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64667U -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64667U
CN214164667U CN202022628799.2U CN202022628799U CN214164667U CN 214164667 U CN214164667 U CN 214164667U CN 202022628799 U CN202022628799 U CN 202022628799U CN 214164667 U CN214164667 U CN 214164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oyancy
buoyancy plate
groove
plate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2879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迟达
裴立梅
丁振龙
刘继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262879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64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64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64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涉及汽车与船舶技术领域。增浮装置包括浮力板、传动件以及支撑件,传动件的一端用于转动连接于本体,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浮力板,支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本体,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浮力板,传动件能够驱动浮力板并带动支撑件相对于本体转动,使浮力板相对于本体折叠和展开。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本体和上述的增浮装置,将增浮装置转动设置于本体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结构简单,增大水陆两栖车的浮力和载重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与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与船舶行业的发展,水陆两栖车已经慢慢成为汽车与船舶行业结合的发展趋势,对于生活在岛屿或靠近水域的居民来说,水陆两栖车无疑是非常便利的交通工具。同时,水路两栖车也是水中救援最便捷快速的工具,水陆两栖车能够在水路与陆路之间随时切换,实现了救援的灵活性与快速性。
目前的水路两栖车固定设置浮力箱,浮力箱的体积固定,使水路两栖车的浮力固定,所以水路两栖车的最大载重和航行的航道固定,不便于灵活救援。由于水陆两栖车所能承受的最大载重是固定的,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抢救的货物或者人员超出载重,就需要放弃一定的重量,这在救援中是很难抉择的。另外,当所行航道风浪较大,或者有危险状况需要转换航道时,因为浮力固定水路两栖车所选用的航道是固定的,从而耽误救援,威胁人员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结构简单,增大水陆两栖车的浮力和载重能力。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浮装置,包括,
浮力板和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本体,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浮力板;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浮力板;
所述传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浮力板并带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使所述浮力板相对于所述本体折叠和展开。
作为优选,在所述本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支撑件。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挡杆,在所述本体里设置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第一容纳槽连通,所述第一挡杆能够沿所述第一滑道滑动并伸入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使所述浮力板保持折叠状态。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挡杆,在所述本体里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与所述第一容纳槽连通,所述第二挡杆能够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并伸入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使所述浮力板保持展开状态。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底部设置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第一容纳槽连通,用于避让所述支撑件。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传动件。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件为气撑杆。
作为优选,所述气撑杆包括:
缸体,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内壁;
活塞,其滑动设置于所述缸体内部,在所述活塞上沿所述缸体的轴向方向设置有通孔;
活塞杆,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塞,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浮力板。
作为优选,所述浮力板沿所述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弧形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本体和上述的增浮装置,所述增浮装置转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浮装置,当需要增加浮力时,传动件向远离本体的方向转动,使浮力板展开浮于水面,支撑件也随着浮力板的转动而转动;在不需要增浮时,传动件向靠近本体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浮力板折叠。由于传动件是一端转动连接于本体,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浮力板,如果不设置支撑件,浮力板在折叠后容易向远离本体的方向翻转,通过支撑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浮力板,提供给浮力板支撑使其能保持折叠状态,支撑件起到了辅助支撑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采用固定浮力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浮装置,通过设置浮力板增加了本体的浮力。当浮力板折叠时,本体只有自身的浮力,当浮力板展开时,本体受到水面的浮力有两个,一个是本体自身的浮力,还有一个是浮力板的浮力,从而增大了本体的浮力,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浮力,方便灵活,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本体和上述的增浮装置,将增浮装置转动设置于本体上。增浮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将增浮装置设置于本体上,增大了水陆两栖车的浮力。
与现有技术水陆两栖车采用固定浮力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水陆两栖车,通过将增浮装置转动设置于本体上,增大了水陆两栖车的浮力,改变了水陆两栖车所能承受的载重和航线。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抢救的货物或者人员超出载重,利用增浮装置,增大水陆两栖车的载重能够力,避免出现放弃抢救的货物或者救援人员的情况。当所行航道风浪较大,或者有危险状况需要转换航道时,展开浮力板,增加水陆两栖车的浮力,使水路两栖车可以变换航道,避开危险状况,减小人员伤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中浮力板在折叠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中浮力板在折叠时支撑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中浮力板完全展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中浮力板在展开过程中传动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浮力板展开时传动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
1、本体;11、第一容纳槽;12、避让槽;13、第二容纳槽;
2、浮力板;
3、支撑件;
4、传动件;41、缸体;42、活塞杆;43、活塞;431、通孔;
5、第一挡杆;51、第一滑道;
6、第二挡杆;61、第二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浮装置,涉及汽车与船舶技术领域。如图1所示,增浮装置包括浮力板2、传动件4以及支撑件3,传动件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本体1,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浮力板2,支撑件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本体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浮力板2,传动件4能够驱动浮力板2并带动支撑件3相对于本体1 转动,使浮力板2相对于本体1折叠和展开。
本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当需要增加浮力时,传动件4向远离本体1的方向转动,使浮力板2展开浮于水面,支撑件3也随着浮力板2的转动而转动;在不需要增浮时,传动件4向靠近本体1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浮力板2折叠。由于传动件4是一端转动连接于本体1,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浮力板2,如果不设置支撑件3,浮力板2在折叠后浮力板2容易向远离本体1的方向翻转,通过支撑件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浮力板2,提供给浮力板2支撑使其能保持折叠状态,支撑件3起到了辅助支撑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采用固定浮力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增浮装置,通过设置浮力板2增加了本体1的浮力。当浮力板2折叠时,本体1只有自身的浮力,当浮力板2展开时,本体1受到水面的浮力有两个,一个是本体1自身的浮力,还有一个是浮力板2的浮力,从而增大了本体1的浮力,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浮力,方便灵活,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体1的其中一侧可以设置有增浮装置,还可以在本体1 的两侧均可以设置有增浮装置。本实施例优选在本体1两侧都设置增浮装置,本体1两侧均设置增浮装置的平衡性比一侧设置增浮装置好,保持了本体1的平衡性。其次,进一步增加浮力调节范围,通过在本体1的两侧都设置增浮装置,根据浮力的需求确定需要展开的浮力板2的数量,浮力需求不大时,可以只打开一侧的浮力板2;浮力需求过大,则可以将本体1两侧的浮力板2都展开,增大浮力调节范围。
特别地,如图1所示,浮力板2沿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弧形结构。当浮力板2相对于本体1进行转动实现折叠和展开动作时,将浮力板2的两端设置为弧形结构,可以减小浮力板2受到的阻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传动件4的驱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手动驱动传动件 4,另一种是采用驱动机构驱动传动件4。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可以是驱动电机或者驱动气缸。当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时,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直接连接于位于传动件4一端的旋转轴,控制器电连接于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传动件4转动。当驱动机构为气缸时,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传动件4的中部,在传动件4一端设置有旋转轴。控制器电连接于气缸,控制器驱动气缸启动,气缸拉动传动件4的中部,使传动件4可以相对旋转轴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体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第一容纳槽11用于容纳支撑件3。支撑件3用于连接本体1和浮力板2,在本体1 的侧壁开设第一容纳槽11,使第一容纳槽11能够容纳支撑件3。当浮力板2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撑件3垂直设置于第一容纳槽11,支撑件3给浮力板2一个竖直向上的力,支撑浮力板2使之保持竖直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容纳槽11的底部设置有避让槽12,避让槽 12与第一容纳槽11连通,用于避让支撑件3。当传动件4带动浮力板2展开时,支撑件3相对于本体1发生转动,如果不设置避让槽12,随着浮力板2的展开,支撑件3继续转动并抵接于第一容纳槽11的底壁,容易造成支撑件3的损坏;通过在第一容纳槽11的底壁设置避让槽12,使避让槽12与第一容纳槽 11连通,避免了支撑件3与第一容纳槽11的底壁直接抵接。
进一步地,增浮装置还包括第一挡杆5(如图2所示),在本体1里设置有第一滑道51(如图5所示),第一滑道51与第一容纳槽11连通,第一挡杆5 能够沿第一滑道51滑动并伸入第一容纳槽11内,使浮力板2保持折叠状态,第一挡杆5能够抵接于支撑件3远离本体1的一侧。当浮力板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挡杆5沿第一滑道51滑动并且伸入到第一容纳槽11内,使第一挡杆5 抵接于支撑件3远离本体1的一侧,从而防止支撑件3的转动。如果不设置第一挡杆5,支撑件3相对于本体1容易发生转动,从而带动浮力板2展开,从而改变了浮力板2的工作状态;通过设置第一挡杆5,使第一挡杆5抵接于支撑件 3远离本体1的一侧,防止支撑件3的转动。
当浮力板2展开时,由于浮力的作用,浮力板2一直在上下晃动,不便于后续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4和图5所示,增浮装置还包括第二挡杆6,在本体1里设置有第二滑道61(如图2所示),第二滑道61与第一容纳槽11连通,第二挡杆6能够沿第二滑道61滑动并伸入第一容纳槽11内,第二挡杆6抵接于支撑件3,使浮力板2能够保持展开状态。传动件4顺时针转动(即如图5所示的顺时针),从而带动浮力板2实现展开工作。当浮力板2处于展开的状态时,第二挡杆6沿第二滑道61滑动并伸入第一容纳槽11内,使第二挡杆6抵接于支撑件3。水中的浮力给浮力板2一个向上的力,使之向上,通过设置第二挡杆6,使第二挡杆6抵接于支撑件3,给支撑件3一个向下的力,从而阻止浮力板2向上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杆5和第二挡杆6的驱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手动驱动第一挡杆5和第二挡杆6,另一种是电动驱动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杆5和第二挡杆6可以采用电机或者气缸驱动。以第一挡杆5为例说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于丝杠,丝杠螺母套设于丝杠上并连接于第一挡杆 5,电机驱动丝杠转动,丝杠螺母沿丝杠的轴向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挡杆5 的移动。对于第一挡杆5的移动,还可以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挡杆5,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挡杆5沿第一滑道51移动。第二挡杆6的驱动方式和第一挡杆5类似,故不再详细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本体1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3,第二容纳槽 13用于容纳传动件4。通过在本体1的侧壁开设第二容纳槽13,使第二容纳槽 13能够容纳传动件4,提供给传动件4一定的转动空间。
特别地,传动件4为气撑杆。本实施例的传动件4采用气撑杆,气撑杆具有体积小、工作行程大、举升力变化小、装配简单、行动平稳以及无噪声等优点。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气撑杆包括缸体41、活塞43以及活塞杆 42,缸体41转动连接于第二容纳槽13的内壁,活塞43滑动设置于缸体41内部,在活塞43上沿缸体41的轴向方向设置有通孔431,活塞杆42一端连接于活塞43,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浮力板2。通过在缸体41内部滑动设置活塞43,活塞43将缸体41的空腔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于在活塞43上沿缸体41 的轴向方向设置有通孔431,使得位于活塞43两侧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气压相等。对于活塞43靠近活塞杆42的一侧而言,该侧因为需要连接于活塞杆 42,导致活塞43靠近第一腔体的受力面积小于活塞43靠近第二腔体的受力面积。根据F=P*S,活塞43两侧的压力不同,产生的压力差提供给活塞杆42支撑力。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本体1和上述的增浮装置,将增浮装置转动设置于本体1上。增浮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将增浮装置设置于本体1上,增大了水陆两栖车的浮力。
与现有技术水陆两栖车采用固定浮力的方式相比,本实施公开的水陆两栖车,通过将增浮装置转动设置于本体1上,增大了水陆两栖车的浮力,改变了水陆两栖车所能承受的载重和航线。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抢救的货物或者人员超出载重,展开浮力板2展开,利用增浮装置,增大水陆两栖车的载重能够力,避免出现放弃抢救的货物或者救援人员的情况。当所行航道风浪较大,或者有危险状况需要转换航道时,增加水陆两栖车的浮力,使水路两栖车可以变换航道,避开危险状况,减小人员伤亡。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浮力板(2)和传动件(4),所述传动件(4)的一端用于转动连接于本体(1),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浮力板(2);
支撑件(3),所述支撑件(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浮力板(2);
所述传动件(4)能够驱动所述浮力板(2)并带动所述支撑件(3)相对于所述本体(1)转动,使所述浮力板(2)相对于所述本体(1)折叠和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所述第一容纳槽(11)用于容纳所述支撑件(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挡杆(5),在所述本体(1)里设置有第一滑道(51),所述第一滑道(51)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1)连通,所述第一挡杆(5)能够沿所述第一滑道(51)滑动并伸入所述第一容纳槽(11)内,使所述浮力板(2)保持折叠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挡杆(6),在所述本体(1)里设置有第二滑道(61),所述第二滑道(61)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1)连通,所述第二挡杆(6)能够沿所述第二滑道(61)滑动并伸入所述第一容纳槽(11)内,使所述浮力板(2)保持展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容纳槽(11)的底部设置有避让槽(12),所述避让槽(12)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1)连通,用于避让所述支撑件(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3),所述第二容纳槽(13)用于容纳所述传动件(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为气撑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撑杆包括:
缸体(41),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3)的内壁;
活塞(43),其滑动设置于所述缸体(41)内部,在所述活塞(43)上沿所述缸体(41)的轴向方向设置有通孔(431);
活塞杆(42),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塞(43),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浮力板(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2)沿所述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弧形结构。
10.一种水陆两栖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增浮装置,所述增浮装置转动设置于所述本体(1)上。
CN202022628799.2U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Active CN214164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28799.2U CN214164667U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28799.2U CN214164667U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64667U true CN214164667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600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28799.2U Active CN214164667U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646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23810A (zh) * 2021-11-25 2022-05-24 浙江西贝虎特种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防浪功能的两栖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23810A (zh) * 2021-11-25 2022-05-24 浙江西贝虎特种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防浪功能的两栖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65665B1 (en) Buoyant device
JP4401293B2 (ja) 船舶
JP4526184B2 (ja) 引き込み得る推進装置を具備した船舶
KR101259129B1 (ko) 양력 핀과 이를 구비한 선박
CN214164667U (zh) 一种增浮装置及水陆两栖车
CN1935594A (zh) 一种安全轮船
AU2005319622B2 (en) Ocean-going vessels
WO2015120862A1 (en) A boat heel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system, and a boat with said system
CN114162277A (zh) 一种抗风浪型无人艇
CN113979333B (zh) 一种大型水上飞机救援用船载自平衡水上吊车及方法
KR20100058718A (ko) 접이식 헬리데크가 구비된 선박
CN111619725B (zh) 一种侧片体可自主升降的三体测量船
CN116424529B (zh) 一种水下潜航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06890A (zh) 防止船体侧翻气囊装置
KR101205345B1 (ko) 펜더 장치 및 그 장치를 구비한 선박
CN109591955B (zh) 一种具有柔性艇底的滑行艇
CN105620680A (zh) 冲箱式多模态减摇装置
CN109795274B (zh)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
CN113173040B (zh) 一种特种装备及其浮箱结构
CN220410844U (zh) 船体自扶正装置
CN220349953U (zh) 一种水空双动力跨介质无人机
AU698497B2 (en)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for hydrofoil watercraft
CN218437255U (zh) 一种水下清淤机器人搭载结构
CN116142377B (zh) 一种船舶用的升降装置及其方法
CN220410909U (zh)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介质两栖无人机的气动机臂折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