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89959U -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 Google Patents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89959U
CN214189959U CN202023335397.XU CN202023335397U CN214189959U CN 214189959 U CN214189959 U CN 214189959U CN 202023335397 U CN202023335397 U CN 202023335397U CN 214189959 U CN214189959 U CN 214189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rail
rod
mounting
assembly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3539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薇
王统
李巍
孙安琦
张令
乔万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3539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89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89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89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手扶杆包括:杆体和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安装杆、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所述安装杆设置于所述杆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扶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杆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扶手,所述第一扶手和所述第二扶手中的一个为主扶手且另一个为辅扶手。通过设置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使得用户在骑乘时可以更换不同的姿势,即用户在长时间使用一个姿势时可以更换另外一种姿势,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姿势来提升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代步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背景技术
电动滑板是以传统人力滑板为基础,加上电力套件的交通工具,由固连于踏板的前轮动力总成或后轮动力总成提供动力,通过身体控制踏板转向,操控性和娱乐性较强。
相关技术中,电动滑板产品多需要较高的平衡性和控制技巧才能正常使用,上手门槛很高,控制或使用不当可能使使用者摔倒,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伤害,危险性较高。并且,用户握持手扶杆时只能固定一个姿势,长时间会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手扶杆,通过在手扶杆上设置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使得用户在骑乘时可以更换不同的姿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动代步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动代步车的手扶杆,包括:杆体和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安装杆、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所述安装杆设置于所述杆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扶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杆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扶手,所述第一扶手和所述第二扶手中的一个为主扶手且另一个为辅扶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代步车的手扶杆,通过设置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使得用户在骑乘时可以更换不同的姿势,即用户在长时间使用一个姿势时可以更换另外一种姿势,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姿势来提升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扶手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扶手在所述第二扶手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扶手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相连接且弯折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的端部连接于所述安装杆且所述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扶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杆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所述第二扶手的横截面为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扶手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扶手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扶手的端部;或所述安装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扶手的长度,所述第一扶手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扶手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手扶杆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杆体的顶部和所述安装杆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包括:座体和盖板,所述座体设置于所述杆体的顶部且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杆伸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敞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杆体还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紧固件,所述第二杆体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的顶部,所述紧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且用于紧固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扶手上设置有控制器和/或刹把,所述第二扶手为所述主扶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动代步车,包括:踏板组件、第一转向总成、从动轮总成、第二转向总成、动力轮总成和所述手扶杆,所述第一转向总成设置于所述踏板组件的第一端,所述从动轮总成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向总成且通过所述第一转向总成相对所述踏板组件转动,所述第二转向总成设置于所述踏板组件的第二端,所述动力轮总成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向总成且通过所述第二转向总成相对所述踏板组件转动,所述手扶杆的底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踏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代步车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扶杆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扶杆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扶杆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S、电动代步车;
100、手扶杆;
10、把手;11、安装杆;12、第一扶手;121、第一弯折部;122、第二弯折部;13、第二扶手;
20、杆体;21、第一杆体;22、第二杆体;23、紧固件;
30、安装座;31、座体;32、盖板;33、安装槽;
40、控制器;50、刹把;
210、踏板组件;211、第一安装座;212、第二安装座;220、第一转向总成;230、从动轮总成;240、第二转向总成;250、动力轮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扶杆10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手扶杆100的电动代步车S,电动代步车S可以为滑板车。
如图3-图6所示,电动代步车S的手扶杆100包括:杆体20和把手10,把手10包括:安装杆11、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安装杆11设置于杆体20的顶部,第一扶手12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杆11,并且第一扶手1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扶手13,即安装杆11和第二扶手13之间通过第一扶手12进行连接。
并且,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中的一个为主扶手,并且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中的另一个为辅扶手。当用户侧立骑行时,用户可以单手放在第二扶手13上,这样可以保证骑行的安全性,而且符合侧立骑行的骑行习惯;当用户正立骑行时,用户可以双手放在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这样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可以分别作为主扶手和辅扶手使用,从而可以保证骑行的安全性,而且也可以符合正立骑行的骑行习惯。
如此,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的设计可以兼顾侧立单手骑行和正立双手骑行,不同技术水平的用户都可以找到适合的骑行方式。其中,正立双手骑行的方式具有稳定性高的优点,比较适合初学者;侧立单手骑行的方式具有能更强的模拟冲浪体验的优点,可以有效提升娱乐性,比较适合电滑板或者冲浪板玩家。
此外,通过设置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还可以在用户长时间骑行的时更换不同的把位,从而使用户的手不会因为长时期保持一个姿势而导致疲劳。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扶手12和第二扶手13,使得用户在骑乘时可以更换不同的姿势,即用户在长时间使用一个姿势时,可以更换另外一种姿势,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姿势来提升使用体验。
如图3-图6所示,第一扶手12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扶手12在第二扶手1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如此设置,通过设置两个第一扶手12,可以将第二扶手13与安装杆11安装在一起,并且提升第二扶手13与安装杆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将双手中的一只放置在任意一个第一扶手12上,或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当路况比较好时,电动代步车S可以开启定速巡航模式,用户还可以将双手分别放置在两个第一扶手上,此时类似于骑行自行车握持双车把的姿势,整体稳定性更高。
如图4-图6所示,第一扶手12包括:第一弯折部121和第二弯折部122,第一弯折部121与第二弯折部122相连接,并且弯折设置,第一弯折部121的端部连接于安装杆11,并且第二弯折部122的端部连接于第二扶手13。由此,通过第一弯折部121和第二弯折部122将安装杆11和第二扶手13连接起来,并且弯折设置的第一扶手12可以方便用户手扶第一弯折部121和第二弯折部122之间的弯折区域,这样使把手10更适合用户的使用姿势,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如此设置的第一扶手12可以朝向用户身体弯折设置,这样可以凸出于安装杆11和第二扶手13,从而可以避免两者影响用户手扶第一扶手12。第一弯折部121和第二弯折部122还可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用户,当用户较高时,例如成年人,用户的手部可以扶住第二弯折部122,这样比较适合用户的站姿,当用户较矮时,例如儿童,用户的手部可以扶住第一弯折部121,这样比较适合用户的站姿。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杆11的横截面可以为多边形,并且第二扶手13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安装杆1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可以方便安装杆11与杆体20连接,而且可以避免安装杆11相对杆体20转动。例如,安装杆11可以为长条的方形管,其横截面为矩形,其对应的安装位置也是矩形孔,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安装杆11的转动,可以保证用户的骑行安全性。另外,通过将第二扶手13的横截面为圆形,可以方便用户握持,并且握持时更加舒适。第二扶手13上还可以设置把套,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方便用户手扶。
一种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安装杆11的长度与第二扶手13的长度可以相同,第一扶手12连接于安装杆11的端部和第二扶手13的端部。如此设置,可以减小第二扶手13在轴向方向上的尺寸,避免电动代步车S的尺寸过大,可以方便电动代步车S的收纳,并且用户的手握持在两个第二扶手13之间,如此可以提升行驶稳定性。
另一种可选地,如图6所示,安装杆11的长度小于第二扶手13的长度,第一扶手12连接于安装杆11的端部和第二扶手13上。即,第二扶手13的两端向外超出两个第一扶手12,以形成双侧扶手部。如此设置,使安装杆11的长度小于第二扶手13的长度,以在第二扶手13的两端形成双侧扶手部,可以使用户在使用时更加舒适。另外,双侧扶手部不单单可以作为扶手使用,还可以作为侧安装部使用,例如,用户可以在侧扶手部上选装一些配件,配件可以为车铃、手机架等。
此外,第一弯折部121和第二弯折部122内均设置有减重孔。通过在第一弯折部121和第二弯折部122上设置减重孔,可以减小电动代步车S的重量,从而可以实现电动代步车S的轻量化设计目标。
第一弯折部121的端部可以设置有方形孔,安装杆11的端部伸入方形孔内,然后紧固件将第一弯折部121紧固,完成对安装杆11的固定。第二弯折部122的端部可以设置有圆形孔,第二扶手13的端部伸入圆形孔内,然后紧固件将第二弯折部122紧固,完成对第二扶手13的固定。
如图4-图6所示,手扶杆100还包括:安装座30,安装座30设置于杆体20的顶部和安装杆11之间。如此设置,通过安装座30可以将安装杆11安装在杆体20上,即可以将把手10安装在杆体20上,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控制把手10来控制杆体20,即可以实现控制电动代步车S的转向。其中,安装杆11通过可以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安装座30上。如此,通过设置安装座30,可以方便把手10的安装拆卸,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更换不同类型的把手10。
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座30包括:座体31和盖板32,座体31设置于杆体20的顶部,并且座体31开设有安装槽33,安装杆11伸入安装槽33内,盖板32设置于安装槽33的敞开侧。如此设置,通过在座体31上开设安装槽33,并且通过盖板32封闭安装槽33的敞开侧,使得安装杆11安装在安装座30上。此外,可以增加把手10的可拆性,即方便用户通过拆卸盖板32来实现对把手10的拆卸。座体31在安装槽3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穿孔,盖板32也对位设置有穿孔,多个螺钉对应穿过穿孔后将两者固定,从而完成对安装杆11的固定。
又如,如图6所示,安装座30可以套设固定在安装杆11上,如此可以方便安装杆11的安装。
如图7所示,杆体20包括:第一杆体21、第二杆体22和紧固件23,第二杆体22可伸缩地设置于第一杆体21的顶部,紧固件23设置于第一杆体21,而且用于紧固第一杆体21和第二杆体22,把手10设置于第二杆体22的端部。也就是说,杆体20的总长度,即从第一杆体21的底部到第二杆体22的顶部的距离,可以通过改变第二杆体22相对与第一杆体21的顶部伸缩量来改变。
例如,当需要增加杆体20的总长度时,可以将第二杆体22的顶部向远离第一杆体21的顶部移动,当需要减少杆体20的总长度时,可以将第二杆体22的顶部向靠近第一杆体21的顶部移动。如此设置,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用户对骑行舒适性的要求,例如,身高较高的用户可以通过增加第二杆体22的伸缩量,来增加杆体20的总长度,以减少骑行时腰部弯曲的角度,避免腰部过度弯曲产生疼痛。身高较低的用户,可以通过减少第二杆体22的伸缩量,来减少杆体20的总长度,以便用户能更方便、轻松地操控与第二杆体22顶部连接的把手10。另外,如此设置,还可以增加电动代步车S的可收纳性。
如图1-图7所示,第二扶手13上设置有控制器40和/或刹把50。其中,控制器40设置有与动力轮总成250连接的无线传输器和/或线束,也就是说,控制器40可以采用无线传输,也可以采用有线传输,还可以同时采用无线和有线传输。通过控制器40可以对动力轮总成250进行控制,从而对电动代步车S的运动参数进行调整,进而对电动代步车S的运动进行控制。由此,通过在电动代步车S上设置手扶杆100和控制器40,通过手扶杆100和控制器40方便对电动代步车S控制。并且,在第二扶手13上设置刹把50可以在遇见情况时,通过刹把50对电动代步车S进行减速。
此外,控制器40和刹把50设置在第二扶手13位于两个第一扶手12之间的部分,并且,第二扶手13为主扶手。因为第二扶手13为主扶手,即用户在骑乘时多数使用第二扶手13,将控制器40和刹把50设置在第二扶手13上,可以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进一步地,控制器40和动力轮总成250均设置有无线传输器,控制器40的无线传输器和动力轮总成250的无线传输器相连接。如此设置,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扶杆100上的控制器40控制车辆的前进或者后退。并且,无线传输器可以方便用户的拆卸和组装,即用户在拆卸和组装时,不需要对控制器40与动力轮总成250之间的连接线进行拆装,从而可以方便用户的使用。此外,还可以提高控制器40与动力轮总成250之间的通信稳定性和灵活性。无线传输器可以为蓝牙模块。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动代步车S,包括:踏板组件210、第一转向总成220、从动轮总成230、第二转向总成240、动力轮总成250和手扶杆100,第一转向总成220设置于踏板组件210的第一端,从动轮总成230设置于第一转向总成220,并且通过第一转向总成220相对踏板组件210转动,第二转向总成240设置于踏板组件210的第二端,动力轮总成250设置于第二转向总成240,并且通过第二转向总成240相对踏板组件210转动,手扶杆100的底部可拆卸地设置于踏板组件210。其中,从动轮总成230和动力轮总成250共同作用,这样可以有效支撑踏板组件210和位于踏板组件210上的用户。而且,在动力轮总成250提供驱动力时,从动轮总成230随之运动。
如图1所示,踏板组件210靠近从动轮总成2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301,并且踏板组件210靠近动力轮总成25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座302,手扶杆100可以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安装座301和第二安装座302中的任意一个上。通过在踏板组件210上设置手扶杆100,可以提高电动代步车S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电动代步车S的操作难度,使电动代步车S能够适应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进一步地,因为手扶杆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安装座301和第二安装座302中的任意一个上,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驱动模式。
如此,在电动代步车S需要转向时,用户可以通过踩踏踏板组件210的方式使得电动代步车S进行转向,其中,在此过程中,第一转向总成220可以控制从动轮总成230转向,第二转向总成240可以控制动力轮总成250转向。由此,通过设置第一转向总成220和第二转向总成240,可以使得电动代步车S转向方便,可以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而且,通过第一转向总成220和第二转向总成240的组合,可以提高用户在踏板组件210上的稳定性,可以降低用户使用电动代步车S的风险性。
进一步地,第一转向总成220可以拆卸地设置于踏板组件210,并且第二转向总成240可以拆卸地设置于踏板组件210。如此,通过第一转向总成220和第二转向总成240可以拆卸地设置于踏板组件210,使得电动代步车S的多个部件之间均可以进行安装拆卸,从而可以方便电动代步车S的安装和部件的更换。另外,从动轮总成230相对第一转向总成220可以拆卸,这样从动轮总成230和动力轮总成250的位置可以互换,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丰富电动代步车S的使用体验。以及,电动代步车S可以先装配完成各个总成后,再进行总成之间的装配,这样可以降低装配难度,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动力轮总成250可以为平衡车,平衡车可以包括:车体和两个动力轮,两个动力轮分布在车体的两侧,车体内设置有电池,两个动力轮均设置有轮毂电机,电池可以为两个轮毂电机供电,车体可以供用户站立。可以理解的是,包括动力轮总成25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通过转向总成装配在踏板组件210上,作为电动代步车S的动力单元使用。进一步地,不需要在踏板组件210内单独设置电池,可以方便动力轮总成250在拆卸下后任可以单独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动代步车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杆体;
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安装杆、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所述安装杆设置于所述杆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扶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杆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扶手,所述第一扶手和所述第二扶手中的一个为主扶手且另一个为辅扶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扶手在所述第二扶手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相连接且弯折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的端部连接于所述安装杆且所述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扶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杆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所述第二扶手的横截面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扶手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扶手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扶手的端部;或
所述安装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扶手的长度,所述第一扶手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扶手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杆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杆体的顶部和所述安装杆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座体和盖板,所述座体设置于所述杆体的顶部且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杆伸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敞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还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紧固件,所述第二杆体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的顶部,所述紧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且用于紧固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扶手上设置有控制器和/或刹把,所述第二扶手为所述主扶手。
10.一种电动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踏板组件;
第一转向总成,所述第一转向总成设置于所述踏板组件的第一端;
从动轮总成,所述从动轮总成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向总成且通过所述第一转向总成相对所述踏板组件转动;
第二转向总成,所述第二转向总成设置于所述踏板组件的第二端;
动力轮总成,所述动力轮总成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向总成且通过所述第二转向总成相对所述踏板组件转动;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扶杆,所述手扶杆的底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踏板组件。
CN202023335397.XU 2020-12-31 2020-12-31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Active CN214189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5397.XU CN214189959U (zh) 2020-12-31 2020-12-31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5397.XU CN214189959U (zh) 2020-12-31 2020-12-31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89959U true CN214189959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32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35397.XU Active CN214189959U (zh) 2020-12-31 2020-12-31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899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051292A1 (en) Angle adjusting device for bicycle saddle
CN205022764U (zh) 一种轮外侧站立式自平衡电动滑板车
KR20120010487A (ko) 배터리 및 페달 구동용 접이식 자전거
CN103910010A (zh) 可调整式自行车车架结构
JP2000326883A (ja) 自転車と共用する訓練用デバイス
US10435107B2 (en) Pole propelled velocipede
CN214189959U (zh) 手扶杆和电动代步车
JP3090481U (ja) 足踏式走行方向制御可能なミニカー
CN110550085B (zh) 一种卡丁车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10027B (zh) 具有伸缩式车架的电动自行车
WO2022199343A1 (zh) 一种智能健身脚踏车
CN214189927U (zh) 滑板车
CN210821826U (zh) 一种卡丁车
CN105015674B (zh) 一种多用途运动型助力交通工具
CN203473103U (zh) 可调整车架长度及角度的自行车车架结构
CN210000487U (zh) 自行车曲柄及自行车
CN203601500U (zh) 一种卡扣式滑轮车
CN206537420U (zh) 可转换为学步车的儿童三轮车
CN210162206U (zh) 平衡车架及平衡车
KR20190028239A (ko) 틸팅 메커니즘을 이용한 전동 킥보드
CN108068941B (zh) 一种基于旋转曲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
CN211810027U (zh) 一种不用手扶的滑板车
CN214189925U (zh) 滑板车
KR101114203B1 (ko) 자전거
CN219467913U (zh) 一种智能健身脚踏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