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86977U -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86977U
CN213986977U CN202022959622.0U CN202022959622U CN213986977U CN 213986977 U CN213986977 U CN 213986977U CN 202022959622 U CN202022959622 U CN 202022959622U CN 213986977 U CN213986977 U CN 2139869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hole
image side
angl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596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德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596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86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869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869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所述隔圈包括环状本体;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靠近光轴的一侧;及多个消光结构,环绕所述光轴贯穿所述延伸部,每个所述消光结构均包括一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延伸部的像侧和物侧。上述隔圈通过在延伸部设置多个消光结构,通孔连通延伸部的像侧和物侧,以在本体及延伸部所形成的隔圈上形成镂空结构,由像侧反射至延伸部的光线会部分打在通孔内,由此镂空结构减少了延伸部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有效减少了再次反射至像侧的光线;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部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实现了消除杂光的功能。

Description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客户对手机摄像头的要求越来越严苛,特别是对减弱或消除杂光的要求,因此,摄像头中隔圈的消光工艺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突破。当前的隔圈,通常采用避让光线、挖槽或者降低表面反射率三种方式,来实现减弱或消除杂光的功能。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采用避让光线的方式的隔圈,隔圈与镜片的有效承靠面受限,影响隔圈受力能力、组装稳定性和镜头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隔圈,包括:
环状本体;
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靠近光轴的一侧;及
多个消光结构,环绕所述光轴贯穿所述延伸部,每个所述消光结构均包括一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延伸部的像侧和物侧。
上述隔圈通过在延伸部设置多个消光结构,通孔连通延伸部的像侧和物侧,以在本体及延伸部所形成的隔圈上形成镂空结构,由像侧反射至延伸部的光线会部分打在通孔内,由此镂空结构减少了延伸部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有效减少了再次反射至像侧的光线;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部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实现了消除杂光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为环状,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光轴的一侧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
如此,延伸部通过满足上述结构,延伸部大致为楔形,保证延伸部与本体所形成的隔圈的靠近物侧的表面与镜片之间具有有效的承靠面积,确保隔圈与镜片之间能够有效承靠;同时,确保由像侧反射的光线能够打在通孔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所述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结构,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且受到通孔结构的影响,光线会朝向物侧方向反射,有效避免了杂光再次从通孔内反射出去,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为四边形。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结构,能够确保通孔具有足够的面用于反射,同时四边形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过多的面或者异型面反而会增加光线在通孔内的反射路径,不利于消除杂光,同时过多的面或者异型面结构复杂,也不利于生产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所述通孔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具有一相交线,所述相交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光轴相交,所述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5°≤(A1+A2)≤60°,
其中,A1为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A2为所述通孔远离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且A1的角度大于A2的角度。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够确保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入射至通孔的内部;当通孔不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由像侧反射的光线不容易入射至通孔的内部,且容易再次由通孔的内部反射出去,不利于消除杂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还满足以下关系式:
A3>0.03mm,2°≤(A4+A5)≤20°,
其中,A3为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投影至所述光轴所对应的距离,(A4+A5)为相邻所述相交线投影至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够进一步确保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入射至通孔的内部;当通孔不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由像侧反射的光线不容易入射至通孔的内部,且容易再次由通孔的内部反射出去,不利于消除杂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所述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结构,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且受到通孔结构的影响,光线会朝向物侧方向反射,有效避免了杂光再次从通孔内反射出去,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所述通孔包括:
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第一截面,所述第一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及
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第二截面,所述第二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增大。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结构,打在通孔内的光线会在第一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反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部分光线在一次反射后还会存在,这部分光线能够反射到第二通孔内,有效避免了杂光再次从通孔内反射出去,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高度。
如此,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通过满足上述结构,有利于由像侧反射的光线打在第一通孔内,从而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第一截面为四边形,所述第二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第二截面为四边形,相邻所述第一通孔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具有一相交线,所述相交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光轴相交,所述第一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5°≤(B1+B2)≤60°,
其中,B1为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B2为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且B1的角度大于B2的角度;
所述第二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5°≤(B3+B4)≤60°,
其中,B3为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B4为所述第二通孔远离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且B3的角度大于B4的角度。
如此,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够确保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入射至第一通孔的内部;当通孔不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由像侧反射的光线不易入射至通孔的内部,且容易再次由通孔的内部反射出去,不利于消除杂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还满足以下关系式:
B5>0.05mm,B6>0.03mm,2°≤(B7+B8)≤20°,
其中,B5为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投影至所述光轴所对应的距离,B6为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投影至所述光轴所对应的距离,(B7+B8)为相邻所述相交线投影至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
如此,第一通孔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够进一步确保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入射至第一通孔的内部;当通孔不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由像侧反射的光线不易入射至第一通孔的内部,不利于消除杂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所述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相等。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结构,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且受到通孔结构的影响,光线会朝向物侧方向反射,有效避免了杂光再次从通孔内反射出去,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为圆形,所述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1°≤C1≤10°,
其中,C1为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圆心投影至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
如此,通孔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够确保光线入射至通孔内。当通孔不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由像侧反射的光线不易入射至通孔的内部,不利于消除杂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满足以下关系式:
0.05mm≤(h1-h2)≤1mm,
其中,h1为所述延伸部靠近光轴的一侧且靠近像侧的一端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h2为所述延伸部靠近光轴的一侧且靠近物侧的一端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
如此,延伸部通过满足(h1-h2)的距离差值范围,保证本体和延伸部所形成的隔圈与镜片之间具有有效的承靠面积,同时,有利于限定镜头组件中镜筒的尺寸,满足隔圈及镜头组件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结构的数量范围为18~180。
如此,消光结构的数量通过满足上述数量范围,有利于使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入射至通孔内。当消光结构的数量小于18时,消光结构的数量偏少,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容易直接由反射面反射,不利于消除杂光;当消光结构的数量大于180时,消光结构的数量偏多,消光结构的通孔的开口偏小,不利于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入射至通孔内。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隔圈。
上述镜头组件的隔圈通过在延伸部设置多个消光结构,通孔连通延伸部的像侧和物侧,以在本体及延伸部所形成的隔圈上形成镂空结构,由像侧反射至延伸部的光线会部分打在通孔内,由此镂空结构减少了延伸部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有效减少了再次反射至像侧的光线;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部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实现了消除杂光的功能,提升了镜头组件的拍摄能力。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镜头组件。
上述电子设备的隔圈通过在延伸部设置多个消光结构,通孔连通延伸部的像侧和物侧,以在本体及延伸部所形成的隔圈上形成镂空结构,由像侧反射至延伸部的光线会部分打在通孔内,由此镂空结构减少了延伸部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有效减少了再次反射至像侧的光线;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部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通孔的内壁面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实现了消除杂光的功能,提升了电子设备的拍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隔圈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隔圈的正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B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5中B′-B′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隔圈的背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隔圈的正面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C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隔圈的背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子设备 1000
镜头组件 100
隔圈 10、210、310
本体 11、211、311
光轴 112、2112、3112
延伸部 12、212、312
消光结构 13、213、313
第一消光孔 132
第二消光孔 134
第一通孔 134a
第二通孔 134b
第三消光孔 136
第一承靠面 14、214
第二承靠面 15
第一环面 16
第一表面 162
第二表面 164
第三表面 166
第二环面 17
第四表面 172
第五表面 174
第六表面 176
镜筒 20
镜片 30
壳体 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实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见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隔圈10,隔圈10至少包括环状本体11、延伸部12和多个消光结构13。
延伸部12连接于本体11靠近光轴112的一侧;多个消光结构13环绕光轴112贯穿延伸部12,每个消光结构13均包括一通孔,通孔连通延伸部12的像侧和物侧。
上述隔圈10通过在延伸部12设置多个消光结构13,通孔连通延伸部12的像侧和物侧,以在本体11及延伸部12所形成的隔圈10上形成镂空结构,由像侧反射至延伸部的光线会部分打在通孔内,由此镂空结构减少了延伸部12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有效减少了光线由延伸部再次反射至像侧的光通量,减少了杂光产生的情形,由像侧反射到通孔内部的光线会在通孔的内壁面经过一次或多次反射,光线在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从而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物侧是指隔圈/镜头组件靠近拍摄物体的一侧,像侧是指隔圈/镜头组件靠近成像面的一侧,光轴112是指光线入射至隔圈10时连通隔圈10的几何中心的直线。实际上,通孔能够大概率地阻止光线反射回像侧面上,并不能阻止全部光线反射回像侧面上,存在若干光线反射回像侧面上。
请参见图2,延伸部12与垂直于光轴112的面相交为环状,延伸部12靠近光轴112的一侧与光轴112之间的距离,沿着光轴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2大致为楔形,延伸部12靠近物侧的表面与本体11靠近物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且一起形成隔圈10靠近物侧的第一承靠面14,本体11具有靠近像侧的第二承靠面15及远离光轴112的第二环面17,延伸部12具有靠近光轴112的第一环面16,即本体11与延伸部12所形成的隔圈10具有靠近物侧的第一承靠面14、靠近像侧的第二承靠面15、靠近光轴112的第一环面16以及远离光轴112的第二环面17。第一承靠面14为环状,第一承靠面14靠近物侧,与靠近第一承靠面14的镜片相连接;第二承靠面15为环状,第二承靠面15靠近像侧,与靠近第二承靠面15的镜片相连接;第一环面16为环状,第一环面16连接于第一承靠面14与第二承靠面15之间,第一环面16即为延伸部12靠近光轴112的一侧(面),第一环面16大致为由像侧至物侧逐渐靠近光轴112的斜面;第二环面17为环状,第二环面17连接于第一承靠面14与第二承靠面15之间,且与镜头组件中的镜筒相连接。通过第一承靠面14、第二承靠面15与第二环面17,使得隔圈10与镜筒及隔圈10两侧的镜片之间具有有效的承靠面积,提高隔圈10的受力能力、组装稳定性和镜头组件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环面16还可以为由像侧至物侧逐渐靠近光轴112的曲面、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者呈台阶状的表面。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环面16包括第一表面162、第二表面164和第三表面166。第一表面162与第一承靠面14垂直设置,第一表面162的一端与第一承靠面14连接,且第一表面162的相对的另一端朝向第二承靠面15延伸;第二表面164与第二承靠面15垂直设置,第二表面164的一端与第二承靠面15连接,且第二表面164的相对的另一端朝向第一承靠面14延伸;第三表面166连接于第一表面162与第二表面164之间,第三表面166为由像侧至物侧逐渐靠近光轴112的斜面,即第三表面166与光轴112的距离,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会打在第三表面166。
第二环面17包括第四表面172、第五表面174和第六表面176。第四表面172的一端与第一承靠面14连接,且第四表面172的相对的另一端背离第一环面16延伸,即第四表面172朝向镜筒的内壁面延伸;第五表面174的一端与第二承靠面15连接,且第五表面174的相对的另一端背离第一环面16延伸,即第五表面174朝向镜筒的内壁面延伸;第六表面176连接于第四表面172和第五表面174之间,第六表面176与镜筒的内壁面相抵接,且第六表面176与其相抵接的镜筒的内壁面的部分相平行。
多个消光结构13环绕光轴112贯穿延伸部12,即多个消光结构13大致贯穿第一环面16与第一承靠面14,通孔大致连通第一环面16与第一承靠面14,多个消光结构13(通孔)在第一环面16与第一承靠面14之间形成镂空结构。
请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通孔为第一消光孔132,由像侧反射后的部分光线会打在第一消光孔132的内部,光线被第一消光孔132的内壁面反射,光线在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从而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光线通常在内壁面上反射一次或两次即可消耗光线的能量。
请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消光孔132与垂直于光轴112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截面的面积沿光轴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即本实施例中第一消光孔132的内壁面由像侧至物侧不断收缩,光线被第一消光孔132的内壁面反射,且朝向物侧反射,避免光线从第一消光孔132内反射出去。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消光孔132可以为相对于第一消光孔132的轴线不对称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消光孔132的轴线是指连接第一消光孔132由像侧至物侧的几何中心的直线。
本实施例中,第一消光孔132与垂直于光轴112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为四边形,第一消光孔132大致为四棱台型,相邻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具有一相交线,相交线的延长线与光轴112相交。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消光孔132还可以大致为三棱台型、五棱台型或其他多棱台型。第一消光孔132仍需满足:第一消光孔132与垂直于光轴112的面相交形成截面,且截面的面积沿光轴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相邻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可以不具有相交线,或者仅具有一相交点。
请继续参见图1,多个消光结构13环绕光轴112等分地设置于延伸部12上,多个消光结构13之间相邻设置,消光结构13的数量范围大致为18个~180个,优选30个~180个。通过满足消光结构13的数量范围,有利于减小延伸部12上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同时,有利于保证消光结构13靠近像侧的一端具有足够大的开口,以满足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打在消光结构13内。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包括沿隔圈10周向的周向开口和沿隔圈10径向的径向开口,开口的尺寸/面积即为由像侧反射的光线可入射的区域。
A4是第一消光孔132周向的两个内壁面在靠近物侧的一端的周向开口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A4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10°;A5是第一消光孔132周向的一个内壁面与其相邻的第一消光孔132的一个内壁面在靠近物侧的一端的周向长度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A5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10°;(A4+A5)为相邻两条相交线投影至垂直于光轴112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即A4和A5之和为第一消光孔132周向的两个内壁面在靠近像侧的一端的周向开口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A6是第一消光孔132周向的一个内壁面由像侧至物侧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A6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5°。A4、A5和A6相互关联,通过满足A4、A5和A6的角度范围,有利于确保光线的入射以及减小延伸部12上(第一环面16)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同时,有利于保证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像侧的一端具有足够大的开口,以满足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打在第一消光孔132内。当A4、A5和A6的角度范围数值偏小时,消光结构13的数量会偏多,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像侧的一端开口的尺寸偏小,消光结构13不容易成型,消光结构13数量偏多导致模具制造困难;并且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不容易打在第一消光孔132内,不利于消除杂光;当A4、A5和A6的角度范围数值偏大时,通孔的开口会偏大,隔圈10(延伸部12)的结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不利于隔圈10的稳定使用。
请继续参见图2,h1为延伸部12靠近光轴112的一侧(即第一环面16)且靠近像侧的一端与光轴112之间的距离,h2为延伸部12靠近光轴112的一侧且靠近物侧的一端与光轴12之间的距离,(h1-h2)的差值范围大致为0.05mm~1mm。通过满足(h1-h2)的距离差值范围,保证隔圈10与镜片之间具有有效的承靠面积,同时,有利于限定镜头组件中镜筒的尺寸,满足隔圈10及镜头组件的小型化。当(h1-h2)的差值偏小时,隔圈10的物侧面与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偏小,不利于避让有效光线;当(h1-h2)的差值偏大时,隔圈10在径向方向的宽度会增加,或者导致隔圈10的像侧面与镜片之间的承靠面积偏小,使第一环面16与光轴的夹角偏大,导致反射的杂光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光孔132满足以下关系式:
5°≤(A1+A2)≤60°,其中,A1为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光轴112的内壁面与光轴112之间的锐角夹角,A2为第一消光孔132远离光轴112的内壁面与光轴112之间的锐角夹角,且A1的角度大于A2的角度。
请继续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A1与A2之和即为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光轴112的内壁面与远离光轴112的内壁面之间的角度,A1与A2之和的角度范围大致为5°~60°;其中,A1的角度范围大致为3°~30°,A2的角度范围大致为2°~30°;A3为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光轴112的内壁面投影至光轴112所对应的距离,即A3为第一消光孔132靠近光轴112的内壁面距离第一承靠面14最远的一端与第一承靠面14之间的直线宽度,A3的宽度范围大致为A3>0.03mm。A1、A2和A3相互关联,通过满足A1、A2和A3的角度范围以及宽度范围,保证第一消光孔132具有有利于由像侧反射的光线的入射角度,同时有利于保证隔圈10结构的牢靠性,使得隔圈10不易损坏。当A1和A2的角度范围偏小且A3的宽度范围偏大时,不利于由像侧反射的光线的入射,不利于消除杂光;当A1和A2的角度范围偏大且A3的宽度范围偏小时,延伸部12靠近光轴112的区域易损坏,降低隔圈10的牢靠性,不利于隔圈10的长期使用。
请参见图5,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出的隔圈210与第一实施例提出的隔圈1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请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通孔为第二消光孔134,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打在第二消光孔134的内部,光线被第二消光孔134的内壁面反射,消耗光线的能量,从而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请参见图7,本实施例中,第二消光孔134与垂直于光轴2112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截面的面积沿光轴2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即本实施例中第二消光孔134的开口由像侧至物侧先减小再扩大,光线被第二消光孔134的内壁面反射,且朝向物侧反射,有效避免了光线从第二消光孔134内反射出去。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消光孔134可以为相对于第二消光孔134的轴线不对称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消光孔134的轴线是指连接第二消光孔134由像侧至物侧的几何中心的直线。
具体地,沿光轴2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每个第二消光孔134均包括第一通孔134a和第二通孔134b,第一通孔134a和第二通孔134b相连通;第一通孔134a与垂直于光轴2112的面相交形成第一截面,第一截面的面积沿光轴2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第二通孔134b与垂直于光轴2112的面相交形成第二截面,第二截面的面积沿光轴2112的方向由像侧至逐渐增大,第一通孔134a的高度大于第二通孔134b的高度。光线被第一通光孔134a的内壁面反射,在反射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且朝向物侧面反射,即最终反射到第二通孔134b内,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4a与垂直于光轴2112的面相交所形成的第一截面为四边形,第二通孔134b与垂直于光轴2112的面相交所形成的第二截面为四边形,第一通孔134a和第二通孔134b均大致为四棱台型,两个四棱台型大致相对设置,相邻第一通孔134a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具有一相交线,相交线的延长线与光轴2112相交。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4a和第二通孔134b还可以大致均为三棱台型、五棱台型或其他多棱台型。第一通孔134a和第二通孔134b仍需满足:第二消光孔134与垂直于光轴2112的面相交形成截面,且截面的面积沿光轴2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相邻第一通孔134a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可以不具有相交线,或者仅具有一相交点。
请继续参见图5,多个消光结构213均匀地设置于延伸部212上。B7为第一通孔134a与第二通孔134b相连通处周向开口的长度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B7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10°;B8为相邻两个第一通孔134a与第二通孔134b相连通处周向开口之间的长度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B8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10°;(B7+B8)为相邻两条相交线投影至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即B7和B8之和为第一通孔134a周向的两个内壁面在靠近像侧的一端的周向开口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B9是第一通孔134a周向的一个内壁面由像侧至物侧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B9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5°。
请参见图8,B10是第二通孔134b周向的一个内壁面由物侧至像侧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B10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5°。B7、B8、B9和B10相互关联,通过满足B7、B8、B9和B10的角度范围,有利于减小延伸部212上用于直接反射的面积,同时有利于保证第一通孔134a靠近像侧的一端具有足够大的开口,以满足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打在第一通孔134a内。当B7、B8、B9和B10的角度范围数值偏小时,消光结构213的数量会偏多,第一通孔134a靠近像侧的一端开口的尺寸偏小,消光结构213不容易成型,消光结构213数量偏多导致模具制造困难;当B7、B8、B9和B10的角度范围数值偏大时,消光结构213的数量会偏少,且第一通孔134a靠近像侧的一端开口的角度偏大,打在第一通孔134a内的光线容易再次反射出去,不利于消除杂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4a满足以下关系式:
5°≤(B1+B2)≤60°,
其中,B1为第一通孔134a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与光轴2112之间的锐角夹角,B2为第一通孔134a远离光轴2112的内壁面与光轴2112之间的锐角夹角,且B1的角度大于B2的角度;
第二通孔134b满足以下关系式:
5°≤(B3+B4)≤60°,
其中,B3为第二通孔134b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与光轴2112之间的锐角夹角,B4为第二通孔134b远离光轴2112的内壁面与光轴2112之间的锐角夹角,且B3的角度大于B4的角度。
请继续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B1与B2之和即为第一通孔134a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与远离光轴2112的内壁面之间的角度,B1与B2之和的角度范围大致为5°~60°;其中,B1的角度范围大致为3°~30°,B2的角度范围大致为2°~30°;B3与B4之和即为第二通孔134b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与远离光轴2112的内壁面之间的角度,B3与B4之和的角度范围大致为5°~60°,其中,B3的角度范围大致为3°~30°,B4的角度范围大致为2°~30°;B3与B4之和的角度范围和B1与B2之和的角度范围大致相同。B5为第一通孔134a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与第二通孔134b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投影至光轴2112所对应的距离,即B5为第一通孔134a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距离第一承靠面214最远的一端与第一承靠面214之间的直线宽度,B5的宽度范围大致为B5>0.05mm,B6第二通孔134b靠近光轴2112的内壁面投影至光轴2112所对应的距离,即B6为第一通孔134a与第二通孔134b相连通处距离第一承靠面214之间的直线宽度,B6的宽度范围大致为B6>0.03mm。B1、B2、B3、B4、B5和B6相互关联,通过满足B1、B2、B3、B4、B5和B6的角度范围以及宽度范围,保证消光结构213具有有利于由像侧反射的光线的入射角度;同时,有利于保证隔圈210结构的稳定性,使得隔圈210不易损坏。当B1、B2、B3和B4的角度范围偏小且B5和B6的宽度范围偏大时,不利于由像侧反射的光线的入射以及消除杂光;当B1、B2、B3和B4的角度范围偏大且B5和B6的宽度范围偏小时,延伸部212靠近光轴2112的区域易损坏,降低隔圈210的牢靠性,不利于隔圈210的长期使用。
请参见图9,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出的隔圈310与第一实施例提出的隔圈1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请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中,通孔为第三消光孔136,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打在第三消光孔136的内部,光线被第三消光孔136的内壁面反射,消耗光线的能量,从而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第三消光孔136与垂直于光轴3112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截面的面积沿光轴3112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相等。
本实施例中,第三消光孔136与垂直于光轴3112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为圆形,第三消光孔136大致为圆柱型;消光结构313的数量范围大致为30个~180个,优选30个~150个。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三消光孔136还可以大致为椭圆柱型。
请继续参见图9,C1是相邻两个第三消光孔136的圆心投影至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C1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10°;C2为相邻的两个第三消光孔136之间的最近周向距离相对光轴所对应的圆心角,C2的角度范围大致为0.002°~0.03°。
请参见图11,C3为第三消光孔136的直径,C3的直径范围大致为0.05mm~0.5mm。
C1、C2和C3相互关联,通过满足C1、C2和C3的角度和直径范围,有利于减小延伸部312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同时有利保证第三消光孔136靠近像侧的一端具有足够大的开口,以满足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的入射。当C1、C2和C3的角度及直径偏小时,第三消光孔136的直径尺寸偏小,不利于减小延伸部312上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同时不利于由像侧反射后的光线打在第三消光孔136内部,消光结构313不容易成型,消光结构313数量偏多导致模具制造困难;当C1、C2和C3的角度及直径偏大时,消光结构313的数量偏少,且第三消光孔136的直径尺寸偏大,打在第三消光孔136内部的光线易再次反射出来,不利于消除杂光。
请继续参见图10,C4为隔圈310的特征拔模角度,C4的角度范围大致为1°~25°。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通孔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第一消光孔132、第二消光孔134、第三消光孔136中的一种,通孔的结构还可以为第一消光孔132、第二消光孔134、第三消光孔136中的两种或者三种的组合。
请参见图12,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100,镜头组件100至少包括镜筒20、镜片30、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意一项隔圈,本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中的隔圈10为例进行说明。隔圈10设于镜筒20的内壁面,镜片30位于镜筒20内且与相应的隔圈10相连接。
上述镜头组件100在保证隔圈10与镜片30具有有效承靠面积的情况下,通过多个消光结构13,将延伸部12做成镂空结构,由像侧反射至延伸部12的光线会部分打在通孔内,由此减少延伸部12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打在通孔里面的光线会被通孔的内壁面反射,消耗光线的能量,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提升镜头组件100的拍摄能力。
请参见图13,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0,电子设备1000至少包括壳体40及第五实施例的镜头组件100。镜头组件100设于壳体40内。
上述电子设备1000在保证隔圈10与镜片30具有有效承靠面积的情况下,通过多个消光结构13,将延伸部12做成镂空结构,由像侧反射至延伸部12的光线会部分打在通孔内,由此减少延伸部12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打在通孔里面的光线会被通孔的内壁面多次反射,消耗光线的能量,实现消除杂光的功能,提升电子设备1000的拍摄能力。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0为手机,镜头组件100为电子设备1000的后置摄像头。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镜头组件100为其相应的后置摄像头或前置摄像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隔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本体;
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靠近光轴的一侧;及
多个消光结构,环绕所述光轴贯穿所述延伸部,每个所述消光结构均包括一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延伸部的像侧和物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为环状,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光轴的一侧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所述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为四边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通孔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具有一相交线,所述相交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光轴相交,所述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5°≤(A1+A2)≤60°,
其中,A1为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A2为所述通孔远离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且A1的角度大于A2的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还满足以下关系式:
A3>0.03mm,2°≤(A4+A5)≤20°,
其中,A3为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投影至所述光轴所对应的距离,(A4+A5)为相邻所述相交线投影至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所述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所述通孔包括:
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第一截面,所述第一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减小;及
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第二截面,所述第二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高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第一截面为四边形,所述第二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第二截面为四边形,相邻所述第一通孔靠近像侧的开口之间具有一相交线,所述相交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光轴相交,所述第一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5°≤(B1+B2)≤60°,
其中,B1为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B2为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且B1的角度大于B2的角度;
所述第二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5°≤(B3+B4)≤60°,
其中,B3为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B4为所述第二通孔远离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锐角夹角,且B3的角度大于B4的角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还满足以下关系式:
B5>0.05mm,B6>0.03mm,2°≤(B7+B8)≤20°,
其中,B5为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投影至所述光轴所对应的距离,B6为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光轴的内壁面投影至所述光轴所对应的距离,(B7+B8)为相邻所述相交线投影至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形成截面,所述截面的面积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由像侧至物侧相等。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为圆形,所述通孔满足以下关系式:
1°≤C1≤10°,
其中,C1为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圆心投影至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所对应的圆心角。
14.如权利要求2-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满足以下关系式:
0.05mm≤(h1-h2)≤1mm,
其中,h1为所述延伸部靠近光轴的一侧且靠近像侧的一端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h2为所述延伸部靠近光轴的一侧且靠近物侧的一端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结构的数量范围为18~180。
16.一种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圈。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镜头组件。
CN202022959622.0U 2020-12-09 2020-12-09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9869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59622.0U CN213986977U (zh) 2020-12-09 2020-12-09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59622.0U CN213986977U (zh) 2020-12-09 2020-12-09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86977U true CN213986977U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42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59622.0U Active CN213986977U (zh) 2020-12-09 2020-12-09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869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52245U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740172B (zh) 擋環及採用該擋環的鏡頭
CN213986977U (zh) 隔圈、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2472471A (zh) 透镜和使用其的半导体发光元件模块
WO2021000199A1 (zh) 镜头模组
WO2020108104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214151181U (zh) 镜头、摄像头和电子装置
US20210364675A1 (en) Light blocking sheet and lens module
US20210389511A1 (en) Light Blocking Sheet and Lens Module
TWI702430B (zh)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TWI741315B (zh) 墊圈及採用該墊圈的鏡頭
CN213986981U (zh) 电子设备、镜头模组及其镜筒
CN210351355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14310952U (zh) 镜片和具有其的拍摄终端
CN209388021U (zh) 双棱镜大视场角镜头结构
WO2022165642A1 (zh) 镜片和具有其的拍摄终端
WO2021226795A1 (zh)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8630308U (zh) 镜筒及成像镜头
CN216792541U (zh) 镜筒和成像镜头
CN216848358U (zh) 一种单侧增亮、增长的柱面镜成线结构和模组
CN210090796U (zh) 镜头组件
CN218630252U (zh) 一种圆环消光件、光学镜头及头戴显示器
CN112019707B (zh) 摄像机
CN112859212A (zh) 镜片和具有其的拍摄终端
CN218497243U (zh) 一种折射反射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