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00345U -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00345U
CN214200345U CN202120298767.2U CN202120298767U CN214200345U CN 214200345 U CN214200345 U CN 214200345U CN 202120298767 U CN202120298767 U CN 202120298767U CN 214200345 U CN214200345 U CN 214200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ing
hole
sealing
bear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987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利频
李银宝
曾旭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Labstone Instrument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Labstone Instrumen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Labstone Instrumen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Labstone Instrumen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987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00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00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00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称量装置,包括称重箱、称重元件、承托件、升降组件及供气组件。其中,称重箱设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称重元件设有对应第一通孔设置的称量体;承托件设有称量端及承托端,承托件能够沿第一通孔的轴向往复移动,且承托件的外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壁间隔设置;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承托件沿第一通孔的轴向往复移动,使称量端与称重体承托配合或分离;供气组件的供气出口与容纳腔连通。利用供气组件将干燥的保护气通入容纳腔内,通入容纳腔内的保护气能够通过承托件的外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能够对容纳腔内的气体进行置换,使得称重元件始终保持在合适的环境下工作,保证称量精度。

Description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样品称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背景技术
样品在特定的试验环境下进行处理或试验后,往往需要利用称重装置对样品进行称量前。例如,被称量的样品需要在高温(个别样品的试验温度需要达到600℃以上)、高湿(个别样品的试验湿度需要达到90%RH以上)或腐蚀性(乙酸、正己烷、乙酸乙酯或醇类等氛围)等试验环境下进行处理或试验后再进行称量。传统的称重装置对样品进行称量过程中,易受到试验环境的影响,影响了测量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测量精度受到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称量装置,包括:
称重箱,所述称重箱设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
称重元件,所述称重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称重元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称量体;
承托件,所述承托件设有靠近所述称重元件设置的称量端、及远离所述称量端设置的承托端,所述承托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承托件能够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往复移动,且所述承托件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间隔设置;
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承托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往复移动,使所述称量端与所述称重体承托配合或分离;及
供气组件,所述供气组件的供气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上述实施例的称量装置,承托件的称量端穿过第一通孔后伸入容纳腔内而位于称重元件的称量体的上方,承托端位于称量端的上方,从而能够将样品放置在承托端上。当需要对样品进行称重时,利用升降组件带动承托件沿第一通孔的轴向下降,从而使得称量端下降至与下方的称量体接触而利用称量体对称量端进行承托,进而能够利用称重元件对放置在承托端上的样品进行称重。当称重完成后,利用升降组件带动承托件沿第一通孔的轴向上升,从而使得称量端上升至与下方的称量体分离,进而能够避免承托件长时间的与称量体接触而影响称重元件的称量精度,相比传统的带动称重元件进行升降运动的形式而言,也能避免称重元件在升降过程中产生振动,从而对称重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保证称重元件的称量精度;并且,不需进行称量时使得承托件与称量体分离,也能避免对样品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通过承托件传递至称量体,也能保证称重元件的称量精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供气组件将干燥的保护气通入容纳腔内,通入容纳腔内的保护气能够通过承托件的外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能够对容纳腔内的气体进行置换,使得称重元件始终保持在合适的环境下工作,保证称量精度;并且,保护气流通过程中,还能对承托件、称量体等元件进行吹扫,从而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也能保证称量元件的称量精度。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称量系统,包括:
所述的称量装置;及
试验箱,所述试验箱与所述称重箱相对间隔设置,所述试验箱设有试验腔及连通所述试验腔的第三通孔,其中,所述承托端设置于所述试验腔内。
上述实施例的称量系统,承托件穿过第三通孔而使得承托端设置于试验腔内,将样品放在试验腔内的承托端上,在试验腔内营造出相应的试验环境从而对样品进行处理或试验。当需要对样品进行称重时,利用升降组件带动承托件沿第一通孔的轴向下降,从而使得称量端下降至与下方的称量体接触而利用称量体对称量端进行承托,进而能够利用称重元件对放置在承托端上的样品进行称重。当称重完成后,利用升降组件带动承托件沿第一通孔的轴向上升,从而使得称量端上升至与下方的称量体分离,进而能够避免承托件长时间的与称量体接触而影响称重元件的称量精度,相比传统的带动称重元件进行升降运动的形式而言,也能避免称重元件在升降过程中产生振动,从而对称重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保证称重元件的称量精度;并且,不需进行称量时使得承托件与称量体分离,也能避免对样品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通过承托件传递至称量体,也能保证称重元件的称量精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供气组件将干燥的保护气通入容纳腔内,通入容纳腔内的保护气能够通过承托件的外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能够对容纳腔内的气体进行置换,使得称重元件始终保持在合适的环境(室温、非高湿、无腐蚀性气体等环境)下工作,保证称量精度;并且,保护气流通过程中,还能对承托件、称量体等元件进行吹扫,从而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也能保证称量元件的称量精度。而且,样品在试验腔内进行处理或试验后即可在试验腔内进行称量,不需对样品进行转移,避免转移过程中外界环境对样品造成影响或干扰,保证称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称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称量系统称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称量系统的承托件的称量端与称量体一个实施例的配合图;
图4为图1的称量系统的承托件的称量端与称量体另一个实施例的配合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的称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称量系统称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称量系统的承托件及第一密封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再一个实施例的称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称量系统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8的称量系统称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的称量系统一个实施例的承托件与第一密封套密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8的称量系统另一个实施例的承托件与第一密封套密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8的称量系统再一个实施例的承托件与第一密封套密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称重箱,110、容纳腔,120、第一通孔,200、称重元件,210、称量体,211、第一锥形槽,212、第二定位锥体,300、承托件,310、称量端,311第一定位锥体,312、第二锥形槽,320、承托端,330、承托部,331、第一气流通孔,341、密封锥体,342、密封凸缘,400、升降组件,410、升降台,411、第二通孔,412、第一密封部,420、伸缩件,500、供气组件,510、供气管道,520、第一开关元件,600、试验箱,610、试验腔,620、第三通孔,700第一密封套,710、第四通孔,800、第二密封套,810、第五通孔,820、排气通孔,830、第二开关元件,900、第三密封套,910、第六通孔,1000、样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称量装置,包括称重箱100、称重元件200、承托件300、升降组件400及供气组件500。具体地,称重箱100设有容纳腔110及与容纳腔110连通的第一通孔120;称重元件200设置于容纳腔110内,称重元件200设有对应第一通孔120设置的称量体210;承托件300设有靠近称重元件200设置的称量端310、及远离称量端310设置的承托端320,承托件300穿设于第一通孔120内,承托件300能够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如图1及图2的A方向所示)往复移动,且承托件300的外壁与第一通孔120的内壁间隔设置;升降组件400用于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往复移动,使称量端310与称重体承托配合或分离;供气组件500的供气出口与容纳腔110连通。
上述实施例的称量装置,承托件300的称量端310穿过第一通孔120后伸入容纳腔110内而位于称重元件200的称量体210的上方,承托端320位于称量端310的上方,从而能够将样品1000放置在承托端320上。当需要对样品1000进行称重时,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下降,从而使得称量端310下降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接触而利用称量体210对称量端310进行承托,进而能够利用称重元件200对放置在承托端320上的样品1000进行称重。当称重完成后,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上升,从而使得称量端310上升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分离,进而能够避免承托件300长时间的与称量体210接触而影响称重元件200的称量精度,相比传统的带动称重元件200进行升降运动的形式而言,也能避免称重元件200在升降过程中产生振动,从而对称重元件2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保证称重元件200的称量精度;并且,不需进行称量时使得承托件300与称量体210分离,也能避免对样品1000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通过承托件300传递至称量体210,也能保证称重元件200的称量精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供气组件500将干燥的保护气通入容纳腔110内,通入容纳腔110内的保护气能够通过承托件300的外壁与第一通孔1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能够对容纳腔110内的气体进行置换,使得称重元件200始终保持在合适的环境(室温、非高湿、无腐蚀性气体等环境)下工作,保证称量精度;并且,保护气流通过程中,还能对承托件300、称量体210等元件进行吹扫,从而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也能保证称量元件的称量精度。
其中,第一通孔120可以是圆孔、方孔或其他形状轮廓,只需满足第一通孔120的内壁与承托件300的外壁之间留出供气体排出的间隙空间即可。
其中,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下降,使得称量端310下降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接触而利用称量体210对称量端310进行承托时,为了避免升降组件400对称量结果造成干扰,升降组件400还可以继续下降一定距离,使得升降组件400与承托件300分离,从而保证升降组件400不会对称量元件的称量造成干扰或影响。
其中,称量体210对称量端310进行承托后,称量元件还可以进行自动清零或自动清零与校准后,再将样品1000放置在承托端320上进行称量,保证称量精度。
其中,称重元件200可以是精密天平,称量体210可以是精密天平的称重托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称重元件200还可以是其他现有的能够对样品1000进行精密称量的元件。称重元件200可以采取铆接、螺接或粘结的方式固设在容纳腔110的底壁上。
其中,承托件300可以是承托杆、承托条或其他结构形式。承托件300可以采用陶瓷或其他隔热材质,避免将热传递至称重元件200。承托件300的承托端320为了便于放置样品1000,承托端320上可以设置承托台、承托凸缘等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供气组件500可以包括供气管道510、及用于控制供气管道510的导通或截止的第一开关元件520,供气管道510的出气口与容纳腔110连通,从而将干燥的保护气(干燥的空气、氮气或惰性气体等)供入容纳腔110内,当然,为了增强对承托件300、称量体210等元件的吹扫效果以增强冷却,可以将供气管道510的出气口靠近承托件300、称量体210等元件设置。第一开关元件520可以是电磁阀或其他现有的能够实现供气管道510的导通或截止的元件。当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上升至最高位置(最高位置是指承托端320与称量体210间距最大时承托件300所处的位置),第一开关元件520即可将供气管道510导通,使得保护气进入容纳腔110内;当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下降至使得称量端310与称量体210接触而利用称量体210对称量端310进行承托时,第一开关元件520即可将供气管道510截止,避免保护气的吹扫对称量元件的称量造成干扰或影响。供气管道510的布置方式和布置数量、以及供气管道510的出气口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只需满足能够对容纳腔110内的气体进行置换,也能对承托件300、称量体210等元件进行吹扫降温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称量体210设有第一定位部(未标注),称量端310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未标注)。如此,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下降时,利用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之间的定位配合,从而使得称量端310能够准确、可靠的与称量体210进行接触配合,进而保证称量元件能够准确的对样品1000进行称量。
其中,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之间的定位配合,可以通过插接配合的方式实现,简单、方便,定位精度高。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一锥形槽211,第二定位部设有用于与第一锥形槽211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锥体311。如此,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下降过程中,使得第一定位锥体311插入第一锥形槽211内,利用第一锥形槽211的内壁与第一定位锥体311的外壁之间的导向配合,使得承托件300的中心轴线与称量体210的中心轴线重合或近似重合,从而使得称重元件200能够准确的对放置于承托端320上的样品1000进行称量。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二定位锥体212,第二定位部设有用于与第二定位锥体212定位配合的第二锥形槽312。如此,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下降过程中,使得第二定位锥体212插入第二锥形槽312内,利用第二锥形槽312的内壁与第二定位锥体212的外壁之间的导向配合,使得承托件300的中心轴线与称量体210的中心轴线重合或近似重合,从而使得称重元件200能够准确的对放置于承托端320上的样品1000进行称量。
其中,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往复移动,可以通过伸缩运动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直线电机带动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通过齿轮驱动齿条运动的形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使得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做直线往复移动即可。
如图1、图2、图5、图6、图8及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升降组件400包括升降台410及用于带动升降台410升降的伸缩件420。升降台410设置于称量体210的上方。升降台410设有对应第一通孔120设置的第二通孔411。承托件300的侧壁设有用于与升降台410承托配合的承托部330,且承托部330设置于称量端310与承托端320之间。如此,伸缩件42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伸长时,带动升降台410上升,升降台410与承托件300的承托部330抵触,从而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上升,从而使得称量端310与下方的称量体210分离;伸缩件42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收缩时,带动升降台410下降,从而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下降,从而使得称量端310下降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接触而利用称量体210对称量端310进行承托(同理,升降台410还可以进一步下降至承托部330的下方而距承托部330一定距离)。其中,伸缩件420可以是气缸、液压缸或其他现有的具有伸缩功能的元件。可以设置两个伸缩件420,两个伸缩件420分布在称重元件200的两侧,使得升降台410的升降运动更加平稳,从而使得称量端310与称量体210的配合更加准确,保证称量精度。承托部330可以是承托条、承托凸缘等结构,只需满足升降台410的升降能够带动承托部330升降,进而带动承托件300升降即可。第二通孔411可以是圆孔、方孔或其他形状轮廓,只需满足使得升降台410上升过程中能够带动承托部330上升即可。
如图7及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承托部330设有与容纳腔110及第一通孔120均连通的第一气流通孔331。如此,保护气能够在第一气流通孔331内流动,进而能够对承托部330进行吹扫,保持干燥及进行降温。其中,第一气流通孔331的数量和开设路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只需满足能够利用保护气使得承托部330保持干燥及进行降温即可。
如图5及图9所示,进一步地,升降台410的顶面设有第一密封部412,第一密封部412能够与容纳腔110的内壁密封配合。如此,当升降台410带动承托件300上升至最高位置时,第一密封部412与容纳腔110的内壁密封配合,从而使得更多的保护气从容纳腔110内经过第一气流通孔331后再经过第一通孔120流出至外界,对承托部330的干燥和降温效果好。其中,第一密封部412可以是密封条或密封圈,可以在升降台410的顶面开设出用于供密封条或密封圈安装的安装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承托件300设有与容纳腔110及第一通孔120均连通的第二气流通孔(未图示)。如此,保护气能够在第二气流通孔内流动,进而能够对承托件300进行吹扫,进一步保持干燥及进行降温。其中,第二气流通孔的数量和开设路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只需满足能够利用保护气使得承托件300保持干燥及进行降温即可。
当然,也可以同时在承托部330上设置第一气流通孔331,在承托件300上设置第二气流通孔,干燥效果和降温效果更好。
如图1、图2、图5、图6、图8及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称量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称量装置及试验箱600。其中,试验箱600与称重箱100相对间隔设置,试验箱600设有试验腔610及连通试验腔610的第三通孔620,其中,承托端320设置于试验腔610内。
上述实施例的称量系统,承托件300穿过第三通孔620而使得承托端320设置于试验腔610内,将样品1000放在试验腔610内的承托端320上,在试验腔610内营造出相应的试验环境从而对样品1000进行处理或试验。当需要对样品1000进行称重时,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下降,从而使得称量端310下降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接触而利用称量体210对称量端310进行承托,进而能够利用称重元件200对放置在承托端320上的样品1000进行称重。当称重完成后,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上升,从而使得称量端310上升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分离,进而能够避免承托件300长时间的与称量体210接触而影响称重元件200的称量精度,相比传统的带动称重元件200进行升降运动的形式而言,也能避免称重元件200在升降过程中产生振动,从而对称重元件2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保证称重元件200的称量精度;并且,不需进行称量时使得承托件300与称量体210分离,也能避免对样品1000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通过承托件300传递至称量体210,也能保证称重元件200的称量精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供气组件500将干燥的保护气通入容纳腔110内,通入容纳腔110内的保护气能够通过承托件300的外壁与第一通孔1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能够对容纳腔110内的气体进行置换,使得称重元件200始终保持在合适的环境(室温、非高湿、无腐蚀性气体等环境)下工作,保证称量精度;并且,保护气流通过程中,还能对承托件300、称量体210等元件进行吹扫,从而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也能保证称量元件的称量精度。而且,样品1000在试验腔610内进行处理或试验后即可在试验腔610内进行称量,不需对样品1000进行转移,避免转移过程中外界环境对样品1000造成影响或干扰,保证称量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承托件300的外壁设有用于密封第三通孔620的第二密封部(未标注)。如此,当需要将样品1000在试验腔610内进行处理或试验而不需进行称量时,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上升,直至第二密封部对第三通孔620进行密封(此时,称量端310上升至与称量体210分离,承托件300处于最高位置),从而使得试验腔610与外界的隔离,避免样品1000处理或试验过程中试验腔610内的试验环境对容纳腔110内的称重元件200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称重元件200称重的准确性。
其中,第二密封部对第三通孔620的密封,可以通过插接配合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抵触贴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将试验腔610与外界隔离即可。
如图7及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密封部包括设置于承托件300的外壁的密封锥体341,密封锥体341用于与第三通孔620密封配合。如此,当需要将样品1000在试验腔610内进行处理或试验而不需进行称量时,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上升,直至密封锥体341插入第三通孔620内,利用密封锥体341的外壁与第三通孔620的内壁之间的贴合密封,从而使得试验腔610与外界的隔离,避免样品1000处理或试验过程中试验腔610内的试验环境对容纳腔110内的称重元件200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称重元件200称重的准确性。进一步地,还可以将第三通孔620靠近密封锥体341的部分设置为与密封锥体341相匹配的锥形槽,从而增大了密封锥体341与第三通孔620的内壁之间的贴合面积,密封效果更好。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密封部包括设置于承托件300的外壁的密封凸缘342,密封凸缘342用于与试验箱600的外壁密封贴合。如此,当需要将样品1000在试验腔610内进行处理或试验而不需进行称量时,利用升降组件400带动承托件300沿第一通孔120的轴向上升,直至密封凸缘342的侧壁与试验箱600的外壁相互贴合,从而实现对第三通孔620的密封,进而使得试验腔610与外界的隔离,避免样品1000处理或试验过程中试验腔610内的试验环境对容纳腔110内的称重元件200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称重元件200称重的准确性。如图13所示,其中,密封凸缘342可以与承托部330是同一部件。当然,密封凸缘342还可以直接设置在承托部330上。
如图5至图7、图11至图1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称量系统还包括第一密封套700,第一密封套700采用插接、粘结等方式设置于第三通孔620内。第一密封套700设有供承托件300穿过的第四通孔710,第二密封部用于密封第四通孔710。如此,利用第二密封部对第四通孔710的密封,从而实现试验腔610与外界的隔离。可以将第一密封套700采用橡胶等弹性材质,第二密封部与第一密封套700配合时使其发生弹性变形,密封效果好。其中,第二密封部对第四通孔710的密封可以与第二密封部对第三通孔620的密封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称量系统还包括第二密封套800及第二开关元件830。第二密封套800设置于试验箱600与称重箱100之间,且第二密封套800与试验箱600及称重箱100均密封连接。第二密封套800设有供承托件300穿过的第五通孔810、及与第五通孔810连通的排气通孔820。第二开关元件830用于控制排气通孔820与外界的导通或截止。如此,利用第二密封套800将第一通孔120和第三通孔620与外界实现隔绝,当第二密封部对第三通孔620进行密封后(此时,称量端310上升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分离),供气组件500将保护气供入容纳腔110内,保护气对承托件300、称量体210等元件进行吹扫后通过承托件300的外壁与第一通孔1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第五通孔810内,第二开关元件830打开排气通孔820而使得第五通孔810与外界连通,进而使得保护气从排气通孔820处排出至外界,从而能够对容纳腔110内的气体进行置换,也能对承托件300、称量体210等元件进行吹扫,从而达到降温冷却的效果;当称量端310下降至与下方的称量体210接触而利用称量体210对称量端310进行承托时,供气组件500停止供气,第二开关元件830也使得排气通孔820与外界截止,从而使得容纳腔110与外界实现隔绝,避免外界气流的扰动对称重元件200的称重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称量精度。第二开关元件830可以是电磁阀或其他现有的能够实现排气通孔820的导通或截止的元件。
其中,第五通孔810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灵活的设计,还可以满足第二密封部的升降运动不会受到干涉或影响。当然,还可以设置相应的排气管道与排气通孔820进行连通,第二开关元件830也可以通过控制排气管道与外界的导通或截止实现控制排气通孔820与外界的导通或截止。第二密封套800与试验箱600和称重箱100之间的密封连接,可以通过螺接、铆接、粘结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即可。
如图5及图6所示,同理,还可以设置第三密封套900,第三密封套900设有供密封部和承托部330穿过的第六通孔910,将第三密封套900设置在第一通孔120内,升降台410带动承托件300上升至最高位置时,第一密封部412可以与第三密封套900密封配合。如图9所示,当然,升降台410带动承托件300上升至最高位置时,第一密封部412也可以与第二密封套800密封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称重箱,所述称重箱设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
称重元件,所述称重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称重元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称量体;
承托件,所述承托件设有靠近所述称重元件设置的称量端、及远离所述称量端设置的承托端,所述承托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承托件能够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往复移动,且所述承托件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间隔设置;
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承托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往复移动,使所述称量端与所述称重体承托配合或分离;及
供气组件,所述供气组件的供气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量体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称量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一锥形槽,所述第二定位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锥形槽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锥体;或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二定位锥体,所述第二定位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定位锥体定位配合的第二锥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台及用于带动所述升降台升降的伸缩件,所述升降台设置于所述称量体的上方,所述升降台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承托件的侧壁设有用于与所述升降台承托配合的承托部,且所述承托部设置于所述称量端与所述承托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设有与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一通孔均连通的第一气流通孔,所述升降台的顶面设有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能够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承托件设有与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一通孔均连通的第二气流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称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组件包括供气管道、及用于控制所述供气管道的导通或截止的第一开关元件,所述供气管道的出气口与容纳腔连通。
7.一种称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称量装置;及
试验箱,所述试验箱与所述称重箱相对间隔设置,所述试验箱设有试验腔及连通所述试验腔的第三通孔,其中,所述承托端设置于所述试验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称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的外壁设有用于密封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二密封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称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承托件的外壁的密封锥体,所述密封锥体用于与所述第三通孔密封配合;或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承托件的外壁的密封凸缘,所述密封凸缘用于与所述试验箱的外壁密封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称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量系统还包括第一密封套,所述第一密封套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一密封套设有供所述承托件穿过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密封部用于密封所述第四通孔;或所述称量系统还包括第二密封套及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密封套设置于所述试验箱与所述称重箱之间,且所述第二密封套与所述试验箱及所述称重箱均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套设有供所述承托件穿过的第五通孔、及与所述第五通孔连通的排气通孔,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用于控制所述排气通孔与外界的导通或截止。
CN202120298767.2U 2021-02-02 2021-02-02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Active CN214200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98767.2U CN214200345U (zh) 2021-02-02 2021-02-02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98767.2U CN214200345U (zh) 2021-02-02 2021-02-02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00345U true CN214200345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38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98767.2U Active CN214200345U (zh) 2021-02-02 2021-02-02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003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06292B1 (en) Sensor unit and airtightness inspection device
KR101324348B1 (ko) 웨이퍼 검사용 인터페이스 장치 및 웨이퍼 검사 장치
CN112162012B (zh) 气体传感模组的自动化标定装置及其自动化标定方法
JPWO2007010610A1 (ja) プッシャ、プッシャユニットおよび半導体試験装置
US20130164579A1 (en) Battery inspection apparatus
CN112798094A (zh)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EP3038146A1 (en) Substrate holding assistant member and substrate transfer apparatus
EP1174723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CN104471700A (zh) 真空夹具
CN214200345U (zh) 称量系统及称量装置
US20110288674A1 (en)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holder,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layered semico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 holder
US8643361B2 (en) Needle head
CN112530826A (zh) 半导体热处理设备的承载装置及半导体热处理设备
JP2022535886A (ja) ジャケット側で電池セルを収容する開口部を有するキャリアを備える装置
CN112018023A (zh) 定位装置和定位方法
KR20220005507A (ko) 탑재대, 검사 장치 및 온도 교정 방법
EP4082070A1 (en) Vent assembly with membrane
JP2002286566A (ja) 半導体圧力センサ及びその調整方法
CN214277301U (zh) 用于检测水和氧气的泄漏量与渗透量的检测装置
RU275633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температурно-вакуумного воздействия
CN113654585A (zh) 用于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标定的自动化设备
CN112798186A (zh) 用于检测水和氧气的泄漏量与渗透量的检测装置
CN212727030U (zh) 光通信芯片的测试系统
CN217788342U (zh) 用于共晶机的管座夹持定位共晶装置
CN218215401U (zh) 一种化成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