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9172U -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19172U
CN214019172U CN202022842825.1U CN202022842825U CN214019172U CN 214019172 U CN214019172 U CN 214019172U CN 202022842825 U CN202022842825 U CN 202022842825U CN 214019172 U CN214019172 U CN 2140191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rod
rod
support
steering
ch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28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振林
闫思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 Siting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8428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191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191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191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态仿生结构,涉及娱乐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底架、第一连杆、设置在底架上的驱动装置、第一支架和颈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胸部以及设置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驱动装置包括曲柄轮轴组,第一支架固定在底架上,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曲柄轮轴组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胸部转动连接,转动的曲柄轮轴组带动第一连杆并牵引胸部以第一支架为支点上、下摆动配合,上、下摆动的胸部带动颈部伸缩配合,水平转动所述转向装置,转动的转向装置带动颈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其通底架、第一连杆、设置在底架上的驱动装置、第一支架和颈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胸部以及设置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过等,实现了生物仿制结构能够扭动。

Description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娱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龙”的形象都是通过静态的美术、工艺作品或者虚拟的影视效果来展现的,尚不可以上下弯曲舞动,无前后端之间上下交替循环起落,可任意方向行驶的仿生机械“龙”和动物外形娱乐工具。
本申请所说的生物包含龙或者动物,所说的生物仿制结构是指模仿龙的结构或者模仿自然界生物的结构并用于娱乐。
现有技术问题及思考:
如何解决生物仿制结构不能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通底架、第一连杆、设置在底架上的驱动装置、第一支架和颈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胸部以及设置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过等,实现了生物仿制结构能够扭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包括底架、第一连杆、设置在底架上的驱动装置、第一支架和颈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胸部以及设置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曲柄轮轴组;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底架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曲柄轮轴组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胸部转动连接,转动的曲柄轮轴组带动第一连杆并牵引胸部以第一支架为支点上、下摆动配合,上、下摆动的胸部带动颈部伸缩配合,水平转动所述转向装置,转动的转向装置带动颈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颈部上的头部支架、与胸部连接的体部、与体部连接的尾部、设置在胸部上的前爪部和设置在尾部上的后爪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颈部包括第一动杆和第二动杆,所述胸部包括第三动杆、第四动杆、第五动杆和第六动杆,所述转向装置包括第一转向操纵轴、第二转向操纵轴和设置在第一转向操纵轴上的转向手柄;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第三动杆、第一支架和第六动杆从左向右依次分布,所述第四动杆、第五动杆和底架从上向下依次分布,所述第四动杆的中部与第一支架上部转动连接,第四动杆的一端与第三动杆的上部转动连接,第四动杆的另一端与第六动杆的上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五动杆的中部与第一支架上部转动连接,第五动杆的一端与第三动杆的下部转动连接,第五动杆的另一端与第六动杆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第二动杆、第一动杆和第二转向操纵轴从上向下依次分布,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与第三动杆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操纵轴与第三动杆以第一转向操纵轴的轴心为轴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转向操纵轴与底架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操纵轴与底架以第二转向操纵轴的轴心为轴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动杆的上端与第一转向操纵轴的下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动杆的下端与第一动杆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一动杆的下端与第二转向操纵轴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体部包括设置在底架上的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七动杆和第八动杆,所述胸部、第七动杆和第八动杆从左向右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支架位于第七动杆与底架之间,所述第三支架位于第八动杆与底架之间,所述第七动杆的一端与胸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七动杆的另一端与第八动杆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七动杆的中部与第二支架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支架的下端与底架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八动杆的中部与第三支架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三支架的下端与底架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前爪部包括第一动件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动件的一端与胸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一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架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所述尾部包括第二动件、第九动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二动件的一端与体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体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所述第九动杆与第二动件固定连接;所述后爪部包括第二动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胸部的座椅,所述座椅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是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第一座椅设置在胸部与颈部的结合处,所述第二座椅设置在第一座椅另一侧的胸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上的转向轮和转向传动杆,所述转向轮与底架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所述转向传动杆的一端与颈部底端连接,转向传动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轮连接,转动的颈部带动转向传动杆牵引转向轮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上的电控箱和电动推杆,所述电控箱与电动推杆电连接,电动推杆的伸缩杆与转向轮连接并驱动转向轮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上的电动机和介轮轴组以及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电动机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介轮轴组连接,所述介轮轴组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曲柄轮轴组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上的地轮和第三传动机构,所述介轮轴组通过第三传动机构与地轮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包括底架、第一连杆、设置在底架上的驱动装置、第一支架和颈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胸部以及设置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曲柄轮轴组;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底架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曲柄轮轴组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胸部转动连接,转动的曲柄轮轴组带动第一连杆并牵引胸部以第一支架为支点上、下摆动配合,上、下摆动的胸部带动颈部伸缩配合,水平转动所述转向装置,转动的转向装置带动颈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其通底架、第一连杆、设置在底架上的驱动装置、第一支架和颈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胸部以及设置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过等,实现了生物仿制结构能够扭动。
详见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其中:1底架、2第一支架、3第四动杆、4第五动杆、5第六动杆、6第七动杆、7第二支架、8第八动杆、9第三连杆、10第二动件、11第九动杆、12后座、13第一动件、14第三动杆、15前座、16第一转向操纵轴、17转向手柄、18头部支架、19第一动杆、20第一连杆、21第二转向操纵轴、22电动机、23地轮、24介轮轴组、25曲柄轮轴组、26电控箱、27转向轮、28电动推杆、29转向传动杆、30第二动杆、31第一轴套、32第二轴套、33第二连杆、34第三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包括底架1、第一连杆20、固定在底架1上的驱动装置、行进装置、第一支架2和颈部、安装在第一支架2上的胸部、安装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固定在颈部上的头部支架18、固定在胸部的座椅、与胸部连接的体部、与体部连接的尾部、安装在胸部上的前爪部和安装在尾部的后爪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底架1上的电动机22、介轮轴组24、曲柄轮轴组25、电控箱26和电动推杆28、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和第三传动机构,所述行进装置包括安装在底架1上的地轮23和转向轮27,所述颈部包括第一动杆19和第二动杆30,所述胸部包括第三动杆14、第四动杆3、第五动杆4和第六动杆5,所述转向装置包括第一转向操纵轴16、第二转向操纵轴21、固定在第一转向操纵轴16上的转向手柄17、转向传动杆29、固定在第三动杆14上的第一轴套31和固定在底架1上的第二轴套32,所述体部包括安装在底架1上的第二支架7、第三支架34、第七动杆6和第八动杆8,所述尾部包括第二动件10、第九动杆11和第三连杆9,所述前爪部包括第一动件13和第二连杆33,所述后爪部包括第二动件10,即第二动件10既为用于衔接体部和尾部的联动件,同时也为后爪部的联动件,后期制造时,将后爪的模型固定在第二动件10上。
所述电控箱26与电动机22电连接,电控箱26与电动推杆28电连接,所述电动机22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介轮轴组24连接,所述介轮轴组24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曲柄轮轴组25连接,所述介轮轴组24通过第三传动机构与地轮23连接,电动推杆28的伸缩杆与转向轮27连接并驱动转向轮27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所述转向轮27与底架1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2固定在底架1上,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16、第三动杆14、第一动件13、第一支架2、第六动杆5、第七动杆6、第八动杆8、第二动件10、第九动杆11从左向右依次分布,所述第四动杆3、第五动杆4和底架1从上向下依次分布,所述第四动杆3的中部与第一支架2上部转动连接,第四动杆3的一端与第三动杆14的上部转动连接,第四动杆3的另一端与第六动杆5的上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五动杆4的中部与第一支架2上部转动连接,第五动杆4的一端与第三动杆14的下部转动连接,第五动杆4的另一端与第六动杆5的下部转动连接。
所述转向手柄17、第一转向操纵轴16、第二动杆30、第一动杆19和第二转向操纵轴21从上向下依次分布,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16穿过第一轴套31与第三动杆14套接,第一转向操纵轴16与第三动杆14以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轴心为轴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转向操纵轴21穿过第二轴套32与底架1套接,第二转向操纵轴21与底架1以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轴心为轴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动杆30的上端与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下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动杆30的下端与第一动杆19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一动杆19的下端与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所述转向传动杆29的一端与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底端连接,转向传动杆29的另一端与转向轮27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7位于第七动杆6与底架1之间,所述第三支架34位于第八动杆8与底架1之间,所述第七动杆6的一端与第四动杆3和第六动杆5的结合处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七动杆6的另一端与第八动杆8的一端铰链连接并在垂直方向上转动配合,第七动杆6的中部与第二支架7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架1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八动杆8的中部与第三支架34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三支架34的下端与底架1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动件13的一端与第四动杆3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一动件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33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3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架2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动件10的一端与第八动杆8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动件10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9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三连杆9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架34的上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所述第九动杆11与第二动件10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20的一端与曲柄轮轴组25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0的另一端与第五动杆4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转动的曲柄轮轴组25带动第一连杆20并牵引胸部以第一支架2为支点上、下起落摆动配合,上、下摆动的胸部带动颈部前、后伸缩配合,水平转动所述转向装置,转动的转向装置带动颈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转动的颈部带动转向传动杆29牵引转向轮27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实现了生物仿制结构能够在行进时,前后各端之间上下交替循环起落。
所述座椅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是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第一座椅固定在第三动杆14上,所述第二座椅固定在第六动杆5上。
所述第一支架2为竖支架,所述第四动杆3为前摆梁,所述第五动杆4为副摆梁,所述第六动杆5为为L形的杆即后平行垂直动杆,所述第七动杆6为中摆梁,所述第二支架7为竖动支架,第八动杆8为后摆梁,所述第三连杆9为尾动支杆,所述第二动件10为尾动联件,而且第二动件10还为后爪动件,所述第九动杆11为尾梁,所述第二座椅为后座12,所述第一动件13为前爪动件,所述第三动杆14为L形的杆即前平行垂直动杆,所述第一座椅为前座15,所述第一动杆19为第一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所述第一连杆20为曲柄连杆,所述转向传动杆29为手动转向拉杆,第二动杆30为第二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
说明:
本申请涉及一种“龙”和动物的动态仿生结构,目前“龙”的形象都是通过静态的美术、工艺作品或者虚拟的影视效果来展现的,尚无身体可以上下弯曲舞动,并且可任意方向行驶的仿生机械“龙”,尚无不只在原地旋转的上下往复动作,并且可任意方向行驶的动物外形娱乐工具。
本申请通过一种“龙”和动物的动态仿生内部结构,实现了身体可以上下弯曲舞动的同时,又可以任意方向行驶的仿生机械“龙”,和不只在原地旋转的上下往复动作的同时,而且可任意方向行驶的动物外形娱乐工具。
本申请适用于文化娱乐,各种庆典摆放、活动游行、旅游景区、游乐场和各种儿童娱乐场所。
一、本实用新型由底架1,竖支架2,前摆梁3,副摆梁4,后平行垂直动杆5,中摆梁6,竖动支架7,后摆梁8,尾动支杆9,尾与后爪动联件10,尾梁11,后座12,前爪动件13,前平行垂直动杆14,前座15,第一转向操纵轴16,转向手柄17,头部支架18,第一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19,曲柄连杆20,第二转向操纵轴21,电动机22,地轮23,介轮轴组24,曲柄轮轴组25,电控箱(电池、电机控制器及遥感信号接收装置)26,转向轮27,电动推杆28,手动转向拉杆29组成。
二、本实用新型的底架1上设有固定的竖支架2,竖支架2上端的孔由销轴穿过前摆梁3的中段的孔,副摆梁4的中段的孔由销轴穿过竖支架2上部第三孔,后平行垂直动杆5上的上孔由销轴穿过前摆梁3的后端孔,后平行垂直动杆5的下孔由销轴穿过副摆梁4的后端孔,中摆梁6前端孔与前摆梁3的后端及后平行垂直动杆5的上孔同心由销轴铰链,中摆梁6的中段孔与竖动支架7的上端孔同心铰链,竖动支架7的下端与底架1铰链,后摆梁8的前孔与中摆梁6的后端孔同心铰链,后摆梁8的中段孔与其的相应竖动支架的上端孔同心铰链,其相应的竖动支架底端与底架1铰链,竖动支架设置两个以上,尾动支杆9的前端孔与最后的竖动支架上端第二孔同心铰链,尾动支杆9的后端孔与尾与后爪动联件10的下孔同心铰链,尾与后爪动联件10的上孔与后摆梁8的后端孔同心铰链,尾梁11与尾动联件10固定联接,后座12设置在后平行垂直动杆5上,前爪动件13的上孔与前摆梁3的前段中部的孔铰链,前爪动件13的下孔与所设拉杆前孔铰链,拉杆后孔与竖支架2上端第二孔铰链,前平行垂直动杆14的上孔与前摆梁3的前端孔同孔铰链,前平行垂直动杆14的下孔与副摆梁4的前端孔同孔铰链,前座15设置在前平行垂直动杆14上,第一转向操纵轴16竖立固定在前平行垂直动杆14的前方,转向手柄17安装在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轴上,头部支架18固定在第一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19的上杆上,第一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19有两节,相互铰链,上节的上端与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轴下端铰接,下节与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轴上端铰链,第二转向操纵轴21竖立固定在底架1的前端中央,曲柄连杆20铰链于曲柄轮轴组25的甩轴和副摆梁4之间,电动机22安装在底架1上,底架1上还设有介轮轴组24来用于动力传动和速度配比,动力传动采用链条和齿轮噛合也可皮带传动,底架1上还设有电控箱(电池、电机控制器及遥感信号接收装置)26,转向轮27,电动推杆28,的一端铰接底架1上的固定轴,另一端铰接转向轮27上的立轴一侧,手动转向拉杆29的前端铰接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轴下端支臂,另一端同样铰接在转向轮27上的立轴另一侧。
同上所述结构设置按附图位置为准。本实用新型即可手动操控,也可遥感控制前进、倒退、左右转向和龙体上下弯曲扭动。
本申请的前半部分与动力和转向部分单独使用时,外形包装成各种动物形状,本申请的电机带动介轮轴组和曲柄轮轴组,使曲柄拉杆拉动副摆梁,实现了前座与后座上下交替往复动作,同时电机带动介轮轴组,动力传动到地轮上实现行进,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可以使转向手柄在任意高度使用,娱乐使用者可以任意选择行驶的方向,解决了旋转木马只可以在原地旋转的缺点。
本申请的整体使用时外形包装成“龙”的形状,本申请的电机带动介轮轴组和曲柄轮轴组,使曲柄拉杆拉动副摆梁,副摆梁带动前摆梁,前摆梁带动中摆梁、竖动支架、后摆梁一起联动,使各个摆梁两端上下往复动作,实现了龙身的上下曲动,同时电机带动介轮轴组,动力传动到地轮上实现行进,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可以使转向手柄在任意高度使用,娱乐使用者可以任意选择行驶的方向,实现了机械龙身可以上下舞动行进的目的,解决了人们对“龙”只能观赏的缺点。本申请即可手动操控,也可遥感控制前进、倒退、左右转向和龙体上下弯曲扭动。
本申请适用于文化娱乐,各种庆典摆放、活动游行、旅游景区、游乐场和各种儿童娱乐场所。
本申请保密运行一段时间后,现场技术人员反馈的有益之处在于:
第一,头部支架18固定在第一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19的上杆上,第一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19有两节,相互铰链,上节的上端与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轴下端铰接,下节与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轴上端铰链,第二转向操纵轴21竖立固定在底架1的前端中央,曲柄连杆20铰链于曲柄轮轴组25的甩轴和副摆梁4之间,电动机22安装在底架1上,底架1上还设有介轮轴组24来用于动力传动和速度配比,动力传动采用链条和齿轮噛合也可皮带传动,底架1上还设有电控箱(电池、电机控制器及遥感信号接收装置)26,转向轮27,电动推杆28,的一端铰接底架1上的固定轴,另一端铰接转向轮27上的立轴一侧,手动转向拉杆29的前端铰接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轴下端支臂,另一端同样铰接在转向轮27上的立轴另一侧。
优点:转向高低随位调节杆可以使转向手柄在任意高度动态中使用,可以使头部上下左右都可以灵活摆动,使仿生效果更逼真。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底架1上设有固定的竖支架2,竖支架2上端的孔由销轴穿过前摆梁3的中段的孔,副摆梁4的中段的孔由销轴穿过竖支架2上部第三孔,后平行垂直动杆5上的上孔由销轴穿过前摆梁3的后端孔,后平行垂直动杆5的下孔由销轴穿过副摆梁4的后端孔,中摆梁6前端孔与前摆梁3的后端及后平行垂直动杆5的上孔同心由销轴铰链,中摆梁6的中段孔与竖动支架7的上端孔同心铰链,竖动支架7的下端与底架1铰链,后摆梁8的前孔与中摆梁6的后端孔同心铰链,后摆梁8的中段孔与其的相应竖动支架的上端孔同心铰链,其相应的竖动支架底端与底架1铰链,竖动支架设置两个以上,尾动支杆9的前端孔与最后的竖动支架上端第二孔同心铰链,尾动支杆9的后端孔与尾动联件10的下孔同心铰链,尾动联件10的上孔与后摆梁8的后端孔同心铰链,尾梁11与尾动联件10固定联接,后座12设置在后平行垂直动杆5上,前爪动件13的上孔与前摆梁3的前段中部的孔铰链,前爪动件13的下孔与所设拉杆前孔铰链,拉杆后孔与竖支架2上端第二孔铰链,前平行垂直动杆14的上孔与前摆梁3的前端孔同孔铰链,前平行垂直动杆14的下孔与副摆梁4的前端孔同孔铰链,前座15设置在前平行垂直动杆14上,第一转向操纵轴16竖立固定在前平行垂直动杆14的前方,转向手柄17安装在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轴上。
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前后座可分别各座一人,前后座上下交替起落往复动作娱乐使用者可以任意转向,使仿生身体上下呈曲线与直线相互瞬间转换摆动,同时身体、尾部上下弯曲角度可大于九十度,爪子舞动活动角度大于一百二十度,填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弥补了旋转木马只可以在原地旋转运动的缺点。

Claims (10)

1.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1)、第一连杆(20)、设置在底架(1)上的驱动装置、第一支架(2)和颈部、设置在第一支架(2)上的胸部以及设置在颈部上的转向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曲柄轮轴组(25);所述第一支架(2)固定在底架(1)上,所述第一连杆(20)的一端与曲柄轮轴组(25)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0)的另一端与胸部转动连接,转动的曲柄轮轴组(25)带动第一连杆(20)并牵引胸部以第一支架(2)为支点上、下摆动配合,上、下摆动的胸部带动颈部伸缩配合,水平转动所述转向装置,转动的转向装置带动颈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颈部上的头部支架(18)、与胸部连接的体部、与体部连接的尾部、设置在胸部上的前爪部和设置在尾部上的后爪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包括第一动杆(19)和第二动杆(30),所述胸部包括第三动杆(14)、第四动杆(3)、第五动杆(4)和第六动杆(5),所述转向装置包括第一转向操纵轴(16)、第二转向操纵轴(21)和设置在第一转向操纵轴(16)上的转向手柄(17);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16)、第三动杆(14)、第一支架(2)和第六动杆(5)从左向右依次分布,所述第四动杆(3)、第五动杆(4)和底架(1)从上向下依次分布,所述第四动杆(3)的中部与第一支架(2)上部转动连接,第四动杆(3)的一端与第三动杆(14)的上部转动连接,第四动杆(3)的另一端与第六动杆(5)的上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五动杆(4)的中部与第一支架(2)上部转动连接,第五动杆(4)的一端与第三动杆(14)的下部转动连接,第五动杆(4)的另一端与第六动杆(5)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16)、第二动杆(30)、第一动杆(19)和第二转向操纵轴(21)从上向下依次分布,所述第一转向操纵轴(16)与第三动杆(14)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操纵轴(16)与第三动杆(14)以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轴心为轴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转向操纵轴(21)与底架(1)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操纵轴(21)与底架(1)以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轴心为轴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动杆(30)的上端与第一转向操纵轴(16)的下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动杆(30)的下端与第一动杆(19)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一动杆(19)的下端与第二转向操纵轴(21)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体部包括设置在底架(1)上的第二支架(7)、第三支架(34)、第七动杆(6)和第八动杆(8),所述胸部、第七动杆(6)和第八动杆(8)从左向右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支架(7)位于第七动杆(6)与底架(1)之间,所述第三支架(34)位于第八动杆(8)与底架(1)之间,所述第七动杆(6)的一端与胸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七动杆(6)的另一端与第八动杆(8)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七动杆(6)的中部与第二支架(7)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支架(7)的下端与底架(1)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八动杆(8)的中部与第三支架(34)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三支架(34)的下端与底架(1)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爪部包括第一动件(13)和第二连杆(33),所述第一动件(13)的一端与胸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一动件(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33)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3)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架(2)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所述尾部包括第二动件(10)、第九动杆(11)和第三连杆(9),所述第二动件(10)的一端与体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二动件(10)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9)的一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第三连杆(9)的另一端与体部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所述第九动杆(11)与第二动件(10)固定连接;所述后爪部包括第二动件(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胸部的座椅,所述座椅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是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第一座椅设置在胸部与颈部的结合处,所述第二座椅设置在第一座椅另一侧的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1)上的转向轮(27)和转向传动杆(29),所述转向轮(27)与底架(1)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所述转向传动杆(29)的一端与颈部底端连接,转向传动杆(29)的另一端与转向轮(27)连接,转动的颈部带动转向传动杆(29)牵引转向轮(27)在水平方向上转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1)上的电控箱(26)和电动推杆(28),所述电控箱(26)与电动推杆(28)电连接,电动推杆(28)的伸缩杆与转向轮(27)连接并驱动转向轮(27)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1)上的电动机(22)和介轮轴组(24)以及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电动机(22)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介轮轴组(24)连接,所述介轮轴组(24)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曲柄轮轴组(25)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动态仿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架(1)上的地轮(23)和第三传动机构,所述介轮轴组(24)通过第三传动机构与地轮(23)连接。
CN202022842825.1U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Active CN2140191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2825.1U CN21401917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2825.1U CN21401917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9172U true CN214019172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84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2825.1U Active CN214019172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191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00553B2 (ja) 走行模擬装置
CN109625136B (zh) 儿童玩具车
US4824415A (en) Doll with remote controlled supporting accessory
CN104225923B (zh) 一种4d动感摇摆机
CN214019172U (zh) 一种动态仿生结构
US3786596A (en) Animated musical figure toy
CN207311714U (zh) 一种儿童三轮车
CN202277642U (zh) 手扶式美体扭腰机
CN212631699U (zh) 儿童玩具
CN201643691U (zh) 一种多动作电动玩具的玩具机芯
US2487940A (en) Wheeled toy
JP2978977B2 (ja) 走行模型体
CN209719801U (zh) 儿童玩具车
CN113012547A (zh) 一种模拟人体腕踝关节结构的康复教学装置
CN208319974U (zh) 一种恐龙玩具
CN214130280U (zh) 一种长躯干动物仿真玩具
CN206856925U (zh) 齿轮间隙啮合转向、链与曲柄摇杆传动的四足骑乘装置
CN2915175Y (zh) 多功能便携式踩踏扭腰健身器
KR20000030492A (ko) 소형 3차원 동작기구 및 이 동작기구를 구비하는 승마용시뮬레이터
CN205886054U (zh) 一种新型划船健身装置
CN213823444U (zh) 一种振翅动物仿真玩具
CN219272141U (zh) 一种多功能行走结构
CN204979105U (zh) 健身自行车
CN206155665U (zh) 一种儿童滑板车
CN103910018A (zh) 健骑式健身及游玩多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2

Address after: Room 251, Block D, Yayuan, Group 20, Tongjiang Road Sixth Committee, Aihui District, Heihe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4300

Patentee after: Yan Siting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164300 No. 54, group 2, paoziyan village, Zhangdi yingzi Township, Aihui District, Heihe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 Zhenlin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Yan Sit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