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44603U - 曲面显示模块 - Google Patents

曲面显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44603U
CN213844603U CN202022191532.1U CN202022191532U CN213844603U CN 213844603 U CN213844603 U CN 213844603U CN 202022191532 U CN202022191532 U CN 202022191532U CN 213844603 U CN213844603 U CN 213844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ole
handle
limiting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15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冠志
苏培德
李达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gent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Brogent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gent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Brogent Technologie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44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44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曲面显示模块,包括有显示面板、安装把手及限位装置,安装把手能受控制地相对设置于显示面板之结合柱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移动,限位装置能受控制地在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间移动,当安装把手移动至第二位置,限位装置能受控制地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以抵推结合柱,使结合柱固定不动地位于限位孔之封闭端,而使安装把手结合于显示面板,当限位装置受控制地自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安装把手能受控制地自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且安装把手能受控制地往远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移动以使限位孔脱离结合柱,而使安装把手脱离显示面板。

Description

曲面显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与曲面显示模块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利于搬运、拆卸及安装的曲面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屏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平面的显示屏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场合,而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在天文展示厅、电影院、广告屏幕等场景,会使用到弧状显示屏,以提供观赏者大视角的视觉震撼和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
已知弧状显示屏一般由多个显示模块安装于支架上拼接而成,然而,为了使显示屏呈现弧状,所述多个显示模块必须准确的设置于支架上的特定位置,但现有之显示模块并不利于搬运,使得工人于安装时需耗费大量的工时,且显示模块之显示屏幕若在搬运时受到碰撞,则容易有毁损的问题,除此之外,当显示模块安装于支架上后,若欲将显示模块拆离支架以进行维修或保养的动作时,现有的显示模块也不便于用户将显示模块拆离支架,进而造成维修或保养上的困难,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于搬运、拆卸及安装之显示模块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曲面显示模块,能利于用户搬运、拆卸或是安装。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曲面显示模块设置于一曲面支架上,所述曲面显示模块包括有一显示面板、一安装把手及至少一个限位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相背对的一显示面及一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具有至少两个结合柱;所述安装把手具有一握持部及对应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之至少两个限位孔,各所述限位孔为具有一起始端与一封闭端的长槽孔,所述安装把手以其限位孔对应套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之结合柱上,所述安装把手受控制地相对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移动,其中当所述安装把手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各所述所述结合柱抵于各所述限位孔之所述起始端,当所述安装把手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所述结合柱抵接各所述限位孔之所述封闭端;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把手上,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能在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间移动,其中当所述安装把手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能受控制地自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以抵推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中的一个,使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中的一个固定不动地位于各所述限位孔之所述封闭端;当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自所述第四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三位置,且所述安装把手自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安装把手能受控制地往远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至少两个限位孔脱离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借此,将多个曲面显示模块安装在所述曲面支架上,所述多个曲面显示模块的显示面板并接构成一弧状显示面。
本实用新型之效果在于,所述安装把手是以可拆离的方式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当所述安装把手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时,使用者能通过握持所述安装把手之握持部移动及搬运所述显示面板,以利于安装及拆卸所述显示面板,且所述安装把手能自所述显示面板拆离后再结合于另一显示面板,进而能达成移动及搬运另一个显示面板之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立体图。
图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立体图。
图4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立体图。
图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立体图。
图6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立体图。
图7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立体图。
图8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立体图。
图9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俯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之A-A方向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曲面显示模块
10:显示面板
101:结合柱
1011:颈缩段
1012:连结段
101a:连结部
101b:头部
10a:显示面
10b:安装面
2:曲面支架
20安装把手
22:安装座
221:第一横板
222:立板
223:第二横板
224:限位孔
2241:第一孔段
2242:第二孔段
224a:封闭端
24:握把
3:弧状显示面
40:限位装置
41:套筒
411:限位槽
411a:长槽段
411b:短槽段
42:顶杆
43:拨杆
44:弹性件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
P4:第四位置
X:长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 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之曲面显示模块1,所述曲面显示模块1包含一显示面板10、一安装把手20及一限位装置40,所述显示面板10具有相背对的一显示面10a及一安装面10b,所述安装面10b具有两个结合柱101,所述两个结合柱101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面10b,另一端往远离所述安装面10b的方向延伸。
请配合图1,所述安装把手20具有一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用以供使用者握持,所述安装把手20包含一安装座22及一握把24,所述安装座具有一安装部及两个连接部,所述安装部在一长轴X方向上之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一连接部,所述安装座22包含一第一横板221、两个立板222及两个第二横板223,所述第一横板221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立板222中的一个,各所述立板222连接所述两个第二横板223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横板221具有所述安装部,各所述第二横板223具有一所述连接部,所述握把24具有所述握持部,且所述握把24之两端分别与一所述连接部连接,借此,所述握把24、所述第一横板221与所述多个立板222之间形成一握持空间供使用者握持,所述安装部具有对应所述两个结合柱101之两个限位孔 224,各所述限位孔224为具有一起始端与一封闭端224a的长槽孔。在其他实施例中,不排除结合柱之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安装部具有对应结合柱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限位孔。
请配合图1,所述限位装置40设置于所述安装把手20之安装部也就是所述安装座22之所述第一横板221上,所述限位装置40包含一套筒41、一顶杆42、一拨杆43及一弹性件44,所述顶杆42及所述弹性件44设置于所述套筒41中,所述拨杆43与所述顶杆42连接,所述弹性件44一端抵接所述套筒41,另一端抵接所述顶杆42,所述顶杆42系沿所述长轴X 方向延伸。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安装把手20能受控制地往靠近所述安装面10b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两个限位孔224能对应套设于所述两个结合柱101上,且所述安装把手20能受控制地相对所述两个结合柱在一第一位置P1及一第二位置P2间移动,当所述安装把手2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P1时,各所述结合柱101抵于各所述限位孔224之所述起始端,当所述安装把手20 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P2时,各所述结合柱101抵接各所述限位孔224之所述封闭端224a。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限位装置40之所述顶杆42能受控制地沿所述长轴X方向在一第三位置P3及一第四位置P4间移动,所述套筒41具有一L型限位槽411,所述L型限位槽411具有相连通的一长槽段411a及一短槽段411b,当所述顶杆42位于所述第三位置P3时,所述拨杆43能受控制地穿设于所述限位槽411之短槽段411b中以限制所述顶杆42之位移,当所述拨杆43受控制地脱离所述限位槽411之短槽段411b时,所述拨杆43能沿所述长槽段411a移动,所述顶杆42能受所述弹性件44之抵推自所述第三位置P3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P4。
借此,当所述安装把手20自所述第一位置P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P2时,所述限位装置 40之所述顶杆42能受控制地自所述第三位置P3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P4以抵推所述两个结合柱101中的一个,使所述两个结合柱101中的一个固定不动地位于各所述限位孔224之所述封闭端224a,而使所述安装把手20结合于所述显示面板10上,反之当所述限位装置40 之所述顶杆42受控制地自所述第四位置P4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P3时,所述安装把手20能受控制地自所述第二位置P2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P1,且所述安装把手20能受控制地往远离所述安装面10b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两个限位孔224脱离所述两个结合柱101,而使所述安装把手20脱离所述显示面板10;如此一来,如图6及图7所示,使用者能通过握持所述安装把手20之所述握持部将所述显示面板10设置于一曲面支架2上,并通过设置多个显示面板10于所述曲面支架2上,使得多个显示面10a如图8所示相连接共同构成一弧状显示面 10a。
值得一提的是,各所述限位孔224具有一第一孔段2241及一第二孔段2242,所述第一孔段2241与所述第二孔段2242是沿所述长轴X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孔段2242具有所述封闭端224a,所述第一孔段2241之最小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2242之最小孔径,各所述第一孔段2241为一圆形孔,各所述第二孔段2242为一长形孔,各所述第二孔段2242具有两个相对的长边,所述两个长边间之最小距离为各所述第二孔段2242之最小孔径。请配合图9及图10,各所述结合柱101具有往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之所述安装面10b的方向延伸且依序连接的一连结部101a及一头部101b,所述头部101b之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2242之最小孔径且小于所述第一孔段2241之最小孔径,所述连结部101a之最小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孔段2242之最小孔径,各所述限位孔224之所述第一孔段2241能穿过所述各所述结合柱101之所述头部101b并套设于所述连结部101a上,当所述安装把手20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P2时,所述限位装置40能受控制地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P4并抵推所述两个结合柱101中的一个之所述头部101b。
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结合柱101之所述连结部101a具有一颈缩段1011及一连结段 1012,所述连结段1012一端连接所述显示面板10之所述安装面10b,另一端连接所述颈缩段1011,所述颈缩段1011连接所述头部101b,所述颈缩段1011之外径小于所述连结段1012 之外径,且所述连结段1012之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2242之最小孔径,借此,所述第一横板221能夹设于所述头部101b与所述连结段1012间之所述颈缩段1011上,进而使所述把手 _稳固的与所述显示面板10连接。
再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所述限位装置40之所述顶杆42能受控制地沿所述长轴X方向在所述第三位置P3及所述第四位置P4间移动为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不排除所述限位装置之所述顶杆能受控制地沿不同的方向在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间移动,例如,限位装置之顶杆能受控制地沿垂直所述长轴方向的方向在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间移动,一样能达成当所述安装把手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装置能受控制地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以抵推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中的一个,使所述两个结合柱中的一个固定不动地位于各所述限位孔之所述封闭端,而使所述安装把手结合于所述显示面板,以及当限位装置受控制地自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安装把手能受控制地自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之效果。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以一个限位装置为例说明,实务上,不排除设置一个以上之限位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所述安装把手是以可拆离的方式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当所述安装把手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时,使用者能通过握持所述安装把手之握持部移动及搬运所述显示面板,且所述安装把手能自所述显示面板拆离后再结合于另一显示面板,进而能移动及搬运另一个显示面板,借此以达到利于使用者搬运、安装及拆卸显示面板之功效;举例来说,当安装把手与显示面板连接时,使用者能通过握持安装把手之握持部搬运并移动显示面板至曲面支架上的适当位置以进行安装,完成安装后,使用者能将安装把手拆离显示面板,一般而言,显示面板是通过磁力吸附于曲面支架上,因此,当用户欲将显示面板拆离曲面支架时,用户能移动至显示面板之安装面的一侧后,将安装把手安装于显示面板之安装面上,并通过安装把手将显示面板往远离曲面支架的方向推动,以使显示面板脱离曲面支架,而后再朝反方向将显示面板收回而完成拆卸的动作,借此以利于进行后续的维修及保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曲面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一曲面支架上,所述曲面显示模块包含:
一显示面板,具有相背对的一显示面及一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具有至少两个结合柱;
一安装把手,具有一握持部及对应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之至少两个限位孔,各所述限位孔为具有一起始端与一封闭端的长槽孔,所述安装把手以其限位孔对应套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之结合柱上,所述安装把手受控制地相对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移动,其中当所述安装把手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结合柱抵于所述起始端,当所述安装把手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各所述结合柱抵接各所述限位孔之所述封闭端;以及
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把手上,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能在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间移动,其中当所述安装把手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能受控制地自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以抵推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中的一个,使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中的一个固定不动地位于各所述限位孔之所述封闭端;当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自所述第四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三位置,且所述安装把手自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安装把手能受控制地往远离所述安装面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至少两个限位孔脱离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
借此,将多个曲面显示模块安装在所述曲面支架上,所述多个曲面显示模块的显示面板并接构成一弧状显示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各所述限位孔具有一第一孔段及一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具有所述封闭端,所述第一孔段之最小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之最小孔径,各所述结合柱具有往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之所述安装面的方向延伸且依序连接的一连结部及一头部,所述头部之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之最小孔径且小于所述第一孔段之最小孔径,所述连结部之最小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孔段之最小孔径,各所述限位孔之所述第一孔段能穿过各所述结合柱之所述头部并套设于所述连结部上,当所述安装把手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能受控制地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并抵推所述至少两个结合柱中的一个之所述头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安装把手包含一安装座及一握把,所述握把具有所述握持部且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具有所述至少两个限位孔,且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安装座具有一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一长轴方向上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一连接部,所述安装部具有所述至少两个限位孔且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握把之两端分别与一所述连接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安装座包含一第一横板、两个立板及两个第二横板,所述第一横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立板中的一个,各所述立板连接所述两个第二横板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横板具有所述安装部,各所述第二横板具有各所述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各所述第一孔段为一圆形孔,各所述第二孔段为一长形孔,各所述第二孔段具有两个相对的长边,所述两个长边间之最小距离为各所述第二孔段之最小孔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包含一套筒、一顶杆及一弹性件,所述顶杆及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套筒中,所述弹性件一端抵接所述套筒,另一端抵接所述顶杆,所述顶杆系沿一长轴方向延伸,所述顶杆能受控制地沿所述长轴方向在所述第三位置及所述第四位置间移动,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是沿所述长轴方向排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限位装置包含一拨杆,与所述顶杆连接,所述套筒具有一L型限位槽,所述L型限位槽具有相连通的一长槽段及一短槽段,当所述顶杆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拨杆能受控制地穿设于所述限位槽之短槽段中以限制所述顶杆之位移,当所述拨杆受控制地脱离所述限位槽之短槽段时,所述拨杆能沿所述长槽段移动,所述顶杆能受所述弹性件之抵推自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所述握把、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两个立板之间形成一握持空间。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显示模块,其中,各所述结合柱之所述连结部具有一颈缩段及一连结段,所述连结段一端连接所述显示面板之所述安装面,另一端连接所述颈缩段,所述颈缩段连接所述头部,所述颈缩段之外径小于所述连结段之外径,且所述连结段之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之最小孔径。
CN202022191532.1U 2020-09-11 2020-09-29 曲面显示模块 Active CN21384460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1974 2020-09-11
TW109211974U TWM606812U (zh) 2020-09-11 2020-09-11 曲面顯示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44603U true CN213844603U (zh) 2021-07-30

Family

ID=75239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1532.1U Active CN213844603U (zh) 2020-09-11 2020-09-29 曲面显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44603U (zh)
TW (1) TWM60681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6812U (zh) 2021-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35167B (zh) 显示器与拼接显示装置
CN211875615U (zh) 一种提词器
CN201429956Y (zh) 折叠式便利展示架
CN204231496U (zh) 可伸缩摄像头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CN101750710B (zh) 镜头模组及应用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CN104575310A (zh) 前拆式小间距led显示屏模块
CN213844603U (zh) 曲面显示模块
CN114078370B (zh) 曲面显示模块
CN201159221Y (zh) 具快装微调功能的连接组件
CN112271573A (zh) 一种拼装变形式配电柜
CN101992970A (zh) 胶带座
CN101566266B (zh) 底座及使用该底座的显示装置
KR100774005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6697200A (zh) 模块化led屏
CN101493203B (zh) 背光模块
CN115789468A (zh) 一种支架
CN201256504Y (zh) 一种免螺丝安装结构
CN211930725U (zh) 一种高效切换拍摄视角的移动端镜头变相取景外设
CN212135829U (zh) 一种模块式拼装led显示屏
WO2007040579A3 (en) Integrated optical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projection displays
TWI351909B (en) Fixing device for storage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
CN215111571U (zh) 一种计算机多屏连接装置
CN220324098U (zh) 一种模块式拼装led显示屏
CN219215269U (zh) 一种便于安装座椅的电动车车架
CN201174204Y (zh) 日月广告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