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25539U - 电锤 - Google Patents

电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25539U
CN214025539U CN202022951613.7U CN202022951613U CN214025539U CN 214025539 U CN214025539 U CN 214025539U CN 202022951613 U CN202022951613 U CN 202022951613U CN 214025539 U CN214025539 U CN 214025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clutch
electric hammer
rotating
transmis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516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言
徐守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Deshuo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Deshuo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Deshuo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516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25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25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25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锤。该电锤包括机壳、电机、输出组件以及离合机构,离合机构设置在输出组件与电机之间,离合机构能够将电机轴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输出组件。离合机构包括传动轴、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离合件以及弹性组件,传动轴沿着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第一旋转件套设于传动轴外,第一旋转件与电机轴传动连接。第二旋转件套设于传动轴外,且与传动轴同步转动。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中任意一个设置有凹槽,另一个设置容纳离合件的容纳空间,离合件能够同时位于凹槽和容纳空间中。弹性组件用于使离合件抵靠于凹槽中。离合件基本呈圆柱形,使得离合件与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之间是线接触,更加的耐磨损。

Description

电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锤。
背景技术
电锤既可以输出往复的冲击,也可以输出扭矩,还可以同时输出往复的冲击和扭矩。当电锤的工作阻力过大导致动力输出组件卡死时,需要通过离合机构切断动力输入组件与动力输出组件之间的动力传输,以免操作者受到意外伤害。
现有存在一种离合机构,它包括保持器、钢球以及弹簧等,保持器容纳钢球。当电锤过载时,钢球抵抗弹簧的推力而滑动,实现离合。由于钢球与其它部件之间是点接触,使得电锤的正常工作中以及过载离合过程中,钢球的磨损速度较快,钢球的磨损会导致动力输入组件与动力输出组件之间扭矩传递衰减较多,降低了电锤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锤,它耐磨损,从而提高了电锤的性能。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锤,包括:
机壳;
电机,包括沿电机轴线转动的电机轴;
输出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输出组件能够被所述电机轴驱动;
离合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组件与所述电机之间,所述离合机构能够将所述电机轴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组件;
所述离合机构包括:
传动轴,沿着第一轴线方向延伸;
第一旋转件,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外,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电机轴传动连接;
第二旋转件,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外,且与所述传动轴同步转动;
离合件,基本呈圆柱形,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中任意一个设置有凹槽,另一个设置容纳所述离合件的容纳空间,所述离合件能够同时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容纳空间中;
弹性组件,用于使所述离合件抵靠于所述凹槽中。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以及所述弹性组件在远离所述传动轴的输出端的方向上依次分布,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二旋转件具有所述容纳空间。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容纳空间自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边缘朝向所述第二旋转件的中心延伸。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容纳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所述凹槽自所述第一旋转件的腔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中心延伸。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以及所述弹性组件在远离所述传动轴的输出端的方向上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旋转件具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所述容纳空间。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凹槽沿着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凹槽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容纳所述第二旋转件的第一容纳腔,所述容纳空间自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中心延伸。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至少容纳部分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容纳腔。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凹槽将所在的旋转件的面划分出过载区,所述凹槽与所述过载区之间通过倒角过渡。
优选地,在上述的电锤中,所述凹槽自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边缘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电锤的有益效果在于:离合件基本呈圆柱形,使得离合件与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之间是线接触,相对于现有的钢球与其它部件之间的点接触的方式,更加的耐磨损,从而提高了电锤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锤的外部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锤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锤的内部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锤的离合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锤的离合机构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锤的离合机构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锤的离合机构的第一旋转件的立体图。
图中部件名称和标号如下:
电锤100、第一轴线101、机壳10、主握持部11、副握持部12、电机20、电机轴21、齿轮箱30、离合机构40、传动轴41、锥齿轮411、轴承42、第一旋转件43、凹槽431、过载区432、容纳腔433、倒角434、离合件44、键45、第二旋转件46、容纳空间461、第一支撑件47、弹簧48、第二支撑件49、输出组件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锤100,该电锤100包括机壳10,机壳10形成有主握持部11和副握持部12。主握持部11和副握持部12均是供操作人员握持,以方便操作电锤100。
如图2和图3所示,机壳10的内腔中安装有电机20,电机20包括沿电机轴线转动的电机轴21。本实施例的副握持部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电机轴21。电锤100还包括输出组件50,输出组件50至少部分设置在机壳10内,输出组件50能够被电机轴21驱动。输出组件50包括电锤100的工作头。工作头作用于待加工的物体。副握持部12垂直于工作头设置。
具体地,机壳10的内腔中还安装有齿轮箱30。电机轴21直接与齿轮箱30传动连接。齿轮箱30的传动齿轮直接驱动输出组件50。电机轴21经过齿轮箱30调速后,驱动输出组件50。
电锤100还包括离合机构40,离合机构40设置在输出组件50与齿轮箱30之间,离合机构40能够将电机轴21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输出组件50。当电锤100的工作阻力过大导致输出组件50卡死时,需要通过离合机构40切断齿轮箱30与输出组件50之间的动力传输,以免操作者受到意外伤害。
如图4-图7所示,离合机构40包括传动轴41、第一旋转件43、第二旋转件46、离合件44以及弹性组件。传动轴41沿着第一轴线101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传动轴41与电机轴21平行设置。传动轴41为锥齿轮轴,锥齿轮轴靠近输出组件50的一端为锥齿轮411。锥齿轮411与输出组件50传动连接。传动轴41的两端部还分别安装有轴承42。传动轴41通过轴承42可转动地安装于机壳10内。
第一旋转件43套设于传动轴41外,第一旋转件43与齿轮箱30的传动齿轮传动连接。第一旋转件43的内壁与传动轴41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
第二旋转件46套设于传动轴41外,且与传动轴41同步转动。具体地,传动轴41上可以设置销槽412,第二旋转件46的内壁也具有槽。设置一个键45同时位于销槽412和第二旋转件46的内壁的槽中,使得传动轴41与第二旋转件46形成一个运动整体,始终同步转动。键45可以为圆柱状,也可以为长方体状。传动轴41与第二旋转件46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形成一个运动整体,例如,可以通过扁体结构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3、第二旋转件46以及弹性组件在远离锥齿轮411的方向上依次分布,且位于两个轴承42之间。第一旋转件43朝向第二旋转件46的内壁具有凹槽431,凹槽431将所在的第一旋转件43的面划分出过载区432。过载区432也可以称为间断区,它是一个平面。
第二旋转件46具有容纳空间461。容纳空间461在平行第一轴线101的方向上贯穿第二旋转件46,以使得离合件44能够在容纳空间461中沿着平行第一轴线101的方向移动。
离合件44基本呈圆柱形,离合件44可以为标准的圆柱形,也可以近似圆柱形,只要使得离合件44与第一旋转件43以及第二旋转件46之间是线接触,即可认为是落入本实施例的范围。本实施例的离合件44可以为钢柱。在其它的可替代的实施例中,离合件44还可以由其它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离合件44沿着传动轴41的径向方向延伸。相应地,凹槽431以及容纳空间461的形状与离合件44相适应。弹性组件为离合件44施加朝向第一旋转件43的作用力。
如图6所示,在电锤100正常工作时,离合件44同时位于凹槽431和容纳空间461中。齿轮箱30驱动第一旋转件43旋转。第一旋转件43通过离合件44推动第二旋转件46旋转,进而使得传动轴41旋转。传动轴41旋转从而为输出组件50提供扭矩。
在电锤100过载时,输出组件50卡死,不能转动,使得传动轴41连同第二旋转件46不能转动。此时,第一旋转件43继续转动,使得离合件44克服弹性组件的弹力,从凹槽431中退出从而进入过载区432,使得第一旋转件43不能推动第二旋转件46,实现离合。
为了提高电锤100的工作性能,本实施例离合件4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离合件44的数量为六个,六个离合件44沿着周向均匀分布。相应地,凹槽431与容纳空间461的数量也为六个,也是周向均匀分布。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容纳空间461自第二旋转件46的边缘朝向第二旋转件46的中心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3具有容纳第二旋转件46的容纳腔433,凹槽431自第一旋转件43的腔侧壁朝向第一旋转件43的中心延伸,有利于节省空间。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凹槽431与过载区432之间通过倒角434过渡。倒角面可以为圆弧面。在其它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倒角面也可以为斜面。设置倒角434能够进一步减小离合件44的磨损。
弹性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47、弹簧48和第二支撑件49,第一支撑件47、弹簧48和第二支撑件49均套设在传动轴41上,且弹簧48夹设在第一支撑件47和第二支撑件49之间。第一支撑件47可以为中心带孔的平板,平板抵压在第二旋转件46以及离合件44上。第二支撑件49可以为钢丝卡簧,钢丝卡簧支撑于轴承42。
与本实施例作为对比例的一种电锤,它与本实施例不同的是,它的离合件是钢球。相应地,凹槽沿着弧线延伸。凹槽的数量可以为六个,六个凹槽分布在同一个圆上。钢球与第一旋转件的凹槽之间、与第一旋转件的过载区之间以及与第二旋转件之间均是点接触,磨损严重。本实施例的电锤100相对于该对比例的电锤,离合件44与第一旋转件43和第二旋转件46之间是线接触,更加耐磨损。
离合件44耐磨损,使得本实施例的电锤100在正常工作时,扭矩传递损耗小,性能高。在电锤100过载时,能够顺利离合,安全性好。
实施例二
第一旋转件43和第二旋转件46中可以任意一个设置有凹槽,另一个设置容纳离合件44的容纳空间,离合件44能够同时位于凹槽和容纳空间中。弹性组件用于使离合件44抵靠于凹槽中。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电锤100。它与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旋转件43和第二旋转件46的排布顺序不同,基于该顺序的不同,产生了相应结构的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二旋转件46、第一旋转件43以及弹性组件在远离锥齿轮411的方向上依次分布,此时,第一旋转件43与弹性组件相邻。因此,将容纳空间设置在第一旋转件43上。容纳空间在平行第一轴线101方向上贯穿第一旋转件43,从而使得离合件44能够在容纳空间中平行于第一轴线101移动。将凹槽设置在第二旋转件46朝向第一旋转件43的面上。
本实施例中,凹槽将第二旋转件46的面划分出过载区,凹槽与过载区之间通过倒角过渡。
在电锤100正常工作时,离合件44同时位于凹槽和容纳空间中。齿轮箱30驱动第一旋转件43旋转。第一旋转件43通过离合件44推动第二旋转件46旋转,进而使得传动轴41旋转。传动轴41旋转从而为输出组件50提供扭矩。
在电锤100过载时,输出组件50卡死,不能转动,使得传动轴41连同第二旋转件46不能转动。此时,第一旋转件43继续转动,使得离合件44克服弹性组件的弹力,从凹槽中退出从而进入过载区,使得第一旋转件43不能推动第二旋转件46,实现离合。
本实施例中,凹槽沿着围绕第一轴线方向的周向方向延伸,凹槽的凹陷方向与第一轴线平行。本实施例中,凹槽还自第二旋转件46的边缘凹陷。
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3具有容纳第二旋转件46的第一容纳腔,容纳空间自第一容纳腔的侧壁朝向第一旋转件43的中心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43具有至少容纳部分弹性组件的第二容纳腔,从而使得离合机构40的结构更加紧凑,且更加可靠。
与本实施例作为对比例的一种电锤,它与本实施例不同的是,它的离合件是钢球。相应地,凹槽沿着弧线延伸。凹槽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凹槽分布在同一个圆上。钢球与第一旋转件的凹槽之间、与第一旋转件的过载区之间以及与第二旋转件之间均是点接触,磨损严重。本实施例的电锤100相对于该对比例的电锤,离合件44与第一旋转件43和第二旋转件46之间是线接触,更加耐磨损。
离合件44耐磨损,使得本实施例的电锤100在正常工作时,扭矩传递损耗小,性能高。在电锤100过载时,能够顺利离合,安全性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锤,包括:
机壳;
电机,包括沿电机轴线转动的电机轴;
输出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输出组件能够被所述电机轴驱动;
离合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组件与所述电机之间,所述离合机构能够将所述电机轴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机构包括:
传动轴,沿着第一轴线方向延伸;
第一旋转件,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外,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电机轴传动连接;
第二旋转件,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外,且与所述传动轴同步转动;
离合件,基本呈圆柱形,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中任意一个设置有凹槽,另一个设置容纳所述离合件的容纳空间,所述离合件能够同时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容纳空间中;
弹性组件,用于使所述离合件抵靠于所述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以及所述弹性组件在远离所述传动轴的输出端的方向上依次分布,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二旋转件具有所述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自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边缘朝向所述第二旋转件的中心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容纳所述第二旋转件的容纳腔,所述凹槽自所述第一旋转件的腔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中心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以及所述弹性组件在远离所述传动轴的输出端的方向上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旋转件具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所述容纳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沿着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凹槽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容纳所述第二旋转件的第一容纳腔,所述容纳空间自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中心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具有至少容纳部分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将所在的旋转件的面划分出过载区,所述凹槽与所述过载区之间通过倒角过渡。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自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边缘凹陷。
CN202022951613.7U 2020-12-08 2020-12-08 电锤 Active CN214025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51613.7U CN214025539U (zh) 2020-12-08 2020-12-08 电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51613.7U CN214025539U (zh) 2020-12-08 2020-12-08 电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25539U true CN214025539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35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51613.7U Active CN214025539U (zh) 2020-12-08 2020-12-08 电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25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86685A (en) Flange mounting arrangement
CN107923492B (zh) 动力工具
CN214025539U (zh) 电锤
CN112296946B (zh) 电锤
US20230234193A1 (en) Impact tool
CN110067816B (zh) 一种离合器
EP3581334A1 (en) Impact block, carrier member and impact tool using sames
EP3581333A1 (en) Impact block, carrier member and impart tool using sames
CN215485898U (zh) 旋转定位套及凿岩机
CN210106444U (zh) 一种离合器
EP3970917A1 (en) Gapless spindle locking device of improved structure
CN112576638A (zh) 电动工具
CN219054301U (zh) 一种轴向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
CN219054300U (zh) 一种组合式冲击结构及动力工具
JP2021532998A (ja) 手持ち工具機械、特に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CN109562469A (zh) 具有线性球导轨的往复式工具
CN112792790A (zh) 一种安全脱扣离合器及电锤
CN214578440U (zh) 电动工具
CN220320145U (zh) 一种安全离合结构和电锤
EP2218554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CN214213088U (zh) 一种后置式回转夹紧送料机构
CN110701042B (zh) 一种电子油泵传动结构
CN218428052U (zh) 磁吸批头套筒及电动工具
WO2012155846A1 (en) Power tool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reof
CN211174097U (zh) 采煤机摇臂二轴组件以及超大采高采煤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52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ua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52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