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72319U -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72319U
CN213972319U CN202022805405.6U CN202022805405U CN213972319U CN 213972319 U CN213972319 U CN 213972319U CN 202022805405 U CN202022805405 U CN 202022805405U CN 213972319 U CN213972319 U CN 213972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roove
top plate
spring
plac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054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友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ingfengda Precision Injection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ingfengda Precision Injection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ingfengda Precision Injection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ingfengda Precision Injection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054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72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72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723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模具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板组、第一顶针、第二顶针以及弹簧组件,所述弹簧组件与顶板组为可拆卸连接,在更换旧弹簧组件的过程中无需对模具中的上顶板以及下顶板进行拆卸,进而达到了降低弹簧更换难度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模具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在采用注塑模具对产品进行成型的过程中,当产品的高度差过大或产品在公模一侧的结构较多时,利用一次顶出机构不易将产品完全顶出,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常用到二次顶出机构。
现有的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365077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二次顶出机构,该二次顶出机构设在注塑模上,所述注塑模包括公模仁、公模板、垫板以及下固定板,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上顶板、下顶板、容设槽、顶杆、第一顶针、第二顶针以及弹簧机构;该二次顶出结构以及装配有该二次顶出机构的注塑模拥有模具尺寸小、成型机吨位小、结构简单实用的优点。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当该模具使用一段时间后,弹簧老化失效,由于弹簧处于上顶板与下顶板之间的容设槽内,因此更换弹簧时需要将上顶板以及下顶板拆开,在更换完成弹簧后,再将上顶板以及下顶板重新装配到模具上,由此可见上述相关技术中弹簧的更换难度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在弹簧更换的过程中,减少对上顶板以及下顶板之间相对位置的移动,进而降低弹簧的更换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设置于注塑模内,所述注塑模包括依序设置的公模仁、公模板、垫板、下固定板以及顶杆,该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板组、第一顶针、第二顶针以及弹簧组件;所述顶板组位于公模板与下固定板之间,顶板组包括上顶板以及下顶板,上顶板与下顶板固定连接,且顶杆由下至上穿过下固定板后与下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顶板朝向下固定板的一面开设有容设槽,容设槽延伸至上顶板内部;所述第二顶针下端与下顶板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顶针背离下顶板的一端依次穿过上顶板、公模板以及公模仁后与制件相抵接;所述第一顶针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顶出部,第二顶出部以及第三顶出部,第三顶出部与容设槽滑动配合且第三顶出部受限于容设槽的顶部,第二顶出部与上顶板为滑动配合且第二顶出部受限于公模板的底部,第一顶出部滑动配合于公模板以及公模仁的内部,且第一顶出部的上端与制件相抵接;所述弹簧组件可拆卸连接于下顶板的下表面,弹簧组件包括放置盒以及放置于放置盒内部的弹簧,弹簧的底端与放置盒内部底面固定连接,且弹簧顶端抵接于第一顶针下表面,当该模具处于合模状态时,弹簧位于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该注塑模开模之后,第二顶针、第一顶针以及弹簧组件的配合设计有助于将制件从公模仁上顶出;当弹簧失效后,将下顶板下方的旧弹簧组件进行更换即可,在更换旧弹簧组件的过程中无需对上顶板以及下顶板进行拆卸,减少了对上顶板以及下顶板之间相对位置的移动,进而达到了降低弹簧更换难度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下顶板下表面朝向放置盒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放置盒上表面正对于安装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块,安装块与安装槽为滑动配合,且安装块与安装槽的相对滑动方向沿水平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簧组件处于工作状态时,弹簧组件以及下顶板的共同运动方向均为竖直方向,因此安装块与安装槽的配合能够将弹簧组件吊于下顶板的下表面;当需要对弹簧组件进行更换时,安装块与安装槽在水平方向的滑动配合则有助于操作人员便捷的进行放置盒与下顶板之间的拆装。
可选的,所述安装槽正对于自身开口处的侧壁水平开设有卡接槽,安装块一端面正对于卡接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卡接件,卡接件与卡接槽为卡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块插设进入到安装槽内后,卡接件与卡接槽的卡接配合有助于增加安装块与安装槽的连接紧密性,当下顶板以及弹簧组件处于工作状态时,该项设计有助于减少弹簧组件在水平方向相对于下顶板的相对滑动,进而增加弹簧组件的工作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弹簧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侧壁与放置盒的内壁滑动配合,且支撑板背离弹簧的一面与第一顶针的下表面相贴合;放置盒的底部开设有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的设计有助于增加第一顶针下表面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面积,与此同时,相较于弹簧直接与第一顶针下表面相接触,支撑板的设计有助于使第一顶针下表面的受力更加平衡;当弹簧受到挤压而压缩时,支撑板在放置盒内移动,透气孔的设计有助于平衡放置盒内部与放置盒外部的气压强度,进而减少支撑板下移过程中受到的大气压影响。
可选的,所述放置盒的内壁竖直开设有导向槽,支撑板侧壁正对于导向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导向块,导向块与导向槽为滑动配合,且导向块相对于导向槽的滑动方向沿导向槽的延伸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与导向槽的设计有助于对支撑板在竖直方向的位移进行限位,除此之外,导向块与导向槽的设计减少了支撑板在水平方向的扭转,进而提升了支撑板的工作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导向槽的槽顶面靠近放置盒的上表面,且导向槽的槽顶面与放置盒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隔,当导向块的上表面与导向槽的槽顶面相贴合时,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放置盒的上表面共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项设计对支撑板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了限位,当操作人员对放置盒进行拆卸时,该项设计有助于减少支撑板弹出放置盒的情况发生,当操作人员需要将放置盒安装在下顶板的下表面时,该项设计免去了操作人员将支撑板按压进入至放置盒的步骤,操作人员直接将安装块对准安装槽即可对放置盒进行安装,综上所述,该项设计不仅增加了弹簧组件的安全性,同时达到了便捷操作人员对弹簧组件进行拆装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下固定板与下顶板之间设置有限高块,限高块固定连接于下固定板上,且限高块的高度大于放置盒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顶板在顶杆的带动下向下移动以复位时,限高块不仅对下顶板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与此同时限高块对放置盒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了放置盒的底部撞击下固定板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限高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材质的缓冲垫,缓冲垫布满限高块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顶板抵接于限高块时,下顶板首先与缓冲垫相接触,缓冲垫的设计减少了下顶板由于撞击而产生的自身震动,除此之外缓冲垫减少了下顶板与限高块撞击所产生的噪音。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下顶板下方设置弹簧组件,更换旧弹簧的过程中无需对上顶板以及下顶板进行拆卸,减少了对上顶板以及下顶板之间相对位置的移动,进而达到了降低弹簧更换难度的效果;
2.通过在放置盒内设置支撑板,达到了有助于使第一顶针下表面受力更加平衡的效果;
3.通过在固定板与下顶板之间设置限高块,达到了保护放置盒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展示合膜状态下该注塑模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旨在展示第一次顶出时该注塑模的剖视图。
图5是旨在展示第二次顶出时该注塑模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旨在展示卡接件以及卡接槽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注塑模;11、公模仁;12、公模板;13、垫板;14、下固定板;15、顶杆;16、限高块;17、缓冲垫;18、制件;2、顶板组;21、上顶板;22、下顶板;221、容设槽;3、第一顶针;31、第一顶出部;32、第二顶出部;33、第三顶出部;4、第二顶针;5、弹簧组件;51、放置盒;511、放置槽;512、透气孔;513、导向槽;52、弹簧;521、支撑板;522、导向块;6、安装槽;61、滑槽;62、卡槽;7、安装块;71、滑块;72、卡块;8、卡接槽;81、卡接环;9、卡接件;91、卡接杆;92、卡接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设置于注塑模1内,注塑模1包括依序设置的公模仁11、公模板12、垫板13、下固定板14以及顶杆15,该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板组2、第一顶针3、第二顶针4以及弹簧组件5;在该注塑模1的工作过程中,顶杆15带动顶板组2运动,顶板组2带动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的运动,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将位于公模仁11上的制件18顶出。
参照图2,在实际生产中,下固定板14水平固定于基座上以支撑该注塑模1;垫板13设置有两块,两块垫板13相互正对,且两块垫板13的底面均与下固定板14上表面固定连接;公模板12盖设于两块垫板13的上表面,且公模板12与两块垫板13固定连接,公模仁11固定镶嵌于公模板12上表面,且制件18成型于公模仁11上表面;顶板组2设置于公模板12与下固定板14之间,顶板组2包括水平设置的上顶板21以及下顶板22,上顶板21的下表面与下顶板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顶杆15的上端面与下顶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制件18的顶出过程中,顶杆15竖直向上移动以带动下顶板22以及上顶板21的运动。
参照图2,下顶板22的下表面竖直开设有容设槽221,容设槽221向上延伸至上顶板21的内部;第一顶针3竖直设置,且第一顶针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顶出部31、第二顶出部32以及第三顶出部33;第三顶出部33与容设槽221为滑动连接,且第三顶出部33的上表面受限于容设槽221的顶部,第二顶出部32与上顶板21为滑动配合且第二顶出部32受限于公模板12的底部,第一顶出部31滑动配合于公模板12以及公模仁11的内部;第二顶针4竖直设置,且第二顶针4下端与下顶板22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顶针4背离下顶板22的一端依次穿过上顶板21、公模板12以及公模仁11;在制件18的顶出过程,顶板组2带动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在竖直方向的运动。
参照图2和图3,下顶板22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有弹簧组件5,弹簧组件5包括放置盒51以及弹簧52,放置盒51上表面正对于容设槽221的位置竖直开设有放置槽511,放置槽511的底部开设有同于平衡大气压的透气孔512,弹簧52的底端与放置槽511的槽底固定连接;弹簧5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521,支撑板521的外周面与放置槽511的内壁相贴合,且支撑板521与放置槽511滑动连接,支撑板521相对于放置槽511的滑动方向沿竖直方向;下固定板14与下顶板22之间设置有限高块16,限高块16的下表面与下固定板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限高块16的高度高于放置盒51的高度,限高块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材质的缓冲垫17;当该注塑模1处于合膜状态时,缓冲垫17的上表面与下顶板22的下表面相贴合,此时制件18贴合在公模仁11上,且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的上表面均与制件18的下表面相贴合;与此同时第二顶出部32的上表面距离公模板12的下表面之间存在间隔,在弹簧52的作用力下,第三顶出部33的底面与支撑板521的上表面相贴合,且第三顶出部33的上表面与容设槽221的槽顶面相贴合。
参照图3和图4,当对制件18进行顶出时,顶杆15竖直向上运动,此时上顶板21以及下顶板22在顶杆15的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在第二顶出部32的上表面接触公模板12的下表面之前,第三顶出部33的底面与支撑板521的上表面相贴合,且第三顶出部33的上表面与容设槽221的槽顶面相贴合,此时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同步竖直向上推出以将制件18推离公模仁11。
参照图5和图6,当第二顶出部32的上表面接触公模板12的下表面之后,顶杆15继续竖直向上运动,此时由于公模板12对第二顶出部32的阻挡,因此第一顶针3不再竖直向上运动,但是第二顶针4仍然向上运动以将制件18进一步推出;在第一顶针3停止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下顶板22以及放置盒51依旧竖直向上运动,因此此时弹簧52收到第三顶出部33以及放置盒51的压力而收缩,第三顶出部33靠近底端的一部分插入至放置槽511内。
参照图5和图6,放置槽511的内壁竖直开设有两条导向槽513,两条导向槽513相互正对,且支撑板521侧壁正对于导向槽513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导向块522,导向块522与导向槽513为滑动连接,且导向块522相对于导向槽513的滑动方向沿导向槽513的延伸方向;导向槽513的槽顶面靠近放置盒51的上表面,且导向槽513的槽顶面与放置盒5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隔,当导向块522的上表面与导向槽513的槽顶面相贴合时,支撑板521的上表面与放置盒51的上表面共面;当第三顶出部33靠近底端的一部分插入至放置槽511内后,支撑板521沿放置槽511在竖直方向向下移动,此时导向块522沿导向槽513在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当完成制件18的顶出工作后,将顶杆15竖直向下移动即可完成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复位。
参照图4和图7,下顶板22下表面朝向放置盒51的位置水平开设有安装槽6,放置盒51上表面正对于安装槽6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块7,安装块7与安装槽6为滑动连接,且安装块7与安装槽6的相对滑动方向沿安装槽6的延伸方向;安装槽6包括滑槽61与两个卡槽62,滑槽61水平开设,且两个卡槽62分别开设于滑槽61相互背对的侧壁;安装块7包括滑块71与两个卡块72,滑块7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放置盒51上,且两个卡块72分别固定连接于滑块71相互背对的侧壁;滑块71与滑槽61为滑动配合,且卡块72与卡槽62为滑动配合;当操作人员进行放置盒51的安装时,安装块7在安装槽6内沿安装槽6的延伸方向滑动,此时卡块72在卡槽62内同样沿安装槽6的延伸方向滑动,滑块71在滑槽61内沿安装槽6的延伸方向滑动。
参照图7和图8,安装槽6正对于自身开口处的槽侧壁水平开设有卡接槽8,安装块7一端面正对于卡接槽8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卡接件9,卡接件9与卡接槽8相卡接;卡接槽8内壁设置有橡胶材质的卡接环81,卡接环81的外壁与卡接槽8的内壁固定连接;卡接件9包括卡接杆91与卡接球92,卡接杆91水平设置,且卡接杆91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块7的侧端面以及卡接球92固定连接,卡接球92的直径大于卡接杆91的直径,且卡接杆91的直径大于卡接环81内壁的直径;当卡接件9向卡接槽8移动的过程中,卡接球92会在力的作用下撑开卡接环81的内圈,当卡接球92穿过卡接环81后,卡接环81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抵紧卡接杆91进而有助于安装块7与安装槽6之间的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的实施原理为:在该注塑模1的工作过程中,顶杆15带动顶板组2运动,顶板组2带动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的运动,第一顶针3以及第二顶针4共同将位于公模仁11上的制件18顶出;当放置盒51内的弹簧52老化失效后,操作人员将旧的放置盒51拔出更换新的放置盒51即可完成弹簧52的更换,降低了二次顶出机构中弹簧52的更换难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设置于注塑模(1)内,所述注塑模(1)包括依序设置的公模仁(11)、公模板(12)、垫板(13)、下固定板(14)以及顶杆(15),其特征在于:该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板组(2)、第一顶针(3)、第二顶针(4)以及弹簧组件(5);
所述顶板组(2)位于公模板(12)与下固定板(14)之间,顶板组(2)包括上顶板(21)以及下顶板(22),上顶板(21)与下顶板(22)固定连接,且顶杆(15)由下至上穿过下固定板(14)后与下顶板(22)固定连接;
所述下顶板(22)朝向下固定板(14)的一面开设有容设槽(221),容设槽(221)延伸至上顶板(21)内部;
所述第二顶针(4)下端与下顶板(22)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顶针(4)背离下顶板(22)的一端依次穿过上顶板(21)、公模板(12)以及公模仁(11)后与制件(18)相抵接;
所述第一顶针(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顶出部(31),第二顶出部(32)以及第三顶出部(33),第三顶出部(33)与容设槽(221)滑动配合且第三顶出部(33)受限于容设槽(221)的顶部,第二顶出部(32)与上顶板(21)为滑动配合且第二顶出部(32)受限于公模板(12)的底部,第一顶出部(31)滑动配合于公模板(12)以及公模仁(11)的内部,且第一顶出部(31)的上端与制件(18)相抵接;
所述弹簧组件(5)可拆卸连接于下顶板(22)的下表面,弹簧组件(5)包括放置盒(51)以及放置于放置盒(51)内部的弹簧(52),弹簧(52)的底端与放置盒(51)内部底面固定连接,且弹簧(52)顶端抵接于第一顶针(3)下表面,当该模具处于合模状态时,弹簧(52)位于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顶板(22)下表面朝向放置盒(51)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6),所述放置盒(51)上表面正对于安装槽(6)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块(7),安装块(7)与安装槽(6)为滑动配合,且安装块(7)与安装槽(6)的相对滑动方向沿水平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6)正对于自身开口处的侧壁水平开设有卡接槽(8),安装块(7)一端面正对于卡接槽(8)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卡接件(9),卡接件(9)与卡接槽(8)为卡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52)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521),支撑板(521)的侧壁与放置盒(51)的内壁滑动配合,且支撑板(521)背离弹簧(52)的一面与第一顶针(3)的下表面相贴合;放置盒(51)的底部开设有透气孔(5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盒(51)的内壁竖直开设有导向槽(513),支撑板(521)侧壁正对于导向槽(513)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导向块(522),导向块(522)与导向槽(513)为滑动配合,且导向块(522)相对于导向槽(513)的滑动方向沿导向槽(513)的延伸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513)的槽顶面靠近放置盒(51)的上表面,且导向槽(513)的槽顶面与放置盒(5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隔,当导向块(522)的上表面与导向槽(513)的槽顶面相贴合时,支撑板(521)的上表面与放置盒(51)的上表面共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板(14)与下顶板(22)之间设置有限高块(16),限高块(16)固定连接于下固定板(14)上,且限高块(16)的高度大于放置盒(51)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高块(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材质的缓冲垫(17),缓冲垫(17)布满限高块(16)的上表面。
CN202022805405.6U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Active CN213972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5405.6U CN213972319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5405.6U CN213972319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72319U true CN213972319U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6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05405.6U Active CN213972319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723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0104A (zh) 基于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快速顶出机构
CN112078178B (zh) 一种自动退模式压药模具
CN213972319U (zh) 一种模具中二次顶出机构
CN209633657U (zh) 一种组合式塑料桌子支撑架的自动顶料注塑成型模具
CN202377384U (zh) 方便调试的纵梁成型模具
CN208867457U (zh) 一种料带式注塑模具
CN219095799U (zh)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注塑模具
JP2014233976A (ja) 射出金型のアンダーカット取出し装置
CN217454792U (zh) 一种用于注塑工艺的物料自动顶出装置
CN213793775U (zh) 一种易脱模的五金模具
CN211054290U (zh) 一种一出二成型汽车空调旋钮帽的模具
CN209755969U (zh) 一种顶针加速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及注塑设备
CN221109633U (zh) 一种带有限位结构的模具顶升结构
CN213530467U (zh) 一种模具的快速脱模结构
CN111216304A (zh) 一种新型eva二次发泡成型机
CN218985625U (zh) 一种带二次顶出自动折弯的注塑模具
CN218857570U (zh) 一种纺织机械用大板模具
CN211279561U (zh) 一种手机防尘塞的注塑模具
CN219028369U (zh) 一种用于boss柱顶出的顶出结构
CN214082572U (zh) 一种具有斜顶机构的模具
CN210337069U (zh) 一种扬声器音膜加工用成型模具
CN219028349U (zh) 一种一体式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8310394U (zh) 一种电视机前框四边整平模具
CN219405041U (zh) 一种橡胶鞋底生产用模具
CN221562063U (zh) 一种注塑加工用模具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