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02963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02963U
CN214202963U CN202120072637.7U CN202120072637U CN214202963U CN 214202963 U CN214202963 U CN 214202963U CN 202120072637 U CN202120072637 U CN 202120072637U CN 214202963 U CN214202963 U CN 214202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ue
display device
pulling force
cover plate
glass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7263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聪怀
甘德鹏
李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urecia Clarion 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urecia Clarion 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urecia Clarion 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urecia Clarion 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7263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02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02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02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旨在解决显示装置边缘黑边区域较宽的问题。该显示装置包括玻璃盖板、显示模组和外框,玻璃盖板与显示模组贴合固定,且玻璃盖板覆盖外框,外框与玻璃盖板之间形成加胶槽,用于添加并容纳胶水,而外框与显示模组的侧壁之间还形成有溢胶槽,且溢胶槽与加胶槽连通,用于容纳由加胶槽中溢出的胶水。本实用新型用于提高显示装置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显示装置功能越来越高级,例如便携式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能够实现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图像等。显示装置通常包括前面板、后壳和和用于实现显示功能的显示模组。
现有的显示装置,前面板通常显示保护组件与显示模组贴合固定,随后再通过粘接将后壳和前面板固定连接,在保护显示模组的同时,前面板和后壳围成的封闭空间还用于安装其他电子元器件和供电电池等结构。
但是,为了保证前面板与后壳之间的连接强度,通常需要设置一个较宽的粘接面,用于保证两者之间的粘接强度,从而避免前面板与后壳以外脱落分离的情况发生。如此,使得显示模组的边缘与前面板的外轮廓之间具有较宽的不可视区域,尤其是显示模组的两侧,形成较宽的黑边区域,大大降低了显示装置如手机的外观的颜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旨在解决显示装置边缘黑边区域较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玻璃盖板、显示模组和外框,玻璃盖板与显示模组贴合固定,且玻璃盖板覆盖外框,外框与玻璃盖板之间形成加胶槽,用于添加并容纳胶水,而外框与显示模组的侧壁之间还形成有溢胶槽,且溢胶槽与加胶槽连通,用于容纳由加胶槽中溢出的胶水。
可选的,加胶槽中的胶水形成加胶层,用于粘接玻璃盖板和外框,溢胶槽中的胶水形成溢胶层,用于粘接外框和显示模组。
可选的,加胶层与玻璃盖板平行,溢胶层与玻璃盖板垂直,加胶层的最大剪切拉力为第一拉力,加胶层的最大引张拉力为第二拉力,溢胶层的最大剪切拉力为第三拉力,溢胶层的最大引张拉力为第四拉力,满足:
第一拉力与第四拉力的和大于第一预设拉力,第二拉力与第三拉力的和大于第二预设拉力;
其中第一预设拉力为外框沿平行于玻璃盖板的方向脱离玻璃盖板所需的最小拉力,第二预设拉力为外框沿垂直于玻璃盖板的方向脱离玻璃盖板所需的最小拉力。
可选的,第一拉力与第四拉力的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拉力大小的2倍,第二拉力与第三拉力的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拉力大小的2倍。
可选的,外框包括底板以及与底板固定连接的侧板,侧板与显示模组的侧壁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溢胶槽,侧板与玻璃盖板之间形成加胶槽。
可选的,外框与显示模组的制作材料具有同等的热线膨胀系数。
可选的,外框的制作材料为12号铝料。
可选的,加胶层和溢胶层由硫化硅橡胶硫化形成。
可选的,硫化硅橡胶为室温硫化硅橡胶。
可选的,显示模组与盖板通过光学胶贴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玻璃盖板和显示模组贴合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外框仅仅与玻璃盖板进行粘接的技术方案,通过外框与显示模组侧壁之间额外的粘接固定区域(即溢胶槽),大幅增加了外框与玻璃盖板以及显示模组之间的粘接面积,有利于提高两者之间的粘接贴合强度,即增加外框与玻璃盖板以及显示模组之间的固定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抗震性能。如此,在保证显示装置设计的粘接贴合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降低玻璃盖板与外框之间的粘接贴合面积,即降低显示模组周边的黑边区域的宽度,从而实现现实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大大增加了显示装置的外观的颜值。进而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未涂抹胶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形成加胶层和溢胶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外框涂抹胶水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前面板;02-显示组件;03-后壳;04-贴合区域;1-玻璃盖板;2-显示模组;3-外框;31-底板;32-侧板;4-加胶槽;41-加胶层;5-溢胶槽;51-溢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将零件或部件固定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相对运动的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如今,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板01以及与前面板01固定一体的显示组件02,在进行应用时,通常使用后壳03与前面板01的粘接固定,如图1和图2所示,e为前面板01的外形尺寸,a为与前面板01外形尺寸对应的显示组件02的外形尺寸,b为后壳03的侧板32与显示组件02之间的间隙尺寸,c为后壳03与前面板01粘接贴合区域04的宽度尺寸,d为前面板01必要的遮挡区域的尺寸,满足e=a+2b+2c+2d。显而易见的,对于显示装置而言,其每侧的边缘位置均具b+c+d宽度的非显示区域,在如今显示装置进入全面屏的时代,该非显示区域不仅大大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屏幕和前面板01面积的相对比值),还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外观颜值。
由于后壳03与前面板01的粘接贴合强度具有一定的安全标准,致使在满足后壳03与前面板01的粘接贴合强度后,贴合区域04具有较大的面积,使得c的数值比较大,是影响非显示区域面积的最大因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玻璃盖板1、显示模组2和外框3。其中,玻璃盖板1与显示模组2贴合固定,作为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用于对显示模组2的显示区域的加强保护;并且玻璃盖板1覆盖外框3,通过与外框3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在实现显示模组2固定的同时,封闭空间还可以用于安装其他额外的电子元器件以及供电电池等结构装置,并且外框3的设置还可以对显示模组2的其他区域进行隔离保护。
此外,如图4和图6所示,外框3与玻璃盖板1之间形成加胶槽4,用于添加并容纳胶水,而外框3与显示模组2的侧壁之间还形成有溢胶槽5,且溢胶槽5与加胶槽4连通,用于容纳由加胶槽4中溢出的胶水。
以应用该显示装置的手机为例:该手机包括由玻璃盖板1和显示模组2组成的屏幕总成,而边框作为手机的后壳与玻璃盖板1和显示模组2之间形成加胶槽4和溢胶槽5,在将手机的屏幕总成和后壳安装固定的过程中,首先在后壳位于加胶槽4的一侧涂抹足够的胶水,然后将屏幕总成对准后壳安装,使得玻璃盖板1的边缘与后壳接近形成加胶槽4,在外力的挤压下,加胶槽4中的部分多余的胶水被挤入与加胶槽4连通的溢胶槽5中,等待足够的时间使得胶水凝固后,使得手机的后壳分别与玻璃盖板1的边缘以及显示模组2的侧壁粘接固定,从而完成手机的安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玻璃盖板1和显示模组2贴合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外框3仅仅与玻璃盖板1进行粘接的技术方案,通过外框3与显示模组2侧壁之间额外的粘接固定区域(即溢胶槽),大幅增加了外框3与玻璃盖板1以及显示模组2之间的粘接面积,有利于提高两者之间的粘接贴合强度,即增加外框3与玻璃盖板1以及显示模组2之间的固定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抗震性能。如此,在保证显示装置设计的粘接贴合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降低玻璃盖板1与外框3之间的粘接贴合面积,即降低显示模组2周边的黑边区域的宽度,从而实现现实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大大增加了显示装置的外观的颜值。进而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装置应用于手机设备仅仅是一种举例说明,并不作为具体的限制条件,该显示装置还可以应用于电视、显示器、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任意采用显示模组2的设备上。并且,上述显示模组2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显示模组2,或者是液晶显示模组2(Laser Cladding DepositionModule,简称LCM)。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5和图6所示,加胶槽4中的胶水形成加胶层41,用于粘接玻璃盖板1和外框3,而溢胶槽5中的胶水形成溢胶层51,用于粘接外框3和显示模组2。在保证显示装置连接稳固的同时,溢胶层51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加胶层41的宽度,从而能够降低显示模组2的侧壁与玻璃盖板1边缘的距离,进而减小显示模组2周围黑边的宽度。
继续参照图6,加胶层41与玻璃盖板1平行设置,而溢胶层51与玻璃盖板1垂直设置。在外框3与玻璃盖板1之间,加胶层41的最大剪切拉力为第一拉力F1,加胶层41的最大引张拉力为第二拉力F2;在外框3与显示模组2之间,溢胶层51的最大剪切拉力为F3,溢胶层51的最大引张拉力为F4。满足:
第一拉力F1与第四拉力F4的和大于第一预设拉力F,即:F1+F4>F;第二拉力F2与第三拉力F3的和大于第二预设拉力F,即:F2+F3>F。其中,第一预设拉力F为外框3沿平行于玻璃盖板1的方向脱离显示模组2所需的最小拉力,而第二预设拉力F为外框3沿垂直于玻璃盖板1的方向脱离玻璃盖板1所需的最小拉力。如此,在满足上述条件后,能够使得玻璃盖板1与显示模组2稳定的与外框3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增加显示装置的固定连接强度,从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设置:
第一拉力F1与第四拉力F4的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拉力F大小的2倍,即:F1+F4≥2F;第二拉力F2与第三拉力F3的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拉力F大小的2倍,即:F2+F3≥2F。此时需要更大的外力才能使得与显示模组2贴合固定的玻璃盖板1与外框3分离,大大增加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如图7所示,在对该显示装置进行安装时,需要首先在外框3与玻璃盖板1相对的贴合面上涂覆至少能够满足2倍的第一预设拉力和第二预设拉力大小的胶水,从而使得在贴合安装后,由加胶槽4内向溢胶槽5内溢出足够多的胶水,如图5所示,以使溢胶槽5中形成具有足够粘接宽度的溢胶层51,从而满足2倍的第一预设拉力和第二预设拉力粘接强度。如此,能够使得粘贴完成后的显示装置的粘接强度具有足够的亢余量,由于溢胶槽5的存在,可以最大幅度增加溢胶层51的宽度,而不会影响加胶层41(也就是黑边)的宽度,同时,2倍预设拉力的安全标准也不会大幅增加显示装置的安装成本。
具体的,如图3所示,外框3包括底板31以及与底板31固定连接的侧板32,从而使得外框3和玻璃盖板1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密封空间,以对设置于该封闭空间中的显示模组2以及其他元器件进行隔绝保护,避免收到外界的影响。其中,侧板32与显示模组2的侧壁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溢胶槽5,且侧板32与玻璃盖板1之间形成加胶槽4;具体的,加胶槽4两侧的玻璃盖板1与侧板32平行设置,溢胶槽5两侧的显示模组2的侧壁与侧板32同样平行设置,由于现实模组的侧壁与玻璃盖板1垂直设置,因此,加胶槽4形成的加胶层41与玻璃盖板1平行设置,而溢胶槽5形成的溢胶层51与玻璃盖板1垂直设置。
对于显示装置而言,例如手机,手机的显示模组2为全面屏时,底板31四周的侧板32可以与显示模组2的四个侧壁之间均形成加胶槽4,从而使得手机的屏幕总成(包括显示模组2与玻璃盖板1)均匀地粘接在外框3的侧板32上。此外,由于手机的屏幕总成的上下两侧有时需要额外的空间布设其他元器件,即显示模组2的上下两侧壁与玻璃盖板1的上下边缘具有较大的距离,不利于溢胶槽5中溢胶层51的形成,因此,也可以仅仅在显示模组2的左右两个侧壁与外框3的左右两个侧板32之间形成溢胶槽5,此时,可以通过增加溢胶槽5的宽度,从而在降低手机的两侧黑边的宽度的同时,保证屏幕总成与外框3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显示模组2与外框3之间填充有溢胶层51,如图6所示,占用了显示模组2的热变形空间,不利于显示装置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工作。基于此,设置外框3的制作材料与显示模组2的材料具有同等的热线膨胀系数,这样,当显示装置处于高温环境下时,显示模组2和外框3可以同步受热膨胀,即使显示模组2与外框3之间不具备间隙,也不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使用。
具体的,外框3可以由压铸铝合金材料制成,使得外框3和显示模组2具有同等的热线膨胀系数,这样,外框3可以跟随显示模组2受热同步膨胀,同时,由于压铸铝合金的密度小、强度高,非常适合外框3的制作。优选的,采用12号铝料(Aluminum-Alloy Die Castings12,简称ADC12)来制作外框3,该12号铝料具体为Al-Si-Cu系合金,具有压铸铝合金的全部优点,非常适合气缸盖罩盖、传感器支架、盖子、缸体、以及挖矿或者外壳等结构的铸造。
通常情况下,向加胶槽4中添加的胶水为硫化硅橡胶,即加胶层41和溢胶层51均由硫化硅橡胶硫化形成。由于硫化硅橡胶广泛用作粘合剂、密封剂、防护涂料、灌封和制模材料,各种电子、电器元件均使用硫化硅橡胶进行涂覆、灌封的粘接用途。在起到防潮、防腐、防震等保护作用的同时,由于硫化硅橡胶硫化时收缩率极小,并具有较快的硫化时间,非常适合电子设备等精密器件的粘接应用,如设有显示装置的手机。
硫化硅橡胶包括高温硫化硅橡胶(简称HTV)和室温硫化硅橡胶(简称RTV),相较于高温硫化硅橡胶,由于室温硫化硅橡胶在分子链的两端各带有一个或两个官能团,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水分或适当的催化剂),这些官能团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发生反应,从而形成高分子量的交联结构,应用更加便捷。因此,优选形成加胶层41和溢胶层51的硫化硅橡胶为室温硫化硅橡胶。
此外,对于玻璃盖板1而言,可以是有机玻璃材质,也可以是无机玻璃材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满足在透过玻璃盖板1观看显示模组2时,具有较好的可视效果即可。而在贴合固定玻璃盖板1与显示模组2时,玻璃盖板1和显示模组2通过光学胶(Optically ClearAdhesive,简称OCA)贴合固定,光学胶的优点是高清澈度、高透光性(全光穿透率>99%)、高黏着力、高耐候、耐水性、耐高温、抗紫外线,粘接厚度可以控制,且粘接厚度均匀,长时间使用不会产生黄化(黄变)、剥离及变质的问题;因此经常用于胶接透明的光学元件,如玻璃盖板、显示模组和镜头的特种胶粘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玻璃盖板;
显示模组,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固定;
外框,所述玻璃盖板覆盖所述外框,所述外框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形成加胶槽,用于添加并容纳胶水,所述外框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壁之间形成溢胶槽,且所述溢胶槽与所述加胶槽连通,用于容纳由所述加胶槽中溢出的胶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胶槽中的所述胶水形成加胶层,用于粘接所述玻璃盖板和所述外框,所述溢胶槽中的胶水形成溢胶层,用于粘接所述外框和所述显示模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胶层与所述玻璃盖板平行,所述溢胶层与所述玻璃盖板垂直,所述加胶层的最大剪切拉力为第一拉力,所述加胶层的最大引张拉力为第二拉力,所述溢胶层的最大剪切拉力为第三拉力,所述溢胶层的最大引张拉力为第四拉力,满足:
所述第一拉力与所述第四拉力的和大于第一预设拉力,所述第二拉力与所述第三拉力的和大于第二预设拉力;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拉力为所述外框沿平行于所述玻璃盖板的方向脱离所述玻璃盖板所需的最小拉力,所述第二预设拉力为所述外框沿垂直于所述玻璃盖板的方向脱离所述玻璃盖板所需的最小拉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力与所述第四拉力的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拉力大小的2倍,所述第二拉力与所述第三拉力的和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拉力大小的2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壁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溢胶槽,所述侧板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形成加胶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制作材料具有同等的热线膨胀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的制作材料为12号铝料。
8.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胶层和所述溢胶层由硫化硅橡胶硫化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硅橡胶为室温硫化硅橡胶。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盖板通过光学胶贴合固定。
CN202120072637.7U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202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72637.7U CN214202963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72637.7U CN214202963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02963U true CN214202963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34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72637.7U Active CN214202963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02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96508U (zh) 电子装置及其柔性显示装置
US1082399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WO2020001381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移动终端
JP5458691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508701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0505564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609820B (zh) 电子器件以及制造电子器件的方法
US2011019955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1785167B (zh) 屏幕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15666158A (zh)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US11227514B2 (en) Cove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ver, and display device
EP3494568B1 (en) Display module,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113225410A (zh) 电子设备
US2019039132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40032223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420296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110239510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8630112B (zh) 一种承载框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13140688B (zh) 一种盖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US20220209167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482737A (zh) 显示装置
CN112835414A (zh) 一种盖板及显示装置
CN218568306U (zh) 显示装置
CN220559702U (zh) 一种挤压治具、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329107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