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99509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99509U CN214099509U CN202022692448.8U CN202022692448U CN214099509U CN 214099509 U CN214099509 U CN 214099509U CN 202022692448 U CN202022692448 U CN 202022692448U CN 214099509 U CN214099509 U CN 2140995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ay
- leading
- out terminal
- heat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和散热片,所述继电器本体具有静簧片,所述静簧片具有伸入继电器本体内用于固定负载端静触点的静触点固定部以及外露于继电器本体表面的引出端子,所述散热片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形成热传递接触。引出端子作为继电器本体表面热量最集中的区域,将散热片直接接触静簧片的引出端子,能够直接、快速的将发热源的热量传递出,导热、散热效果好,且不需要对继电器本体内部结构进行改动、无需与继电器本体进行大面积接触。具有结构简单和散热效果好的特点,便于实现小型化设计和自动化装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根据运用领域和具体功能的不同,继电器的具体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如运用于汽车领域的电源管理继电器如申请号为201911061973.5、名称为一种电磁继电器所示。不过,现有继电器中,为了保护继电器触点,一般都是将触点(动触点和静触点的配合)内置。但这也有不足之处,如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尤其是用于连接负载的负载端触点,大电流的流通以及开关操作接触或断开瞬间所产生的电弧均能够产生热量,且为最主要的发热源。针对散热问题,若直接在触点位置设置散热结构,则需要对继电器整体内部结构进行重新布局,开发成本高、难度大。
现有技术中也有出现通过外置散热片的方式进行辅助散热的结构,如申请号为200820096815.4、名称为用于真空条件下的继电器散热装置所示,该种采用直接与散热器外壳接触的半包覆式结构,体积大、且不能够及时的将内部热量传递出去,热传递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在不对继电器本体内部结构进行改动的情况下,能够将内部热量及时、有效的传递出去,具有结构简单和散热效果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和散热片,所述继电器本体具有静簧片,所述静簧片具有伸入继电器本体内用于固定负载端静触点的静触点固定部以及外露于继电器本体表面的引出端子,所述散热片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形成热传递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具有直接连接所述静触点固定部的热源中心区域以及位于热源中心区域外围的热源外围区域,所述散热片与热源中心区域和/或热源外围区域形成热传递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直接贴设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的表面以形成热传递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静簧片与散热片的材质均为铜,所述散热片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之间通过激光焊接实现连接并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与引出端子为一体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贴设于继电器本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定义继电器本体中引出端子所在的表面为上表面,所述继电器本体还具有垂直于上表面的侧端面,所述散热片的截面呈L形结构,具有横向部和垂直于横向部的竖向部,所述横向部贴设于继电器本体的上表面并与引出端子形成热传递接触,所述竖向部贴设于继电器本体的侧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本体的侧端面设有装配凹槽,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容置于所述装配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与装配凹槽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装配凹槽的下部形成有插入部,所述竖向部过盈插设于插入部内而与装配凹槽形成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的左右两侧壁向外延伸有倒刺,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插入所述插入部内,其左右两侧壁的倒刺分别抵接于插入部的内壁上并与装配凹槽形成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插入部自插入口向下延伸方向依次形成有倾斜导向部和前后两侧壁的距离小于散热片的竖向部的厚度的过盈配合段,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经插入部的插入口插入,并在倾斜导向部的导向作用下过盈插设于过盈配合段,进而与装配凹槽形成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的横向部和竖向部沿二者的连接轴线折叠后的外形不重合。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继电器中负载端触点发出的热量能够通过静触点固定部快速的传递至触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引出端子是位于继电器本体外表面最靠近发热源(负载端触点)的部件,本方案中将散热片直接接触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即与继电器本利表面最热的区域连接,能够直接、快速的将发热源的热量传递出,导热、散热效果好,且不需要对继电器本体内部结构进行改动、无需与继电器本体进行大面积接触。具有结构简单和散热效果好的特点,便于实现小型化设计和自动化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继电器本体在未装配散热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结构在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所示结构在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实施例一中继电器的静簧片的引出端子朝上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6所示为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所示为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所示为实施例一中在同一个继电器中设置的二个散热片的相对位置分布图;
图9所示为图8所示结构在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三中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10所示结构在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1和散热片30,继电器本体1为现有实现继电器功能的芯体结构,如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本体采用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911061973.5、名称为一种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后续通过装配至继电器外壳上得到完整的继电器元器件。
所述继电器本体1具有静簧片(具体的,静簧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静簧片是呈对称设置的,其连接方式相同,以下就以其中一个进行说明),所述静簧片具有伸入继电器本体1内用于固定负载端静触点的静触点固定部11以及外露于继电器本体1表面的引出端子12。所述散热片30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12形成热传递接触,具体的,该热传递接触是指能够实现热量传递的接触方式,如下述中通过激光焊接的直接贴设或者通过胶层(例如,散热胶)的粘接时通过胶层的热传导方式等。
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负载端静触点和负载端动触点的闭合使得大电流流通,即负载端静触点和负载端动触点闭合接触时,其连接处存在接触电阻,其发热量根据公式Q=I2Rt可知,用于大电流流通的该位置发热量很高,是继电器的主要发热源,因静簧片为金属材质,该热量很大一部分经静触点固定部11快速传导至位于外表面的引出端子12,使得该引出端子12在外露部件中是热量最高的,本方案中将散热片30直接接触静簧片的引出端子12,即与继电器本体1表面最热的区域连接,能够直接、快速的将发热源的热量传递出,导热、散热效果好,且不需要对继电器本体1内部结构进行改动、无需与继电器本体1进行大面积接触。具有结构简单和散热效果好的特点,便于实现小型化设计和自动化装配。
进一步的,为了将导热、散热功能实现最优化,所述静簧片的引出端子12具有直接连接所述静触点固定部11的热源中心区域121(如图1、图2中虚线框内的区域)以及位于热源中心区域121外围的热源外围区域122(如图1、图2中引出端子12在虚线框外的其它区域),所述散热片30与热源中心区域121形成热传递接触,由静触点固定部11传导出的热量能够第一时间传递至热源中心区域121,再由热源中心区域121向外传递,散热片30直接与之接触,能够最直接、最快速的将热量传递出,热传导效果最佳。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30直接贴设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12的表面(即引出端子12的热源中心区域121的表面)以形成热传递接触,结构简单、热传递效果好。再具体的,为保证接触的稳定性以及热传递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静簧片与散热片30的材质均为铜,所述散热片30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12之间通过激光焊接实现连接并固定。如此,散热片30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12之间的热传递效果最佳。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静簧片与散热片30也可以采用其它能够导热、散热的材质,又或者是散热片30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12之间采用如胶层粘接等其它方式实现连接并固定和热传递接触。
进一步的,为使得散热片30与继电器本体1之间的连接结构更为紧凑、小型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30贴设于继电器本体1的外表面,如此,能够很好的保持继电器本体1原本的外形结构,所增加的体积几乎可忽略不计,能够按改进前的方式进行装配,即无需对与继电器装配配合的其它配件进行改动。
具体的,定义继电器本体1中引出端子12所在的表面为上表面,所述继电器本体1还具有垂直于上表面的侧端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定义的继电器本体1的上表面和侧端面并不代表该继电器本体1在实际使用时的方位。所述散热片30的截面呈L形结构,具有横向部31和垂直于横向部31的竖向部32,所述横向部31贴设于继电器本体1的上表面并与引出端子12形成热传递接触,所述竖向部32贴设于继电器本体1的侧端面。引出端子12上的热量传递至横向部31,再经横向部31传递至竖向部32,最后经竖向部32传递至外界低温区域,实现散热。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再具体的,为更好的对散热片30进行定位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本体1的侧端面设有装配凹槽20,所述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容置于所述装配凹槽20内。装配时,装配凹槽20能够很好对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进行定位,如装配凹槽20的二侧壁能够对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的插入进行导向限位,完成装配后,装配凹槽20又能够对竖向部32进行很好的限位,使得散热片30的横向部31能够精准的与引出端子12对接,再进行固定,装配精度好。
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精准的定位,装配凹槽20与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之间还可以再增设其它的导向结构,如在装配凹槽20的底面设置竖向的导向凸筋(未示出),然后在竖向部32上设置与导向凸筋配合的导向凹部(未示出),通过导向凸筋与导向凹部的配合实现精准插入;又或者是也可以无需设置装配凹槽20的结构等等。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与装配凹槽20为过盈配合,过盈配合能够对散热片30进行预固定,使得后续装配(如焊接横向部31与引出端子12时)更为稳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与装配凹槽20形成过盈配合的方式为:所述装配凹槽20的下部形成有插入部21,所述竖向部32过盈插设于插入部21内而与装配凹槽20形成过盈配合。当竖向部32开始插入装配凹槽20时能够顺利的进行,接近完全插入时,竖向部32才与插入部21进行过盈配合,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装配效率、且操作简单。
再具体的,所述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的左右两侧壁向外延伸有倒刺321,所述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插入所述插入部21内,其左右两侧壁的倒刺321分别抵接于插入部21的内壁上,实现左右方向的过盈配合,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同时,倒刺321的结构在插入过程中,也具有一个导向作用,使得插入更为精准、顺畅。
同时,在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的前后方向上(该前后方向是相对于设置有倒刺321的竖向部32的左右两侧壁而言,竖向部32的前后和左右也并非代表实际运用时的方位),所述插入部21自插入口211向下延伸方向依次形成有倾斜导向部212和前后两侧壁的距离小于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的厚度的过盈配合段213,所述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经插入部21的插入口211插入,并在倾斜导向部212的导向作用下过盈插设于过盈配合段213,实现在前后方向的过盈配合,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本实施例中,散热片30的竖向部32与插入部21之间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都进行过盈配合,使得装配结构更为稳定,更不会产生晃动。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单独采用上述前后方向的过盈配合或者左右方向的过盈配合;又或者是采用其它能够实现过盈配合的方式替代。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30的横向部31和竖向部32沿二者的连接轴线折叠后的外形不重合,即横向部31和竖向部32的外形不相同,形成一个异形结构的散热片,如此,具有防错作用,防止装配错误。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分别连接该继电器本体1的二个静簧片的二个散热片30的装配方式是相同的,不过结构是呈对称设置的,如图8、图9所示,二个散热片30分别是第一静簧片301和第二静簧片302,第一静簧片301和第二静簧片302的结构对称设置。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二个散热片30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可设置成完全相同或不相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未改进之前,后续会在二个静簧片之间的上表面盖上盖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该盖板会盖住引出端子12的热源中心区域121,为了减小对原结构的改动,在满足基本散热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30只与引出端子12中位于热源中心区域121外围的热源外围区域122进行热传递接触,减少改动部件。
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散热片30也可以同时与热源中心区域121和热源外围区域122进行热传递接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片30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部件,而是与引出端子12一体连接的结构,即由静簧片一体延伸而成,如此,能够省去散热片30与静簧片之间进行固定装配的操作,简化流程,不过需要对静簧片进行改动。
同时,继电器本体1的侧端面未设置用于容纳散热片30的装配凹槽20,散热片30直接贴设于继电器本体1的侧端面。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所述继电器本体具有静簧片,所述静簧片具有伸入继电器本体内用于固定负载端静触点的静触点固定部以及外露于继电器本体表面的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形成热传递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具有直接连接所述静触点固定部的热源中心区域以及位于热源中心区域外围的热源外围区域,所述散热片与热源中心区域和/或热源外围区域形成热传递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直接贴设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的表面以形成热传递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与散热片的材质均为铜,所述散热片与静簧片的引出端子之间通过激光焊接实现连接并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与引出端子为一体连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继电器还包括继电器外罩,所述继电器本体装配于继电器外罩内,所述散热片延伸出继电器外罩外并贴设于继电器外罩的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定义继电器本体中引出端子所在的表面为上表面,所述继电器本体的上表面裸露于继电器外罩的开口处,所述继电器外罩具有垂直于继电器本体的上表面的侧端面,所述散热片的截面呈L形结构,具有横向部和垂直于横向部的竖向部,所述横向部贴设于继电器本体的上表面并与引出端子形成热传递接触,所述竖向部延伸出继电器外罩外并贴设于继电器外罩的侧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外罩的侧端面设有装配凹槽,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容置于所述装配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凹槽的下部形成有插入部,所述竖向部过盈插设于插入部内而与装配凹槽形成过盈配合;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的左右两侧壁向外延伸有倒刺,所述散热片的竖向部插入所述插入部内,其左右两侧壁的倒刺分别抵接于插入部的内壁上并与装配凹槽形成过盈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横向部和竖向部沿二者的连接轴线折叠后的外形不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92448.8U CN214099509U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92448.8U CN214099509U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99509U true CN214099509U (zh) | 2021-08-31 |
Family
ID=77451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92448.8U Active CN214099509U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99509U (zh) |
-
2020
- 2020-11-19 CN CN202022692448.8U patent/CN2140995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830073B1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 |
CN113330679A (zh) | 电力变换装置 | |
US9750147B2 (en) | Power converter | |
US7944681B2 (en) |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 |
CN110621133B (zh) | 车载充电机半导体晶体管的先装后焊结构 | |
CN217444714U (zh) | 一种Type-c连接器 | |
CN214099509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0174184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20821414U (zh) | 接触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 |
US7121848B2 (en) | Battery connector | |
CN213280537U (zh) | 蓝牙WiFi6模组 | |
CN216721854U (zh) | 高功率发热芯片散热结构及车载导航主机 | |
CN218450933U (zh) | 一种执行器封装结构 | |
CN213818332U (zh) | 充电桩 | |
CN221962012U (zh) | 一种电控装置以及电动汽车 | |
CN218906953U (zh) | 车载充电器和新能源汽车 | |
WO2018037905A1 (ja) | 電気接続箱 | |
CN220984613U (zh) | 冷却结构 | |
CN218850574U (zh) | 电机接地结构及使用其的电机 | |
CN110854589B (zh) | 一种防水usb2.0连接器接地结构 | |
CN218480638U (zh) | 点烟器插头 | |
CN214754499U (zh) | 一种usb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7356712U (zh) | 一种led车灯 | |
CN221596307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18788870U (zh) | 线圈外壳、触发线圈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