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1014B -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1014B
CN111021014B CN201911185720.9A CN201911185720A CN111021014B CN 111021014 B CN111021014 B CN 111021014B CN 201911185720 A CN201911185720 A CN 201911185720A CN 111021014 B CN111021014 B CN 111021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enser
water
air duct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857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21014A (zh
Inventor
史亚成
王丙战
蒋元慧
熊力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8572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210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21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1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21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10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上述座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至少安装有冷凝器;上盖,盖设在所述本体上;挡水件,相邻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上盖朝向于所述本体的一面,用于阻挡水流出。上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架和上述的座体,所述本体固定于所述机架。在本发明中,通过在上盖上设置有挡水,能够有效防止冷凝器上表面的水被带出情况发生,进而提升衣物烘干性能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使用的具有衣物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如洗烘一体机或干衣机,座体上安装有风机,通过风机来使衣物在干燥时所需要的处理空气能够循环流动,并通过设置有冷凝器来对湿热的处理空气进行除湿降温处理,以能够变成低湿度的处理空气而实现重复利用。
相关技术中的冷凝器,通常采用水冷的方式来对湿热的处理空气进行除湿降温处理,而处理空气在座体上流动时,存在容易将冷凝器上表面的水带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以解决冷凝器上表面的水被带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至少安装有冷凝器;上盖,盖设在所述本体上;挡水件,相邻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上盖朝向于所述本体的一面,用于阻挡水流出。
优选地,所述挡水件上一端与所述上盖固定连接,下端朝向所述本体的底部方向延伸,所述挡水件的下端与所述上盖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冷凝器上表面与所述上盖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上盖包括:第一盖体,用于遮盖所述冷凝器;第二盖体,用于遮盖所述风道;其中,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相连,所述挡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上。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上盖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连接凸起;或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连接槽。
优选地,所述座体还包括:导风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用于导向所述处理空气由所述冷凝器流向所述风机;其中,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风道靠近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的一端,用于导向所述烘干气体朝向所述第一安装位流动;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用于导向所述烘干气体流动的导风结构。
优选地,所述导风件还包括: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风道靠近于所述第二安装位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二导风板沿所述烘干气体流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间隔或相连。
优选地,所述座体还包括:排水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与所述风道相连通,用于将所述风道内的水导流排出。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架和上述的座体,所述本体固定于所述机架。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座体,包括本体和上盖,本体上设置有用于供风机安装的第一安装位和用于供冷凝器安装的第二安装位;同时在本体上设置用于供烘干气体由冷凝器流向风机的风道,并通过在的上盖上设置有挡水件,用于阻挡上盖和/或冷凝器上表面上的水流出。通过上述设置,在挡水件的阻挡下,防止烘干气体在上盖和冷凝器上表面之间流动,进而能够起到防止冷凝器上表面的水被带出情况发生,进而提升衣物烘干性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座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座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座体;10、导流件;11、本体;111、第一安装位;112、第二安装位; 113、第一连接结构;114、止水件;115、集水槽;12、风道;13、排水结构;131、导水槽;132、分隔槽;14、导风件;141、第一导风板;1411、导风结构; 142、第二导风板;15、排水孔;16、第一侧板;17、第二侧板;18、上盖;181、第一盖体;182、第二盖体;183、第二连接结构;19、挡水件;3、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座体1,主要用于具有衣物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上,如干衣机或洗烘一体机等。而该座体1至少用于供冷凝器3 和风机等用于实现衣物烘干功能的零件的安装。衣物处理装置进行衣物烘干处理的工作原理为:空气经过加热器后被加热成热且干燥的烘干气体,该烘干气体穿过湿的衣物而变成温湿的气体,此后温湿的气体经过冷凝器3而析出水分,并变成冷且干燥的烘干气体并直接排出,当然,该烘干气体也可以再次被输入到加热器中再次进行加热而变成热且干燥的烘干气体,如此循环转变,实现将潮湿的衣物烘干的目的。而在衣物烘干的过程中,烘干气体的循环流动通过风机来实现,风机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冷凝器3和加热器之间,通过风机抽吸冷凝器3内冷且干燥的烘干气体,并吹向至加热器内,以实现烘干气体在各部件间的循环流动。当然,风机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只要能实现对气体的驱动即可。
如图1和图2所示,座体1包括本体11、上盖18和挡水件19(参照图3)。本体11内部形成有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内至少安装有冷凝器和风机。这样,在衣物烘干处理时,烘干气体由冷凝器3排出后而流向风机,而上盖18采用盖设的方式装配在本体11上,并与本体11连接。盖合后的上盖18至少将冷凝器 3遮盖,而且,上盖18与冷凝器3之间可能难以完全贴合,即上盖18的底面 (即朝向于冷凝器3的一面)与冷凝器3的上表面(即朝向于上盖18的一面)之间可能形成有间隙。而为了防止烘干气体在从该间隙流过时,将上盖18和/ 或冷凝器3上表面上的水带出,采用在上盖18相邻冷凝器30的位置设置挡水件19,挡水件19设置在上盖18上且在高度方向上朝向本体11延伸。这样,通过挡水件19来该间隙进行遮挡,防止烘干气体从该间隙内流过或者降低烘干气体由该间隙流过时的速度,进而能够起到阻挡水流出,避免水跟随烘干气体带入到风机内,提升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的可靠性。
如图2和图3所示,挡水件19上端与上盖18固定连接,下端朝向本体11 的方向延伸,并使挡水件19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与上盖18之间的距离大于冷凝器3上表面与上盖18之间的间隙尺寸。这样,使所设置的挡水件19朝向本体 11所延伸的长度能够满足遮挡上盖18的底面与冷凝器3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而可靠实现防止烘干气体从该间隙内流过或者降低烘干气体由该间隙流过时的速度,进而能够起到阻挡上盖18和/或冷凝器3上表面上的水流出的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安装空间包括间隔设置有用于供风机安装的第一安装位111和用于供冷凝器3安装的第二安装位112。而且在本体11上还设有风道 12,风道12用于供烘干气体由冷凝器3流向风机,上盖18在与本体11连接后,也能够将风道12遮盖。第一安装位111和第二安装位112可以是以两者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并相互间隔的方式设置;也可以是第一安装位111和第二安装位112两者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并相互间隔的方式设置。而风道12位于第一安装位111和第二安装位112之间,用于供烘干气体流动通过。这样,烘干气体由冷凝器3排出后,进入到风道12内,并沿着风道12而流向风机。
具体地,挡水件19可以是根据冷凝器3壳体的形状环绕设置,而且,挡水件19延伸的一端上可以设置有用于导向的倾斜平面和/或倾斜曲面,以能够在上盖18与本体11连接时,为挡水件19与冷凝器3之间的装配位置提供导向的作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风机的抽吸下,烘干气体易于从冷凝器3的尾端流出,进而造成水从冷凝器3尾端的上表面被带出。尾端是指冷凝器3上与风道12距离最远的一端。因而,采用将挡水件19设置在上盖18与冷凝器3 的尾端的上表面(图2所示的左上端)所对应位置处,并沿冷凝器3的尾端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冷凝器3的尾端的宽度,而且优选将挡水件19设置成与冷凝器3上远离风道12的一侧边保持平行。这样,在挡水件19的阻挡下,能够防止水从冷凝器3的尾端流出。而挡水件19优选设置为板状构件。
如图1所示,上盖18包括第一盖体181和第二盖体182。第一盖体181用于遮盖冷凝器3;第二盖体182用于遮盖风道12。其中,第一盖体181和第二盖体182相连,挡水件19设置在第一盖体181上。具体地,第一盖体181和第二盖体182之间的连接方式按照本体11上冷凝器3和风道12所设置的位置进行对应连接,以能够实现对冷凝器3和风道12进行可靠遮盖。
如图2和图3所示,本体1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113,上盖18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183,第一连接结构113与第二连接结构183相连。这样,通过第一连接结构113与第二连接结构183之间的相互连接,使上盖18在盖设于本体11上,能够与本体11保持稳定连接。具体地,在实际设置中,可将第一连接结构113设置为连接槽,而第二连接结构183则设置为连接凸起;或是将第一连接结构113设置为连接凸起,而第二连接结构183则设置为连接槽。在连接时,将连接凸起插入到连接槽内,便实现了本体11和上盖18之间连接位置的定位。并且,可将连接凸起设置为卡设在连接槽内的方式而实现本体11和上盖18之间的固定连接。当然,可以理解地,也可通过螺丝类紧固件来实现本体11和上盖18之间的固定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座体1还包括导风件14。风道12 设置在本体11上,而导风件14设置在风道12内,用于导向处理空气由冷凝器 3流向风机,以提高烘干气体在风道12内流动顺畅性。即,烘干气体在风道12 内流动的过程中,通过导风件14的导向,能够提高烘干气体流动的顺畅性,使烘干气体能够由冷凝器3而快速流向风机,减少烘干气体在第一安装位111的停留时间,实现了将风道12内的烘干气体快速导出。
如图1和图4所示,导风件14包括第一导风板141。该第一导风板141设置在风道12靠近于第一安装位111的一端,用于导向烘干气体朝向风机流动。而且第一导风板141上设置有用于导向烘干气体流动的导风结构1411。这样,烘干气体在风道12内流动,并在经过第一导风板141时,在导风结构1411的导向下,能够使烘干气体朝向风机的方向流动,而经过风机的抽吸,便能够提高烘干气体流动的速度,从而能够提高风道12内烘干气体流动的顺畅性。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将该导风结构1411设置为斜面,而且斜面朝向风机方向逐渐弯曲。这样设置,使整个第一导风板141为一个逐渐连续弯曲的弧形状,而且弯曲的方向朝向于风机的抽吸口所在的方向,以便于烘干气体经过导风结构1411的导向而能够朝向风机的抽吸口所在的方向流动。
如图1和图4所示,导风件14还包括第二导风板142。该第二导风板142 设置在风道12靠近于第二安装位112的一端,而且第二导风板142朝向第一导风板141延伸,并与第一导风板141间隔或相连。具体地,第二导风板142可以是平整的直板或弯曲的弧形板,实际设置以能够导向烘干气体流动,增强烘干气体流动的顺畅性为宜。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二导风板142设置成平整的直板,并与第一导风板141相连。并且,沿第二导风板142延伸的方向,第二导风板142与导风结构1411弯曲方向所对应的风道12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靠近。这样,烘干气体在沿第二导风板142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汇集,使烘干气体能够被集中流向至风机。
如图5所示,作为第二导风板142结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可采用将第二导风板142沿风道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并使各第二导风板14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其中最靠近于第一导风板141的一个第二导风板142与第一导风板141间隔或相连,而其余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导风板142之间间隔。这样设置,至少在相邻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导风板142之间所形成的缺口的连通作用下,能够使整个风道12在经过各第二导风板142的分隔下,仍然保持各区域相互连通,从而烘干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在经过第一导向板之前,能够自动选择流动方向,起到提升烘干气体流动的顺畅性的功能。
如图5所示,第二导风板142靠近于第二安装位112的一端与第二安装位 112间隔。这样,保证了风道12靠近于第二安装位112的一端的完整性,不被分隔。使从冷凝器3流出的烘干气体在进入到风道12内后,能够根据实际的流动情况而选择流动方向,并结合风机的抽吸作用,使更多的处理空气能够流向风机。
如图1和图4所示,座体1还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16和第二侧板 17,风道12便形成在第一侧板16和第二侧板17之间,并使第一侧板16和第二侧板17均与导风件14不相连,以避免导风件14将风道12阻断。而第一侧板16和第二侧板17的一端至少分别延伸至第一安装位111,第一侧板16和第二侧板17的另一端至少分别延伸至第二安装位112。这样设置,确保了风道12 在第一安装位111和第二安装位112之间的完整性,防止烘干气体在风道12内出现泄漏。而此种设置方式下,导风件14与第一侧板16和第二侧板17均不相连,以避免导风件14将风道12阻断。
如图4所示,座体1还包括导流件10。导流件10至少设置在风道12内靠近于第二安装位112的一端,用于将从冷凝器3输出的烘干气体引导流向至风机。这样,烘干气体由冷凝器3内排出而进入到风道12内后,在流动的过程中,首先能够通过导流件10的导向而朝向导风件14所在位置流动,提升烘干气体流动的顺畅性。
具体地,导流件10可以是以能够导向烘干气体流动为前提而倾斜设置的平整直板。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采用将导流件10朝向第一侧板 16的方向弯曲设置。这样,该导流件10为弯曲的弧形面,并使导流件1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板17固定连接。从而,起到有效引导烘干气体由冷凝器3流向风机的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本体11还包括排水结构13。排水结构13设置在本体 11上,并与风道12相连通,用于将风道12内的水导流排出。具体地,由于烘干气体在风道12内流动时,存在冷凝器3中的水流入到风道12,并跟随烘干气体流入到风机内而被带出的问题。因此,采用将排水结构13设置在本体11 上,用于将风道12内的液体排出。该排水结构13连通风道12与风道12的外部。这样设置,流入到风道12内的液体便能够进入到排水结构13内,随后通过排水结构13而将流出的液体及时排出于风道12的外部,防止流出的液体跟随烘干气体而被带入到第一安装位111中,最后被风机甩出的情况出现。
具体地,排水结构13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可以是开设在形成风道12的侧壁上,如孔或者槽等结构,将风道1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将排水结构13至少部分设置在位于风道12内,而排水结构13其余部分由风道12内向风道12外延伸并穿出风道12,以实现将风道12内的液体引流至风道12的外部。
由于风道12内的烘干气体的流动主要通过风机的抽吸来实现,因而,为了使风道12内的液体尽可能的流向排水结构13,可将风道12具有排水结构13 的一端位置设置成低于风机所在的一端。这样,风道12内的液体便会自动流向排水结构13,便于风道12内液体的排水。
如图1和图4所示,该排水结构13包括导水槽131。导水槽131设置在本体11上,而且导水槽131的一端向第二安装位112延伸,导水槽131的另一端向第一安装位111延伸。这样设置,使导水槽131在风道12内的长度尽可能的延长,以便具有更多收集液的面积,使风道12内的液体能够及时流入到导水槽131内而被排出。具体地,导水槽131延伸的一端通常采用直线延伸的设置方式。当然,在满足设置和流入到导水槽131内的液体能够及时、顺畅地排出,也可将导水槽131延伸的一端采用弯曲延伸的方式设置。
导水槽131采用向本体11内凹陷设置的方式形成,因而,为了使风道12 内各处液体能够流入到导向槽内,可采用在本体11上设置有多个与导水槽131 连通的引流口,用于将液体引流至导水槽131内。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风道 12内的液体汇集流入到导水槽131内的效果。
如图1和图4所示,排水结构13还包括分隔槽132。分隔槽132相邻第一安装位111设置,并位于风道12内,用于收集流向第一安装位111的液体,而且导水槽131朝向第一安装位111延伸的一端与分隔槽132相连通。这样,便可通过分隔槽132来实现对流向第一安装位111的液体进行收集,能够防止液体进入到第一安装位111内。并且分隔槽132和导水槽131相连通,便也实现了流入到分隔槽132内的液体能够经过导水槽131而流向排水孔,最后由排水孔而实现排出。
如图4所示,在实际设置中,可采用将分隔槽132垂直或倾斜于导水槽131 的延伸方向设置。即将分隔槽132的两端采用朝向风道12相对的两侧壁垂直延伸或倾斜延伸,并优选与第一侧板16和第二侧板17分别相连。这样,分隔槽 132便起到了进一步阻挡液体流入到第一安装位111中,可靠实现了防止风道 12内的液体被带入到风机内。
如图4所示,座体1还包括排水孔15。排水孔15设置在本体11靠近第二安装位112的一端,导水槽131与排水孔15相连通,用于将导水槽131内的液体排出。即通过在本体11设置有排水孔15,通过排水孔15来将导水槽131的液体最终排出。该排水孔15可以连接有液体收集装置,以实现对排出的液体进行收集。
如图5所示,将排水孔15设置在风道12内,并靠近第二安装位112的一端,即靠近于冷凝器3设置。而整个排水结构13也均处于风道12内。这样设置,风道12中的液体能够由排水结构13的任意位置进入到排水结构13内,而流入到排水结构13内的液体又向排水孔15所在的方向流动,最终由排水孔15 而实现排出。
具体地,排水孔15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可以是开设在形成风道12的侧壁上,并使排水孔15的最低位置与风道12的底部平齐或低于风道12的底部,将风道12内部与风道12的外侧连通,以确保风道12内的液体能够流向至排水孔15。也可以是将排水孔15的一端直接设置在风道12内,而另一端朝向风道 12的边侧方向延伸至风道12外部,同样能够实现将风道12与本体11的外侧连通。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将排水孔15的一端设置在位于风道12内,而排水孔15的另一端贯穿至本体11的底部。即将排水孔15设置在风道12内,朝向本体11底部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并贯穿本体11的底部,这样设置,能够提高液体由排水孔15排出的舒畅性。
如图4所示,座体1还包括止水件114。止水件114设置在风道12内并与第二安装位112间隔,而且止水件114与第二安装位112之间形成有集水槽115,排水孔15位于集水槽115内,而导水槽131也可以是与集水槽115相连通。具体地,止水件114可以是凸设在本体11上的板状构件,并使止水件114的两端与风道12相对的两侧壁相连,同时还在止水件114上至少靠近排水孔15的位置开设有缺口,以使集水槽115能够与风道12实现连通。这样设置,从冷凝器 3流出的液体先经过止水件114的阻挡,能够防止该液体直接流入到风道12内。当然,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该止水件114也可以是向本体11内部凹陷设置的凹槽,同样能够起到对流出的液体进行收集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将排水结构13设置在靠近于第二侧板17的一侧。这样设置,不仅能够实现对风道12内液体的收集,而且防止排水结构13对风道12内烘干气体的流动造成干扰,确保烘干气体流动的顺畅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至少具有衣物烘干的功能,从而能够实现将潮湿的衣物处理成为干燥的衣物。也可以是同时具有衣物洗涤和烘干的功能。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架和上述的座体1,座体1 固定于机架。由于上述的座体1能够可靠防止上盖和/或冷凝器上表面上的水流出。而且座体1具有导向烘干气体顺畅流动的功能,便能够提高衣物烘干处理时,烘干气体流动的顺畅性。同时,该座体1还具有排水功能,能够将风道12 内的水及时排出,避免风道12内的水被带入到风机内而影响衣物烘干的效果。这样,衣物处理装置通过使用该座体1,有效提高了衣物烘干处理的效率,满足了采用衣物处理装置进行衣物烘干处理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座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至少安装有冷凝器和风机;所述本体内还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用于供烘干气体由所述冷凝器流向所述风机;
上盖,盖设在所述本体上;
挡水件,相邻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上盖朝向于所述本体的一面,用于阻挡水流出至所述风机;其中,所述挡水件设置在所述上盖与所述冷凝器的尾端的上表面所对应位置处,所述尾端为所述冷凝器上与所述风道距离最远的一端,且所述挡水件沿所述冷凝器的尾端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挡水件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冷凝器的尾端的宽度,所述挡水件与所述冷凝器上远离所述风道的一侧边保持平行;和/或,所述挡水件环绕所述冷凝器设置,且所述挡水件延伸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导向的倾斜平面和/或倾斜曲面;
所述挡水件上端与所述上盖固定连接,下端朝向所述本体的底部方向延伸,所述挡水件的下端与所述上盖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冷凝器上表面与所述上盖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空间包括间隔设置的供风机安装的第一安装位和供冷凝器安装的第二安装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括:
第一盖体,用于遮盖所述冷凝器;
第二盖体,用于遮盖所述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相连,所述挡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上盖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连接凸起;或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连接槽。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包括:
导风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用于导向所述烘干气体由所述冷凝器流向所述风机;
其中,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包括:
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风道靠近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的一端,用于导向所述烘干气体朝向所述第一安装位流动;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用于导向所述烘干气体流动的导风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还包括:
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风道靠近于所述第二安装位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二导风板沿所述烘干气体流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间隔或相连。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包括:
排水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与所述风道相连通,用于将所述风道内的水导流排出。
10.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体,所述本体固定于所述机架。
CN201911185720.9A 2019-11-27 2019-11-27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110210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5720.9A CN111021014B (zh) 2019-11-27 2019-11-27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5720.9A CN111021014B (zh) 2019-11-27 2019-11-27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1014A CN111021014A (zh) 2020-04-17
CN111021014B true CN111021014B (zh) 2022-08-26

Family

ID=70206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85720.9A Active CN111021014B (zh) 2019-11-27 2019-11-27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2101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R201104078A1 (tr) * 2011-04-26 2012-11-21 Arçeli̇k Anoni̇m Şi̇rketi̇ Isı pompalı çamaşır kurutucu.
EP2843103B1 (en) * 2013-08-30 2022-02-23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Appliance for drying laundary with auxiliary de-fluff filter
KR101638923B1 (ko) * 2015-01-13 2016-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CN105463811A (zh) * 2015-12-04 2016-04-06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洗干一体机
CN205775474U (zh) * 2016-05-31 2016-12-07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干衣机或热泵洗干一体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1014A (zh)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26952C2 (ru) Сушильная машина
EP3124681B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CN114703643B (zh) 一种冷凝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0104319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1005193B (zh) 安装座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1304891B (zh) 一种洗衣机
CN111021014B (zh) 座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07923116B (zh) 具有用于热交换器的清洁装置的家用器具
CN209958109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1088676B (zh) 基座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1021013B (zh) 底座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0656479B (zh) 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5897186A (zh) 烘干设备的烘干系统及烘干设备
CN114293354A (zh)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KR100697021B1 (ko) 건조 겸용 세탁기
CN213896421U (zh) 一种直排式的新风洗衣装置
CN114250609A (zh) 水气混合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EP3943656B1 (en) Laundry treatment device
CN112301625A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9195443U (zh) 一种冷凝水集水组件及干衣机
CN214736783U (zh) 一种排气装置的排气口组件及洗干机
CN213896426U (zh) 水气混合的出风模块及衣物烘干装置
CN212103358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3896425U (zh) 水气混合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CN214736782U (zh) 一种洗干机排气装置的排气通道及洗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