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62940U - 智能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62940U
CN213962940U CN202022496737.0U CN202022496737U CN213962940U CN 213962940 U CN213962940 U CN 213962940U CN 202022496737 U CN202022496737 U CN 202022496737U CN 213962940 U CN213962940 U CN 213962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ying pan
casing
intelligent cooking
axia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9673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峰峰
江志强
何静子
聂健基
肖志鹏
郑佳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Fugang Lif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9673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62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62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62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智能设备,特别涉及能把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的智能烹饪设备。机壳和炒锅分别由驱转装置中的不同机构驱动,两者可以同步旋转也可以独立旋转,需要同步旋转机壳和炒锅,就通过固定结构把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机壳和炒锅只能一同旋转而不能作相对旋转,不会错位。

Description

智能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智能设备,特别涉及能把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的智能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炒菜机常常被应用在各种智能厨房中。滚筒式炒菜机属于智能炒菜机的一种,滚筒式炒菜机设有横置的筒形炒锅,炒锅能沿其轴线旋转,并带动炒锅中的食材随之翻转以实现炒菜。
专利文献CN210144444U公开了一种自动炒菜机,这种自动炒菜机装有横置的滚筒式炒锅,炒锅圆周上设有用于进料/出料的锅口。在炒锅的侧壁上固定贴合有加热部,加热部能对炒锅进行加热,从而加热炒锅中的食材。炒菜机炒菜完成后,炒锅需绕其轴线旋转至其锅口朝下,将炒好的食材从锅口中倒出。由于加热部固定装在炒锅上,而现有技术中加热部例如云母片,通常需要配合电连接以实现加热,即加热部连接有电连接线。在需要拆卸炒锅以进行手动清洗锅胆时,使用者还需要使用工具对加热部及其线路一并拆卸,操作麻烦且耗时。另一种思路是在滚筒式炒锅外套设机壳,加热部装在机壳内并贴近炒锅外壁。在同步旋转机壳和炒锅时,由于两者分别连接不同的驱动机构,若两者连接的驱动机构存在误差,则可能引起机壳和炒锅错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壳和炒锅能够同步旋转而不会错位的智能烹饪设备。
提供智能烹饪设备,包括用于安装横置的炒锅的机壳,机壳的前端面开有供炒锅横置轴向装入的安装入口,炒锅经安装入口轴向装入到机壳内,还包括用于分别驱转机壳和炒锅的驱转装置,设有用于把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使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从而只能一同旋转而不能作相对旋转。
其中,固定结构为箍环,箍环包括环状的箍带和锁紧操作部,机壳的位于安装入口后方的内侧壁开有环绕其横轴的环形槽,箍环装在环形槽中不能环周旋转,锁紧操作部锁紧箍带则箍环箍紧炒锅从而使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环形槽朝前开有轴向操作孔通至机壳前端面,锁紧操作部对准轴向操作孔。
其中,炒锅的外侧壁设有卡位槽,箍带的内侧壁上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凸,箍环箍紧炒锅的状态下,箍带内侧壁上的卡凸陷入炒锅外侧壁的卡位槽内。
其中,锁紧操作部从轴向操作孔中伸出。
其中,箍带两端分别开有卡孔,锁紧操作部包括齿轴和分别扣住两个卡孔的两个卡扣,卡扣设有齿段,两个卡扣的齿段分别啮合在齿轴两侧,齿轴正转带动两个卡扣、相互靠拢从而锁紧箍带,齿轴反转带动两个卡扣、相互远离从而松开箍带。
其中,两个卡扣都开有沿箍带轴向的通孔,一个卡扣把齿段设在通孔的上孔壁,另一个卡扣把齿段设在通孔的下孔壁,齿轴对准轴向操作孔依次穿过两个卡扣的通孔从而分别啮合两个卡扣的齿段。
其中,齿轴前端从轴向操作孔中伸出。
其中,齿轴前端为手持部。
其中,轴向操作孔的孔壁和齿轴这两者当中,一者开有定位槽,另一者设有卡位件,卡位件卡入限位槽内从而把操作部固定在轴向操作孔内,从而使齿轴定位不能旋转。
其中,定位槽和卡位件为齿轴提供两种状态下的定位,第一种是齿轴锁紧箍带的状态,第二种是齿轴松开箍带的状态。
机壳和炒锅分别由驱转装置中的不同机构驱动,两者可以同步旋转也可以独立旋转,需要同步旋转机壳和炒锅,就通过固定结构把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机壳和炒锅只能一同旋转而不能作相对旋转,不会错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智能烹饪设备的下料装置、烹饪装置、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智能烹饪设备的烹饪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机壳仅用虚线示出其外轮廓。
图3是智能烹饪设备的固定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智能烹饪设备的固定结构的分解结构放大图。
图5是智能烹饪设备的固定结构装在机壳内的状态下,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智能烹饪设备的烹饪区C的侧视图。
图7是图6中烹饪区C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炒锅和机壳相对旋转后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是智能烹饪设备的锅盖以及关盖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智能烹饪设备的机壳内部各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1是智能烹饪设备的集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移动水盘前移后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智能烹饪设备、11——下料装置、12——食材盒、13——隔板、131——弧形通槽、132——通气孔、14——驱转装置、15——接料盘、16——过滤件、161——过滤板、162——出气口、17——抽风机、18——料管、
2——集水装置、21——移动水盘、22——导流口、23——固定水盘、24——下水口、25——横移驱动装置、26——滤水板、27——下弧线、
3——机壳、31——侧口、32——排气孔、33——安装入口、34——环形槽、35——轴向操作孔、36——定位槽、37——容置腔、38——排气腔、
4——炒锅、41——锅口、42——卡位槽、
5——固定结构、51——箍带、52——卡凸、53——铰接件、54——安装部、55——左卡扣、56——右卡扣、57——手持部、58——齿轴、59——卡位件、
6——加热板、
7——风扇、
8——关盖驱动装置、81——锅盖、82——斜面、83——拉簧、84——电动推杆、
C——烹饪区、S——接料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智能烹饪设备1自上而下设有下料装置11、烹饪区C、集水装置2和接料区S。烹饪区C设有竖置的隔板13,隔板13的前侧并排装有两个横置的套筒状的机壳3,这两个机壳3相互镜像设置且各自的横轴线X都垂直于隔板13的前板面。如图2所示(图2中机壳3为透视状态),炒锅4为横置的圆筒状,机壳3的前端面开有供炒锅4横置轴向装入的安装入口33,炒锅4经安装入口33轴向装入到机壳3内,炒锅4的中心轴与横轴线X重合,机壳3的内侧壁为与炒锅4的圆筒形状相配的圆弧面,机壳3的内环直径略大于炒锅4的外周直径,机壳3绕横轴线X相对炒锅4旋转时能贴合圆筒状炒锅4的外侧壁。机壳3的侧壁内设有容置腔37,容置腔37的内侧壁装有用作加热部的弧状加热板6,加热板6通过容置腔37的内侧壁对炒锅4的侧壁进行加热,容置腔37的外侧壁装有多个用作散热件的风扇7。机壳3的侧壁的避开加热板6处贯穿地开有侧口31,炒锅4的侧壁开有锅口41。装在隔板13上的驱转装置14有两个电机,这两个电机分别驱动机壳3和炒锅4绕横轴线X旋转,初始状态下,机壳3的侧口31和炒锅4的锅口41都朝上且彼此对准。
如图3所示,机壳3的位于安装入口33后方的内侧壁开有环绕其横轴的环形槽34,环形槽34朝前方开有轴向操作孔35通至机壳3前端面,环形槽34用于安装把机壳3和炒锅4固定在一起的固定结构5。固定结构5为箍环,箍环包括环状的箍带51和锁紧操作部。环状的箍带51的内壁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凸52。环状的箍带51分为左右两段,这两段通过设在上端部的铰接件53转动连接,以使两者的下端部能相互靠拢。两段箍带51的两个下端部分别向下伸出形成两个安装部54,两个安装部54分别开有卡孔,锁紧操作部装在两个安装部54之间。锁紧操作部包括齿轴58和左、右两个分别设有齿段的卡扣,见图3,左卡扣55扣在左侧安装部54的卡孔内,右卡扣56扣在右侧安装部54的卡孔内,两者的通孔重叠。
如图4中的放大图所示,左卡扣55和右卡扣56都开有沿箍带51轴向的通孔,左卡扣55把齿段设在通孔的下孔壁,右卡扣56把齿段设在通孔的上孔壁,齿轴58依次穿过左卡扣55和右卡扣56的通孔从而同时啮合这两个卡扣55、56的齿段。这两个卡扣55、56的齿段分别啮合在齿轴58的上、下两侧,齿轴58正转带动左卡扣55和右卡扣56相互靠拢从而锁紧箍带51,齿轴58反转带动左卡扣55和右卡扣56相互远离从而松开箍带51。
见图10,机壳3的内侧壁在环形槽34的对准轴向操作孔35处进一步内凹,图3中的两个安装部54连同左卡扣55和右卡扣56一起装入该内凹处,左卡扣55的和右卡扣56的通孔对准轴向操作孔35,箍带51装在环形槽34内不能环周旋转。齿轴58前端有手持部57,捏住手持部57把齿轴58向后插入到轴向操作孔35内直到齿轴58后端的轮齿啮合同时啮合左卡扣55的和右卡扣56的齿段,此时齿轴58前端的手持部57伸出在轴向操作孔35外。见图4,手持部57向后伸出有对称的两个卡位件59,轴向操作孔35的孔壁外缘上对应地开有对称的两个定位槽36,卡位件59卡入定位槽36内从而把齿轴58固定在轴向操作孔35内,从而使齿轴58定位不能旋转。定位槽36和卡位件59为齿轴58提供两种状态下的定位,第一种是齿轴58锁紧箍带51的状态,第二种是齿轴58松开箍带51的状态。卡位件59和定位槽36是一对磁吸件,卡位件59卡入定位槽36后不容易松动,因而齿轴58能稳定地装在轴向操作孔35内。
见图3,炒锅4的前段侧壁内凹形成绕横轴线X的环状卡位槽42,使用者使用智能烹饪设备进行烹饪前,箍带51处于松开状态,使用者把炒锅4横置轴向装入机壳3的安装入口33处,直到炒锅4的卡位槽42对齐机壳3的环形槽34。需要同轴旋转机壳3和炒锅4时,使用者捏住手持部57后向前抽出直到手持部57的卡位件59从轴向操作孔35的定位槽36内脱离,然后使用者逆时针转动手持部57使箍带51向内收拢,逆时针转动半圈后两个卡位件59刚好分别对准与自身原本插入的定位槽36对称的另一定位槽,使用者朝后插入手持部57,直到手持部57的卡位件59卡入当前对准的定位槽36内,当前状态下,从环形槽34处纵剖后往后看(沿图3中A-A方向)得到图5所示的剖视图,图5中,箍带51的内壁上的卡凸52陷入炒锅4的卡位槽42内,箍带51箍住炒锅4的外周,从而把机壳3和炒锅4固定在一起,固定后这两者只能一同旋转而不能作相对旋转。需要同步旋转机壳3和炒锅4,就如上所述操作操作部来锁紧箍带51,如此则机壳3和炒锅4同轴旋转的过程中能够维持固定在一起的状态。如果要分别控制机壳3和炒锅4旋转,只需把手持部57往前抽出一小段后再顺时针转动即可松开箍带51,解除机壳3和炒锅4固定在一起的状态。本实施例的优点是:齿轴58从开在机壳3的前端面的轴向操作孔35处插入两个卡扣内,使用者在机壳3外操作齿轴58后端的手持部57即可实现锁紧炒锅4和解除对炒锅4的卡紧,操作方便。
该智能烹饪设备具有如图9所示的锅盖83。机壳3的内侧壁内凹形成容盖腔,关盖驱动装置8和锅盖81装在该容盖腔内,锅盖81的内盖面为与炒锅4的圆筒形状相配的圆弧面,锅盖81通过6个固定在外盖面的拉簧83安装于机壳3内侧壁,拉簧83作为径向外拉件把锅盖81拉到容盖腔内而不会阻碍炒锅4相对机架3旋转。关盖驱动装置8装在锅盖81与机壳3内侧壁之间,关盖驱动装置8的电动推杆84固定在机壳3内壁上,锅盖83的朝轴向的前表面被机壳3的内壁的前端壁抵住,锅盖81的位于该前端壁与关盖驱动装置8的电动推杆84之间的部位朝机壳3内侧壁凸出有斜面82,关盖驱动装置8的电动推杆84朝前伸出直到接触作为被推部的斜面82,然后继续朝前推从而驱动锅盖81径向朝内移动。在锅盖81径向对准锅口41的状态下,关盖驱动装置8轴向推动经斜面82转换使得锅盖81径向朝内盖住锅口41。本实施例的优点是:锅盖83和关盖驱动装置8一起装在机壳3内,不占用机壳3外部空间,关盖驱动装置8的关盖操作是驱动锅盖83径向朝内移动,而不是大幅度的旋转打开操作,无需为操作过程预留太多操作空间。
炒锅4和机架3分别绕横轴线X旋转的过程见图6~图8,图6是烹饪区C的左侧视图,图7是沿图6中E-E方向剖切后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的机架3和炒锅4发生相对旋转后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7中图左示出的是炒锅4的锅口41和机架3的侧口31都朝上的状态,图右示出的是锅口41和侧口31都朝中间侧上方的状态;图8中图左示出的是锅口41和侧口31都朝下的状态,图右示出的是锅口41和侧口31错开的状态。
以下详述该智能烹饪设备的烹饪过程。见图1,并排的两个下料装置11分别设在两个机壳3的正上方,智能烹饪设备1的控制器控制送料装置(图中未示出)把食材盒12送到图1中左侧的下料装置11内,下料装置11开启食材盒12的底部封口,食材盒12内的食材下落依次穿过机壳3的侧口31和炒锅4的锅口41后进入炒锅4内,控制器控制送液装置(图中未示出)往料管18内泵入油、调料等辅料并送往炒锅4,然后控制器控制加热板6加热炒锅4侧壁以烹饪炒锅4内的食材,控制器还控制炒锅4绕横轴线X旋转以使炒锅4内的食材翻炒均匀。食材烹饪完成后,控制器先控制机壳3绕横轴线X旋转直到机壳3的侧口31朝下,再控制接料区S的接料装置(图中未示出)把接料盘15移送到侧口31正下方,然后控制炒锅4绕横轴线X旋转直到锅口41朝下倒出食材,食材掉落到接料盘15中后,接料装置移走接料盘15出菜。
见图6,集水装置2的上层的移动水盘21和下层的固定水盘23都位于隔板13后侧。见图11,集水装置2上层并排设有两个移动水盘21,移动水盘21后部的底板上开有导流口22,导流口22向下延伸形成引流环。移动水盘21的底板上开有导流口22处低,远离导流口处高,在移动水盘21内的导流口旁侧隔有滤水板26。集水装置2下层为一个开口较大的固定水盘23,固定水盘23包括用于连接排水管的下水口24,固定水盘23底板的下水口24处低,远离下水口24处高。
出菜后,需要对炒锅4内部进行清洗。见图6,控制器先控制机壳3和炒锅4分别旋转直到侧口31和锅口41都朝上,再控制送液装置往另一料管18(区别于送辅料的料管)内泵入清洁用水并送往炒锅4,控制器控制炒锅4绕横轴线X旋转以清洁炒锅4内壁。
清洗完成后,控制器先控制机架3旋转直到侧口31朝下,见图12,移动水盘21的顶部设有与机壳开有侧口处的外弧面相适应的下弧线27,控制器控制横移驱动机构25驱动移动水盘21前移到机壳底部的接水位,控制器控制炒锅4旋转直到锅口41朝下,清洗完炒锅4内壁的废液向下流入移动水盘21,废液中的固体废物被滤水板26挡住,废液经过导流口22流入固定水盘23,然后从下水口24排出。废水倒完后,控制器控制横移驱动机构25驱动移动水盘21返回。移动水盘21在移动过程中,其导流口22始终对准下方的固定水盘23。采用移动水盘移动接废液,移动水盘21下设固定水盘23,固定水盘23的下水口24作为不移动件接排水管,在移动接废液时排水管无需移动,不会松脱。
见图2,在烹饪区C的两个机壳3之间的上方设有倒置的三棱柱型过滤件16,过滤件16的两个斜面为油烟过滤板161,过滤件16的开有出气口162的三角形端面贴装在隔板13的前侧面,隔板13上与出气口162对应地开有通气孔132。抽风机17的前侧开有抽风口(图中未示出),抽风口罩住隔板13上的通气孔132,一并罩住过滤件16的出气口162,从而接通抽风机17和过滤件16。见图7中的右图,锅口41和侧口31都朝中间侧上方的状态下,炒锅4内的热气从侧口31溢出后进入上方的过滤板161,然后经出气口162后进入抽风机17。开在机壳3侧壁的侧口31具体是外小内大的梯形体,梯形体的斜面便于引导热气排出。
见图10,该智能烹饪设备除了在机壳3侧壁开侧口31,还在机壳3的内侧壁局部内凹形成排气腔38,见图2,机壳3的后端面开有轴向排气孔32通至排气腔38,排气腔38具体是弧形槽,弧形槽的弧心在炒锅4的中心轴X上,排气孔32对应的是弧形槽往端部延伸后在端面形成的弧形开口。隔板13的与排气孔32对应的位置开有弧形通槽131,抽风机17的抽风口(图中未示出)罩住隔板13上的弧形通槽131,机壳3绕横轴线X旋转直到机壳3后端部的排气孔32对准隔板13上的弧形通槽131,从而接通抽风机17和排气腔38。驱转装置14驱动炒锅4相对机壳3旋转使得锅口径向对准排气腔38,见图8中右图,炒锅4内的热气径向进入排气腔38后再沿轴向往排气孔32向机壳3后端流动直到排出到机壳3后端面外,增加了炒锅4内的热气的排出通道,无需机壳3实时随炒锅一起旋转也能在炒锅旋转翻炒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排气。排气腔38设在机壳3的内侧壁,无需贯穿机壳3侧壁,能保持机壳3的稳定性,排气腔38旁侧就能安装其他结构,充分利用机壳3内部空间。

Claims (10)

1.智能烹饪设备,包括用于安装横置的炒锅的机壳,机壳的前端面开有供炒锅横置轴向装入的安装入口,炒锅经安装入口轴向装入到机壳内,还包括用于分别驱转机壳和炒锅的驱转装置,其特征是,设有用于把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使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从而只能一同旋转而不能作相对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固定结构为箍环,箍环包括环状的箍带和锁紧操作部,机壳的位于安装入口后方的内侧壁开有环绕其横轴的环形槽,箍环装在环形槽中不能环周旋转,锁紧操作部锁紧箍带则箍环箍紧炒锅从而使机壳和炒锅固定在一起,环形槽朝前开有轴向操作孔通至机壳前端面,锁紧操作部对准轴向操作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炒锅的外侧壁设有卡位槽,箍带的内侧壁上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凸,箍环箍紧炒锅的状态下,箍带内侧壁上的卡凸陷入炒锅外侧壁的卡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锁紧操作部从轴向操作孔中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箍带两端分别开有卡孔,锁紧操作部包括齿轴和分别扣住两个卡孔的两个卡扣,卡扣设有齿段,两个卡扣的齿段分别啮合在齿轴两侧,齿轴正转带动两个卡扣、相互靠拢从而锁紧箍带,齿轴反转带动两个卡扣、相互远离从而松开箍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两个卡扣都开有沿箍带轴向的通孔,一个卡扣把齿段设在通孔的上孔壁,另一个卡扣把齿段设在通孔的下孔壁,齿轴对准轴向操作孔依次穿过两个卡扣的通孔从而分别啮合两个卡扣的齿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齿轴前端从轴向操作孔中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齿轴前端为手持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轴向操作孔的孔壁和齿轴这两者当中,一者开有定位槽,另一者设有卡位件,卡位件卡入限位槽内从而把操作部固定在轴向操作孔内,从而使齿轴定位不能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烹饪设备,其特征是,定位槽和卡位件为齿轴提供两种状态下的定位,第一种是齿轴锁紧箍带的状态,第二种是齿轴松开箍带的状态。
CN202022496737.0U 2020-10-31 2020-10-31 智能烹饪设备 Active CN213962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6737.0U CN213962940U (zh) 2020-10-31 2020-10-31 智能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6737.0U CN213962940U (zh) 2020-10-31 2020-10-31 智能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62940U true CN213962940U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60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96737.0U Active CN213962940U (zh) 2020-10-31 2020-10-31 智能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62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2063B2 (ja) 食品を調製するための装置
CN211984982U (zh) 一种家用自动炒菜机
CN214180061U (zh) 智能炒菜机、智能烹饪设备
CN214180062U (zh) 智能烹饪装置
CN213628311U (zh) 箍环
CN213962940U (zh) 智能烹饪设备
CN108784446A (zh) 一种智能电饭煲、集成式电动阀及滤网管道
US20210259456A1 (en) Particulate Collection Device
CN112220335A (zh) 智能烹饪设备
CN214258963U (zh) 盖板结构、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3962939U (zh) 移动集水装置、智能烹饪设备
CN112167956A (zh) 智能炒菜机、智能烹饪设备
CN112220336A (zh) 智能烹饪装置
JP2002028076A (ja) 炊飯器
CN112240328A (zh) 箍环
EP1445986B1 (en) Microwave oven, more particularly oven which barbecues food
CN214284455U (zh) 锅盖组件及炒菜机
CN210446658U (zh) 一种全自动沥米饭制备系统
EP4066698B1 (en) Multifunctional cooking oven
CN214231006U (zh) 料理机
CN111728501B (zh) 一种烘烤控制方法
CN211298227U (zh) 环形传输油炸装置
CN212005799U (zh) 多功能集成厨房加工平台
CN209951076U (zh) 锅盖装置的锅盖胆组件及锅盖装置
JP4206175B2 (ja) 飲料ディスペ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7

Address after: 510700 501-2, Guangzh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11, Nanyun 5th Road, Scienc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FUGANG LIF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700 501-1, Guangzh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11, Yunwu Road, Scienc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