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99684U -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99684U
CN214099684U CN202120101979.7U CN202120101979U CN214099684U CN 214099684 U CN214099684 U CN 214099684U CN 202120101979 U CN202120101979 U CN 202120101979U CN 214099684 U CN214099684 U CN 214099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winding
composite
composite pole
diaphrag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019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树立
王从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ande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019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99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99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99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芯卷绕设备,电芯卷绕设备包括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和卷绕装置,第一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第一复合极片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第二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第二复合极片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卷绕装置设置于第一放料装置和第二放料装置的下游,卷绕装置用于卷绕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以制作成电芯。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卷绕设备的下料带路减少,这样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使用数量,简化设备的整体结构,同时有利于提高卷绕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环境友好性的交通工具而越来越被广泛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动力电池。在动力电池加工设备中,通过卷绕机卷绕形成动力电池的电芯,使得卷绕机成为用于生产动力电池的一个重要设备。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锂电池制备时,卷绕机基本采用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同时卷绕于卷针,即电芯卷绕由4条带路(分别为隔膜、正极片、隔膜、负极片组合)卷绕成电芯,卷针每卷一圈增加4层材料。这种类型的卷绕机下料带路较多,导致需要设置较多的辅助机构(例如纠偏机构和入卷辅助机构等)来辅助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的顺利入卷,从而导致卷绕机设备结构复杂,限制了卷绕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芯卷绕设备,其工作效率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的一种电芯卷绕设备,包括:
第一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一复合极片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第二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卷绕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第二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卷绕装置用于卷绕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以制作成电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对称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装置包括卷针,所述卷绕装置通过所述卷针转动以卷绕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装置包括第一入卷导辊组和第二入卷导辊组,所述第一入卷导辊组和所述第二入卷导辊组均设置于所述卷针的上游,所述第一入卷导辊组用于将所述第一复合极片输送至所述卷针,所述第二入卷导辊组用于将所述第二复合极片输送至所述卷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卷导辊组和所述第二入卷导辊组对称设置于所述卷针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提示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提示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
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放料装置的物料情况,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放料装置的物料情况,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提示装置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和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用于切断所述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用于切断所述第二复合极片。
进一步的,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第一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二张力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二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一张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复合极片的张力,所述第二张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复合极片的张力。
进一步的,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的上游,所述夹紧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夹紧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夹紧机构用于夹紧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
还提供一种电芯卷绕设备,包括:
第一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一复合极片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第二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第三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三复合极片,所述第三复合极片为由第五隔膜、第三正极片、第六隔膜、以及第三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卷绕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第三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卷绕装置用于卷绕所述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三复合极片以制作成电芯。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芯卷绕设备,通过第一放料装置输出第一复合极片,并通过第二放料装置输出第二复合极片,并通过第三放料装置输出第三复合极片,然后将第一复合极片、第二复合极片和第三复合极片分别输送至卷绕装置的卷绕工位完成卷绕工作。这样,相对于采用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各自独立进入卷绕工序的加工方式,上述的电芯卷绕设备的下料带路减少,这样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使用数量,简化设备的整体结构,同时有利于提高卷绕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电芯卷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电芯卷绕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电芯卷绕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电芯卷绕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电芯卷绕设备的另一模块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另一电芯卷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又一电芯卷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电芯卷绕设备;
101、第一复合极片;102、第二复合极片;
10、第一放料装置;20、第二放料装置;30、卷绕装置;32、第一入卷导辊组;34、第二入卷导辊组;40、检测装置;50、纠偏装置;60、控制装置;71、第一传感器;72、第二传感器;73、提示装置;80、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1、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90、第一张力调节机构;91、第二张力调节机构;92、夹紧机构;921、第一夹紧辊;922、第二夹紧辊;
200、电芯卷绕设备;
101a、第一复合极片;102a、第二复合极片;103a、第三复合极片;210、第一放料装置;220、第二放料装置221、第三放料装置;230、卷绕装置;
300、电芯卷绕设备;
101b、第一复合极片;102b、第二复合极片;103b、第三复合极片;104b、第四复合极片;310、第一放料装置;320、第二放料装置;321、第三放料装置;322、第四放料装置;330、卷绕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结合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能够用于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上述的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复合极片101,所述第一复合极片101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提供第二复合极片102,所述第二复合极片102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将所述第一复合极片101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102卷绕以制作成电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复合极片101中,所述第一隔膜、所述第一负极片、所述第二隔膜和所述第一正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上述的第二复合极片102中,所述第三隔膜、第二负极片、第四隔膜和第二正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采用复合极片卷绕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极片打折和卷绕粉尘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上述的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能够由电芯卷绕设备100实施。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第一放料装置10、第二放料装置20和卷绕装置30。第一放料装置10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101。第一复合极片101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第二放料装置20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102。第二复合极片102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卷绕装置30设置于第一放料装置10和所述第二放料装置20的下游。卷绕装置30用于卷绕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以制作成电芯。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中,通过第一放料装置10输出第一复合极片101,并通过第二放料装置20输出第二复合极片102,然后将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分别输送至卷绕装置30的卷绕工位完成卷绕工作。这样,相对于采用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各自独立进入卷绕工序的加工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的下料带路减少,这样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使用数量,简化设备的整体结构,同时有利于提高卷绕工作效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100不仅有效减少了进入卷绕工序的片体总数量,从而降低对齐难度,提高卷绕精度,并能够有效降低极片打折和卷绕粉尘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电芯良品率和生产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100的卷绕装置30每卷一圈可以增加8层材料(每个复合极片均包括负极片、正极片和两层隔膜,即为4层材料),这样提高了电芯卷绕设备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可以在放料装置(包括第一放料装置和第二放料装置)和卷绕装置30之间设置缓冲装置(图未示出)。缓冲装置可以用于缓冲由复合放料装置放出的复合极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
检测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对齐度,并确定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对齐度是否满足预设值,在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对齐度不满足预设值的条件下,对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这样能够提高提高卷绕精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预设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在一些例子中,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对齐度小于预设值时,对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在图4所述的例子中,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检测装置40、纠偏装置50和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连接检测装置40和纠偏装置50。检测装置40用于检测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对齐度。控制装置60用于在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对齐度不满足预设值的条件下,控制纠偏装置50对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检测装置40可以设置于卷绕装置30的下游。纠偏装置50可以设置于卷绕装置30的上游。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检测装置40可以包括传感器,上述的纠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纠偏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将所述第一复合极片101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102卷绕完成后,对卷绕后的电芯进行贴胶,并进行下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贴胶机构(图未示出)和下料机构(图未示出)。在卷绕装置30将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卷绕完成后,贴胶机构对卷绕后的电芯进行贴胶,而下料机构对贴胶后的电芯进行下料的工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检测第一放料装置10的物料情况,并检测第二放料装置20的物料情况;
根据第一放料装置10的物料情况的检测结果和/或第二放料装置20的物料情况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发出提示信息。
例如,在一些例子中,在第一放料装置10的物料用完(第一复合极片101用完)的条件下,发出提示信息(可以为声音报警信息)。在一些例子中,在第二放料装置10的物料用完(第二复合极片102用完)的条件下,发出提示信息(可以为声音报警信息)。在一些例子中,第一放料装置10和第二放料装置20中任意一个放料装置的物料量用完或者低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发出提示信息(可以为声音报警信息)。在另一些例子中,第一放料装置10和第二放料装置20的物料量均低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发出提示信息(可以为声音报警信息)。
在图5所述的示例中,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第一传感器71、第二传感器72、提示装置73(可以为声音报警器)和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电性连接第一传感器71、第二传感器72、提示装置73和控制装置60。第一传感器71设置于第一放料装置10。第二传感器72设置于第二放料装置20。第一传感器71用于检测第一放料装置10的物料情况。第二传感器72用于检测第二放料装置20的物料情况。控制装置60用于根据第一传感器71和/或第二传感器72的检测结果控制提示装置73的工作状态。上述的物料情况可以为复合极片的物料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100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卷绕装置30包括卷针。卷绕装置30通过卷针转动以卷绕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放料装置10和第二放料装置20对称设置于卷绕装置30的两侧。这样电芯卷绕设备100的各个机构整体分布更匀称,整体结构能够设置的更紧凑,也能够降低第一放料装置10和第二放料装置20下料时相互干扰的可能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卷绕装置30包括第一入卷导辊组32和第二入卷导辊组34。第一入卷导辊组32和第二入卷导辊组34均设置于所述卷针的上游。第一入卷导辊组32用于将第一复合极片101输送至所述卷针。第二入卷导辊组34用于将第二复合极片102输送至所述卷针。
可以理解,上述的第一入卷导辊组32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入卷导辊。上述的第二入卷导辊组34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入卷导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入卷导辊组32和第二入卷导辊组34对称设置于所述卷针的两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0和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1。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0设置于第一放料装置10的下游。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0位于第一放料装置10和卷绕装置30之间。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1设置于第二放料装置20的下游。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1位于第二放料装置20和卷绕装置30之间。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0用于切断第一复合极片101。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81用于切断第二复合极片102。这样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第一张力调节机构90和第二张力调节机构91。第一张力调节机构90设置于第一放料装置10和卷绕装置30之间。第二张力调节机构91设置于第二放料装置20和卷绕装置30之间。第一张力调节机构90用于调节第一复合极片101的张力。第二张力调节机构91用于调节第二复合极片102的张力。这样能够提高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运行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第一张力调节机构90可以包括多个张力辊。第二张力调节机构91可以包括多个张力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夹紧机构92。夹紧机构92设置于卷绕装置30的上游。夹紧机构92位于第一放料装置10和卷绕装置30之间。夹紧机构92位于第二放料装置20和卷绕装置30之间。夹紧机构92用于夹紧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这样能够提高电芯卷绕设备100的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夹紧机构92可以包括第一夹紧辊921和第二夹紧辊922。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位于第一夹紧辊921和第二夹紧辊922之间。第一夹紧辊921和第二夹紧辊922能够相互移动以夹紧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
可以理解,第一夹紧辊921的数目可以为多个,第二夹紧辊922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可以理解,多个第一夹紧辊921可以位于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的同一侧。可以理解,多个第二夹紧辊922可以位于第一复合极片101和第二复合极片102的同一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芯卷绕设备100包括两个送料机械手(图未示出)。两个送料机械手中的一个送料机械手位于第一放料装置10和卷绕装置30之间,两个送料机械手中的另一个送料机械手位于第二放料装置20和卷绕装置30之间。两个送料机械手中的一个送料机械手用于将第一复合极片101输送至卷绕装置30。两个送料机械手中的另一个送料机械手用于将第二复合极片102输送至卷绕装置30。
请结合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电芯的制备方法能够用于电芯卷绕设备200。上述的第二种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复合极片101a,所述第一复合极片101a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提供第二复合极片102a,所述第二复合极片102a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提供第三复合极片103a,所述第三复合极片103a为由第五隔膜、第三正极片、第六隔膜、以及第三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将所述第一复合极片101a、所述第二复合极片102a和所述第三复合极片103a卷绕以制作成电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复合极片101a中,所述第一隔膜、所述第一负极片、所述第二隔膜和所述第一正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上述的第二复合极片102a中,所述第三隔膜、第二负极片、第四隔膜和第二正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上述的第三复合极片103a中,所述第五隔膜、所述第三正极片、所述第六隔膜、以及所述第三负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采用复合极片卷绕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极片打折和卷绕粉尘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上述的第二种电芯的制备方法能够由电芯卷绕设备200实施。电芯卷绕设备200包括第一放料装置210、第二放料装置220、第三放料装置221和卷绕装置230。第一放料装置210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101a。第一复合极片101a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第二放料装置220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102a。第二复合极片102a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第三放料装置221用于输出第三复合极片103a。第三复合极片103a为由第五隔膜、第三正极片、第六隔膜、以及第三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卷绕装置230设置于第一放料装置210、第二放料装置220和第三放料装置221的下游。卷绕装置230用于卷绕第一复合极片101a、第二复合极片102a和第三复合极片103a以制作成电芯。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200中,通过第一放料装置210输出第一复合极片101a,并通过第二放料装置220输出第二复合极片102a,并通过第三放料装置221输出第三复合极片103a,然后将第一复合极片101a、第二复合极片102a和第三复合极片103a分别输送至卷绕装置230的卷绕工位完成卷绕工作。这样,相对于采用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各自独立进入卷绕工序的加工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200的下料带路减少,这样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使用数量,简化设备的整体结构,同时有利于提高卷绕工作效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200不仅有效减少了进入卷绕工序的片体总数量,从而降低对齐难度,提高卷绕精度,并能够有效降低极片打折和卷绕粉尘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电芯良品率和生产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200的卷绕装置230每卷一圈可以增加12层材料(每个复合极片均包括负极片、正极片和两层隔膜,即为4层材料),这样提高了电芯卷绕设备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第二种电芯的制备方法中的复合极片的对齐度的检测方法复合极片的位置调整方法可参考上述的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第二种电芯的制备方法中的放料装置的物料检测方法可参考上述的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芯卷绕设备200的进一步结构可参考上述的电芯卷绕设备100。
请结合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电芯的制备方法能够用于电芯卷绕设备300。上述的第三种电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复合极片101b,所述第一复合极片101b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提供第二复合极片102b,所述第二复合极片102b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提供第三复合极片103b,所述第三复合极片103b为由第五隔膜、第三正极片、第六隔膜、以及第三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提供第四复合极片104b,所述第四复合极片104b为由第七隔膜、第四正极片、第八隔膜、以及第四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将所述第一复合极片101b、所述第二复合极片102b、所述第三复合极片103b和所述第四复合极片104b卷绕以制作成电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复合极片101b中,所述第一隔膜、所述第一负极片、所述第二隔膜和所述第一正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上述的第二复合极片102b中,所述第三隔膜、第二负极片、第四隔膜和第二正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上述的第三复合极片103b中,所述第五隔膜、所述第三正极片、所述第六隔膜、以及所述第三负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上述的第四复合极片104b中,所述第七隔膜、所述第四正极片、所述第八隔膜、以及所述第四负极片为依次叠层设置。采用复合极片卷绕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极片打折和卷绕粉尘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上述的第三种电芯的制备方法能够由电芯卷绕设备300实施。电芯卷绕设备300包括第一放料装置310、第二放料装置320、第三放料装置321、第四放料装置322和卷绕装置330。第一放料装置310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101b。第一复合极片101b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第二放料装置320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102b。第二复合极片102b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第三放料装置321用于输出第三复合极片103b。第三复合极片103b为由第五隔膜、第三正极片、第六隔膜以及第三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第四放料装置322用于输出第四复合极片104b。第四复合极片104b为由第七隔膜、第四正极片、第八隔膜以及第四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卷绕装置330设置于第一放料装置310、第二放料装置320、第三放料装置321和第四放料装置322的下游。卷绕装置330用于卷绕第一复合极片101b、第二复合极片102b、第三复合极片103b和第四复合极片104b以制作成电芯。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300中,通过第一放料装置310输出第一复合极片101b,并通过第二放料装置220输出第二复合极片102b,并通过第三放料装置321输出第三复合极片103b,并通过第四放料装置322输出第四复合极片104b,然后将第一复合极片101b、第二复合极片102b、第三复合极片103b和第四复合极片104b分别输送至卷绕装置330的卷绕工位完成卷绕工作。这样,相对于采用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各自独立进入卷绕工序的加工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芯卷绕设备300的卷绕装置330每卷一圈可以增加16层材料(每个复合极片均包括负极片、正极片和两层隔膜,即为4层材料),这样提高了电芯卷绕设备的工作效率。并且,采用复合片体卷绕的方式还并能够有效降低极片打折和卷绕粉尘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电芯良品率和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第三种电芯的制备方法中的复合极片的对齐度的检测方法复合极片的位置调整方法可参考上述的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第三种电芯的制备方法中的放料装置的物料检测方法可参考上述的第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芯卷绕设备300的进一步结构可参考上述的电芯卷绕设备100。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一复合极片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第二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卷绕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第二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卷绕装置用于卷绕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以制作成电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对称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包括卷针,所述卷绕装置通过所述卷针转动以卷绕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包括第一入卷导辊组和第二入卷导辊组,所述第一入卷导辊组和所述第二入卷导辊组均设置于所述卷针的上游,所述第一入卷导辊组用于将所述第一复合极片输送至所述卷针,所述第二入卷导辊组用于将所述第二复合极片输送至所述卷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卷导辊组和所述第二入卷导辊组对称设置于所述卷针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提示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提示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
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放料装置的物料情况,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放料装置的物料情况,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提示装置的工作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和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切刀机构用于切断所述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切刀机构用于切断所述第二复合极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第一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二张力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二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第一张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复合极片的张力,所述第二张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复合极片的张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卷绕设备包括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的上游,所述夹紧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夹紧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夹紧机构用于夹紧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
10.一种电芯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一复合极片为由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第二隔膜、以及第一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第二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二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为由第三隔膜、第二正极片、第四隔膜、以及第二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第三放料装置,用于输出第三复合极片,所述第三复合极片为由第五隔膜、第三正极片、第六隔膜、以及第三负极片通过热敷合形成一体结构的复合片;
卷绕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和所述第三放料装置的下游,所述卷绕装置用于卷绕所述第一复合极片、所述第二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三复合极片以制作成电芯。
CN202120101979.7U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Active CN214099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01979.7U CN214099684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01979.7U CN214099684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99684U true CN214099684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38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01979.7U Active CN214099684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996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99487B (zh) 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池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CN210468000U (zh) 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设备
TWI466765B (zh) 切口用之新穎裝置及使用其所製備之二次電池
CN107645019A (zh) 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
WO2021068705A1 (zh) 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以及设备
CN112467229A (zh) 电芯卷绕装置及方法
CN112563551A (zh) 电芯卷绕设备及电芯卷绕方法
WO2021062936A1 (zh) 一种极耳成型及分切设备
WO2023078217A1 (zh) 一种追切卷绕方法及多工位卷绕装置
WO2024036746A1 (zh) 卷绕方法及卷绕系统
CN207834493U (zh) 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
CN109759845B (zh) 一种全自动锂电池极耳裁切超声波焊接设备
CN112768787A (zh)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及电芯的制备方法
CN214099684U (zh)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CN210489752U (zh) 电芯卷绕设备
CN214848748U (zh) 电芯卷绕设备
WO2023116405A1 (zh) 电极组件的制造设备以及制造方法
CN214099683U (zh) 一种电芯卷绕设备
CN214848749U (zh) 电芯卷绕设备
CN113097425B (zh) 电池极片制片方法及设备
CN114583285A (zh) 一种锂电池高速双工位叠片机
JPH1140144A (ja) 電池電極巻回装置
CN218414724U (zh) 隔膜复合卷绕机
CN220710347U (zh) 负极成型卷绕一体机
CN220456465U (zh) 电芯卷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