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70242U - 一种车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70242U
CN214170242U CN202022632494.9U CN202022632494U CN214170242U CN 214170242 U CN214170242 U CN 214170242U CN 202022632494 U CN202022632494 U CN 202022632494U CN 214170242 U CN214170242 U CN 214170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ing
locking device
lock body
battery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3249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文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63249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70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70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70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锁,包括车锁本体:车锁本体内设置有:上锁组件、移动电池盒、电池盒按键扣和锁合装置;电池盒按键扣包括:扣合部和按压部;扣合部上设置有与移动电池盒相卡合的锁紧卡扣,按压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脚;锁合装置的第一端弹性设置在车锁本体内、第二端与第一支撑脚相抵接;上锁组件在上锁时,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撑脚相抵接;在开锁时,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撑脚分离,按压部被按下,锁紧卡扣与移动电池盒分离。本实施例中的车锁在仅在开锁时才可取出移动电池盒,实现了移动电池盒的快捷取放。

Description

一种车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锁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锁。
背景技术
车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自行车上的车锁,现有自行车上的车锁经过优化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够实现开锁的全自动化,并且关锁时也不再需要钥匙,常见的如共享自行车上的车锁。
目前的车锁内部均设置有电池,以便于给车锁内部的元器件供电,以实现自动开锁的功能,但现有车锁内部的电池均固定安装于车锁内,在更换电池时需要将整个车锁拆开,电池更换不便捷且更换效率低。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锁,旨在克服现有车锁内的电池不便于更换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锁,包括车锁本体,其中,所述车锁本体内设置有:上锁组件、移动电池盒、电池盒按键扣和锁合装置;
所述电池盒按键扣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弹性连接的扣合部和套设在所述扣合部上并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的按压部;所述扣合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池盒相卡合的锁紧卡扣,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脚;
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活动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内、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
所述上锁组件在上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在开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分离,所述按压部被按下,所述锁紧卡扣与所述移动电池盒分离。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内的开锁组件;所述开锁组件包括伸缩电机和推动杆,所述伸缩电机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伸缩电机和所述滑动开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相抵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所述车锁本体内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锁组件的上锁通道,所述上锁组件包括:拉簧、锁环和滑动块;所述拉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锁通道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锁环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锁环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上锁通道的另一端;所述滑动块的一端连接所述锁环、另一端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所述上锁通道内设置有卡合槽,所述卡合槽内设置有钢珠,所述钢珠用于与所述锁环或所述锁合装置相卡合;其中,所述锁合装置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珠形状相适配的锁合装置凹槽,所述锁环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珠形状相适配的第一锁环凹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所述移动电池盒内开设有扣合槽,所述扣合槽内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用于与所述锁紧卡扣相卡合。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所述车锁本体内还设置有按键扣弹簧和锁合装置弹簧;所述按键扣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扣合部连接;所述锁合装置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所述锁合装置包括锁扣和推动块;所述锁扣的第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相连接,所述推动块的第一端与所述锁扣的第二端和所述车锁本体相连接,所述锁扣的第三端与所述锁环相卡合,所述推动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推动杆相抵接,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所述锁扣的第三端上设置有卡爪,所述锁环上开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卡合的第二锁环凹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还包括行程开关,所述行程开关用于所述锁扣或推动块相抵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车锁中,所述车锁还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的锁壳,所述锁壳呈U型,所述锁壳上开设有尾灯区和按键区;所述尾灯区设置有智能尾灯,所述按键区内设置有开锁按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车锁,所述车锁包括车锁本体:所述车锁本体内设置有:上锁组件、移动电池盒、电池盒按键扣和锁合装置;所述电池盒按键扣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弹性连接的扣合部和套设在所述扣合部上并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的按压部;所述扣合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池盒相卡合的锁紧卡扣,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脚;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活动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内、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在上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在开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分离,所述按压部被按下,所述锁紧卡扣与所述移动电池盒分离。本实施例中的车锁在上锁状态下无法取出移动电池盒,仅在开锁时才可取出移动电池盒,从而在保证移动电池盒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移动电池盒的快捷取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车锁结构上锁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车锁结构上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车锁结构上锁时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车锁结构开锁时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车锁结构开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车锁结构开锁时的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车锁结构上锁时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车锁结构上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车锁结构上锁时的右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车锁结构开锁时的主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车锁结构开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锁结构开锁时的右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锁外部结构的第一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锁外部结构的第二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锁外部结构的第三视图。
图中:100、车锁本体;200、上锁组件;300、移动电池盒;400、电池盒按键扣;500、锁合装置;401、扣合部;402、锁紧卡扣;403、按压部;410、第一支撑脚;501、锁合装置的第一端;502、锁合装置的第二端;404、按键扣弹簧;503、锁合装置弹簧;101、电池槽;310、扣合槽;311、卡扣;600、开锁组件;610、伸缩电机;620、推动杆;630、滑动开关;102、上锁口;110、上锁通道;111、卡合槽;710、钢珠;120、锁止区域;210、拉簧;220、锁环;230、滑动块;221、第一锁环凹槽;510、锁合装置凹槽;520、锁扣;530、推动块;521、锁扣的第一端522、锁扣的第二端;532、推动块的第二端;533、推动块的第三端;523、卡爪;222、第二锁环锁环凹槽;800、行程开关;103、充电接口;900、锁壳;910、智能尾灯;920、开锁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实施方式和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文中对于冠词有特别限定,否则“一”与“所述”可泛指单一个或复数个。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锁,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所述车锁包括:车锁本体100,所述车锁本体100内设置有:上锁组件200、移动电池盒300、电池盒按键扣400和锁合装置500;所述电池盒按键扣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100弹性连接的扣合部401和套设在所述扣合部401上并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100的按压部403;所述扣合部401上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池盒300相卡合的锁紧卡扣402,所述按压部403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脚410;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501弹性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100内、第二端502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相抵接;
其中,所述上锁组件200在上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200在开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分离,所述按压部403被按下,所述锁紧卡扣402与所述移动电池盒300分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锁在上锁状态下无法取出移动电池盒300,仅在开锁状态下才通过按下电池盒按键扣400取出移动电池盒300,从而在保证移动电池盒300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移动电池盒300的快捷取放。
具体的,所述移动电池盒300位于所述车锁本体100内的一侧面,所述上锁组件200弹性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100内,所述锁合装置500与所述上锁组件200的外形相适配。其中,所述车锁本体100内还设置有按键扣弹簧404和锁合装置弹簧503;所述按键扣弹簧404的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扣合部401连接;所述锁合装置弹簧503的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501连接。例如,所述扣合部401通过所述按键扣弹簧404弹性连接在所述车锁本体100的侧壁上,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501通过所述锁合装置弹簧503弹性连接在所述车锁本体100的底面上。其中,所述车锁本体100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凸出所述按压部403,以便于对所述按压部403进行按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扣合部402和所述按压部403采用分体设计,在开锁取出移动电池盒300后,即使将所述上锁组件进行上锁,此时也可将所述移动电池盒300放入车锁本体中,具体的,在上锁组件200进行上锁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抵接,此时无法通过按压所述按压部403而使得所述扣合部401下移,而得益于所述扣合部401与所述车锁本体100通过所述按键扣弹簧404连接,此时可通过从手动方式放入移动电池盒300,移动电池盒300与所述锁紧卡扣402相挤压,通过所述锁紧卡扣402上的斜面带动所述锁紧卡扣40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整个扣合部401下移,并同时压缩所述按键扣弹簧404,当所述移动电池盒完全与所述锁紧卡扣402相卡合后,所述按键扣弹簧404提供预紧力至所述扣合部401,以带动所述锁紧卡扣402与所述移动电池盒牢固卡合。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锁不仅可以在开锁状态下取放移动电池盒,也可在取出移动电池盒以后发生误上锁的情况时再放入移动电池盒,从而为用户提供了便利。
进一步地,所述车锁本体100内还设置有电池槽101,所述电池槽101与所述移动电池盒300的形状相适配,在实际使用时,通过所述电池槽101可实现快速取放所述移动电池盒300。进一步,为便于将所述移动电池盒300与所述锁合装置500良好的固定,所述移动电池盒300内开设有扣合槽310,所述扣合槽310内设置有卡扣311,所述卡扣311用于与所述锁紧卡扣402相卡合。
作为进一步地方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100内的开锁组件600;所述开锁组件600包括伸缩电机610、推动杆620和滑动开关630,所述伸缩电机610和滑动开关630分别与所述车锁本体100连接,所述推动杆62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伸缩电机610和所述滑动开关63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相抵接。其中,所述伸缩电机610上设有螺杆,所述推动杆620的另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推动杆620与所述伸缩电机610螺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车锁本体100内还设置有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移动电池盒300、所述伸缩电机610和所述滑动开关630连接。所述移动电池盒300用于给所述电路板和伸缩电机610供电,所述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伸缩电机610动作,以使所述伸缩电机610推动所述锁合装置500运动,使锁合装置500与第一支撑脚410相抵接,或是与第一支撑脚410分离;所述滑动开关630用于判断所述推动杆的不同位置,以判断所述车锁的开锁状态;当然,所述滑动开关630还可以通过两个行程开关代替,通过两个行程开关的闭合或开启来判断所述推动杆的启停。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电路板和所述伸缩电机610的型号不做限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锁本体100内还设置有行程开关800,所述行程开关用于感知所述锁合装置500的位置,以判断所述车锁是否处于上锁状态,例如当所述锁合装置500与所述行程开关800相接触,则所述行程开关800闭合,则说明此时为上锁状态,反之则为开锁状态。
作为更进一步地方案,所述车锁本体100的一侧开设有上锁口102,所述车锁本体100内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锁组件200的上锁通道110,所述上锁通道110贯通所述上锁口102;所述上锁组件200包括:拉簧210、锁环220和滑动块230;所述拉簧21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锁通道110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锁环22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锁环22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上锁通道110的另一端;所述滑动块230的一端连接所述锁环220、另一端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100。
其中,所述上锁通道110内设置有卡合槽111,所述卡合槽111内设置有钢珠710,所述钢珠710用于与所述上锁组件200或所述锁合装置500相卡合;其中,所述锁合装置500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珠710形状相适配的锁合装置凹槽510,所述锁环220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珠710形状相适配的第一锁环凹槽221。
具体的,所述上锁通道110围绕形成锁止区域120,所述上锁口102位于锁止区域120的开口处,在开锁状态时,所述上锁口102处于开放状态,在上锁状态时,所述上锁口102被所述上锁组件200密封。其中,在上锁组件200动作时,例如手动推动上锁组件200进行上锁,所述钢珠710与所述上锁组件200相卡合,以实现所述上锁组件200的锁止。在开锁组件600动作时,所述伸缩电机610动作推动所述推动杆620,以使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上移开,所述钢珠710与所述上锁组件200分离,并与所述锁合装置500相卡合,所述上锁组件200回弹,实现开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需要上锁时,手动推动所述滑动块230,以带动所述锁环220沿所述上锁通道110运动,直至所述锁环220贯通所述上锁口102,此时所述第一锁环凹槽221运动至所述钢珠710处,并与所述钢珠710相卡合,以实现所述上锁组件200的锁止。在需要开锁时,所述伸缩电机610动作推动所述推动杆620,以使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上移开,所述锁合装置500上的锁合装置凹槽510运动至所述钢珠710处,所述钢珠710与所述第一锁环凹槽221分离,并与所述锁合装置凹槽510相卡合,同时所述拉簧210回弹,带动所述锁环220回缩至上锁通道110内,从而实现开锁。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车锁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方面,在待上锁状态时,所述推动杆620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处于分离状态,所述伸缩电机610未动作,所述锁合装置500上的锁合装置凹槽510与所述钢珠710处于卡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支撑脚410未与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相抵接,所述按压部403可被按下,以将锁紧卡扣402与所述移动电池盒300分离,从而取出移动电池盒300。
第二方面,在需要上锁时,手动推动所述滑动块230,以带动所述锁环220沿所述上锁通道110运动,同时拉伸所述拉簧210,直至所述锁环220贯通所述上锁口102,此时所述第一锁环凹槽221运动至所述钢珠710处,所述钢珠710与锁合装置凹槽510分离,并与所述钢珠710相卡合,以实现所述上锁组件200的锁止,在锁止状态下,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则按压部无法按下,所述移动电池盒被锁紧卡扣扣合。
第三方面,在需要开锁时,通过驱动所述伸缩电机610推动所述推动杆620,以使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上移开,所述锁合装置弹簧503被压缩,所述锁合装置500上的锁合装置凹槽510运动至所述钢珠710处,所述钢珠710与所述第一锁环凹槽221分离,并与所述锁合装置凹槽510相卡合,同时所述拉簧210回弹,带动所述锁环220回缩至上锁通道110内,从而实现开锁。
第四方面,在所述车锁开锁后,可取放所述移动电池盒300,通过驱动所述伸缩电机610推动所述推动杆620,开锁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未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抵接,此时可按下所述按压部403,则所述电池盒按钮扣的第二端302与所述移动电池盒300分离,可将所述移动电池盒300从所述车锁本体100内的电池槽101取出。
第五方面,在取出移动电池盒300后的误上锁状态,通过手动推动所述滑动块230,以带动所述锁环220沿所述上锁通道110运动,同时拉伸所述拉簧210,直至所述锁环220贯通所述上锁口102,此时所述第一锁环凹槽221运动至所述钢珠710处,钢珠脱离所述锁合装置凹槽510并与所述钢珠710相卡合,所述锁合装置弹簧503压力得到释放,推动所述锁合装置500复位,则锁合装置的第二端502又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200再次锁止,在误上锁状态下,通过从手动方式放入移动电池盒300,移动电池盒300与所述锁紧卡扣402相挤压,通过所述锁紧卡扣402上的斜面带动所述锁紧卡扣40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整个扣合部401下移,并同时压缩所述按键扣弹簧404,当所述移动电池盒完全与所述锁紧卡扣402相卡合后,所述按键扣弹簧404提供预紧力至所述扣合部401,以带动所述锁紧卡扣402与所述移动电池盒牢固卡合。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述伸缩电机610推动所述锁合装置500到达不同位置可通过设定在所述电路板中的程序实现控制,在此不做赘述。其中,所述电路板中内置通讯模板(图中未示出),通过通讯模块可与外部移动终端通讯连接,以便于及时将车锁处于开锁、上锁或是取电池状态告知用户。
实施例二:
更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12。所述锁合装置500包括锁扣520和推动块530;所述锁扣的第一端521与所述车锁本体100相连接,所述推动块的第一端与所述锁扣的第二端522和所述车锁本体100相连接,所述锁扣的第三端与所述锁环220相卡合,所述推动块的第二端532与所述推动杆620相抵接,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533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相抵接。其中,还包括行程开关800,所述行程开关800用于所述锁扣520或推动块530相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扣的第一端521与所述车锁本体100转动连接,所述推动块的第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100弹性连接,所述锁扣的第二端522上开设有呈弧形状的运动槽,所述推动块的第一端上设有运动杆。进一步地,所述锁扣的第三端上设置有卡爪523,所述锁环220上开设有与所述卡爪523相卡合的第二锁环锁环凹槽222,所述卡爪523用于在上锁时与所述第二锁环锁环凹槽222相卡合,在开锁时与所述第二锁环锁环凹槽222分离。其中,所述车锁本体100内设置的行程开关800用于与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533或者与所述锁扣520的任一端相抵接,在实际使用中的连接状态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其中,所述行程开关800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用于检测车锁的开锁或上锁状态,当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533与所述行程开关800相抵接使其闭合,则为开锁状态;当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533与所述行程开关800分离,则为上锁状态。
具体的,当上锁状态时,手动推动所述滑动块230,以带动所述锁环220运动,同时拉伸所述拉簧210,直至所述卡爪523与所述第二锁环锁环凹槽222相卡合,同时所述推动块的第一端被弹力推动,并施加给所述锁扣的第一端521,以使所述锁扣的第三端稳定卡合在第二锁环锁环凹槽222内,此时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533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相抵接,则按压部403无法按下,所述移动电池盒300被锁紧卡扣402扣合,移动电池盒300呈锁住状态。
当开锁状态时,通过驱动所述伸缩电机610推动所述推动杆620,以使所述推动块530从所述第一支撑脚410上移开,同时,所述推动块530上的运动杆在所述运动槽内滑动,并带动所述锁扣520逆时针转动,则所述卡爪523与所述第二锁环锁环凹槽222分离,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533与所述行程开关800相抵接使其闭合,则此时所述拉簧210回弹,带动所述锁环220回缩至上锁通道110内,从而实现开锁。
在所述车锁开锁后,此时可按下所述按压部403,则所述电池盒按钮扣的第二端302与所述移动电池盒300分离,可将所述移动电池盒300从所述车锁本体100内的电池槽101取出。
其中,在误上锁状态下,即在取出移动电池盒300后,将卡爪523与所述第二锁环锁环凹槽222相卡合的状态下,可通过从手动方式放入移动电池盒300,移动电池盒300与所述锁紧卡扣402相挤压,通过所述锁紧卡扣402上的斜面带动所述锁紧卡扣40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整个扣合部401下移,并同时压缩所述按键扣弹簧404,当所述移动电池盒300完全与所述锁紧卡扣402相卡合后,所述按键扣弹簧404提供预紧力至所述扣合部401,以带动所述锁紧卡扣402与所述移动电池盒牢固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车锁本体100上还开设有充电接口103,所述充电接口103与所述移动电池盒连接,可选的,所述充电接口为USB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选择整体的锁合装置500与钢珠710卡合以实现上锁组件200的锁止,当然也可选用分体式的锁合装置500,即锁扣520和推动块530的组合形式与卡爪523实现上锁组件200的锁止。其中,所述锁扣520的形状还可与实施例一中的锁合装置500的形状一致,再结合推动块530和钢珠710实现上锁组件200的锁止,应理解的是,对于上述锁合装置500、锁扣520和推动块530的组合结构均应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三:
更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5。所述车锁还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100连接的锁壳,所述锁壳呈U型,所述锁壳上开设有尾灯区和按键区;所述尾灯区设置有智能尾灯910,所述按键区内设置有开锁按键92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开锁按键920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用于手动输入密码进行开锁。在所述锁壳的两侧还设置有智能尾灯910,所述智能尾灯910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智能尾灯910包括电连接的LED发光二极管和感光元件,所述LED发光二极管和感光元件均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赘述;当所述车锁处于开锁状态时,所述感光元件检测环境亮度,并调节所述发光二极管开启或关闭;当所述车锁处于关锁状态时,所述发光二极管自动关闭,且可手动开启和关闭所述LED发光二极管。也就是说,所述车锁处于开锁状态时,所述智能尾灯910可以依据环境亮度,智能开启或关闭所述LED发光二极管;发出警示尾灯光,进而可以起到尾灯的作用,使得所述车锁具备灯光功能,丰富车锁的功能,提高用户的安全性;在车锁处于上锁状态时,首选自动关闭智能尾灯910,进而有效解决移动电池盒中的电能;也可以手动控制智能尾灯910开启或关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锁包括车锁本体;所述车锁包括车锁本体:所述车锁本体内设置有:上锁组件、移动电池盒、电池盒按键扣和锁合装置;所述电池盒按键扣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弹性连接的扣合部和套设在所述扣合部上并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的按压部;所述扣合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池盒相卡合的锁紧卡扣,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脚;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活动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内、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在上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在开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分离,所述按压部被按下,所述锁紧卡扣与所述移动电池盒分离。本实施例中的车锁在上锁状态下无法取出移动电池盒,仅在开锁时才可取出移动电池盒,从而在保证移动电池盒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移动电池盒的快捷取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所指出。

Claims (10)

1.一种车锁,包括车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锁本体内设置有:
上锁组件、移动电池盒、电池盒按键扣和锁合装置;
所述电池盒按键扣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弹性连接的扣合部和套设在所述扣合部上并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的按压部;所述扣合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移动电池盒相卡合的锁紧卡扣,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脚;
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活动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内、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
所述上锁组件在上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所述上锁组件在开锁时,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分离,所述按压部被按下,所述锁紧卡扣与所述移动电池盒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锁本体内的开锁组件;所述开锁组件包括伸缩电机、推动杆和滑动开关,所述伸缩电机和滑动开关分别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伸缩电机和所述滑动开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二端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锁本体内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上锁组件的上锁通道,所述上锁组件包括:拉簧、锁环和滑动块;所述拉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锁通道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锁环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锁环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上锁通道的另一端;所述滑动块的一端连接所述锁环、另一端外伸出所述车锁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锁通道内设置有卡合槽,所述卡合槽内设置有钢珠,所述钢珠用于与所述锁环或所述锁合装置相卡合;其中,所述锁合装置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珠形状相适配的锁合装置凹槽,所述锁环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珠形状相适配的第一锁环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池盒内开设有扣合槽,所述扣合槽内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用于与所述锁紧卡扣相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锁本体内还设置有按键扣弹簧和锁合装置弹簧;所述按键扣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扣合部连接;所述锁合装置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锁合装置的第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装置包括锁扣和推动块;所述锁扣的第一端与所述车锁本体相连接,所述推动块的第一端与所述锁扣的第二端和所述车锁本体相连接,所述锁扣的第三端与所述锁环相卡合,所述推动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推动杆相抵接,所述推动块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的第三端上设置有卡爪,所述锁环上开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卡合的第二锁环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程开关,所述行程开关用于所述锁扣或推动块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锁还包括与所述车锁本体连接的锁壳,所述锁壳呈U型,所述锁壳上开设有尾灯区和按键区;所述尾灯区设置有智能尾灯,所述按键区内设置有开锁按键。
CN202022632494.9U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车锁 Active CN214170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2494.9U CN214170242U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车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2494.9U CN214170242U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车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70242U true CN214170242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600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32494.9U Active CN214170242U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车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70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08728B2 (en) Power plug locking device
JP4953244B2 (ja) 携帯機
US5751135A (en) Charging connector for electric vehicle
US6474123B1 (en) Electronic key device
US7347579B2 (en) Buckle apparatus and seat belt apparatus
US20070026299A1 (en) Apparatus for locking detachable battery pack case of portable terminal
TW201308784A (zh) 連接器保持元件以及使用該保持元件的充電裝置
US7680521B2 (en) Battery pack locking device of a mobile phone
US8517755B2 (en) Power plug locking device
US20180209174A1 (en) Induction type padlock
JPWO2012049733A1 (ja) 充電リッドの開閉検出装置
JP6447370B2 (ja) 車両用の蓋体開閉装置
CN214170242U (zh) 一种车锁
CN214943312U (zh) 一种车锁
CN112459630A (zh) 一种前舱盖的解锁装置及车辆
CN114458104A (zh) 锁具
KR200467137Y1 (ko) 탈착식 차량용 트렁크 램프 조립체
CN106169547B (zh) 电动工具及吸尘器
CN213828833U (zh) 一种电动工具
KR101754877B1 (ko) 차량용 스마트키
KR101956498B1 (ko) 도어 록 장치
CN209860003U (zh) 一种电池仓及智能门锁
US20230340804A1 (en) Compression latch
CN220133730U (zh) 一种汽车遥控钥匙
JP4102238B2 (ja) 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