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9810U -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29810U
CN213929810U CN202022495220.XU CN202022495220U CN213929810U CN 213929810 U CN213929810 U CN 213929810U CN 202022495220 U CN202022495220 U CN 202022495220U CN 213929810 U CN213929810 U CN 213929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ical surface
pipe
width
fluid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952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Longze Filt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Longze Filt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Longze Filt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Longze Filt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952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29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29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29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ts That Cut Off Fluids, And Hos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包括接头主体、内环和螺帽,接头主体的插槽具有朝向其第一密封部侧的第一槽壁和朝向其管接收部侧的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为第一圆锥面,内环的配合部的外周形成圆柱面、内侧形成与第一圆锥面配合密封的第二圆锥面,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50%‑70%,第一圆锥面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的起始端间的距离D2为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的20%‑40%,从而在第一圆锥面和第二圆锥面之间形成强度可靠的密封连接及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间的平缓过渡,也避免出现配合部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导致第一密封部发生过度的弯曲形变,防止流体在流体通道内形成滞留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10003962U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管接头中,内环内部的流体通道的外径小于主体筒部内部的流体通道的外径,管子、内环、接头主体和螺帽安装完成后,管接头内部形成变径的流体通道。该流体通道在内环的嵌合部与接头主体的插槽配合、密封的区域,产生变径。嵌合部的两侧与插槽的槽壁相互抵靠,并在嵌合部内侧的锥面和插槽内侧的锥面状的槽壁间形成密封,实现两流体通道间密封地过渡、连接。
管接头和管子及其他设备装配完成,进行密封性测试及流体流速测试,整理密封性测试数据和流体流速测试数据发现,嵌合部内侧的锥面和插槽内侧的锥面状的槽壁间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大小会对管接头和管子间的密封性能及流体流速产生直接的影响: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尺寸过小,测试过程中,出现泄漏的现象,即密封性能不可靠;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尺寸过大或者两锥面的接触点与嵌合部内侧的锥面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过小,出现嵌合部过度挤压内筒部,内筒部朝着接头主体内部产生幅度很大的弯曲形变,流体到达内筒部发生弯曲形变的区域内会形成滞留的现象,流体的流速下降幅度大;而两锥面的接触点与嵌合部内侧的锥面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过大时,内环的流体通道和接头主体的流体通道的尺寸会有较大的落差,流体通过二者过渡、连接的区域易发生湍流的现象,流动阻力损失较大,流速也大幅下降,也不利于流体的快速输送。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管接头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管接头和管子间始终能够形成可靠的密封性能,并能够避免在内环的流体通道和接头主体的流体通道的过渡、连接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滞留和湍流的现象,提高流体流速,加快流体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包括:
接头主体,其包括主体筒部、一体形成于主体筒部一端的管接收部和第一密封部,所述主体筒部内部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管接收部的径向内侧、二者间形成插槽,所述管接收部的外周具有外螺纹;
内环,其具有依次同轴连续设置的筒状的配合部、筒状的连结部和突出部及位于中心的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的配合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压入插槽,所述的连结部和突出部从配合部的一侧突出设置,所述的突出部的外表面包括扩径的外表面和缩径的外表面,所述的扩径的外表面位于突出部的最末端,所述的缩径的外表面位于连结部和扩径的外表面之间,所述的突出部和连结部压入管子一端的内部,并将管子夹在其与管接收部之间,该内环能够在与管子连结的状态下与接头主体连接或脱离;
螺帽,其通过内螺纹紧固于管接收部的外周,并与内环一起将管子紧固于接头主体;
所述插槽具有朝向第一密封部侧的第一槽壁和朝向管接收部侧的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为第一圆锥面,所述配合部的外周形成圆柱面、内侧形成与第一圆锥面配合密封的第二圆锥面,所述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50%-70%,所述第一圆锥面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的起始端间的距离D2为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的20%-40%。
本申请提供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中,接头主体的第一圆锥面与内环的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50%-70%,即第一圆锥面的宽度的50%以上的区域与第二圆锥面接触,形成按压作用,二者间形成足够大接触、密封面,以便形成强度可靠的密封;而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又不大于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70%,目的是避免配合部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导致其弯曲形变过度,进而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连接、过渡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滞留现象,避免流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第一圆锥面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的起始端间的距离D2为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的20%-40%,也是避免连接、过渡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滞留或湍流的问题。因为当D2/W2的值大于40%时,即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尺寸相差就比较大,流体通过二者的过渡、连接区域内,会发生湍流现象,造成流速大幅下降,而当D2/W2的值小于20%时,又会出现配合部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第一密封部部朝着接头主体内部产生幅度很大的弯曲形变,流体到达第一密封部发生弯曲形变的区域内会形成滞留的现象,流体流速大幅下降。通过上述对管接头的性能优化,实现了管接头与管子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的目的,并避免流体在流体通道内形成滞留和湍流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在1.1mm-2.5mm之间。
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在1.1mm-2.5mm之间时,内环和接头主体间的密封连接性能可靠,也不会出现配合部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的现象,从而可避免流体通道的过渡、连接区域内的滞留问题;并且,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尺寸差别不至过大,二者过渡平缓,防止过渡、连接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湍流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1.05-1.6倍。
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1.05-1.6倍,以保证二者间相互接触、抵靠的区域具有足够的宽度,形成足够大的密封面,进一步提高二者间密封性能,并防止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过渡、连接区域内发生的流体的湍流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二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比第一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大5°-15°。
在安装完管子和管接头后,内环的配合部插入插槽内,第二圆锥面接触、抵靠第一圆锥面,第二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与第一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间的差值在5°-15°之间时,即第二圆锥面和第一圆锥面间的夹角的大小5°-15°之间时,配合部朝着接头主体内部的方向挤压第一密封部的强度足够大,能够保证第一圆锥面和第二圆锥面之间形成可靠的密封;同时,也保证在二者接触、挤压的区域内,形成合理的应力分布,避免第一圆锥面的前端和后端的应力差别过大,而发生局部的密封失效的问题;另外,配合部也不至于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造成流体通道内部形状的变化,进而给流体流动带来不利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为40°-45°,所述第一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为30°-40°。
在将第二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与第一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间的差值限定在5°-15°之间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第二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设为40°-45°,第一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设为30°-40°,可在二者间形成最佳的密封效果,同时,第一圆锥面和第二圆锥面各自所在的第一密封部和配合部的加工也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的起始端通过圆弧面过渡连接、形成插槽的槽底,所述圆弧面的半径小于配合部的末端的宽度。
插槽的槽底为圆弧面,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的起始端分别与圆弧面的两端过渡连接,过渡连接更光滑,同时使得插槽的槽深变大,与配合部形成过盈配合的余量更大,密封强度更高;而圆弧面的半径小于配合部的末端的宽度,也确保插入插槽内的配合部能够对第一密封部产生足够强度的挤压作用,进一步改善第一圆锥面和第二圆锥面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配合部的末端与槽底间留有空隙。
该用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在与管子及其他设备连接后,流过其中的流体温度通常比较高,通常在100℃以上,管接头的组件会发生热膨胀,而配合部的末端与槽底间留有空隙时,组件发生热膨胀后,也不会挤坏插槽的结构,配合部依然能够与插槽间形成可靠的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外径为第一流体通道的外径的70%-95%。
第二流体通道的外径为第一流体通道的外径的70%-95%,二者的尺寸差别不至于过大,避免流体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过渡、连接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湍流现象,减小阻力损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呈V字状延伸,所述第二槽壁与接头主体的轴向间的夹角为1°-3°。
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呈V字状延伸,第二槽壁与接头主体的轴向间的夹角为1°-3°,在保证能够与配合部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的前提下,方便配合部的插入和拔出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扩径的外表面和缩径的外表面为锥面。
扩径的外表面和缩径的外表面为锥面时,位于突出部的外表面的管子不易滑出,确保管子的内壁始终与锥面状的扩径外表面和缩径外表面间形成可靠的密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中,接头主体的第一圆锥面与内环的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50%-70%,第一圆锥面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的起始端间的距离D2为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的20%-40%,通过上述两方面参数的优化,实现了管接头与管子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的目的,并避免流体在流体通道内形成滞留和湍流的问题,确保能够快速地输送流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的接头主体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的内环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的螺帽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与管子安装完成后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P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1-接头主体,10-主体筒部,11-管接收部,110-外螺纹,12-第一密封部,13-插槽,131-第一槽壁,131A-第一圆锥面,132-第二槽壁,14-第一流体通道,2-内环,20-配合部,201-圆柱面,202-第二圆锥面,21-连结部,22-突出部,22A-扩径的外表面,22B-缩径的外表面,22C-过渡段,23-第二流体通道,3-螺帽,30-螺合部,300-内螺纹,31-按压部,4-管子;
W1:第一圆锥面131A构成的第一槽壁131的宽度,即第一锥面131A的母线的长度;
W2:配合部20内侧的第二圆锥面202的宽度,即第二圆锥面202的母线的长度;
D1:第一圆锥面131A与第二圆锥面202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
D2:第一圆锥面131A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202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202的起始端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包括接头主体1、内环2和螺帽3;下面详细介绍接头主体1、内环2和螺帽3的具体结构。
如图1所示的接头主体1,包括主体筒部10、一体形成于主体筒部10一端的管接收部11和内部的第一密封部12,第一密封部12位于管接收部11的径向内侧、二者间形成插槽13,主体筒部10内部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4,管接收部11的外周具有外螺纹110。
插槽13具有朝向第一密封部12侧的第一槽壁131和朝向管接收部11侧的第二槽壁132,其中,第一槽壁131为第一圆锥面131A。
如图2所示的内环2,其具有依次同轴连续设置的筒状的配合部20、筒状的连结部21和突出部22及位于中心的第二流体通道23;配合部20以可拆卸的方式压入插槽13,连结部21和突出部22从配合部20的一侧突出设置,突出部22的外表面包括扩径的外表面22A和缩径的外表面22B,该扩径的外表面22A位于突出部22的最末端,缩径的外表面22B位于连结部21和扩径的外表面22A之间,该突出部22和连结部21压入管子4一端的内部,并将管子4夹在其与管接收部11之间,该内环2能够在与管子4连结的状态下与接头主体1连接或脱离。
其中,配合部20的外周形成圆柱面201、内侧形成与第一圆锥面131A配合密封的第二圆锥面202,以便在配合部20与插槽13之间形成密封。
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将第二流体通道23的外径设为第一流体通道14的外径的70%-95%,二者间的尺寸差别不至过大,可避免流体在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的过渡、连接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湍流现象,减小阻力损失,加快流体输送。
在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扩径的外表面22A和缩径的外表面22B为锥面。在与管子4装配完成后,突出部22的锥面状的扩径和缩径的外表面使得管子4不易滑出,确保管子4的内壁始终与锥面状的扩径的外表面22A和缩径的外表面22B间形成可靠的密封。
更好地,还在扩径的外表面22A和缩径的外表面22B之间设置过渡段22C,该过渡段22C的轴向长度为突出部22的轴向长度的15%~30%。该内环2的连结部21和突出部22插入管子4一端的内部后,突出部22的最厚处通过该过渡段22C的外表面与管子4的内壁形成面接触作用面积增大,二者间的挤压作用力被分散,且该过渡段22C的外表面还减小了管子4的弯折曲率,两种作用叠加,大大减小了对管子4的损伤。
如图2和图4所示,该过渡段22C的外表面为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平行的圆柱面。或者,该过渡段22C的外表面为球面也可以。
过渡段22C的外表面为球面或者为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平行的圆柱面,即扩径的外表面22A和缩径的外表面22B间通过球面或者圆柱面过渡相连,突出部22的最厚处通过该球面或者圆柱面与管子4的内壁形成面接触,作用面积增大,二者间的挤压作用力被分散,且该球面或者圆柱面还可减小管子4的弯折曲率,两种作用叠加,大大减小对管子损伤;此外,管子4由扩径状态变为缩径状态前经球面或者圆柱面过渡,过渡更平缓,可确保管子4的内壁与突出部22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不留空隙,进一步提高管子4与内环2间的密封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螺帽3通过螺合部30的内螺纹300紧固于管接收部11的外螺纹110的外周,并通过按压部31与内环2一起将管子4紧固至接头主体1。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与管子4连接的管接头中,接头主体1的第一圆锥面131A与内环2的第二圆锥面202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50%-70%,即第一圆锥面131A的宽度的50%以上的区域与第二圆锥面202接触,形成按压作用,二者间形成足够大接触、密封面,以便形成强度可靠的密封;而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又不大于第一圆锥面131A的宽度W1的70%,目的是避免配合部20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12、导致其弯曲形变过度,进而在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连接、过渡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滞留现象,避免流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第一圆锥面131A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202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202的起始端间的距离D2为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的20%-40%,也是为了避免在两流体通道的连接、过渡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滞留或湍流的问题。因为当D2/W2的值大于40%时,即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的尺寸相差就比较大,流体通过二者的过渡、连接区域内,会发生湍流现象,造成流速大幅下降,而当D2/W2的值小于20%时,又会出现配合部20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12,第一密封部12朝着接头主体1内部产生幅度很大的弯曲形变,流体到达第一密封部12发生弯曲形变的区域内会形成滞留的现象,流体流速大幅下降。通过上述对管接头的性能优化,实现了管接头与管子4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的目的,并避免流体在流体通道内形成滞留和湍流的问题。
其中,第一圆锥面131A的末端指的是其靠近管接收部11的一端,第二圆锥面202的起始端指的是其靠近连结部21的一端。
通入120℃、0.2MPa的流体60h,具体的密封性及流速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W2、W1、D2、D1及D1/W1和D2/W2不同数值下的测试结果汇总
Figure BDA0002755500720000101
Figure BDA0002755500720000111
当D1/W1小于50%、D2/W2大于40%时,测试过程中,发生泄漏的现象,并且,由于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的尺寸相差也比较大,流体在二者的过渡、连接区域内,产生湍流的现象,流体流出的速度下降的幅度也比较大;而当D1/W1大于70%、D2/W2的值小于20%时,配合部20对第一密封部12的挤压作用过大,第一密封部12朝着接头主体1的内部产生剧烈的弯曲形变,流体在第一密封部12发生弯曲形变的区域内形成滞留,流体流出的速度下降的幅度在20%以上。
本申请中,通过对管接头的参数及性能的优化,将第一圆锥面131A与第二圆锥面202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设为第一圆锥面131A的宽度W1的50%-70%,第一圆锥面131A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202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202的起始端间的距离D2设为第二圆锥面202的宽度W2的20%-40%,实现了管接头与管子4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的目的,并避免流体在流体通道内形成滞留和湍流的问题。
另外,进一步研究表1的测试数据发现:
第一圆锥面131A与第二圆锥面202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在1.1mm-2.5mm之间时,内环2和接头主体1间的密封连接性能可靠,也不会出现配合部20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12的现象,从而可避免流体通道的过渡、连接区域内的滞留问题;并且,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尺寸差别不至过大,二者过渡平缓,防止过渡、连接区域内发生流体的湍流现象,流体的流出速度下降幅度都未超过15%。
当W2/W1小于1.05时,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的的尺寸相差不大,二者的过渡、连接区域不会给流体的流动额外带来较大的阻力损失,但是,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泄漏的现象。而当W2/W1大于1.6时,管接头始终能与管子4形成可靠的密封,测试过程中不出现泄漏的情况,但是由于两流体通道的尺寸相差过大,流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的过渡、连接区域的阻力损失较大,流速下降20%以上。
W2/W1在1.05-1.6之间取值是比较好的,既能确保管接头与管子4之间可靠的密封性,又不会给流体流动造成过大的阻力,避免第一流体通道14和第二流体通道23的过渡、连接区域内出现流体的湍流的发生,确保能够快速进行流体输送。
同时,为保证第二圆锥面202能够对第一圆锥面131A形成足够强度的挤压作用,将第二圆锥面202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间的夹角设为大于第一圆锥面131A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间的夹角。因为当前者等于或小于后者时,会出现第二圆锥面202对第一圆锥面131A产生的挤压作用力不足的问题,不能提供最佳的密封,存在泄漏的风险。
尤其是当内环2的配合部20的第二圆锥面202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间的夹角与接头主体1的插槽13的第一圆锥面131A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间的夹角差值小于90°,即第二圆锥面202和第一圆锥面131A间的夹角为锐角时,由于第一密封部12的前端较薄,容易变形,使得在安装过程中,第一密封部12的前端先接触配合部20并产生形变,随着内环2进一步推入,形变量进一步变大,第一密封部12的前端与配合部20间的挤压力进一步提高,第一圆锥面131A形成与第二圆锥面202可靠的抱紧密封。如图5所示,安装完成后,第一密封部12的形变量达到最大,从第一圆锥面131A和第二圆锥面202的接触面来看,形成了从第一圆锥面131A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变大的应力分布,有利于该管接头在高温高压流体管路环境中的长期使用。
进一步优化第一圆锥面131A和第二圆锥面202的结构,将第二圆锥面202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与第一圆锥面131A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间的差值在5°-15°之间时,管接头能够与管子4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又不会造成流体流速大幅下降的问题。
因为二者差值在5°-15°之间时,配合部20朝着接头主体1内部的方向挤压第一密封部12的强度足够大,能够保证第一圆锥面131A和第二圆锥面202之间形成可靠的密封;同时,也保证在二者接触、挤压的区域内,形成合理的应力分布,避免第一圆锥面131A的前端和后端的应力差别过大,而发生局部的密封失效的问题;另外,配合部20也不至于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12,造成流体通道内部形状的变化,进而给流体流动带来不利影响。
其中,第二圆锥面202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以J2表示,第一圆锥面131A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J1表示。
通入120℃、0.2MPa的流体60h,具体的密封性及流速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J2、J1不同数值下的测试结果汇总
Figure BDA0002755500720000131
Figure BDA0002755500720000141
当(J2-J1)的值小于5°时,配合部20对第一密封部12的挤压作用强度不足,第一圆锥面131A与第二圆锥面202之间不能形成可靠的密封,测试过程中,出现泄漏的现象;而(J2-J1)的值在15°以上时,配合部20对第一密封部12的挤压作用过度,造成流体通道内部形变较大,进而对流体流动造成不利的影响,流体通过时,阻力损失较大,流速下降的幅度都在20%以上。
(J2-J1)在5°-15°范围内取值时,管接头和管子4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整个测试过程中,不出现泄漏的现象,并且,流体流入和流出的速度下降的幅度都在15%以下。
为方便接头主体1和内环2的加工、制造,将第二圆锥面202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设为40°-45°,即第二圆锥面202与内环2的轴向间的夹角在40°-45°之间,第一圆锥面131A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设为30°-40°,即第一圆锥面131A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间的夹角设为30°-40°。
如图1和图4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槽壁131和第二槽壁132的起始端通过圆弧面过渡连接、形成插槽13的槽底,圆弧面的半径R小于配合部20的末端的宽度。在管接头和管子4装配完成后,配合部20的末端与槽底间留有空隙,即配合部20未插至插槽13的槽底。
插槽13的槽底为圆弧面,第一槽壁131和第二槽壁132的起始端分别与圆弧面的两端过渡连接,过渡连接更光滑,同时使得插槽13的槽深变大,与配合部20形成过盈配合的余量更大,密封强度更高;而圆弧面的半径R小于配合部20的末端的宽度,也确保插入插槽13内的配合部20能够对第一密封部12产生足够强度的挤压作用,进一步改善第一圆锥面131A和第二圆锥面202之间的密封效果。比较好地,配合部20的末端的环形平面的宽度为槽底的圆弧面半径R的1.4-2.1倍时,配合部20能够对第一密封部12产生挤压作用强度合适,能够确保密封,又不会过度挤压第一密封部12。
该与连接管子4的管接头与管子4及其他设备连接后,流过其中的流体温度通常比较高,通常在100℃以上,管接头的组件会发生热膨胀,而配合部20的末端与槽底间留有空隙时,组件发生热膨胀后,配合部20也不会挤坏插槽13的结构,而是始终与插槽13间形成可靠的密封。
其中,第一槽壁131和第二槽壁132的起始端指的是二者靠近主体筒部10的一端,配合部20的末端指的是其远离连结部21的一端。
在另一些较优实施例中,第一槽壁131和第二槽壁132呈V字状延伸,第二槽壁132与接头主体1的轴向间的夹角为1°-3°,其能够在保证能够与配合部20外周的圆柱面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的前提下,方便配合部20的插入和拔出操作。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包括:
接头主体,其包括主体筒部、一体形成于主体筒部一端的管接收部和第一密封部,所述主体筒部内部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管接收部的径向内侧、二者间形成插槽,所述管接收部的外周具有外螺纹;
内环,其具有依次同轴连续设置的筒状的配合部、筒状的连结部和突出部及位于中心的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的配合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压入插槽,所述的连结部和突出部从配合部的一侧突出设置,所述的突出部的外表面包括扩径的外表面和缩径的外表面,所述的扩径的外表面位于突出部的最末端,所述的缩径的外表面位于连结部和扩径的外表面之间,所述的突出部和连结部压入管子一端的内部,并将管子夹在其与管接收部之间,该内环能够在与管子连结的状态下与接头主体连接或脱离;
螺帽,其通过内螺纹紧固于管接收部的外周,并与内环一起将管子紧固于接头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槽具有朝向第一密封部侧的第一槽壁和朝向管接收部侧的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为第一圆锥面,所述配合部的外周形成圆柱面、内侧形成与第一圆锥面配合密封的第二圆锥面,所述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50%-70%,所述第一圆锥面的末端与第二圆锥面接触点与第二圆锥面的起始端间的距离D2为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的20%-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接触、按压的区域的宽度D1在1.1 mm-2.5 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锥面的宽度W2为第一圆锥面的宽度W1的1.05-1.6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比第一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大5°-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为40°-45°,所述第一圆锥面与管接头的轴向间的夹角为30°-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的起始端通过圆弧面过渡连接、形成插槽的槽底,所述圆弧面的半径小于配合部的末端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的末端与槽底间留有空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外径为第一流体通道的外径的70%-9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呈V字状延伸,所述第二槽壁与接头主体的轴向间的夹角为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的外表面和缩径的外表面为锥面。
CN202022495220.XU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Active CN213929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5220.XU CN213929810U (zh)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5220.XU CN213929810U (zh)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29810U true CN213929810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65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95220.XU Active CN213929810U (zh) 2020-11-02 2020-11-02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29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97756B1 (ko) 관형 부재용 커넥터
WO2020233335A1 (zh)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CN213929810U (zh)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CN210003963U (zh) 一种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CN211715972U (zh) 密封管接头
CN214146908U (zh) 一种用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
WO2022062418A1 (zh) 一种漏缆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及漏缆连接器
CN210003962U (zh) 一种用于连接管子的管接头
CN211925087U (zh) 一种波纹管的接头连接结构
CN212203455U (zh) 一种卡套式直通管接头
CN209991034U (zh) 一种连接波纹管用的接头
CN213929814U (zh) 卡压式直通管接头
CN210372465U (zh) 一种扣压快速承插接头
CN206889932U (zh) 一种管连接结构和钢管
CN213685675U (zh) 管道接口密封装置
CN208381562U (zh) 一种燃气管道非开挖内衬修复用接头
CN219892569U (zh) 一种宝塔接头锁紧结构
CN220688340U (zh) 一种胶管接头结构
CN212643820U (zh) 连接空心管的扣压装置
CN221762862U (zh) 一种管道活接卡套接头
CN209725513U (zh) 一种管道连接件
CN220204954U (zh) 一种带螺纹卡压式管件
CN218348109U (zh) 管道连接密封结构及密封圈
CN218598548U (zh) 一种卡压式不锈钢管件
CN219300134U (zh) 一种轴向挤压管接头组件及管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