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81453U -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81453U
CN213781453U CN202022887624.3U CN202022887624U CN213781453U CN 213781453 U CN213781453 U CN 213781453U CN 202022887624 U CN202022887624 U CN 202022887624U CN 213781453 U CN213781453 U CN 2137814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device
holes
display screen
suppor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8762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赛
李健
徐志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8762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814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814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814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本公开的支撑装置,用于支撑显示屏,支撑装置包括多个通孔;以及多个凹槽,凹槽与通孔连通,并且,多个通孔中的任一通孔经过凹槽和/或其他通孔与支撑装置的外部连通。本公开通过设置多个凹槽将任一通孔与支撑部件的外界连通,使得在抽真空的工艺过程中,支撑装置上的每一个通孔内的空气均可以被排出,从而避免支撑装置上出现由于通孔无法通气而发生鼓胀的情况。

Description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显示屏幕的要求也越来越大。显示屏幕的增大虽然带来了较好的视觉体验,但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诸如智能手环、手表等可穿戴的智能终端发展迅速,但是受限于屏幕较小和续航能力较差等问题,可穿戴的智能终端功能较少、使用范围有限。因此,可弯折的智能终端应运而生。
在目前的可弯折显示面板的设计中,通常需要在柔性显示屏的背面粘贴一张SUS(Steel Use Stainless,即补强钢片)进行支撑固定,为了减少模组厂的工序,将SUS背面的保护膜在SUS出厂前就贴附好,模组厂再将贴附好保护膜的SUS与屏体贴合。
贴合完SUS后需要真空脱泡,使SUS与屏体贴合更好,但是由于SUS弯折区有镂空,同时镂空区背面覆有保护膜。在抽真空的过程中镂空区域由于无法通气发生鼓胀,弯折位置会出现鼓包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于支撑显示屏,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多个通孔;以及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通孔连通,并且,所述多个通孔中的任一通孔经过所述凹槽和/或其他所述通孔与所述支撑装置的外部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呈带状,两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支撑装置两侧,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屏的弯折部;其中,所述多个通孔和所述多个凹槽设置于所述镂空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相连接;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或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成条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镂空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两两连通所述通孔、或将所述通孔与所述支撑装置的外部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还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两连通所述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5u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由金属材质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上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镂空区域,所述多个通孔和所述多个凹槽设置于所述镂空区域;以及显示屏,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其中,所述显示屏具有弯折部,所述镂空区域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通过设置多个凹槽将任一通孔与支撑部件的外界连通,使得在抽真空的工艺过程中,支撑装置上的每一个通孔内的空气均可以被排出,从而避免支撑装置上出现由于通孔无法通气而发生鼓胀的情况。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补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目前的可弯折显示面板的设计中,通常需要在柔性显示屏的背面粘贴一张SUS(Steel Use Stainless,即补强钢片)进行支撑固定。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补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补强板10上对应柔性显示屏弯折部位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开孔11。
多个开孔11可以均匀的分布,一般为相互平行,这样可以在补强板10随着柔性显示屏弯折的时候释放一定的应力。同时,在补强板10的背面还设置一层保护膜,一般地,为了减少模组厂的工序,保护膜在补强板10出厂之前就贴附好,模组厂再将贴附好保护膜的补强板与柔性显示屏的屏体贴合,这样可以使得补强板10与屏体贴合得更好。
在终端设备的制备工艺上,还存在有真空脱泡的过程。由于补强板10上有开孔11,同时补强板10背面覆有保护膜,即开孔11被保护膜覆盖。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开孔11由于无法通气发生鼓胀,最后使得柔性显示屏的弯折位置会出现鼓包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支撑装置,能够避免柔性显示屏在制造过程中出现鼓包现象。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的支撑装置100用于支撑显示屏30,可以设置于显示屏30的下方。显示屏30为柔性显示屏,例如可以为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半导体)。
在本公开中,显示屏30的发光侧可以贴附有盖板20,盖板20可以是玻璃盖板,用于保护显示屏30免受外力损伤。盖板20和显示屏30可以通过光学胶粘合。
在本公开中,与显示屏30的发光侧相对的一侧为显示屏30的背面,即显示屏30的背光侧。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装置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第一面101与显示屏30的背面相连接。支撑装置100的的第一面101可以通过双面胶粘合与显示屏30的背面。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00可以由金属、聚脂、聚酰亚胺、玻璃纤维、聚四氟乙烯、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材质构成。这些材质构成的支撑装置100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强度,可以用于支撑显示屏30。
在本公开中,支撑装置100由金属材质构成,例如可以是不锈钢、铝箔等。由于双面胶具有绝缘性,在粘合支撑装置100和显示屏30的同时,还可以防止显示屏30电子元件以及电路布线等被支撑装置100干扰。
在本公开中,支撑装置100包括多个通孔110和多个凹槽120。通孔110贯穿支撑装置100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设置。
一般地,支撑装置100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用于对柔性显示屏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使得柔性显示屏能够保持一定的形态。在一个终端设备中,还具有边框,边框能够对柔性显示屏不需要弯折的部位提供支撑作用。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支撑装置100可以设置为贴附于显示屏30局部,可以是显示屏30的弯折部31。
由于支撑装置100具有一定的刚性,在随着显示屏30弯折的过程中,在支撑装置100上对应弯折部31的位置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可能会损伤显示屏30。
在本公开中,可以在支撑装置100上对应显示屏30弯折部31的位置设置多个通孔110,通过通孔110的设置可以在显示屏30弯折时释放一部分应力,保护显示屏30受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00仅在局部对显示屏30起支撑作用。以仅支撑弯折部31为例,如图2所示,支撑装置100可以大面积设置多个通孔110。多个通孔110可以成条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多个通孔110可以均匀的设置在支撑装置100。
在本公开中,第一方向可以是任一方向,例如可以如图2所示,第一方向是与支撑装置100的长边平行的方向。多个通孔110相互平行地沿第一份方向延伸,这样的设置能够兼顾支撑装置100的刚性和释放应力两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此,通孔110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可以是矩形、圆形、三角形等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对应于显示屏的不同位置做出不同的设置,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定。
在其他可能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00可以是支撑全部或者大面积的显示屏30。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5所示,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镂空区域103。
在本公开中,镂空区域103可以呈带状,两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支撑装置100两侧,用于支撑显示屏30的弯折部31。其中,多个通孔110和多个凹槽120设置于镂空区域103。
在本公开中,当支撑装置100用于支撑较大面积的显示屏30,而不是仅针对显示屏30的弯折部31时,相应的支撑装置100的面积也可以增大。并且,由于设置通孔110适用于释放弯折时产生的应力的,因此可以仅在支撑装置100上对应弯折部31的位置设置通孔110。这样就在支撑装置100上形成了一个镂空区域103,镂空区域103对应显示屏30的弯折部31。并且,多个通孔110均匀的分布于镂空区域103。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支撑装置100上还设置有多个凹槽120。凹槽120可以通过蚀刻工艺设置于支撑装置100上。凹槽120设置为与通孔110连通,并且可以将多个通孔110中的任一通孔110与支撑装置100的外部连通。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中,任一个通孔110可以直接经过凹槽120与支撑装置100的外界连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个通孔110也可以通过凹槽120与另一个通孔110相连通,然后再与外界连通。
如图2所示,一个通孔110可以经过多个凹槽120与多个通孔110最终形成与外界相连通的状态。在同一个支撑装置100上,可以设置为每一个通孔110均通过凹槽120直接与外界相连通。
在同一个支撑装置100上,也可以设置为一些通孔110通过凹槽120直接与外界相连通,一些通孔110经过凹槽120相互连通,并最终与支撑装置100的外界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一个通孔110比较靠近支撑装置100的边缘时,可以采用直接通过凹槽120与外界连通。当通孔110位于比较靠近支撑装置100的中间位置时,由于此时直接通过凹槽120与外界连通会损失支撑装置100的结构,因此可以采用通过凹槽120将多个通孔110连通,然后再与外界连通的方式。
在本公开中,凹槽120可以设置于支撑装置100的第一面101,也可以设置在支撑装置100的第二面102。在一些实施例中,既可以在第一面101上设置凹槽120,也可以同时在第二面102上设置凹槽120。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凹槽120可以包括第一凹槽121。第一凹槽121可以为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第一方向上两两连通通孔110,或将通孔110与支撑装置100的外部连通。
如前所述,第一方向可以是与支撑装置100的长边相平行,第一凹槽121设置为沿第一方向延伸,可以将通孔110与支撑装置100的一侧连通,使得在抽真空的工艺流程中,通孔110内的气体从支撑装置100的两边排出。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凹槽120还包括第二凹槽122。第二凹槽122可以为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第二方向上两两连通通孔110。
在本公开中,第一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与第一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如图7所示,第一方向是平行于支撑装置100的长边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垂直于支撑装置100的长边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中,在同一个支撑装置100上,可以同时通过第一凹槽121和第二凹槽122,将两两连通通孔110连通,或将通孔110与支撑装置100的外部连通。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凹槽120的深度为1-5um。具体的深度可以根据支撑装置100的厚度来、强度要求和排气效果来特异性的决定。例如以手机为例,可以将凹槽120的深度确定为1-2um。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通孔以及凹槽的形状以及组合方式,都可以根据终端的制造需求做出调整,不限于本公开的示例,能够达到目的即可。
本公开通过设置多个凹槽将任一通孔与支撑部件的外界连通,使得在抽真空的工艺过程中,支撑装置上的每一个通孔内的空气均可以被排出,从而避免支撑装置上出现由于通孔无法通气而发生鼓胀的情况。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有保护层。保护层设置于支撑装置上远离显示屏的一侧。保护层可以是由塑料、橡胶、聚合物等一种或者多种形成的保护膜。覆盖于支撑装置100的第二面102,用于保护支撑装置。
本公开的设置可将保护层先贴到支撑装置上,再将支撑装置贴到显示屏上,可以解决抽真空时支撑装置弯折区鼓包问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模组生产良率。
并且,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终端设备的使用场景越来愈多,消费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进入真空环境。本公开的设置可以使得消费者在真空环境下也能够安全使用终端设备。避免由于使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原密封小腔体鼓包引发的问题,降低售后不良。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镂空区域,多个通孔和多个凹槽设置于镂空区域;以及显示屏,支撑装置设置于显示屏的背面;其中,显示屏具有弯折部,镂空区域对应弯折部设置。
在本公开中,本可以首先将蚀刻形成通孔,完成通孔的蚀刻后再将每个通孔之间进行微刻蚀凹槽加工。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工艺条件可以避免凹槽处产生应力集中位置,从而保证支撑装置弯折区强度。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示面板。本公开通过将支撑装置进行排气设计,使支撑装置自身可以实现排气的功能,同时并不减弱其强度,以便模组厂可以使用贴附上保护层的支撑装置进行贴合及抽真空的生产工艺生产,该设计方案有助于降低模组厂生产成本,提升模组生产良率以及降低产品售后鼓包或者黑斑的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构思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支撑显示屏,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多个通孔;以及
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通孔连通,并且,所述多个通孔中的任一通孔经过所述凹槽和/或其他所述通孔与所述支撑装置的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镂空区域;
所述镂空区域呈带状,两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支撑装置两侧,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屏的弯折部;
其中,所述多个通孔和所述多个凹槽设置于所述镂空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相连接;
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或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成条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镂空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两两连通所述通孔、或将所述通孔与所述支撑装置的外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还包括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两连通所述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5u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装置由金属材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有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上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1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镂空区域,所述多个通孔和所述多个凹槽设置于所述镂空区域;以及
显示屏,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
其中,所述显示屏具有弯折部,所述镂空区域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22887624.3U 2020-12-03 2020-12-03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Active CN2137814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87624.3U CN213781453U (zh) 2020-12-03 2020-12-03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87624.3U CN213781453U (zh) 2020-12-03 2020-12-03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81453U true CN213781453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896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87624.3U Active CN213781453U (zh) 2020-12-03 2020-12-03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814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8324A (zh) * 2021-11-24 2022-02-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4842755A (zh) * 2022-05-31 2022-08-0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支撑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8324A (zh) * 2021-11-24 2022-02-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4842755A (zh) * 2022-05-31 2022-08-0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支撑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842755B (zh) * 2022-05-31 2023-10-27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支撑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81453U (zh) 支撑装置、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CN108257507B (zh) 一种曲面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20040263481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re-peelable transparent touch panel and mounting sheet used for it
CN111365336B (zh) 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治具及其贴合方法
US10734469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1128018B (zh) 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及密封塞
EP414161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flexible display
CN111124182A (zh) 柔性屏组件及柔性屏终端
CN114284449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351125A (zh) 电子设备、显示单元、显示屏组件及其贴合方法
CN108319074A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N112164311A (zh) 柔性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96960A (zh) 缓冲层及显示装置
EP3770720A1 (en)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4639310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3185927A (zh) 复合材和显示装置
EP4177707A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4419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digitizer
CN110599904A (zh) 一种用于micro LED柔性触摸显示屏的防护装置
JP2020101641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3296630B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5206189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KR102304279B1 (ko) 슬림하면서도 생산성이 우수한 반사시트 일체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2083850U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4220932A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