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5096U -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5096U
CN213905096U CN202022446467.2U CN202022446467U CN213905096U CN 213905096 U CN213905096 U CN 213905096U CN 202022446467 U CN202022446467 U CN 202022446467U CN 213905096 U CN213905096 U CN 213905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sheet
lead
coil
wireless charging
shee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464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毛
王红军
吕洪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she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AAC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she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she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she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464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0509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2576 priority patent/WO202208836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5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50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铜片线圈,所述铜片线圈由铜片单层卷绕而成,所述铜片线圈的厚度与所述铜片的厚度相同;引线,所述引线包括连接在所述铜片线圈第一端的第一引线和连接在所述铜片线圈第二端的第二引线,所述第一端为所述铜片线圈的内圈末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铜片线圈的外侧末端,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位于所述铜片线圈的同一侧;由于该无线充电线圈厚度薄,无任何过孔,工艺流程简单,只需一层铜片线圈即可达到线圈的低阻抗要求,降低了成本,因此该无线充电线圈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无线充电终端设备中。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无线充电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充电功能越来越多地被集成到终端设备上,包括手机,手表,TWS蓝牙耳机,电动牙刷等。目前,无线充电线圈基本采用漆包线绕线或者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的加工工艺制作。漆包线虽然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但厚度较厚,因此多用于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而随着当前终端设备往轻薄和小型化方向发展,FPC线圈天线厚度较薄,因此接收端无线充电线圈天线多用于FPC工艺制作。但FPC线圈天线的加工工艺流程很繁琐,造成天线成本居高不下,适用范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设备加工麻烦、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
铜片线圈,所述铜片线圈由铜片单层卷绕而成,所述铜片线圈的厚度与所述铜片的厚度相同;
引线,所述引线包括连接在所述铜片线圈第一端的第一引线和连接在所述铜片线圈第二端的第二引线,所述第一端为所述铜片线圈的内圈末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铜片线圈的外侧末端,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位于所述铜片线圈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本无线充电线圈厚度薄,无任何过孔,工艺流程简单,只需一层铜片线圈即可达到线圈的低阻抗要求,降低了成本,因此该无线充电线圈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无线充电终端设备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其他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参考附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100,无线充电线圈结构100包括:铜片线圈110,该铜片线圈110由铜片单层卷绕而成,铜片线圈110的厚度与铜片的厚度相同;引线,该引线包括连接在铜片线圈110第一端的第一引线120和连接在所述铜片线圈110第二端的第二引线130。其中,第一引线120与铜片线圈110的内圈末端连接,第二引线130与铜片线圈110的外圈末端连接,且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焊接于铜片线圈110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铜片线圈110一共有11匝,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不限于11匝,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选择。由于本无线充电线圈通过铜片单层卷绕,其卷绕厚度与铜片的厚度一致,因而整个铜片线圈的厚度薄,同时,可无需任何过孔,工艺流程简单,只需一层铜片线圈110即可达到线圈的低阻抗要求,降低了成本,因此该无线充电线圈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无线充电终端设备中。本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可工作在100KHz,但不仅限于该频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
参考附图4所示,第一引线120和/或第二引线130也为铜片结构。使得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的设置并不会导致增加过多的厚度。
参考附图1-4所示,第一引线120、第二引线130的正面,即第一引线120、第二引线130与铜片线圈110之间还设置有绝缘介质140。由于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为铜片结构,铜片线圈110也为铜片,在工作时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容易发热而弯曲,从而接触到铜片线圈110上或者安装到无线充电终端设备中时接触到其他结构,造成短路或影响到无线充电的效率。通过将绝缘介质140完全覆盖在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上,使得绝缘介质140能隔开铜片线圈110与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铜片线圈110的无线充电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通过将绝缘介质140一体覆盖在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的表面上,无需分别对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单独设置绝缘层,节约工艺成本。
参考附图1-4所示,绝缘介质14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41、第二通孔142及第三通孔143,第一引线120上设置有第一馈电端121和第二馈电端122,第二引线130上设置有第三馈电端131和第四馈电端132,第一馈电端121、第三馈电端131分别裸露于第一通孔141、第三通孔143内,第二馈电端122与第四馈电端132裸露于第二通孔142内。铜片线圈110的内圈末端和外圈末端分别通过第一通孔141和第三通孔143与第一馈电端121、第三馈电端131焊接。
参考附图4-5所示,铜片线圈110与第一引线120、第二引线130焊接的一侧通过部分凹陷以形成一避让槽160,绝缘介质140、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至少部分设置在避让槽160内。通过在避让槽160内安装绝缘介质140、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避免绝缘介质140、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凸出铜片线圈110背面,使得铜片线圈110整体厚度更薄。
参考附图1-5所示,第一引线120、第二引线130的背离所述铜片线圈的表面110还设有一覆盖膜150。避免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背面暴露,从而避免该无线充电线圈安装到无线充电终端设备中时发生短路等安全问题。通过在第一引线120、第二引线130的背面设置该覆盖膜150,能够有效的起到与外部隔离的效果,安全性更高。
由于覆盖膜150与绝缘介质140的结构相适应,覆盖膜150完全覆盖在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的背面上,而绝缘介质140配合设置在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的正面上,从而使得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无论在正面或是背面,均可与其他结构电隔离,安全性更高。
进一步的,由于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为铜片,而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的厚度一致,其中,第一引线120和绝缘介质140设置在铜片线圈110的避让槽160内,所以,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的本身厚度超薄,从而使得整体强度过低。绝缘介质140和覆盖膜150,在起到有效绝缘的情况下还能起到加强第一引线120和第二引线130的结构强度的效果,使用寿命增加。
铜片线圈110上下两面还可设有绝缘层。通过在铜片线圈110上下两面还设有绝缘层,便于将无线充电线圈结构100应用到终端设备中,安全性高。
作为一种具体的可实施方式,铜片线圈110的整体厚度可为0.178mm,当然,在其他的可实施方式中,铜片线圈110的厚度可作一定的变化,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数据。铜片线圈110有11匝,但不限于11匝,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选择。铜片线圈110的内外径尺寸为22.5mm×46.5mm。由于该无线充电线圈厚度薄,无任何过孔,工艺流程简单,只需一层铜片线圈110即可达到线圈的低阻抗要求,降低了成本,因此该无线充电线圈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无线充电终端设备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
铜片线圈,所述铜片线圈由铜片单层卷绕而成,所述铜片线圈的厚度与所述铜片的厚度相同;
引线,所述引线包括连接在所述铜片线圈第一端的第一引线和连接在所述铜片线圈第二端的第二引线,所述第一端为所述铜片线圈的内圈末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铜片线圈的外侧末端,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位于所述铜片线圈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和/或所述第二引线为铜片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铜片线圈之间还设置有绝缘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延伸覆盖到所述第二引线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引线上设置有第一馈电端和第二馈电端,所述第二引线上设置有第三馈电端和第四馈电端,所述第一馈电端、所述第三馈电端分别裸露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二馈电端与所述第四馈电端裸露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片线圈上通过部分凹陷以形成一避让槽,所述绝缘介质、所述第一引线以及所述第二引线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所述第二引线背离所述铜片线圈的表面还设有一覆盖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膜完全覆盖在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片线圈的上下两面还设有绝缘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片线圈的整体厚度为0.178mm。
CN202022446467.2U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Active CN2139050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46467.2U CN213905096U (zh)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PCT/CN2020/132576 WO2022088367A1 (zh) 2020-10-28 2020-11-30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46467.2U CN213905096U (zh)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5096U true CN213905096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15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46467.2U Active CN213905096U (zh) 2020-10-28 2020-10-28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5096U (zh)
WO (1) WO20220883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481927U (zh) * 2013-08-16 2014-03-12 东莞市金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线圈结构
CN105281541B (zh) * 2014-07-11 2018-03-20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转换器副边功率电路一体式铜排
CN205304413U (zh) * 2015-12-07 2016-06-08 麦格磁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
KR20190047857A (ko) * 2017-10-30 2019-05-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충전코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한 무선충전장치
CN108987094A (zh) * 2018-06-20 2018-12-11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
CN109148111A (zh) * 2018-08-27 2019-01-04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411211A (zh) * 2018-09-26 2019-03-01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
CN109861403A (zh) * 2019-04-03 2019-06-07 杭州如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频率无线充电发射端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88367A1 (zh) 2022-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5331A (zh) 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JP5625051B2 (ja) ワイヤレスモバイル通信デバイスのための電池
CN113330630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JP2000091827A (ja) セラミック誘電体を用いた携帯通信端末器用ヘリカルアンテ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84564B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天线的制备方法
CN212571274U (zh) 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02945742B (zh) 一种充电线圈组件
EP2787412B1 (en) Mobile terminal device having a receiver
CN213905096U (zh)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CN202977150U (zh) 一种充电线圈组件
KR101697129B1 (ko) 안테나 구조체
KR101697126B1 (ko) 안테나 구조체
CN112911454B (zh) 耳机
WO2019134073A1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陶瓷后盖及电子设备
CN201138683Y (zh) 移动电话天线
CN212907874U (zh) 一种无极耳的电池
KR101054579B1 (ko) 내장형 안테나 및 그 내장형 안테나 제조방법
CN210110906U (zh) 电池封装结构、电池及电子装置
CN212064322U (zh) 新型蓝牙天线及应用该蓝牙天线的蓝牙耳机
CN210984954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柔性天线
KR100673254B1 (ko) 배터리에 안테나가 형성된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CN114980634B (zh) 电子设备
US7692589B2 (en) Antenna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tenna device
JP2001036319A (ja) 携帯端末
CN112911455B (zh) 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