安装第一轴承30时,可以先将第一轴承30放置在第一筒体12内,盖板主体11可以对第一轴承30起支撑作用,然后再进行固定,从而方便第一轴承30与盖板10的组装。
优选地,机壳20包括端板21以及设于所述端板21相对两侧的第三筒体22和第四筒体23,端板21与盖板10相对设置,第三筒体22环绕凸设于端板21的外边缘,端板21、第三筒体22以及盖板10围合形成收容腔,第四筒体23位于端板21之远离盖板10的一侧并与第一筒体12对位设置,电机轴70穿过第四筒体23,第二轴承40安装于第四筒体23内。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在设置第四筒体23,第二轴承40安装在第四筒体23内,这样,可以避免第二轴承40因受到外力因素而被损坏的风险,提高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可靠性。
优选地,盖板10通过螺丝连接于第三筒体22之远离端板21的一端。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组装以及拆卸。可以理解地,盖板10和第三筒体22之间并不局限于螺丝连接,例如,焊接或者胶合连接也是可以的。
优选地,盖板10的外边缘设有若干个向外延伸且沿盖板10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延伸部14,各延伸部14上贯穿设有第一连接孔141,第三筒体22的外周间隔设有数量与延伸部14数量一致的立柱221,各立柱221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41对位的第二连接孔2211,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141和第二连接孔2211。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在盖板10上设置延伸部14,延伸部14上设置第一连接孔141,第三筒体22上设置立柱221,立柱221上设置第二连接孔2211,这样可以方便第三筒体22与盖板10的定位,从而方便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组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4和立柱221均设有四个,每个延伸部14上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孔141,每个立柱221上设有一个第二连接孔2211,这样,加强了盖板10和第三筒体22之间的稳固性。当然了,实际应用中,延伸部14和立柱221并不局限于设置四个,例如,设置成一个、两个或者其它个数也是可以的。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盖板主体11贯穿设有若干用于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安装至外部设备的安装孔111。当然了,安装孔111的位置并不局限于设置在盖板主体11上,例如,将安装孔111设置在机壳20上或者在机壳20和盖板主体11上都设置安装孔111也是可以的。具体地,安装孔111设有四个,加强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稳固性。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安装孔111并不局限于设置四个,例如,一个、两个或者其它个数也是可以的。
优选地,盖板主体11还设有用于供导线穿过的线孔112。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在盖板主体11上设置线孔112,这样,线圈50上的导线从线孔112中穿出,再和外部设备进行电性连接,方便操作。
优选地,盖板主体11远离端板21的一侧设有线槽113,线槽113的一端从盖板主体11的外边缘朝向第一筒体12延伸且与第一筒体12之间具有间距,线孔112从线槽113朝向线圈50贯穿设置。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在盖板主体11上设置线槽113,线孔112贯穿线槽113设置,这样,导线可以收容在线槽113内,当把外转子无刷电机100安装在外部设备上时,可以防止盖板10和外部设备过度挤压导线,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优选地,套设部61包括壳体、永磁铁以及用于安装永磁铁的转子铁芯,转子铁芯固定在壳体的内侧,永磁铁固定在转子铁芯的内侧并沿转子铁芯的周向间隔分布,永磁铁与线圈50对位且位于线圈50的外侧。以该设计方式,通过设置壳体,壳体与连接部62连接形成转子外壳,这样,可以保护位于转子外壳内部的永磁铁和转子铁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62的中部设有一圆环,电机轴70穿过圆环并与圆环的内壁固定连接,这样,增大了连接部62和电机轴7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了电机轴70与转子组件60之间的稳固性。
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
将第一轴承30安装在第一筒体12内,第二轴承40安装在第四筒体23内,将线圈50上的导线从线孔112中穿出,再把线圈50固定在第二筒体13上,电机轴70穿过第一轴承30,将转子组件60套在电机轴70上并将转子组件60套设在线圈50的外侧,将转子组件60的连接部62和电机轴70进行固定,电机轴70再从第二轴承40中穿过,最后将盖板10通过螺丝和第三筒体22连接,此时即完成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组装。当外转子无刷电机100开始工作时,由于在盖板10和端板21相背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轴承,因此,电机轴70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保障了外转子无刷电机100的稳定运行。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机壳、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线圈、转子组件以及电机轴,所述机壳连接于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盖板围合形成收容腔,所述线圈与所述转子组件均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且所述线圈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线圈外侧的套设部和固定连接于所述套设部一端以用于与所述电机轴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盖板之远离所述机壳的一侧,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所述机壳之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轴承对位设置,所述电机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盖板、所述线圈、所述套设部、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机壳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盖板主体和设于所述盖板主体之远离所述机壳一侧的第一筒体,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一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筒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设于所述盖板主体之靠近所述机壳一侧的第二筒体,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第二筒体,所述线圈套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筒体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端板以及设于所述端板相对两侧的第三筒体和第四筒体,所述端板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筒体环绕凸设于所述端板的外边缘,所述端板、所述第三筒体以及所述盖板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第四筒体位于所述端板之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筒体对位设置,所述电机轴穿过所述第四筒体,所述第二轴承安装于所述第四筒体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第三筒体之远离所述端板的一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外边缘设有若干个向外延伸且沿所述盖板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延伸部,各所述延伸部上贯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三筒体的外周间隔设有数量与所述延伸部数量一致的立柱,各所述立柱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螺丝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主体和/或所述机壳贯穿设有若干用于将所述外转子无刷电机安装至外部设备的安装孔。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主体还设有用于供导线穿过的线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主体远离所述端板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一端从所述盖板主体的外边缘朝向所述第一筒体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筒体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线孔从所述凹槽朝向所述线圈贯穿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设部包括壳体、永磁铁以及用于安装所述永磁铁的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永磁铁固定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内侧并沿所述转子铁心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永磁铁与所述线圈对位且位于所述线圈的外侧。
CN201920316412.4U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Active CN210074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16412.4U CN210074947U (zh)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16412.4U CN210074947U (zh)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4947U true CN210074947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33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16412.4U Active CN210074947U (zh)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4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20295B2 (en) Driving apparatus for washing machine
JP4774888B2 (ja) モータ
US20130181550A1 (en) Electric motor
CN101355283A (zh)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KR20230151964A (ko) 모터
CN109565189B (zh) 无刷直流振动电机
KR101562736B1 (ko) 브러쉬리스 dc 모터의 접지 구조
CN210074947U (zh)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JP2017208872A (ja) 回転電機
JP2015116119A (ja) モータ
WO2016155271A1 (zh)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
CN215498689U (zh) 双转子无刷空心杯电机
CN214227981U (zh) 振镜电机
CN116458041A (zh) 电机
CN220711192U (zh) 一种内置集成驱动微型多极空心杯无刷电机
JP2003204662A (ja) 電動機
CN215009795U (zh) 外转子电机
KR20080104776A (ko) 팬 모터
KR100917197B1 (ko) 팬 모터
CN215186209U (zh) 一种改进的电机支架及电机
CN217522720U (zh) 一种空心杯式无刷有传感器电机
CN217849210U (zh) 一种空心杯式无刷电机的传感器安装结构
CN212563738U (zh) 吊扇、驱动电机及第一绝缘垫片
CN213243671U (zh) 一种永磁电机用永磁转子
US11794123B1 (en)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to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