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54846U -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54846U
CN213954846U CN202022400790.6U CN202022400790U CN213954846U CN 213954846 U CN213954846 U CN 213954846U CN 202022400790 U CN202022400790 U CN 202022400790U CN 213954846 U CN213954846 U CN 2139548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linkage
assembly
groov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007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依含
那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007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548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548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548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包括:座体,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座体;第一本体;第一本体的第一端与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与第一本体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第一联动组件,设置于第一转轴的外侧,与第一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二联动组件,设置于第二转轴的外侧,与第二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一臂组件;其中,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与第一臂组件的中部形成弯曲状结构,第一臂组件的中部与第一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第一臂组件的中部与第一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能够大大地减小支撑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小支撑装置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支撑装置是人们常用装置,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然而,现有技术中,支撑装置的整体尺寸较大,占用空间较大,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电子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座体,用于与承载面抵接;
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体;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
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待支撑件;
第一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一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二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二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一臂组件,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连接;
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待支撑件;
第三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二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四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三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二臂组件,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二层面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三凹槽内与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在所述第四凹槽内与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覆盖所述第一臂组件;
第二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覆盖所述第二臂组件。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阻尼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用于维持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转动角度;
第二阻尼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转动角度;
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处于受拉的状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通过拉动所述第一转轴用于维持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转动角度;
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处于受拉的状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
柔性件,缠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柔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柔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和所述柔性件通过拉动所述第二转轴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转动角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臂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臂,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的第一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的第二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二臂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臂,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的第一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的第二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处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处具有第二限位凹槽;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具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转动而相对于所述座体能够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0度至45度;
第二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转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0度至90度;
连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外,用于与待支撑件连接,具有第三限位凹槽;
第三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三转轴,具有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内;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内转动而能够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为-5 度至180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三弹性件,缠设于所述第三转轴外,用于维持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三转轴的转动角度;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第四弹性件,缠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外,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角度;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座体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座体处于展开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座体具有连接槽,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槽内;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锁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上,位于所述连接槽内;
第二锁定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槽的槽口侧,能够在所述连接槽内移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
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锁定件和所述第一锁定件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锁定件和所述第一锁定件分离,所述第一转轴能够转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锁定件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第二锁定件具有筒状部分,所述筒状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
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限位凸起位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之外;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五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之外,与所述第二锁定件抵接,用于维持所述第二锁定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和所述待支撑件;
所述支撑装置未包括第三转轴的情况下,所述待支撑件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三转轴的情况下,所述待支撑件与所述第三转轴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座体,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转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体;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第一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一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二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二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一臂组件,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由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能够大大地减小支撑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小支撑装置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10、座体;111、连接槽;130、第一本体;131、第一限位槽; 140、第一联动组件;141、第一凹槽;150、第二联动组件;151、第二凹槽; 160、第一臂组件;161、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2、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 170、第一弹性件;180、连接件;181、第三限位凹槽;230、第二本体;231、第二限位槽;240、第三联动组件;241、第三凹槽;250、第四联动组件;251、第四凹槽;260、第二臂组件;261、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2、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70、第二弹性件;280、柔性件;290、拉杆;310、第一转轴;320、第二转轴;330、第三转轴;370、第三弹性件;410、第一限位件;411、第一限位凸起;420、第二限位件;421、第二限位凸起;430、第三限位件;431、第三限位凸起;470、第四弹性件;510、第一锁定件;520、第二锁定件;570、第五弹性件;600、待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结合图1至图21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支撑装置进行详细说。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座体110、第一转轴310、第一本体130、第二转轴320、第一联动组件140、第二联动组件150和第一臂组件160。座体110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转轴31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体110;所述第一本体1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1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320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320用于支撑待支撑件600;第一联动组件140 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10的外侧,第一联动组件140与所述第一转轴31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二联动组件150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第二联动组件150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14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150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162 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由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能够大大地减小支撑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小支撑装置的占用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轴320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臂组件160 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联动组件150随着所述第二转轴320转动,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联动组件140带动所述第一转轴310转动,所述第二转轴320支撑所述待支撑件600的角度和高度改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座体110用于与承载面抵接而支撑支撑装置。
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座体110包括支撑板和支撑凸起;支撑板和支撑凸起连接,支撑板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转轴310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凸起内。这里,支撑凸起与支撑板连接的位置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5至图20 所示,支撑凸起与支撑板的中部连接。又例如,如图21所示,支撑凸起与支撑板的一端连接。
这里,承载面可以为地面或桌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1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体110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座体110内设置有柱形槽,第一转轴310位于柱形槽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1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320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本体130用于使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这里,第一本体13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130可以为板状结构,还可以为条状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联动组件14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第一联动组件14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10的外侧,第一联动组件140与所述第一转轴310 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即可。
例如,第一联动组件14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孔,第一联动组件140通过第一连接孔套设于第一转轴310的外侧,第一连接孔的截面为非圆形,第一转轴 310与第一连接孔连接处的截面也为非圆形,以便第一联动组件140与所述第一转轴31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当然,第一联动件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转轴310的外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联动组件15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第二联动组件150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第二联动组件150与所述第二转轴320 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即可。
例如,第二联动组件150可以包括第二连接孔,第二联动组件150通过第二连接孔套设于第二转轴320的外侧,第二连接孔的截面为非圆形,第二转轴 320与第二连接孔连接处的截面也为非圆形,以便第二联动组件150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当然,第二联动件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转轴320的外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臂组件16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臂组件 160可以为条状结构。
这里,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140可以通过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150可以通过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联动组件140周侧具有第一凹槽141;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联动组件150周侧具有第二凹槽151;所述第一臂组件 160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凹槽141内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14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凹槽151内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150 可转动地连接,由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162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 161形成弯曲状结构;便于使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162位于第一凹槽141,使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二端部位于第二凹槽151,能够大大地减小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162和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二端部的设置空间,还能够保护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162和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二端部。
这里,由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162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 形成弯曲状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与所述第一本体 130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也即,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未凸出第一本体130 的中部,能够大大减小支撑装置的设置空间,如图1所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待支撑件600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转轴320,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二转轴320连接的其他结构。
这里,待支撑件6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待支撑件600可以手机,也可以为平板电脑。
这里,待支撑件600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转轴320,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二转轴320连接的其他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本体230、第三转轴330、第三联动组件240、第四联动组件250和第二臂组件260。所述第二本体2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可转动地连接;第三转轴330与所述第二本体23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三转轴330用于支撑待支撑件600;第三联动组件240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第三联动组件240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四联动组件250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330的外侧,第四联动组件250与所述第三转轴33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联动组件24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联动组件250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62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1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1与所述第二本体230的中部位于第二层面内;由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1与所述第二本体230的中部位于第二层面内能够大大地减小支撑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小支撑装置的占用空间;同时,第三转轴330通过第二本体230与第二转轴320连接,通过第三转轴330支撑待支撑件600的角度能够大大增大。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转轴330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臂组件260 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联动组件250随着所述第三转轴330转动,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联动组件240带动所述第二转轴320转动,所述第三转轴330支撑所述待支撑件600的角度改变。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2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可转动地连接;第三转轴330与所述第二本体23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本体 230用于使第二转轴320和第三转轴330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这里,第二本体23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本体230可以为板状结构,还可以为条状结构。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三联动组件24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第三联动组件 240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第三联动组件240与所述第二转轴320 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即可。
例如,第三联动组件240可以包括第三连接孔,第三联动组件240通过第三连接孔套设于第二转轴320的外侧,第三连接孔的截面为非圆形,第二转轴 320与第三连接孔连接处的截面也为非圆形,以便第三联动组件240与所述二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当然,第三联动件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转轴320的外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四联动组件25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第四联动组件250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330的外侧,第四联动组件250与所述第三转轴330 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即可。
例如,第四联动组件250可以包括第四连接孔,第四联动组件250通过第四连接孔套设于第三转轴330的外侧,第四连接孔的截面为非圆形,第三转轴 330与第四连接孔连接处的截面也为非圆形,以便第四联动组件250与所述第三转轴33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当然,第四联动件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三转轴330的外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臂组件26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臂组件260 可以为条状结构。
这里,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联动组件240可以通过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联动组件250可以通过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8所示,所述第三联动组件240周侧具有第三凹槽241;如图9所示,所述第四联动组件250周侧具有第四凹槽251;所述第二臂组件 260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三凹槽241内与所述第三联动组件24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四凹槽251内与所述第四联动组件250 可转动地连接,由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62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 261形成弯曲状结构;便于使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一端部位于第三凹槽241,使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62位于第四凹槽251,能够大大地减小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62的设置空间,还能够保护所述第二臂组件26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62。
这里,由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62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1 形成弯曲状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1与所述第二本体230 的中部位于第二层面内,能够大大减小支撑装置的设置空间,如图3所示。
在本实现方式中,待支撑件600固定于第三转轴330。
在本实现方式中,待支撑件6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待支撑件600可以手机,也可以为平板电脑。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由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第一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一侧,第一壳体覆盖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由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262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1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261与所述第二本体230的中部位于第二层面内,第二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30的一侧,第二壳体覆盖所述第二臂组件260;以便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支撑装置更整洁。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第一阻尼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10和所述第一本体130之间,第一阻尼组件用于维持所述第一本体130相对于所述座体110的转动角度;第二阻尼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320和所述第二本体230之间,第二阻尼组件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23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转动角度,以便使待支撑件600 在各个角度都能够稳定地处于被支撑状态。
这里,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的结构不作限定。
例如,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处于受拉的状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130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10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通过拉动所述第一转轴310用于维持所述第一本体130相对于所述座体110的转动角度。
在本示例中,由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10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能够给第一转轴310施加转矩;外力克服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的转矩能够使第一本体130相对于所述座体110转动,当外力撤销时,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70的转矩能够抵消第一本体130和待支撑件600施加于第一转轴310的转矩,从而能够维持所述第一本体130相对于所述座体110的转动角度,以便使第一本体130相对于座体 110的转动角度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便于支撑待支撑件600。
在本示例中,第一弹性件17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弹性件170为拉簧。
在本示例中,第一弹性件17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弹性件170的数量为3个。
又例如,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和柔性件 280;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处于受拉的状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 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230固定连接;柔性件280缠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20 的外侧;所述柔性件28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固定连接,所述柔性件 280的第二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和所述柔性件280通过拉动所述第二转轴320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23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转动角度。
在本示例中,由于柔性件280缠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和柔性件280能够给第二转轴320施加转矩;外力克服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和柔性件280的转矩能够使第二本体23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30转动,当外力撤销时,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270和柔性件280的转矩能够抵消第二本体230和待支撑件600施加于第二转轴320的转矩,从而能够维持所述第二本体23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转动角度,以便使第二本体230相对于第一本体130的转动角度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便于支撑待支撑件 600。
在本示例中,第二弹性件27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弹件可以为拉簧。
这里,第二弹性件27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弹性件270的数量为5个。
在本示例中,柔性件28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柔性件280可以为琴钢线或钢丝绳。
这里,柔性件28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柔性件280 的数量为2个。
这里,柔性件280可以直接与第二弹件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也第二弹性件270连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可以包括:拉杆290,第二弹性件270的第二端与拉杆290固定连接,所述柔性件280的第二端与拉杆290 固定连接;当第二弹性件270为5个,5个第二弹性件270均与拉杆290固定连接;当柔性件280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柔性件280分别与拉杆290的两相对端固定连接,以便柔性件280和第二弹性件270均匀地拉动第二转轴320。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臂组件16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臂,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联动组件14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310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的第一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联动组件15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的第二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26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臂,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联动组件24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的第一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四联动组件25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330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的第二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以便支撑装置通过多个第一臂和第二臂支撑待支撑件600。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30与所述第一转轴310 连接处具有第一限位槽131;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件410;第一限位件410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310,第一限位件410具有第一限位凸起411;所述第一限位凸起411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一本体130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411在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转动而相对于所述座体110能够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以便通过第一限位槽131的两个侧壁限制第一本体130 相对于第一转轴310转动的两个极限角度。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限位槽131的宽度,以便使第一本体130相对于第一转轴310在合适的角度范围内转动。
这里,第一角度范围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可以为0度至45 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本体230与所述第二转轴320连接处具有第二限位凹槽;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件420;第二限位件420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第二限位件420具有第二限位凸起421;所述第二限位凸起421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本体230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凸起421在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转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30能够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以便通过第二限位槽231的两个侧壁限制第二本体230 相对于第二转轴320转动的两个极限角度。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二限位槽231的宽度,以便使第二本体230相对于第二转轴320在合适的角度范围内转动。
这里,第二角度范围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可以为0度至90 度。
这里,如图13所示,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弹性件470,第四弹性件470缠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20外,第四弹性件470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 230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转动角度;所述第四弹性件4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47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230 固定连接,第四弹性件470施加于第二转轴320的转矩能够防止第二本体230 相对于第二转轴320转动,外力能够克服第四弹性件470的转矩而使第二本体 230相对于第二转轴320转动,外力撤销时,第四弹性件470的转矩维持第二本体230相对于第二转轴320的转动角度,防止第二本体230在待支撑件600 和第二本体230的重力作用下而转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2所示,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件180 和第三限位件430。连接件180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330外,连接件180用于与待支撑件600连接,连接件180具有第三限位凹槽181;第三限位件430固定于所述第三转轴330,第三限位件430具有第三限位凸起431;所述第三限位凸起431插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181内;所述连接件180通过所述第三限位凸起431在所述第三限位凹槽181内转动而能够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以便通过第三限位槽的两个侧壁限制连接件180相对于第三转轴330转动的两个极限角度。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三限位槽的宽度,以便使连接件180相对于第三转轴330在合适的角度范围内转动。
这里,第三角度范围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三角度范围可以为-5度至180 度。
这里,如图12所示,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弹性件370。第三弹性件370缠设于所述第三转轴330外,第三弹性件370用于维持所述连接件180 相对于所述第三转轴330的转动角度;所述第三弹性件3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33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370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件180固定连接;以便通过第三弹件阻止第三限位凸起431在第三限位凹槽181内晃动。
第三弹性件37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三弹性件370可以为扭簧。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可以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130、所述第二本体230和所述座体110处于折叠状态,如图15所示;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130、所述第二本体230 和所述座体110处于展开状态,如图16至图21所示。
这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130和所述第二本体230之间形成的夹角,以及第一本体130和所述座体110之间形成的夹角不作限定,如图 16至图21所示。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图15所示,当用力向上提拉待支撑件600时,支撑装置会从图15的折叠状态向图16、图17和图18所示的展开状态运动,当继续用于提拉待支撑件600时,支撑装置会从图16、图17和图18所示的展开状态向图19、图20和图21所示的展开状态运动;当向下推动待支撑件600时,支撑装置会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待支撑件600被支撑的高度和/或角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座体110具有连接槽111,所述第一转轴31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槽111内;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锁定件510和第二锁定件520。第一锁定件510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 310上,第一锁定件510位于所述连接槽111内;第二锁定件52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槽111的槽口侧,第二锁定件520能够在所述连接槽111内移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所述第二锁定件520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锁定件520和所述第一锁定件510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轴310在转动方向固定;所述第二锁定件520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锁定件 520和所述第一锁定件510分离,所述第一转轴310能够转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锁定件520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当支撑装置支撑被支撑件时,用力操作被支撑件,例如,在被支撑件的显示屏上触控或划动的情况下,支撑装置的状态不变,也即,第二本体230相对于第一本体130不转动,第一本体130相对于底座不转动;当需要改变支撑装置的状态时,使所述第二锁定件520位于所述解锁位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锁定件510的结构和第二锁定件520的结构不作限定。
例如,所述第一锁定件510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第二锁定件520具有筒状部分,所述筒状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锁定件520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锁定件520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限位凸起位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之外。
这里,连接槽111的槽口处可以为圆柱体状,所述第二锁定件520的筒状部分能够在连接槽111的槽口内移动;在外力作用下,筒状部分能够在连接槽 111的槽口移动至所述第二锁定件520和所述第一锁定件510分离;以便当需要改变支撑装置的支撑状态时,使所述第二锁定件520位于所述解锁位置。
在本实现方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五弹性件570。第五弹性件570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310之外,第五弹性件570与所述第二锁定件520抵接,第五弹性件570用于维持所述第二锁定件520处于所述锁定位置,以便保证支撑装置稳定地处于锁定位置。
这里,第五弹性件57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五弹性件570可以为压簧。
当然,在本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也可以不包括第五弹性件570,此时,第二锁定件52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移动至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座体110,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转轴310,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体110;第一本体130;所述第一本体1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1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320,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待支撑件600;第一联动组件14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10的外侧,与所述第一转轴31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二联动组件150,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320的外侧,与所述第二转轴320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第一臂组件160,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14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16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150可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162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形成弯曲状结构;由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161与所述第一本体130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能够大大地减小支撑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小支撑装置的占用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和所述待支撑件600;所述支撑装置未包括第三转轴330的情况下,所述待支撑件600与所述第二转轴320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三转轴 330的情况下,所述待支撑件600与所述第三转轴330连接;以便通过支撑装置支撑待支撑件600,使待支撑件600的支撑高度和支撑角度都能够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座体,用于与承载面抵接;
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体;
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
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待支撑件;
第一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一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二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二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一臂组件,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一臂组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一层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连接;
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用于支撑待支撑件;
第三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二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四联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的外侧,与所述第三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连接;
第二臂组件,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形成弯曲状结构,所述第二臂组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中部位于第二层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臂组件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与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周侧具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三凹槽内与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臂组件的第二端在所述第四凹槽内与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覆盖所述第一臂组件;
第二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覆盖所述第二臂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阻尼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用于维持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转动角度;
第二阻尼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转动角度;
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处于受拉的状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通过拉动所述第一转轴用于维持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转动角度;
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处于受拉的状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
柔性件,缠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柔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柔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和所述柔性件通过拉动所述第二转轴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转动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臂,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的第一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臂的第二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二臂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臂,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的第一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四联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的外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臂的第二端对应与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处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处具有第二限位凹槽;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具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转动而相对于所述座体能够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0度至45度;
第二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转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0度至90度;
连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外,用于与待支撑件连接,具有第三限位凹槽;
第三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三转轴,具有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内;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限位凸起在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内转动而能够在第三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为-5度至180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三弹性件,缠设于所述第三转轴外,用于维持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三转轴的转动角度;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第四弹性件,缠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外,用于维持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角度;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座体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座体处于展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具有连接槽,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槽内;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锁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上,位于所述连接槽内;
第二锁定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槽的槽口侧,能够在所述连接槽内移动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
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锁定件和所述第一锁定件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在转动方向固定;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锁定件和所述第一锁定件分离,所述第一转轴能够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件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第二锁定件具有筒状部分,所述筒状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
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锁定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限位凸起位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之外;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五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之外,与所述第二锁定件抵接,用于维持所述第二锁定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支撑装置和所述待支撑件;
所述支撑装置未包括第三转轴的情况下,所述待支撑件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三转轴的情况下,所述待支撑件与所述第三转轴连接。
CN202022400790.6U 2020-10-26 2020-10-26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9548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00790.6U CN213954846U (zh) 2020-10-26 2020-10-26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00790.6U CN213954846U (zh) 2020-10-26 2020-10-26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54846U true CN213954846U (zh) 2021-08-13

Family

ID=77205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00790.6U Active CN213954846U (zh) 2020-10-26 2020-10-26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548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4533A (zh) * 2021-12-31 2022-04-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4533A (zh) * 2021-12-31 2022-04-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94533B (zh) * 2021-12-31 2023-08-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11811B1 (ko) 힌지 기구 및 폴더블 이동 단말기
KR101978586B1 (ko) 스크린 확장 구조체, 가요성 스크린 조립체 및 단말기
US7345872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cover turnable 360 degrees relative to a body thereof
US9152187B2 (en) Docking station and portable apparatus
JP5073563B2 (ja) 筐体相互の連結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US8091180B2 (en) Hinge assembly
CN103174916B (zh) 支撑装置
US11283911B2 (en) Hinge, folding mechanism, and terminal device
AU2005220159A1 (en) Direct hinge for optimizing conversion
CN103582358A (zh) 显示装置
CN213954846U (zh)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21184162A (ja) 携帯用情報機器
CN111866235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388085A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JP2008090872A (ja) データ入力装置
JP4796651B2 (ja) 携帯用端末の2軸スライド装置
CN213361571U (zh) 电子设备支撑架
CN113112922A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102340939A (zh) 掀盖式电子装置结构
JP4985278B2 (ja) ヒンジ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CN106122258B (zh)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790207A (zh) 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移动终端
JP2012113762A (ja) データ入力装置
CN220529477U (zh) 一种保护壳及电子装置
CN214465525U (zh) 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