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06040U - 数据采集器 - Google Patents

数据采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06040U
CN214206040U CN202022844174.XU CN202022844174U CN214206040U CN 214206040 U CN214206040 U CN 214206040U CN 202022844174 U CN202022844174 U CN 202022844174U CN 214206040 U CN214206040 U CN 214206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shell
fixing
groov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41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来
丁鑫
米琦
李二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Renewables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Sungrow Renewable Energy Sci &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Sungrow Renewable Energy Sci &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Sungrow Renewable Energy Sci &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41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06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06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06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数据采集器,其中,数据采集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固定柱,第一固定柱背离第一壳体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槽;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盖设于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开设有与第一壳体的第一固定柱对应设置的第一固定通孔;以及,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母和与第一螺母配合的第一螺栓,第一螺母嵌设于第一固定槽内,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通孔与第一螺母锁紧固定,以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效提高了数据采集器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数据采集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采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采集器。
背景技术
目前,数据采集器的种类繁多,所用的材质也不尽相同,其壳体材质大都分为两类,金属与塑料两种。对于小型、塑件材质壳体的数据采集器,其上下壳体大都采用自攻钉和柱脚进行连接固定,在多次拆卸自攻钉的过程中,易导致壳体柱脚处的连接螺纹失效,从而导致壳体无法正常安装,进而影响数据采集器的结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数据采集器,旨在提高数据采集器的结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数据采集器,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槽;
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固定柱对应设置的第一固定通孔;以及,
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母和与所述第一螺母配合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母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一螺母锁紧固定,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固定通孔的位置凸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配合的限位槽,所述第一固定柱插设于所述限位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柱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和所述限位凸台以及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柱对应。
可选地,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内壁设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槽;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螺母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母嵌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所述电路板对应所述第二固定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二螺母锁紧固定,以将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面开设有挂槽;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面开设有导轨槽,所述导轨槽的槽口一侧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凸设有卡接部;
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卡扣,所述导轨槽的槽口另一侧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卡扣插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并与所述卡接部配合以将所述数据采集器固定于导轨上。
可选地,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导光件,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导光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管和导光板,所述导光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光板的一板面,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导光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所述导光管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导光管一体成型连接;和/或,
所述导光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光管在所述导光板的一板面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导光件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贴设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导光管的一面;和/或,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设有填充台,所述填充台开设有填充槽,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填充槽的槽底,所述填充槽用以填充固定填充物,以将所述导光管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和/或,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面对应所述安装孔的位置沿背离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方向凸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导光管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孔,所述导光管穿过所述安装孔,且所述限位凸起嵌设于所述限位孔内,以将所述导光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面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上呈倾斜朝外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面设有连接沉槽,所述连接沉槽上设有若干功能接口,且所述连接沉槽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槽壁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限制出的内部空间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柱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的内壁面,另一端沿背离第一壳体的方向延伸至靠近第二壳体的内壁面,同时,第二壳体对应第一固定柱的另一端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固定通孔,通过在第一固定柱背离第一壳体的一端开设第一固定槽,并将第一螺母嵌设于第一固定槽内,进而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通孔与第一螺母螺纹锁紧可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而由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是通过第一螺母和第一螺栓螺纹锁紧,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多次拆装中对螺纹的影响,从而提高数据采集器在多次拆装中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数据采集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数据采集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卡扣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810172510000031
Figure BDA000281017251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数据采集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数据采集器包括:
第一壳体100,所述第一壳体100内设有第一固定柱10,所述第一固定柱10背离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槽11;
第二壳体200,所述第一壳体100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00,所述第二壳体200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第一固定柱10对应设置的第一固定通孔210;以及,
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母和与所述第一螺母配合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母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槽11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210与所述第一螺母锁紧固定,以将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所述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盖设于第二壳体200以形成数据采集器的外壳,外壳的内部具有安装空间,用以安装数据采集器的其他部件。连接组件用以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连接并固定,具体为,第一固定柱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100相对于第二壳体200的内壁面,另一端沿背离第一壳体100的方向延伸至靠近第二壳体200的内壁面,其中,第一固定柱10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槽11,第一螺母嵌设于该第一固定槽11内,同时,第二壳体200对应第一固定柱10的位置开设有供第一螺栓穿过的第一固定通孔210,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通孔210,并与第一固定槽11内的第一螺母锁紧,进而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螺栓伸入第一螺母的长度不超过第一螺母的螺纹深度,以防止第一螺栓损坏第一固定柱1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螺母的螺纹与第一螺栓的螺纹适配,因此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在多次拆装过程对螺纹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有效提高了数据采集器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柱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100相对于第二壳体200的内壁面,另一端沿背离第一壳体100的方向延伸至靠近第二壳体200的内壁面,同时,第二壳体200对应第一固定柱10的另一端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固定通孔210,通过在第一固定柱10背离第一壳体100的一端开设第一固定槽11,并将第一螺母嵌设于第一固定槽11内,进而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通孔210与第一螺母螺纹锁紧可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而由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是通过第一螺母和第一螺栓螺纹锁紧,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在多次拆装中对螺纹的影响,从而提高数据采集器在多次拆装中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壳体200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固定通孔210的位置凸设有限位凸台220,所述限位凸台220背离所述第二壳体200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10配合的限位槽221,所述第一固定柱10插设于所述限位槽22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壳体100盖设于第二壳体200上时,从外壳外部无法观察到第一固定柱10的第一固定槽11是否对准第一固定通孔210,从而不方便操作第一螺栓,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通孔210的内孔口处凸设有限位凸台220,限位凸台220背离第二壳体200的一面开设有与第一固定柱10配合的限位槽221,第一固定通孔210开设于限位槽221的槽底,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固定柱10插设于限位槽221,然后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盖合,从而第一固定柱10上的第一固定槽11是直接对准第一固定通孔210,进而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通孔210可直接与第一固定槽11内的第一螺母锁紧,因此有效提高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安装便利性。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螺母与第一螺栓是相对运动,在固定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时,第一螺栓是朝向第一固定柱10的内部突进,如果第一螺栓的长度较短,会存在与第一螺母锁紧不稳定的问题,从而导致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连接不稳定;其次,如果第一螺母的螺纹深度相对较小,而第一螺栓的长度相对较长,则会导致第一螺栓穿过第一螺母向第一固定柱10的内部突进,从而导致第一螺母松动,或者损坏第一固定柱10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第一螺母的螺纹深度不小于8毫米,第一螺栓的长度与第一螺母适配,从而既能保证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的连接稳定性,也能防止破坏第一固定柱10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有效提高了连接组件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柱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柱10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内;所述第一固定通孔210和所述限位凸台2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柱10对应。在本实施例,第一固定柱10的数量为多个可以有效提高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第一固定通孔210和限位凸台220以及第一连接组件的数量和位置与第一固定柱10对应,以配合多个第一固定柱10提高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其中,多个第一固定柱10在第一壳体100内间隔设于第一壳体100相对于第二壳体200的内壁面的周侧,从而使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连接点均匀分布,进而有效提高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数据采集器的形状近似长方体,因此第一固定柱10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四个第一固定柱10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00内的四个转角,从而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连接点均匀分布,因此提高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00内的电路板,所述第二壳体200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相对的内壁设有第二固定柱230,所述第二固定柱230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槽231;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螺母90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母90嵌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槽231内,所述电路板对应所述第二固定槽23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二螺母90锁紧固定,以将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200内。
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用于安装数据采集器的电器元件,为保证电路板的安装稳定,本实施例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将电路板固定于第二壳体200内,具体为,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相对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固定柱230,且第二固定柱230避位第一固定柱10设置,其中,第二固定柱230远离第二壳体20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槽231,第二固定槽231用以嵌设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二螺母90,第二螺母90嵌设于第二固定槽231,同时,电路板对应第二固定槽23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固定通孔,第二螺栓穿过第二固定通孔与第二螺母90锁紧,从而将电路板固定于第二壳体200内。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现有的数据采集器的安装方式比较单一,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提出该数据采集器同时具有多种安装方式,以使数据采集器可兼容安装于多种应用场景。其中,一安装方式为,第二壳体200背离第一壳体100的一面开设有挂槽50,数据采集器可通过该挂槽50挂设于墙面或桌面所凸设的挂件上。另一安装方式为,第二壳体200背离第一壳体100的一面开设有导轨槽60,导轨槽60的槽口一侧沿第二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凸设有卡接部61,数据采集器还包括卡扣63,导轨槽60的槽口另一侧沿第二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延伸有第一安装槽62,卡扣63插设于第一安装槽62,并与卡接部61配合以将数据采集器固定于导轨上,其中,导轨槽60可沿第二壳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贯穿第二壳体200两端,从而导轨可通过导轨槽60两端的开口插入或拔出导轨槽60,同时,第一安装槽62可沿第二壳体200的宽度方向延伸至贯穿第二壳体200,以便卡扣63插设。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导光件300,所述第一壳体100背离所述第二壳体200的外壁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0,所述导光件300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20内。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数据采集器的工作状态的指示灯,导光件300为透明PC材质,用于将指示灯的光线传导至第二壳体200外进行显示,以便用户了解数据采集器的工作状态。具体为,第一壳体100对应该指示灯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0,第二安装槽20的槽壁为透明材质,导光件300设于该第二安装槽20内,指示灯的光线透过第二安装槽20传导至导光件300进行显示,或第二安装槽20开设有安装孔21,指示灯的光线穿过该安装孔21传导至导光件300进行显示,具体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管和导光板,所述导光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光板的一板面,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导光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所述导光管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20的槽底开设有安装孔21,导光管320的一端连接于导光板310的一板面,另一端穿过安装孔21并罩设于指示灯上,从而指示灯所散发的光可沿导光管320传导第一壳体100外的导光板310,用户则可通过导光板310查看指示灯情况,进而了解数据采集器的工作状态,其中,导光板310嵌设于第二安装槽20内,以防止导光件300受外力而产生位移,进而影响导光件300的导光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面对应所述安装孔21的位置沿背离所述第二安装槽20的方向凸设有限位环30,所述限位环30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31,所述导光管320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31配合的限位孔321,所述导光管320穿过所述安装孔21,且所述限位凸起31嵌设于所述限位孔321内,以将所述导光件300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环30用于固定导光件300,具体为,限位环30绕安装孔21的内孔口设置,且限位环30的内壁面凸设有限位凸起31,同时,导光管320的外壁面开设有与限位凸起31配合的限位孔321,导光管320穿过安装孔21,且限位环30内的限位凸起31与导光管320的限位孔321卡接,进而限制导光件300沿导光管320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从而提高导光件300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310与所述导光管320一体成型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光管320与导光板310可一体成型连接,以提高导光件300导光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管320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光管320在所述导光板310的一板面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数据采集器的不同电器元件具有不同功能,而为了解多个不同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一般会设置多个指示灯,以表示不同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进而为方便用户查看。因此在本实施例导光件300包括多个导光管320,多个导光管320在导光板310的一板面间隔设置,同时,第二安装槽20的槽底开设有与多个导光管320对应的安装孔21,导光件300的多个导光管320分别插入对应的安装孔21伸入第一壳体100内内,并罩设于对应的指示灯上,以将各指示灯的工作状态传导至第一壳体100外,以便用户查看。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件300还包括保护膜330,所述保护膜330贴设于所述导光板310背离所述导光管320的一面。在本实施例中,导光件300还包括保护膜330,保护膜330贴设于导光板310背离导光管320的一面,以防止导光板310被刮花,进而影响导光件300的导光效果,其中,保护膜330具有透光部331,该透光部331位于保护膜330与导光管320和导光板310的连接处相对的位置,以将导光管320所传导的光束散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设有填充台40,所述填充台40开设有填充槽41,所述安装孔21位于所述填充槽41的槽底,所述填充槽41用以填充固定填充物,以将所述导光管320与所述第一壳体100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限位凸起31凸设于限位环30的内壁,而导光管320在插设于限位环30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用力过大而损坏限位凸起31,进而影响导光件300的安装稳定性,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一壳体100的内壁设置填充台40,填充台40绕设于安装孔21的周侧,且填充台40形成有填充槽41,安装孔21位于填充槽41的槽底,并与填充槽41连通,当导光件300的导光管320穿过安装孔21,且导光板310安装于第二安装槽20后,在填充槽41内填充固定填充物,以将导光管320与第一壳体100固定。需要解释的是,固定填充物可以为硅胶,也可以为胶水,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壳体200的外周面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00的方向上呈倾斜朝外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200的外周面设有连接沉槽240,所述连接沉槽240上设有若干功能接口,且所述连接沉槽240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00的槽壁开设有散热孔241,所述散热孔241与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所述第二壳体200所限制出的内部空间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0的外周面在朝向第一壳体100的方向上呈倾斜朝外设置,从而便于在第二壳体200的外周面设置连接沉槽240,且连接沉槽240不影响电路板的安装空间,同时,数据采集器的功能接口开设于连接沉槽240内,可以防止该功能接口内的接线端子受到损坏。
另外,散热孔241开设于连接沉槽240靠近第一壳体100的槽壁可以有效防止灰尘或其他杂物进入外壳,导致外壳内的电器元件损坏,因此有效提高了数据采集器的安全性,其中,散热孔241可以为多个,多个散热孔241沿连接沉槽240靠近第一壳体100的槽壁间隔设置,进而提高数据采集器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所述第二壳体200的内壁设有加强筋70。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内设置加强筋70可以有效增大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强度,进而防止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因撞击或承压过大而破裂,因此有效提高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槽;
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固定柱对应设置的第一固定通孔;以及,
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母和与所述第一螺母配合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母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一螺母锁紧固定,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固定通孔的位置凸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配合的限位槽,所述第一固定柱插设于所述限位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柱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和所述限位凸台以及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柱对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内壁设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槽;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螺母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母嵌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所述电路板对应所述第二固定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二螺母锁紧固定,以将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面开设有挂槽;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面开设有导轨槽,所述导轨槽的槽口一侧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凸设有卡接部;
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卡扣,所述导轨槽的槽口另一侧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卡扣插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并与所述卡接部配合以将所述数据采集器固定于导轨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器还包括导光件,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导光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管和导光板,所述导光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光板的一板面,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导光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所述导光管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导光管一体成型连接;和/或,
所述导光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光管在所述导光板的一板面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导光件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贴设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导光管的一面;和/或,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设有填充台,所述填充台开设有填充槽,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填充槽的槽底,所述填充槽用以填充固定填充物,以将所述导光管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和/或,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面对应所述安装孔的位置沿背离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方向凸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导光管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孔,所述导光管穿过所述安装孔,且所述限位凸起嵌设于所述限位孔内,以将所述导光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面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上呈倾斜朝外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面设有连接沉槽,所述连接沉槽上设有若干功能接口,且所述连接沉槽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槽壁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限制出的内部空间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设有加强筋。
CN202022844174.XU 2020-12-01 2020-12-01 数据采集器 Active CN214206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4174.XU CN214206040U (zh) 2020-12-01 2020-12-01 数据采集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4174.XU CN214206040U (zh) 2020-12-01 2020-12-01 数据采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06040U true CN214206040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49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4174.XU Active CN214206040U (zh) 2020-12-01 2020-12-01 数据采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06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06040U (zh) 数据采集器
CN214589551U (zh) 一种带有usb插座的安装基座
CN214754520U (zh) 一种带有指示的公头插座
CN107949216B (zh) 显示装置及其壳体结构
CN213630224U (zh) 太阳能壁灯
CN216244137U (zh) 一种具有安全结构的led灯
CN220640095U (zh) 一种车用转向灯结构及电单车
CN214849233U (zh) 一种双插座盒
CN215293557U (zh) 一种具有防静电结构的橡胶垫片
CN218510806U (zh) 灯壳、高位制动灯和车辆
CN214849427U (zh) 一种插座式手控器
CN219874262U (zh) 一种电单车中控结构
CN214661923U (zh) 一种齿轮箱体及齿轮箱
CN215934372U (zh) 地线板及接地线便捷固定的入墙式电子装置
CN215867808U (zh) 矿用防爆触摸屏
CN212056842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线条灯
CN212061033U (zh) 一种组装方便的服务器机壳
CN216431495U (zh) 一种路灯模组组装结构
CN210725404U (zh) 壳体组件以及具有其的驱动装置
CN210979473U (zh) 一种工矿灯
CN218415080U (zh) 一种内置螺母锁紧结的插座
CN217402477U (zh) 灯壳组件及使用其的灯具
CN214849234U (zh) 一种公头插座
CN214094093U (zh) 一种拼接长条灯
CN221035444U (zh) 灯具壳体结构及灯具组合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088 2nd floor,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sunshine power plant, No.2 Tianhu Road, high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nshine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088 2nd floor,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sunshine power plant, No.2 Tianhu Road, high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FEI SUNGROW RENEWABLE ENERGY SCI. & TECH. Co.,Ltd.

Address after: 230088 2nd floor,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sunshine power plant, No.2 Tianhu Road, high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nshine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088 2nd floor,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sunshine power plant, No.2 Tianhu Road, high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shine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