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15369U - 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 Google Patents
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15369U CN214215369U CN202023309149.8U CN202023309149U CN214215369U CN 214215369 U CN214215369 U CN 214215369U CN 202023309149 U CN202023309149 U CN 202023309149U CN 214215369 U CN214215369 U CN 2142153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brake
- brake structure
- assembly
- main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其中所述刹车结构包括壳体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转动件,第一刹车片可转动的与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连接,所述转动件具有另一部分与第二刹车片连接。其中中控轮包括上述刹车结构、以及主轴组件和轮组件,其中轮组件可转动的与所述刹车结构连接,所述主轴组件具有一部分可伸入所述刹车结构并靠近活动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刹车结构,利用刹车结构中转动件带动第一刹车片以及第二刹车片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对轮组件的锁紧以及主轴组件在圆周方向的锁定,以实现了中控轮的全刹车以及定向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控轮领域,尤其涉及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型医疗设备及智能医疗设备应运而生,高精度、高稳定性成为了这些智能医疗设备的必备条件。作为当前主流医疗设备的支撑轮结构,万向中控轮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智能医疗设备中。
目前,传统的中控轮结构中各零部件独立,在装配过程中由生产线上的多个工人同时组装,这种组装方式费时费力,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还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另外,传统的中控轮结构无法满足同时将轮主轴及轮体同步锁紧实现全刹车状态,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中控轮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刹车结构,包括壳体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转动件,第一刹车片可转动的与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连接,所述转动件具有另一部分与第二刹车片连接,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所述第一刹车片可卡入部分主轴组件以及所述第二刹车片可卡入部分轮组件,以同时实现所述主轴组件的锁定以及所述轮组件的锁定。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活动组件,所述活动组件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壳体,以用于所述活动组件在活动时可接触所述转动件并实现所述转动件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组件包括刹车块以及与所述刹车块连接的侧板,在所述刹车块的一侧具有第一凸出部,在所述刹车块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凸出部。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一部分与部分所述壳体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转动件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活动组件的第二凸出部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部分转动件抵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转动件的内部还设置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部分所述转动件抵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刹车片的尾端抵接。
一种中控轮,包括上述刹车结构、以及主轴组件和轮组件,其中轮组件可转动的与所述刹车结构连接,所述主轴组件具有一部分可伸入所述刹车结构并靠近活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主轴组件包括主轴以及与所述主轴同轴设置的顶杆,所述顶杆的近端与方头的远端连接,所述方头的近端与凸轮抵接,在所述主轴的远端外侧还配合主轴刹车齿。
进一步的,所述轮组件包括轮轴、轮齿盘、轮本体及一对轮外罩,所述一对轮外罩对接组成罩体,所述轮轴贯穿所述刹车结构及所述罩体,所述轮轴伸出所述罩体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轮本体连接,在所述轮本体的内侧还连接轮齿盘,在所述轮本体的外侧固接轮盖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具有刹车结构,利用刹车结构中转动件带动第一刹车片以及第二刹车片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对轮组件的锁紧以及主轴组件在圆周方向的锁定,以实现了中控轮的全刹车以及定向状态。
(二)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可以实现对转动件的复位,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可以实现对活动组件的复位,且通过设置第三弹性件可以实现对第一刹车片的复位,以解除所述中控轮的全刹车以及定向状态。
(三)进一步的,活动组件中在刹车块上分别设置第一凸出部及第二凸出比,其中第一凸出部具有导向作用以使得所述活动组件在移动过程中更为平稳,所述第二凸出部的长度长于第一凸出部,使其能更好的基础第二弹性件以实现对活动组件的进一步复位。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中刹车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中转动件和刹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中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中主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壳体;100、第一外壳;1011、导向槽;1012、安装槽;101、第二外壳;2、转动件;201、贯通口;202、卡口;203、延伸部分;204、定位槽;3、第一销;4、第一刹车片;5、活动组件;501、侧板;502、第一凸出部;503、刹车块;504、第二凸出部;6、第二刹车片;601、弯折部;7、第一弹性件;8、第二弹性件;9、第三弹性件;10、主轴组件;1000、凸轮;1001、方头;1002、第四弹性件;1003、主轴;1004、顶杆;1005、调节孔;1006、主轴套管;11、支架;12、轮齿盘;13、轮外罩;14、轮本体;15、轮盖板;16、主轴刹车齿;17、轮轴;18、第二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近端”通常脚轮靠近安装结构(例如箱体、工作台等)的一端,术语“远端”通常是脚轮远离安装结构的一端。以图5为例,图5的上边为近端,图5的下边为远端。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刹车结构,所述刹车结构包括壳体1以及与所述壳体1连接的转动件2,其中所述壳体1由第一外壳100和所述第二外壳101连接构成。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2采用拨叉,第一销3贯穿所述转动件2并分别与第一外壳100以及第二外壳101销接,使所述转动件2可以所述第一销3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第一刹车片4可转动的与所述转动件2的一部分连接,具体的,在所述转动件2上开设贯通口201,所述第一刹车片4的远端伸入所述贯通口201,所述第一刹车片4的近端伸出所述贯通口201,所述第一刹车片4通过第二销18与所述转动件2销接,使所述第一刹车片4可以所述第二销18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所述第一刹车片4可卡入部分主轴组件10,以实现主轴组件10的定向锁定。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述转动件2具有另一部分与第二刹车片6连接,具体的,在所述转动件2上具有卡口202,第二刹车片6与所述卡口202卡接,所述第二刹车片6具有弯折部601以用于卡入部分轮组件,以实现所述轮组件的锁定。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2,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所述第一弹性件7优选为弹簧,所述第一弹性件7安装在第一外壳100开设的安装槽1012中,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7的一端抵在安装槽1012的侧壁,所述第一弹性件7的另一端与转动件2的延伸部分203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7的作用是当所述活动组件5不在对所述转动件2施压时,所述第一弹性件7可以复位并驱动所述转动件2复位,以解除所述中控轮的主轴组件10以及轮组件的锁紧。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活动组件5,所述活动组件5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壳体1,具体的,所述活动组件5可沿轴向在所述壳体1内上下移动,以用于所述活动组件5在活动时可接触所述转动件2,并实现所述转动件2相对于壳体1的转动。
下面描述活动组件5的具体结构如下:
请参考图1和图5,所述活动组件5包括刹车块503以及与所述刹车块503两侧面连接的侧板501,所述侧板501位于所述刹车块503的长度方向并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螺丝等)与所述刹车块503固接,在所述刹车块50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一凸出部502,所述第一凸出部502具有导向作用可伸入第一外壳100开设的导向槽1011中,所述导向槽1011以及所述第一凸出部502的设置使所述刹车块503在作轴向移动时更加稳定。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5,在所述刹车块503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凸出部504,所述第二凸出部504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出部502的长度。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2,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8,所述第二弹性件8也选用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出部504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8的另一端伸入所述转动件2上开设的定位槽204并与所述定位槽204的槽底面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8同样用于活动组件5的复位,具体复位过程工作过程详细描述。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2,所述刹车结构还具有第三弹性件9,所述第三弹性件9也选用弹簧,所述第三弹性件9位于转动件2的贯通口201中,所述第三弹性件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刹车片4的尾端抵接,所述第三弹性件9的另一端与所述贯通口201的内壁相抵接。所述第三弹性件9的设置可实现所述第一刹车片4的复位。
下面描述中控轮的具体结构:
所述中控轮包括上述刹车结构以及与所述刹车结构配合使用的主轴组件10以及轮组件,其中所述轮组件可转动的与刹车结构连接,主轴组件10具有部分可伸入刹车结构并靠近活动组件5。
具体的,请参考图3和图4,在所述壳体1的外侧通过多个螺钉固接支架11,所述支架11的中心具有可供部分主轴组件10穿入的中心孔(未示出)。
下面描述主轴组件10的具体结构:
请参考图5,所述主轴组件10包括主轴1003以及与主轴1003同轴设置的顶杆1004,其中顶杆1004可移动地设置于主轴1003的轴心,在所述顶杆1004的近端与方头1001的远端连接,方头1001的近端与凸轮1000抵接,上述主轴1003、方头1001、凸轮1000均设置于主轴罩(未标记)的内部,在凸轮1000上还开设可供调节杆插入的调节孔1005,在所述主轴1003的外侧还配合主轴刹车齿16。
请继续参考图5,所述主轴1003上还配合主轴套管1006,该主轴套管1006可与支架11的中心孔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当所述主轴组件10旋转,可带动整个轮组件也进行万向旋转。
请继续参考图5,为了实现所述方头1001可以自复位,在所述方头1001与顶杆1004之间还设置第四弹性件1002,所述第四弹性件1002使所述方头1001具有复位功能,当所述方头1001不再受凸轮1000施压时,所述第四弹性件1002可以恢复形变并驱动所述方头1001恢复至初始位置。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弹性件1002也选用弹簧。
下面描述轮组件的具体结构:
请参考图3和图4,轮组件包括轮轴17、轮齿盘12、轮本体14及一对轮外罩13,一对轮外罩13对接组成罩体,轮轴17贯穿刹车结构及罩体,轮轴17伸出罩体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轮本体14连接,在轮本体14的内侧还连接轮齿盘12,在轮本体14的外侧固接轮盖板15。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请参考图1至图5,将调节杆插入调节孔1005,转动所述调节杆使凸轮1000转动并带动方头1001并与顶杆1004的近端接触,所述顶杆1004的远端相对于所述主轴1003伸出并与活动组件5的刹车块503的顶部接触。
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刹车块503受力向下移动,刹车块503的第一凸出部502沿所述导向槽1011下行,直至所述刹车块503的底部与转动件2接触,使得所述转动件2的右端向下运动,由于所述转动件2的右端卡接第二刹车片6,因此所述第二刹车片6随转动件2的运动卡入轮齿盘12的齿槽(图3中未标记),使所述轮齿盘12被卡紧后锁定,由于所述轮齿盘12与轮本体14连接,由此实现整个轮组件无法转动。同样的,所述转动件2的右端向下运动的同时其左端会向上运动,所述转动件2的向上运动过程中第一刹车片4的一端伸入所述主轴刹车齿16的齿槽(图5中未标记)中,使得主轴刹车齿16的径向被锁定,从而实现了主轴组件10的锁定,以实现了中控轮的全刹车状态。
当反转所述凸轮1000时,顶杆1004复位,此时所述活动组件5的刹车块503不再受顶杆1004施压,因此第二弹性件8恢复变形并使得刹车块503受力向上移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对转动件2的施压,所述转动件2延伸部分203处的第一弹性件7也恢复形变并驱动所述转动件2的复位,所述转动件2恢复至初始位置,使得与转动件2卡接的第二刹车片6不在卡入轮齿盘12的齿槽中,由此实现整个轮组件可以转动并实现前进后退。同时所述第一刹车片4受第三弹性件9恢复变形使得其从主轴刹车齿16的齿槽(图5中未标记)中脱离,由此解除了主轴刹车齿16的径向锁紧,从而实现主轴1003可沿周向旋转,以实现所述中控轮可沿圆周方向万向转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与所述壳体(1)连接的转动件(2),第一刹车片(4)可转动的与所述转动件(2)的一部分连接,所述转动件(2)具有另一部分与第二刹车片(6)连接,所述转动件(2)相对于所述壳体(1)转动时,所述第一刹车片(4)可卡入部分主轴组件(10)以及所述第二刹车片(6)可卡入部分轮组件,以同时实现所述主轴组件(10)的锁定以及所述轮组件的锁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活动组件(5),所述活动组件(5)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壳体(1),以用于所述活动组件(5)在活动时可接触所述转动件(2)并实现所述转动件(2)的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组件(5)包括刹车块(503)以及与所述刹车块(503)连接的侧板(501),在所述刹车块(503)的一侧具有第一凸出部(502),在所述刹车块(503)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凸出部(50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所述第一弹性件(7)一部分与部分所述壳体(1)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7)的另一部分与所述转动件(2)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8),所述第二弹性件(8)的一端与所述活动组件(5)的第二凸出部(504)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8)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2)的一部分抵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动件(2)的内部还设置第三弹性件(9),所述第三弹性件(9)的一端与部分所述转动件(2)抵接,所述第三弹性件(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刹车片(4)的尾端抵接。
7.中控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轮包括权利要求1~5任意一条所述的刹车结构、以及主轴组件(10)和轮组件,其中轮组件可转动的与所述刹车结构连接,所述主轴组件(10)具有一部分可伸入所述刹车结构并靠近活动组件(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控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组件包括主轴(1003)以及与所述主轴(1003)同轴设置的顶杆(1004),所述顶杆(1004)的近端与方头(1001)的远端连接,所述方头(1001)的近端与凸轮(1000)抵接,在所述主轴(1003)的远端外侧还配合主轴刹车齿(16)。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控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组件包括轮轴(17)、轮齿盘(12)、轮本体(14)及一对轮外罩(13),所述一对轮外罩(13)对接组成罩体,所述轮轴(17)贯穿所述刹车结构及所述罩体,所述轮轴(17)伸出所述罩体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轮本体(14)连接,在所述轮本体(14)的内侧还连接轮齿盘(12),在所述轮本体(14)的外侧固接轮盖板(1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09149.8U CN214215369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09149.8U CN214215369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15369U true CN214215369U (zh) | 2021-09-17 |
Family
ID=77707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309149.8U Active CN214215369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15369U (zh) |
-
2020
- 2020-12-30 CN CN202023309149.8U patent/CN2142153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215369U (zh) | 刹车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 |
CN218287319U (zh) | 刹车组件及包含该组件的中控轮 | |
CN210591216U (zh) | 多功能医用组合式中控轮 | |
CN210090923U (zh) | 一种硒鼓装配机定位结构 | |
CN210822415U (zh) | 用于多功能医用组合式中控轮的刹车结构 | |
CN110539588A (zh) | 多功能医用组合式中控轮 | |
CN210591217U (zh) | 一种用于组合式中控轮的刹车盒结构 | |
CN111468751A (zh) | 一种拉紧夹具 | |
CN216130847U (zh) | 一种超小型三辊阻挡机芯 | |
KR101796791B1 (ko) | 자동 공구교환 장치 | |
CN210450803U (zh) | 压印盘 | |
CN218505584U (zh) | 制动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万向轮 | |
US4822200A (en) | Overload protector for a robot | |
CN110641540B (zh) | 用于多功能医用组合式中控轮的刹车结构 | |
CN207548084U (zh) | 一种导向式轴承压入机构 | |
CN208880064U (zh) | 旋转机构及电机装配装置 | |
CN216617225U (zh) | 一种新型电气柜 | |
CN207953307U (zh) | 自动换刀机构的换刀臂 | |
CN207368773U (zh) | 不锈钢套单边铆压结构 | |
EP0052477A2 (en) |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flexible magnetic disk | |
CN214304946U (zh) | 制动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中控轮 | |
CN219471758U (zh) | 一种旋转锁位型把手结构 | |
CN221184934U (zh) | 一种电动工具的锯片夹持机构 | |
CN110576703B (zh) | 一种用于组合式中控轮的刹车盒结构 | |
CN110588243A (zh) | 一种医疗用组合式中控轮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14000 Yanyu Road, Qianzhou supporting area, Hui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Zhongguan Caster Factory) Patentee after: Wuxi Zhongguan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14000 Yanyu Road, Qianzhou supporting area, Hui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Zhongguan Caster Factory) Patentee before: WUXI ZHONGGUAN LOGISTICS EQUIPMENT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