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96421U -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96421U
CN213896421U CN202022094465.1U CN202022094465U CN213896421U CN 213896421 U CN213896421 U CN 213896421U CN 202022094465 U CN202022094465 U CN 202022094465U CN 213896421 U CN213896421 U CN 213896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ffle
path structure
cooling medium
condu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944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李宁宁
朱博
刘军
徐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9446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96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96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96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包括:出风模块,出风模块包括水路结构、风路结构及导热板;导热板位于水路结构与风路结构之间;新风风道,新风风道的一端连通外部新风,另一端连通衣物装置的内筒,以将外部新风通入衣物装置的内筒;排风风道,排风风道的一端连通外筒的排风入口,另一端连通风路结构;外筒内的湿热空气经排风风道进入出风模块;水路结构中的冷却介质与导热板热交换,外筒内的湿热空气经导热板冷却除湿后排出。本实用新型可防止洗衣粉放多导致的泡沫溢出;将衣物洗衣或烘干后的高温高湿的气体变成低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衣物装置的外部,去除衣物的异味,保证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进入内筒的空气质量,达到高效洗衣或烘干。

Description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衣物护理的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滚筒洗衣机在洗衣的过程中,整个系统是封闭系统,有时洗衣服后会有异味存在,或者洗衣后长时间忘记晾晒,在打开洗衣机后衣服会有异味。
且如果直接将洗衣装置内筒内的高温高湿的气体直接从内筒内排出到室内,会造成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过高,而室内过高温湿度的空气再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造成空气质量无法长效保证,易造成衣物烘干的损伤和污染。所以需对现有装置进行优化,以减少异味或异物、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包括: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包括水路结构、风路结构及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之间;其中,所述水路结构通入流动的冷却介质,所述水路结构通入衣物装置的外筒内的湿热空气;
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的一端连通外部新风,另一端连通衣物装置的内筒,以将外部新风通入衣物装置的内筒;
排风风道,所述排风风道的一端为设置在外筒的排风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风模块的风路结构;衣物装置的外筒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经排风风道进入所述出风模块;
其中,所述水路结构中的流动的冷却介质与所述导热板进行热交换,外筒内的湿热空气进入所述风路结构中,经所述导热板冷却除湿后排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收容所述出风模块的盒体,所述盒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进风口、出风口、冷却介质出口;
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所述水路结构中,外筒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路结构中,经导热板的热传递作用与风路结构中的气体进行冷热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上设有排水口,所述导热板设有排水口,所述风路结构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围所述排水口,以使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盒体上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将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连通,以使水路结构中的冷却水与风路结构中的待冷却气体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水路结构包括若干上翅片,相邻的所述上翅片之间形成水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的边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导热板形成具有开口的凹槽,所述上翅片位于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首尾相连,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平行,相邻的两个上翅片分别一体成型于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以形成连续弯折的水道。
进一步地,所述上翅片与所述第一挡板或第三挡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进一步地,所述风路结构包括若干下翅片,至少两个所述下翅片均为弧形下翅片,相邻所述弧形下翅片之间形成弧形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下翅片的内弧朝向所述进风口,若干所述下翅片之间的间距相等,若干所述下翅片的弧度均相同,所述弧度为10度至90度。
进一步地,所述下翅片包括根部及端部,所述根部固定于出风模块中的导热板,所述端部抵触所述出风模块的下壳体,所述根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端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出风口设有挡片,以防止冷却水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部,所述底部为倾斜的底部,所述冷却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倾斜的底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位于第二倾斜面的两侧;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上端连接侧壁,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下端连接第二倾斜面;所述侧壁与第二倾斜面之间还设有过渡斜面;所述冷却介质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倾斜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箱体,构成装置的基本外部结构;
设置于箱体内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用于容纳烘干衣物,所述内筒设置于外筒中并与外筒连通,内筒内的湿热空气能够进入外筒,所述外筒上设有排风入口。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安装在装置的排风风道的端部,将内筒内的高湿热空气处理后排出,还可以防止洗衣粉放多导致的泡沫溢出的问题;
水路结构中的冷却水对风路结构中的高温高湿的气体进行冷却,将衣物洗衣或烘干后的高温高湿的气体变成低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衣物装置的外部,去除衣物的异味,且保证了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的空气质量,减少异味、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
本实用新型的出风模块中的水路结构的设计,增加了冷却介质与导热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且风路结构的设计,增加了气体的通道长度,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出风模块中的冷却介质出口位于倾斜的下壳体底部,下壳体底部包括多个倾斜面,以及时排出冷却介质,避免冷凝水在底部积留,提高除湿的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出风模块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出风模块的另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风路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出风模块的又一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水路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水路结构的另一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风路结构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出风模块的又一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水路结构的一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水路结构的另一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壳体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中的A-A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新风风道;2、排风风道;31、内筒;32、外筒;5、循环风道;52、风机蜗壳;
10、换热组件;
11、上壳体;111、冷却介质入口;
12、出风模块;121、水路结构;1211、上翅片;122、风路结构;1221、下翅片;12211、根部;12212、端部;1222、隔板;123、导热板;1231、排水口;1232、通孔;1233、安装孔;124、挡板;1241、第一挡板;12411、缺口;1242、第二挡板;1243、第三挡板;1244、第四挡板;
13、下壳体;131、出风口;132、进风口;133、冷却介质出口;134、第一倾斜面;135、第二倾斜面;136、第三倾斜面;137、过渡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接下来,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8、图14、图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包括:箱体、内筒31、外筒32、新风风道1、排风风道2、换热组件10。
箱体,构成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的基本外部结构。
内筒31和外筒32设置于箱体内,内筒31用于容纳烘干衣物,内筒31设置于外筒32中并通过内筒31上的孔(图中未示出)与外筒32连通,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能够进入外筒32。外筒32上设有排风入口。
新风风道1,新风风道1的一端为设置在箱体前板或上顶板上的新风入口,即新风风道1的一端连通外部新风,箱体外空气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新风风道1的另一端连通衣物装置的内筒31,以将外部新风通入衣物装置的内筒31中。
排风风道2,排风风道2的一端为设置在外筒的排风入口,另一端连通出风模块12的风路结构122;衣物装置的内筒内的湿热空气先经内筒31上的孔进入外筒32,外筒32内的湿热空气从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2,经排风风道2进入出风模块12。
循环风道5,循环风道5的一端为设置在外筒32的通气口,另一端连通内筒31;循环风道5内设有风机蜗壳52,在风机蜗壳52的作用下,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经内筒31上的孔进入外筒32,再经外筒32上的通气口进入循环风道5,循环至内筒31。
其中,内筒31的湿热空气透过内筒31上孔进入外筒32,再经外筒32上的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2,经排风风道2进入出风模块12。可有效地防止内筒31内的洗衣泡沫进入排风风道2。
内筒31连通外筒32,外筒32上设有排风入口,以实现内筒31连通排风风道,以将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经换热组件10处理后排出装置外。排风风道2一端连通设在外筒32的排风入口,另一端连通换热组件10中的风路结构122。其中,水路结构121中的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导热板123进行热交换,外筒32内的湿热空气进入风路结构122中,经导热板123冷却除湿后排出至室内。
现有技术中的洗衣装置,一般不存在将外部新风进入内筒31的新风风道1,也不存在将内筒31和外筒32的湿热空气排出至装置外的排风风道2中。
而即使增加新风系统的新风风道1和排风风道2,直接将湿热空气排至室外,会导致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过高。而室内过高温湿度的空气再经新风风道1进入内筒31,造成空气质量无法长效保证,易造成衣物烘干的损伤和污染。而本申请在排风风道2另一端连通出风模块12的风路结构122,湿热空气经换热组件10处理后排出装置外,保证了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的空气质量,减少异味、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
换热组件10包括出风模块12及收容出风模块的盒体。盒体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3。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0为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即出风模块为水气分离的出风模块。
出风模块12包括水路结构121、导热板123和风路结构122。优选地,水路结构121、导热板123和风路结构122均为导热材料制成。
导热板123位于水路结构121和出风模块的风路结构122之间。优选地,水路结构121、导热板123及风路结构122三者一体成型,或者水路结构121和风路结构122焊接在导热板123上。且导热板123将水路结构121与风路结构122隔开,以使水路结构121与风路结构122不连通,使得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不与风路结构中的待冷却气体混合,保证了冷却水更够速度流出,增加了水路结构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保证冷却水的温度更够被二次利用。
导热板123上设有排水口1231,优选地,排水口1231位于导热板123的边缘。风路结构122还包括隔板1222,隔板1222为导热板沿背离风路结构的方向延伸,且位于排水口的边沿,半围排水口1231,以使排水口1231直接与盒体上的冷却介质出口133连通,通入出风模块12中的冷却水在水道内流通后,经排水口1231进入冷却介质出口133,而不与风路结构122中的气体接触,保证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的温度能被二次利用。
优选地,导热板123的边缘向水路结构121的方向弯折形成挡板124,即挡板124与导热板123形成开口的凹槽,水路结构121位于凹槽内。
挡板124的包括第一挡板1241、第二挡板1242、第三挡板1243及第四挡板1244,其中,第一挡板1241、第二挡板1242、第三挡板1243及第四挡板1244首尾相连,第一挡板1241与第三挡板1243平行。
导热板123上设有安装孔1233,出风模块12放置于下壳体13后,通过螺钉或螺栓安装在安装孔1233内,实现导热板123与下壳体13的固定安装。
第一挡板1241设有半圆形的缺口12411,上壳体11安装于下壳体13之后,缺口12411位于冷却介质入口111处。
水路结构121包括:若干上翅片1211,上翅片1211为长方形的片状结构,不具有弯折,相邻的上翅片1211之间形成水道。若干上翅片1211相互平行,且相邻上翅片1211之间的间距相等。
优选地,上翅片1211位于挡板124与导热板123形成开口的凹槽内,即水路结构121位于凹槽内。
所有的上翅片1211相互平行,相邻的两个上翅片1211分别固定连接于或一体成型于第一挡板1241与第三挡板1243,以形成连续弯折的水道。
参见图6和图7,上翅片1211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为上翅片1211的连接端。可以理解为,上翅片1211垂直于第一挡板1241、第三挡板1243,或倾斜于第一挡板1241、第三挡板1243。即上翅片1211垂直于上翅片1211的连接端,或倾斜于上翅片1211的连接端。
参考图6,上翅片1211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夹角为直角,即上翅片1211垂直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冷却介质入口111位于垂直的上翅片1211与第二挡板1242之间,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111无遮挡直接进入水道中,加快冷却介质的流通速度,增加单位时间内水路结构中冷却介质的流通量,提高热交换效率。
优选地,参考图7,上翅片1211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夹角为锐角,即上翅片1211倾斜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当上壳体11与下壳体13安装后,冷却介质入口111位于倾斜的上翅片1211与第二挡板1242之间,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111进入到水道时,对上翅片1211产生冲击,进而使冷却介质流入其余水道内,水流冲击上翅片1211更有利于冷却水的热传递,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上翅片1211相互平行设计且交叉连接于对立的第一挡板1241和第三挡板1243上,能够增大水道的面积,增加冷却介质与导热板123的接触面积,参见图6,导热板123的所有部位均与冷却介质接触,且上翅片1211的片状结构无弯折设计降低了制造的成本。
风路结构122包括:若干下翅片1221和隔板1222,至少两个下翅片1221为弧形下翅片,相邻弧形下翅片之间形成弧形风道。
优选地,每个下翅片1221均为弧形,相邻两个下翅片1221之间形成风道,优选地,风道亦为弧形。
下翅片固定于出风模块12中的导热板123,导热板123上设有排水口1231。隔板1222包围排水口1231。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热板123大致成方形,使得若干下翅片1221中的每个下翅片1221的尺寸均不相同。具体地,若干下翅片1221之间的间距相等,即下翅片1221形成的水道宽度相同。若干下翅片1221的弧度均相同,使得若干下翅片1221之间相互平行,弧度为10度至90度。
具体地,参见图2,下翅片1221包括根部12211及端部12212,根部12211固定于出风模块12中的导热板123,端部12212抵触出风模块12的下壳体13。优选地,根部12211的厚度大于端部12212的厚度。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节约用料。
优选地,下翅片1221的内弧朝向出风模块12的进风口132,使得从进风口132进入风道内的空气撞击下翅片1221再进入各风道,增大了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速度。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下翅片1221的数量为7个,其中第一个下翅片的内弧朝向出风模块12的进风口132,第六个下翅片与第七个下翅片之间形成的风道朝向出风口131。
盒体包括上壳体11及下壳体13.上壳体11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111,下壳体13上设有进风口132、出风口131及冷却介质出口133。出风口131设有半圆片挡片,使出风口131的形状为半圆形,挡片位于出风口131的底部,防止水排出。
导热板123由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和合金。上壳体11、下壳体13为塑料或金属。
进风口132高于出风口131,且进风口132大于出风口131,以免引起气流的紊乱。冷却介质出口133远低于冷却介质入口111,以及时排出冷凝水,以免出风模块12中的冷凝水含量过多,而导致出风模块12湿度的增加,不利对湿热空气的除湿。
下壳体13包括侧壁和底部,底部为倾斜的底部,冷却介质出口133位于倾斜的底部。
优选地,倾斜的底部包括第一倾斜面134、第二倾斜面135、第三倾斜面136。第一倾斜面134和第三倾斜面136位于第二倾斜面135的两侧,第一倾斜面134和第三倾斜面136的上端连接侧壁,下端连接第二倾斜面135。可以理解为,第一倾斜面134和第三倾斜面136为第二倾斜面135与侧壁之间的过渡面。侧壁与第二倾斜面135之间还设有过渡斜面137。
冷却介质出口133位于第二倾斜面135。冷凝水自身重力的导向作用,冷凝水最终会掉落至下壳体13的底部上。由于第一倾斜面134、第二倾斜面135、第三倾斜面136及过渡斜面137的设计,使得冷却介质出口133远低于冷却介质入口111,以及时排出冷却介质,以免出风模块12中的冷凝水含量过多,同时避免冷凝水在底部积留,而导致出风模块12湿度的增加,不利对湿热空气的除湿。
且由于第一倾斜面134、第二倾斜面135、第三倾斜面136及过渡斜面137的结构及位置设计,使得下壳体13的结构更加流畅,减少了冷却介质在换热组件10内的噪音。
进风口132和出风口131位于相邻的两个侧壁上。下翅片1221的弧面朝向进风口132,使得从进风口132进入风道内的空气撞击下翅片1221再进入各风道,增大了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速度。由于下翅片1221的弧形设计,使得出风口131位于与进风口132相邻的侧壁上。
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均为凹槽结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固定安装后,形成容纳出风模块12的容纳空间。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可以为扣合。优选地,上壳体11可与出风模块12螺接实现扣合后的固定。
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扣合后,冷却介质入口111位于挡板124与上翅片1211之间,进风口132高于出风口131,且冷却水经冷却介质入口111进入水路结构121中,经上翅片1211冲击后流入各水道,经导热板123的导热作用对风路结构122中的湿热空气进行冷却,冷却水经排水口1231流入下壳体13内,从下壳体13底部的冷却介质出口133排出。同时,衣物装置排出的湿热空气经进风口132进入风路结构122中,经下翅片1221冲击后流入各风道,经导热板123冷却为低温低湿的空气后,从出风口131排出。
简而言之,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水路结构121中,冷却介质将带走导热板123的热量,从下壳体13底部的冷却介质出口133流出。导热板123实现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与风路结构122中的湿热空气的热交换,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从外筒32上的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2中,再从进风口132进入风路结构122中,经导热板123冷却除湿后变成低温低热的空气从出风口131排出室内。
本实用新型中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在导热板123上流通,实现对风路结构122中的高温高湿的气体进行冷却,将衣物烘干后的高温高湿的气体变成低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衣物装置的外部,去除衣物的异味,且保证了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的空气质量,减少异味、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
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热板123设有通孔1232,通孔1232将水路结构121与风路结构122连通,以使水气混合,水路结构121中的部分冷却水通过通孔1232与装置排出的高温高湿的气体混合,提高了对高温高湿气体冷却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水路结构121的设计,增加了冷却介质与导热板12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且风路结构122的设计,增加了气体的通道长度,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介质出口133位于倾斜的下壳体13的底部,下壳体13的底部包括多个倾斜面,以及时排出冷却介质,避免冷凝水在底部积留,提高除湿的效率。
实施例2:
参见图1-图3、图9-图15,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包括:箱体、内筒31、外筒32、新风风道1、排风风道2、换热组件10。
箱体,构成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的基本外部结构。
内筒31和外筒32设置于箱体内,内筒31用于容纳烘干衣物,内筒31设置于外筒32中并通过内筒31上的孔(图中未示出)与外筒32连通,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能够进入外筒32。外筒32上设有排风入口。
新风风道1,新风风道1的一端为设置在箱体前板或上顶板上的新风入口,即新风风道1的一端连通外部新风,箱体外空气由所述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新风风道1的另一端连通衣物装置的内筒31,以将外部新风通入衣物装置的内筒31中。
排风风道2,排风风道2的一端为设置在外筒的排风入口,另一端连通出风模块12的风路结构122;衣物装置的内筒内的湿热空气先经内筒31上的孔进入外筒32,外筒32内的湿热空气从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2,经排风风道2进入出风模块12。
循环风道5,循环风道5的一端为设置在外筒32的通气口,另一端连通内筒31;循环风道5内设有风机蜗壳52,在风机蜗壳52的作用下,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经内筒31上的孔进入外筒32,再经外筒32上的通气口进入循环风道5,循环至内筒31。
其中,内筒31的湿热空气透过内筒31上孔进入外筒32,再经外筒32上的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2,经排风风道2进入出风模块12。可有效地防止内筒31内的洗衣泡沫进入排风风道2。
内筒31连通外筒32,外筒32上设有排风入口,以实现内筒31连通排风风道,以将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经换热组件10处理后排出装置外。排风风道2一端连通设在外筒32的排风入口,另一端连通换热组件10中的风路结构122。其中,水路结构121中的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导热板123进行热交换,外筒32内的湿热空气进入风路结构122中,经导热板123冷却除湿后排出至室内。
现有技术中的洗衣装置,一般不存在将外部新风进入内筒31的新风风道1,也不存在将内筒31和外筒32的湿热空气排出至装置外的排风风道2中。
而即使增加新风系统的新风风道1和排风风道2,直接将湿热空气排至室外,会导致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过高。而室内过高温湿度的空气再经新风风道1进入内筒31,造成空气质量无法长效保证,易造成衣物烘干的损伤和污染。而本申请在排风风道2另一端连通出风模块12的风路结构122,湿热空气经换热组件10处理后排出装置外,保证了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的空气质量,减少异味、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
换热组件10包括出风模块12及收容出风模块的盒体。盒体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3。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0为水气混合的换热组件,即出风模块为水气分离的混合模块。
出风模块12包括水路结构121、导热板123和风路结构122。优选地,水路结构121、导热板123和风路结构122均为导热材料制成。
导热板123位于水路结构121和出风模块的风路结构122之间。优选地,水路结构121、导热板123及风路结构122三者一体成型,或者水路结构121和风路结构122焊接在导热板123上。且导热板123设有若干通孔1232,通孔1232将水路结构121与风路结构122连通,以使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与风路结构中的待冷却气体混合,加快对待冷却气体的冷却速率。
导热板123上设有排水口1231,优选地,排水口1231位于导热板123的边缘。风路结构122还包括隔板1222,隔板1222为导热板沿背离风路结构的方向延伸,且位于排水口的边沿,半围排水口1231,以使排水口1231直接与盒体上的冷却介质出口133连通。优选地,排水口1231的尺寸大于通孔1232的尺寸。水路结构121通入冷却介质后,大量的冷却介质从排水口1231排出,少量的冷却介质从水路结构121流入风路结构122内对高温高湿的气体进行冷却之后排出。
优选地,导热板123的边缘向水路结构121的方向弯折形成挡板124,即挡板124与导热板123形成开口的凹槽,水路结构121位于凹槽内。
挡板124的包括第一挡板1241、第二挡板1242、第三挡板1243及第四挡板1244,其中,第一挡板1241、第二挡板1242、第三挡板1243及第四挡板1244首尾相连,第一挡板1241与第三挡板1243平行。
导热板123上设有安装孔1233,出风模块12放置于下壳体13后,通过螺钉或螺栓安装在安装孔1233内,实现导热板123与下壳体13的固定安装。
第一挡板1241设有半圆形的缺口12411,上壳体11安装于下壳体13之后,缺口12411位于冷却介质入口111处。
水路结构121包括:若干上翅片1211,上翅片1211为长方形的片状结构,不具有弯折,相邻的上翅片1211之间形成水道。若干上翅片1211相互平行,且相邻上翅片1211之间的间距相等。
优选地,上翅片1211位于挡板124与导热板123形成开口的凹槽内,即水路结构121位于凹槽内。
所有的上翅片1211相互平行,相邻的两个上翅片1211分别固定连接于或一体成型于第一挡板1241与第三挡板1243,以形成连续弯折的水道。
参见图11和图12,上翅片1211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可以理解为,上翅片1211垂直于第一挡板1241、第三挡板1243,或倾斜于第一挡板1241、第三挡板1243。
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为上翅片1211的连接端。即上翅片1211垂直于上翅片1211的连接端,或倾斜于上翅片1211的连接端。
参考图11,上翅片1211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夹角为直角,即上翅片1211垂直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冷却介质入口111位于垂直的上翅片1211与第二挡板1242之间,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111无遮挡直接进入水道中,加快冷却介质的流通速度,增加单位时间内水路结构中冷却介质的流通量,提高热交换效率。
优选地,参考图12,上翅片1211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的夹角为锐角,即上翅片1211倾斜于第一挡板1241或第三挡板1243。当上壳体11与下壳体13安装后,冷却介质入口111位于倾斜的上翅片1211与第二挡板1242之间,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111进入到水道时,对上翅片1211产生冲击,进而使冷却介质流入其余水道内,水流冲击上翅片1211更有利于冷却水的热传递,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上翅片1211相互平行设计且交叉连接于对立的第一挡板1241和第三挡板1243上,能够增大水道的面积,增加冷却介质与导热板123的接触面积,参见图6,导热板123的所有部位均与冷却介质接触,且上翅片1211的片状结构无弯折设计降低了制造的成本。
风路结构122包括:若干下翅片1221和隔板1222,至少两个下翅片1221为弧形下翅片,相邻弧形下翅片之间形成弧形风道。
优选地,每个下翅片1221均为弧形,相邻两个下翅片1221之间形成风道,优选地,风道亦为弧形。
下翅片固定于出风模块12中的导热板123,导热板123上设有排水口1231。隔板1222包围排水口1231。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热板123大致成方形,使得若干下翅片1221中的每个下翅片1221的尺寸均不相同。具体地,若干下翅片1221之间的间距相等,即下翅片1221形成的水道宽度相同。若干下翅片1221的弧度均相同,使得若干下翅片1221之间相互平行,弧度为10度至90度。
具体地,参见图2,下翅片1221包括根部12211及端部12212,根部12211固定于出风模块12中的导热板123,端部12212抵触出风模块12的下壳体13。优选地,根部12211的厚度大于端部12212的厚度。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节约用料。
优选地,下翅片1221的内弧朝向出风模块12的进风口132,使得从进风口132进入风道内的空气撞击下翅片1221再进入各风道,增大了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速度。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9,下翅片1221的数量为7个,其中第一个下翅片的内弧朝向出风模块12的进风口132,第六个下翅片与第七个下翅片之间形成的风道朝向出风口131。
盒体包括上壳体11及下壳体13.上壳体11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111,下壳体13上设有进风口132、出风口131及冷却介质出口133。出风口131设有半圆片挡片,使出风口131的形状为半圆形,挡片位于出风口131的底部,防止水排出。
导热板123由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和合金。上壳体11、下壳体13为塑料或金属。
进风口132高于出风口131,且进风口132大于出风口131,以免引起气流的紊乱。冷却介质出口133远低于冷却介质入口111,以及时排出冷凝水,以免出风模块12中的冷凝水含量过多,而导致出风模块12湿度的增加,不利对湿热空气的除湿。
参考图14-图15,下壳体13包括侧壁和底部,底部为倾斜的底部,冷却介质出口133位于倾斜的底部。
优选地,倾斜的底部包括第一倾斜面134、第二倾斜面135、第三倾斜面136。第一倾斜面134和第三倾斜面136位于第二倾斜面135的两侧,第一倾斜面134和第三倾斜面136的上端连接侧壁,下端连接第二倾斜面135。可以理解为,第一倾斜面134和第三倾斜面136为第二倾斜面135与侧壁之间的过渡面。侧壁与第二倾斜面135之间还设有过渡斜面137。
冷却介质出口133位于第二倾斜面135。冷凝水自身重力的导向作用,冷凝水最终会掉落至下壳体13的底部上。由于第一倾斜面134、第二倾斜面135、第三倾斜面136及过渡斜面137的设计,使得冷却介质出口133远低于冷却介质入口111,以及时排出冷却介质,以免出风模块12中的冷凝水含量过多,同时避免冷凝水在底部积留,而导致出风模块12湿度的增加,不利对湿热空气的除湿。
且由于第一倾斜面134、第二倾斜面135、第三倾斜面136及过渡斜面137的结构及位置设计,使得下壳体13的结构更加流畅,减少了冷却介质在换热组件10内的噪音。
进风口132和出风口131位于相邻的两个侧壁上。下翅片1221的弧面朝向进风口132,使得从进风口132进入风道内的空气撞击下翅片1221再进入各风道,增大了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速度。由于下翅片1221的弧形设计,使得出风口131位于与进风口132相邻的侧壁上。
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均为凹槽结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固定安装后,形成容纳出风模块12的容纳空间。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可以为扣合。优选地,上壳体11可与出风模块12螺接实现扣合后的固定。
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扣合后,冷却介质入口111位于挡板124与上翅片1211之间,进风口132高于出风口131,且冷却水经冷却介质入口111进入水路结构121中,经上翅片1211冲击后流入各水道,经导热板123的导热作用对风路结构122中的湿热空气进行冷却,冷却水经排水口1231流入下壳体13内,从下壳体13底部的冷却介质出口133排出。同时,衣物装置排出的湿热空气经进风口132进入风路结构122中,经下翅片1221冲击后流入各风道,经导热板123冷却为低温低湿的空气后,从出风口131排出。
简而言之,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水路结构121中,冷却介质将带走导热板123的热量,从下壳体13底部的冷却介质出口133流出。导热板123实现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与风路结构122中的湿热空气的热交换,内筒31内的湿热空气从外筒32上的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2中,再从进风口132进入风路结构122中,经导热板123冷却除湿后变成低温低热的空气从出风口131排出室内。
本实用新型中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在导热板123上流通,实现对风路结构122中的高温高湿的气体进行冷却,将衣物烘干后的高温高湿的气体变成低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衣物装置的外部,去除衣物的异味,且保证了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的空气质量,减少异味、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
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热板123设有通孔1232,通孔1232将水路结构121与风路结构122连通,以使水气混合,水路结构121中的部分冷却水通过通孔1232与装置排出的高温高湿的气体混合,提高了对高温高湿气体冷却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水路结构121的设计,增加了冷却介质与导热板12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且风路结构122的设计,增加了气体的通道长度,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介质出口133位于倾斜的下壳体13的底部,下壳体13的底部包括多个倾斜面,以及时排出冷却介质,避免冷凝水在底部积留,提高除湿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装置为烘干机或洗干一体机,当为洗干一体机时,相应的具有洗衣的结构和洗衣功能,且更佳的是滚筒式洗干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安装在装置的排风风道2的端部,将内筒内的高湿热空气处理后排出,还可以防止洗衣粉放多导致的泡沫溢出的问题。
水路结构121中的冷却水对风路结构122中的高温高湿的气体进行冷却,将衣物洗衣或烘干后的高温高湿的气体变成低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装置的外部,去除衣物的异味,且保证了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的空气质量,减少异味、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洗衣或烘干。
本实用新型的出风模块中的水路结构121的设计,增加了冷却介质与导热板12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且风路结构122的设计,增加了气体的通道长度,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出风模块12中的冷却介质出口位于倾斜的下壳体底部,下壳体底部包括多个倾斜面,以及时排出冷却介质,避免冷凝水在底部积留,提高除湿的效率。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Claims (15)

1.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包括水路结构、风路结构及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之间;其中,所述水路结构通入流动的冷却介质,所述水路结构通入衣物装置的外筒内的湿热空气;
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的一端连通外部新风,另一端连通衣物装置的内筒,以将外部新风通入衣物装置的内筒;
排风风道,所述排风风道的一端连通设置在外筒的排风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风模块的风路结构;衣物装置的外筒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排风入口进入排风风道,经排风风道进入所述出风模块;
其中,所述水路结构中的流动的冷却介质与所述导热板进行热交换,外筒内的湿热空气进入所述风路结构中,经所述导热板冷却除湿后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收容所述出风模块的盒体,所述盒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进风口、出风口、冷却介质出口;
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所述水路结构中,外筒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路结构中,经导热板的热传递作用与风路结构中的气体进行冷热交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上设有排水口,所述导热板设有排水口,所述风路结构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为所述导热板沿背离风路结构的方向延伸,且位于排水口的边沿,以使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盒体上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将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连通,以使水路结构中的冷却水与风路结构中待冷却气体混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结构包括若干上翅片,相邻的所述上翅片之间形成水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的边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导热板形成具有开口的凹槽,所述上翅片位于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首尾相连,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平行,相邻的两个上翅片分别一体成型于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以形成连续弯折的水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翅片与所述第一挡板或第三挡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结构包括若干下翅片,至少两个所述下翅片均为弧形下翅片,相邻所述弧形下翅片之间形成弧形风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翅片的内弧朝向所述进风口,若干所述下翅片之间的间距相等,若干所述下翅片的弧度均相同,所述弧度为10度至90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翅片包括根部及端部,所述根部固定于出风模块中的导热板,所述端部抵触所述出风模块的下壳体,所述根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端部的厚度。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出风口设有挡片,以防止冷却水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部,所述底部为倾斜的底部,所述冷却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倾斜的底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侧壁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位于第二倾斜面的两侧;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上端连接侧壁,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下端连接第二倾斜面;所述侧壁与第二倾斜面之间还设有过渡斜面;所述冷却介质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倾斜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箱体,构成装置的基本外部结构;
设置于箱体内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用于容纳烘干衣物,所述内筒设置于外筒中并与外筒连通,内筒内的湿热空气能够进入外筒,所述外筒上设有排风入口。
CN202022094465.1U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Active CN213896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94465.1U CN213896421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94465.1U CN213896421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96421U true CN213896421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10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94465.1U Active CN213896421U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96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24681B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CN214271395U (zh) 一种基于新风系统的直排式衣物护理装置
CN114293354A (zh)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CN214300905U (zh) 一种干衣机排湿装置的外壳结构、排湿装置、干衣机
CN213896424U (zh) 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CN214271396U (zh) 一种干衣机用排湿气装置、干衣机
CN213896421U (zh)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CN114250609A (zh) 水气混合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CN214736781U (zh) 一种洗干机的排气装置及洗干机
CN213896425U (zh) 水气混合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CN214219141U (zh) 衣物护理装置中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CN111005193B (zh) 安装座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4300904U (zh) 一种用于排湿装置的换热组件、排湿装置、干衣机
CN213896426U (zh) 水气混合的出风模块及衣物烘干装置
CN214300902U (zh) 一种用于排湿装置的换热组件、排湿装置、干衣机
CN114250608A (zh) 衣物护理装置中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CN114250605A (zh) 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CN114250602A (zh) 一种高效烘干系统
CN213896430U (zh) 水气分离的出风模块及衣物烘干装置
CN214736782U (zh) 一种洗干机排气装置的排气通道及洗干机
CN114293355A (zh) 一种干衣机排湿装置的外壳结构、排湿装置、干衣机
CN111021014B (zh)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5051478U (zh) 洗干机的排气装置及洗干机
CN214736783U (zh) 一种排气装置的排气口组件及洗干机
CN111088676B (zh) 基座及衣物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