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1429U -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1429U
CN213711429U CN202022813838.6U CN202022813838U CN213711429U CN 213711429 U CN213711429 U CN 213711429U CN 202022813838 U CN202022813838 U CN 202022813838U CN 213711429 U CN213711429 U CN 2137114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limiting
matching
section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138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彬茜
杜伟
李颖颖
范超
雷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Ningbo Aux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Ningbo Aux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138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114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1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14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涉及风管机技术领域。该蜗壳组件包括上蜗壳和下蜗壳。上蜗壳的前侧设置有导向槽,下蜗壳的前侧设置有定位柱,定位柱与导向槽转动配合。上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下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装置,其采用了上述的蜗壳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能解决现有技术中拆卸工艺复杂导致拆卸困难,维护难度高,严重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管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背景技术
风管机具有蜗壳组件,蜗壳组件包括上蜗壳、下蜗壳、风叶等多个部件。现有上下蜗壳之间通过前后两组卡扣配合限位,因空间过小,通常内侧卡扣很难拆卸。且操作空间有限,拆卸过程中极易出现卡扣断裂情况,严重影响售后维修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拆卸工艺复杂导致拆卸困难,维护难度高,严重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蜗壳组件,包括上蜗壳和下蜗壳。
所述上蜗壳的前侧设置有导向槽,所述下蜗壳的前侧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导向槽转动配合。
所述上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下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蜗壳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蜗壳组件在进行装配时,将定位柱定位在导向槽中,并通过定位柱与导向槽的转动配合使得下蜗壳朝向上蜗壳转动;在转动到一定距离时,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卡接实现上蜗壳和下蜗壳的装配,其能降低装配难度。相应的,在进行上蜗壳和下蜗壳的拆卸时,只需将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之间的连接解除,即在将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相分离之后,可以通过定位柱和导向槽的转动配合使得下蜗壳相对远离上蜗壳转动,在下蜗壳转动一定距离之后,将定位柱从导向槽中取出,便能完成上蜗壳和下蜗壳的拆卸,由此能降低上蜗壳和下蜗壳之间的拆卸难度,解决现有技术中拆卸工艺复杂导致拆卸困难,维护难度高,严重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所述导向槽包括转动配合段和导向段,所述转动配合段与所述导向段相连通,且所述导向段远离所述转动配合段的一侧形成所述导向槽的开口。所述转动配合段的朝向与所述导向段的朝向形成夹角。所述定位柱与所述转动配合段转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转动配合段朝向所述上蜗壳的后侧设置。
通过将导向槽分为转动配合段和导向段,在定位柱沿导向段卡入转动配合段之后,通过转动配合段与定位柱转动配合,由于导向段和转动配合段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增大定位柱从转动配合段中脱出的难度,由此能避免定位柱从转动配合段中脱出,可以提高定位柱和导向槽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蜗壳组件还包括安装板,所述上蜗壳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蜗壳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上蜗壳和/或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下蜗壳上,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互抵持。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上蜗壳上,且朝向所述下蜗壳凸设。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下蜗壳上,且所述第一配合部上开设有朝向所述上蜗壳设置的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配合槽相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或所述上蜗壳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下蜗壳的前侧,且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下蜗壳共同形成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配合槽配合。
可选地,所述上蜗壳的后侧具有第一弧面,所述下蜗壳的后侧具有第二弧面。
所述上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贴合在所述第二弧面。和/或,所述下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贴合在所述第一弧面。
可选地,所述上蜗壳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限位部,所述下蜗壳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限位部。多个所述第三限位部和多个所述第四限位部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蜗壳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平面,所述下蜗壳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平面。
所述上蜗壳上设置有第五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平面配合。和/或,所述下蜗壳上设置有第六限位部,所述第六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平面配合。
另外,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相互配合,通过第三限位部和第二弧面之间的配合,通过第四限位部和第一弧面之间的配合,通过第五限位部和第二平面之间的配合,和/或,通过第六限位部和第一平面之间的配合,可以提高上蜗壳和下蜗壳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同时可以通过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第三限位部、第四限位部、第五限位部和/或第六限位部分担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受力,降低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损坏几率,从而提高外壳组件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一种风管机装置,包括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包括上蜗壳和下蜗壳。
所述上蜗壳的前侧设置有导向槽,所述下蜗壳的前侧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导向槽转动配合。
所述上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下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装置,其采用了上述的蜗壳组件,该风管机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蜗壳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风管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蜗壳组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蜗壳组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蜗壳组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安装板和上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蜗壳组件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蜗壳组件另一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管机装置;2-蜗壳组件;10-安装板;101-出风口;110-第二限位部;20-上蜗壳;201-空腔;210-导向槽;211-转动配合段;212-导向段;220-分型面;221-第一导向平面;222-第二导向平面;223-导向斜面;224-导向片;225-凹槽;230-第一限位部;240-第三限位部;241-第一弧面;251-第一平面;30-下蜗壳;310-定位柱;320-第一配合部;321-第一配合槽;330-第二配合部;331-第二配合槽;340-第四限位部;341-第二弧面;350-第六限位部;351-第二平面;40-风叶;51-第一卡接部;511-连接部;512-卡扣部;52-第二卡接部;521-卡扣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管机装置1,该风管机装置1能用于引导气流流向指定的位置。并且该风管机装置1可以应用于空调系统或者新风系统中,从而提供引导气流的功能。
风管机装置1包括蜗壳组件2,该蜗壳组件2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拆卸工艺复杂导致拆卸困难,维护难度高,严重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
其中,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蜗壳组件2包括安装板10、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上蜗壳20连接在安装板10上,下蜗壳30与上蜗壳20可拆卸的连接,从而使得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共同形成用于安装风叶40的空腔201,使得风叶40能在空腔201中转动实现气流的导向。并且,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还能共同形成用于出风的出风口101,如图9,风叶40在空腔201中运行时可以由出风口101进行出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蜗壳20和安装板10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实现相互连接;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蜗壳20和安装板10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卡接、铆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相互配合连接。另外,以上蜗壳20靠近安装板10的一侧为上蜗壳20的前侧,相对的,上蜗壳20的另一侧为上蜗壳20的后侧;同理,下蜗壳30靠近安装板10的一侧为下蜗壳30的前侧,相对的,下蜗壳30的另一侧为下蜗壳30的后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4中的箭头指代的是下蜗壳30与上蜗壳20转动装配时的转动方向,上蜗壳20的前侧设置有导向槽210,下蜗壳30的前侧设置有定位柱310,定位柱310与导向槽210转动配合。另外,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51,下蜗壳30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卡接部52,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52卡接。因此,在安装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时,将下蜗壳30前侧的定位柱310卡入导向槽210中实现定位柱310和导向槽210的转动配合,相对上蜗壳20转动下蜗壳30;在下蜗壳30相对上蜗壳20转动至一定程度时,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卡接,由此实现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的连接。通过该方式进行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的装配,可以降低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的装配难度。相应的,在拆卸下蜗壳30时,脱开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之间的卡接,然后转动下蜗壳30;在下蜗壳30转动一定距离之后,将定位柱310从导向槽210中取出便能完成下蜗壳30的拆卸。因此,还可以降低下蜗壳30的拆卸难度。以上所述,能降低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的拆装难度,使得蜗壳组件2的维护难度降低,提高维护的效率,从而能解决现有技术中拆卸工艺复杂导致拆卸困难,维护难度高,严重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
以图2为视角时,上蜗壳20的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以及下蜗壳30的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另外,以上蜗壳20的两侧方向分别为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相应的,下蜗壳30的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与上蜗壳20的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槽210设置在上蜗壳20前侧的左右两侧,即,在上蜗壳20的前侧部分的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均设置有导向槽210,相对应的,在下蜗壳30的前侧部分的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均设置有定位柱310,从而方便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稳定的转动配合。
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导向槽210包括转动配合段211和导向段212,转动配合段211与导向段212相连通,且导向段212远离转动配合段211的一侧形成导向槽210的开口,相应的,在转动配合段211远离导向段212的一侧形成导向槽210的底壁。在将定位柱310向导向槽210中装配时,定位柱310子导向槽210的开口进入导向段212,在导向段212的导向作用下进入至转动配合段211且与转动配合段211转动配合,一般情况下,定位柱310贴合在导向槽210的底壁设置。转动配合段211的朝向与导向段212的朝向形成夹角。定位柱310与转动配合段211转动配合。由于导向段212和转动配合段211呈夹角设置,使得在转动配合段211与定位柱310转动配合时,增大定位柱310从转动配合段211中脱出的难度,从而使得定位柱310不容易从转动配合段211中脱出,提高了定位柱310和转动配合段211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转动配合段211朝向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以图2为视角时,可以看作转动配合段211的朝向大致与安装板10垂直。可选地,导向段212的朝向与转动配合段211的朝向之间形成夹角,该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9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夹角过大时,会导致导向段212的导向功能不足以完成有效的导向作用;在上述夹角过小时,可能会导致上蜗壳20的分型面220上的其他零部件与下蜗壳30之间出现相互干涉的情况,从而导致安装难度增大且安装效果不好的情况。因此,为了改善上述问题,上述夹角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是30°-60°,例如,该夹角取值为30°、35°、40°、45°、50°、55°或者60°等。当然,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设置上述夹角的取值为15°、20°、25°、65°、70°、75°、80°、85°或者90°等。
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参阅图5、图6和图7,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蜗壳20靠近下蜗壳30的一侧设置有分型面220,该分型面220靠近安装板10的一侧具有依次形成的第一导向平面221、导向斜面223和第二导向平面222,其中,导向斜面223倾斜设置且使得第一导向平面221、导向斜面223和安装板10之间共同形成缺口,在缺口内部设置有导向片224,该导向片224靠近第一导向平面221的一侧开设凹槽225,该凹槽225、第一导向平面221和导向斜面223共同形成导向槽210,其中,凹槽225与第一导向平面221形成转动配合段211,凹槽225的出口侧与导向斜面223共同形成导向段212。导向段212与转动配合段211之间形成的夹角可以看作是第一导向平面221和导向斜面223之间形成的锐角夹角,该夹角等同于如图示中α所示夹角。
为了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相互安装的稳定性,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蜗壳组件2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图未标)和第二限位结构(图未标),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上蜗壳20和/或安装板10上;“和/或”指代的是,第一限位结构可以仅设置在上蜗壳20上,或者,第一限位结构仅设置在安装板10上,或者,第一限位结构同时设置在上蜗壳20和安装板10上。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下蜗壳30上,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相互抵持。定位柱310和导向槽210相互配合,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相互卡接之后,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完成相互装配,此时,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相互抵持,可以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向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分担部分受力,从而降低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的受力,改善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受力过大造成损坏的情况,从而间接的提高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的强度,同时间接的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装配稳定性。与此同时,还能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限制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相对运动,以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8,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230,第一限位部230设置在上蜗壳20上,且朝向下蜗壳30凸设。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配合部320,第一配合部320设置在下蜗壳30上,且第一配合部320上开设有朝向上蜗壳20设置的第一配合槽321。第一限位部230与第一配合槽321相配合。其中,在装配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时,下蜗壳30以定位柱310为中心转动,且同时带动第一配合部320朝向第一限位部230移动,其可以通过第一限位部230和第一配合部320的相互配合完成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定位,在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相互卡接之后,便能通过第一限位部230和第一配合部320的相互配合向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提供限位作用,从而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安装稳定性。另外,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230和第一配合部320,可以改善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完成装配之后的上下窜动的情况。
其中,第一限位部230凸设在上蜗壳20前侧部分的左右两侧,并且该第一限位部230与导向槽210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其中,如果上述距离过小,为了避免影响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装配,则需要减小第一限位部230的尺寸,此时会影响第一限位部230提供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而在上述距离过大时,第一限位部230则会对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提供的气流导向作用造成影响,影响风管机装置1的出风。因此,可选地,该距离的取值范围可以是5.5mm-8mm,由此能在确保第一限位部230提供有效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的情况下,能同时确保第一限位部230的强度,并且减小对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气流导向的影响。其中,上述距离的取值可以是5.5mm、6mm、6.5mm、7mm、7.5mm或者8mm等。
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30可以看作是设置在第二导向平面222上,且第一限位部230与导向槽210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第一限位部230与导向斜面223的距离,即,如图7中L所示的尺寸长度。
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9、图10和图1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部110,第二限位部110设置在安装板10或上蜗壳20上。第二限位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二配合部330,第二配合部330设置在下蜗壳30的前侧,且第二配合部330与下蜗壳30共同形成第二配合槽331。第二限位部110与第二配合槽331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10可以看作是形成出风口101的部分安装板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10也可以单独凸设在安装板10上。进行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装配的过程中,在定位柱310和导向槽210转动配合时,第二配合部330的前侧位于第二限位部110的上方,在下蜗壳30以定位柱310为中轴线转动时,第二配合部330朝向第二限位部110转动;在下蜗壳30转动到位时,第二配合部330贴合在第二限位部110上,由此通过第二限位部110和第二配合部330的配合向下蜗壳30提供定位作用,能提高下蜗壳30和上蜗壳20装配精准度,且能提高装配效率;在完成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装配之后,可以通过第二限位部110和第二配合部330的配合改善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上下窜动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安装板10上不方便设置第二限位部110,此时,可以将第二限位部110设置在上蜗壳20上,换言之,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按照实际安装装配的需求,第二限位部110也可以设置在上蜗壳20上。
上蜗壳20的后侧具有第一弧面241,下蜗壳30的后侧具有第二弧面341。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有第三限位部240,第三限位部240贴合在第二弧面341;和/或,下蜗壳30的后侧设置有第四限位部340,第四限位部340贴合在第一弧面241。其中,“和/或”指代的是,可以仅在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第三限位部240,或者,仅在下蜗壳30的后侧设置第四限位部340,或者,如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第三限位部240的同时,在下蜗壳30的后侧设置第四限位部340。通过第三限位部240和第二弧面341的配合,能通过第三限位部240限制下蜗壳30在前后方向上窜动;通过第四限位部340和第一弧面241的配合,能通过第四限位部340限制上蜗壳20在前后方向上窜动;由此,可以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装配稳定性。
可选地,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1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蜗壳20上设置有多个第三限位部240,下蜗壳30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限位部340。多个第三限位部240和多个第四限位部340交错设置。通过交错设置的多个第三限位部240和第四限位部340,能使得多个第三限位部240和多个第四限位部340均匀地向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提供限位作用,从而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稳定性。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三限位部240和多个第四限位部340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多个第三限位部240设置在上蜗壳20的后侧且靠近左侧设置,多个第四限位部340设置在下蜗壳30后侧且靠近右侧设置等。
另外,上蜗壳2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平面251,下蜗壳30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平面351。其中,第一平面251为位于上蜗壳20左右两侧的平面,第二平面351为位于下蜗壳30左右两侧的平面。上蜗壳20上设置有第五限位部(图未示),第五限位部与第二平面351配合。和/或,下蜗壳30上设置有第六限位部350,第六限位部350与第一平面251配合。其中,“和/或”指代的是,可以仅在上蜗壳20上设置第五限位部,或者,可以如本申请实施例,仅在下蜗壳30上设置第六限位部350,或者,可以在上蜗壳20上设置第五限位部,同时在下蜗壳30上设置第六限位部350。通过第五限位部和/或第六限位部350的设置,通过第五限位部与第二平面351的配合,和/或,通过第六限位部350与第一平面251的配合,提高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同时还能改善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在左右方向上窜动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任一第六限位部350可以与相邻的第四限位部340一体成型设置,此时第六限位部350和第四限位部340共同形成L形,且该L形结构与第一弧面241和第一平面251相接处配合,可以向上蜗壳20提供稳固的作用,避免上蜗壳20在前后方向上以及左右方向上窜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六限位部350和第四限位部340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的设置方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13,第一卡接部51设置在上蜗壳20后侧部分的左侧和/或右侧,相对应的,第二卡接部52设置在下蜗壳30后侧部分的左侧和/或右侧。换言之,在上蜗壳20后侧部分的左侧上设置第一卡接部51的情况下,下蜗壳30后侧部分的左侧设置第二卡接部52;或者,在上蜗壳20后侧部分的右侧上设置第一卡接部51的情况下,下蜗壳30后侧部分的右侧设置第二卡接部52;或者,在上蜗壳20后侧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第一卡接部51的情况下,下蜗壳30后侧部分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第二卡接部52。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51设置在第一平面251,第二卡接部52设置在第二平面351。
可选地,第一卡接部51包括连接部511和卡扣部512,连接部511凸设在第一平面251上,卡扣部512自连接部511的端部延伸而出,且卡扣部512朝向下蜗壳30延伸。卡扣部512的端部设置凸起使得卡扣部512大致呈L形。第二卡接部52凸设在第二平面351上,且第二卡接部52上开设有卡扣孔521,卡扣孔521贯穿第二卡接部52。卡扣部512穿过卡扣孔521,且卡扣部512上凸起的部分抵持在第二卡接部52上,从而实现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的卡接。当然,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卡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蜗壳组件2及风管机装置1在进行装配时,将定位柱310定位在导向槽210中,并通过定位柱310与导向槽210的转动配合使得下蜗壳30朝向上蜗壳20转动;在转动到一定距离时,通过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的卡接实现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装配,其能降低装配难度。相应的,在进行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拆卸时,只需将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之间的连接解除,即在将第一卡接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相分离之后,可以通过定位柱310和导向槽210的转动配合使得下蜗壳30相对远离上蜗壳20转动,在下蜗壳30转动一定距离之后,将定位柱310从导向槽210中取出,便能完成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的拆卸,由此能降低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之间的拆卸难度,解决现有技术中拆卸工艺复杂导致拆卸困难,维护难度高,严重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将导向槽210分为转动配合段211和导向段212,在定位柱310沿导向段212卡入转动配合段211之后,通过转动配合段211与定位柱310转动配合,由于导向段212和转动配合段211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增大定位柱310从转动配合段211中脱出的难度,由此能避免定位柱310从转动配合段211中脱出,可以提高定位柱310和导向槽210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并且,还通过第一限位部230和第一配合部320的配合,第二限位部110和第二配合部330的配合,第三限位部240和第二弧面341的配合,第四限位部340和第一弧面241的配合,第五限位部和第二平面351的配合,第六限位部350和第一平面251的配合使得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装配稳定性提高,且能改善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相对窜动的情况。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蜗壳(20)和下蜗壳(30);
所述上蜗壳(20)的前侧设置有导向槽(210),所述下蜗壳(30)的前侧设置有定位柱(310),所述定位柱(310)与所述导向槽(210)转动配合;
所述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51),所述下蜗壳(30)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卡接部(52),所述第一卡接部(51)与所述第二卡接部(52)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210)包括转动配合段(211)和导向段(212),所述转动配合段(211)与所述导向段(212)相连通,且所述导向段(212)远离所述转动配合段(211)的一侧形成所述导向槽(210)的开口;所述转动配合段(211)的朝向与所述导向段(212)的朝向形成夹角;所述定位柱(310)与所述转动配合段(211)转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配合段(211)朝向所述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组件(2)还包括安装板(10),所述上蜗壳(20)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0);所述蜗壳组件(2)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上蜗壳(20)和/或所述安装板(10)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下蜗壳(30)上,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互抵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230),所述第一限位部(230)设置在所述上蜗壳(20)上,且朝向所述下蜗壳(30)凸设;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配合部(320),所述第一配合部(320)设置在所述下蜗壳(30)上,且所述第一配合部(320)上开设有朝向所述上蜗壳(20)设置的第一配合槽(321);所述第一限位部(230)与所述第一配合槽(321)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部(110),所述第二限位部(110)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0)或所述上蜗壳(20)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配合部(330),所述第二配合部(330)设置在所述下蜗壳(30)的前侧,且所述第二配合部(330)与所述下蜗壳(30)共同形成第二配合槽(331);所述第二限位部(110)与所述第二配合槽(331)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蜗壳(20)的后侧具有第一弧面(241),所述下蜗壳(30)的后侧具有第二弧面(341);
所述上蜗壳(20)的后侧设置有第三限位部(240),所述第三限位部(240)贴合在所述第二弧面(341);和/或,所述下蜗壳(30)的后侧设置有第四限位部(340),所述第四限位部(340)贴合在所述第一弧面(2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蜗壳(20)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限位部(240),所述下蜗壳(30)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限位部(340);多个所述第三限位部(240)和多个所述第四限位部(340)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蜗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蜗壳(2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平面(251),所述下蜗壳(30)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平面(351);
所述上蜗壳(20)上设置有第五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平面(351)配合;和/或,所述下蜗壳(30)上设置有第六限位部(350),所述第六限位部(350)与所述第一平面(251)配合。
10.一种风管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蜗壳组件(2)。
CN202022813838.6U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Active CN2137114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3838.6U CN213711429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3838.6U CN213711429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1429U true CN213711429U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85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13838.6U Active CN213711429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114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1706C (zh) 遮光型风扇
CN109812873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1878991B (zh) 用于空调器室内机的面罩和空调器室内机
CN213711429U (zh) 一种蜗壳组件及风管机装置
WO2022217893A1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风道结构的加工系统
CN104748343B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外壳及其空调器室内机
JP661182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7289613B (zh) 圆形空调
CN215929919U (zh) 除湿机
CN209068626U (zh) 一种蜗壳固定板组件结构及风管机
CN211781475U (zh) 一种离心风机、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2274097U (zh) 一种蜗壳组件及空调器
CN208934974U (zh) 塔扇风道组件和塔扇
CN219955623U (zh) 面板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CN211823046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20648585U (zh) 一种组合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11041358U (zh) 一种蜗壳结构及空调器
CN218509794U (zh) 电机及风机
CN217357518U (zh) 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WO2019062607A1 (zh) 窗式空调
CN210292084U (zh) 一种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TWI782876B (zh) 導風罩結構
CN212869944U (zh) 一种驱动轴固定结构及空调器
CN212805851U (zh) 扫风装置和窗式空调器
CN215909382U (zh)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09

Address after: 315191 No. 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Ningbo, Zhejiang, Yinzho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after: AUX AIR CONDITIONING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5000 No.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Ningbo Oxfam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Ltd.