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430B -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430B
TWI702430B TW108134321A TW108134321A TWI702430B TW I702430 B TWI702430 B TW I702430B TW 108134321 A TW108134321 A TW 108134321A TW 108134321 A TW108134321 A TW 108134321A TW I702430 B TWI702430 B TW I7024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surface
reference plane
outer connecting
item
sha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4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1371A (zh
Inventor
陳文森
吳世輝
葉敏強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43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1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137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支撐元件,包括遮光部以及連接遮光部的支撐部。遮光部具有第一、第二表面、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連接第一、第二表面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第一、第二表面為曲面,且第一內側連接面更包括鄰近第一表面的第一遮光面。支撐部具有第三、第四表面、第二內側連接面與第二外側連接面。第二內側連接面與第二外側連接面連接第二、第四表面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另,一種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支撐元件與應用此支撐元件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規格不斷演進,需求產品的尺寸規格更加要求輕薄短小,其中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中的機構配件(如支撐元件),也成為了欲精進改善的目標。
然而,支撐元件過去常遇到的問題有:支撐元件的設計多半僅考慮外型的切邊,對鏡頭徑向方向上的尺寸縮小程度有限。支撐元件的內側連接面為平面,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雜散光。切邊後剩餘的肉厚較厚,對縮減尺寸的效果有限,若過薄則不僅加工不易,元件的結構強度也不足。因此,為了縮減鏡頭尺寸,又要考慮支撐元件的可加工性並兼顧成像品質成了本領域技術人員的主要發展關鍵。
本發明提供一種支撐元件,其具有較小的尺寸,且可使應用此支撐元件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光學成像品質。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具有較小的尺寸以及良好的光學成像品質。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應用於具有一光軸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支撐元件,包括遮光部以及支撐部。遮光部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為曲面,且第一內側連接面更包括鄰近第一表面的第一遮光面。支撐部連接於遮光部。支撐部用以承靠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透鏡或一鏡筒,且具有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二內側連接面與第二外側連接面。第二內側連接面與第二外側連接面連接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定義第一參考平面,其中第一參考平面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光軸。第一遮光面與第一參考平面交出第一截線。第一外側連接面與第一參考平面交出第二截線。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該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1小於等於80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應用於具有一光軸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支撐元件,包括遮光部以及支撐部。遮光部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為曲面,且第一內側連接面更包括鄰近第一表面的第一遮光面。支撐部連接於遮光部。支撐部用以承靠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透鏡或一鏡筒,且具有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二內側連接面與第二外側連接面。第二內側連接面與第二外側連接面連接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定義第一參考平面,其中第一參考平面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光軸。第一遮光面與第一參考平面交出第一截線。第二表面與第一參考平面交出第三截線。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1小於等於170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包括鏡筒、多個具有屈光度的透鏡與上述的支撐元件。這些透鏡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排列並設置於鏡筒中。支撐元件設置於鏡筒中。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定義第二參考平面,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且不同於第一參考平面。第二參考平面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且第一遮光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分別與第二參考平面交出另一第一截線與另一第二截線,其中,另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另一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2小於等於80度。銳角θ2不等於銳角θ1。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定義第二參考平面,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且不同於第一參考平面。第二參考平面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且第一遮光面與第二表面分別與第二參考平面交出另一第一截線與另一第三截線,其中,另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另一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2小於等於170度。鈍角α2不等於鈍角α1。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定義第三參考平面,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且不同於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第三參考平面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且第一遮光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分別與第三參考平面交出又一第一截線與又一第二截線,其中,又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又一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3小於等於80度。銳角θ3不等於銳角θ1、銳角θ2。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定義第三參考平面,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且不同於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第三參考平面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且第一遮光面與第二表面分別與第三參考平面交出又一第一截線與又一第三截線,其中,又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另一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3小於等於170度。鈍角α3不等於鈍角α1、鈍角α2。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支撐部中,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擋膠牆或儲膠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儲膠槽的槽深落在0.01毫米至0.15毫米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儲膠槽與凸起,凸起位於儲膠槽旁,凸起位於儲膠槽與第二外側連接面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支撐元件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D1/D max≦27,D1為遮光部的第一外側連接面與光軸的最小距離,D max為遮光部的第一外側連接面與第一內側連接面之間的最大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支撐元件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毫米≦D1≦4毫米,其中,D1為遮光部的第一外側連接面與光軸的最小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遮光部中,第一內側連接面的第一遮光面為弧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遮光部暴露於環境介質。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遮光部不與其相鄰的透鏡或鏡筒接觸。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中,由於遮光部的第一、第二表面為曲面,因此可在縮小透鏡尺寸的同時,又使在徑向方向上的透鏡尺寸更縮減。
並且,定義第一參考平面,其中第一參考平面為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光軸。第一遮光面、第一外側連接面與第二表面分別與第一參考平面交出第一截線、第二截線與第三截線。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撐元件中,滿足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小於等於80度,或,滿足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小於等於170度。支撐元件藉由滿足上述設計的至少其中之一,可使第一遮光面能更貼近透鏡表面,更進一步有效遮擋不必要的耀光(flare),以使應用支撐元件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為方便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撐元件,其可視為在X軸、Y軸、Z軸所構成的空間中,X軸、Y軸、Z軸兩兩互為垂直,且Z軸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光軸重合。
圖1A與圖1B分別是通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在通過支撐元件的支撐部與遮光部的剖面示意圖。圖2是可應用於圖1A與圖1B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參考透鏡的徑向示意圖。圖3是圖1A與圖1B的支撐元件的外觀示意圖。圖4A與圖4B分別為通過圖3剖面A-A’、B-B’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A與圖1B,於本實施例中,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可應用於相機鏡頭、手機鏡頭、望遠鏡頭等之類的可攜式光學成像系統上,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具有光軸I,且其包括鏡筒210、多個透鏡L、多個遮光件BM1~BM3、間隔元件SP以及支撐元件100,其中支撐元件100的數量例如是一個,但不以此為限。於以下的段落中會詳細說明上述各元件。
鏡筒210係指用以裝設透鏡L的元件,且其具有保護透鏡L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內部光路的作用。
這些透鏡L(或稱鏡片)中的每一者例如是具有屈光度的光學元件。於本實施例中,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例如是包括五個透鏡L1~L5,也可以是六片、七片甚至八片以上或者是小於五片的數量,例如三片或四片,其數量僅為舉例,本發明並不以透鏡的數量為限。
以圖2的一參考透鏡L R做為說明上述透鏡L的範例。詳言之,依據功能的不同,每一個透鏡L可分為光學有效部OEP與組裝部AS。請參照圖2,透鏡L R可接受入射於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之平行於光軸I至相對光軸I呈半視角(HFOV)角度內的成像光線B,且成像光線B通過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並於後端的一成像面(未示出)上成像,而光學有效部OEP係由成像光線B所定義。光學有效部OEP具有朝向物側A1的物側光學有效面OES與像側光學有效面IES。於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言之「透鏡L R之物側光學有效面OES(或像側光學有效面IES)」定義為成像光線B通過透鏡朝向物側A1表面(或像側A2表面)的特定範圍。並且,透鏡L R還可包含一由光學邊界OB徑向向外延伸的組裝部AS。組裝部AS一般來說用以供透鏡L R組裝於鏡筒210。成像光線B並不會到達組裝部AS,因此組裝部AS亦可被視為透鏡L R中的光學無效部。在組裝部AS中,朝向物側A1的表面稱為物側光學無效面ONS,而朝向像側A2的表面稱為像側光學無效面INS,其中物側光學無效面ONS與物側光學有效面OES連接,而像側光學無效面INS與像側光學有效面IES連接。圖2中透鏡L R表面的形狀僅作為說明之用,不以此限制本發明的範圍。
間隔元件SP(spacer element)用以間隔兩相鄰透鏡L,以使透鏡L間保持有一間隙的元件。
遮光件BM為具有遮擋光線作用的光學元件。於本實施例中,遮光件BM的數量例如為三個,且例如分別標示為BM1~BM3。
支撐元件100的主要功能係用以提供透鏡L支撐力以避免透鏡L沿著光軸I位移的元件。於以下段落中會搭配上述圖式說明支撐元件100的外觀設計。
請先參照圖3,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元件100包括遮光部110與連接於遮光部110的支撐部120。於以下分段來說明遮光部110與支撐部120的外觀。
首先,介紹遮光部110的外觀。請參照圖1B、圖3與圖4A,遮光部110具有第一表面S1、第二表面S2、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與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第一、第二表面S1、S2彼此相對。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與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皆與第一、第二表面S1、S2連接,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100的內部與外部。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第二表面S1、S2為曲面。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包括具有不同延伸方向的第一、第二遮光面SS1、SS2,其中第一遮光面SS1鄰近第一表面S1且與其直接連接,第二遮光面SS2鄰近第二表面S2且與其直接連接。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則是連續的表面。
值得一提的是,遮光部110的第一、第二表面S1、S2可例如進一步設計為非球面。由於在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中,部分透鏡L的表面形狀可能會設計成非球面,藉由將第一、第二表面S1、S2設計為非球面,以搭配透鏡L的表面形狀,此設計可進一步遮擋耀光。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的第一遮擋面SS1為平面。由於部分透鏡的表面為非球面,於其他實施態樣中亦可搭配透鏡表面形狀將第一遮擋面的形狀設計為弧面,且弧面可以設計為非球面。藉由此設計,可使支撐元件更貼近透鏡表面,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接著,介紹支撐部120的外觀。請參照圖1A、圖3與圖4B,支撐部120具有第三表面S3、第四表面S4、第二內側連接面ICS2與第二外側連接面OCS2。第三、第四表面S3、S4彼此相對。第二內側連接面ICS2與第二外側連接面OCS2皆與第三、第四表面S3、S4連接,且分別朝向支撐元件100的內部與外部。第二內側連接面ICS2包括具有不同延伸方向的第一、第二支撐面SP1、SP2,其中第一支撐面SP1鄰近於第三表面S3且與其直接連接,第二支撐面SP2鄰近第四表面S4且與其直接連接。第二外側連接面OCS2則是連續的表面。
更詳細來說,請參照圖4B,於支撐部120中,第三表面S3可選擇性地設有儲膠槽GV,而第四表面S4可選擇性地設有擋膠牆W。也就是說,於本實施例的支撐部120同時設有儲膠槽GV與擋膠牆W。於其他不同的實施態樣中,亦可以僅在支撐部的第三、第四表面設有擋膠牆與儲膠槽兩者其中之一,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藉由此設計,當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200進行點膠的過程中,膠水可被擋膠牆W擋住,或,膠水可被導入於儲膠槽GV,藉此,可防止膠水溢到透鏡L表面。
承上,於本實施例中,儲膠槽GV的槽深H D的範圍例如是落在0.01毫米至0.15毫米的範圍內。儲膠槽GV的槽深H D若小於0.01毫米,則難以防止膠水溢到透鏡L表面,而若槽深H D超過0.15毫米,則會增加加工製造的難度,例如成型完難以脫模。另一方面,擋膠牆W的高度H W的範圍例如是落在0.03毫米至0.1毫米的範圍內。擋膠牆W的高度H W若小於0.03毫米,則難以阻擋膠水溢到透鏡表面,而高度H W若大於0.1毫米,則高度過高,可能會影響組裝。於本實施例中,儲膠槽GV的槽深H D、擋膠牆W的高度H W分別為0.03毫米、0.05毫米。
並且,遮光部110的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或支撐部120的第二內側連接面ICS2的表面處理方式可以是下列任一方式,例如,噴砂表面處理、雷射雕刻表面處理、螺紋表面處理或鋸齒狀表面處理等,使第一、第二內側連接面ICS1、ICS2的表面粗糙度達到至少0.2微米。較佳的粗糙度範圍例如是落在0.2微米至2微米的範圍內。藉由此設計,第一、第二內側連接面ICS1、ICS2的表面可因應不同耀光產生狀況,並搭配不同表面處理,以避免耀光的產生。
此外,應注意的是,在上述的遮光部110中,遮光部110的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僅包括具有第一、第二延伸方向的第一、第二遮光面SS1、SS2。於其他的實施態樣中,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除了具有的第一、第二遮光面SS1、SS2之外亦可以包含有不同於第一、第二遮光面SS1、SS2的延伸方向的其他遮光面。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可以依據實際需求以對應修改其他遮光面的延伸方向或數量,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類似地,支撐部120的第二內側連接面ICS2亦可具有類似的設計,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請再參照圖3,遮光部110的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與支撐部120的第二內側連接面ICS2共同定義出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的一通光口O。
於以下的段落中會詳細地說明上述各元件之間的配置關係。
請參照圖1A與圖1B,於本實施例中,這些透鏡L1~L5從物側A1至像側A2沿著光軸I依序排列並設置於鏡筒210內。遮光件BM1~BM3承靠於鏡筒210內。遮光件BM1設置於透鏡L1、L2之間,遮光件BM2設置於透鏡L2、L3之間,遮光件BM3設置於透鏡L4、L5之間。間隔元件SP承靠於鏡筒210並設置於透鏡L3、L4之間,且使兩透鏡L3、L4間隔出一間隙。支撐元件100承靠於鏡筒210內,且與鏡筒210及透鏡L5接觸。
更詳細來說,請參照圖1B,支撐元件100的遮光部110的第一表面S1朝向物側A1,第二表面S2朝向像側A2。於本實施例中,遮光部110不與其周邊元件(鏡筒210、透鏡L)接觸。換言之,遮光部110暴露於環境介質(例如是空氣)中。藉由此設計,可避免當周邊元件受溫度或外力變形時,擠壓到支撐元件100的遮光部110,使該處發生形變。
另一方面,請參照圖1A,支撐部120的第三表面S3朝向物側A1,第四表面S4則朝向像側A4。支撐部120藉由第二外側連接面OCS2承靠於鏡筒210。支撐元件100用以承靠一透鏡L,其中支撐元件100例如用以承靠透鏡L5。詳細來說,透鏡L5藉由其像側光學無效面INS承靠於支撐元件100的支撐部120的第三表面S3。也就是說,支撐元件100作為一鏡頭保持器(lens retainer)。
圖5A至圖5C為通過支撐元件的遮光部的不同位置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元件100可更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於以下的段落中會搭配圖3、圖5A至圖5C來說明。
首先,先定義第一參考平面RP1,第一參考平面RP1例如是通過遮光部110的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與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的中央且包括光軸I的一虛擬平面,例如是由X軸、Z軸所定義的XZ平面。第二參考平面RP2與第三參考平面RP3皆是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的虛擬平面,其中圖5A所示出的剖面C-C’為第一參考平面RP1,圖5B、圖5C所示出的剖面D-D’、E-E’分別為第二參考平面RP2與第三參考平面RP3。請參照圖3,第一參考平面RP1、第二參考平面RP2與第三參考平面RP3分別切過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與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的不同處。
請先參照圖5A,第一遮光面SS1與第一參考平面RP1交出第一截線。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與第一參考平面RP1交出第二截線。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1小於等於80度。
請參照圖5B,第一遮光面SS1與第二參考平面RP2交出另一第一截線。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與第二參考平面RP2交出另一第二截線。另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另一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2小於等於80度。銳角θ2不同於銳角θ1。
請參照圖5C,第一遮光面SS1與第三參考平面RP3交出又一第一截線。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與第三參考平面RP3交出又一第二截線。又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又一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3小於等於80度。銳角θ3不同於銳角θ1、θ2。
較佳地,上述的銳角θ1、θ2、θ3可落在以下的範圍,即:10度≦θ1、θ2、θ3≦80度。更佳地,上述的銳角θ1、θ2、θ3可落在以下的範圍,即:20度≦θ1、θ2、θ3≦70度,其中支撐元件藉由將銳角θ1、θ2、θ3滿足上述範圍,不僅更能夠有效遮擋耀光,也更易於加工。詳細來說,於圖5A中,銳角θ1具體為60度。於圖5B中,銳角θ2具體為55度。於圖5C中,銳角θ3具體為50度,也就是說,在不同位置的剖面下,銳角θ1、θ2、θ3的大小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請先參照圖5A,第一遮光面SS1與第一參考平面RP1交出第一截線。第二表面S2與第一參考平面RP1交出第三截線。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1小於等於170度。
請參照圖5B,第一遮光面SS1與第二參考平面RP2交出另一第一截線。第二表面S2與第二參考平面RP2交出另一第三截線。另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另一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2小於等於170度。鈍角α2不同於鈍角α1。
請參照圖5C,第一遮光面SS1與第三參考平面RP3交出又一第一截線。第二表面S2與第三參考平面RP3交出又一第三截線。又一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又一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3小於等於170度。鈍角α3不同於鈍角α1、α2。
較佳地,上述的鈍角α1、α2、α3可落在以下的範圍,即:100度≦α1、α2、α3≦170度。更佳地,上述的鈍角α可落在以下的範圍,即:110度≦α1、α2、α3≦160度,其中藉由上述鈍角α1、α2、α3大小設計,不僅更能夠有效遮擋耀光,也更易於加工。詳細來說,於圖5A中,鈍角α1具體為120度。於圖5B中,鈍角α2具體為125度。於圖5C中,鈍角α3具體為130度,也就是說,在不同位置的剖面下,鈍角α1、α2、α3的大小亦是不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撐元件100中,若採用銳角θ1等於20度,且鈍角α1等於110度的設計時,此設計適於搭配面形較凸或較凹的透鏡L,較小的銳角θ1有助於使支撐元件與透鏡L之間的距離更為貼近。若採用銳角θ1等於70度,且鈍角α1等於160度的設計時,此設計適於搭配面形較平的透鏡L,並讓支撐元件100的通光口O保持有一定的大小,而不會遮擋成像光線。
承上述,相較習知技術中整體皆為平面的支撐元件來說,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遮光部110的第一、第二表面S1、S2設計為曲面,可在縮小透鏡L尺寸的同時,又使在徑向方向(X軸方向)上的透鏡L尺寸更縮減,並可避免雜散光的問題。此外,支撐元件100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其中之一,即,條件1: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小於等於80度,條件2: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小於等於170度。支撐元件100藉由滿足上述條件的一者,可使第一遮光面SS1能更貼近透鏡L表面,更進一步有效遮擋耀光。
此外,於上述的支撐元件100中,遮光部110的第一表面S1與支撐部120的第三表面S3朝向物側A1,遮光部110的第二表面S2與支撐部120的第四表面S4朝向像側A2。於其他的應用方式中,亦可以將遮光部110的第一表面S1與支撐部120的第三表面S3改朝向像側A2,遮光部110的第二表面S2與支撐部120的第四表面S4朝向物側A1,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部分內容,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相同的元件名稱可以參考前述實施例的部分內容,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6與圖7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支撐元件的遮光部的剖面圖。圖8與圖9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支撐元件的支撐部的剖面圖。
上述的支撐元件更可以在不同處的外觀稍作改變,於以下的段落中會依照圖6至圖9來分別作說明。
請參照圖6,圖6的遮光部110a大致類似於圖4A的遮光部110,其主要差異在於:遮光部110a的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a的第一遮光面SS1a為一內凹的表面。
請參照圖7,圖7的遮光部110b大致類似於圖4A的遮光部110,其主要差異在於:遮光部110b的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a的第一遮光面SS1b為一外凸的表面。
承上述,依據不同形狀的透鏡,支撐元件的遮光部110a、110b可搭配選用不同外觀設計的第一遮光面SS1a、SS1b,而可使遮光部110a、110b更靠近透鏡L,以達到良好遮光效果。
請參照圖8,支撐部120c大致類似於圖4B的支撐部120,其主要差異在於:支撐部120c的第三表面S3c除了儲膠槽GV外,更具有凸起P,其中凸起P位於儲膠槽GV旁,且凸起P位於儲膠槽GV與第二外側連接面OCS2之間。由於凸起P的設計,可增加支撐部120的第二外側連接面OCS2與鏡筒210的接觸面積,使支撐元件與鏡筒210之間能夠更加穩固地附著。另一方面,在支撐部120c的第四表面S4c中,與第二外側連接面OSC2直接連接的部分表面設計為傾斜面。藉由此設計,可更有效地防止膠水溢流至透鏡L表面。
請參照圖9,支撐部120d大致類似於圖4B的支撐部120,其主要差異在於:支撐部120d的第三表面S3d、第四表面S4d可不設有擋膠牆W以及儲膠槽GV,且其可設置於兩相鄰透鏡L之間,以使兩相鄰透鏡L承靠於其上,以作為間隔元件。藉由此設計,支撐部120d較易加工,也不容易影響透鏡L承靠。
此外,支撐元件100可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以達到更佳的光學效果,於以下的段落中會分段敘述。
請參照圖4B,於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支撐元件100中,支撐部120的第二內側連接面ICS2與光軸I的夾角β大於5度,較佳地,β可落在5度至75度的範圍內。藉由此設計,可避開光線,防止截斷主光線影響進光。
於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支撐元件100中,支撐元件100更可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4≦D1/D max≦27, 其中,D1代表為遮光部110的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與光軸I的最小距離,D max為遮光部110的第一外側連接面OCS1與第一內側連接面ICS1之間的最大距離。藉由將上述的比值D1/D max大小落於此範圍,可使通光孔O維持適當大小,並且遮光部110有一定厚度,抵抗受壓變形的能力較佳。較佳地,D1/D max可落在6至15的範圍內。於本實施例中,D1為2.3毫米,D max為0.35毫米,D1/D max為6.57。
於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支撐元件100中,支撐元件100更可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毫米≦D1≦4毫米,其中若D1大於4毫米則會導致使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成品厚度過厚,不符合輕薄短小之需求,若D1小於2毫米則產品尺寸過小,無法兼顧大像高的設計規格。藉由滿足上述條件,可避免以上問題。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中,由於遮光部的第一、第二表面為曲面,因此可在縮小透鏡尺寸的同時,又使在徑向方向上的透鏡尺寸更縮減。
並且,定義第一參考平面,其中第一參考平面為通過遮光部的第一內側連接面與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光軸。第一遮光面、第一外側連接面與第二表面分別與第一參考平面交出第一截線、第二截線與第三截線。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撐元件中,滿足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小於等於80度,或,滿足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小於等於170度。支撐元件藉由滿足上述設計的至少其中之一,可使第一遮光面能更貼近透鏡表面,更進一步有效遮擋不必要的耀光,以使應用支撐元件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0:光學成像鏡頭 210:鏡筒 100:支撐元件 110、110a、110b:遮光部 120、120c、120d:支撐部 A-A’、B-B’、C-C’、D-D’、E-E’:剖面 A1:物側 A2:像側 AS:組裝部 B:成像光線 BM1~BM3:遮光件 GV:儲膠槽 D1:遮光部的第一外側連接面與光軸的最小距離 Dmax:遮光部的第一外側連接面與第一內側連接面之間的最大距離 HD:槽深 HW:高度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S3c、S3d:第三表面 S4、S4c、S4d:第四表面 SP:間隔元件 SS1、SS1a、SSlb:第一遮光面 SS2:第二遮光面 SP1:第一支撐面 SP2:第二支撐面 I:光軸 ICS1、ICS1a、ICS1b:第一內側連接面 ICS2:第二內側連接面 L、L1~L5:透鏡 LR:參考透鏡 O:通光口 OB:光學邊界 OCS1:第一外側連接面 OCS2:第二外側連接面 OES:物側光學有效面 ONS:物側光學無效面 OEP:光學有效部 P:凸起 RP1:第一參考平面 RP2:第二參考平面 RP3:第三參考平面 W:擋膠牆 X:X軸 Y:Y軸 Z:Z軸 θ1、θ2、θ3:銳角 α1、α2、α3:鈍角 β:夾角
圖1A與圖1B分別是通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在通過支撐元件的支撐部與遮光部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可應用於圖1A與圖1B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參考透鏡的徑向示意圖。 圖3是圖1A與圖1B的支撐元件的外觀示意圖。 圖4A與圖4B分別為通過圖3剖面A-A’、B-B’的剖面示意圖。 圖5A至圖5C為通過支撐元件的遮光部的不同位置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6與圖7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支撐元件的遮光部的剖面圖。 圖8與圖9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支撐元件的支撐部的剖面圖。
100:支撐元件
110:遮光部
120:支撐部
A-A’、B-B’、C-C’、D-D’、E-E’:剖面
A1:物側
A2:像側
ICS1:第一內側連接面
ICS2:第二內側連接面
O:通光孔
OCS1:第一外側連接面
OCS2:第二外側連接面
S2~S4:第二~第四表面
SS2:第二遮光面
I:光軸
X:X軸
Y:Y軸
Z:Z軸

Claims (19)

  1. 一種應用於具有一光軸的一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支撐元件,包括:一遮光部,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一外側連接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為曲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更包括鄰近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遮光面,且該第一表面朝向該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物側或一像側;以及一支撐部,連接於該遮光部,該支撐部用以承靠該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透鏡或一鏡筒,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一第四表面、一第二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二外側連接面,該第二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二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定義一第一參考平面,其中該第一參考平面通過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該光軸,該第一遮光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一截線,該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二截線,其中,該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該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1小於等於80度。
  2. 一種應用於具有一光軸的一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支撐元件,包括: 一遮光部,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一外側連接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為曲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更包括鄰近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遮光面,且該第一表面朝向該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物側或一像側;以及一支撐部,連接於該遮光部,該支撐部用以承靠該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透鏡或一鏡筒,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一第四表面、一第二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二外側連接面,該第二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二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定義一第一參考平面,其中該第一參考平面通過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該光軸,該第一遮光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一截線,該第二表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三截線,其中,該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該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1小於等於170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支撐元件,其中該遮光部的該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為非球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支撐元件,在該支撐部中,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擋膠牆或一儲膠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支撐元件,其中該儲膠槽的槽深落在0.01毫米至0.15毫米的範圍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支撐元件,其中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該儲膠槽與一凸起,該凸起位於該儲膠槽旁且位於該第二外側連接面與該儲膠槽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支撐元件,其中該支撐元件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D1/Dmax≦27,其中,D1為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光軸的最小距離,Dmax為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內側連接面之間的最大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支撐元件,其中該支撐元件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毫米≦D1≦4毫米,其中,D1為該遮光部的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光軸的最小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支撐元件,其中在該遮光部中,該第一內側連接面的該第一遮光面為一弧面。
  10. 一種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包括:一鏡筒;多個具有屈光度的透鏡,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排列並設置於該鏡筒中;以及一支撐元件,設置於該鏡筒中且包括一遮光部與連接該遮光部的一支撐部, 該遮光部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一外側連接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為曲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更包括鄰近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遮光面,且該第一表面朝向該物側或該像側,該支撐部用以承靠該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透鏡,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一第四表面、一第二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二外側連接面,該第二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二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定義一第一參考平面,其中該第一參考平面通過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該光軸,該第一遮光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一截線,該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二截線,其中,該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該第二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銳角θ1小於等於80度。
  11. 一種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包括:一鏡筒;多個具有屈光度的透鏡,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排列並設置於該鏡筒中;以及一支撐元件,設置於該鏡筒中且包括一遮光部與連接該遮光部的一支撐部, 該遮光部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一外側連接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為曲面,該第一內側連接面更包括鄰近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遮光面,且該第一表面朝向該物側或該像側,該支撐部用以承靠該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的一透鏡,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一第四表面、一第二內側連接面與一第二外側連接面,該第二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二外側連接面連接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且分別朝向該支撐元件內部與外部,定義一第一參考平面,其中該第一參考平面通過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內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外側連接面的中央且包括該光軸,該第一遮光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一截線,該第二表面與該第一參考平面交出一第三截線,其中,該第一截線的延伸線與該第三截線的延伸線所夾出的鈍角α1小於等於170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部的該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為非球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在該支撐部中,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擋膠牆或一儲膠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儲膠槽的槽深落在0.01毫米至0.15毫米的範圍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該儲膠槽與一凸起,該凸起位於該儲膠槽旁且位於該第二外側連接面與該儲膠槽之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支撐元件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D1/Dmax≦27,其中,D1為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光軸的最小距離,Dmax為該遮光部的該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第一內側連接面之間的最大距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支撐元件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毫米≦D1≦4毫米,其中,D1為該遮光部的第一外側連接面與該光軸的最小距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部不與其相鄰的該透鏡或該鏡筒接觸。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的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其中在該遮光部中,該第一內側連接面的該第一遮光面為一弧面。
TW108134321A 2019-09-09 2019-09-24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TWI7024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9130.5A CN112462481B (zh) 2019-09-09 2019-09-09 支撑组件与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
CN201910849130.5 2019-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2430B true TWI702430B (zh) 2020-08-21
TW202111371A TW202111371A (zh) 2021-03-16

Family

ID=73003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4321A TWI702430B (zh) 2019-09-09 2019-09-24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6251B2 (zh)
CN (1) CN112462481B (zh)
TW (1) TWI70243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539A (zh) * 2020-10-13 2022-04-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3661B (zh) * 2022-05-25 2023-03-21 西安鑫垚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非圆截面光学望远镜C/SiC复合材料镜筒成型工装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1567B2 (ja) * 2002-12-03 2007-03-1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ストッパ
TW201307938A (zh) * 2011-08-10 2013-0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CN208351101U (zh) * 2018-06-05 2019-01-08 惠州市星聚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头装配结构
CN208636520U (zh) * 2018-08-10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8654411U (zh) * 2018-08-22 2019-03-26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3106A1 (en) * 2005-12-14 2007-06-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2062924B (zh) * 2009-11-17 2013-06-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间隔环及具有该间隔环的镜头模组
CN102798959B (zh) * 2012-08-20 2014-10-29 爱佩仪光电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实现镜头可控倾斜的音圈马达结构
TWI463205B (zh) * 2013-09-30 2014-12-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imaging lens
US9507117B2 (en) * 2014-02-26 2016-11-2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CN204359995U (zh) * 2014-11-19 2015-05-2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块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TWM521747U (zh) * 2015-10-16 2016-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學元件、成像鏡頭與鏡頭模組
TWI781085B (zh) * 2015-11-24 2022-10-21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複眼透鏡模組及複眼相機模組
US10668693B2 (en) * 2016-11-15 2020-06-0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Composite light blocking she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25557B (zh) * 2017-07-11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190187340A1 (en) * 2017-12-20 2019-06-20 Spring Rainbow Opt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module with light shielding film
CN108363157A (zh) * 2018-02-09 2018-08-0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11684333B (zh) * 2018-03-02 2022-10-21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设计用于缓和杂散光的间隔件
CN208907954U (zh) * 2018-08-06 2019-05-2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遮光板及包含该遮光板的镜头模组
CN208636537U (zh) * 2018-08-15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208636526U (zh) * 2018-08-15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208818903U (zh) * 2018-08-30 2019-05-0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11221200B (zh) * 2018-11-27 2022-01-07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固定环、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474665A (zh) * 2019-01-23 2020-07-31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0258324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WO2020258325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1567B2 (ja) * 2002-12-03 2007-03-1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ストッパ
TW201307938A (zh) * 2011-08-10 2013-0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CN208351101U (zh) * 2018-06-05 2019-01-08 惠州市星聚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头装配结构
CN208636520U (zh) * 2018-08-10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8654411U (zh) * 2018-08-22 2019-03-26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539A (zh) * 2020-10-13 2022-04-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92077B (zh) * 2020-10-13 2023-02-1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1371A (zh) 2021-03-16
US11366251B2 (en) 2022-06-21
US20210072432A1 (en) 2021-03-11
CN112462481B (zh) 2022-07-15
CN112462481A (zh) 2021-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96756B2 (en) Plastic barrel,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05276B (zh)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TWI639029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57B (zh) 塑膠透鏡、塑膠環形光學元件、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1175941B (zh)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US10338338B2 (en) Lens module
TWI702430B (zh)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CN111830681A (zh)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TW201839449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M517334U (zh) 塑膠透鏡、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839451A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11929815A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I757681B (zh) 光學成像鏡頭模組
US11243372B2 (en) Light-cancelling lens spacer and lens module using same
TWI691750B (zh) 光學成像鏡頭
US10162172B2 (en) Optical lens and fixture thereof
US20220113489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CN114967025B (zh) 间隔环及镜头模组
CN213987127U (zh) 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20317344A1 (en) Light-shielding element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ying the same
TWI775546B (zh) 鏡頭模組
TWI784333B (zh) 間隔元件組
TWI748602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2206869A (zh) 固定環、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2505981A (zh) 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