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5822U -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25822U
CN213925822U CN202022532902.3U CN202022532902U CN213925822U CN 213925822 U CN213925822 U CN 213925822U CN 202022532902 U CN202022532902 U CN 202022532902U CN 213925822 U CN213925822 U CN 213925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e
wear
bridges
main body
water lea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329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舒健
王贵
梅志毅
葛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3290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25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25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25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中包括主体和侧包围。主体为弹性件,能够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侧包围设有两个,两个侧包围相对设置于主体的两侧,且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当主体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侧包围能够分别在两个内凹槽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以解决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的问题,可有效避免渗水对桥梁结合部稳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在主体与每幅桥相接触的面上还设置有多个摩擦片,可提高该防漏水结构与两幅桥衔接处的摩擦力,防止该防漏水结构在使用过程向下滑动。

Description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幅桥衔接处的防漏水结构。
背景技术
桥梁是交通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在建造时通常都是采用由多幅桥梁拼接形成的,而且为了避免桥梁建造后产生形变,桥梁在拼接的过程中一般会存在缝隙,为了防止来往的车辆在进行的过程中碾压桥梁缝隙产生振动,施工人员一般在桥梁施工的时候会在缝隙中填充弹性体材料,通过弹性材料的形变以保持缝隙。
现有的对于桥梁缝隙的填充方法为:在桥梁缝隙中竖直填充弹性材料,然后在桥梁的下端面上设置固定件对弹性材料进行固定,但由于桥梁绝大部分都是露天的,下雨时,雨水会通过弹性材料与缝隙之间的间隙向下渗水流至固定件的连接处,长时间的雨水冲刷会造成固定件的生锈以及脱落,影响结合部的整体稳定性。
因此,亟需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可有效防止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至固定件的连接处,影响桥梁结合部稳定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以解决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至固定件的连接处,影响桥梁结合部稳定性的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所述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为弹性件;
侧包围,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侧包围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两侧,当所述主体穿设于所述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所述侧包围能够分别在两个所述内凹槽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
进一步地,所述侧包围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侧包围的宽度小于所述内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大于所述内凹槽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侧包围包括形变层以及耐磨层,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耐磨层设于所述形变层下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摩擦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摩擦片设置于所述主体与每幅桥相接触的面上,且所述侧包围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摩擦片。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摩擦片在竖直方向上的下表面均与所述主体的侧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在垂直于所述侧包围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地,还包括耐磨块,所述耐磨块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耐磨块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两侧,且位于所述侧包围下方。
进一步地,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耐磨块设置于所述摩擦片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耐磨块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且所述耐磨块的长度等于所述侧包围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耐磨块与所述主体为一体或分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主体和侧包围,主体为弹性件,能够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侧包围设有两个,两个侧包围相对设置于主体的两侧,且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当主体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侧包围能够分别在两个内凹槽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以解决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的问题,可有效避免渗水对桥梁结合部稳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的装配图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的装配图的俯视图。
图中:
1、主体;2、侧包围;21、形变层;22、耐磨层;3、摩擦片;4、耐磨块;5、水接收台;6、内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且为了保证该防漏水结构具有良好的防水和安装效果,在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6,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主体1和侧包围2,主体1为弹性件,侧包围2,设有两个,两个侧包围2相对设置于主体1的两侧。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主体1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侧包围2能够分别在两个内凹槽6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5。
因为桥梁建造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整体的桥梁均是由多幅桥梁拼接形成的,这导致无论是设计预留或是实际施工等原因,都会使得每幅桥衔接处存在缝隙。因此,如图3所示,将采用弹性材料制作的主体1设置于两幅桥衔接处不仅可以填充桥梁衔接处的缝隙,还可以在桥梁受外力或热力作用变形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而主体1两侧设置的侧包围2在内凹槽6内弯曲形成的水接收台5则主要用以承接从桥梁衔接处渗流下来的积水,避免积水继续下渗,使积水顺着水接收台5的轴向方向流动,即流至桥梁两侧后再排放出去。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包围2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主体1连接,侧包围2的宽度小于内凹槽6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大于内凹槽6的深度。在此设置之下,既能实现侧包围2在位于内凹槽6内时可以弯曲形成水接收台5,又可以方便安装。因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在安装过程时,是由上至下安装,主要依靠外力,将防漏水结构放入两幅桥衔接处,且为了保证安装的牢固性,防漏水结构和两幅桥衔接处的配合采用过盈配合,即无论是主体1还是侧包围2在安装过程中都会受到挤压变形。因此,若侧包围2的宽度大于内凹槽6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则很有可能在安装过程中,将侧包围2宽度方向未与主体1连接的一端夹设在桥梁与主体1之间,影响或者完全实现不了水接收台5的效果。
另外,因为防漏水结构和两幅桥衔接处属于过盈配合,因此在安装时受外力作用较大,因此为减少安装过程中对侧包围2的磨损,侧包围2包括形变层21以及耐磨层22,且在竖直方向上,耐磨层22设于形变层21下方,以保证在安装时,侧包围2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耐磨层22来保护形变层21,以提高侧包围2的使用性能,减缓桥梁对侧包围2的损伤。
进一步地,桥梁一般由钢筋、水泥、碎石等材料建造,其质地坚硬且粗糙度高,因此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不仅对凸设的侧包围2存在磨损,对主体1也有很大的磨损。为避免防漏水结构在安装过程中的过度磨损,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漏水结构还包括耐磨块4,耐磨块4设有两个,两个耐磨块4相对设置于主体1的两侧,且位于侧包围2下方。与侧包围2类似的,耐磨块4也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主体1连接,且耐磨块4的长度等于侧包围2的长度。在此设置之下,防漏水结构在向下移动穿过两幅桥衔接处时,即可主要通过耐磨块4与两幅桥衔接处之间进行摩擦,以此来降低侧包围2下表面在安装过程中的磨损。
可以理解的是,耐磨块4的宽度小于侧包围2的宽度,因为虽然耐磨块4的设置可以减缓两幅桥衔接处对于侧包围2的磨损,但是基于实际安装需求,在保证主体1上设有耐磨块4的部分可以穿过两幅桥衔接处且主体1未设有耐磨块4的部分还可与桥梁紧密贴合。在此实际要求之下,耐磨块4的宽度不能设置过大,正因为如此,在有耐磨块4的保护之下,侧包围2下方还应设置耐磨层22,以共同起到双保险作用。
进一步地,还应保证防漏水结构安装后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如图2所示,因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漏水结构的主体1与两幅桥衔接处的安装没有采用机械结构固联,因此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水接收台5承重受力导致防漏水结构下移、脱落从而影响两幅桥衔接处的稳定性,甚或是因为防漏水结构掉落而酿出安全事故,必须提高防漏水结构与两幅桥衔接处安装的稳定性。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例提供的防漏水结构还包括摩擦片3,设有多个,多个摩擦片3设置于主体1与每幅桥相接触的面上,且侧包围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摩擦片3。摩擦片3的设置可以增加主体1与两幅桥衔接处之间的摩擦力,避免防漏水结构下滑。同时,为了实现摩擦片3良好的防滑效果,每个摩擦片3在竖直方向上的下表面均与主体1的侧面垂直,以使防漏水结构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摩擦力。但是,为了保证后续检修或更换过程中对防漏水结构的位置调整或移除等,摩擦片3在垂直于侧包围2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以使防漏水结构在向上运动的过程时具有较小的摩擦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设置摩擦片3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增强在防漏水结构安装后,主体1与两幅桥衔接处的摩擦力,而设置耐磨块4则可减缓在安装过程中侧包围2和摩擦片3与两幅桥衔接处的摩擦力,因此,如图1所示,在竖直方向上,耐磨块4也设置于摩擦片3的下方,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方向上,耐磨块4的下表面与主体1下表面共面。
进一步地,在制造工艺的选择上,可以将耐磨块4和主体1设置为一体式,加工方便且无须再将耐磨块4与主体1固联,当然也可以选择将耐磨块4与主体1设置为分体式,甚或是耐磨块4与主体1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选择主体1材料具有更高的弹性,而耐磨块4材料则具有更高的耐磨性,以此提升该防漏水结构的使用性能。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6),所述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
主体(1),所述主体(1)为弹性件;
侧包围(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侧包围(2)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两侧,当所述主体(1)穿设于所述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所述侧包围(2)能够分别在两个所述内凹槽(6)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包围(2)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1)连接,所述侧包围(2)的宽度小于所述内凹槽(6)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大于所述内凹槽(6)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包围(2)包括形变层(21)以及耐磨层(22),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耐磨层(22)设于所述形变层(21)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摩擦片(3),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摩擦片(3)设置于所述主体(1)与每幅桥相接触的面上,且所述侧包围(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摩擦片(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摩擦片(3)在竖直方向上的下表面均与所述主体(1)的侧面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3)在垂直于所述侧包围(2)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耐磨块(4),所述耐磨块(4)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耐磨块(4)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两侧,且位于所述侧包围(2)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耐磨块(4)设置于所述摩擦片(3)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块(4)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1)连接,且所述耐磨块(4)的长度等于所述侧包围(2)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块(4)与所述主体(1)为一体或分体设置。
CN202022532902.3U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Active CN213925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32902.3U CN213925822U (zh)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32902.3U CN213925822U (zh)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25822U true CN213925822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66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32902.3U Active CN213925822U (zh) 2020-11-05 2020-11-05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25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22079B1 (ko) 일반 콘크리트 궤도와 플로팅 슬래브 궤도 간의 접속구조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7724188A (zh) 一种预制式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
CN213925822U (zh)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CN203918630U (zh) 一种立式加工中心的防护装置
CN105209689B (zh) 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轨枕块单元
KR100655001B1 (ko) 철로시스템용 블록 부츠
CN100386236C (zh) 履带用密封
CN107109805A (zh) 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轨枕块单元
CA1245902A (en) Assembly for bridging over expansion joints
CN210636306U (zh) 一种浅埋式桥梁伸缩装置
CN213655492U (zh) 一种耐油性轴承保护盖
CN211848901U (zh) 一种桥梁的缓冲减震伸缩缝
CN114263150A (zh) 伸缩装置、渡槽及伸缩装置的安装方法
CN210288098U (zh) 桥梁伸缩缝防尘装置及其防尘减震装置
CN211036687U (zh) 一种用于桥梁的伸缩缝结构
CN110080101B (zh) 桥梁伸缩缝减震结构
CN220619773U (zh) 一种伸缩缝止水装置
CN112695627A (zh) 一种模块化桥梁伸缩缝装置
KR100296771B1 (ko) 진동방지를위한부유궤도구조및그시공방법
CN214036883U (zh) 自调节密封装置
CN201473876U (zh) 多向活动桥梁盆式橡胶支座
CN213145332U (zh) 一种新型辊压机油缸密封罩
CN206930358U (zh) 一种固定式电子衡器用防尘装置
CN216483436U (zh) 一种石英式动态汽车衡密封装置
CN103981805B (zh) 桥梁伸缩缝密封装置及桥梁伸缩缝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