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3232U - 漏电保护插头 - Google Patents

漏电保护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53232U
CN213753232U CN202120064640.4U CN202120064640U CN213753232U CN 213753232 U CN213753232 U CN 213753232U CN 202120064640 U CN202120064640 U CN 202120064640U CN 213753232 U CN213753232 U CN 213753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main body
protection plug
groove
leakag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6464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兴华
丘鸿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UNCUPID ELECTRONIC FACTO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UNCUPID ELECTRONIC FACTO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UNCUPID ELECTRONIC FACTORY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UNCUPID ELECTRONIC FACTOR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6464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53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53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53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漏电保护插头,涉及用电安全保护技术领域。漏电保护插头,包括:壳主体,壳主体包括下壳,以及与下壳密封连接的上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安装在壳主体内,控制机构与电源插片电连接,电源线穿过壳主体与控制机构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以控制电源线与电源插片之间电路的断开或导通;控制机构具有伸出壳主体的操控组件;电源插片的一部分伸出壳主体外;以及,用以密封壳主体与各零部件之间间隙的第一防护套、第二防护套和第三防护套。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把现有技术中用于防水密封的多个防护件,设置为三个防护套,减少防护件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渗入水汽的概率,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密封防水性能。

Description

漏电保护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电安全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插头。
背景技术
当所接电器出现漏电时,漏电保护插头的控制机构能够在电流量还未达到伤害人体的电流量之前自动断开电路,保护人身安全。防水结构对漏电保护插头的正常使用十分重要。现有技术中,漏电保护插头的上壳和下壳一般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组成壳主体,并在连接处设置密封圈;此外,通过在电源线与壳主体、复位健与壳主体、指示灯与壳主体、试验健与壳主体、电源插片与壳主体等连接处的间隙设置有多个防护件的方式进行防水密封。但是,这种结构的密封防水性能不足,当密封圈或某一个防护套失效时,水汽便会渗入壳主体内,导致内部结构件损坏甚至失效,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不能有效保护用户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漏电保护插头,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漏电保护插头密封防水性能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包括:
壳主体,所述壳主体包括下壳,以及与所述下壳密封连接的上壳;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安装在所述壳主体内,所述控制机构与电源插片电连接,电源线穿过所述壳主体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插片之间电路的断开或导通;所述控制机构具有伸出所述壳主体的操控组件;所述电源插片的一部分伸出所述壳主体外;
第一防护套,所述第一防护套用以密封所述操控组件与所述壳主体之间的间隙;
第二防护套,所述第二防护套用以密封所述电源插片与所述壳主体之间的间隙;
第三防护套,所述第三防护套用以密封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壳主体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漏电保护插头,由于上壳和下壳为密封连接,上壳与下壳之间不存在让水汽渗透的间隙;以及,通过在壳主体与各零件之间的间隙处设置有第一防护套、第二防护套和第三防护套,从而隔离了外界环境与壳主体内零部件的接触。通过把现有技术中用于防水密封的多个防护件,设置为本实用新型中漏电保护插头的三个防护套,减少防水件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渗入水汽的概率,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密封防水性能,进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有效保护用户的人身安全。
可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位于靠近所述上壳的一侧,所述操控组件连接在所述控制板上,所述第一防护套抵接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上壳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套与所述上壳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上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一防护套与所述上壳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上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一凸起。
可选的,所述操控组件包括复位键、试验键和指示灯,所述复位键、试验键和指示灯均设置在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上壳的一侧,所述第一防护套包裹于所述复位键、试验键和指示灯上。
可选的,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靠近所述下壳的一侧,所述第二防护套抵接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电源插片依次穿过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第二防护套并伸出所述下壳外。
可选的,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第二防护套适配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防护套卡入所述第一避让槽内。
可选的,所述壳主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防护套适配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三防护套的一部分卡入所述第二避让槽内。
可选的,所述电源线设有电源线护套,所述电源线护套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防护套适配的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防护套的一部分卡入所述第三避让槽内。
可选的,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密封连接的部位设有第二凸起,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适配的第二凹槽;或者,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密封连接的部位设有第二凸起,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适配的第二凹槽。
可选的,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采用超声波熔接或硅胶粘接。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方式的漏电保护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漏电保护插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上壳和第一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下壳、第二防护套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漏电保护插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壳主体;110-上壳;111-第一凹槽;112-第二凸起;120-下壳;121-第二凹槽;122-第一避让槽;130-电源线孔;140-第二避让槽;
200-控制机构;210-操控组件;211-复位键;212-试验键;213-指示灯;220-控制板;230-固定件;
300-第一防护套;310-第一凸起;
400-第二防护套;
500-第三防护套;
600-电源线;610-电源线护套;611-第三避让槽;
700-电源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漏电保护插头包括:
壳主体100,壳主体100包括下壳120,以及与下壳120密封连接的上壳110;
控制机构200,控制机构200安装在壳主体100内,控制机构200与电源插片700电连接,电源线600穿过壳主体100与控制机构200电连接,控制机构200用以控制电源线600与电源插片700之间电路的断开或导通;控制机构200具有伸出壳主体100的操控组件210;电源插片700的一部分伸出壳主体100外;
第一防护套300,第一防护套300用以密封操控组件210与壳主体100之间的间隙;
第二防护套400,第二防护套400用以密封电源插片700与壳主体100之间的间隙;
第三防护套500,第三防护套500用以密封电源线600与壳主体100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漏电保护插头,由于上壳110和下壳120为密封连接,上壳110与下壳120之间不存在让水汽渗透的间隙;以及,通过在壳主体100与各零件之间的间隙处设置有第一防护套300、第二防护套400和第三防护套500,从而隔离了外界环境与壳主体100内零部件的接触。通过把现有技术中用于防水密封的多个防护件,设置为本实用新型中漏电保护插头的三个防护套,减少防水件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渗入水汽的概率,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密封防水性能,进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有效保护用户的人身安全。
进一步的,通过把多个防护件集成为三个防护套,降低了防护套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少漏电保护插头的组装工序;并且,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螺栓连接上壳110和下壳120组成壳主体100方式,通过密封链接的上壳110和下壳120组成的壳主体100,该一体式结构的壳主体100设计,内部取消壳主体100间螺栓柱,有效简化了漏电保护插头的结构,从而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
请参阅2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机构200包括控制板220,控制板220位于靠近上壳110的一侧,操控组件210连接在控制板220上,第一防护套300抵接于控制板220和上壳110之间。由于操控组件210连接在控制板220上,且第一防护套300通过抵接在控制板220和上壳110之间,有效密封了操控组件210与壳主体100之间的间隙;并且,控制板220与第一防护套300有较大面积平滑的抵接接触面,保证了两者抵接接触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请参阅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套300与上壳110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310,上壳110设置有与第一凸起310匹配的第一凹槽111;或者,第一防护套300与上壳110抵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11,上壳110设置有与第一凹槽111匹配的第一凸起310。通过设置互相匹配的第一凹槽111和第一凸起310,辅助对齐上壳110和第一防护套300的位置,从而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并且,互相匹配的第一凹槽111和第一凸起310结构,使渗入的水汽被第一凹槽111或第一凸起310所阻隔,水汽无法直接通过第一防护套300和上壳110抵接的挤压面渗入壳主体100内,从而有效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当所接电器出现漏电时,漏电保护插头的控制机构200能够在电流量还未达到伤害人体的电流量之前自动断开电路,保护人身安全。为便于操控,漏电保护插头还会设置用以恢复漏电保护插头电路导通的复位键211、用以测试漏电保护插头的控制机构200有效性的试验键212、以及用以显示电路导通或断开状态的指示灯213等操控组件210以辅助操控电路的断开或导通。由于操控机构需要通过用户控制,其需要伸出壳主体100外。
请参阅2和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操控组件210包括复位键211、试验键212和指示灯213,复位键211、试验键212和指示灯213均设置在控制板220靠近上壳110的一侧,第一防护套300包裹于复位键211、试验键212和指示灯213上。由于操控组件210中复位键211、试验键212和指示灯213的形状与第一防护套300适配,并被包裹于第一防护套300,从而保障操控组件210可以正常使用的同时,第一防护套300还可以有效密封复位键211、试验键212和指示灯213等操控组件210与壳主体100之间的间隙,从而有效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请参阅2、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机构200还包括固定件230,固定件230位于靠近下壳120的一侧,第二防护套400抵接于固定件230和下壳120之间,电源插片700依次穿过固定件230和第二防护套400并伸出下壳120外。固定件230靠近控制机构200的一侧设有与控制机构200适配的安装结构,通过该机构由于固定件230与第二防护套400设有较大面积平滑的抵接接触面,保证了两者抵接接触的稳定性;并且,由于电源插片700依次穿过固定件230和护套并往下壳120外伸出,从而有效密封电源插片700与壳主体100之间的间隙,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120设有与第二防护套400适配的第一避让槽122,第二防护套400卡入第一避让槽122内。通过在下壳120设置与第二防护套400适配的第一避让槽122,并使第二防护套400卡入第一避让槽122,有效保证第二防护套400与下壳120的相对位置,从而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并且,与第二防护套400适配的第一避让槽122,可以阻隔水汽直接通过第二防护套400和下壳120抵接的挤压面渗入壳主体100内,从而有效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漏电保护插头设置有供电源线600穿过的电源线孔130,该安装孔的一部分设置在上壳110上,另一部分设置在下壳120上,通过密封连接上壳110和下壳120,即可闭合电源线孔130,从而完成电源线600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主体100上设有与第三防护套500适配的第二避让槽140,第三防护套500的一部分卡入第二避让槽140内。该第二避让槽140的一部分设置在上壳110上,另一部分设置在下壳120上。通过在壳主体100上设置与第三防护套500适配的第二避让槽140,并使第三防护套500卡入安装在壳主体100的第二避让槽140,有效保证第三防护套500与壳主体100的位置,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并且,由于第三防护套500卡入第二避让槽140,水汽需沿第三防护套500与第二避让槽140接触面才可渗入壳主体100内,从而有效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线600设有电源线护套610,电源线护套610上设有与第三防护套500适配的第三避让槽611,第三防护套500的一部分卡入第三避让槽611内。该电源线护套610围绕于电源线600与控制机构200电连接的一端。
通过在电源线护套610上设置与第三防护套500适配的第三避让槽611,并使第三防护套500卡入安装在电源线护套610的第三避让槽611,可以有效保证第三防护套500与电源线护套610的位置,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并且,与第三防护套500适配的第三避让槽611,可以阻隔水汽直接通过第三防护套500与电源线护套610的安装面渗入电源线护套610内,从而有效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并且,由于第三防护套500卡入第三避让槽611,水汽需沿第三防护套500与第三避让槽611接触面才可渗入壳主体100内,从而有效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110与下壳120密封连接的部位设有第二凸起112,下壳120设有与第二凸起112适配的第二凹槽121;或者,上壳110与下壳120密封连接的部位设有第二凸起112,下壳120设有与第二凸起112适配的第二凹槽121。通过设置互相匹配的第二凹槽121和第二凸起112,辅助对齐上壳110和下壳120的位置,从而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并且通过适配的第二凸起112和第二凹槽121,可以增加上壳110和下壳120在连接部位的接触面积,提高上壳110与下壳120密封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漏电保护插头,上壳110与下壳120采用超声波熔接或硅胶粘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110与下壳120采用超声波熔接的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电保护插头,在生产组装时:首先,把电源线600、电源插片700和控制机构200组装成半成品的一体式安装组件;然后,把第一防护套300、第二防护套400和第三防护套500安装在一体式安装组件上;最后,通过超声波熔接紧配安装上壳110和下壳120。从而使第一防护套300,第二防护套400和第三防护套500紧配安装在壳主体100与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间隙,以实现防护套对漏电保护插头的防水密封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主体,所述壳主体包括下壳,以及与所述下壳密封连接的上壳;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安装在所述壳主体内,所述控制机构与电源插片电连接,电源线穿过所述壳主体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所述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插片之间电路的断开或导通;所述控制机构具有伸出所述壳主体的操控组件;所述电源插片的一部分伸出所述壳主体外;
第一防护套,所述第一防护套用以密封所述操控组件与所述壳主体之间的间隙;
第二防护套,所述第二防护套用以密封所述电源插片与所述壳主体之间的间隙;
第三防护套,所述第三防护套用以密封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壳主体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位于靠近所述上壳的一侧,所述操控组件连接在所述控制板上,所述第一防护套抵接于所述控制板和所述上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套与所述上壳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上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一防护套与所述上壳抵接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上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一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组件包括复位键、试验键和指示灯,所述复位键、试验键和指示灯均设置在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上壳的一侧,所述第一防护套包裹于所述复位键、试验键和指示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靠近所述下壳的一侧,所述第二防护套抵接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电源插片依次穿过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第二防护套并伸出所述下壳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第二防护套适配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防护套卡入所述第一避让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防护套适配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三防护套的一部分卡入所述第二避让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设有电源线护套,所述电源线护套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防护套适配的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防护套的一部分卡入所述第三避让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密封连接的部位设有第二凸起,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适配的第二凹槽;或者,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密封连接的部位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下壳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适配的第二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采用超声波熔接或硅胶粘接。
CN202120064640.4U 2021-01-11 2021-01-11 漏电保护插头 Active CN213753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4640.4U CN213753232U (zh) 2021-01-11 2021-01-11 漏电保护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4640.4U CN213753232U (zh) 2021-01-11 2021-01-11 漏电保护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53232U true CN213753232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37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64640.4U Active CN213753232U (zh) 2021-01-11 2021-01-11 漏电保护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532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054351A (ja) 電池パック
JP6195654B1 (ja) 動力電池のヘッドカバー及び動力電池
CN111755633B (zh) 纽扣电池
JPH097562A (ja) バッテリ及びこのバッテリを使用した携帯用電子機器
JP2009059586A (ja) 防水端子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CN109792029B (zh)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US20130143078A1 (en) End cover assembly for battery and battery containing the same
EP2378591B1 (en) Secondary battery
WO2013128848A1 (ja) 防水コネクタ
CN213753232U (zh) 漏电保护插头
CN117178428A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US9054363B2 (en) Degassing system for an accumulator, and accumulator having a degassing system
WO2019195985A1 (zh) 具有多种保护机制的电池顶盖
CN216120621U (zh) 电池壳体和具有其的电池
CN215816075U (zh) 顶盖组件和电池
CN212571148U (zh) 扣式电池
KR20230054702A (ko) 배터리 하우징 구조체 및 버튼형 배터리
CN204516810U (zh) 柱形锂离子电池盖板
CN219717049U (zh) 顶盖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池
CN111584770A (zh) 扣式电池
CN218957981U (zh) 一种盖帽和电池
WO2014131162A1 (zh) 按钮盒
CN218632566U (zh) 用于浮动连接器插座的密封套
CN220710511U (zh) 电池包壳体结构及电池包
CN211321725U (zh) 一种电子产品用防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