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911U -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911U
CN219180911U CN202320137615.3U CN202320137615U CN219180911U CN 219180911 U CN219180911 U CN 219180911U CN 202320137615 U CN202320137615 U CN 202320137615U CN 219180911 U CN219180911 U CN 219180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hell
housing
conversion device
signal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76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干佳佳
陈陈数
付浩
胡波
黄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76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信号转换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端子用于输出弱电信号;第二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用于接入强电信号;电路板,电路板安装于壳体内,电路板用于将强电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其中,第一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电连接且固定于电路板上,第二接线端子固定于壳体上,第二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电路板间隔布置。本申请通过将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和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信号转换装置整体不容易损坏;并且,通过使得接入强电信号的第二接线端子与输出弱电信号的第一接线端子相互远离,有利于降低强电信号对弱电信号的电磁干扰现象,从而避免信号转换过程的信号失真现象。

Description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能表通常外置有断路器产品,而断路器匹配电能表的控制方式包括无源干接点信号和有源220V信号,由于该两种方式不具备通用性,采用单一控制方式的断路器在使用时会出现现场无法匹配使用的情况。目前一般通过转接信号的转换模块来解决无法匹配使用的问题,例如现有的电源管理系统,包括串联在负载电路中的微型断路器,微型断路器通过执行单元中的电操装置实现合闸和/或跳闸,执行单元电连接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分别电性连接有检测模块,该检测模块由强电负载检测单元和弱电负载检测单元组成,并通过降压电路将强电负载检测单元的高压电降低,从而通过弱电负载检测单元进行低压电信号检测。
然而,现有的转换模块一般采用绝缘套管包装,防护性能低,容易出现焊脚顶破套管、运输损坏的问题。并且,由于套管内的强电负载检测单元和弱电负载检测单元设置在同一个电路板上,强电负载检测单元的高压电信号将会对弱电负载检测单元的低压电信号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导致高压电信号转换为低压电信号的转换过程信号失真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旨在解决目前转换模块的外包装容易破损的问题,以及强弱电信号转换过程中的电磁干扰影响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转换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端子用于输出弱电信号;第二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用于接入强电信号;电路板,电路板安装于壳体内,电路板用于将强电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其中,第一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电连接且固定于电路板上,第二接线端子固定于壳体上,第二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电路板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件以及第二壳体件;第一壳体件与第二壳体件沿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对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件具有盖板以及第一侧板,第一侧板位于盖板的两侧;第二壳体件具有底板以及第二侧板,第二侧板位于底板的两侧;第一侧板上设有卡槽,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与卡槽对应的卡块,卡块与卡槽卡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件邻近第二壳体件的一面布置有压板,压板与电路板抵接;第二壳体件邻近第一壳体件的一面具有第一绝缘隔板以及第二绝缘隔板;第一绝缘隔板和第二绝缘隔板分别位于压板的两侧,且第一绝缘隔板与电路板的一端抵接,第二绝缘隔板与电路板的另外一端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子固定于电路板的一端,第二接线端子间隔布置于电路板的另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背离第二接线端子的一端具有第一绝缘隔板;第二接线端子与电路板之间具有第二绝缘隔板,电路板一端抵接于第一绝缘隔板上,另外一端抵接于第二绝缘隔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还具有压板;压板位于第一绝缘隔板与第二绝缘隔板之间,电路板一面与壳体的内壁面贴合,另外一面与压板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具有第一安装缺口以及第二安装缺口;第一接线端子安装在第一安装缺口内,第二接线端子安装在第二安装缺口内,第一安装缺口和第二安装缺口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子具有多个接线排针,第二接线端子具有多个接线孔;接线排针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接线排针位于壳体内部,接线孔的轴线沿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接线孔位于壳体外部;或者,接线排针沿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接线排针位于壳体外部,接线孔的轴线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接线孔位于壳体内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
本申请通过将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和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硬质的壳体防护性能较好,不容易被刺破、磨损,使得信号转换装置不容易损坏。
另外,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电连接且固定于电路板上,而第二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电路板间隔布置,使得接入强电信号的第二接线端子与输出弱电信号的第一接线端子相互远离,且并未设置在同一个电路板上,有利于降低强电信号对弱电信号的电磁干扰现象,从而避免信号转换过程的信号失真现象。
并且,通过将该信号转换装置连接电能表与断路器,直接将强电信号(例如有源220V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例如无源干接点信号),使得断路器匹配电能表的控制方式统一为弱电信号,具备了通用性,因此可以避免断路器在使用时出现现场无法匹配使用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信号转换装置的一种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信号转换装置的一种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壳体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壳体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接线端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壳体,101-第一安装缺口,102-第二安装缺口,11-第一壳体件,111-盖板,112-第一侧板,113-卡槽,114-压板,12-第二壳体件,121-底板,122-第二侧板,123-卡块,124-第一绝缘隔板,125-第二绝缘隔板,126-第三绝缘隔板,20-第一接线端子,21-接线排针,30-第二接线端子,31-接线孔,40-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转换装置以及断路器,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阅图1以及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转换装置的一种装配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转换装置的一种爆炸示意图,其中信号转换装置包括:
壳体10;
第一接线端子20,第一接线端子20用于输出弱电信号;
第二接线端子30,第二接线端子30用于接入强电信号;
电路板40,电路板40安装于壳体10内,电路板40用于将强电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
其中,第一接线端子20与电路板40电连接且固定于电路板40上,第二接线端子30固定于壳体10上,第二接线端子30与电路板40电连接且与电路板40间隔布置。
具体地,壳体10由绝缘材料(例如硬质塑料)制成,其内部具有安装腔室,以便于将电路板40安装在壳体10内,从而实现对电路板40的绝缘保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可以有多个壳体件对接组成,例如如图2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件11以及第二壳体件12,第一壳体件11与第二壳体件12沿电路板40的厚度方向对接,从而使得电路板40位于第一壳体件11与第二壳体件12之间并实现绝缘保护。
可以理解地,壳体10还可以由更多数量的壳体件对接组成;或者,还可以通过3D打印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的壳体10;或者,第一壳体件11和第二壳体件12还可以沿电路板40的宽度或者长度方向对接组成壳体10。
第一接线端子20可以连接电器设备(例如断路器),以便于电器设备输出弱电信号(例如无源干接点信号)并进行相应的电器设备控制(例如断路器分闸以及合闸)。第二接线端子30可以连接被检测的电器设备(例如电能表),并接入被检测的电器设备强电信号(例如有源220V信号),从而实现对应电器设备的检测。示例性地,第一接线端子20和第二接线端子30的接线方式可以为刺破衔接、螺钉连接、压接、焊接以及绕接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强电信号是指电压峰值或者有效值相对较高的电信号,弱电信号是指电压峰值或者有效值相对较低的电信号,示例性地,电压有效值大于或等于24V的电信号为强电信号,电压有效值小于24V的电信号为弱电信号。
电路板40可以将强电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以便于第一接线端子20连接的外部电器设备(例如断路器)根据弱电信号执行对应的设备控制(例如断路器分闸以及合闸)。其中,电路板40将强电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实现,例如通过光耦以及电阻组成的电路将强电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又例如,采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1182128U)的方式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电路板40可以为单面板、双面板或多层板。一般地,电路板40的形状为规则的矩形,壳体10的形状与电路板40的形状相对应且为长方体形状,以便于电路板40以及壳体10的加工制造。可以理解地,电路板40以及壳体10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或正六边形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和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硬质的壳体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不容易被刺破、磨损,使得信号转换装置不容易损坏。
并且,由于第一接线端子20与电路板40电连接且固定于电路板40上,而第二接线端子30与电路板40电连接且与电路板40间隔布置,使得接入强电信号的第二接线端子30与输出弱电信号的第一接线端子20相互远离,且并未设置在同一个电路板40上,有利于降低强电信号对弱电信号的电磁干扰现象,从而避免信号转换过程的信号失真现象。
同时,将该信号转换装置连接断路器与电能表,由于直接将强电信号(例如有源220V信号)转换为弱电信号(例如无源干接点信号),使得断路器匹配电能表的控制方式统一为弱电信号并具备了通用性,因此可以避免断路器在使用时出现现场无法匹配使用的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2,第一接线端子20固定于电路板40的一端,第二接线端子30间隔布置于电路板40的另一端,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一接线端子20与第二接线端子30之间的间距,以进一步降低强电信号对弱电信号的电磁干扰现象。
优选地,第一接线端子20和第二接线端子30分别位于电路板40长度方向的两端,以使得第一接线端子20与第二接线端子30之间的间距最大化。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电路板40为矩形的实施例,第一接线端子20和第二接线端子30还可以布置在电路板40相对的一角;或者,还可以将第一接线端子20和第二接线端子30分别布置在电路板4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第一接线端子20固定于电路板40的一端,第二接线端子30间隔布置于电路板40的另一端的实施例,继续参阅图2、图3以及图4,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件1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件1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电路板40背离第二接线端子30的一端具有第一绝缘隔板124,第二接线端子30与电路板40之间具有第二绝缘隔板125,电路板40一端抵接于第一绝缘隔板124上,另外一端抵接于第二绝缘隔板125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接线端子30与电路板40的一端间隔布置,而电路板40邻近第二接线端子30的一端抵接在第二绝缘隔板125上,因此此时第二绝缘隔板125分隔了电路板40以及第二接线端子30,即第二绝缘隔板125分隔了第二接线端子30与电路板40上的第一接线端子20,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第二接线端子30接入的强电信号对第一接线端子20输出的弱电信号的电磁干扰现象。同时,由于电路板40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绝缘隔板124和第二绝缘隔板125上,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绝缘隔板124和第二绝缘隔板125固定电路板40,进而避免电路板40在壳体10内前后移动的现象。
可以理解地,还可以通过螺钉、定位柱等方式固定电路板40;或者,如图4所示,还可以在壳体10内设置第三绝缘隔板126,该第三绝缘隔板126位于第二绝缘隔板125背离第一绝缘隔板124的一侧,同时第二接线端子30可以位于第二绝缘隔板125与第三绝缘隔板126之间,从而实现第二接线端子30的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壳体10具有第一绝缘隔板124和第二绝缘隔板125的实施例,继续参阅图2、图3以及图4,其中,壳体10内还具有压板114,压板114位于第一绝缘隔板124与第二绝缘隔板125之间,电路板40一面与壳体10的内壁面贴合,另外一面与压板114抵接。由于电路板40的两面分别受到壳体10内壁面以及压板114的限制,因此可以避免电路板40在壳体10内上下移动的现象,从而保证电路板40在壳体10内的安装稳固性。
可以理解地,还可以在壳体10内设置支撑柱,该支撑柱与电路板40的一面接触,而电路板40的另外一面与壳体10内壁面接触,从而实现电路板40的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壳体10具有第一安装缺口101以及第二安装缺口102,第一接线端子20安装在第一安装缺口101内,第二接线端子30安装在第二安装缺口102内,第一安装缺口101和第二安装缺口102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端。具体地,第一安装缺口101在实现第一接线端子20固定的同时还可以方便连接一设备导线(例如断路器的导线),第二安装缺口102在实现第二接线端子30固定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另一设备导线(例如电能表的导线);同时,由于第一安装缺口101和第二安装缺口102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端,从而使得第一接线端子20和第二接线端子30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端,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强电信号对弱电信号的电磁干扰现象。
可以理解地,第一安装缺口101和第二安装缺口102还可以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侧或者对角处;或者,对于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例如对于壳体10形状近似为长方体的实施例,第一安装缺口101和第二安装缺口102还可以分别位于壳体10的长度边缘处和宽度边缘处。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壳体10具有第一安装缺口101以及第二安装缺口102的实施例,继续参阅图6以及图7,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中第一接线端子20与电路板4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接线端子3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接线排针21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接线排针21位于壳体10内部,接线孔31的轴线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接线孔31位于壳体10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接线排针21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接线孔31的轴线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接线端子20在接线时的连接方向为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且第一接线端子20可以在壳体10长度方向的一端并位于壳体10内部,而第二接线端子30在接线时的连接方向为壳体10的高度方向,第二接线端子30的多个接线孔31并位于壳体10外壳,进而通过壳体10分隔了第一接线端子20和第二接线端子30,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强电信号对弱电信号的电磁干扰现象。
可以理解地,接线排针21还可以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接线排针21位于壳体10外部,接线孔31的轴线还可以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接线孔31位于壳体10内部,从而使得接线排针21在壳体10外而接线孔31在壳体10内;或者,第一接线端子20和第二接线端子30均可以通过接线排针21或者接线孔31实现导线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件11以及第二壳体件12,继续参阅图2、图3以及图4,其中,第一壳体件11具有盖板111以及第一侧板112,第一侧板112位于盖板111的两侧。第二壳体件12具有底板121以及第二侧板122,第二侧板122位于底板121的两侧。第一侧板112上设有卡槽113,第二侧板122上设置有与卡槽113对应的卡块123,卡块123与卡槽113卡合。具体地,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22内外贴合,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22可以限制电路板40纵向的移动,从而保证电路板40在壳体10内的稳固性。同时,由于第一侧板112的卡槽113与第二侧板122的卡块123卡合,进而使得第一壳体件11与第二壳体件12连接并组成容纳电路板40的壳体10。
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件11与第二壳体件12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例如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件11以及第二壳体件12的实施例,第一壳体件11邻近第二壳体件12的一面布置有压板114,压板114与电路板40抵接。第二壳体件12邻近第一壳体件11的一面具有第一绝缘隔板124以及第二绝缘隔板125,第一绝缘隔板124和第二绝缘隔板125分别位于压板114的两侧,且第一绝缘隔板124与电路板40的一端抵接,第二绝缘隔板125与电路板40的另外一端抵接。具体地,压板114可以限制电路板40在壳体10内的上下移动象,而第一绝缘隔板124以及第二绝缘隔板125可以限制壳体10内的前后移动,结合本申请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22可以限制电路板40纵向移动的实施例,第一壳体件11与第二壳体件12组成的壳体10可以同时实现电路板40三维移动的限制,从而保证电路板40在壳体10内的安装稳固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信号转换装置的内容旨在清楚说明本申请的实施验证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指导下,还可以做出等同的修改设计,例如,接线排针21还可以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接线排针21位于壳体10外部,接线孔31的轴线还可以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接线孔31位于壳体10内部,从而使得接线排针21在壳体10外而接线孔31在壳体10内;又例如,第一接线端子20通过接线孔31实现导线连接,而第二接线端子30通过接线排针21实现导线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转换装置,在信号转换装置的基础上,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断路器,断路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信号转换装置。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断路器因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信号转换装置,从而具有上述信号转换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针对其他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针对本申请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作为参考,但与本申请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申请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申请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申请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申请所述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申请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信号转换装置以及断路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用于输出弱电信号;
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用于接入强电信号;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用于将所述强电信号转换为所述弱电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且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且与所述电路板间隔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件以及第二壳体件;
所述第一壳体件与所述第二壳体件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对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件具有盖板以及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盖板的两侧;
所述第二壳体件具有底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两侧;
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对应的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卡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件邻近所述第二壳体件的一面布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所述第二壳体件邻近所述第一壳体件的一面具有第一绝缘隔板以及第二绝缘隔板;
所述第一绝缘隔板和所述第二绝缘隔板分别位于所述压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绝缘隔板与所述电路板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二绝缘隔板与所述电路板的另外一端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子间隔布置于所述电路板的另一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一端具有第一绝缘隔板;
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电路板之间具有第二绝缘隔板,所述电路板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上,另外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具有压板;
所述压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隔板与所述第二绝缘隔板之间,所述电路板一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贴合,另外一面与所述压板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缺口以及第二安装缺口;
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缺口内,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缺口内,所述第一安装缺口和所述第二安装缺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具有多个接线排针,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具有多个接线孔;
所述接线排针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接线排针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接线孔的轴线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接线孔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或者
所述接线排针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接线排针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所述接线孔的轴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接线孔位于所述壳体内部。
10.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信号转换装置。
CN202320137615.3U 2023-01-13 2023-01-13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Active CN219180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7615.3U CN219180911U (zh) 2023-01-13 2023-01-13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7615.3U CN219180911U (zh) 2023-01-13 2023-01-13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911U true CN219180911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0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7615.3U Active CN219180911U (zh) 2023-01-13 2023-01-13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0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9656B1 (en) Three-dimensional converter
CN216354472U (zh) 动力电池顶盖
EP3611751A1 (en) Conductive connection structure, multifunctional high-voltage connector and battery product
JP2020131999A (ja) 電子モジュール
JP2015026424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0129860A (ja) 3方向の位置決め機構を備えた蓄電モジュール
CN219180911U (zh) 信号转换装置及断路器
CN219124576U (zh) 一种直流负载管理器
EP2261943B1 (en) Insertion terminal and switch
CN218351671U (zh) 电池模组
US6841904B2 (en) Resolver terminal attachment structure
CN217544807U (zh) 电芯模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CN110828764B (zh) 电池包断路装置、电池包及新能源汽车
KR860003365Y1 (ko) 회로차단기의 단자장치
CN210837911U (zh) 汇流排输出极座、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0007381U (zh) 一种防雷模块
CN203057743U (zh) 电器盒内的电路板上的大电流导电电路引出壳体的结构
CN217086784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4099972U (zh) 一种定位装置和安全插座
CN219937333U (zh) 电气隔离板及电池包
CN105871178B (zh) 一种功率单元及高压变频装置
CN214012723U (zh) 一种塑壳式漏电断路器互感器模块相间绝缘结构
CN220400861U (zh) 电池模组
CN221447001U (zh) 一种防爆型阻尼吸收电容器
CN220527530U (zh) 双模抽屉的监测单元及开关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