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2723U -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12723U CN214012723U CN202022753322.7U CN202022753322U CN214012723U CN 214012723 U CN214012723 U CN 214012723U CN 202022753322 U CN202022753322 U CN 202022753322U CN 214012723 U CN214012723 U CN 2140127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utual
- inductor
- draw
- leakage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包括漏电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设置有突起的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能够用于各相间的绝缘隔离,同时增加了漏电互感器(1)顶面的爬电距离。使用绝缘件进行相间绝缘,提升相间绝缘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操作安装简单,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作为低压配电线路中主要的保护电器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精准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塑壳断路器提出了体积小、模块化组装等也提出相应要求。近年来电子技术逐渐应用于塑壳断路器产品并得到大力的发展,电子技术主要应用于塑壳断路器的特性保护系统,主要由电流互感器、智能控制器、磁通变换器三部分组成。其中电流互感器为电流信号采集单元,智能控制器为信号分析比较单元,而磁通变换器是脱扣执行单元。电流互感器作为电流信号采集单元只有具有较高的相间绝缘性能才能保证采集到的电流信号准确,但是现有技术中常规采用缠绕绝缘胶带方式进行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然而这种传统的人工缠绕绝缘胶带方式容易出现人工缠绕绝缘胶带不到位,不能有效起到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作用,相间绝缘可靠性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人工作业过程易出现导体间相互摩擦,磕碰等不可控因素,使绝缘胶带破损,导致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失效等一系列缺席。且人工缠绕绝缘胶带费用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的塑壳式漏电断路器采用缠绕绝缘胶带方式进行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导致绝缘效果不可靠,生产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使用绝缘件进行相间绝缘,提升相间绝缘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操作安装简单,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包括漏电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互感器上设置有突起的相间绝缘隔离结构能够用于各相间的绝缘隔离,同时增加了漏电互感器顶面的爬电距离及用于对相间绝缘件安装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上凸起的卡槽,所述卡槽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互感器插片一插装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中,相间绝缘件一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顶面和侧面的卡槽中,所述相间绝缘件一的两侧端抵住所述互感器插片一使其紧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上凸起的卡槽,所述卡槽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互感器插片二插装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中,相间绝缘件二与面盖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间绝缘件二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顶面和侧面的卡槽中,所述相间绝缘件二的两侧端抵住所述互感器插片二使其紧固。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上凸起的卡槽,所述卡槽从顶面至少延伸到侧面,互感器插片三与所述漏电互感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互感器插片三设置在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相间绝缘件三与面盖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间绝缘件三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顶面和侧面的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上凸起的卡槽,所述卡槽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左绝缘件和右绝缘件分别从所述漏电互感器的左、右侧面插装进所述卡槽中相互卡扣安装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左绝缘件和右绝缘件包括相间绝缘件段和互感器插片段,所述相间绝缘件段和互感器插片段为一体式,所述互感器插片段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上的中间孔的内孔面上的卡槽中,所述相间绝缘件段插装在所述所述漏电互感器顶面和侧面的卡槽中。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使用绝缘件进行相间绝缘,提升相间绝缘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操作安装简单,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产品图。
附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产品分解图。
附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产品图。
附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产品分解图。
附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产品图。
附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产品分解图。
附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产品图。
附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产品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包括漏电互感器,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设置有突起的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能够用于各相间的绝缘隔离,同时增加了漏电互感器1顶面的爬电距离及用于对相间绝缘件安装进行限位。通电导体7从互感器1中间孔102之间通过所述漏电互感器1。
实施例1
如附图1a和1b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101a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101b,互感器插片一2插装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101中,相间绝缘件一3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所述相间绝缘件一3的两侧端抵住所述互感器插片一2使其紧固。
实施例2
如附图2a和2b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101a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101b,互感器插片二2’插装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101中,相间绝缘件二3’与面盖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间绝缘件二3’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所述相间绝缘件二3’的两侧端抵住所述互感器插片二2’使其紧固。
实施例3
如附图3a和3b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从顶面至少延伸到侧面,互感器插片三2”与所述漏电互感器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互感器插片三2”设置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101中,相间绝缘件三3”与面盖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间绝缘件三3”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
实施例4
如附图4a和4b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101a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101b,左绝缘件5和右绝缘件6分别从所述漏电互感器1的左、右侧面插装进所述卡槽101中相互卡扣安装在一起。具体讲就是左绝缘件5和右绝缘件6前端有相互对应的凸起和凹槽互相配合安装实现所述左绝缘件5和右绝缘件6的卡扣安装。
所述左绝缘件5和右绝缘件6包括相间绝缘件段3”'和互感器插片段2”',所述相间绝缘件段3”'和互感器插片段2”'为一体式,所述互感器插片段2”'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101中,所述相间绝缘件段3”'插装在所述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使用绝缘件进行相间绝缘,提升相间绝缘的可靠性,避免采用缠绕绝缘胶带方式进行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导致绝缘效果不可靠,生产成本高的缺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包括漏电互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设置有突起的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能够用于各相间的绝缘隔离,同时增加了漏电互感器(1)顶面的爬电距离及用于对相间绝缘件安装进行限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101a)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101b),互感器插片一(2)插装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101)中,相间绝缘件一(3)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所述相间绝缘件一(3)的两侧端抵住所述互感器插片一(2)使其紧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101a)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101b),互感器插片二(2’)插装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101)中,相间绝缘件二(3’)与面盖(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间绝缘件二(3’)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所述相间绝缘件二(3’)的两侧端抵住所述互感器插片二(2’)使其紧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从顶面至少延伸到侧面,互感器插片三(2”)与所述漏电互感器(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互感器插片三(2”)设置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 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相间绝缘件三(3”)与面盖(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相间绝缘件三(3”)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间绝缘隔离结构(A)包括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凸起的卡槽(101),所述卡槽(101)包括从顶面沿侧面上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一(101a)和沿侧面下部延伸到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段二(101b),左绝缘件(5)和右绝缘件(6)分别从所述漏电互感器(1)的左、右侧面插装进所述卡槽(101)中相互卡扣安装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绝缘件(5)和右绝缘件(6)包括相间绝缘件段(3”')和互感器插片段(2”'),所述相间绝缘件段(3”')和互感器插片段(2”')为一体式,所述互感器插片段(2”')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上的中间孔(102)的内孔面上的卡槽(101)中,所述相间绝缘件段(3”')插装在所述漏电互感器(1)顶面和侧面的卡槽(101)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53322.7U CN214012723U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53322.7U CN214012723U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12723U true CN214012723U (zh) | 2021-08-20 |
Family
ID=77306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53322.7U Active CN214012723U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12723U (zh) |
-
2020
- 2020-11-24 CN CN202022753322.7U patent/CN2140127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79656B1 (en) | Three-dimensional converter | |
FI99235C (fi) | Järjestely sähköisen komponentin kiinnittämiseksi asennusalustalle | |
CN214012723U (zh) |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 |
CN107680881B (zh) | 断路器及其电流互感器、以及包含该断路器的家用电器 | |
CN101710557A (zh) | 带有多功能罩壳的塑壳式漏电断路器 | |
CN104183424A (zh) | 一种线圈接线端子容置腔结构 | |
CN218826869U (zh) | 一种加强绝缘式电磁继电器 | |
CN201117581Y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213752300U (zh) | 变压器模组及应用所述变压器模组的电子装置 | |
CN211376387U (zh) | 一种三相组合式电流互感器 | |
CN108511999B (zh) | 一种英标插头 | |
CN210092020U (zh) | 前置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漏电检测脱扣附件和漏电断路器 | |
CN202189668U (zh) | 一种互感器封装组件 | |
CN216084749U (zh) | 一种漏电保护塑壳断路器 | |
CN221726928U (zh) | 一种快速连接端子及应用该快速连接端子的变压器 | |
CN220962992U (zh) | 一种具有新型安规防护结构的平板变压器 | |
CN216624150U (zh)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
CN221766662U (zh) | 漏电保护单元和电气装置 | |
CN220232902U (zh) | 一种低压互感器出线定位装置 | |
CN216793582U (zh) | 一种断路器的导电系统 | |
CN219180911U (zh) |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 |
CN116774100B (zh) | 一种漏电监测模块及具有漏电监测模块的电源柜 | |
CN220963000U (zh) | 一种用于漏电断路器的互感器结构 | |
CN218896521U (zh) | 新型结构的变压器防水外壳 | |
CN210272050U (zh) | 一种拼接式互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Yu Guoqi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Ying Inventor after: Li Zhiqiang Inventor after: Bai Huiwen Inventor before: Yu Guoqi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Ying Inventor before: Li Zhiqiang Inventor before: Bai Huiwe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