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3357U -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3357U
CN213713357U CN202022843846.5U CN202022843846U CN213713357U CN 213713357 U CN213713357 U CN 213713357U CN 202022843846 U CN202022843846 U CN 202022843846U CN 213713357 U CN213713357 U CN 2137133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et film
tank
layer
film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38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沐原
郑辉
袁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38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133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33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33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其中,加湿装置包括支架及湿膜本体,所述支架设有过风口;湿膜本体安装于所述过风口处,所述湿膜本体包括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及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一吸水层的迎风侧,所述第二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二吸水层的背风侧。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可有效避免水流形成水珠流下,造成漏水现象,降低流水隐患。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调节设备(比如空调器、加湿器和净化器等)中通常采用加湿装置进行加湿,而加湿装置的加湿膜一般采用两层吸水层夹一层疏水层进行加湿。如此,由于中间的疏水层无吸水性,使得水很容易流到两侧的吸水层上形成水珠流下,从而影响湿膜的加湿效果。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湿装置,旨在提升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装置包括支架以及湿膜本体;
所述支架设有过风口;
湿膜本体安装于所述过风口处,所述湿膜本体包括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及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一吸水层的迎风侧,所述第二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二吸水层的背风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本体包括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湿膜及第二湿膜,所述第一湿膜包括所述第一疏水层及所述第一吸水层,所述第二湿膜包括所述第二疏水层及所述第二吸水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湿膜与所述第二湿膜贴合设置;或,所述第一湿膜与所述第二湿膜呈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湿膜与所述第二湿膜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2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湿膜还包括第三吸水层,所述第三吸水层设于所述第一疏水层的迎风侧,所述第二湿膜还包括第四吸水层,所述第四吸水层设于所述第二疏水层的背风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设有分流槽,所述分流槽位于所述湿膜本体的上方,所述分流槽上设有多个排水口,至少部分所述排水口对应所述第一吸水层和所述第二吸水层设置,以用于向所述湿膜本体供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沿所述湿膜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一级排水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沿所述湿膜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排水筒,所述排水筒的中部贯通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所述排水筒上开设有二级排水口,所述二级排水口的高度大于所述一级排水口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排水口之间设有一个所述二级排水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的底壁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和/或,所述分流槽内还设置有分流筋,所述分流筋沿所述分流槽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用于将所述分流槽长度方向上一侧的水流引导至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沿所述湿膜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溢流筒,所述溢流筒的中部贯通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所述溢流筒上开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大于所述二级排水口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过风口的多条第一支撑筋及多条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相互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上水槽结构及上水槽盖,所述上水槽结构盖合于所述分流槽的上方,所述上水槽结构上设有上水槽,所述上水槽的底壁设于与所述分流槽连通的注水口,所述上水槽盖盖合所述上水槽的敞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下水槽结构及下水槽盖,所述下水槽结构上设有下水槽,所述湿膜本体的底部位于所述下水槽内,所述下水槽盖盖合所述下水槽的敞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上水槽结构,所述上水槽结构盖合于所述分流槽的上方,所述上水槽结构上设有上水槽,所述上水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缓冲区及出水区,所述出水区的底壁开设有与所述分流槽连通的注水口,所述上水槽的壁面开设有与所述缓冲区连通的进水口,且在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上,所述缓冲区位于所述出水区的上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区与所述出水区通过流通口相连通,所述流通口处设有过滤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水槽内设有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将所述上水槽分隔为所述缓冲区及所述出水区,所述弯折板的末端与所述上水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流通口,所述过滤结构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弯折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下水槽结构,所述下水槽结构上设有下水槽,所述湿膜本体的底部位于所述下水槽内,所述下水槽内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沉积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上水槽结构、下水槽结构、水箱及水泵组件,所述上水槽结构上设有与所述分流槽连通的上水槽,所述下水槽结构上设有下水槽,所述水箱及所述水泵安装于所述下水槽结构上,所述水箱用于向所述下水槽内供水,所述水泵用以将所述水箱或所述下水槽内的水输送至所述上水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设置有两个,每一所述支架安装有一所述湿膜本体,两所述支架在其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所述上水槽结构设于位于上方的支架的顶部,所述下水槽结构设于位于下方的支架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水槽内和/或所述下水槽内设有电解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支架以及湿膜本体;
所述支架设有过风口;
湿膜本体安装于所述过风口处,所述湿膜本体包括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及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一吸水层的迎风侧,所述第二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二吸水层的背风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气处理装置,其中,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支架以及湿膜本体;
所述支架设有过风口;
湿膜本体安装于所述过风口处,所述湿膜本体包括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及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一吸水层的迎风侧,所述第二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二吸水层的背风侧。
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通过使得湿膜本体包括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及第二吸水层,第一疏水层设于第一吸水层的迎风侧,第二疏水层设于第二吸水层的背风侧。则通过设置两层吸水层,当水流入中间的两层吸水层时,能够被有效引流浸润,则可避免水流形成水珠流下,造成漏水现象,同时使得两层吸水层夹设在第一疏水层和第二疏水层之间,则第一疏水层和第二疏水层可对水流进行均匀打散,从而提升第一吸水层和第二吸水层的吸水效果,且可进一步降低流水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加湿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的湿膜本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加湿装置的后视图;
图6为图5中加湿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加湿装置的上水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0中加湿装置的下水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加湿装置 200 湿膜本体 313 流通口
100 支架 210 第一湿膜 320 注水口
110 过风口 211 第一疏水层 330 进水口
120 分流槽 212 第一吸水层 340 弯折板
130 排水口 213 第三吸水层 400 上水槽盖
131 一级排水口 220 第二湿膜 500 下水槽结构
140 排水筒 221 第二疏水层 510 下水槽
141 二级排水口 222 第二吸水层 520 沉积槽
150 溢流筒 223 第四吸水层 600 下水槽盖
151 溢流口 300 上水槽结构 700 过滤结构
160 分流筋 310 上水槽 800 水泵组件
170 第一支撑筋 311 缓冲区
180 第二支撑筋 312 出水区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装置,可独立使用,也可以搭载在其他空气处理设备上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加湿装置10包括支架100以及湿膜本体200。支架100设有过风口110。湿膜本体200安装于过风口110处,湿膜本体200包括第一疏水层211、第二疏水层221、沿过风口110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212及第二吸水层222,第一疏水层211设于第一吸水层212的迎风侧,第二疏水层221设于第二吸水层222的背风侧。
在本实施例中,湿膜本体200具体可以嵌置在支架100内。湿膜本体200整体的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例如使得湿膜本体200呈矩形状、圆筒状、环状等。则支架100的结构对应适配湿膜本体200的形状,以用于供湿膜本体200安装。使得湿膜本体200设置在支架100的过风口110处,则气流流经支架100的过风口110时,能够被湿膜本体200有效加湿,进而实现对空气的加湿处理。湿膜本体200可以由一层湿膜组成,也可以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湿膜层叠组成。第一吸水层212与第二吸水层222由亲水材质制成,第一吸水层212的材料与第二吸水层22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该亲水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吸水无纺布、亲水棉、木浆纸和亲水性纤维等。第一吸水层212与第二吸水层222具体为带网孔粗尼龙绳或网布。第一疏水层211与第二疏水层221由疏水材质制成,第一疏水层211的材料与第二疏水层22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该疏水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疏水性纤维、疏水塑料等。第一疏水层211与第二疏水层221具体为尼龙丝纵横交错的丝状层。吸水层和疏水层均为多孔结构,以加快湿膜本体200的吸水速度和吸水量,且使得湿膜本体200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当气流经过湿膜本体200时,其表面的水分能够快速蒸发并随空气带走,从而快速加湿空气。
第一吸水层212及第二吸水层222可以贴合设置,也可以呈间隔设置。可选地,第一吸水层212与第二吸水层222呈间隔设置,则当水流向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时,有利增大水的表面张力,进而使得水更易从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之间的间隙浸润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从而可避免水形成水滴流下,降低流水隐患,提升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果。具体地,第一吸水层212与第二吸水层222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1mm。第一疏水层211设于第一吸水层212的迎风侧,则第一疏水层211具体可以贴设在第一吸水层212的迎风面。如此,使得第一疏水层211对水流进行均匀打散后,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浸润第一吸水层212,进而提升第一吸水层212的吸水均匀性和吸水效率。第二疏水层221设于第二吸水层222的背风面,则第二疏水层221具体可以贴设在第二吸水层222的背风面。第二疏水层221可对第二吸水层222进行放湿,进而使得气流流经湿膜本体200后的加湿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10通过使得湿膜本体200包括第一疏水层211、第二疏水层221、沿过风口110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212及第二吸水层222,第一疏水层211设于第一吸水层212的迎风侧,第二疏水层221设于第二吸水层222的背风侧。则通过设置两层吸水层,当水流入中间的两层吸水层时,能够被有效引流浸润,则可避免水流形成水珠流下,造成漏水现象,同时使得两层吸水层夹设在第一疏水层211和第二疏水层221之间,则第一疏水层211和第二疏水层221可对水流进行均匀打散,从而提升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的吸水效果,且可进一步降低流水隐患。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湿膜本体200包括沿过风口110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湿膜210及第二湿膜220,第一湿膜210包括第一疏水层211及第一吸水层212,第二湿膜220包括第二疏水层221及第二吸水层2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为相互独立的湿膜。第一湿膜210包括第一疏水层211及第一吸水层212,整个第一湿膜210四周缝边定型。第二湿膜220包括第二疏水层221及第二吸水层222,整个第二湿膜220四周缝边定型。通过使得湿膜本体200包括第一湿膜210及第二湿膜220,使得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层叠,由第一湿膜210外侧形成第一吸水层212以及由第二湿膜220的外侧形成第二吸水层222,则不必再单独设计湿膜的具体结构,以使得其具有两层吸水层,只需通过使用原来的湿膜,使得两个湿膜层叠便可实现,从而简化整个湿膜本体200的制造工艺,降低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贴合设置。通过使得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贴合设置。则第一湿膜210的外侧形成的第一吸水层212与第二湿膜220外侧形成的第二吸水层222相互贴合,则可提升整个湿膜本体200的吸水效果,进而避免水流由湿膜本体200表面形成水珠流下而造成漏水现象。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及图4,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呈间隔设置。则使得第一吸水层212与第二吸水层222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从而当水流向第一湿膜210和第二湿膜220时,流入第一湿膜210的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水膜的第二吸水层222,从而有利增大水的表面张力,进而使得水更易从第一湿膜210和第二湿膜220之间的间隙流下和浸润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从而可避免水形成水滴流下,降低流水隐患,提升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2mm。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之间的间隙具体可以为0.3mm、0.5mm、1mm、1.5mm、1.8mm、2mm等。若使得第一湿膜210与第二湿膜220之间的间隙大于2mm,则使得第一湿膜210和第二湿膜220之间的间隙过大,从而当水流向第一湿膜210和第二湿膜220的间隙时,使得水流的流速过快,进而水流来不及浸润第一湿膜210外侧的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湿膜220外侧的第二吸水层222,则使得整个湿膜本体200的加湿效果差。而通过使得第一湿膜210和第二湿膜220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2mm,则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水流的流速和表面张力,使得水流能够顺畅且均匀地被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浸润,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水流在第一湿膜210和第二湿膜220中的流速过快,从而有效提升水流浸润第一刺水层和第二吸水层222的浸润效果。
实际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湿膜210还包括第三吸水层213,第三吸水层213设于第一疏水层211的迎风侧,第二湿膜220还包括第四吸水层223,第四吸水层223设于第二疏水层221的背风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湿膜210包括第一疏水层211、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三吸水层213,整个第一湿膜210四周缝边定型。第二湿膜220包括第二疏水层221、第二吸水层222、第四吸水层223,整个第二湿膜220四周缝边定型。如此,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三吸水层213夹设第一疏水层211,则第三吸水层213吸水后,能够将水流传递至第一疏水层211,经第一疏水层211进行均匀打散后流向第一吸水层212,而第二吸水层222和第四吸水层223夹设第二疏水层221,则第四吸水层223吸水后,能够将水流传递至第二疏水层221,经第二疏水层221进行均匀打散后流向第二吸水层222,从而可进一步提升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的吸水效果,从而提升整个湿膜本体200的吸水速率和吸水效果,进而有效提升整个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和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及图2,支架100设有分流槽120,分流槽120位于湿膜本体200的上方,分流槽120上设有多个排水口130,至少部分排水口130对应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设置,以用于向湿膜本体200供水。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口130的数量可根据分流槽120的长度以及湿膜的长度进行选择和设计。多个排水口130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使得至少部分排水口130对应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设置,则当水流向分流槽120后,经由多个排水口130均匀向下流向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也即由湿膜本体200上方淋水时能够直接流向第一吸水层212和第二吸水层222,则可通过第一吸水层212及第二吸水层222对水流进行快速有效吸收,从而避免湿膜本体200外表面出现挂水现象,避免出现漏水现象。
具体地,如图1、图6至图9所示,分流槽120的底壁沿湿膜本体20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一级排水口131。相邻的一级排水口131之间的间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使得多个一级排水口131开设在分流槽120的底壁,则分流槽120内的水均可由一级排水口131流出至湿膜本体200,从而可避免分流槽120内积水。一级排水口131的数量以及相邻的一级排水口131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及图9,分流槽120的底壁沿湿膜本体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排水筒140,排水筒140的中部贯通分流槽120的底壁,排水筒140上开设有二级排水口141,二级排水口141的高度大于一级排水口131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二级排水口141的高度应小于分流槽120的深度。二级排水口141可以设置在排水筒140的顶壁,也可以设置在排水筒140的侧壁。可选地,二级排水口141设置在排水筒140的顶壁。通过在排水筒140上开设二级排水口141,且使得二级排水口141的高度大于一级排水口131的高度,则水流优先从一级排水口131流下。而当一级排水口131部分脏堵时,分流槽120内的水位上升,则可由一级排水口131和二级排水口141流出至湿膜本体200上,而当一级排水口131全部脏堵时,分流槽120内的水位上升,所有水均从二级排水口141流下。二级排水口141一方面能够避免或延长一级排水口131脏堵引起漏水点的时间,另一方面相当于增大了排水口130的数量,从而可提升整个分流槽120的淋水效率,进而使得整个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更高。一级排水口131及二级排水口141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二级排水口141的孔径大于一级排水口131的孔径,进而提升整体的淋水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一级排水口131及二级排水口141的孔径大小均应避免产生水滴声。
进一步地,如图1、图6至图9所示,相邻两一级排水口131之间设有一个二级排水口141。通过使得相邻两个一级排水口131之间设有一个二级排水口141。则当一级排水口131脏堵后,水位上升后能够从其相邻的二级排水口141排出,如此,能够提升整个分流槽120的淋水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分流槽120的底壁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具体地,分流槽120的底壁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0.5度,且小于3度。通过使得分流槽120的底壁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也即使得分流槽120设计为朝一侧倾斜的结构,如此,使得分流槽120内的水能够从其长度方向的较高一侧流向较低一侧,则可保证水均匀分布到各个排水口130中,提升流水顺畅性,进而保证湿膜本体200的淋水均匀性,最大程度的提升加湿量。可选地,分流槽120具有加水口,加水口设置于分流槽120较高的一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6至图8,分流槽120内还设置有分流筋160,分流筋160沿分流槽12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用于将分流槽120长度方向上一侧的水流引导至另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分流筋160的长度应小于整个分流槽120的长度。分流筋160可以延伸两个或三个排水口130的长度。分流筋160可以设置为单条或多条,分流筋160的形状可以为“八”字形、“7”字形等。分流筋160应在不阻挡水流流向各个排水口130的同时,起到将水从分流槽120长度方向上一侧的水流引导至另一侧的作用,则可保证水均匀分布到各个排水口130中,避免水流不均,导致水仅从部分排水孔流下,从而导致这部分排水孔更容易堵塞,进而保证湿膜本体200的淋水均匀性,最大程度的提升加湿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6至图9所示,分流槽120的底壁沿湿膜本体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溢流筒150,溢流筒150的中部贯通分流槽120的底壁,溢流筒150上开设有溢流口151,溢流口151的高度大于二级排水口141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溢流口151的高度应小于分流槽120的深度。溢流口151可以设置在溢流筒150的顶壁,也可以设置在溢流筒150的侧壁。可选地,溢流口151设置在溢流筒150的顶壁。通过在溢流筒150上开设溢流口151,且使得溢流口151的高度大于二级排水口141的高度,则水流优先从一级排水孔流下。而当一级排水孔部分脏堵时,分流槽120内的水位上升,则可由一级排水口131和二级排水口141流出至湿膜本体200上,而当一级排水孔全部脏堵时,分流槽120内的水位上升,所有水均从二级排水口141流下。而当一级排水口131及二级排水口141均脏堵时,水位持续上升至超过二级排水口141的高度,则可通过溢流口151进一步将水引流至湿膜本体200上,从而可有效避免分流槽120出现漏水现象。同时一级排水口131、二级排水口141、溢水口形成高度不同的多级排水口130,则使得整个分流槽120能够实现多级排水,提升分流槽120对湿膜本体200的淋水稳定性和均匀性,有效避免出现漏水现象。二级排水口141及溢流口151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溢流口151的孔径大于二级排水口141的孔径,进而可加快水流从溢流口151的流出量及流出速率,从而有效避免分流槽120出现溢水、漏水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5及图10,还包括安装于过风口110的多条第一支撑筋170及多条第二支撑筋180,第一支撑筋170与第二支撑筋180相互交错设置,第一支撑筋170与第二支撑筋180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支撑筋170条并排设置,多个第二支撑筋180并排设置。第一支撑筋170具体可以为竖向筋条,第二支撑筋180具体可以为斜向筋条。第二支撑筋180为斜向筋条时,可以包括第一斜向筋条和第二斜向筋条,使得第一斜向筋条与第二斜向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第一斜向筋条与第二斜向筋条交错设置。第一支撑筋170与第二支撑筋180对湿膜本体200的安装起到支撑稳固作用。通过使得第一支撑与第二支撑筋180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则相比于设置与水平方向一致的横向筋条,避免与水流方向垂直,从而可有效避免筋条挡水造成漏水现象,且第一支撑筋170与第二支撑筋180可起到向下引流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加湿装置10还包括上水槽结构300及上水槽盖400,上水槽结构300盖合于分流槽120的上方,上水槽结构300上设有上水槽310,上水槽310的底壁设于与分流槽120连通的注水口320,上水槽盖400盖合上水槽310的敞口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水槽310与直接可通过卡接、插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通过使得上水槽结构300盖合于分流槽120的上方,则可减小杂质进入分流槽120内。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清洗上水槽310,上水槽310具有向上的敞口。可以通过手动对上水槽310进行加水,也可以通过水箱直接对上水槽310进行加水。当然,还可以利用水泵通过水管将水箱内的水引入上水槽310内。通过上水槽310的注水口320对分流槽120进行加水,相比于直接将水抽入分流槽120内,能够使得分流槽120内的水流流速更为缓慢,则使得水流能够更加均匀的分配至各个排水口130。通过设计上水槽盖400盖合上水槽310的敞口,则可避免减少杂质(如泥沙、蚊子、苍蝇等昆虫尸体、碎屑等)流入上水槽310中,从而可避免上水槽310中的水脏污造成湿膜本体200脏污、滋生细菌,进一步影响空气质量等。上水槽盖400可以通过卡扣、螺钉、磁吸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地盖合于上水槽310的敞口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加湿装置10还包括下水槽结构500及下水槽盖600,下水槽结构500上设有下水槽510,湿膜本体200的底部位于下水槽510内,下水槽盖600盖合下水槽510的敞口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可通过卡接、插接、螺钉连接等方式于下水槽结构500连接。湿膜本体200的底部位于下水槽510内,则湿膜本体200可由下至上吸水,进而可提升湿膜本体200的吸水效率和吸水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下水槽510具有向上的敞口,以供湿膜本体200安装。通过设计下水槽盖600盖合下水槽510的敞口,则可避免减少杂质(如泥沙、蚊子、苍蝇等昆虫尸体、碎屑等)流入下水槽510中,从而可避免水槽中的水脏污造成湿膜本体200脏污、滋生细菌,进一步影响空气质量等。下水槽盖600可以通过卡扣、螺钉、磁吸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地盖合于下水槽510的敞口处。以便于清洗下水槽510内部。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0,加湿装置10还包括上水槽结构300,上水槽结构300盖合于分流槽120的上方,上水槽结构300上设有上水槽310,上水槽310包括相互连通的缓冲区311及出水区312,出水区312的底壁开设有与分流槽120连通的注水口320,上水槽310的壁面开设有与缓冲区311连通的进水口330,且在进水口330的进水方向上,缓冲区311位于出水区312的上游。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缓冲区311与出水区312可通过板状结构或使得缓冲区311与出水区312呈高度设置,以实现将上水槽310划分为缓冲区311和出水区312。当然也可以在缓冲区311内设置缓冲结构或使得缓冲区311内设置高度不同的缓冲槽,以实现缓冲区311的缓冲效果,进而区分开缓冲区311与出水区312。具体地,在上水槽310的外周壁面开设有进水口330。使得在进水口330的进水方向上,缓冲区311位于出水区312的上游,如此,当水泵将水由水管抽入进水口330后,由进水口330先流入缓冲区311内,经缓冲区311进行缓冲后再流向出水区312,随后由注水口320流入分流槽120内。如此,由进水口330进入上水槽310内的水能够先经过缓冲区311缓冲,降低水速,将泥沙和杂质沉积下来,有效降低分流槽120内排水口130堵塞的风险,且极大地提升了流入湿膜本体200的水流的洁净度,延长湿膜本体200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加湿装置10整体的加湿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1及图12所示,缓冲区311与出水区312通过流通口313相连通,流通口313处设有过滤结构700。通过使得缓冲区311与出水区312通过流通口313相连通,则缓冲区311与出水区312的其他位置相互隔离,如此,缓冲区311的水必须通过流通口313才能够流入出水区312内。而通过在流通口313处设置过滤结构700,则使得由缓冲区311的水流向出水口前必须经过过滤结构700进行过滤,则过滤结构700能够过滤大颗粒杂质,从而可以避免或极大地减小流入分流槽120内的泥沙、盐粒及碎屑量,有效降低分流槽120内的排水口130堵塞的风险,同时进一步提升淋入湿膜本体200的水流洁净度。过滤结构700具体可以为过滤网或其他过滤件。过滤结构700为网孔状结构,过滤结构700的材料优选为塑料或不锈钢材质,以避免生锈或腐蚀。
实际而言,请参照图12,上水槽310内设有弯折板340,弯折板340将上水槽310分隔为缓冲区311及出水区312,弯折板340的末端与上水槽310的内壁之间形成流通口313,过滤结构700可拆卸连接于弯折板340。弯折板340与上水槽结构30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弯折板340可以设置为多段弯折。具体地,弯折板340在进水口330向流通口313的出水方向上呈多段弯折设置。如此,使得弯折板340的弯折处与上水槽3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缓冲回流湾,如此,在水流由进水口330流向缓冲区311后,在弯折处被有效降低水流速度,便于水中的重物质,如泥沙杂质等的沉降,且通过弯折板340将上水槽310分隔为缓冲区311和出水区312,可有效避免缓冲区311的水流从不是流通口313的其他位置冲向出水区312,进一步提升泥沙沉积效果。通过使得过滤结构700可拆卸地连接于弯折板340,则便于过滤结构700的清洗和更换。具体地,弯折板340及上水槽310的内壁面设有插槽,过滤结构700包括过滤网,过滤网插接于插槽内。如此,使得过滤网连接稳固的同时便于拆卸清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加湿装置10还包括下水槽结构500,下水槽结构500上设有下水槽510,湿膜本体200的底部位于下水槽510内,下水槽510内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沉积槽520。沉积槽520可以由下水槽510的底壁面凹设形成,也可以通过在下水槽510的底壁设置凸条围合形成。当沉积槽520设置为多个时,可使得多个沉积槽520相互隔离设置,如此,进一步提升沉积槽520沉积泥沙、杂质的效果。沉积槽520的深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在下水槽510内设置一个或多个沉积槽520,可提升下水槽510的水流入湿膜本体200的洁净度。此外,在通过水泵将下水槽510的水抽入上水槽310内的实施例中,沉积槽520的设置可有效减少流入上水槽310中泥沙、盐粒及碎屑量,有效降低分流槽120的排水口130堵塞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至图13,加湿装置10还包括上水槽结构300、下水槽结构500、水箱及水泵组件800,上水槽结构300上设有与分流槽120连通的上水槽310,下水槽结构500上设有下水槽510,水箱及水泵安装于下水槽结构500上,水箱用于向下水槽510内供水,水泵用以将水箱或下水槽510内的水输送至上水槽310。
在本实施例中,上水槽结构300与下水槽结构500可以独立设置,两者也可以通过连接结构相互连接,或者呈一体设置。通过将水箱及水泵安装至下水槽结构500上,则可避免将重量压至支架100的上方,且使得支架100整体的重心下移,则可提升加湿装置10的运行稳定性。水箱为下水槽510内供水。水泵通过水管与上水槽310的进水口330连通,通过水泵将下水槽510内的水通过水管输送至上水槽310内,则一方面使得湿膜本体200能够从上方淋水,提升湿膜本体200的吸水效率,另一方面使得淋水后流下的水能够回流至下水槽510内,湿膜本体200的下方安装在下水槽510内,则可由下至上浸润湿膜本体200,进一步提升湿膜本体200的吸水效率,从而提升加湿装置10的加湿量和加湿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支架100设置有两个,每一支架100安装有一湿膜本体200,两支架100在其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上水槽结构300设于位于上方的支架100的顶部,下水槽结构500设于位于下方的支架100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层叠的支架100,则可极大地增加整个加湿装置10的加湿面积,进而有效提升整个加湿装置10的加湿量。且使得两个支架100在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则两个湿膜本体200也在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从而上水槽310的水先淋向上方的湿膜本体200,随后由下方支架100的分流槽120收集其流下的水,进一步对位于下方的湿膜本体200进行加湿,从而仅设置一个上水槽结构300和一个下水槽结构500便可实现对两个层叠的湿膜本体200进行加湿,结构简单,且可明显提升整体的加湿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上水槽310内和/或下水槽510内设有电解水装置(未图示)。
可以理解的是,下水槽510用于蓄水,则可直接将电解水装置(未图示)设置下水槽510内,以对下水槽510内的水进行电解。而上水槽310内通常不会蓄水,则当需要在上水槽310内设置电解水装置(未图示)时,可在上水槽310内设置一个蓄水池,以用于蓄水,并将该电解水装置(未图示)设置在该蓄水池内,且使得经电解水装置(未图示)电解后的水能够流入湿膜本体200上。
电解水装置(未图示)具体可以包括供电电源、正电极和负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平行且间隔设置,正电极与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负电极与供电电源的负极电连接。通过将正电极和负电极浸入上水槽310或下水槽510内的水中,正电极和负电极通电时,二者之间形成电场,将水槽内的水进行电离,得到活性氧物质,以对上水槽310或下水槽510内的水进行杀菌除臭。为了提升电解水装置(未图示)的杀菌效果,可使得上水槽310及下水槽510内的水为含氯溶液,例如氯化钠溶液(盐水),则电解水装置(未图示)能够将氯化钠溶液电解,形成次氯酸钠,以对上水槽310和下水槽510内的水进行杀菌消毒。
通过在上水槽310内和/或下水槽510内设置电解水装置(未图示),则电解水装置(未图示)电离后产生的活性氧物质能够对水槽内的水进行杀菌消毒和除臭,保持水槽内的水清洁卫生,则无需人工进行清洁。同时,经电解水装置(未图示)电解后的含活性氧物质的溶液能够被湿膜本体200吸收,从而使得经过湿膜本体200的空气能够被湿膜本体200上附着含氧活性物质杀菌消毒和除臭,进而使得加湿后的空气更加洁净。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加湿装置10,该加湿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处理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该空气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净化模块、杀菌模块、除过敏源模块、香薰模块、风机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则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对空气进行加湿,还可以进行过滤、除尘、除过敏源、除甲醛等污染物、杀菌等空气处理。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空调器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则可以为窗机、移动式空调。该空调器也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则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器,也可以为落地式空调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有过风口;以及
湿膜本体,安装于所述过风口处,所述湿膜本体包括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水层及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一吸水层的迎风侧,所述第二疏水层设于所述第二吸水层的背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本体包括沿所述过风口的过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湿膜及第二湿膜,所述第一湿膜包括所述第一疏水层及所述第一吸水层,所述第二湿膜包括所述第二疏水层及所述第二吸水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湿膜与所述第二湿膜贴合设置;或,所述第一湿膜与所述第二湿膜呈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湿膜与所述第二湿膜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2m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湿膜还包括第三吸水层,所述第三吸水层设于所述第一疏水层的迎风侧,所述第二湿膜还包括第四吸水层,所述第四吸水层设于所述第二疏水层的背风侧。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分流槽,所述分流槽位于所述湿膜本体的上方,所述分流槽上设有多个排水口,至少部分所述排水口对应所述第一吸水层和所述第二吸水层设置,以用于向所述湿膜本体供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沿所述湿膜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一级排水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沿所述湿膜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排水筒,所述排水筒的中部贯通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所述排水筒上开设有二级排水口,所述二级排水口的高度大于所述一级排水口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排水口之间设有一个所述二级排水口。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的底壁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和/或,所述分流槽内还设置有分流筋,所述分流筋沿所述分流槽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用于将所述分流槽长度方向上一侧的水流引导至另一侧。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沿所述湿膜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溢流筒,所述溢流筒的中部贯通所述分流槽的底壁,所述溢流筒上开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大于所述二级排水口的高度。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过风口的多条第一支撑筋及多条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相互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上水槽结构及上水槽盖,所述上水槽结构盖合于所述分流槽的上方,所述上水槽结构上设有上水槽,所述上水槽的底壁设于与所述分流槽连通的注水口,所述上水槽盖盖合所述上水槽的敞口设置。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下水槽结构及下水槽盖,所述下水槽结构上设有下水槽,所述湿膜本体的底部位于所述下水槽内,所述下水槽盖盖合所述下水槽的敞口设置。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上水槽结构,所述上水槽结构盖合于所述分流槽的上方,所述上水槽结构上设有上水槽,所述上水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缓冲区及出水区,所述出水区的底壁开设有与所述分流槽连通的注水口,所述上水槽的壁面开设有与所述缓冲区连通的进水口,且在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上,所述缓冲区位于所述出水区的上游。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与所述出水区通过流通口相连通,所述流通口处设有过滤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槽内设有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将所述上水槽分隔为所述缓冲区及所述出水区,所述弯折板的末端与所述上水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流通口,所述过滤结构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弯折板。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下水槽结构,所述下水槽结构上设有下水槽,所述湿膜本体的底部位于所述下水槽内,所述下水槽内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沉积槽。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上水槽结构、下水槽结构、水箱及水泵组件,所述上水槽结构上设有与所述分流槽连通的上水槽,所述下水槽结构上设有下水槽,所述水箱及所述水泵安装于所述下水槽结构上,所述水箱用于向所述下水槽内供水,所述水泵用以将所述水箱或所述下水槽内的水输送至所述上水槽。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置有两个,每一所述支架安装有一所述湿膜本体,两所述支架在其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所述上水槽结构设于位于上方的支架的顶部,所述下水槽结构设于位于下方的支架的底部。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槽内和/或所述下水槽内设有电解水装置。
22.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
2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02022843846.5U 2020-11-30 2020-11-30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137133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3846.5U CN213713357U (zh) 2020-11-30 2020-11-30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3846.5U CN213713357U (zh) 2020-11-30 2020-11-30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3357U true CN213713357U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85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3846.5U Active CN213713357U (zh) 2020-11-30 2020-11-30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133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6753A (zh) * 2022-03-02 2022-06-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加湿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6753A (zh) * 2022-03-02 2022-06-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加湿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91677B1 (ko) 습식 공기세척기
KR101682589B1 (ko) 고형물 수집 겸용 쌍방향 회류식 생물여과조
CN103392661A (zh) 一种循环水养殖系统
KR20130015281A (ko) 습식 공기정화 장치
CN213713357U (zh)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KR20200134738A (ko) 공기정화기
KR20180029939A (ko) 습식 공기세척기
KR101218943B1 (ko) 물흐름가이드부를 이용한 습식 공기정화 장치
CN210825773U (zh) 中水处理装置
CN209964991U (zh) 一种离子净化养殖系统
CN114593481A (zh) 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206449742U (zh) 微生态空气净化器
CN113187043B (zh) 一种蓄水装置、过滤器、空气净化装置和智能马桶
CN213872996U (zh) 用于纯净型加湿器的抑菌清洁水箱结构
CN210135662U (zh) 一种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加湿机
KR102149691B1 (ko) 수조용 이물질 포집장치
KR100625329B1 (ko) 균일급수 기능을 갖는 가습장치
CN113654144A (zh) 一种空气循环式降温除尘负压风机组及其使用方法
CN106885312B (zh) 空气清洗机
CN207641192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111729370A (zh) 过滤组件和液体挥发器
KR102640806B1 (ko) 식물 공기정화기
KR20190059078A (ko) 공기정화기
KR102242149B1 (ko) 실내공기 관리장치
CN213665088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的拖地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